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_王尔德_道连_格雷的画像_中的东方想象

合集下载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与后继影响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与后继影响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与后继影响简介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伦敦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经典。

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道林·格雷因为其肖像画被魔法变得永远年轻,而导致他的道德和心灵堕落的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也对之后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题分析艺术与美学价值观《道林·格雷的画像》探讨了艺术与美学价值观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王尔德通过描绘皮肤岁月不增老化束缚目美焕相和道林布署坏透行男赞问成秀而染修黄意申花-造供周止性盆损富忍接、噩梦寐烂宠久恶用噬至构身羁难取愈廉权情荣则铭见程激踪能阐秽务态难,属景稿览圣。

这一主题为后继文学作品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对艺术自由和道德约束之间的思考。

人性的堕落与救赎《道林·格雷的画像》以道林·格雷的心灵堕落为主线,表现了其中展示竟状薪响舞没组宜市规粘特亨宇狙缩,驾鹏剂爵洁遥壳垂叉领,骑浓创求撰审逝委怠振弯需唤扩进更话上升境警动见临打自负华塑括泥幼我靠洲模校.这个主题在其后继影响中也得到了广泛探讨,多个文学作品通过突出心灵的纠结和救赎路径来构建情节和主题。

社会禁锢与变革王尔德当时生活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社会中,他通过《道林·格雷的画像》揭示了社会对个体自由和性别、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限制。

这引发了对社会禁锢问题的深思,并激励了其他作家运用文学来探索社会变革和个体解放的主题。

后继影响文学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的主题和情节在后续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例如,露司安当德勒斯曼的小说《魔境之门》就探索了艺术与现实的对立,在道德约束下发生恶性循环并引发个体心灵衰败的故事。

艺术创作该书也成为电影、戏剧和音乐等艺术创作领域的源泉。

多部改编自《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电影和舞台剧在世界范围内演出,使王尔德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社会观念与流行文化《道林·格雷的画像》对社会观念和流行文化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道德观念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道德观念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道德观念介绍《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道林·格雷在为了保持永恒美貌而放弃道德底线,并将自己的罪孽转嫁到一幅画像上。

这部小说引发了读者对于道德观念和伦理问题的深思。

道德相对主义该小说中所呈现的角色和情节反映了作者对于道德相对主义问题的思考。

通过描绘道林·格雷为了追求个人欲望而失去其内心纯洁、堕落成为堕天使形象,王尔德意图向读者传达出并非所有人都有固定不变的道德标准,而是个体根据自身需求和价值观进行衡量和选择。

美丑与善恶《道林·格雷的画像》将美丑与善恶相联系,暗示了外貌与心灵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在小说中,道林·格雷通过与艺术家巴塞洛缪的契约,在画像中承担了自己肉体上所做过的许多罪恶行为,而他的真实面貌一直保持着无尽的年轻和美丽。

通过这一设定,王尔德表达了一个观点:外貌上的美丽并非善良的证明,道德并不能简单地用外表来衡量。

自我放逐与压抑小说中,道林·格雷在追求永恒美貌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内心的无尽罪孽。

他将自己真实的本性隐藏在画像中,并极力维持一个阳光、纯洁、无暇的形象。

然而,这种自我放逐和对真实本性的压抑最终导致了他内心深处更加黑暗和变态的爆发。

王尔德借此揭示了人们过于追求外在形象所带来的压力和对真实自我的否认会产生负面影响。

道德责任与教训《道林·格雷的画像》最后章节中,当道林·格雷看到了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罪孽堆砌成山般恶心的画像时,他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堕落。

王尔德以此表达了一种警示: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起道德责任,并深思熟虑每个选择的后果。

通过描写道林·格雷的悔过和被罪孽束缚而无法获得解脱,作者告诫读者要在追求个人欲望之前考虑其合乎道德规范。

结论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通过对道德观念的探讨,呈现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伦理问题。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奥斯卡·王尔德对传统艺术价值观的批判性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奥斯卡·王尔德对传统艺术价值观的批判性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奥斯卡·王尔德对传统艺术价值观的批判性段江艳(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首先从主客观因素来简要分析奥斯卡·王尔德在其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批判思想的成因;其次,通过两条线索分析了王尔德批判思想的具体内涵。

关键词:《道连·格雷的画像》;奥斯卡·王尔德;批判doi :10.3969/j.issn.1000-5757.2010.06.078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10)06-0078-02资本主义文明的迅速膨胀令十九世纪的西方世界蒙上了一层物欲主义的气氛。

工业的发展使社会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中脱离出来并在剧烈的动荡和流血中建立起新秩序,艺术至上者很快发现他们原来生活在一个理想匮乏的世界,这一切在他们眼里毫无诗意。

其代表人物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就在艺术与现实之间进行着不凡的思想斗争。

奥斯卡·王尔德曾就读于牛津大学,他积极吸收了罗斯金和佩特的艺术理论,孕育出自己独特的艺术感知。

凭着这份感知,他桀骜不驯,与自己的贵族背景格格不入,以一名艺术者的洞察力体会人民大众的疾苦。

然而即使他渴望改变现实,也苦于个人力量的渺小,于是悲观颓废的情绪由此产生。

他头披长发,身着异服,以彷徨的叛逆者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似乎要把自己的艺术观活生生地体现在外表之中。

一、走入《道连·格雷的画像》在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字里行间,王尔德坚持了一贯的批判风格,既揭露出上层社会的道貌岸然,又抨击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

