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高职农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高职农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术类课程 , 如园林美术 、 园林艺术原理等 , 需要学 式 改革 的必不 可少 内容 。 生具有多方面的应知应会综合技能操作能力。 23高 职学 生 就业 所 面 临的激 烈 竞 争要 求我 们 必 .
1 . 学实践 环节 多 3教
须更加 重 视实 践教 学
既有基础知识型实践教学 . 又有基本技能型 实践教学 ; 既有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 , 又有科学 研究型实践教学。
2 高职农 林专 业 实践教 学 的地 位 与作用
21实践 教 学是 高职 教 学工 作水 平评 估 的重要 内 .

首先 。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 由人 的认识规律 所 决 定 的 。在 教 学过 程 中 , 践 是学 习 的基 本 途 实 径之一。学生 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 , 必 须 遵 循 “ 践— —认 识 —— 再 实 践— —再 认 实 . 识” 的基本 规 律 。虽然 学 生 的学 习 以通 过接 受 学 习 的 方 式 获 得 系 统 的理 性 知 识 和 间 接 经 验 为 主。 但必须 以一定 的感 性知识 为基 础 , 特别是基 本 技能的掌握和心理素质 的提 高 。离不开直接 经验 .因而 以获得直接经验为 目的的实践必不 可少 。学生动手能力 的培养必须依靠实践教学 实现 。其次 , 实践教学 的重要性是 由人才培养 目 标所决定 的。随着高职教育改革 的不断深化 , 为
24实践教 学在 高 职 人 才培 养 过程 中具 有不 可 替 .
代性
实践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 , 其中任何一个环 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 。
1 . 合能 力要 求高 5综
具 有 较 强 的农 业 生产 、 营 管 理 、 范推 广 经 示
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 。 应 符合现课 程 门类 多 .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赵慧敏
摘要:党的十九大针对新时期乡村地区发展形式与建设 需 求 ,提 出 了 振 兴 乡 村 、集 中 解 决 三 农 问 题 的 相 关 战 略 ,在 推 进 农 业 产 业 优 化 改 革 的 同 时 ,逐 步 落 实 促 进 区 域 经 济 均 衡发展的目标。新 时 期 ,农业产业整体结构的改革,也对农 业 人 才 的 培 育 提 出 了 创 新 性 的 要 求 ,在 新 农 科 战 略 全 面 实 行背景下,基于强农兴农、立 德 树 人 、乡村振兴理念,对农业 院 校 原 有 的 课 程 教 育 体 系 进 行 优 化 改 革 。这 不 仅 是 农 业 院 校积极响应“三 农 ”政 策 的 重 要 发 展 方 针 ,也是面向现代农 业产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实践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 优化农科课程结构 以 现 代 农 业 领 域 人 才 保 障 机 制 的 建 设 为 目 标 ,推 进 农 业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首 先 ,高校需要站在全局 发 展 、优 势 整 合 的 角 度 ,全 面 分 析 新 农 科 专 业 建 设 的 特 征 , 按 照 农 业 生 产 、经 营 专 业 服 务 的 产 业 分 工 ,对 课 程 体 系 进 行 划 分 、增 设 、删 除 等 调 整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高 校 应 注 重 多 学 科 教 学 内 容 的 配 置 与 融 合 ,发 挥 交 叉 学 科 教 育 的 群 优 势 ,在农 业 专 业 实 践 教 学 课 程 中 ,不 断 渗 透 新 农 科 工 科 、新 工 科 、文 科等关联性内容。其 次 ,高校应结合科技领域先进的技术成 果 ,如 人 工 智 能 、生 物 工 程 、大 数 据 、物 联 网 等 技 术 ,设置以 培 养 学 生 专 业 技 能 、信 息 素 养 、创 新 意 识 等 综 合 能 力 的 课 程 , 实现专业教育与新农科领域的有效对接。最 后 ,针对当前学 生 就 业 择 业 观 念 滞 后 的 问 题 ,农 业 院 校 应 合 理 开 展 职 业 规 划 教 育 、就 业 观 念 引 导 与 思 政 教 育 等 课 程 的 改 革 ,积 极 探 索 农 业 专 业 就 业 渠 道 ,提 升 就 业 能 力 ,助 推 三 农 建 设 。

着眼“大农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着眼“大农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就 业 前景 较 好 ,吸 引 了大 量 初 中毕 业 生 报 考 我 校 读 书 ,有 效
地提高了学校 的办学效益 ,为农校增加 了a 酴媳教育资源 和新
啦 色 ¥ | l 3 ;
学 校 为 了 提 高 学 生 的综 合 能 力 ,积 极 开 展 第 二 课 堂 活
动 。 根 据 学 生 的 爱 好 和 兴 趣 , 成 立 了 文 学 社 、书 法 社 、
理 、国有 资 产 管 理 、市 场 营 销 等新 专 业 。 这 些 专 业 的毕 业 生
今 年学 校 又针 对 中专 生 文化 水平 偏 低 且 参 差 不 齐 的状 况 , 在 20 0 1级 实 施 快 慢 班 教 学 , 以达 到 不 同 基 础 的 学 生 各 自都 有 提 高 的 目的 。
我 们 还 努 力 挖 掘 内部 潜 力 ,开 设 适 应 市 场 需 求 的计 算 机 应 用 、财 会 电 算 化 、计算 机 网络 技 术 、电 子商 务 、电 子实 用
技 术 、机 电 实 用 技 术 、汽 车 运 用 与 维 修 、文 秘 与 现 代 办 公 、
级 莺 点 中 专学 校 ” “ 庆 市公 务 员培 训 施 教 机 构 ” ” 庆 、 重 、 重
1 0多 名 ,其 中 具 有 高 、中 级 职 称 的 教 师 7 2 0多 名 , 在 校 生 18 6 7名 , 开 设 专 业 2 4个 学 校 创 办 8 5年 来 , 已 培 养 出 5 万 多 名 中 等农 业 科技 人才 学 校 因 其 办 学 成 果 显 著 ,先 后 被 中 共 重 庆 市 委 、市 府 和 市 教 委 授 予 “ 级 文 明 单位 ” “ 省 、 省
文 艺 社 、 口语 协 会 、 英 语 协 会 、摄 影 协 会 、计 算 机 协 会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

