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2教学设计第二部分 苏教版选修2
高中化学 2.1 氨的合成教案1 苏教版选修2
氨的合成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教学目标:1.掌握合成氨的化学原理;了解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来选择适宜的化工生产条件的一般原则。
2.学生体会到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化生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认识化学原理对生产技术的指导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合成氨对工业和农业以至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合成氨工业生产适宜条件的选择。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和阅读自主学习式。
教学过程:【引入】和同学共同回顾氨的用途及发展史。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合成氨条件选择的原则,设想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前景。
【激疑】我们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呢?【板书】一、合成氨的适宜条件【设问】选择生产条件的依据是什么?请写出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该反应特点。
1、合成氨反应的特点【指导学生分析】合成氨反应的特点:①可逆反应②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③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质疑】如果我们是企业家,要合成氨应从哪些方面考虑?【学生讨论】【教师评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问题,一要使反应进行得更快,二要使产品的产量更多,根据合氨的特点,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角度来分。
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角度来分析,理论上合成氨应选择什么条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①生成氨的速率快需要些什么条件;②生成氨的量多需要些什么条件。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讨论结果。
表1【小结】从讨论结果看增大压强、使用催化剂都可以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率;而增大压强、降低温度可以增大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
显然,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方面考虑,对压强要求是一致的,而对温度的要求是矛盾的。
【设问】那么如何处理好温度矛盾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讨论】①温度的高低各有什么利弊,怎样解决这个矛盾?②既然增大压强可提高反应速率,又可提高氨的产量,那么在合成氨工业中压强是否越大越好呢?③在合成氨工业中要使用催化剂,既然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为什么还要使用【学生回答】【小结】我们除了从反应原理方面分析外,还要从材料和设备方面分析才能确定合成氨工业的适宜条件。
新高中化学选修二教案
新高中化学选修二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的平衡、平衡常数、平衡条件、平衡常数的计算、影响平衡的因素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反应中的平衡现象及相关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影响
平衡的因素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平衡、平衡常数、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个化学反应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平衡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并讨论(20分钟)
1.介绍化学反应的平衡现象和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讲解平衡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
3.讨论影响平衡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等。
三、实验(15分钟)
安排一个简单的平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平衡反应的特点,并测定平衡常数。
四、练习(15分钟)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平衡有了初步了解,但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还存在一些困惑。
下节课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更多实验和练习,加深学生对平衡反应的理解。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案-新版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会考考纲: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表1问题解决: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2.进行新课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晶格常数以及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等知识。
教学重点: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晶格常数及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的分辨。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教材、投影仪、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举例引入化合物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2.讲解:讲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3.实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晶体的性质,比较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差异。
4.讨论:分组讨论晶格常数和晶体结构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6.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合物的结构展开教学,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结构的兴趣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其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 )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幻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好学上进的情感。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并体验成功喜悦。
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交叉分类法Na2CO3 钠盐Na2SO4 钾盐 K2SO4 硫酸盐 K2CO3 碳酸盐2、树状分类法二、分散系 ( dispersion system)及其分类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类: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 的为胶体。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
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
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高中化学 2.4 镁和铝的冶炼教案2 苏教版选修2-苏教版高中选修2化学教案
镁和铝的冶炼【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金属的通性。
2.使学生了解铝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3.使学生掌握镁和铝的化学性质。
