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1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2020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史传类文言文的特点
史传类文言文的特点
史传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传记部分,主要记载了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和风俗习惯等。
这类文言文的特点如下:
1. 人物中心:史传类文言文以人物为核心,通过对人物的生平、事迹、言行等的描述,展现其性格、才能和成就,以此来反映历史现实。
2. 叙事为主:这类文言文主要通过叙述来描绘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使读者能够通过故事的形式了解历史。
3. 真实性:史传类文言文虽然采用文学手法,但力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4. 文学性:在叙述方式、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史传类文言文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体现了古代作家的高超艺术技巧。
5. 道德教化:史传类文言文常常蕴含着作者对人物的道德评价,以此来传达作者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教化意义。
6. 语言特点:这类文言文使用古代文言文,语言精炼、含蓄,富有韵律美,但同时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
7.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史传类文言文通过叙述历史人物和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于理解历史背景、社会风俗、人文思想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史传类文言文是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体,既具有历史学的研究价值,又具有文学的艺术魅力。
1。
高三高考专题复习精练精析文言文阅读史传体 试题(共16页)
2021年高考语文(yǔwén)专题复习精练精析---文言文阅读〔史传体〕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
〔8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注〕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
或者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mínɡ shǐ)·宋濂传?〕[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1〕诚然,卿不朕欺〔2分〕译文:〔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分〕译文:〔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3分〕译文:3、把以下文言文中的画线局部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那么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3分〕译文:〔2〕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3分〕译文:〔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2分〕译文(yìwén):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高中文言文史传类文本阅读(有详解)
语文史传类文本阅读(1)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继昌字世长。
初,父崇矩与太祖同府厚善,每太祖诞辰,必遣继昌奉币为寿。
尝畀弱弓轻矢,教以射法。
建隆三年,荫补西头供奉官。
太祖欲选尚..公主,崇矩谦让不敢当,亟为继昌聘妇,太祖颇不悦。
开宝..五年,继昌迁如京副使。
后入为东头供奉官,监大名府商税,岁课增羡。
会诏择廷臣有劳者,府以名闻。
至道二年,蜀贼平,余党颇啸聚,拜峡路二十五州军捉贼招安都巡检使。
贼酋喻雷烧者,久为民患,以金带遗继昌,继昌伪纳之,贼懈不设备,因掩杀之。
咸平三年,王均乱蜀,与雷有终、上官正等同受诏进讨,寨于城西门。
贼忽开城伪遁,有终等各以所部径入,继昌亟止之不听,因独还寨。
贼果闭关发伏,有终等仅以身免。
继昌按堵如故,所部诸校闻城中战声,泣请引去。
继昌曰:“当俟主帅..命。
”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
继昌入城,严戒部下,无扰民者。
获妇女童幼置空寺中,俟事平遣还其家。
继昌急领兵追贼至资州,闻均枭首乃还。
大中祥符元年,进秩东上閤门使。
俄以目疾求归京师。
少愈,令枢密院传旨,将真拜刺史。
继昌以疾表求休致..。
未几,改右骁卫大将军。
其子遵勖,尚万寿长公主。
天禧初,主诞日,邀继昌过其家,迎拜为寿。
帝知之,密以器币、珍果等赐之。
二年冬,卒,年七十二。
继昌为治尚宽,任峡路时,与上官正联职。
正残忍好杀,尝有县胥护刍粮,地远后期,正令斩之,继昌徐为解贷焉。
郑伸者,早死,其母贫饿,尝诣继昌乞丐。
继昌召见,与白金百两,时人称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B.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C.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D.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尚,在此意为被选中与公主婚配。
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原卷版)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
疵谓智伯曰:”疵曰: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二子出,疵入曰:智伯不悛。
.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取材于唐代李翱《杨烈妇传》)注: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称王,公然反唐。
4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不足,死焉,职也职:本分B.不如亟去亟:赶快C.侃遂忍之,复登陴陴:城墙D.率其徒将超城而下超:超过4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B.君如逃,则谁守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C.以瓦石中贼者有以弱弓射贼者D.力不足,死焉,职也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49.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既无兵又无钱,怎么办?B.百姓皆其战士也老百姓都是你的战士C.虽然,岁满则罢去尽管县令是一城之主,但是任期一到就会离开D.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古代有贤德的人也不多,岂止是后代少?50.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希烈叛军攻取项城,县令李侃无计可施,其妻杨氏勉励他应忠于职守,为国尽责。