[收稿时间]2021-10-22[基金项目]河南省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创新实践”(2020JGLX123);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220701223272322);2022年度河南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一般项目)“工程实践能力导向下的《土地整治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722318/036/032);河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工科的测绘类专业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2020JGLX035);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般项目“‘双一流’创建背景下传统优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关键问题研究与实践”(2021SJGLX365)。

[作者简介]朱帅蒙(1990—),女,河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与植物生理。

通信作者:马守臣(1972—),男,河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矿区生态和自然地理。

[摘要]该研究针对河南理工大学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对区域发展贡献不足等诸多问题,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科建设要求,依托地理学专业开展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通过融合学校的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等优势学科,利用这些学科在农业信息技术、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村镇规划、土地整治等涉农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对课程设计、培养环节等方面进行革新,从而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将地理学专业建设成为能够适应新农科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农业的新兴特色涉农专业,培养新型的、具有深厚“三农”情怀的新型农业高科技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学科融合[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3-0122-04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以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为例

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以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为例
( 石河 子 大学 , 疆 石 河 子 82 0 ) 新 30 3
摘要: “ 从 现代农 业与 区域 经济、 统专业 可持续发 展 、 传 学校 定位 和就 业 渠道 ” 方 面分析 了植 等
物生产类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意义, 同时从“ 学理念、 教 培养方案、 课程体 系、 师资队伍、 实
总 25期 2
李 型人 才 的 实践 与探 索
・ 5・ 4
第一线 占 5 % 左 右。 ( ) 、 相 关 农 业 部 门 占 时 , 学 内容强 调 “ 而精 ” 打破 原有 教 学 内容 的系 0 2 师 局 教 少 , 2 % 左 右 。( ) 取 研 究 生 继 续 深 造 占 2 % 。 ( 统 性 与完整 性 , 少 死 记 硬 背 内容 , 出重 要 知识 。 0 3考 5 4) 减 突 在其 他非 农 业 部 门 工作 占 5 %左 右 。从 历 届 人 才 招 ( ) 3 选修课多样化 , 增加选修课 门数, 消限选课, 取 规 聘会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 , 植物生产类人才需求每年 定选修学分 , 加大学生选课 的 自由度 , 保证学生知识 在 10 00个 岗位左 右 , 而学 院毕业 生 约 40人 , 0 还处 于 和能力 结构 的合 理性 。
作者简 介: 李鲁华 ( 97一)女 , 16 , 教务处 , 副处长 , 教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 究方 向: 高等教学管 理。王维新( 9 8一) 男 , 务 15 , 教 处, 处长 , 教授 , 士研究生导师。研 究方 向: 硕 高等教学管理 。
一 教育教学管理 E u A I N A D T A H N N G ME T D c TO N E c I G MA A E N
高等农 业教 育 ,00 334 —6 2 1— ,:44

新农村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农村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化 的历 史必 然 。要 想 推进社 会 主
义新农 村建设 ,实现农 业 现代化 ,就
需 要 大 批 既懂 现 代科 学 知 识 与技 术 ,
又懂经营、善管理 的人才 。


新农 村 建设 需要 复 合 型 人 才
时代 在 飞速发 展 ,新情 况 、新 问
题 、 新 思 想 、 新 理 念 、新 知 识 、新 技
以农 业职 业教育 为龙 头 、乡镇成 人 学 校为 基地 的农村 成人 教育 网络 的新 模 式 ,将十 五所 乡镇成 人学 校作 为学 校 的培 训基 地 ,发 挥 带 动 和辐 射 作用 , 提 高服务 “ 三农 ”的水平 ;下 辐射 是
的工作要 求 。于是 ,具有 广博 学识 和 多种 技 能 的复合 型人 才 受到 人们 的普
术层 出不 穷 ,不 同行 业 、领域 、岗位
之 间相 互 交 叉 、碰 撞 、组 接 、融 合 , 单一 的专 业知 识 、技 能无 法适 应 复杂
要靠 政府大 力支持 办学 ;横 联是 指农
业职 业 学校 要 与 涉农 企 业 、劳人 局 、
社会 团体 与成教 相结合 ,切实送 教 给 农 民 。如 ,唐 山市丰南 农 中积极 探索
遍 推崇 。新农 村建 设也 需要 专业 化复
综合 实践课 ,课 程 内容既 充分 注重 提 高学 员们 的生产 技术 水平 ,同时 又考 虑 学历教 育 的基 本要 求 和农村 社 会发 展需 要 ,注重 提高学 员们 的科 学 文化
素 质和 思想道 德修养 。采用 弹性 学制
和学分 制 、集 中学 习 和生产 实践 相结 合 的模式 ,农 闲时 节 ,学员 们集 中上