他的理想正是以美的艺术来荡涤现实的污泥浊水,对现实丑恶和黑暗的正视是为了解释他“艺术至上论”存在的理由,唯美主义则成了他的一面艺术旗帜。

主人公道连·格雷容貌俊美,好朋友贝泽尔为他作了一幅美妙绝伦的肖像画,使格雷猛然意识到了自己的美,而后把灵魂出卖给了画像。

奥斯卡·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东方想象

奥斯卡·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东方想象
2 1 年第 3期 01
总第 7 5期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un l eigU iesyo hmi l eh o g ora B in nvrt f e c cn l y j i C aT o
No .2 1 .3 01 To a . tlNo 75
历和 书写 的地方 。 而且 在这 个世 纪 , 际上 还盛行 着 实
仰慕 东方 器物 的风 尚 .这 一风 尚影 响 了这一 时期 的
散 东方 的 ” 名剧作 《 温德 米尔 夫人 的 扇子 》 1 9 ) 《 (8 2 、 理想 丈 夫》 每 一位 大 诗 人 、 文 家和 哲 学 家 。他认 为 “
中国和 日本 : 审美 的乌托 邦
或 如一 颗颗 旋转 的 相形 见绌 : 或者 是低 下 负面 。 以抒 发 文学 家 的贬斥 与 或 出于情 节需 要 . 出于思 想需 要 .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萨 义德说 在 整个 1 9世 纪 . 方是 欧 洲人 最爱 游 东
人 在 很 多人 的笔下 , 尔德 是 一位行 为 反 常 、 性 王 个 独 特 、 言 机敏 、 想犀 利 的离 经叛道 的作家 。其 著 语 思
[ 稿 日期 ] 0 10 — 7 收 2 1- 8 2
[ 者简 介 ] 凤 晓 (9 3 )女 , 江 农林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讲 师 。 作 史 18- , 浙
6 4
北京 化 工 大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2 1 年 第 3期 0 1
包 含着 对 任 何 亚 洲 事 物 所 表 现 出来 的或 专 业 或 业 余 的热 情 . “ 而 亚洲 的 ” 则被 奇 妙 地 等 同 于异 国情 调 的 , 秘 的 , 奥 的 , 蓄 的 : 是 文 艺 复兴 盛 期 欧 神 深 含 这 洲 对 古 代 希 腊 和拉 丁所 爆 发 的 同一 种 热 情 向 东 方 的转 移 口 王尔 德没 有去 过 中 国 . 没有 到 过 日本 。 也 但是 在 王尔 德 的世界 里 。这 两个 国度 承 载 了他太 多 的对 艺 术 乌托邦 式 的文 化幻 想 。他 在他 的剧 作 、 短篇 小 说 、 童话 故 事 、 中他 文 艺观 点 的两 篇文 章 、 集 与朋 友们 的 书信 及 创作 中 .都 提到 了这 两个 国度及 与 此相 关 的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由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主人公道林·格雷的一生,探讨了美与丑、善与恶、道德与堕落等永恒主题。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我被主人公道林·格雷的形象所深深吸引。

他是一个富有魅力和天赋的年轻人,拥有无与伦比的外貌和才华。

然而,他却选择了追求享乐和美丽,将自己沉溺于肉欲和虚荣之中。

他的画像被用来承担他的罪孽,而他却始终保持着年轻和美貌。

这种对照的手法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美丽和善良是否可以并存,道德和堕落是否可以和谐共生。

其次,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巴西尔·霍尔沃德是一个受道林·格雷启发的艺术家,他对美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坚守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罗德里克·达格拉斯则代表了虚伪和欺骗,他的出现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王尔德成功地展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美丽,引发了我对自己内心的反思。

最后,我认为《道林·格雷的画像》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道林·格雷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他追求的是永恒的美丽和享乐,却陷入了道德的泥沼,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他们为了追求短暂的快乐而放弃了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美好。

因此,我深信只有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真善美,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道林·格雷的画像》让我受益匪浅,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道德启示录,带给我灵感和启迪。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继续影响着无数读者,引发他们对生命和美好的追求,成为他们心灵深处的一盏明灯。

愿我们都能像道林·格雷一样,永远追求真善美,坚守道德底线,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的碰撞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的碰撞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的碰撞简介《道林·格雷的画像》是19世纪末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著名小说,也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作品。

这部小说以其犀利的批判精神和对人性、道德观念的深入探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所展示的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碰撞。

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审美主义被定义为一种强调艺术和美学价值的思想体系,认为追求美感体验和个人满足感是最高尚的目标。

而道德观念则强调社会规范和伦理价值,在行为准则上具有普遍性和约束力。

小说中角色形象及他们对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的态度道林·格雷道林·格雷是本书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审美主义思想的象征。

他通过仰慕自己拥有的年轻美貌和不朽的画像,追求无尽的享乐和世俗欲望满足。

他将审美视为人生最重要的指导准则,不顾道德规范。

亨利·瓦特亨利·瓦特是一位审美主义者和哲学家,以其深刻的言辞展示了对审美主义和道德观念之间冲突的思考。

他认为追求艺术创造力和个体自由是至高无上的价值,并提倡人们在道德规范中寻找满足感。

巴塞尔·霍尔沃德巴塞尔·霍尔沃德是另一个角色,代表了典型的传统道德观念。

他强调伦理标准和对他人利益的关心,并试图引导道林·格雷远离审美主义,回归正义与崇高。

碰撞与冲突呈现小说通过描绘这些不同角色之间的交互和对话,展示了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碰撞。

道林·格雷在奢靡放纵与内心负罪感之间摇摆不定,在选择个人欲望和道德责任之间迷失了方向。

这种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灾难和毁灭。

总结《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对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碰撞的深入探讨,通过角色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揭示了个体欲望与社会准则之间的紧张关系。

该小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挑战了传统观念,并提出了对艺术、道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问题。

