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一物理优秀教案3.3《摩擦力》(人教版必修一)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3.3摩擦力教案
七、教学过程
【提问】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板书】
七、作业设计
小制作:用光碟、气球、瓶盖、万能胶制作一个气垫船。
书面作业: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观察作业:观察生活中的摩擦现象(10个以上),它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设计意图:自制气垫船,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气垫船的原理,并且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观察周围的摩擦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能够真正地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会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1、3摩擦力
一、摩擦力4、实验结论:
1 、概念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分类:
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三、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摩擦:
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减小摩擦:
1、假设:与压力大小有关
2、设计实验方案
3、动手实验。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3.3摩擦力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3.3摩擦力教案摩擦力重/难点重点:1.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
难点分析: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来进行的,一定要注意避免的是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
突破策略大家讨论归纳一下静摩擦力的特点。
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M f 表示。
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师:对于静摩擦力,我们还要讨论几个问题,首先考虑第一个问题:静摩擦力能不能发生在运动的物体之间?静摩擦力中的“静”应该是指的相互接触并且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它应该是指的相对静止。
第二个问题是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可以根据平衡条件来做。
例1. 用手握住一个油瓶(瓶始终处于竖直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瓶中油越多,手必须握得越紧B. 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l 23C. 不管手握得有多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D.以上说法都正确解析:手握住油瓶,油瓶不掉落下来,表明手对油瓶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跟油瓶受到的重力平衡——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瓶的重力(大小)决定;油瓶变重,它受到的静摩擦力必须随之增大,手握得紧一点,相应的最大静摩擦力值也就大一些,才能保障油瓶不会掉落下来;如果手握得不够紧,正压力不够大,最大静摩擦力小于油瓶的重力,油瓶就会掉下来。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3.3【教学设计】《摩擦力》
《摩擦力》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的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对这节教学内容的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把它放在一个较高的教学层面上来对待。
学好摩擦力的知识对于之后学生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以往教材相比,本节教材在处理摩擦力的教学内容上有所调整,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
这样的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中小孩推木箱而不动让学生初步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接着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表达式。
(1)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3)会运用公式F=µ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让学生经历从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的研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让学生知道生活、生产中应用摩擦力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的意识。
(1)重点①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②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µFN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判断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木块、轨道、弹簧秤、钩码等1.摩擦力概念的引出通过“体验活动”——“几个人才能将两书分开?”明确提出摩擦力的概念。
2.认识静摩擦力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通过该实例要让学生会用二力平衡知识求出静摩擦力大小,知道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教学中,首先要强调静摩擦力方向的方位:“总是沿着接触面”,如果接触面是曲面,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
接着要引导学生体会“相对运动趋势”,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常常感到不好理解,对“相对运动趋势方向”不好判断。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 物理摩擦力
山东省物理优质课评比第三节摩擦力第三节摩擦力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能够根据二力平衡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2.渗透物理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总结规律――实践验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合作探究,发扬团队精神.2.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参与科学制作,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信心.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 n解决具体问题;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长方体木块,弹簧秤,铁架台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体验引入:木块静止,用手缓慢拉,直到拉动小木块,感觉手的拉力的变化,得出木块受摩擦力。
你认为在水平上除了手的作用力,还有什么力?复习初中内容,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静摩擦力分析物块受力情况,引导学生得出定义。
重点分析:相对运动趋势,及方向I.定义:在相互接触的的俩物体间,如果有了相对运动趋势,在接触面上有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做静摩擦力。
II.产生条件[导学过程]:通过刚才的探究过程,你认为两个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产生静摩擦力呢?[学生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结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接触,且接触面都粗糙。
②两物体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③两物体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
III .方向 探究静摩擦力的方向学生体验:把手用力压在桌面上往前推,但是手没有动时候,感觉怎么样?理论分析:刚才实验过程中,木块受到了水平的拉力,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向哪?静摩擦力的方向应该向哪?与运动趋势方向有什么关系?指导总结: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6篇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6篇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静摩擦力。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一、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
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
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
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
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3.3摩擦力
4·提问:在探究静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在木块和木板刚要相对滑动那一瞬间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演示探究: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得出结论5·和同学一起解释课前的游戏·提问摩擦力的利与弊4·听讲·回忆、反思·观察并思考5·听讲·回答问题反思在前面的实验探究中容易被忽略的现象,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强化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深刻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