B.杨氏认为仓廪之积、府库之财及全城百姓,都是抵抗叛军进攻可以凭借的有利条件。
C.杨氏以项城百姓“义不为贼”、誓死抵抗的信念晓谕叛军,从而遏制了叛军的气焰。
D.作者认为,杨氏以妇人之身,而能明辨行列、攻守,她的勇、智,堪比宠旌守御之臣。
51.文中称杨氏为“仁者”,《论语·颜渊》中,孔子释“仁”为“爱人”。
请结合文意,概述杨氏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仁”。
高考语文 第十单元文言文阅读(史传体)备考精品
第十单元:文言文阅读(史传体)传记类阅读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在2006年以前基本上是独霸高考文言文试题选材,此后,古代散文、小品文甚至古小说异军突起,但传记类的“浅易”和取材广泛的特点,使得它仍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考生阅读传记类的文章,要注意古代史传文叙事、写人的特点,还要注意高考试题往往对原文有删节的特点。
今年高考试卷中,考查史专体的有全国卷Ⅰ、Ⅱ、广东卷、湖北卷、天津卷、福建卷、辽宁卷、江西卷、海南宁夏卷、上海卷等,纵观这些试卷发现:①从表达方式来说,以叙述为主,偶或有一点议论,或者是作者直接发议论,或者是借人物之口发议论;②从运用的词语说,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非常见的实词和虚词;③从句式上说,主要运用常见的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等,极少出现非常见的文言句式;④从内容上说,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
因此高考所选择的古代文语段几乎全是史传文的语段。
这样的语段,一般高中毕业生阅读是不太困难的。
一、(全国卷1)(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
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
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
为政清净,不严而肃。
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
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
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
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
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
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
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
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一)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一)周嘉谟、张士隆、罗喻义、袁化中周嘉谟,字明卿,汉川人。
隆庆五年进士。
除户部主事,历韶州知府。
万历十年迁四川副使,分巡泸州。
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
陇川宣抚多安民叛,入缅,据蛮湾。
嘉谟讨擒之,立其弟安靖而还。
进兵部右侍郎,巡抚如故。
黔国公沐昌祚侵民田八千余顷,嘉谟劾治之,复劾其孙启元罪状。
久之,改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
满考,加右都御史。
广西土酋引交址兵内犯,官军拒退之,嘉谟为增兵置戍。
迁南京户部尚书,寻召拜工部尚书。
孝定后丧,内廷宣索不赀。
嘉谟言丧礼有中制,不当信左右言,妄耗国帑,不纳。
俄改吏部尚书。
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
八月丙午朔,光宗即位。
郑贵妃据乾清宫,且邀封皇太后。
嘉谟从言官杨涟、左光斗等言,以大义责贵妃从子养性,示以利害。
贵妃乃移慈宁宫,封后事亦寝。
神宗末,齐、楚、浙三党为政,黜陟之权,吏部不能主。
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天启元年,御史贾继春得罪,其同官张慎言、高弘图疏救,帝欲并罪之。
嘉谟等力为解,乃夺慎言、弘图俸而止。
朱钦相、倪思辉被谪,嘉谟亦申救。
给事中霍维华希魏忠贤指劾王安,置之死。
嘉谟恶之,出维华于外。
忠贤怒,嗾给事中孙杰劾嘉谟受刘一燝属为安报仇,且以用袁应泰、佟卜年等为嘉谟罪。
嘉谟求退,忠贤矫旨许之。
大学士叶向高等请留嘉谟竣大计事,不听。
明年,广宁陷,嘉谟忧愤,驰疏劾兵部尚书张鹤鸣主战误国罪。
五年秋,忠贤党周维持复劾嘉谟曲庇王安,遂削籍。
崇祯元年,荐起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明年,卒官,年八十四。
赠少保。
(节选《明史·周嘉谟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B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全解全析)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1.D 2.C 3.C 4.D5.①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
②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③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几:大多”错误。
“几”,几乎。
句意:几乎祸及自身。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亡:灭亡/通“无”,没有。
句意: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
B.之:助词,的/助词,取独。
句意: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
C.而:都是连词,转折。
句意: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
D.或:或许/有的人。
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句意: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
“定取舍”,决定取舍;“审”,慎重。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错误,由原文“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可知,君主的治国方略不同,百姓哀乐就不同,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