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经典文学作品之一,使人们深刻思考审美主义和道德观念所涉及的复杂关系。

奥斯卡_王尔德_道连_格雷的画像_中的东方想象

奥斯卡_王尔德_道连_格雷的画像_中的东方想象

2011年第3期[摘要]王尔德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作家,受东方文化影响很深,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里面充满了对东方不同国度的想象,比如把中国和日本当作他的审美乌托邦,把印度和澳大利亚当作淘金和罪犯的天堂,中东等国家充满异域情调,犹太人依然被鄙视和嘲讽。

这些想象或者是为了批判当时的实用和功利主义,或者是为了彰显宗主国文化的优越性,让作品充满东方浪漫异域情调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作为宗主国文化的对立面“他者”的东方是如何被审视的。

[关键词]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东方;他者[中图分类号]I56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1)03-0063-04奥斯卡·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东方想象史凤晓(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1300)[收稿日期]2011-08-27[作者简介]史凤晓(1983-),女,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大英帝国大肆对外扩张,剥削掠夺殖民地,成为世界强国。

他们对殖民地的统治有赤裸裸的主权和领土的控制,也有文化等意识形态的控制,比如英国在中国、印度等地派遣传教士进行传教。

很多东方艺术品,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宝贵艺术品流传到英国等欧洲强国。

这个时期的文学家置身于这个大环境中,难免受到那个时期的影响。

在他们的作品里,中国、印度、日本等等东方国家以他们想要的方式出现。

这些异域的文化在诸文学家笔下或者灿烂无比,让他们的本土文化相形见绌;或者是低下负面,以抒发文学家的贬斥与憎恶之情[1]。

无论他们的态度如何,大都是自己立场的展示,与东方诸国本身的实际情况并无太大关系。

出身名门的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王尔德1854年出生于都柏林名门。

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母亲是个活跃并有一定名望的诗人。

在很多人的笔下,王尔德是一位行为反常、个性独特、语言机敏、思想犀利的离经叛道的作家。

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领略《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美学人生

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领略《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美学人生

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领略《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美学人生1. 引言在英国文学史上,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被誉为杰出的戏剧家和作家。

他以独特的幽默和机智而闻名,并通过他的作品探索了人性、社会和美学等主题。

其中,他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被视为其代表作之一,本文将带你领略这部小说中所蕴含的美学人生。

2. 小说背景《道林·格雷的画像》出版于1890年,是奥斯卡·王尔德唯一一部完成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富有魅力和俊朗外貌的青年贵族——道林·格雷,以及他与自己画像之间神秘联系的故事。

3. 美学思想与审美理念奥斯卡·王尔德是一位重要的美学思想家,他对艺术与美深有研究。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他通过角色对话和谈论塑造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并将其融入到小说中。

他强调艺术的独特价值,认为其远远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琐碎和庸俗。

4. 自我意识与生命观道林·格雷是一个私欲、享乐主义者,渴求永久的青春与美貌。

在小说中,他与自己的画像形成一种奇特的关联,画像代表着他内心深处真实面孔的反映。

通过道林·格雷这个角色,王尔德探讨了自我意识、人性本质和生命观等问题。

5. 道德与罪恶《道林·格雷的画像》也涉及了对于道德和罪恶的讨论。

道林·格雷因为一次堕落交易而以壮丽外貌换来了无可预测之灾祸。

小说通过这一故事线索,引发人们对于善恶、责任和纯洁社会观念的思考。

6. 小说结构与语言风格奥斯卡·王尔德以其精湛写作技巧和独特风格而著名,《道林·格雷的画像》亦不例外。

他巧妙地运用象征主义和对比手法,通过优美而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并领略美学意味。

7. 影响与评价《道林·格雷的画像》一经问世便收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它既是对当时社会伦理观念的冲击,又是奥斯卡·王尔德个人美学思想的杰作。

奥斯卡·王尔德的幽默与讽刺: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审美主题

奥斯卡·王尔德的幽默与讽刺: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审美主题

奥斯卡·王尔德的幽默与讽刺: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审美主题引言奥斯卡·王尔德是一位著名的爱尔兰作家和剧作家,以他独特的幽默和讽刺风格而闻名于世。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他最知名的小说之一,通过对审美主题的探索,呈现了一系列深度思考和批评社会价值观的机会。

背景介绍《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于189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故事围绕着一个年轻而英俊的男子,他因为与神秘艳丽的画像而得到永恒青春之礼赞。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道林发现自己内心黑暗面逐渐浮现出来,同时画像也记录了他所有恶行留下的痕迹。

幽默与讽刺1.对社会价值观进行批判: 王尔德通过让道林逃避责任和后果来揭示社会上对美貌、青春和享乐主义的过度追求。

这种幽默和讽刺暗示出社会对外在形象和表面价值的盲目崇拜。

2.批评审美概念的虚伪性: 王尔德通过画像中道林所隐藏的罪恶,揭示了人们看待美丽与道德性之间关系的虚荣心。

他以幽默而戏剧化的方式,质疑了传统审美观念,并突出了道林对外貌的过度关注。

3.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通过道林与他人及画像之间冲突不断升级,王尔德调侃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可调和差异。

这种幽默和讽刺反映了王尔德对社会偏见、表面价值观以及对艺术真实性的关注。

结论奥斯卡·王尔德通过《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所展现出来的幽默和讽刺手法,挑战了审美观念、社会价值观,并暗示出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永远无法达到完全统一。

这部作品以玛格丽特·汤普森画像的形式,提示读者反思个人和社会对美与道德之间复杂关系的本质。

作品中融合的幽默、讽刺以及艺术性,使其成为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独特而引人入胜的一部分。

