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观念

合集下载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和理念。

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旨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发展:新课程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道德、智力、
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个性发展: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
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为之努力。

3.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
主动参与、探究和合作。

4.终身学习: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

5.知识与能力并重:新课程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注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过程与方法并重: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
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新课程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8.多元化评价:新课程鼓励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依靠传统
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表现。

9.课程整合:新课程倡导课程整合,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
互渗透,提高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0.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包括教材、教师、学生、社区等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11.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新课程鼓励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和
手段,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持 ,创 造 良好 的学 习氛 围 ,采用 各 种 适 当 的方 式 ,给学 生 以心理
四、追求全新课程价值 ,构建合理教学框架
知识 与技 能 、过 程与 方法 以及 情 感 、态度 与 价值 观三 方 面 的整
上 的安 全 和精 神 上 的 鼓 舞 ,使学 生 的思 维 更加 活跃 ,热 情 更 加 高 合 ,体现了思想 品德课新课程追求的价值 。如何落实新课程追求的 涨 。 当然 ,教 师还 要 注 意 培 养学 生 的 自律 能 力 ,注 意 教 育 学 生遵 价 值 ,构 建课 堂教 学 合 理框 架 ,是 广 大 思 想 品德 课 教 师思 考 的 问 守 纪 律 ,与 他人 友 好 相 处 ,培 养合 作 精 神 。教 师 除 了参 与 、促 进 题 。首先 ,重 视结论 与 过程 的统 一 。在 思想 品德 课教 学 中 ,如果 学 学 生 的 学 习 之外 ,更 重 要 的 是对 学生 的学 习 给 予指 导 ,应 帮 助 学 生 所 接 触 到 的 只是 一 些 看 似 确定 无 疑 、不 存 在 任 何对 立 与 冲突 的 生 制 定 适 当 的 学 习 目标 ,并 确 认 和协 调 达 到 目标 的 最佳 途 径 ;指 “ 客 观真 理” ,学 生在 经 过了枯 燥 乏味 的教 育后 ,只是熟 悉 了一 些 导 学 生 形 成 良好 的学 习 习惯 ,掌 握学 习策 略 ;创设 丰 富 的教 学 环 现存 结论 并形 成对 这些 结论 确信 无 疑 的心 向 ,那 么这 种教 育 功能 就 境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动 机 ,培 养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为学 生 提 供 各 不是对 个 性 的发展 和解 放 ,而是 对个 性 的控 制 和压抑 。其 次 ,重 视 种便 利 ,为学 生 的学 习服务 。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它要求我们不断拋弃过时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去驾驭课堂,掌握学生。

下面我就谈谈对新课程改革认识。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目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应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

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缄默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二、互动环境,实现协作学习新课程下的教学特点可以概括为“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

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互动学习。

教学方式:应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

要创设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学”。

倡导学生多说、多问、多讨论、多交流经验、多合作、多参与;倡导教师多引导、多组织、多鼓励、多“无为”、多反思、多研究。

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经验,应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组合,创造一个动态开放、内容丰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课堂教学内容。

3 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3 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最新资料推荐------------------------------------------------------3 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新课程给教学改革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更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把核心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实现学生的发展性的学习,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下面,我就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必须真正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新课程的改革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得以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不仅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原则。

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民主、平等思想并没有真正形成。

虽然在近些年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有的教师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现代教育方式,但这写方法是限定在教师设计的范围内,而不是真正的民主、平等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互动发生的教学就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变。

1 / 5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

要实现这种转变,如果教师不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是万万不可能的。

穿新鞋走老路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将民主、平等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如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的传播者;【二】潜能的开发者;【三】学习的促进者;【四】发展的伴随者;【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之一。

作为教育系统的中坚力量,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职责,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进行一些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要注重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观念应该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性格、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差异。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进步和快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要强调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教师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游刃有余。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要强调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还要强调教师与学生、家长、社会的互动与合作。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

教师要诚挚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我们教师一直遵循它的理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并且形成了一种教师高高在上,极具权威性,说一不二的教者风度。

随着我国新一轮的课改步伐的到来,我们的教学观急需要得到新的洗礼。

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已成为当务之急。

笔者是这样理解新形势下教师教学观的:一﹑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一言堂”,一节课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可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却不好,这就是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上课成了“背课”,讲台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我们教师牢记“一切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这句话,要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

