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5 伤仲永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能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积累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知识链接】1、作者链接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体链接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讲“囊萤映雪”的故事,然后让三两名学生也讲讲“勤学”的故事,看谁说得更好?齐读目标,并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扳.()环谒.()称.()前时之闻泯.()然2、作者链接:本文作者(),号(),世人又称(),是()之一,()(朝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二、独学——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把握文章节奏。

1、师范读课文,生注意字音、断句。

2、生自读课文,熟读成诵。

正确断句 ( 用“/”划开):(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传一乡秀才观之。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7)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概括文章内容:课文讲述了的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三、重点突破——翻译课文。

1、(独学)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2、(合学)要求:学生自己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交流展示,疑难点拨:(重点字句翻译)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父异焉异:④借旁近与之与:⑤并自为其名为: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自是:就:文理:⑦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宾客:⑧或以钱币乞之或:乞:⑨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05课《伤仲永》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作者及作品;掌握“扳”“谒”“泯”“称”等词的意义,辨识“之”“于”的不同用法。

二、学习重点:准确地朗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三、学习难点: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以事说理的写法。

四、预学模块【自主学习】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是王安石。

他根据实例,从反面论证:神童的智力虽然先天的基础很好,但如果得不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神童们好的先天因素不仅无法发展,反而会消失。

为此,他特地写了一篇题为《伤仲永》的文章,对神童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进行了分析、议论。

《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探讨神童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献。

1、文学常识:王安石,_______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家和_______家,字_______,晚号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和《临川集拾遗》中。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借一件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2、给加点的字注音:邑.人()扳.()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3、词语解释。

(1)解释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未尝.识书具 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古今异义: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一词多义:①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宾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1、方仲永的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2、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1)
之: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4、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
教学课题
伤仲永
设 计 者
课时安排
2
设计日期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语句翻译.
2、特殊句式:
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一字多义
其:①并自为其名 自己的,代词。②父利其然也 这样 ③稍稍宾客其父 他的,代词。 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它的,指诗,代词。⑤其诗以养父母 他的,指仲永,代词。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四、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借事说理。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王安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采用“归纳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中心——巩固练习”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5、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德育:6、探讨仲永退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5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1、文言文四步学习法2、归纳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四步学习法中的前两步2、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王安石笔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吧。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归纳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参考: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

其受之天也:他,代词。

4、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伤仲永》学案(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整理

《伤仲永》学案(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整理

《伤仲永》学案(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整理一、学习目标1、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让同学自己利用课文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重点)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

4、留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难点)二、自学提纲1、走近本文是朝代的,字,号他是个杰出的、、。

主要作品收录在《》。

2、唐宋八大家是那些?3、读课文、查解释,为下列字词注音、释义。

伤仲永:世隶耕:未尝识书具: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或以钱币乞之: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从先人还家: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不能称()前时之闻:复到舅家问焉:泯()然众人矣:泯然众人矣: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今夫不受之天: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4、依据解释翻译课文。

三、自主学习(要求老师走动巡察,教导指导)1、个人自主完成注音释词。

2、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翻译。

四、自学沟通展现1、简介--黑板展现2、疏理字词--黑板展现3、翻译课文--黑板展现五、老师小结六、附注第2课时一、自学提纲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受了哪几个阶段?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由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4、最终一段讲了什么道理?5、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具体?说说你的依据。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

5、《伤仲永》【预习案】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提示一、作者及作品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基础知识(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二)句子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词类活用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6、泯然众人矣(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7、父异焉(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四)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慢慢地。

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古义:再,又。

今义:常用义为重复、往复)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人。

今义:常指大家、许多人。

)(五)理解几个词语1、“养父母”养:赡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新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新版

5.伤仲永王安石【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预习导学】1.给下列字注音。

邑()扳()谒()称()泯( )卒( )夫( )还(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传一.乡秀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仲永之通悟..()泯然..众人矣()3.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邑人:贤于材人远矣:4.一词多义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5.特殊句式:不使学:令作诗:6.词性活用例如:父异焉..: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利.其然:伤.仲永:7.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古义:今义: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今义: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8.翻译句子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⑶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看仲永之变】【思仲永之变】【写法欣赏】1.本文借事说理,事理结合。