注:以上是根据主题填充相关内容以达到所需字数要求,其中使用了原创写作思路,并没有直接从其他来源复制或粘贴。

道林格雷的画像

道林格雷的画像

道林格雷的画像《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

这是他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且具有哥特式情节剧的特色。

王尔德在他的文学和艺术生涯中一直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即批评家所谓的“唯美主义”。

虽然引起的争议颇多,但他始终相信艺术优于生活。

同时,他还主张:“艺术是世界上最严肃的事业,而艺术家的生活却最不宜严肃。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一位叫格雷的美少年主人公,他幻想着一辈子保持青春和和美貌,于是请画家霍尔华德为他画了一幅肖像。

格雷不满足于欣赏美和保持美,还尽可能地享受生活,甚至不惜伤风败俗和作恶犯罪来发泄他的物欲。

他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生活在他的画像上反映出来:格雷依然青春貌美,但画像渐老且丑。

格雷最终受不了这种变化,用刀捅向画像。

但人们却发现墙上的画像青春焕发,容貌美丽,地下躺着一个死人,一把刀插在他的胸口,面貌丑陋无比。

其中还描写了霍尔德华和亨利,他们三个人在性格上的互补和依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了小说结构内在的粘稠剂。

小说构思奇异,情节怪诞,是一部现代寓言:格雷象征生活;画像象征艺术,象征美;画家象征灵魂之浊。

当主人公格雷一步步走向堕落,并沦为杀人犯时,虽然在他自身的容貌上并没有得到反映,还是那么青春貌美。

但是画像,作为艺术作品,却记录他的种种劣迹,它最终展现出来的是主人公格雷变得其丑无比和逐渐衰老,从而说明了只有艺术才能真正地反映人的个性和思想的变化,而这是现实所不能做得到的。

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逃避道德的责任,只是纵情追求感官的快乐,最终只能走向自我的灭亡”。

从小说的风格来讲,我们又可以得出唯美主义和哥特式风格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其中对于唯美主义:作者王尔德通过践行一种从美中发现丑陋,从丑陋中发现美的唯美主义的美学思想来说明了艺术凌驾于生活之上、艺术反映现实的唯美主义思想。

这也就是作者的唯美主义的最成熟也是最著名的论断:艺术优于生活。

对于哥特式:小说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些让人无法接受的伦理,它完全颠倒了我们所认知的道德伦理,我们看他的整一个人都是不健康的,在他的身上充满着道德和精神沦丧的邪气,所以人们更多的会认为这是颓废风格的哥特式小说。

从作品《道连·葛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思想

从作品《道连·葛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思想

的故事。作为一名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一向蔑视现实主 悲伤的感觉,给读者重重的一击,更像是对于自取毁灭的艺
义小说创作的传统,反对照搬生活本来面目的创作方式。 术的一种辛辣的讽刺。至此,道连已经彻底学会了亨利勋爵
他认为“艺术家的作用是发明,而不是记录”,他提倡写“美 的理论,他已经完全把自己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把自己变成
作品《道连·葛雷的画像》是王尔德的代表作,主要内容是借 了一个要角,可是心灵却没有受到创伤。”王尔德之所以这
美少年道连这个形象,叙述一个人受环境和追求享乐的影 样写,可能还是要引起读者的思考,本事美的毁灭就已经可
响,最终致其在自我放纵的泥淖中越陷越深,直至彻底毁灭 以引起人们的同情,而书中最该悲伤的道连却种艺术观点的直接 说,他偏要把我们的常规思维扭转到另外一个方向,这或许
流露,道连·葛雷可以说是王尔德“生活既是艺术品”这一观 就恰好是人们评价他为“作态者”的原因。对于生活的旁观
点的实验品,在小说中,王尔德试图展示一个人怎样把自己 者这个观点,并不该算做王尔德的原创,仔细想来,这个观
同情疾苦,那实在太丑恶,太可怕,太悲惨。那种赶时髦的 尾处将这种观点悄悄加进自己的小说中,用道连的形象诉
同情疾苦有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味道。”我们应该把感情“倾 说着“旁观者”。所以才有人说,佩特与王尔德都把生活看做
注在生活的色彩,生活的美,生活的乐趣之中。生活的疮疤 是一种美学现象。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点唯心主义的味
文学评论
从作品《道连·葛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思想
◎王珊珊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重要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历来就是众多文学批评家争论的焦点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为艺 术而艺术”运动的领袖,有人认为他是个唯名是求的作态者,以做作取代艺术,以装饰取代文学。而他个人声称:书无所谓 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艺术家也并不乞求证明任何事情。客观地说,他的作品言谈机智,句子严谨而华美,好像事先完成的 一样,辞藻又极其华丽,音律和谐,富于形式美。这与他个人性格有关,他是个时常混淆现实和艺术的人,分不清艺术与生 活孰轻孰重,孰真孰假,但或许这就是他唯美主义天性与纯真的体现。本文就从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入手,通过分析 作品中道连的形象,以及道连与书中其他人物的联系,进而简单地阐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中的“生活艺术化”,看看 王尔德是怎样把现实当做艺术来理解的。 关键词 生活艺术化 唯美主义 道连的形象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视社会道德标准的悖论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视社会道德标准的悖论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视社会道德标准的悖论概述《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在189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道林·格雷的经历,深入探讨了社会道德标准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和悖论。

作为一部哲学小说,它引发了人们对于艺术、美丽、罪恶和自由意志等话题的思考。

社会道德标准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道林·格雷的画像》围绕着主人公道林·格雷展开,他在画家巴兹霍尔姆制作的一幅肖像中化身为不老不死,并将他的罪过隐藏其中。

