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2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例文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例文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衷心感谢国家的领导人一直以来对于农业的高度重视和长期关注,认真研究制定的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指出了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发展思路。
在我看来,这份文件对于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思想是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素质。
我们可以看到,文件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实际上演绎了“三农”工作的新思路,提出了“科技、生态、品牌、经营、组织、文化”六大支柱,明确“绿色、品质、品牌、绿色、标准、数字”六大要求。
这六大支柱、六大要求都是抓住了农业现代化的脉搏,既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着眼于三农问题,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发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倡导。
这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需要全国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求我们广大农民要转变观念,用新的理念制定农业生产计划,借助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下,全民族将更加艰苦奋斗,凭借智慧和勇气,共同开拓现代化农业的新天地。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建立健全的农业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加强各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积极推进乡村动能转换。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绿色、健康、安全的农业发展格局。
在我的思考中,中央一号文件是一个新时代的“窗口”,展示着我国现代化农业蓬勃发展的新姿态,也承载了国家对于三农领域的高度关切和深入思考。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中央一号文件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指路明灯,是实现自强不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总之,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引领作用,取得可喜的成果,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完整版)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
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系统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这些重要论断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是对我国长期治水兴水经验的提炼总结,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水利的战略地位,是关系水利事业长远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公司进一步工作部署的重要依据。
水利在国家和政府工作中摆上如此重要的位置,可看出对水利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
这给我公司2011年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的地位作用做出经典论断和精辟阐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这些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阐明了做好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促进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领域更加广泛,传统任务与新兴使命叠加,现实需要与长远需求交织,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我公司作为农业节水产业化的公司,以高效利用水为目标的生产和销售企业,我们应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指示,要做好2011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及农业设施建设工作。
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
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
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一号文件连续八年给力“三农”实现粮食产量“七连增”、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幅超过6%继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至2011年又连续发布8个涉及“三农”的一号文件。
将这些一号文件的关键词串联起来,可以看出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破解“三农”问题所采取的战略举措越来越系统。
2004 时隔18年再以一号文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关键词:农民增收面对当时“种粮越来越不划算”、农业生产持续多年徘徊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时隔18年再次通过中央一号文件表达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9个方面2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抓住了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尽管中央特别强调促进粮食生产,但文件中并没有采取任何强制农民生产粮食的做法,体现了尊重农民经济利益、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以人为本”思想。
这一年,国务院召开的40多次常务会议有半数的内容与“三农”问题有关,陆续出台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农业政策体系。
这一年,中国农业走出了多年的徘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走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拐点关键词:提高农业竞争力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旨依然是加大农民增收减负的力度。
这一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出现了从在农业中提取积累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大转变。
中央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转而建立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决心不再让收入不足城市居民三分之一的农民承担太多税负,将农业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降至不足1%,免征农业税的省、区、市达到25个。
实行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最终在这一年年底走到了它的历史终结点。
通过强化全方位支持多管齐下求解“三农”问题关键词: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
中央一号文件学习体会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农业弱国,农民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有绝大的比例,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最低阶层。
而农村的发展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因此“三农”问题就是目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时隔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2004年至2011年又连续八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通过对文件的学习,了解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将各文件核心内容概括如下: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并继续贯彻执行;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将迈出有力的一步;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包括: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文件包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2010年1月31日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2011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2011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最终)
编者按: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2010年我国因洪灾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745亿元,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769亿元。
其中,干旱造成我国粮食损失约为168亿公斤,超过我国粮食年产量的3%。
今年,山东、河南大旱,连续几年的极端天气,暴露出我国水利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的薄弱环节,以及我国农村地区基础农田水利建设的严重“欠账”。
对此,今年中央、四川省“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相继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就是要抓住当前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
现将今年中、省“一号文件”精神解读如下,以供参考。
解读2011年中、省“一号文件”精神一、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一)一个目标引领水利发展按照“3个把”的基本思路(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十二五”期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3篇)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3篇)第一篇: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主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短短的9655个字,涵盖了“完善国家食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延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八个方面,是以“三农”为重心的工作部署,更是今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进步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涉农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细致。
通关一号文件全文,责任感、使命感贯穿其中;“服务于民,奉献于民”的执政思想显而易见;踏足于实际,把要求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增强政府支持与保障能力,实现资源可延续利用,为增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第11年聚焦“三农”,粮食安全始终摆在首位,这是对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延续,更加突出了粮食安全、农业科研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主题,强调了深化改革,细化了具体措施。
以具体的便民举措,助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体质上与机制上摒弃弊端,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全面推进,是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谨记的关键。
第二篇: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通过分局2022年1号文件的深入学习,结合自身岗位情况,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一、解放思想,敢于匹配快车道。
当前形势下,安全是政治、是大局、是稳定,分局“基础+综合”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更加有危机感,分局未来发展需要匹配高质量的安全管理水平。
“基础+综合”发展要求下,综合业务占比会逐步加大,安全管理难度同比直线上升,专业领域将会涉及建筑、市政、水利等各个方面。
“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一号文件”学习体会《一号文件》是中国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表的重要文件,它一般是每年年初发表,旨在总结上一年农业农村工作经验,明确下一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任务,对农业农村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对《一号文件》的内容进行一些思考和体会,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这一重要文件。