所以,我认为师生双方应当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实施教学时,我们就要调整好教学方式,再不能使课堂成为“满堂灌”,我们不仅要能自如驾奴教材,使知识具有权威性,更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我认为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使他们再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创新的欲望和机会。

1.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但学生与成人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应此,我们在进行双边活动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观察的空间。

只有他们自己思考到的知识,印象才最深刻,也使他们更有自豪感和成功感,我们想象达到的目的才更高。

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先出示几幅图,有的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

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出这几幅图的特点与不同之处。

学生自然会明白何为“轴对称图形”。

也还可以让学生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并让其说明理由,岂不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知识?2.留给学生更多的合作探究的空间“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形势下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主动参与,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角色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并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和启蒙者。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学习促进者”。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究欲望。

教师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科技创新实践、社会实践、读书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还应该适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积极配合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积极配合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一、教师角色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新时期教育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爱,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生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

由于新课程改革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根本问题入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各自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创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应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形式的需要。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师巧妙设疑,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成功创新的无形力量,它能激发创新主体坚持不懈地努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教学,都有必要设计“导入设疑”一环,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

2、课堂质疑,激发创新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随时善于质疑,扣题发问,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学后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质疑争辩,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由此既掌握了知识,又增添了提问的积极性,体验了提问的乐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沉浸在乐学之中,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潜在意识。

3、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行“开放式”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提高广阔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

浅谈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

浅谈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发展抓教育,教育抓创新”。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教师的陈旧观念已不能适应目前教育的需要,教育呼唤着新课改,新课改最根本的是转变教育观念,以下是我对新课改下教师的教育观念粗浅的探索。

一、素质教育观。

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体发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在主观方面明确以下几点:1.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敢问、敢想、敢做的“新人”。

2.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应当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指导学生“会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终身学习观。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19世纪每50年增加一陪,20世纪是每10年增加一倍,目前是每3年增加一陪。

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是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加快,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程度逐步提高。

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来说,就是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

三、情感为主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是以情感为中心的发展学生人格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高曼提出公式“20%(ZQ)+80%(EQ)=100%”,这说明,一个人的成功,情感占主要因素。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情感生,以知激生,巧用“空间距离”,避免“时间距离”,缩小师生的心理差距,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合作教育观。

在信息发展迅速的今天,知识的激增速度加快,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越来越强,每个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及时的。

解决教学疑难或讨论新课改下教学设计、构思、转化“学困生”,均需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这些教学行为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更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悖。

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旧观念,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念,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者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推动了教育教学的转变,因此,在新课程时代,教师的核心地位愈加凸显。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应该如何理解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不仅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伙伴和指引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并能够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反馈和调整。

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理念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实践观。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捕捉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究精神。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更倾向于成为“引导者、协助者和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实现共同成长。

以发展为核心,是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认知能力、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展现和发展。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和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问题为导向,是指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疑问和问题,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通过课堂引导和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通过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不仅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背景,更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和教育理念。

浅谈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收获与成效以及存在什么问题

浅谈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收获与成效以及存在什么问题

浅谈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收获与成效以及存在什么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的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本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一、教学理念上的改变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当中,积极的探索,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阅历,精心设计教学的引入,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当中。

在以前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一般多是演示实验,很多实验都是老师演示的,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动脑分析的机会。

现在引入了大量的科学探究,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在探究过程当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

尽管有的结论还是比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体验到了物理学习的快乐,能够在动手、动脑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分析过程当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而且能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评价方式的改变教学中,以前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评价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

四、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应试教学的顷向,中考考什么,重点讲什么,多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像赵兵老师所说的那样:一节课一开始先朗读一段,或者先背诵某一个定律,或者背诵单位换算。

通过这次教师培训我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做一些创新和尝试。

浅谈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浅谈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浅谈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观备课授课评价论文摘要: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表现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国家迫切需要各种创新人才。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百花齐放”,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

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

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

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

浅谈教育观念的改变

浅谈教育观念的改变

浅谈教育观念的改变刘忠辉摘要:教育观念的改变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教育观念的改变,以人为本、终身教育、教育全球化等等,有对现行教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教育的展望,突出了改变二字,值得深思。

关键词:教育,观念的改变,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终身化,全球化。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要素组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的意识在不断的变化,教育自身也在不断的完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更主要的是教育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1、以人为本在以往的教育中,教育注重于传授理论知识,而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与生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与现象不够关注,甚至视而不见认为理论知识掌握了,便完成了教育任务,这种观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占主导地位。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展开了对教育模式的大讨论。