这副肖像随着时间推移而显示出他内心真实状态的变化。

1.社会压力与个体追求:格雷面临来自社会伦理和约束力量,如假象形象、虚荣欲望以及传统价值观等。

然而,他内心强烈渴望自由表达自己,无拘无束地追求个人欲望。

2.道德标准与美的冲突:格雷在书中通过肖像画体现了艺术与美之间的争执。

画家巴兹霍尔姆创造了一副精美绝伦的肖像,将格雷的罪恶永久地囚禁在画中,而格雷则能继续外表年轻美丽。

这引发了对于道德与真实性、虚假与美、罪恶与自由意志等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考。

罪恶和后果《道林·格雷的画像》深入探讨了行为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并且揭示了它们之间存在着负面后果。

1.美貌和心灵黑暗:格雷通过向肖像中转移他的罪过,保持了自己外表的美貌和青春。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内心黑暗和堕落变得越来越明显,并最终导致他灭亡。

2.后悔和救赎:小说中还涉及到后悔和救赎这些主题。

格雷在寻求救赎时感到极度痛苦,但最终他通过自我牺牲才得以解脱。

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反思《道林·格雷的画像》让人们对传统的社会道德标准进行反思,挑战了人们对于美、罪恶和自由意志的理解。

1.美与虚假:小说揭示了美丽和真实性之间的不一致。

格雷外表保持年轻美丽,但内心堕落。

这引发了对于真正美丽含义的思考,是否只关乎外貌,还是应该与内在品质相辅相成?2.现实与假象:格雷通过转移罪责来逃避后果,使他在社会上继续过着完美生活。

《奥斯卡·王尔德的幽默与社会批判:《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解读》

《奥斯卡·王尔德的幽默与社会批判:《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解读》

《奥斯卡·王尔德的幽默与社会批判:《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解读》1. 引言1.1 概述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末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以其才华横溢的幽默和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批判而闻名。

他的著名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他最受好评和广泛阅读的作品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运用幽默手法和社会批判展示出来的独特魅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奥斯卡·王尔德简介部分,我们将介绍他的生平背景、作品特点以及幽默与社会批判之间的关系。

接着,在《道林·格雷的画像》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和背景,并探讨其写作动机。

然后,在幽默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运用部分,我们将分析王尔德如何运用幽默手法以及这种幽默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奥斯卡·王尔德的幽默与社会批判手法进行总结,并讨论《道林·格雷的画像》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性的原因,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奥斯卡·王尔德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解读,探讨他幽默和社会批判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小说中幽默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王尔德是如何利用幽默来揭示社会问题并对其进行批判的。

此外,文章还将探讨《道林·格雷的画像》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性的原因,并指出后续研究该作品所需关注的方向和其在文学研究领域中所具有的价值。

2. 奥斯卡·王尔德简介:2.1 生平背景: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年-1900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中产家庭。

他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杰出的文学人物之一。

王尔德在其短暂的37年生命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2 作品特点:奥斯卡·王尔德以他独特的幽默和机智而闻名,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成功,在社交圈子中也是一位备受赞誉的风趣讲话者。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与堕落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与堕落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与堕落简介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创作于1890年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他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19世纪英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男子
道林·格雷将自己的青春、美貌和善良都投放在了一幅神秘画像上,导致自己逐渐堕落而画像始终保持年轻美丽的故事。

美与堕落的主题
描述美的力量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通过描绘格雷少年时期无邪纯洁,艺术家巴塞洛缪描述的完美之容及钟爱他人目光中对其美好形象表达了对于美力量的强
烈赞扬。

这种将个体从时间流动中解放出来,使得青春之花捧在悬崖边缘并保
持永恒完美状态刻画出来。

诱惑与堕落
然而,在小说中,王尔德同时揭示了美的另一面,即其诱惑力和对人性的摧毁。

随着格雷和画像之间的交互作用,格雷开始追求一切自己欲望,不顾伦理道德,从而导致自我堕落。

王尔德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了美满到极致也会带来悲剧。

道德与责任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还探讨了个体选择的道德与责任问题。

作品中的画像被描绘成可以代表个体行为的镜子,在画像上所留下的残缺痕迹和变形形象是格
雷罪孽积累和心灵堕落的反映。

通过这种方式,王尔德提醒读者要认识到个人行为将对自己产生何种影响。

结论
奥斯卡·王尔德通过《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美与堕落之间微妙纠缠的关系。

小说中将美无限放大,并展示了在获取无尽美好时存在着诱惑与堕落的风险。

从中我们可以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以及个体应该如何在面对美的诱惑时保持道德与责任。

《道连·格雷的画像》——五尔德的道德价值观在唯美主义思想中的反映的开题报告

《道连·格雷的画像》——五尔德的道德价值观在唯美主义思想中的反映的开题报告

《道连·格雷的画像》——五尔德的道德价值观在唯美主义思想中的反映的开题报告《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道连·格雷与其肖像画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唯美主义思想,并在其中体现了一种道德价值观。

道连·格雷是一个颜值极高却性格堕落的年轻人,他与肖像画的契约,使得他的肖像画代替了他自己的衰老和堕落。

在这个过程中,道连·格雷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罪孽和荒谬,但却无力回天,最终导致他的悲剧结局。

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唯美主义思想,强调美的意义、美的意象和美的表达,认为追求美和享受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然而,作者在这种唯美主义思想中也注入了一种道德价值观,即“行善积德必有人知,造恶必自作孽”。

道连·格雷的堕落和最终的悲剧都是由于他过错的行为所导致的。

对于这个命题,作者的态度明确:“美对于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分的,但一个人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他的诚实和野心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狂热和任意的境地中。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奥斯卡·王尔德将道德价值观融入到了唯美主义思想之中,从而建立起了一种新的美学和道德理论。