小结1.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知识、方法方面总结)2.实验探究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3.你还想知道哪些有关摩擦力的知识?1.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2.使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向课外延伸布置作业书面作业:课本P61 练习课后阅读:流体的阻力板书设计教学说明1.摩擦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初中学过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但学生对它的理解并不完整,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教师引导、启发下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
2.摩擦力的方向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是利用生活用品形象说明摩擦力的方向,易懂易操作。
3.科学探究是一种严谨的、按规范进行实践的活动,让学生既要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又要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
4.关于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很难观察到由静止到运动瞬间的拉力值,因此本课选择了视频辅助教学,利用慢放功能,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相关现象。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摩擦力》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摩擦力》教案:摩擦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引入摩擦力的概念,例如:小明想要推动一辆停在原地的小汽车,但是发现很吃力。
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黑板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
解释为什么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物体会受到阻碍。
3. 实验探究(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用力推动不同质量的物体,观察并记录推动的难易程度。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对摩擦力的大小有影响。
4. 计算方法(20分钟)讲解和演示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摩擦力的方法。
5. 应用练习(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应用练习,解决一些与摩擦力有关的问题。
例如: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如何比较?什么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最大?6. 拓展延伸(10分钟)讲解一些拓展知识,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的大小,什么情况下摩擦力会变为零等等。
7.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小结和讨论,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引入法:通过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3. 讲解演示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4.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记录和应用练习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3 摩擦力14-人教版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通过运动状态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学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让学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性质
滑动摩擦力大小及影响因素
板块5:小结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以及电子白板最后的习题
板书设计
3.3摩擦力
一.摩擦力1.定义2.产生条件3.“相对”的理解
二.静摩擦力1.定义2.产生条件3.方向4.范围:0~Fmax
三.滑动摩擦力1.定义2.产生条件3.方向4.大小:
教学设计
课题
摩擦力(第一课时)
课型
新知识课
授课人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
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会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5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5篇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过程与方法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基本知识(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2.思考判断(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探究交流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二、路程和位移1.基本知识(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2.思考判断(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探究交流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三、矢量和标量1.基本知识(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3)运算法则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2.思考判断(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探究交流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教案:高一物理《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定义、分类、产生条件、大小计算以及方向。
具体内容如下: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4. 摩擦力的大小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与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 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产生条件、大小计算和方向。
2.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 摩擦力的大小计算。
3. 摩擦力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产生条件、大小计算和方向。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中的例题,帮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增强对摩擦力的直观理解。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定义、分类、产生条件、大小计算和方向,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课本P45上的例题。
答案: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计算出摩擦力的大小。
2. 题目:解释下列现象中摩擦力的作用。
答案:刹车时,摩擦力使车轮减速停止;走路时,摩擦力使我们保持平衡。
最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物理3.3摩擦力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章 3、摩擦力(教案)一、教材分析:《摩擦力》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内容,本节习有关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及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为以后分析物体受力打下基础。
二、教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生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
2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重点难点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F=μFN。
2难点是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F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F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四、情分析:本节内容更加抽象,弹力和摩擦力都属于被动力,其产生有条件,但是完全根据条件进行判断有时是很麻烦的,尤其是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以后习了牛顿定律会根据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就简单些了,本节要多联系生的生活实际举例子,尤其是要做好演示实验,并及时进行反馈练习。
五、教方法:案导、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六、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器材、案和课件2生准备:预习课本、做案,提出自己预习中的疑惑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力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
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设计:3.3摩擦力
5、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6、能总结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摩擦力的应用与防止
用投影仪展示几个图片,学生小组讨论:哪几种现象是静摩擦力、哪几种现象是滑动摩擦力?怎么在生活中利用或者减小摩擦力的影响?
学生对物理事例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这个环节表现得非常活跃,在老师的指导下,结果相当满意。
1、使学生认识到复杂的问题下的简单 规律 。
2、会根据已有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
3、理解什么叫做“相对静止”
4、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若再增大弹簧秤的拉力,物体就会动起来,此时物体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提出自己的猜想。
2、根据猜想,学生分组设计探究方案,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2、进一步增大弹簧秤的示数,物体仍静止,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3、如果在物体上在叠放一个物体,摩擦力怎么变化?
4、如果不断增大弹簧秤的示数,静摩擦力怎么变化,静摩擦力能否一直变大?