4.使学生了解铝的几种重要化合物。
5.使学生初步了解合金。
【教学重点】镁和铝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难点】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铝箔、氧气、粗铁丝、火柴、NaOH溶液、CO2、镁带、氯酸钾、氧化铁、铝粉、滤纸、蒸发皿、砂纸、带铁圈的铁架台、0.5 mol·L-1Al2(SO4)3、氨水、2mol·L-1盐酸、氧化铝、沙子【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1.运用周期律知识讨论推断镁和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在工农业生产上的用途。
2.用“实验——对比”的方法归纳镁、铝的化学性质。
3.运用电离平衡的知识,分析、讨论氢氧化铝的两性。
4.对于氢氧化铝的教学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言]人类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其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
金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即使在各种各样的新材料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中,金属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金属,因此,我们了解金属的重要性质是很必要的。
[师]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金属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板书]1.冶金工业的分类方法黑色金属:铁、铬、锰(注意:实际上,铁、铬、锰均为银白色金属)有色金属:除上述三种以外的其他金属,如常见的铝、镁等。
2.根据金属密度的大小轻金属:密度小于4.5 g·cm-3的金属。
如铝、钾、镁、钠等。
重金属:密度大于4.5 g·cm-3的金属。
如铁、铜、银、汞等。
3.根据地壳中的含量常见金属:如铁、铜、锡、镁、铝等。
稀有金属:如钽、锆、铌等。
[师][展示几种金属样品]同学们,我这儿有几种金属样品,请仔细观察,大家通过讨论得出金属的通性。
[生]物理性质1.常温时,除了汞为液体外,其他金属都是固体。
高中化学选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二教案
教案主题: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2. 掌握如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和实验操作;
3. 能够应用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难点:应用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和试剂:酸、碱、PH试纸等;
2. PowerPoint课件;
3. 学生实验操作指导手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实验器材和试剂,引发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特点。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计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总结(10分钟)
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应用,并展示相关案例。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和完善。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和拓展。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校本课程学习指导纲要(教师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校本课程学习指导纲要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课程标准内容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三、本专题教学方法建议1、本专题学习内容层次性强,学习原子结构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找到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后,让学生分析元素周期表,认识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最后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2、本专题注意控制学习的深广度,对物质结构的学习是为《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打基础,通过分析一些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粗浅的常识和规律性知识。
3、本专题重视化学用语的学习,在本专题要使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结构式。
4、本专题充分发挥模型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模型如比例模型、球棍模型、晶体结构模型,注意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本专题学习运用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能力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本专题教学评价1.重视学生过程性学习评价,包括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人合作交流态度、作业完成情况。
作业要掌握数量和质量,要精选习题,主要以教材中习题和作业本习题为主。
2.在学生探究实验中要注重活动表现评价,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3.专题检测试题难度要合理,基础题达到70%以上,年级平均分达到75分,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2.1 氨的合成教案2 苏教版选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2.1 氨的合成教案2 苏教版选修2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教学目标:1.掌握合成氨的化学原理;了解合成氨的生产工艺的流程。
2.学生体会到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化生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认识化学原理对生产技术的指导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合成氨的生产工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合成氨的生产工艺的流程设计。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和阅读自主学习式。
教学过程:1.哈伯生平介绍。
幻灯片1:哈伯的头像照片。
哈伯Fritz Haber 1868一1934。
讲述:1868年12月9日出生于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现为波兰的弗罗茨瓦夫)的一个犹太家庭,天资聪颖。
曾先后到柏林、海德堡、苏黎世求学,做过著名化学家霍夫曼和本生的学生。
19岁就破格被德国皇家工业大学授于博士学位,1896年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当讲师,1906年起任物理化学和电化学教授。
1909年发明合成氨工业工艺。
1911年担任威廉皇家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哈伯全力研制最新式的化学武器,兼任化学兵工厂厂长,第一次建议使用氯气作化学武器, 并应用于实战,后发明了光气,后人因此称其为化学武器之父。
1918年因发明合成氨工业工艺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但在评奖过程中受到英、法科学家的反对(给学生留下疑问与感情的冲突)。
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也被称为“犹太人哈伯”被驱逐,1934年应邀担任巴勒斯坦著名反法西斯犹太人组织的西夫高级研究所所长。
1934年1月29日他在去意大利的途中,因心脏病发作在瑞士的巴塞尔逝世,终年66岁,就地安葬在巴塞尔公基。
(教后感2:哈伯的头像与生平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了解哈伯的兴趣;“化学武器之父”与“诺贝尔奖”促使学生产生了了解知识内容的欲望。
)2.哈伯与合成氨工艺。
幻灯片2:(1)合成氨的本意与目的(2)合成氨反应与合成氨反应条件的理论证明与合成氨试验(3)哈伯的合成氨工艺。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2.1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课程教学设计