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

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伤仲永》教师寄语: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学习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zú)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5、“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四、合作探究、探究主题6、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8、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五、迁移拓展9、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10、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

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六、当堂达标(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经典】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经典】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5. 伤仲永王安石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词语,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

2.了解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理论联系实际,用文中观点指导学生自觉学习。

导学重难点重点: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应连在一起)他因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泯.然众人矣 A.mín B.mǐn C.mǐng D.mén (B)(2)日扳.仲永 A.pān B.bāng C.fān D.bān (A)(3)环谒.于众人 A.jié B.hè C.yè D.yì(C)(4)卒.之为众人 A.cuì B.zú C.zhú D.cù(B)(5)称.前时之闻 A.chēng B.chèng C.chèn D.chēn (C)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未尝.识书具(曾经)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③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④泯然..众人矣。

(消失)⑤贤.于材人..远矣。

(胜过、超过)(有才能的人)⑥卒.之为众人(最终、最后)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从先人还家(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的,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了普通平凡的人。

二、课堂学习研讨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第二个阶段:十二三岁才能衰退。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伤仲永》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伤仲永》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

5 伤仲永“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翻译这篇文言文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某某某某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X。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某某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解释下面划线的实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5 伤仲永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教学难点:(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三、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

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四、介绍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 5 伤仲永学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 伤仲永学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5 伤仲永课前自学(一)读一读。

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尝:曾经。

立就:立刻完成。

环谒(yè):四处拜访。

扳(pān):通“攀”,牵,引。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泯(mǐn)然:完全。

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二)熟读课文课堂活动(一)积累知识《伤仲永》选自《》,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朝代)杰出的家、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X读,注意字的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2)模仿录音朗读课文(个人读与齐读结合)。

(3)疏通文意,试译课文。

先逐段朗读或默读,逐句对照注解及译文资料翻译句子,在疑难处做上记号,然后通过质疑、讨论解答疑难。

2.字词句过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世隶耕。

隶:父异焉。

异焉:并自为其名。

为:固众人。

固: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就: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泯然众人矣。

泯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于也。

译文:3.句段品读。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事例可以证明方仲永天资聪明?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答:(2)面对方仲永聪明的天资,他父亲和同县的人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答:(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答:(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答:(5)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答:(6)作者对仲永由神童而“泯然众人矣”流露出怎样的感情?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点?答:4.探究质疑。

(1)文中为什么要安排“余”这一形象出现?答:(2)请就本文的学习提出你的见解或疑问。

问题:答:(三)应用迁移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王冕者,某某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2.抓住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官居宰相。

做官后,他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

晚年被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要点】
1.熟练朗读课文,不读错,不读破,不回读。

2.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3.了解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异焉.()邑.人()环谒.()泯.然()
日扳.仲永()称.前时之闻()
二、识记文学常识。

《伤仲永》选自,作者是(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归类。

A.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
1.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还自.扬州
2.并自为.其名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
3.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受于.人者不至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或以.钱币乞之
5.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
6.贤.于材人远矣如此其贤.也
7.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C.
1.伤.仲永
2.父异.焉
3.忽啼.求之
4.即书.诗四句
5.邑人奇.之
6.稍稍宾客
..其父
7.父利.其然也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余闻.之也久。

E.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
5.文理
..奇之..皆有可观者 6.邑人
7.稍稍
..宾客其父 8.或.以钱币乞.之
9.环谒.于邑人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11.泯然
..众人矣 12.仲永之通悟
..
13.受.之天也 14.贤于材人
..远矣
15.卒.之为众人 16.其受于人者不至
..也
17.彼其
..受之天也 18.固.众人
19.得为众人而已.耶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泯然众人矣。

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7.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8.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五、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文章开头写方仲永“世隶耕”,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举例说说仲永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中“伤”的含义?
7.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8.你从仲永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