由以上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可以分析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知道其大小随着拉力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与物体所受的压力无关。最后能得出静摩擦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从而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且体会到摩擦力存在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体会事情的两面性。同时体会静摩擦力的相对运动方向。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活动中体会和思考摩擦力的现象。
向学生提供几个物理情景:
(1)物体放在水平面上静止不动
(2)用手推水平面上的物体没推动
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
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一)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设计:3.3摩擦力
摩擦力【教学目标】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3.培养突出主要矛盾【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课型:(新知探索课、系统复习课、测试讲评课、综合探究课)教学过程【实验器材准备】长方体木块(每组1块)、弹簧测力计、玻璃板、毛刷、变速传送带装置、4块等质量小木块(其中一块接触面为毛巾)、演示弹簧测力计。
【多媒体应用】多媒体投影机,展示台,自制《摩擦力》演示课件【教学方法】观察思考、观察提问、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课题研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导入准备两只碗,分别放入数量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内是光滑干净的,另一只碗内是粘有灰尘的.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碗中用筷子夹出来,比赛看谁夹得快.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感想,从而引出摩擦力的问题.情景导入运动员滑雪,如图,让学生说出滑雪要求的环境条件,然后导出摩擦力的概念.问题导入粉笔在黑板上可以写出字来,在玻璃上写得出来吗?试试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笔写字又会有何不同?为什么?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一、滑动摩擦力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时,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2.产生的条件(1)接触面是粗糙的.(2)两物体有.(3)两物体在接触面上有.实验探究:利用教材演示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定性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多变量的研究;使学生体会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原理的探究.(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利用二力平衡定量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探究(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控制变量法)3.组织学生利用已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4.要求学生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定量得出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对动摩擦因数有定性的认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小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有关。
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5篇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
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
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定则问题情境:某人向东行走了30m,又向北行走了40m,这个人的运动位移是多少学生活动:求解总位移,总结发现位移的合成也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生总结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学生总结: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物理量均为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算法则。
而标量只需按照算术法则进行相加。
教师引导: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简化成三角形定则。
通过在黑板上图解的方法让学生看出矢量求差的方法。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物理 3.3摩擦力优质课教案
《摩擦力》教设计【习者分析】①.本人所在校属于省级示范校,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及实验器材问题。
②.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生为本,坚持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探究课,呈现在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积极引导生探究。
探究式教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生探究的欲望【教材分析】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
摩擦力是力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师要试图将生初中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
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过程,让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
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生运用所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站知识与现代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教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人教版必修一 《3.3 摩擦力》教案设计
摩擦力【新课导入】这节课开始之前,先给大家提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8个10岁的小朋友去拉一辆重达134吨的列车,列车能动起来吗?”是的,能动起来。
那么谁给的你这谜一样的自信呢?或者说你的自信从何而来?好,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段实验视频。
【播放视频】这段《加油向未来》的节目片段显示:8个小朋友在30秒内把列车拖出了四五米的距离。
是不是很惊喜?是不是很意外?那他们为什么能拖动这样重的列车呢?因为这是一辆磁悬浮列车,使用磁悬浮原理,让列车悬浮在轨道上,那列车和轨道之间,什么力大大减小了呢?对,就是摩擦力。
可见摩擦力对于我们生活的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
【板书】【新课教学】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摩擦力这个新朋友的性格特点。
它的特点,就是具有两张面孔。
如果有同学做阅读理解比较老练的话,就会知道阅读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叫做“动静结合”。
我们的摩擦力也是如此,它的性格具有双面性:“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板书】因为这个时代的人每天念叨着:“我想静静。
”都比较想“静静”,所以咱们先看静摩擦力。
大家一起和我做一个小实验。
同学们轻轻地往前推一推自己的课桌,注意一定要温柔,不要把桌子推动。
好,我们来分析一下同学们刚才推桌子的过程。
同学们去推桌子,桌子就会受到一个向右的力。
我们想:如果桌子所在的地面就跟外头一样是非常光滑的,那它受大家这么一推是不是肯定会向右运动呀?对!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但是桌子现在没有动,说明什么?说明地面并不光滑,也就是说桌子除了受到手的推力外,还受到另外一个与推力方向相反的阻力的作用,与之保持二力平衡,这个力我们称之为摩擦力。
因为是在桌子和地面没有发生相对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我们称之为“静摩擦力”。
用一个小写的f来表示。
好,其实刚才我们用的分析方法也是高考题当中最爱考大家的一种方法:“假设法”。
(抹油法)【板书】那么,我们先来看静摩擦力的概念是什么,大家翻到课本第57页。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 3.3摩擦力教案设计
3.3摩擦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
3.认识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5.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课件、长方体木块、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毛巾、棉布,毛刷、身边的物体(讲桌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也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行驶时,为什么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引出摩擦力二、新课讲解板书:3.3.摩擦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摩擦力,通过直接提问使学生回忆并叙述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课件展示)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提问生活中摩擦力例子,举例(课件展示)。
学生观察图后,对其分类:板书: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提出教学目标(课件展示)静摩擦力有关课件展示问题:为什么用力推箱子而箱子不一定运动?由用力推箱子而不动,师生讨论引导出静摩擦力的概念:静摩擦力定义: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就叫做静摩擦力。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教案一