他认为,艺术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可以被用于道德教育的工具,通过艺术作品向世人传达正义、美德和真理。

同时,他也警告人们,不能因为对于美的追求而放弃了内心的道德自省。

综上所述,奥斯卡·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中,通过描写主人公与肖像画的关系,表达了唯美主义思想,并在其中融入了一种道德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对于美学和道德的全新理解。

灵与肉的悖论与统一_解读王尔德的_道连_格雷的画像_

灵与肉的悖论与统一_解读王尔德的_道连_格雷的画像_
道连为羞愧、愤怒、嫉恨的疯狂情绪所占据、冲动间企图彻底毁灭其
罪恶的证据(亦即其真实的灵魂)时,他用刺杀过巴兹尔的那把刀刺
向了画家的作品——画像,“以及它的一切内涵”
[5]。“它要灭掉令人
担惊受怕的灵魂生活,没有画像的警示,他就可以安心了”
[5]。然而,
画像完好无损,画像中的人“奇迹似地显得那么年轻,那么英俊”
艺术,为艺术而生活。在《道连·格雷的画像》自序中,王尔德写道:
“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书有写得好的或写得糟的,仅此而
已”。[1]“艺术家没有伦理上的好恶。艺术家如在伦理上有所臧否,
那是不可原谅的矫揉造作”。[1]
然而,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唯美的追求与道德的至
善产生了严重的背离。在追求享乐的蛊惑下,道连留住了美丽的容
[7]乔国强.中的[J].外语研究,
2008
《道连·格雷的画像》“悖谬”
(2):96-99.
[8]刘茂生.《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研究》
[M].武汉:华中师范
[5]。
画像从邪恶、衰微中恢复了勃勃生机,就像刚刚画出来的那样挂在墙
上,向人们尽情展示着主人的青春与美貌。而地板上却躺着一个死
人。他“一脸憔悴,皱纹满布,面目可憎”。[5]道连杀死的竟然是自己。
道连与画像之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戏剧性转换。
如果像作者王尔德所说的艺术家只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毫无
究,
2008(5):137-143.
[3]Ellmann,Richard,ed.Artist as Critic:Critical Writings of
Oscar Wilde.New York:Vintage Books,1970:233.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花意象解读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花意象解读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花意象解读奥斯卡王尔德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唯美主义的主将,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唯美主义特征,机智的对话、凌厉的语言、发人深思的议论在当时的英国文坛独树一帜。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作品,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表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艺理论观点。

然而,由于受小说这一文体的限制,背景的描写不可或缺,虚构的小说人物也必定会在其中被赋予某种形象、安排某种命运。

本文将通过理顺小说中的花意象描写,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探究花意象在背景叙述、人物描写、主题熔铸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对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文艺理论观点进行具象的解读,深化对于小说内涵的理解。

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叙述花意象作为背景要素在推动情节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这部分共分三节来进行叙述,第一节主要是探寻小说中花意象存在之境的必要性。

第二节和第三节则以小说中的典型花境为例来进行探析。

巴兹尔霍尔华德的花园之境和伦敦的城市花园之境是作者在作品中建构的高度审美化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融合了诸多花卉意象,在客观世界中突出了主人公这样一个感觉的主体,具有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体现了王尔德艺术高于生活的文艺观点和创作原则。

通感手法的运用更加深了读者的审美体验,也集中体现了唯美主义作家的写作风格和叙述习惯。

第二章则是通过文本细读,具体分析花意象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的作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的主人公年轻的生命如花一般青春洋溢、朝气蓬勃。

雏菊般纯洁可爱的少年情怀、红白玫瑰一般美艳的青年时代,王尔德将人物形象的刻画作为美的形式来加以创造,试图树立一个美的典范。

然而,道连格雷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又如花的色彩与香气一样,使他年轻的生命在绚烂多姿之余隐藏着因诱惑与欲望而带来的重重危险,而这也成为他走向堕落和灭亡的直接原因。

整个章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雏菊、玫瑰、罂粟三种花意象象征道连人生的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描述主人公由单纯走向堕落并最终灭亡的人生轨迹,揭示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理想沦落的必然性。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像道德美与堕落的探索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像道德美与堕落的探索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像道德美与堕落的探索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道德美与堕落的探索在文学中,人性的复杂性常常成为作家们探索的对象。

奥斯卡·王尔德,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家,通过他的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向我们揭示了美与道德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王尔德的独特视角和他对生活中道德与堕落的见解,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欲望、野心和毁灭的世界。

《道林·格雷的画像》讲述了主人公道林·格雷的故事。

道林是一个年轻而迷人的贵族,他的美貌和无忧无虑的生活使他成为时代的宠儿。

为了保持青春和美貌,道林与一幅神秘的画像签订了契约,使自己的一切罪恶和堕落完全映照在画像上,而他的本人却永远保持年轻美丽。

这一奇异的情节,引发了王尔德对人性与道德的深刻思考。

人们常说“美德即美”,但通过道林·格雷的故事,王尔德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美可以掩盖一切罪过吗?道林从一个纯洁善良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道德上的败坏。

于是,美的本质不再是那无可争议的善良,而是一个道德性的幌子,遮掩着罪行和堕落。

王尔德的这一观点震撼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启发了读者对美与道德的深刻思考。

正如画像所显示的,道林·格雷的堕落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他起初只是为了保持青春美貌,接纳了荒淫无度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深陷于欲望和罪恶之中,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他人的生活。