我国政府也认识到教育的局限性,教育不能为现代社会进步服务,因而提出了: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实现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受教育者的心理医生和心理顾问,也是受教育者的生理顾问和解惑,同时也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从这一层面上讲,教育者要扮演好多种不同的角色,而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在这一点上的改变,使教育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素质教育教与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彼此统一的,如果把教育者看的太重,或是把受教育者看的太重都是片面的。

在以前的教育之中,把教育者看作主导,受教育者当作配合者,因而形成了传统被动式教学。

这种情况夸大了教育者的作用,而把作为受教育者这个主体置于次要位置,使受教育者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打击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同时也把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给扼杀了。

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成为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一切围绕受教育者而展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要素,教与学相辅相成,彼此统一。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念的六个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念的六个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念的六个转变教育是社会的基本功能之一,教育的任务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

为此,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的存在模式必须服务于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党和国家顺应时代的需求,大刀阔斧的推行新课程的改革,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也必须相应转变。

否则,课程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再好的方针政策也必须依靠最基层的执行者——教师来实现。

在新形势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应有哪些转变呢?笔者归纳了以下六点,谨供参考。

一、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认知的转变简单的说就是要正确看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形式下,应打破师道尊长的陈旧观念,提倡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平等的看待师生关系,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享有基本人权的人,使学生在尊敬师长的前提下,不唯师,不唯长,健康的茁壮成长,而不是在师长的完全呵护下、引导下成长。

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质,在教育管理上更要体现以人为本,而不能仅仅依赖制度、措施、考核来管理教师。

应该营造学习型的人文组织,努力使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基地。

并建立和社区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的日常联系,并努力使学校成为当地的精神文化活动中心。

二、教育的大资源观念教育的资源不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和师资水平上。

大教育资源的观念包括:1、学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综合开发利用。

学校的校容、校貌、校风、校训、传统、特色作为隐性课程日益受到重视。

它给成员(不仅是对学生,包括全体成员)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2、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

家庭作为广阔的教育资源急需改变自发状态,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与闲置。

同时家庭教育也可以大力的促进学校教育、帮助学校教育,而不只对其自己的子女施教。

3、社区的教育资源。

学校、家庭存在于社区,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直接生活在社区。

环境塑造人,社区这个育人环境资源要加以合理开发。

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

国家也在重视社区的教育功能。

2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对社区的教育功用做了专门的指示、要求。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新课程理念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该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性、能力培养等,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本文将浅谈新课程理念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它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纸面知识,而是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用。

新课程理念还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过去,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决策者的角色。

而现在,教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起到活跃的角色,他们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知识构建,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此外,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潜能和特长。

传统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

而新课程理念鼓励学校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教学改革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师资队伍建设。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泛的知识面、更好的教学能力和更强的创新意识。

因此,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此外,也需要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配套设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对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人才也有着更新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新课程理念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教育文档资料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教育文档资料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要求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关注科学、关注知识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我浅显的认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基础教育应该让学生感到人生的愉快、轻松快乐是心灵的阳光。

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重视精神价值,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应该摒弃那种基础教育不基础的做法:课程越来越多、书本越来越大、资料越来越厚、书包越来越重、学习时间越来越长。

学生的生活内容就是读书和作业,除此之外,其他活动基本上没时间去做,体育锻炼、个人爱好、阅读名著等没时间,就连玩耍时间也有限。

二、基础教育要重视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兴趣、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比他们学到了什么都有意义。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当然,这离不开对具体学习内容的学习。

但这个过程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是不是有一个精神充实的过程,是不是能经历精神的历险和理智的挑战,决定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能不能培养出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老师的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

只有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很强的敬业精神,而且在教师的带动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其灵魂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担负着育人、育己的双重任务,要使课程改革健康地进行下去,就必须刻苦学习,努力进取,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树立修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打下终生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念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念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念转变初二英语组全体教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们初一英语组这次的课研题目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念转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带来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

新课程改革转变观念是关键,只有观念的变化才能带动其它变化,才能完成新课改目标。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多方面的,很难一概而论,但以下几个方面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学校观——学校是教育改革中心、教育研究中心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学校对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因此,过去的“官本”、“国本”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将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