苏教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苏教版《化学2》专题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和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学生通过设计、完成半定量实验,认识反应的快慢程度可以随外界条件的改变发生变化,理解生产和生活中通过控制条件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
化学反应的快慢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角度,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学生后续学习反应限度的理论基础,又是应用化学更好服务于生产、生活的科学依据,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提高应用化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表达式,学会用化学反应速率进行简单的计算。
2.学会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并小组合作探究设计方案,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尝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初步学会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2.通过开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在实验、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中,自己得出结论,突破难点,培养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3.通过分组设计实验以及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培养合作和分享的精神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2. 通过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价值,通过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探究,形成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发展学习化学兴趣,乐于探究,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三、学情分析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特点分析如下:(1)知识基础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知识相对比较简单,知识脉络也是比较零散,不系统,还未形成元素化合物的分析研究方法。
新课改教案高中化学选修二
新课改教案高中化学选修二学科:化学
年级:高中
课程:选修二
主题:新课改
教学目标:
1.了解新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和意义。
2.掌握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
1.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
2.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3.学习新课改下的实验设计和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新课改的概念和背景(15分钟)
1.介绍新课改是什么及其意义。
2.分析新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
第二步:探讨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20分钟)
1.讨论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学习。
2.介绍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包括问题驱动、合作学习等。
第三步:实践新课改下的实验设计和实施(25分钟)
1.设计一个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实验。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总结。
第四步:总结和展望(10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2.展望新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未来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课改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秉承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化学老师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一)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中对本部分内容提出的教学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参考化学2》28页指出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是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限于学习时间,依据课标规定,不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对化学平衡作简单计算,不要求学习化学平衡移动等内容。
(二)知识内容从学生熟知的氯水成分引入可逆反应的概念,可逆反应的表示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使学生认识物质发生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就是以往认为进行得比较完全的化学反应体系中,仍然有未反应的反应物存在,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可逆反应概念的理解,同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
因此,必须要做好这个实验,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
本节内容是对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深化、理解与应用,在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从而建立和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
(三)苏教版教材的主要特点苏教版必修2教材中将此部分知识分解为必修部分(化学2)和选修部分(化学反应原理)。
在苏教版必修2中知识要求和难度都降低了。
教材内容更简洁、易懂,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有一定的限度(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2.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初步理解化学平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某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在反应体系中共存,理解反应进行有一定限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交流与讨论分析氮气与氢气合成氨气的反应原理,结合图表,形成化学平衡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观察,图表分析,结合数学知识,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符合认识论中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
高中化学选修2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2全册教案第一章:化学动力学1.1 反应速率的概念- 学习目标:理解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 教学内容:定义反应速率,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
1.2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 学习目标: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
- 教学内容:介绍反应机理的概念,讨论不同反应机理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验观察。
1.3 反应速率的测量- 学习目标:掌握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