首先,《一号文件》着重指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农村发展的稳定和健康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业的依托和农民生活的根基。
《一号文件》明确了要坚持以农业农村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这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一号文件》对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例如,《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这对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一号文件》还强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这对于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一号文件》还强调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的改革对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土地入市和流转的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对于提高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一号文件》还强调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民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一号文件》还强调加强农业农村扶贫工作。
扶贫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扶志扶智、扶贫扶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来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年伊始,中心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
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掌控的要义是城乡兼顾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同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是由题目倒逼的。
我国产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构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进的体制突破。
保障国家食粮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束缚矛盾日趋尖锐,“中心要食粮、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进”的不同利益调和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
小范围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题目更抓紧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
农村人口大范围活动,“三留守”题目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困难,不靠改革破解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条件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
当前农村改革要碰的都是“硬骨头”,要干的都是“辣手”的事,需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范文学习精神文件中央【中心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新年伊始,中心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
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掌控的要义是城乡兼顾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同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是由题目倒逼的。
我国产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构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进的体制突破。
保障国家食粮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束缚矛盾日趋尖锐,中心要食粮、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进的不同利益调和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
小范围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题目更抓紧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
农村人口大范围活动,三留守题目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困难,不靠改革破解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条件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
2011年一号文件的亮点与忧思
2011年一号文件的亮点与忧思千呼万唤的2011年1号文件终于全文公布,整个文件共分八大部分三十条。
八大部分包括:其一是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其二是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一号文件有不少新提法,其实媒体已报道过不少。
最实质的新亮点我总结为六点,主要包括:1.提出水利的三性: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其实最大的还是粮食安全,我国目前的农田水利基本上是在吃老本,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设的。
继2006年川渝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后,2009年北方大旱、2010年西南大旱和南方暴雨灾害,2011年山东、河南、河南大旱,连续几年的极端天气,暴露出我国水利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的薄弱环节,以及我国农村地区基础农田水利建设的严重“欠账”。
2010年我国因洪灾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745亿元,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769亿元。
其中,干旱造成我国粮食损失约为168亿公斤,超过我国粮食年产量的3%。
农田水利已无法满足粮食安全生产以及极端气候变化的需要。
为什么在三十多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全国财力物力极度匮乏,我们却能在各地兴修起各种农田水利设施,反而到了现在,国家财政大力向“三农”倾斜,“一号文件”屡次强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和资金投入能力较过去而言亦有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农田水利设施却难以抗衡大旱等灾情考验呢?核心原因在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呈现出市场和政府“双失灵”的局面:一方面,由于农田水利是公共品,私人投入激励不足,市场机制无法发挥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投入出现严重偏差。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3篇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3篇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
下面是带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20XX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解除的一个重大课题。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
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解除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
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新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令全社会更为关注水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利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推出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和新举措。
与以往相比,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政策和制度上有哪些新的突破?1、水利投入机制有新突破首先,在水利投入机制上有新突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延长和拓宽水利建设基金,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一件大事,关系到水利能否又好又快地发展。
对于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抓好这样几件事:一是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
二是各级政府要建立水利建设资金的投融资平台,通过一些贴息、扶持、补助措施,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用好各种信贷资金,包括小额贷款,调动农民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三是对一些城市供水、水电等有一定的水费、电费收入的项目,可以用市场机制,比如搞股份合作制、或者BOT(BOT是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包括建设(Build)、经营(Operate)、移交(Transfer)三个过程:建设—经营—转让)等方式兴建。
四是在当前冬春农田水利建设中,要用好现有的一事一议、奖补结合、先干后补的政策,尽可能调动群众投资投劳兴修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五是有计划地利用一些外资,比如,进一步治理淮河的新一轮工程中,低洼地的治理就是利用世行贷款进行建设的。
六是用好其他优惠政策,比如农机具补贴等。
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最高的一项政策。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体会
学习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体会文章来山课件w w 5k J.om 7 学习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体会大兴水利,必须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推动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为水利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水利,为水利大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近年来,水利改革扎实有序推进,有力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发展。
同时必须看到,水利发展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改革总体滞后的问题依然存在。
推动水利大发展,必须在改革上有大突破,在创新上有大作为。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要立足我国人多水少的基本国情,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要遵循水利建设的客观规律,健全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按照确立“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
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针对小型水利工程,特别是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尤为薄弱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
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自-饲草饲料科中央1号文件学习体会
中央1号文件学习体会及创新打算饲草饲料科一、关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思考认识刚刚过去的2011年,面对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农业成本快速上升、稳定物价任务艰巨的严峻考验,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果断决策,及时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同心协力、奋发进取,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2011年1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强度,农业农村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二五”发展“开门红”。
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双双跃上新台阶,水利建设和民生改善加快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取得新进展,是本世纪以来农业农村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收成好。
二是增收势头好,农民收入全面快速增长。
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增量超过千元,创历史新高。