这就意味着,教育改革将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更加关注教师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重视教师的赋权感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强化所有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

一旦学校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基础教育便有了振兴之日。

同时,学校的传统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日益成为探索的中心,兼具教育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科学探索将成为新型学校的重要特征,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学校首要的重大使命。

二.教室观——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教室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教室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教室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讲课室”。

因此,教室的设置安排应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探究活动的展开,要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课程观——课程是经验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是经验的观念得以在实践中形成和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观念
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镇中心学校中学部刘平
思想造就人生,意识决定形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这革命性的变化首先是体现在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因为课堂教学改革必然涉及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教学车月的革新,而二者的主题都是施教者------教师。

因此,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既是认真贯彻课程改革的前提,也是全面开展课程改革的第一步。

这次课程改革的主题就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主发展,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的“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金钥匙,通过其主动参与获得“活”的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死”知识。

但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不结合新的教育形式同步发展,这个课改也就是最多“形式”一下,走走过场,是无法切实开展下去的。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说这次课改,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自主发展。

饮水思源,见错思过。

对于还待改变的传统教育观念,我们首先剖析一下当前教师的从业心态,大致有以下几类:
1、旧弊沿袭型。

由于教师本身就是旧学制中成功跨越中、高考独木桥者,既受应试教育之害,也受应试教育之惠。

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越为当年考试的成功而自豪,也就越捍卫这种教育,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便把旧弊当传统了。

2、教育懒惰型。

师德素质不高者,在教育体制改革前沿,尚未意识到事业的危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自然也就不思进取,不愿创新,只是一味的机械重复教授,这是懒惰的思想在作怪。

3、畏难情绪型。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部分年轻教师身上,他们初为人师,血气方刚,对自己选择的事业还是颇有几分抱负和理想的。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些困难与挫折存在,在教育实践的前线上,常会因经验的缺乏或没有改革环境的配合而遭遇啜着挫折,意志薄弱者便会有一叶障目,万念俱灰的感觉,从而变得颓废起来。

因畏难而保守,驻足不前,不能持之以恒地探索下去。

4、生活功利型。

当前的教育评估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关于及格率、优生率、平均分等于教师的评优晋级密切相关,在改革前沿,枪打出头鸟,谁也不愿放弃眼前利,甘当改革牺牲品,因而纵然不甘陈腐,却仍埋头操刀,这是功利心使然。

当然,让应试教育模式流传至今的必然还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原因。

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开始,新型教育的春天正来到,无疑正给了迷茫的教育工作者一次反思、一些压力、一些动力,抑或一种鼓励。

为了让教师早日适应并融入到新的课改大潮中去,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课改中的教育观念:
1、树立新的教育服务观念。

在中国的教育史中中,孔夫子被尊称为“孔圣人”,可谓师道尊严的极致。

但两千多年过去,若仍抱着唯我独尊的世道准眼思想不放,那就有几分顽固不堪了。

新型教育理念因是服务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的“学”的,为学生服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嘛,尊敬师长的美德应体现在生活礼仪上,而不是知识的尊卑传道中。

就知识而言,师生是平等互动的,所以才有“青出于蓝二胜于蓝”,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师才不以先学而自高,学生也不以后学而自低,所以师生平等探究,互动教学,其乐融融。

2、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

人的情绪心态要受环境氛围的影响,而就教师而言,激发其课改热情的莫过于教育界浓厚的课改氛围。

当前的课改培训学习、教研活动,理论研讨以及通过优质课竞赛树立“课改标兵”,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措施,是促使正确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的外因之一。

3完善配套的教育评估制度。

人本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也要食人间烟火的,功名利禄对人而言,既是动力也是阻力的,配套的教育评估制度的完善,才能更最大范围的调动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当它与课改方针协调统一时,它就成了最好的课改动力,反之,则是课改最大的阻力,久之,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会流失埋没没,也许教育又会重蹈覆辙。

4、促进社会与教育全方位的和谐统一。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为人服务的宗旨也昭示了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的认同。

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其生成更有赖社会的支持。

如果劳动就业体制不与教育相统一,那么,“脑体倒挂”、“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读书无用论”将会周而复始地肆虐世道,摧残教育。

所以社会与教育全方位的和谐统一,也是形成正确教育观念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认识在延伸,教育在发展。

我们关注新课程改革,从“头”做起,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必能拓出21世纪教育的新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