智慧农业如何助力农业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

智慧农业如何助力农业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

智慧农业如何助力农业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农业,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智慧农业应运而生,为农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智慧农业对于农业人才的培养和技能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智慧农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从精准的土壤监测和作物生长模型,到自动化的灌溉和施肥系统,再到智能化的病虫害监测和防控,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高科技的元素。

这意味着农业从业者需要具备全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这种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首先,智慧农业为农业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和平台。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农业从业者可以轻松获取到丰富的农业知识和信息。

无论是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还是市场动态和政策法规,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被掌握。

同时,线上的农业培训课程和专家讲座也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从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再者,智慧农业的实践应用为农业人才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

在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环境中,从业者需要亲自操作和管理各种先进的设备和系统。

例如,使用无人机进行农田巡查和作物监测,操作智能温室系统来调控环境参数,运用农业物联网设备收集和分析数据等。

这些实践操作不仅能够让从业者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和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智慧农业还促进了农业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和物联网技术,不同地区的农业从业者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

他们可以共同探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案例,相互学习和借鉴。

这种跨区域、跨领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拓宽农业人才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从而推动整个农业行业的发展。

此外,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农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智慧农业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比重不断增加。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摘要:四川农业大学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不动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强化培养学生心系“三农”的意识,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三农”;人才培养;专业结构;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一、以“科教兴农”、服务“三农”为己任,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高等农业院校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四川农业大学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不动摇,坚持“科教兴农”和“科教兴川”的战略不动摇,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凝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心系“三农”,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心系“三农”的意识。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多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心系“三农”、服务“三农”理念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农学概论、农业产业化概论、现代农业经营实践、农业政策与法规”等与农业现代化有关的课程,设置独立实验课程,扩大选修课范围,力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

2007年学校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获国家级立项,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为新农村建设和西部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和复合型实用人才新路。

二、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学校面向“三农”,将优势传统专业的专业方向发展为新专业、研究生专业向下拓展为新的本科专业、学科交叉培育新专业、在多年专科或辅修专业的基础上新办社会急需的专业,多种途径逐年调整和增设新专业。

近年来,先后增设了法学(涉农)、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业水利工程等30个近农非农专业,这些专业培养了现代农业产业链延伸所需的人才,同时,也主动适应了西部地区新兴产业开发、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北大荒精神引领的农学类院校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复合型人才建设的实践-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

北大荒精神引领的农学类院校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复合型人才建设的实践-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

北大荒精神引领的农学类院校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复合型人才建设的实践-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黑龙江垦区自开发建设以来,长期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建设基地,粮食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北大荒开发建设75年以来,累计生产粮食10022亿斤,商品粮累计达到8545亿斤,进一步压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

其中北大荒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对于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起到了的关键作用[1]。

在日益突出培养农学类院校创新创业思维的同时,面对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更应着力培养农学类院校学生应用复合型能力的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应用实践、贡献现代化大农业的复合型思维能力的建设。

北大荒精神对于培育现代化大农业人才建设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红色精神之一,在新的农业生产形势下,迫切需要探索北大荒精神对于现代化大农业复合型人才建设的引领模式。

一、进一步传承与发扬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是在垦区长期建设以来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其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内涵长期引领着农业类人才的建设,进而推动垦区作物种植水平和农业生产力的提升[2]。

一代代北大荒人不断为垦区的生产建设添砖加瓦[3-4]。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传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对于农业类院校学生的培养具备重要的意义。

农学类学生的发展必须要有红色精神信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研究北大荒精神的实质内涵及发展历程,整体指导学生的发展。

二、完善基础理论教学农学类院校应进一步完善基础理论教学部分,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学校严格要求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授课PPT等材料的提档升级工作,分阶段不断优化授课材料,尤其要求课堂思政工程建设,课堂思政对于引领学生的爱农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北大荒在科技与生产实践方面具备多名模范人物,其中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老先生实现了我国水稻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多年的研究实现了水稻三化栽培生产技术,使得黑龙江垦区由直播稻跨越到育秧移栽,水稻单产突破了1200斤/亩。

面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相关工作经验,以面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当前高等农业院校的主要人才类型,进而探讨了当前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出了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框架和培养的内容,全文是笔者长期研究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评价和标准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农业院校1 高等农业院校主要人才类型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总体上可分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三类:研究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主体,主要任务是探索、发现农业科技活动规律;复合型人才主要任务是运用已知规律,进行应用理论、技术理论的研究、开发、规划、决策以及领导“改造农业”。

上述两类人才要求基础理论根底深厚,知识面宽,善于学习、思考和创新。

应用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农业生产或社会服务第一线,领导和组织把设计、规划方案付诸实施并具备应用研究能力。

(1)研究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素质结构特点:综合知识+复合能力+创业精神。

(3)应用型人才。

经济结构整体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兴起,迫切需要大批在生产、管理一线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农产品开发、试制,可使研究工作深化、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的“高学历蓝领”,这是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客观需要。

2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高等农业院校一方面要遵循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另一方面要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以及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1世纪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特点,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发展为根本,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加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充分体现农业大学“高起点、强实践、重研究”的特点,培养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创业于一体,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适应提高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1.09.28•【文号】教高提案〔2021〕89号•【施行日期】2021.09.28•【效力等级】行业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教高提案〔2021〕89号您提出的《关于优化高校农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提案》收悉,经商农业农村部,现答复如下: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培养,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推动各地各高校持续深化农林教育改革,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关于调整优化农学学科布局、加大农学学科支持力度的建议教育部高度重视农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涉农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学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并重的涉农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格局。