所以,君主的治国方略应验于国之安危,是国之安危的根本。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可知,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
结合“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可知,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结合“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
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可知,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昔有荀子,名籍沛国。
年少时,好读书,辞章华丽,文采翩翩,后为博学鸿儒,流芳百世。
荀子家贫,于是便出门求学,到处游学探访名士。
他先拜师于鬼谷子门下,鬼谷子匡扶国家,屡次受专政者的委托办理国家大事,有“烟雾三祖”之称。
鬼谷子认为“贫贱不足恤,富贵不足傲”,是非不分,他也被誉为禅宗的一位先驱。
荀子深受鬼谷子的薰陶,渐渐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儒者,既擅长文学,同时也有政治才华。
荀子师从鬼谷子切磋研学,对礼仪、道德、政治等有深刻见解,因而受到时人的器重。
由于荀子为人豁达洒脱,鲜有怨言,所以常常能够令人信服。
此外,他多次撰写重要著作,如《荀子》等,具有丰富知识,风格独具魅力。
荀子性情冷静,若有所思地道出事物,这是他独有的看问题方法。
他深谙“教化”的重要性,因而提出“性恶论”,认为天性其实没有固定的善恶之分,只要人们行为彬彬有礼,遵守规范、秉承幸福,也就可以达到超越他人、旁征博引的高度。
同时,他也更加推崇文化的素养、礼仪的实践,这对于中国传统教育至为重要。
荀子用他的双眼看见了人性的坚韧与柔情,深悟一切矛盾的表象却有着同一种本质。
他好学勤奋,在不断探究之中寻找自我,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世界中文化的走向,也启悟了世人亲近自然之观念,坚定人们的思考立场,长久的人文精神不断传承。
荀子的一生,籍籍无名,却励志探求真理,体现了中国文化古代士人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座重要丰碑。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弱,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情感的影响而偏离道德的正途。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并具有下列几个特征:一是人的贪求是无止尽的;二是人的情感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三是人的理性不能支配其行动。
荀子认为,人若要达到道德上的完美,就必须在经过长期的修养教化,接受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而这种教化并不局限于家庭教育和道德规范,还包括学习文化知识以及对文化传统的领悟。
在政治上,荀子主张“有为而治”。
“有为”就是要积极地干事,努力实现社会发展和人民福利的提高。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在高考文言文的众多类型中,史传类文言文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广大考生而言,理解和掌握史传类文言文不仅是应对高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史传类文言文,顾名思义,是以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言行等为主要内容的文言文。
它通常来源于正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也有一些出自私家著述。
这些文章以严谨的笔法、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风采和历史事件的脉络。
史传类文言文的特点鲜明。
首先,在语言方面,它往往具有古朴典雅、简洁凝练的风格。
古人用词精准,一个字就能蕴含丰富的意义,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和推敲。
其次,在结构上,大多遵循时间顺序,以人物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依次叙述其出生、成长、功绩、挫折等。
再者,在表现手法上,常运用人物描写、事件叙述、议论评价等多种方式,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历史事件清晰明了。
那么,对于考生来说,如何有效地应对史传类文言文呢?第一步,要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例如,“之”“而”“以”等虚词的用法,“使”“见”“被”等实词的含义,以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句式,都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只有具备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才能在阅读时准确理解文意。
第二步,要了解古代的官职、礼仪、历法等文化常识。
史传类文言文中常常涉及到这些内容,如果对古代文化一无所知,就会给阅读造成障碍。
比如,“拜”“迁”“除”等官职变动的词汇,“及笄”“弱冠”等年龄称谓,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第三步,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时,可以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结合注释,逐句翻译,理解文意;遇到不懂的字词,不要急于查字典,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
同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如人物的言论、行为,以及作者的评价等,这些往往是理解人物性格和文章主旨的关键。
在具体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文言文实词题。
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所给选项中实词的含义,判断哪个选项最符合文意。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之《明史》四篇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萧近高、袁忠彻、彭时、张罗彦(一)萧近高,字抑之,庐陵人。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授中书舍人。
擢礼科给事中。
甫拜官,即上疏言罢矿税、释系囚、起废弃三事,明诏已颁,不可中止。
帝怒,夺俸一年。
顷之,论江西税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报。
既而停矿分税之诏下,相失利,擅移驻景德镇,请专理窑务。
帝即可之,近高复力争。
后江西抚按并劾相,相以为近高主之,疏诋甚力。
近高疏辨,复劾相。