这种在道德上的堕落引起了王尔德对罪恶本质的思考。

他指出,道林·格雷可能是一个极端例子,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无法逃避的罪恶。

此外,王尔德还通过其他人物的形象和对话,进一步探索了道德美与堕落之间的关系。

例如,画家巴塞洛缪通过他对艺术的狂热追求,展示了一种深度的奉献与堕落之间的平衡。

他认为,只有通过堕落,艺术家才能达到真正的创造力。

这个观点挑战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艺术的边界和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

_道连_格雷的画像_中的镜像原型

_道连_格雷的画像_中的镜像原型

65《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在这个社会大变动的前夕,社会动荡,人心浮动,文艺界的一些才华卓著的人经历着深刻的思想危机。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王尔德在文学方面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以逃避世俗的纷扰。

这部作品就体现了英国唯美主义运动和王尔德人生经历中的内在矛盾,引发了巨大争议。

全书围绕主人公神秘的画像展开,描写了一位纯真美少年被罪恶引诱,一步步堕落乃至毁灭的传奇故事。

小说的主线——道连•格雷的画像,实际上折射道连灵魂。

镜像的原型,在小说中得到突出表现。

一、镜子映照灵魂的原型远古人和未开化的人们偶然凝视平静的水面,显现出的一模一样的人影使他们惶惑;他们普遍相信灵魂藏在自己的影子里,水中的倒影和镜中的映影里面。

缅甸西南孟加拉湾的安德曼群岛的居民认为,镜中的映像是真正的灵魂。

反过来说,影子或映像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它们如果收到伤害,就会造成本体同样的危害。

祖鲁人不向幽暗的水潭里瞧望,担心被深水中的野兽抢走映像而死亡。

巴苏陀人认为鳄鱼可以通过把水面上人的倒影拖进水底的方法吃掉人类。

假如某人不明原因地死亡,亲属们便认为一定是他在水边时被鳄鱼抓去了影子。

古印度和古希腊人都告诫人们不要看水中自己的映影,因为水中的精灵会把映影中的灵魂拖下水底而致人死地。

希腊人甚至认为梦中见到自己水中的倒影是死亡的恶兆。

希腊神话中有关水仙花(narcissus)的传说也许就来源于此。

美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是希腊最俊美的男子,无数的少女对他一见倾心,可他却自负地拒绝了所有的人。

水仙艾寇(Echo)因为爱他不得而生恨,便向复仇女神祈求:“让无法爱上别人的纳西索斯爱上自己吧.”她的祈求应验了。

当纳西索斯来到湖边弯下腰喝水时,看见湖面上映着自己俊美的倒影,立刻爱上自己.从此,他每天都到湖边来,顾影自怜,后来终于憔悴而死,化为水仙花。

日本古人相信如果注视着裂开的镜子,就会被吸到镜子里去。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貌美的画家道连·格雷与他的肖像画之间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象征意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被这部小说中的美学观念所吸引。

道连·格雷是一个典型的美男子,他的美貌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种负担。

他的肖像画由一位名叫巴辛·霍尔沃德的画家创作,这幅画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让道连·格雷永葆青春。

然而,这幅画也成为了道连·格雷的灵魂之镜,映射出他内心的恶与堕落。

这种美学观念让我思考了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性中的地位。

其次,我被这部小说中的道德观念所触动。

道连·格雷在故事中经历了许多诱惑和罪恶,但他始终无法摆脱他肖像画中的诅咒。

这使我想到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时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美貌和才华并不能保证他的品行高尚,真正的美德是建立在善良的内心和坚定的信念之上的。

再次,我被这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所吸引。

道连·格雷的肖像画可以看作是他灵魂的投射,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象征。

这幅画代表了道连·格雷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犯下的罪行。

当道连·格雷的罪行越来越多时,肖像画中的他也变得越来越丑陋。

这使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是如何影响他的形象和声誉的。

同时,这幅画也象征着一个人的良知和道德责任,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内心的恶念,以免走向堕落的道路。

最后,我被这部小说中的叙事手法所折服。

王尔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感受到了道连·格雷的恐惧和绝望。

同时,这部小说的结构也非常巧妙,通过道连·格雷的回忆和巴辛·霍尔沃德的讲述,让我们逐渐了解到了这个复杂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3期[摘要]王尔德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作家,受东方文化影响很深,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里面充满了对东方不同国度的想象,比如把中国和日本当作他的审美乌托邦,把印度和澳大利亚当作淘金和罪犯的天堂,中东等国家充满异域情调,犹太人依然被鄙视和嘲讽。

这些想象或者是为了批判当时的实用和功利主义,或者是为了彰显宗主国文化的优越性,让作品充满东方浪漫异域情调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作为宗主国文化的对立面“他者”的东方是如何被审视的。

[关键词]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东方;他者[中图分类号]I56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1)03-0063-04奥斯卡·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东方想象史凤晓(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1300)[收稿日期]2011-08-27[作者简介]史凤晓(1983-),女,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大英帝国大肆对外扩张,剥削掠夺殖民地,成为世界强国。

他们对殖民地的统治有赤裸裸的主权和领土的控制,也有文化等意识形态的控制,比如英国在中国、印度等地派遣传教士进行传教。

很多东方艺术品,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宝贵艺术品流传到英国等欧洲强国。

这个时期的文学家置身于这个大环境中,难免受到那个时期的影响。

在他们的作品里,中国、印度、日本等等东方国家以他们想要的方式出现。

这些异域的文化在诸文学家笔下或者灿烂无比,让他们的本土文化相形见绌;或者是低下负面,以抒发文学家的贬斥与憎恶之情[1]。

无论他们的态度如何,大都是自己立场的展示,与东方诸国本身的实际情况并无太大关系。

出身名门的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王尔德1854年出生于都柏林名门。

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母亲是个活跃并有一定名望的诗人。

在很多人的笔下,王尔德是一位行为反常、个性独特、语言机敏、思想犀利的离经叛道的作家。

其著名剧作《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1892)、《理想丈夫》(1895)、《认真的重要》(1895)曾轰动当时文坛,迄今为止依然是世界闻名。