(一)持续优化农学学科布局。

目前,农学学科门类下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等9个一级学科,全国有农学门类学科点335个,其中博士点209个、硕士点126个;涉农专业学位类别有农业、兽医、林业等3个类别,共有207个相关专业学位点,其中博士专业学位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195个;每年授予博士学位31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2.7万余人。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二级学科和按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

教育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涉农相关学科自主设置工作。

目前,已有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自主设置了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装备、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农业、农村与区域发展等127个农业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点。

农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

农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

2 0 2 0年) 》 提 出: “ 要适应 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 创新 要成为创新人才 。作为高校 , 就是要 以学生发展 为 人才培 养模 式 , 探索 并 推 行 创 新 型教 育 方 式 方 法 , 突 本 , 创 造利 于创 新 人 才培 养 的广 阔平 台 , 为 学 生 提供


所谓 创新 型人 才 , 是 指 既能继 承 前人 的知 识 和成 识 、 创新 精 神 和 创 新 能 力 为 宗 旨 , 坚持 以人为本 , 果, 又能 超越前 人 , 创造 性地 发现 问题 、 分 析 问题 和解 实施 素 质教 育 , 努 力 构建适 合 创新 人才 成 长的 软硬 件 决 问题 , 具 有 首 创 精 神 的 人 。与 普 通 的 人 力 资 源 相 环 境 。其次 , 通过 提 出创 新 理 念 、 构 建 适 应 创 新 型人 比, 创新 型人 才应 同时具 备 六 个 方 面 的特 质 : 一 是 勇 才 发展 的 培养方 案 ; 改革 教学 模式 , 在 理论 教学 上 , 积
高等农 业教 育 , 2 0 1 3 . 1 1 , 1 1 : 6 6 . 6 8
Hi g h e r Ag r i c u l t u r a l Ed u c a t i o n, 201 3— 1 1, 1 1: 6 6 — 6 8
农科 创新 人才培养 实践 与思考

研究方 向: 高等教育管理 。
’一

■ 教育教学管理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T E A C H I N G MA N A G E ME N T
总2 6 9 期

赵海霞等
农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

广东省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广东省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Agriculture Economic Research》农业经济研究0引言人才是强国之本,农业人才是强农之本。

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农业人才是指在农业方面或相关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能从事农业科学或技术知识的产生、促进、管理和实际应用的人力资源[1]。

按其在农村经济领域的不同层次、功能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是指在农业领域或相关领域现实或有潜力从事农业科技活动,能为农业科技活动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力资源,具体可分为农业科研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和农业科技实用人才[2]。

《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中办发[2007]24号)指出,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作用或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者”,具体又可分为生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和技能带动型人才[3]。

但是,当前广东省的农业人才培养队伍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需要从长计议,对农业人才的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完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广东省农业人才现状分析1.1广东省农业人才队伍存在问题1.1.1农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多数农业人才只掌握单一技能,既懂农技又懂经营推广的复合型农业人才较少。

整体学历结构偏低,接受教育年限较短。

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表明2016年,初中文化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为55.3%,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为10.3%,大专及以上的为1.1%[4]。

由此可见,接受系统农业教育的“科班型”人才稀缺,多数为中专及以下学历,尤其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有部分甚至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仅凭经验进行生产经营。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一、专业背景与目标定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设施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设施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与经营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专业背景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设施农业大国。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设施农业在技术水平、管理理念、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为提高我国设施农业整体水平,培养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2.目标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实际,面向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具备设施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与经营能力,能在农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领域从事设施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1.课程设置(1)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农业环境、设施农业技术、农业经济与管理等课程,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3)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设施园艺、设施蔬菜、设施花卉、设施养殖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设施农业关键技术和最新动态。

(4)实践与创新能力课程:包括设施农业设计与施工、设施农业项目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1)实验课程:设置设施农业实验、设施农业环境监测与调控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设施农业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设施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3.国际交流与合作(1)引进国际先进课程:引进国外优秀设施农业课程,提升学生国际视野。

(2)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学生具备国际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质量保障1.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包括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拔尖人才等。

农业工程领域“双创”与科研人才教育双向培养模式探究——以研究生培养为例

农业工程领域“双创”与科研人才教育双向培养模式探究——以研究生培养为例

HEBEINONGJI摘要:农业工程领域的"双创”与科研人才的培养处于较为分离的状态,双创人才不具备科研素养,科研人才不具备创业的能力。

以农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论述了双创+科研人才教育双向培养的必要性,基于科研训练思维模式分析了开展"双创”+科研人才教育双向培养的现实可行性,为创建创新思维、实践实训相融合的双向培养模式提供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工程;双创教育;科研教育;双向培养农虹程领域“双创”与OLUW双向培养模式探究——以研究生培养为例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李建平王鹏飞边永亮刘洪杰李昕昊薛春林引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农业的智慧育种、智能农机等领域腿应用和深入发展。

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m ik高质量发展之际侬机创新能力不强、部分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农机作业公共设施建设迟缓、农业工程领域“双创”与科研人才缺乏等问题亟待解决叫现有农机领域人才培养知识架构、思创模式等已无法满足智能农业装备技术的需求,国发〔2018〕42号指出要加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引导高校积极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机械化人才叫但当前农业工程领域的“双创”与科研人才的培养处于较为分离的状态,双创人才不具备科研素养,科研人才不具备创业的能力,因此农业工程领域培养单位需对”双创”、科研教育本质、技能培养、模式选择重新进行研究回。