疏虽不行,相不久自引去。
屡迁刑科都给事中。
知县满朝荐、诸生王大义等皆忤中使,系狱三年。
近高请释之,不报。
辽东税使高淮激民变,近高劾其罪,请撤还,帝不纳。
又以淮诬奏逮同知王邦才、参将李获阳,近高复论救。
会廷臣多劾淮者,帝不得已征还,而邦才等系如故。
无何,极陈言路不通、耳目壅蔽之患。
未几,又言王锡爵密揭行私,宜止勿召;朱赓被弹六十余疏,不当更留。
皆不报。
故事,六科都给事中内外递转。
人情轻外,率规避,近高自请外补。
吏部侍郎杨时乔请亟许以成其美。
乃用为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
以病归。
起浙江左布政使。
所至以清操闻。
泰昌元年召为太仆卿。
廷议"红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当斩,方从哲当勒还故里,张差谋逆有据,不可蔽以疯癫。
历工部左、右侍郎。
天启二年冬,引疾去。
御史黄尊素因言近高暨侍郎余懋衡、曹于汴、饶伸,太仆少卿刘弘谟、刘宗周并辞荣养志,清风袭人,亟宜褒崇,风励有位。
诏许召还。
五年冬,起南京兵部,添注左侍郎。
力辞,不允。
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
崇祯初,乃复。
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三十卷》,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B.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C.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D.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 遂落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B.中书舍人,舍人始于先秦,南朝梁时称中书舍人,明清时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掌称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为七品官。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在咱们的高考语文里呀,史传类文言文那可是个“常客”。
这就好比你在学校里,总有那么几个特别熟悉的同学,每次见面都能打个招呼,史传类文言文就是这样,总是在高考中跟咱们“碰面”。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语文教学研讨会。
会上有个老师提到,好多学生一看到史传类文言文就头疼。
其实呀,这就像你遇到一个看起来很严肃的长辈,心里先怯了三分,觉得不好接近。
但只要咱们多了解了解,就会发现史传类文言文也没那么可怕。
史传类文言文通常是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功绩品德啥的。
你想想,这不就跟咱们现在给一个名人写传记差不多嘛。
比如说,写一个科学家是怎么通过努力发现了重大成果,或者一个运动员是怎么克服困难拿到冠军的。
只不过古人写得更文绉绉一些。
那咱们怎么去搞定这类文言文呢?首先得积累常见的字词意思。
就像你学英语要背单词一样,文言文也有它的“单词库”。
比如说“辟”这个字,有“征召”的意思;“迁”呢,有时表示“升官”。
这些字词积累多了,读起来就不那么费劲啦。
还有呀,要学会抓关键信息。
史传类文言文一般会按照人物的经历来写,什么时间、在哪里、做了啥事儿。
咱们得像个小侦探一样,把这些重要的线索找出来。
比如说,看到“贞观五年”,那你就得知道这说的是时间;看到“拜中书令”,就明白这人升官了。
另外,了解古代的官职制度、礼仪风俗也很有帮助。
不然人家说“三公九卿”,你都不知道是啥,那可就迷糊啦。
我曾经给学生讲过一篇史传类文言文,里面提到一个官员因为“丁忧”回家守孝。
结果好多学生不明白“丁忧”是啥意思。
这就说明呀,咱们对这些古代的制度了解得还不够。
再说说翻译吧。
翻译可是个重点,也是难点。
得把那些古文中的字词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文,还得注意句子通顺。
这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都得放对地方,房子才能搭得稳。
比如说“其为人也,刚而不阿,直而不屈”,咱们就得翻译成“他的为人,刚强而不阿谀奉承,正直而不屈服”。
这里面“阿”就是“阿谀奉承”,“屈”就是“屈服”,可不能翻错喽。
史传类文本(春秋战国)老师版
史传类文本(1)——春秋战国一、史传类文本综述1.定义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二种成分。
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2.史书体例: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纪传体:三国志、史记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断代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通史:资治通鉴、史记3.史书之最《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后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撰)。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左丘明编著)《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西汉司马迁著)。
《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东汉班固著)。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等编著)。
二、阅读方法综述1.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通过透视作者对核心人物的描写或核心事件的叙述,及详略的安排等来判断作者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等,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关键语句。
关键语句指文的中心句,段落起句、结句,以及带有评述性、议论性的语句。
对传记文中的议论性文字,要字斟句酌,充分理解文句的含义,把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观点、情感、态度等。
(3)了解写作目的。
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其写作意图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些写作意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明确交代;有的则隐含在文章材料的选用,情节的安排,人物的描写,事件的叙述之中。
2.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
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人物个性特征。
在同一事件中,对待同一问题处理的不同方式以及心理反映,都会表现出个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正是我们概括人物个性的基本依据。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分析人物的个性。
