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件2

合集下载

初二语文(统编版)-《桃花源记》(2)-课件

初二语文(统编版)-《桃花源记》(2)-课件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 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 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期的作品,陶渊明生 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 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元熙二年,刘裕 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 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深受儒家观念影 响的陶渊明对刘裕政权很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 憎恶。
民风淳朴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安定和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 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 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gǔ)汩。溯源而上, 屡陟(zhì)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初中语文课件·桃花源记 (共26张PPT)

初中语文课件·桃花源记 (共26张PPT)

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
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 了他们,(他们听后)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一一邀请渔人到 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就告辞 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情)不值得对外面
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扶:沿,沿着。 诣(yì):拜见,拜访。 向:原先。 规:计划,打算。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津,渡口。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来的路线回 去,(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回到郡里,(渔人)拜见太守, 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 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团内部互相倾轧,各方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对外
则一味投降。后南朝宋武帝刘裕废晋恭帝,改年号为“永初”。 接着,刘裕采取阴谋手段杀害了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 想上的不满,加深了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失望。但他无法改变 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抒发情怀,撰写此文,虚构了一个与黑
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社会,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和美
具:详细。 还(huán) :返回。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延:邀请。 要:邀请。 妻子:妻子儿女。 无论:不要说。 语(yù) :告诉。
(桃花源中的人)看见了渔人,竟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
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他们就邀请渔人到家中,备 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询 问消息。(他们)自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与

《桃花源记》PPT课件(第2课时)

《桃花源记》PPT课件(第2课时)

拓展探究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 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拓展探究
合作探究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 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 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 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 望。
合作探究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 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候,“处处志 之”,可见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的。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船, 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 到真实。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 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❶层层设疑,激发兴趣。
开头没有确切的年代和地名,只说主人公是个渔人。接着写桃林奇景,也没 有说出确切的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 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 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 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 ,无迹可寻。最后虚写一笔,说高尚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一 丝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 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桃花源记课件2

桃花源记课件2

主题: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 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 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 么?请你根据你对历史的了解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 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
间隔:隔绝
(桃花源中的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渔人从 哪里来。渔人详尽地作了回答。就有人邀请渔人到自己的 家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 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 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再出去,于是就与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世:朝代
乃:竟然
无论:不必说,更不必说 皆:都
为:对,向 延:邀请
具:通“俱”,详尽
停:居住
去:离开
语:告诉
足:值得
为:对,向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 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 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罢)都很惊叹。其 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 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告辞回去。这里的人告诉 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乃:于是,就 具:通“俱”,详尽 要:通“邀”,邀请 云:说 邑人:乡邻
遂:于是
之:他们,指桃花源中的人 咸:都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

陶渊明及时代背景0102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背景030201《桃花源记》创作背景《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美文”。

该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篇目之一。

《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地位与影响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02“不足为外人道也”03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情景交融自然环境描绘季节时令变化山水田园风光通过对桃花源内四季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的韵律和生机,增强了意境的层次感。

幽深静谧氛围人文社会构建淳朴民风民俗文中描述了桃花源内居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以及他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文社会环境。

平等自由理念桃花源内没有阶级之分,人人平等自由,这种理念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神秘传奇色彩通过对桃花源入口的隐秘性、居民来源的神秘性等描写,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和谐共处之道桃花源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这种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回归自然生活桃花源内的居民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化生活模式。

精神寄托与追求桃花源作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理想化生活模式探讨1 2 3描绘无阶级、无剥削的理想社会批判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思想表达对现实社会批判意识揭露社会黑暗面通过描写现实社会的战乱、贫困、不公等现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以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为批判对象,揭示其腐朽本质和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呼唤社会变革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呼唤人民觉醒,寻求社会变革和进步。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