将资源互补调配、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突破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实现资源优化重组,打造互动式“双创”+科研教育生态系统,培养双创+科研型综合人才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发展智慧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叫1“双创”+科研人才教育双向培养的必要性1.1双创教育可为科研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双创”+科研模式是改善研究生教育问题的必要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学本科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学本科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5):91G94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g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h t t p ://h l j n y k x .h a a s e p.c n D O I :10.11942/j.i s s n 1002G2767.2023.05.0091阳小勇,唐荣平,杨国琴,等. 乡村振兴战略 下农学本科专业 一专多能 复合型人才培养[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5):91G94.乡村振兴战略 下农学本科专业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阳小勇1,唐荣平1,杨国琴1,王丁龙2(1.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云南临沧677009;2.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临沧677009)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 三农 工作的重心.为加快发展乡村农业与文化经济,促进生态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匮乏的问题.本文针对乡村振兴产业结构与人才类型需求进行分析,并从内涵式教学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㊁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及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应把培养创新型㊁应用型㊁技能型人才作为 一专多能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增强师资力量,转变培养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多维融合学科知识教学则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关键词:乡村振兴;内涵式;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兴趣爱好收稿日期:2022G12G10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2J 1038).第一作者:阳小勇(1976-),男,硕士,副教授,从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E Gm a i l :y a n g x i a o y o n g1976@126.c o m .通信作者:唐荣平(1971-),男,硕士,副教授,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E Gm a i l :1535917371@q q.c o m .㊀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1].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㊁人才㊁文化㊁生态和组织振兴.从长远来看,生态振兴是农村未来发展的重头戏.未来农产品不但要着眼于市场占有率和产量,且农业技术的进步要服务于提高农产品的生态化㊁还要坚持农业环境的生态化,走可持续发展农业道路.在此基础上培育更多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及相关企业.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更多 一专多能 复合型人才正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中共中央在制定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高校多维融合培养创新型㊁应用型㊁技能型人才是时代发展趋势下的必然要求,要求新时代的人才必须能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2]. 加强创新型㊁应用型㊁技能型人才培养 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即人才的培养不但要紧扣产业发展㊁二者相辅相成,还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多维度培养.单一的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难以主导产业的发展,而拥有 一专多能 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2018年,教育部吴岩司长在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智慧农业㊁农业大数据㊁休闲农业㊁康养农业等是新农科大学专业改革的重点[3].毫无疑问,要培育新农科专业人才,改造提升传统的落后农学类专业,就必须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并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最终实现 一专多能 的时代性㊁复合型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农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种植㊁养殖㊁农产品加工㊁育种等多方面传统农学知识板块.然而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要充分赋予农学专业更多的内涵,侧重内涵专业建设.教学中不但要突出农学专业本质属性,也要挖掘和探索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价值要素,即教学要延伸到专业以外,诸如信息学㊁艺术学㊁文学及管理学等学科.如果就农学而 学农 ,而不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只一味强调专业建设则无异于 闭门造车,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培养高质量的农学复合型人才则需要始终围绕乡村振兴产业结构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㊁转变培养理念㊁优化教学内容㊁打造以农业农村文化艺术为主线的内涵式教学模式㊁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9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㊀㊀㊀黑㊀龙㊀江㊀农㊀业㊀科㊀学5期1㊀始终围绕乡村振兴的产业结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㊁人才㊁文化㊁生态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五大振兴建设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据调查,在政府大力扶持和引导下,全国各地农村兴起了 立项目,搞产业 热潮,如养殖㊁种植㊁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户,乡村旅社㊁乡村饭馆及乡村文化产业等.然而,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相关保障工作是否准备好了?会不会又导致 多收了三五斗 的增产不增收局面能否做到产销一条龙,销售渠道畅通无阻?能否保证乡村特色旅游的可持续性?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农业强国,中国要从农业大国转向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表明传统的农村经济制度已经不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模式,而优化集体资源要素㊁采用合作或联合的经营模式则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手段,是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实现这一切既定目标的关键便是人才,毫无疑问,农学类人才是首选,但在填补乡村振兴实施的人才 空白 中,传统的农学类人才已不能完全满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复合型农学类人才需顺应时代 破茧而出.2㊀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个性化需求是市场中的一个概念,是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给目标客户提供与众不同的体验,激发潜在顾客的隐性需求,给顾客提供独到的价值,从而进行个性化定制而引导顾客消费[4].将市场中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应用到人才培养工作中,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不但能激发学生潜能,更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因需求差异化明显,即以思想㊁需求及兴趣爱好划分为不相同的培养群体,培养方式要多样化,不断为每一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以往的农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中,一贯强调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或学生个性化需求.