- 教学内容:介绍测量反应速率的常用方法,如色度法、pH法等。
-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数据分析。
第二章:化学平衡2.1 平衡定律- 学习目标:理解平衡定律的基本概念。
- 教学内容:介绍平衡条件下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规律,讨论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数学运算。
2.2 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掌握各种因素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 教学内容:介绍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探讨调节平衡位置的方法。
-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数据分析。
2.3 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速率- 学习目标: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 教学内容:讨论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及其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验验证。
第三章:酸碱平衡3.1 酸碱中的硝酸根离子- 学习目标:掌握硝酸根离子在酸碱中的作用。
- 教学内容:介绍硝酸根离子的定义和特性,讨论其与酸碱中的反应。
-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数据分析。
3.2 酸碱指示剂- 学习目标:了解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 教学内容:介绍指示剂的分类和性质,讨论其在酸碱滴定中的应用。
-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分析。
3.3 酸碱滴定- 学习目标:掌握酸碱滴定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 教学内容:介绍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步骤,讨论滴定曲线的特点。
-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数据处理。
以上是高中化学选修2全册的教案范本,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1.3 海水淡化-学案设计(有答案)
海水淡化【学习目标】1.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哪些?2.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的原理3.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和氯化镁4.用方程式表示氯化镁和得到过程【学习重点】1.为什么全世界高度重视海水淡化?2.简要说明下列海水淡化方法的原理:。
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冷冻法3.有人认为可以把北冰洋或南极洲的大冰山从海上拖到缺水的阿拉伯地区,融化为淡水。
你认为这个想法有可行性吗?在实施过程中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4.为什么说蒸馏法操作简单,技术成熟?实际生产过程是如何进行的?5.你认为哪种海水淡化方法最有潜力发展成为人类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学习过程】习题巩固:1.【题文】海水淡化大多采用的方法是()A.蒸馏B.过滤C.萃取D.电渗析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海水淡化大多采用的方法蒸馏法,蒸馏法的历史最悠久,技术和工艺也比较成熟,但成本较高,答案选A。
考点:考查海水淡化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知识的考查,记住即可,难度不大。
2.【题文】高分子分离膜可以让某些物质有选择地通过而将物质分离,下列应用不属于高分子分离膜的应用范围的是()A.分离工业废水,回收废液中的有用成分B.食品工业中,浓缩天然果汁、加工乳制品和酿酒C.胶体的渗析D.海水的淡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胶体渗析采用半透膜,和高分子分离膜无关系,其余选项都是的,答案选C。
考点:考查高分子分离膜的应用、判断。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试题结合新科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
3.【题文】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A.氯、溴、碘B.钠、镁、铝C.烧碱、氢气D.食盐、淡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食盐和淡水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其他物质要经过化学变化得到,答案选D。
考点:考查海水资源综合应用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是常识性知识的考查,试题基础性强,难度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化学2教学设计第二部分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知道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
过程与方法:能够在猜想、探究、实验中完成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通过实验不断总结、发现、归纳知识的要点,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反应研究的兴趣,能够在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探究原理的动力;增强学生合作、创新与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化学反应,有的反应进行得轰轰烈烈,而有些反应则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你了解下列化学变化过程进行的快慢吗?反应的快慢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投影图片]:快慢差别很大的化学变化[思考]:比较下列反应的快慢2Al+3H2SO4=Al2(SO4)3+3H2↑Zn+2HCl=ZnCl2+H2↑2Al+2NaOH+2H2O=2NaAlO2+3H2↑Fe+H2SO4=FeSO4+H2↑[疑问]:从这些化学反应我们能看出反应快慢?[答]:从这些方程式,我们看不出反应快慢,但我们可以从制取氢气反应中气泡产生快慢的宏观现象来判断[学生实验]:体验上述四个反应的快慢[小结]:这些反应不仅可以从气泡产生的快慢来判断反应快慢而且,也可以由固体量减少的快慢或者其它宏观现象来判断Zn+CuSO4=ZnSO4+Cu 溶液蓝色褪去的快慢CaCl2+Na2CO3=CaCO3↓+2NaCl 溶液出现浑浊的快慢[过渡]:HCl+NaOH=H2O+NaCl 那么中和反应如何描述呢?有没有更准确的描述反应快慢的方法呢?化学中还有这样一个物理量专门用来准确描述化学速率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它是如何规定的[学生]:阅读课本[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1、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2、表达式:v=△C/△t3、常用单位:mol/(L·S)、mol/(L·min)、mol/(L·h)[投影练习]1、在某一化学反应里,反应物A的浓度在10s内从4.0mol/L变成1.0mol/L,在这10s内A 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2、向4L容器中充入0.7molSO2和0.4molO2,4s末测得剩余SO2是0.3mol,则VSO2=____________.[小结]:在具体的运用和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时,还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化学反应速率是标量,即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2、一般计算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3、不用纯液体和固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因为它们“浓度”是不变的4、对于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的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可能不相同,但其化学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例如:N2+3H2=2NH3中,VN2 :VH2:VNH3=1:3:2[过渡]:一个小问题练习3、下列过程,我们想它更快一点的是 ( )A.钢铁腐蚀B.食物腐坏C.炼钢D.塑料老化[思考]: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希望某些反应更快一点,而某些反应更慢一点,那我们要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先明确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大家大胆猜想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板书]: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板书[过渡]:这么多因素可能影响反应速率,如何验证某一个因素是否影响化学反应快慢,又是如何影响的?[板书]: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学生讨论,要求借助桌上所给器材和药品设计实验。