遇见桃花源
分析文中主人公遇见桃花 源的情节,探讨其所蕴含 的人生哲理和寓意。
桃花源中的生活
解读文中描述桃花源中人 们生活的段落,理解作者 所倡导的理想社会形态。
写作风格与特点分析
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
《桃花源记》以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为特点,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 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
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与西方乌托邦、印度毗湿奴等理想社会构想相比,《桃花源记》更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 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超越。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追求
尽管中西方理想社会构想存在差异,但对和平、幸福、公正等价值的追求却是共同的。
《桃花源记》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桃花源记》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隐逸社会,对现实社会 的纷扰、争斗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构建 更加和谐的社会。
04
主题思想阐释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描述了一个宁静、和 谐、富足的桃花源, 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 会的追求。
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 ,寄托了作者对美好 生活和社会的无限憧 憬。
桃花源中人们和平相 处,没有战争和纷争 ,展现了作者对和平 的向往。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通过对桃花源外世界的描述,暗 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
判。
桃花源外的人们为了名利而争斗 ,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作者通过对比桃花源内外的不同 景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
反思。
隐逸情怀的体现
文章中的主人公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最终却选择离开,体现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渔人在桃花源中虽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但仍然怀念外面的世界,暗示了作者对隐 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

桃花源记 课件(共20张PPT)

桃花源记 课件(共20张PPT)
桃 花 源陶

记明 ( 东 晋 )
感受
我们现在常用“”这一成语指中的美好世界。
本文中,桃花源中的人和景,美在何处? 找出相关语句体会。
优美环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林夹岸, 杂树全无,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优美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 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极端腐败,统治 集团生活荒淫,对人民剥削和压榨严重。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他的一腔 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 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 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他坚定而坚决地 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 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人也好,景也罢,
一切皆为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和美生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淳美民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淳美民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思考
如若本文部分语句描述的内容, 让你感觉到一种“不美”,那么, 是怎样的“不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六: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忽逢桃花林……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理想与现实 遂迷,不复得路。
(矛盾)
欣然规往未果…… 后无问津者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宁静安乐、虚无 缥缈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 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 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 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 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 什么成语?
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是什么意思?
探究一:
陶渊明及《桃花源记》的背景
生官官有但 活回,才由 。乡因智于 后从“却当 人此不难时 称过为以社 其起五施会 为了斗展动 “田米。荡 靖园折他不 节式腰曾安 先的”做, 生隐,过他 ”居弃小空

任亮陶 性。渊 不少明 羁时, 。颇东 有晋 壮诗 志人 ,。 博名 学潜 能, 文字 ,元
探究三: 桃花源里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生活情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安定、祥和)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如 何?让我们去了解那里的社会风 尚。
探究四: 桃花源里的社会风尚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风尚
(民风淳朴,
咸来问讯
背景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面的一篇 序言。“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一 些写景、叙事、状物的文学性散文。作者陶 渊明自幼家境贫寒,为了谋生,曾做过小官。 由于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决心辞官去过 隐居生活,亲身从事耕种,晚年的陶渊明不 仅对官场厌恶,而且对整个现实社会感到厌 恶。在现实中感到无可追求的时候,他就用 幻想创造了一个“桃花源”的世界。
饱受战火磨难,度 日如年,痛苦担心
陶渊明在“桃花源” 世界中寄托着对整个现 实社会的否定和对没有 君臣,没有压迫剥削, 没有战乱,没有欺侮, 和平、幸福、纯朴、平 等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和 追求。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 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 么评价?
既然这样的理想社会 没有实现的可能,作者为 什么还要着力去描绘?
思考: 陶渊明在文中描绘了 一 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我们要了解文中描绘的社会,先让我们跟随渔人一起走进桃 花源吧!一进桃花源,你看到了桃花林的自然景色,初步感到这里的自 然环境如何?
探究二: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
(幽美)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让我们再看看那里的人们生 活环境如何?
人际关系和睦)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去 了解那里的人们生活追求和理想。
探究五:
桃花源的人们生活追求和理想
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生活追求、理想
(追求和平,没有剥削 的理想社会)
(与世隔绝,与世无争)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外界生活不满)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 之”,为什么再往时时,“寻向所 志”,“不复得路”?
作业: 1、说说“我”眼中的“桃花 源”
2、结合陶渊明其他的诗,说 说其艺术特色。
探究七:
联系作者 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外界人民的 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
“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 的愿望?
桃花源 有“良田美池桑竹” 的秀美环境
外界现实
战乱频频, “烽火连三月”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国破家亡,颠沛流离, 背井离乡 居住安定舒适
“鸡犬相闻”, “往来种作”,“怡 然自乐”,祥和愉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