虽然农业已逐步迈进信息化时代,但高校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重心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知识层面,忽视了采集与分析农业大数据能力的培养.即使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中提高了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重,学生选择的范围增加了,但是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太过于形式化,没有注重过程性考核,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在农学类专业的培养工作中,要逐步探索把 学生个性化需求与专业培养结合起来 的培养模式.如把具有美学特征的 农业文化 农业休闲 农业康养 融入课程体系,注重农业市场经济 和 农业信息化 知识的应用,同时要强调 管理艺术㊁交际应酬㊁产品设计 在职场中的作用.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兴趣爱好实施教学,使学生拥有 一专一长 或 一专多能 应成为新时代农学人才的培养目标.3㊀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兴趣是事业成功的第一要素,成功来源于个体对事业的专注,而专注则往往能激发人的潜能.如何让个体持久专注于做某一件事情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即便如此,如果对既定目标失去了兴趣则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这充分体现了兴趣爱好的重要性.在职业生涯中,人们在选择事业,确定既定目标的时候,不仅要对自己的能力与资源做一个全面的评估,更要明确自己对这类工作有没有兴趣,能否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个体一旦热爱于某项事业就可以做到对工作的专注,就会勇于挑战困难,始终以一种忘我的精神不知疲倦地去追求他的梦想.高校人才培养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目前高校对学生专业能力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目前高校关于职业提升的培养模式往往实行一刀切 ,普遍采取 商家决定消费者口味 的培养模式.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从学生的心理㊁生理及特长方面出发来思考问题,而是从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方面考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各高校愈加重视就业工作,而与职业能力形成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被密切关注.各高校举办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活动,如模拟求职㊁创业沙龙㊁创业规划㊁职业提升讲座㊁案例研讨等活动.虽然,一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益匪浅,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收获不多.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与活29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5期㊀㊀阳小勇等: 乡村振兴战略 下农学本科专业 一专多能 复合型人才培养㊀㊀㊀㊀㊀㊀动的内容存在偏差,活动的形式与实际工作往往不对称.有学生提出,毕业后想从事经营茶叶店㊁奶茶店㊁蛋糕店,但并没有适合的有经验的师生能够传授其经营之道.如何将自己的实体店与网络营销有机结合实现利益最大化如何解决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个人问题与事业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突发性事件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困扰学生或者是学生对学校煞费苦心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失去兴趣的原因.鉴于以上因素,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从学生原有的兴趣特长出发,善于发现其优点和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让学习任务始终处于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并提供一定的 支架 和辅导[5].这里所提到的 最近发展区 可以看作是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特长,要在这个基础上让其再 生长 出新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重起炉灶培养其新的兴趣与爱好.所以在培养工作中必须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㊁爱好及发展潜力,再基于其爱好和需求进行培养,做到因材施教.4㊀转变培养理念,优化教学内容现有的师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复合型农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大部分集中在传统的农业技术㊁基础知识及科学研究.教学模式则是以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农学技能为主,教学理念㊁思维与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偏差.所以各高校要组织相关农学类专业学科教师围绕乡村振兴展开培训,教师更新培养理念㊁优化教学内容,或去乡村实地挂职锻炼,同时学生实践基地要在乡村落地生根.最终培养一批 下得去㊁用得上㊁能实干㊁效率高 的优质毕业生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5㊀打造以农业㊁农村文化艺术为主线的 内涵式 教学模式㊀㊀在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关注工作能力的要素,在课程设置中也要注重 内涵式农业文化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摸索构建包含 农业养生保健,农业历史文化,农业艺术风格,农业休闲娱乐,农业信息化 的农业文化价值体系.农业文化艺术是一个新的概念,如在农业康养㊁农业休闲娱乐中融入乡村传统话剧㊁歌舞及乡土风俗[6G8].农业文化艺术不仅要体现传统的乡土文化,也要表现现代化的艺术元素.现代风景园林,休闲文化广场㊁健康小道㊁乡村文化展览馆等要充分体现出农业文化艺术特征.如在乡村旅游设施中,结合特有的地形地貌,在大地上绘出个性化的艺术图案,在植被表面 刺绣 ,绣出巨大的花朵和文字符号;改变植树的模式,让森林变得更具造型和艺术性. 内涵式 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要融入多种文化元素,挖掘潜在的有价值的农业文化,并赋予农业文化元素很强的艺术特征[8].挖掘本地传统的农业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是乡村振兴的策略之一.农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则要充分体现在 内涵式 教学之中.6㊀要充分体现农学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㊀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是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曾把大学生创业放在首要地位.诸如创业基金的成立㊁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税收优惠减免等措施,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有志高校毕业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锻炼成长.如畜牧家禽养殖㊁中药材经济作物种植㊁经营农家乐㊁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经营农产品电商平台,开设茶馆从事茶叶贸易和从事农产品交易等.然而在创业的过程中社会成本太大,消耗了太多的人力㊁物力㊁精力和时间成本.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过程中也面临师资力量 捉襟见肘 的问题,导致创业教学模式尤如 纸上谈兵 .农学类毕业生的职场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销售㊁生产技术指导㊁生产管理㊁产品深加工及产业链的维护等领域.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的 因循守旧㊁墨守成规 的思想是约束个人发展的主要障碍.创新能力是企业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各种职业素养,既有技术层面,也有管理层面和思维模式等层面.故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予以重视[9],目前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要有以社会实践为途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以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两种途径.社会实践已经在各高校实行多年,其作用无需赘述,但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过于形式化.如三下乡活动,近乎 旅游式 的走村串户㊁嘘寒问暖的活动方式,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感悟与动力.二是社会实践满足3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㊀㊀㊀黑㊀龙㊀江㊀农㊀业㊀科㊀学5期不了学生个性的需求,个性特长得不到锻炼和发展,学生自由发挥空间太狭小,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个体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先决条件.大学中的学生会㊁团委㊁社团则自然成了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平台,其作用无可置疑,但也存在以下弊端:如管理制度僵化,各学生团体机构所举行的活动局限于校内,与社会机构脱节严重.