通过人物活动的细节分析人物的个性。
了解古代传记人物的基本类型:刚烈、忠贞、勇猛、爱国、诚信、孝悌、古直、谨慎、勤勉、博闻、聪慧……3.刻画人物的技巧。
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史传类文言文解读
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史传类文言文解读1. 引言1.1 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史传类文言文解读史传类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史传类文言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事迹和思想,从而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价值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对文言文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史传类文言文的特点、史传类文言文中的历史典故、史传类文言文的传承和演变以及史传类文言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等方面的解读,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史传类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史传类文言文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史传类文言文,我们将更深入地认识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2. 正文2.1 文言文的特点和历史背景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使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的特点和历史背景是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中国史传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古朴、严谨、浑厚、雅致等,这些特点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学追求。
在历史背景方面,文言文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纷争不断,文化交流频繁,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气质催生了文言文的形成。
随着汉代的统一和繁荣,文言文逐渐成为官方文书和经典著作的主要文体,被广泛应用于历史记录、经济管理、文学创作等领域。
隋唐以后,文言文经历了繁荣兴盛和后来的式微衰落,但其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文言文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为我们理解史传类文言文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展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通过学习和欣赏文言文,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更能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PPT23页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史传类文言文翻译
昔者,楚汉相争,天下大乱。
诸侯并起,争雄称霸。
其中,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人也。
籍少时,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及长,不喜读书,喜骑射,勇猛异常。
陈涉起事,籍亦起兵响应,投奔项梁。
梁使籍为将,籍遂领兵攻城掠地,所向披靡。
秦二世元年,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下陈留、雍丘等地。
项羽勇猛善战,屡建奇功,声名远播。
梁死,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地广大,势力强盛。
项羽为人刚愎自用,少恩而多怨,不拘小节,自恃勇猛,不修德行。
项羽闻刘邦起兵关中,乃率兵东进,欲与刘邦争天下。
两军在垓下相遇,大战数日,项羽大败。
项羽乃夜遁,渡乌江,独身逃走。
乌江亭长劝项羽东渡,项羽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遂自刎乌江,年仅三十一岁。
项羽死,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汉高祖刘邦追念项羽之勇猛,乃封项羽之子为鲁王,以祀其名。
后世之人,多以项羽为英勇之代表,传颂其事迹。
项羽之所以败,盖因以下几点:一、项羽刚愎自用,不善于纳谏。
其谋士范增,多次劝告项羽,项羽不听,以致范增离去,项羽失去良辅。
二、项羽多疑,猜忌部下。
项羽猜忌范增,导致范增离去,又猜忌刘邦,使得刘邦得以壮大。
三、项羽不修德行,不善于笼络人心。
项羽为人刚愎自用,不拘小节,不修德行,使得部下离心离德。
四、项羽不善用人,不懂得量才适用。
项羽在用人上,往往以亲疏为重,不重才能,使得人才流失。
总之,项羽之所以败,乃是其性格缺陷所致。
后世之人,当以此为戒,修德行,善于用人,方能成就大事。
项羽虽败,但其英勇事迹,永远流传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史记》5篇阅读(附答案和全文翻译)(一)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涉起而王,使周市略定地。
立咎为王,与军相攻于临济。
平从少年往事王咎于临济。
王以为太仆。
说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平往归之,从入破。
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
汉王谓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丞相世家》)【注】①宰:主持割肉的人。
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涉起而王王:称王B.使使归项王使:使者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赠D.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意:怀疑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平的离间计谋的一组是( )①项王为人,恭敬爱人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城,疽发背而死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少年时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喜欢读书。
