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两版电影改编:被看的洛丽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两版电影改编:被看的洛丽塔

文学评论:试论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两版电影改编:被看的洛丽塔摘要: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两版电影改编,从多个方面显示出导演在二度创作时对原著小说的不同理解。本文试从片种类型、人物设置、影音风格和整体格调四个角度评析两版电影改编的不同,从而总结出艺术化解读与通俗化解读的不同策略。

关键词:《洛丽塔》元小说艺术化解读通俗化解读

美籍俄裔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于1955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争议颇多。小说叙述了一个带有“乱伦”和“恋童癖色彩”的禁忌故事,用复杂的叙事揭开了主人公隐秘的精神世界。《洛丽塔》也两度被搬上银幕,分别是1962的库布里克版,以及1997年的阿德里安

版。在这两个版本中,后者的接受程度显然要高于前者,但从改编对于原著的忠实程度来看,却是库布里克版要略胜一筹。

《洛丽塔》可以说是一部“元小说”,元小说的诸多技巧在小说中都有体现,如戏仿和致敬、虚构与游戏、不确定叙事等。这些小说技法如何通过电影手段得以传达,库布里克电影版做了有益的尝试。而阿德里安版则将这个复杂的“乱伦故事”通俗化地处理了,演变成了一个“痴情男子负心女”的模式。虽然后者的故事更为流畅好看,但在改编中,也失落了原著的很多意涵。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分析一下两个改编版本的得失。

一、片种类型:悬疑片与爱情片

1962年的库布里克版将影片设置为悬疑片范式,影片开头即是主人公亨伯特找奎尔蒂报仇,详尽展示了两个人之间的剧烈冲突。剧情的紧张也引发了悬念,使得影片具有了悬疑片的特质。1997年版的电影开头,则是伴随着忧伤的音

乐,失魂落魄的亨伯特开车游荡在公路上,紧接着转入自白,以怀旧和唯美的格调展示了亨伯特少年失恋的故事,带领观众进入了亨伯特的情感世界,观众被包裹在一种悲剧爱情故事特有的忧郁感伤的气氛之中。

影片的结尾部分,1962年版本电影中奎尔蒂的被杀,衔接了影片开头的情节,也在整个故事进程中解释了杀人案件发生的原因后给出了答案。一张画像上的弹孔,宣告了奎尔蒂的命运,也给整个故事画上了句号。1997年的电影改编版则结束于亨伯特被捕,他在山顶遥望着山下的城镇,喃喃吐出对洛丽塔的负疚和深情,慢镜头在不断强化其伤感失落的情绪,使故事的着眼点落于情感悲剧之上。纳博科夫的原著小说刻意模仿了爱伦·坡的笔触,将这个禁忌故事处理得充满悬念,从这一点上看,1962年版的电影改编可以说是很好地把握住了原著小说的这种悬疑感,让故事从头至尾充满张力,可以说是文学技法的电影

化的成功尝试。

二、人物设置:被看的洛丽塔

1962年的改编版在表现亨伯特和洛丽塔时,没有明显偏向,显然导演是将两个人物共同置放在观众的目光之下,没有突出亨伯特的主体地位。而1997年的改编版,则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这一视角表面上和原小说的叙事视角是统一的,但由于电影并未对小说的不确定叙事加以表现,第一人称所固有的确定感,使得观众在无形中代入了亨伯特的视角。影片中还采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详尽表现“亨伯特眼中的洛丽塔”形象,影片中使用了一系列镜语,如亨伯特初见洛丽塔,洛丽塔湿身俯卧在草地上,青春少女的身体曲线玲珑;洛丽塔为亨伯特送早餐,镜头特写了洛丽塔的赤足和小腿;洛丽塔坐在亨伯特对面的椅子上,伸展自己修长的双腿等。这样展示少女身体美的镜头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无形中使得观众认同了亨伯特对洛丽塔

的迷恋,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所谓的“爱”因此有了合理性。由此,原著小说隐蔽存在地对于亨伯特的道德批判完全被弱化了。影片对洛丽塔形象的“情色化”处理,固然使得影片本身具有了观赏性。但与此同时,也完全“客体化”和“物化”了洛丽塔,使其成为了一个欲望对象,这等于是认同了原著小说中亨伯特的畸形情感。

亨伯特的形象在两个版本中更是大异其趣。1962年版的亨伯特的饰演者不无猥琐阴暗的形象传达出了导演对于亨伯特的讽刺。电影中也刻画了亨伯特凶狠、伪善的特性,使原著小说通过曲笔揭示的亨伯特的真实性格得以彰显。而1997年的电影版中,则将亨伯特塑造成专一、悲情的悲剧主人公角色,扮演亨伯特的演员杰瑞米·艾恩斯,形象儒雅英俊,眼神深情忧郁,再加上一系列抒情化的镜语,很容易使观众认同亨伯特的视角,同情他的感受,从而不再去质疑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削弱了原著

小说中对亨伯特行为的批判力量。

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奎尔蒂是作为亨伯特的镜像而存在的,其直接伤害洛丽塔的行为让亨伯特披着保护者外衣的隐形伤害得以显现。亨伯特杀死奎尔蒂,是杀死了另一个邪恶的自我,是亨伯特本人对洛丽塔的负罪感的必然结果。1962年版本中的奎尔蒂在电影中戏剧化地分身为三个角色:既是写作《受惑的猎人》的剧作家,也是跟踪亨伯特的秘密警察,又是带着外国口音的学校心理医生。奎尔蒂假扮他人,为的是监视亨伯特,控制洛丽塔。这些变身的角色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性,同时也暗示了亨伯特的性格分裂、他的多重自我(道德自我和欲望自我)。奎尔蒂使用的多种语言,也暗合了原著小说中对不同作家写作风格的戏仿和致敬。而1997年版本中的奎尔蒂一直很神秘,使影片中笼罩着一种不安和恐慌的气氛,加强了结尾的悲剧效应。最后的裸体出场,强化了奎尔蒂作为“邪恶欲望”代表的堕落。在

1997年的版本中,奎尔蒂更多的是作为“加害者”存在,其“镜像化”的影射并不明显。

洛丽塔的母亲黑兹太太在两个改编版中的面貌也截然不同。1962年版用诸多镜语展现了黑兹太太市侩、空虚、自恋、愚蠢的特点,带有极强的讽刺性,极具喜剧效果。其死亡也被戏谑化,有了黑色幽默的色彩。人物的荒诞性恰恰暗合了原著小说中对情节的非真实的戏谑化处理。而1997年版的电影中,则将黑兹太太合情合理化了,展示其死亡情节时,也更突出了命运的无常和无情,使其成为故事中的又一悲情人物。

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1962年的库布里克版更为接近原著的设定格调,而1997年的阿德里安版为了流畅叙事以及情感渲染的需要,将其平面化与简单化地处理了。虽然后者的人物清晰明了,容易代入,却无形中失去了原著小说中人物特有的丰富暧昧的意味。

三、影音风格:冷峻与煽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