目前部分高校在校园里设置创业街,为热衷于创业的学生提供机会,对创业者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但仍存在缺少面对来自社会层面创新创业中的风险与突发性因素挑战的能力.导致许多在校内各种团体中表现出高超的组织管理㊁协调沟通能力的学生一旦走向社会就变得一筹莫展㊁力不从心了.7㊀结语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必是人才战略.扎根农村㊁扎根农业㊁服务农业经济的复合型农学人才将顺应时代呼之欲出.故在农学人才培养体系中既要重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技术㊁农业经济管理与规划等传统知识板块,也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强调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一专多能 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参考文献:[1]㊀郭如才.建设什么样的乡村㊁怎样建设乡村 的新探索 学习习近平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J ].党的文献,2022(4):26G32.[2]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ʻ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 B /O L ].(2020G11G03)[2022G10G11].h t t p ://w w w.g o v .c n /z h e n gc e /2020G11/03/c o n t e n t _5556991.h t m.[3]㊀姚正阳,李桂荣,乔丽芳,等.新农科背景下生态景观规划一流课程建设路径探析[J ].高教学刊,2022,8(28):46G49,53.[4]㊀诸葛凯,张勇.团体标准能解决个性化定制问题吗[J ].标准科学,2018(7):68G72.[5]㊀胡玉冰,祁克宗,夏业鲍,等.地方农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策略分析[J ].中国农业教育,2014(1):6G9,28.[6]㊀肖霞,向平安,李涵.实现休闲农业文化提升的路径探讨 以湖南为例[J ].湖南社会科学,2021(3):140G145.[7]㊀段宁,龚洁,张惠灵,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内涵式教学方法改革[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22,38(3):65G68.[8]㊀仲庆振,赵元,杜东菊,等.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2022(28):181G184.[9]㊀王玉琼.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J ].文学教育(下),2012(1):62G63.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O n e S p e c i a l t y a n dM u l t i p l eA b i l i t i e s C o m po u n d T a l e n t s f o r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M a jo r sU n d e r t h e 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Y A N GX i a o y o n g 1,T A N GR o n g p i n g 1,Y A N GG u o q i n 1,W A N GD i n g l o n g2(1.S c h o o l o f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W e s tY u n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L i n c a n g 677009,C h i n a ;2.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W e s tY u n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L i n c a n g 67700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 t h e 19t hS e s s i o no fN a t i o n a l C o n g r e s so f t h e t h eC o m m u n i s tP a r t y o fC h i n a ,t h e p a r t y an d t h e c o u n t r y h a v e t a k e n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a s t h e f o c u s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r u r a l a r e a s a n d f a r m e r s w o r k .I no r d e r t o a c c e l e r a t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c u l t u r ee c o n o m y ,p r o m o t ee c o l o gi c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b u i l daw e l l Go f f s o c i e t y i n a n a l l Gr o u n dw a y ,m u s t s o l v i n g t h e p r o b l e mo f s h o r t a ge of t a l e n t s i n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i n v i e wo f 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f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a n d t h en e e d s o f t a l e n t t y p e s .T h i s p a p e r d e e p l y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g m e ch a ni s mo f a g r o n o m i c s p e c i a l t y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 a g r o n o m y m aj o rw a sd i s c u s s e d f r o m s e v e r a l a s p e c t s :c o n g e n i a l t e a c h i n g ,s t u d e n t s ᶄi n d i v i d u a l n e e d s a n dd e v e l o p i n t e r e s t s a n dh o b b i e so f s t u d e n t s ,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a b i l i t y .I t i s p r o p o s e dt h a t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i n n o v a t i v e ,a p p l i e d a n dsk il l e d t a l e n t s s h o u l d b e r e g a r d e d a s t h e k e y p o i n t o f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 O n e s p e c i a l t y a n dm u l t i p l e a b i l i t e s t a l en t s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t e a c h e r s ,c h a n g e t h e i d e ao f t r a i n i n g ,op t i m i z e t h e t e a c h i n g co n t e n ta n d m u l t i Gd i m e n s i o n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s u b j e c t k n o w l e d g e t e a c h i n g a r e t h eb a s i c g u a r a n t e e s f o r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c o m p o u n d t a l e n t s .K e yw o r d s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c o n n o t a t i o n ;p e r s o n n e l t r a i n i n g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i n t e r e s t s a n d h o b b i e s49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时期农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新时期农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新时期农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摘要】本文针对农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在教育大众化的冲击下所面临的挑战和突显出来的问题,探讨了新时期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为21世纪纪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关键词】农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新时期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农业工程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对综合素质的教育重视不够,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对社会工作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