三是现代农业发展好。
四是民生改善好。
五是农民情绪好。
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越是形势好,越容易出现麻痹松懈;越是连年增产增收,越容易出现滑坡拐点。
大家普遍有“三个担忧”:一是担忧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能否持续,要在高基数高水平上避免出现徘徊反复、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难度极大。
二是担忧要素价格快速上升、市场频繁波动能否有效应对,要在高成本高风险下继续提高农业效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约束极多。
三是担忧刚开始显现的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缩小的端倪能否成为发展趋势,要在高增长高要求中不断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任务极重。
二、关于文件主题的认识中央决定,2012年继续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全面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从形势变化看,我们的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
今年,我们还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做好“三农”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淡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水利设施薄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制约之一。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目前,全国年平均缺水约400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六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水功能区达标率仅42%。
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全社会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0.35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127立方米。
但总体上看,我国水资源管理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一低、一高、两重”,即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仍比先进国家低0.2―0.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高,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河湖水污染和地下水超采仍较严重,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一半以上的城市地下水遭到污染。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建立“三项制度”、确立“三条红线”。
要从水量、用水效率和水质三个方面,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确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着力改变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使水资源要素在我国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
[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1934核心提示: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中国水利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
这是新世纪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后,一号文件的主题首次指向水利问题。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
一、现实的解读中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以一号文件形式出台《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
2、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3、水旱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著名论端。
中央一号文件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地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文件在水利投入机制上有新突破。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文件客观分析了水利现状,提出了重大战略部署。
一是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虽然1998年大水以来,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依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二是从农业农村发展来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最薄弱的环节是农田水利,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干旱,充分说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三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粗放、污染严重,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难以持续。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中小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建设严重滞后,长期老化失修,效益明显衰减,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大兴水利强基础”被列入“三农”政策的首位通过5到10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我们将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学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全党全社会治水兴水的思想基础,必须在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实践中把握好、坚持好,学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水利事业迎来又一个春天的重要机遇期,心得体会《学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乘着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完整理解中央精神,准确把握中央要求,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务必把中央的*要求转化为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解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解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天利用这个时间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学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我想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是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
首先,一号文件代表的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每年中央要下发很多文件,什么样的内容有资格排在第一号呢?作为第一份文件,就应该处于国家全年工作当中的纲领性和指导性地位,要起到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制定大政方针这样一个作用。
就必须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贯彻,也必须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那么对于我们当前这个时期,什么问题应该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呢?不用我多说,大家也应该知道,对。
就是“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弱国,绝大多数的人口是农民,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最低水平,而且农村的发展问题更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
所以,不算今年,中央一共下发了12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这里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一系列文件。
这12个文件,我把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82—86年,连续5年,这5个一号文件,解决了制约当时农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从制度上承认了我们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5个一号文件,带来了我国农业长时间的繁荣发展。
而在这这之后的一个时期,中央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城市改革、国企改革等等,结果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三农问题又一次暴露出来,而且非常严重,出现了粮食减产、农民负担重、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等等很多问题。
所以,进入新世纪,中央一号文件进入了关注三农的第二个时期,从04年到2010年,中央又连续7年发布了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
这7个一号文件,我又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04—06属于三农阶段。
04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农民收入,05年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06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
这三个一号文件,就构成了新世纪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的政策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要加强节水科技研发,推广节水技术设备,普及节水科学知识,促进节水事业发展。
尽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
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的节水力度。
在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重点抓好钢铁、火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减少跑冒滴漏。
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按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水质监测以及入河湖排污总量监控。
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水质现状,确定未来一个时期各流域、各省区不同功能区的达标率要求,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监督管理。
特别要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监测,完善突发性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切
实保障饮用水安全。
不断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推动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组织合力。
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主要控制性指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硬约束”,纳入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夯实行业基础、提高管理水平。
要编制好河湖岸线利用规划,抓好水域岸线管理,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
科学制定流域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合理确定主要江河、湖泊的生态用水标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保持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
划定水域岸线控制利用分区,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禁围垦、挤占水域和河道。
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严禁乱采滥挖。
加强水库调度和梯级水库联合调度,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正确处理防洪、供水、航运、生态与发电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
下游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搞好水资源调查评价,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及时掌握水资源变化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适应的监控设施和管理平台,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