[分组实验]选择浓度、温度、固体表面积大小、催化剂四个因素,让四组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汇报结果][总结]: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2、外因:⑴浓度:反应物浓度越大,速率越大⑵温度:体系温度越高,速率越大⑶固体表面积:块装固体反应速率小于粉末状固体反应速率⑷催化剂:能大大改变速率⑸压强: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强越大,速率越大[思考]:如果我们现在要制取氢气,如何又快又安全的制取呢?[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会进行到底,完全转变为生成物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布置作业]1、在某一化学反应中,反应物B的浓度在5s内从2.0mol/L变成0.5mol/L,在这5s内B 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
2、一个5L的容器中,盛入8.0mol某气体反应物,5min后,测得这种气体反应物还剩余6.8mol,这种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
3、在2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合成氨的反应3H2+N2 = 2NH3,先加入H2和N2各2mol,反应经2min钟后,测得N2的物质的量浓度0.8mol/L。
求此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多少?分别用H2、N2、NH3 的浓度变化来表示。
4、在2SO2+O2 =2SO3 反应中:如果2分钟内SO2的浓度由6 mol/L下降为2 mol/L ,那么,用SO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mol/(L·min),用O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mol/(L·min)。
5、合成氨反应:3H2+N2 = 2NH3,其反应速率可分别为V(H2),V(N2),V(NH3)[用mol/(L·s)表示],则正确的关系式是()A. V(H2)=V(N2)=V(NH3)B. V(N2)=2V(NH3)C. V(H2)=3/2V(NH3)D. V(N2)=3 V(H2)6、把0.6molX气体的0.4molY气体混合于2L容器中,做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3X+Y= nZ+2W。
5min末已生成0.2molW,若测知V(z)=0.01mol/(L·min),则上述反应中Z气体的计量数n 的值是( )A.1B.2C.3D.47、下列四种X溶液,均能跟盐酸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A.10℃ 20mL 3mol/L的X溶液B.20℃ 30mL 2molL的X溶液C.20℃ 10mL 4mol/L的X溶液D.10℃ 10mL 2mol/L的X溶液8、在m A + n B p 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计量数。
现测得C每分钟增加a mol/L,B每分钟减少1.5a mol/L,A每分钟减少0.5a mol/L,则m:n:p为()A、2:3:2B、2:3:3C、1:3:2D、3:1:29、在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0.6 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A、0.02 mol/(L•min)B、1.8mol/(L•min)C、1.2 mol/(L•min)D、0.18 mol/(L•min)10、在10℃时某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s),若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倍。
为了把该反应速率提高到 1.6 mol/(L•s),该反应需在什么温度下进行?()A 、30℃ B、40℃ C 、50℃ D、60℃11、NO 和CO 都是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地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此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适当的催化剂不改变反应速率B 降低压强能提高反应速率C 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速率D 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12、反应43NH (气)+52O (气)4NO (气)+6O H 2(气)在10L 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 ,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 (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 )A 、v (NH 3)=0.0100mol.L -1.s -1B 、 v (O 2)=0.0010mol.L -1.S -1C 、 v (NO)=0.0010mol.L -1.s -1D 、v (H 2O)=0.045mol.L -1.s -113、已知:4NH 3+5O 2 4NO+6H 2O ,若反应速率分别用3NH V 、2O V 、NO V 、 O H V 2[mol/(L·min)]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 ) A.543NH V =2O V B. 652O V =O H V 2 C. 323NH V =O H V 2 D. 542O V =NO V 14、可逆反应:A+3B 2C+2D 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 A =0.15mol/(L·S),②V B =0.6mol/(L·S),③V C =0.4mol/(L·S),④V D =0.45m ol/(L·S),则以上四种情况下反应速率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④>③>①B.②>③=④>①C.④>②=③>①D.④>③>②>①15、盐酸倒在碳酸钠粉末上,能使反应的最初速率加快的是 ( )A.增加碳酸钠的用量B.盐酸浓度不变,使用量增加一倍C.盐酸浓度增加一倍,使用量减半D.盐酸浓度不变,使用量减半16、一定的固体硝酸银置于一容积不变的2L 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NO 3(固)2Ag(固)+2NO 2(气)+O 2(气),2NO 2(气) N 2O 4(气),2min 末,测得固体减重6.2g,且C(NO 2)=0.04mol/L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min 后容器内C(NO 2)=0.04mol/LB.2min 内V(O 2)= 0.0125mol/(L·min)C.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为3.1g/LD.混合气体中NO 2的体积分数为11%17、已知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1价的氯和+6价的硫的化合物,反应速率v 和反应时间t 的关系如图所示。
19、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A和6molB,发生下列反应:4A(g)+6B(g)4C(g)+5D(g),经5s后,剩下的A为2.5mol,则B的反应速率是多少?[第二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一、教学目标:1、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2、初步学会根据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3、初步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二、教学内容:1、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通常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
把从右向左的反应称为逆反应。
如:N2+3H22NH3+Q(2)不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不能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