国家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要求。

基础教学是厚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学科交义的课程体系,可以向学生传授先进的多学科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强化工程技术基础实践训练环节,提高其工程素质,强化面向现代科技的工程教育环节。

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确立适应21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对高级农业工程技术人才要求的培养目标,构建和优化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教学管理人员急需认真探讨和深刻思考的问题。

1 农业工程教育所收到的冲击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农业工程科学本身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农业工程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对现行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深化。

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究其根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就是入学人中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即标志着这个国家高等教育从英才型进人大众型。

特罗认为,进入此阶段后,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比英才高等教育阶段有所发展,而且在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等方而,都发生质的变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3.2%,在英才教育阶段,基本处于向大众教育的过渡转变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农 业工程类 人才培 养模式 的定位
人 才培养模 式是 指高等 院校在 一定 的教 育思 想和教 育理念 的指 导 下 , 根据 人 才 培养 目标 和质 量标准 , 制定 出 的具 有科 学 结 构 的培 养方 案 。人 才培养模 式 的观念层 面主要 指教育 思想 和教 育观 念, 它决 定着 人才 培 养模 式 的根本 方 向。东北 农 业大学 工程学 院 , 主动 适应社 会 的需 求 , 探索 和思 考 了培养 什么样 的人 , 怎样 培养人 才 的问题 。 首先, 在高 等教 育 由精 英 教 育 向大 众教 育 转 化 的背景下 , 为地方 的教学 研究 型大学 , 作 既不像 综合性 重点大学 那 样 , 照精 英 教 育 的模 式 培养 按 研 究 型人 才 , 不像 职业 技术 学院那样 , 也 只是 培养 应用型人 才 。而必 须 根据 学 院 实 际和 社会 需 求 , 以培养 思想素质 高 、 新 能力 强 的高素 质 复合 型 创 人才 为 目标 。高素质 复合型人 才 的培养是工 程学 院对人才 培养规格 的基 本要求 。 其次 , 在新世 纪 人类 进 入 全球 化 和信 息化 时 代 背景下 , 在人 才培养模 式上 , 农业 高校应遵 循高 等教育教 学 规 律 , 立 “ 识 教育 与 专 业 教 育 相 树 通 融合、 知识 传授 与能 力培 养 相融 合 ” 的教育 理 念 ; 不 断完善 “ 厚基础 、 宽专 业 、 重个 性 、 能力 ” 强 的人 才培养模 式 。培养 目标要 体现 经济社会 对人 才培 养 的多样 化需求 。制定 的本科 人才 目标是培 养综 合素质 高 , 知识结 构合理 , 专业 特色鲜 明 的复 合型 专业技术 人才 。培 养 学生 具 有 宽广 的 知识 面 、 扎 实 的专业 理论 、 强 的创新 能 力 和过 硬 的 实践 技 较
[ 收稿 1期 ]20 0 —2 5 t 0 9— 3 1
[ 金项 目]黑龙 江省新世纪教改工 程项 目 基
能 , 培养 的人 才具 有较 高 的综 合素 质 。 使 再次 , 在振兴 老 工业 基 地 和建 设 社 会 主义 新 农村 的背 景下 , 院依 据社 会 经 济发 展 对人 才 的 学 需求 , 区域市 场需 求 为 出发 点 、 以 立足 点 , 向地 面 方, 为振兴 东北 地 方 经济 发 展服 务 。为 满 足地 方 经 济社会 发展对 高 素 质复 合 型人 才 的 需求 , 院 学 积极 探索 根 据 用 人 单 位 需 求 设 计 课 程 和 学 习 内 容 , 教学 与就业 紧密结 合起来 , 使 针对地 方 复合 型 人才 紧缺 的实际 , 立足落 地型人 才培养 , 使培养 的 人 才具 有较 强 的本 土情感 。
[ 作者简介 ]李文哲 (9 5一) 男 , 15 , 黑龙江人 ,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 ; 研究方 向 : 业机 械化 、 农 生物质能
第 1 期
李 文哲 , : 业工 程 类 复合 型 人 才 培养 的探 索 与 实践 等 农
专业 教育 , 心设计少 而精 的 、 精 体现专业 核心理 论 知识 的专业 主干课 , 帮助 学生 掌 握好 本 专业 的 知 识 。学 生完 成专 业 主干课 学 习 之后 , 个专 业 根 每 据社会 需要 灵活设 置 若干 个 方 向 , 业 方 向分 流 专 的实施 , 使学 生能 够根 据 自己 的兴趣 和 社会 发 展 需要灵 活 自主的选 课 , 现 了人 才培 养 共性 和 个 体
保 障措 施。 经过几年 的探 索与实 践 , 院在 本科 人才培养 方面取 得 了较好 的效果 。 学 [ 关键词 ] 农 业工程 复合 型人 才 培 养模 式 实践 [ 中图分 类号 ] 6 20 G 4 . [ 文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号 ]6230 (00 0-000 17 .85 2 1 ) 1 1-3 0
[ 摘
要 ] 针 对农 业工程 类专 业对 人才 培养 的特 殊要 求 , 我们 积极 探 索, 步构 建起 农 业 工 逐
程本科 人才培 养模 式。高 素质复合 型人 才 的培养 是工程 学院对 人才培 养规格 的基本 要求 。 以
此为 目标 , 优化 理论教 学体 系 , 构建 并实施 实践教 学体 系。 同 时, 出 了人才 培 养模 式运 行 的 提
二 、 业工 程类本科 人才培 养模 式的运 行 农
学 院的人才 培养方 案 贯 彻 “ 基础 、 专 业 、 厚 宽 重个性 、 能力 ” 强 的基 本原 则 , 培养 目标 系统 的 将 三要 素—— 知识 、 能力 、 素质融 于一体 。在修 定人 才培 养方案 的基础 上 , 化理论 教学体 系 , 建并 优 构 实施 实践教 学体 系 。 ( ) 化理论 教学体 系 一 优 要 构建有 利 于学生 知识 、 力 、 质协调 发展 能 素 的理论 教学 体系 , 以适应 社会 与时代要 求 、 学知 科 识发展 的需求 以及 个性 发展 的需 求 。理论教 学体 系分 为通识 教 育模 块 、 业 教育 模 块 。通识 教 育 专 模块 包括 思 想政 治类 、 语 类 、 外 计算 机 类 、 数理 化 类 、 体类 和公 选 类 等课 程 。专业 教 育 模块 包 括 军 专业基 础课 和专业 必修课 。学 院精心设 计教学 体 系 , 实理论 基础 , 夯 加强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能力 。专 业课学 习按 “ 专业 、 精 多方 向” 的原则 对 学 生进行
第 。卷

第’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0 . No 1 18 .
F b u r 01 e ray2 0
201 0年 2月
农业工程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李文 哲 刘 建 禹
( 北 农 业 大 学 , 龙 江 哈 尔 滨 103 ) 东 黑 5 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