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教案一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①熟悉静摩擦力的规律,了解静摩擦力的改变范围及其最大值。
②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会简洁地计算静摩擦力。
③熟悉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推断其方向。
④能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知道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地性质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①培育同学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索、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力量。
②让同学学会在试验中掌握变量和试验条件。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①利用试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同学学习爱好。
②培育同学实践熟悉(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推断。
②静摩擦力的有无的推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推断。
一、学情分析及教学思路学情分析:从同学年龄特征来看,同学处于高一班级,对本节学问有肯定的接受力量,但对易混淆学问的辨别力量还欠缺。
从同学的学问基础来看,本节与学校学过的力的熟悉休戚相关,又是后面学习受力分析的基础。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已把握了重力和弹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老师合理引导,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根据迁移规律科学地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同学自学质疑、沟通探究,获得新知。
教学思路:同学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同学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留意以学校学过的摩擦力的学问为基础,引导同学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学问相联系,在试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
巧用提问和评价激活同学的主动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同学在轻松,自主,商量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最终举诞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二、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一)自学质疑,沟通展现1.预备学问:①什么是弹力?②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③什么是摩擦力,常见的摩擦力分为几种?2.试验一:认真阅读课本57页图3.3-1思索下列问题:①小孩用力推箱子,推而不动的缘由是什么?②这个与推力平衡的力在小孩不推箱子时存在吗?③结合试验与分析,你能否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④通过试验可知: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时,也能产生摩擦力,你能否概括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3.试验二:老师完成以下两个试验,①手握杯子在空中静止,匀速上升,匀速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三章 3、摩擦力(教案)
一、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学习有关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及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为以后分析物体受力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
2.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F=μF 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F 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F 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更加抽象,弹力和摩擦力都属于被动力,其产生有条件,但是完全根据条件进行判断有时是很麻烦的,尤其是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以后学习了牛顿定律会根据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就简单些了,本节要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举例子,尤其是要做好演示实验,并及时进行反馈练习。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演示器材、学案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做学案,提出自己预习中的疑惑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
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
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拉力的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当悬挂在绳子下端的砝码为150g时,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这时物块所受的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
教师讲解: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m表示。
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使物体起动的外力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明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水平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的作用,则并不一定处于最大静摩擦状态,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将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水平推力。
2.滑动摩擦力
边演示边提问:一旦物块滑动后,我们只要挂130g砝码,就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
这时两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多大?方向如何?
再做演示实验,在刚才的大木块上再放一块小木块,发现要挂140g的砝码,才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
这又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
教师讲解:这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间的正压力F N成正比。
演示实验,将木块依次放在玻璃上,木板上和毛巾上,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三种情况下,测力计示数由小到大,说明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有关,与相互之间的压力(弹力)成正比,可以写为F=μF N,μ是动摩擦因数,因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决定。
动摩擦因数是无单位的,它表示摩擦力跟正压力之比。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且跟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3.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实验,其他各组同时操作: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住物块,开始用较小的力拉,记下测力计读数;慢慢增加拉力,再记下测力计读数;继续增加拉力,使物块刚好开始滑动,记下测力计读数;然后保持物块匀速运动,记下测力计读数。
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让学生填下表:
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原理来确定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
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中的五种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木板对木块a有没有摩擦力?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考学案)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有相对运动时产生滑动摩擦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静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不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是阻力。
3.滑动摩擦力可由公式F滑=μF N计算,或由物体平衡计算。
4.静摩擦力不是定值,有一个范围,即0~Fm,由物体运动和其他受力情况决定。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1.复习:重力、弹力
2.静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
4.练习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老师通过举例子、做演示实验,体会摩擦力的存在性及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简单区别,进而能够区分说出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并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能够对简单的受摩擦力的情况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做演示实验20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练习检测10分钟,其余环节5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