在家乡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中,他担任主持分配祭肉的工作,他分配的祭肉很公平,受到了家乡父老的高度称赞。
B.平到修武投降汉军之后,楚军加紧进攻,截断了汉军运粮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让土地与楚讲和,项王装作没听到。
C.为了解荥阳城之围,平建议汉王拿出重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使他们相互产生怀疑之心,汉王同意了他的建议。
D.在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之时,汉王用反间计来离间项王与亚父的关系,项王便对亚父大起疑心,平反间计获得成功。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②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与鲍叔牙游游:游玩B.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匡:匡正C.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D.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称赞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管仲的功绩或思想的一组是( )①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②知时有利不利也③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④子世禄于齐⑤通货积财,富国强兵⑥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知道管仲有才干,虽然管仲经常占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
B.鲍叔牙是管仲的知音,虽然管仲经常遭遇挫折,但鲍叔牙还是一如既往的理解他,帮助他。
C.鲍叔牙的子子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领有封邑达十多代,常常成为著名的大夫。
D.管仲担任齐相以后,劝说齐桓公南下袭击蔡国,讨伐楚国,征讨山戎,劝燕国实行召公时的政治,劝桓公信守与沫的条约,诸侯因此都归服齐国。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②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周亚夫,绛侯勃子也。
孝文帝封亚夫为条侯,续绛侯后。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孝景三年,吴、楚反。
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
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上许之。
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
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
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
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
”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
亚夫因病。
居无何,召诣廷尉,呕血而死。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军霸上军:驻军B.将军约约:规定C.曩者霸上、棘门军曩者:那些人D.三军皆罢罢:撤军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展现周亚夫才干的一组是( )①军细柳,以备胡②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③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④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⑤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⑥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亚夫是名门之后,在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的时候,朝廷委派诸多将领宗防备胡人侵扰,其中就有他。
B.周亚夫治军恪尽职守,刚直不阿,威严,皇上亲自到了营前,都不准进入。
事后文帝对周亚夫大为赞赏。
C.吴楚七国叛乱,周亚夫向皇上提出了把梁地暂时放弃让楚国占领继而派兵切断他们的粮道的方案,得到了皇上的同意。
D.匈奴多人来投降汉朝, 景帝想封他们为侯以勉励后来的人。
周亚夫表示反对于,但是皇帝坚持自己的意见,周亚夫于是托病辞职。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②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
”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皇帝东游,良以客狙击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后十年,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者,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1.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为良故也故:缘故B 顾谓良曰顾:回头C 直堕其履圯下堕:扔下D 沛公殆天授殆:就是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有助于良日后成为“王者师”的一组是( )①良因怪之,跪曰:“诺。
” ②良夜未半往③大索天下,求贼甚急④常习诵读之⑤良亦聚少年百余人⑥沛公拜良为厩将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见到了仓海君。
他遇到一个大力士,打造了巨椎。
始皇巡游时,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行刺,却击中副车。
B.良无聊去散步时,遇见圯上老人,老人先扔鞋让他捡鞋试探他,又多次用半夜赴约试探他的诚意,最终还是把兵法书给了他。
C.景驹自立为楚国代理的国君后,良虽然已经跟随了他,但是因为又遇见了沛公,而且沛公能接纳良的计策,所以就跟随了沛公。
D.良多次根据这本兵法来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
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良很是感叹。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②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太后新用事,急攻之。
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