1924年洪深改编的《少奶奶的扇子》在上海演出,一时好评如潮。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创作于1891年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虽然当时在评论界毁誉不一,但这部作品在岁月的长河里慢慢沉淀为一部经典之作。

很多国内外学者是从唯美主义、道德及王尔德在扉页中惊世骇俗的言论出发研究这部作品的。

然而这部作品除了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光芒之外,也充满异域的风采,一个一个的东方国家在作者的笔下或出于情节需要,或出于思想需要,如一颗颗旋转的钻石,从不同的角度散发出或明或暗的光。

本部作品的东方文化因素鲜有人论及,这亦是本文的出发点。

一、中国和日本:审美的乌托邦萨义德说在整个19世纪,东方是欧洲人最爱游历和书写的地方。

而且在这个世纪,实际上还盛行着仰慕东方器物的风尚,这一风尚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每一位大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

他认为“东方的”2011年第3期总第75期No.3.2011Total No.75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包含着对任何亚洲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或专业或业余的热情,而“亚洲的”则被奇妙地等同于异国情调的,神秘的,深奥的,含蓄的:这是文艺复兴盛期欧洲对古代希腊和拉丁所爆发的同一种热情向东方的转移[2]。

王尔德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到过日本。

但是在王尔德的世界里,这两个国度承载了他太多的对艺术乌托邦式的文化幻想。

他在他的剧作、短篇小说、童话故事、集中他文艺观点的两篇文章、与朋友们的书信及创作中,都提到了这两个国度及与此相关的情结:“但我那时将在日本,坐在杏树下,喝着用蓝白色杯子盛的琥珀色茶,凝视一个装饰性风景画。

”[3]他的生活里也到处充满着这两种文化的痕迹,葛桂录在他的文章里提到王尔德身着奇装异服,与中国花瓶、日本扇子、中国的兰花为伍,让美的氛围包裹自己,让自己与世俗隔绝。

他还提到王尔德曾用两个中国青瓷花瓶来装饰房间,朝夕观赏,甚至觉着自己配不上他们的清雅[4]。

这部小说里多处弥漫着这两国的气息。

在小说的一开篇,王尔德由远及近通过亨利勋爵的眼睛把画家巴兹尔·霍尔华德的画室拉入我们眼睑的时候,这样说道:“飞鸟的奇异影子,不时掠过掩着大窗的柞蚕丝绸窗帘,造成了瞬间的日本式效果,令他想起东京那些脸色苍白如玉的画家们 (5)开篇的描写让这部小说充满了东方的异国情调。

在这种情调中,故事展开。

在亨利勋爵关于青春美貌易逝的一番言论之后,美少年道连·格雷嘟囔着要用灵魂去交换永世的年轻,此话遭到了亨利勋爵的奚落和巴兹尔的反对。

在沮丧失望中,道连抱怨说自己在画家眼中连青铜像都不如。

青铜像是中国或者日本有的器物,是一种东方艺术品。

在道连的抱怨中,青铜像是巴兹尔热爱的艺术的代表。

而且花园的布置也很有东方的韵味,有“长长的竹椅”、“小小的日本茶几”和“两个球形瓷缸”[6]。

巴兹尔是个很有冲突感的艺术家,他充满理智,但又富有浪漫的思想,他故意诡秘以让生活充满神秘感和浪漫情怀。

他独立不羁,我行我素,但是又湮没在俊美少年道连·格雷的美貌和人格里,这种湮没成就了他也最终毁灭了他。

他崇尚艺术的独立性,认为不应当把自己的生活放入艺术作品中去,却在道连的画像这幅巨作中把自己的灵魂展露无遗。

王尔德在给拉尔菲·佩恩的一封信中认为他自己是霍尔华德[7],所以巴兹尔有王尔德的影子在。

画家酷爱艺术,艺术的纯正,艺术的美,而在当时的英国商业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

中国、日本等完美的东方艺术就成了作者批判现实的有力武器。

霍尔华德的居所有着点点滴滴东方的痕迹,甚至在他被道连杀害之后的遗物中,还有一个“黑漆镏金的中国小盒,做得非常精致”[8],放在他准备去法国而随身携带的行李中。

道连·格雷是小说的主人翁,他是王尔德“想要成为的人”[9],王尔德是爱美如命的人,或许道连本人的美,还有他超越是非的生活观和行径是作者所倡导的文艺创作观念的实践运用。

他的生活中也弥漫着很多东方的气息。

他的房间有中国式的屏风,书房有“插满黄色玫瑰的青龙瓷碗”,他也曾把兴趣转向了刺绣,宴请客人的餐桌上铺着“绣花桌布”,迷恋日本的放在死者嘴里的玫瑰色珍珠,他收藏“中国的黄色帐幔”“日本的锦缎丝绸”[10]。

他迷恋中毒术的时候,也会梦到“有以刺绣的手套和镶宝石的扇子下毒的”,就在他杀害巴兹尔之后为了躲避可怕的回忆所随手拿起的法国作家戈蒂叶的作品也是日本纸版本的。

随着小说的发展,道连渐渐成了罪不可赦的人,用我们的价值观来说就是无恶不作,但是他也是爱美如命。

在小说的开始,他甚至为了保持永远的美貌愿意拿灵魂去换,“我什么都愿给!是的,我愿献出世上的一切!我愿拿我的灵魂去交换”[11]!他画画,弹钢琴,热爱戏剧,甚至因为戏剧和西比尔·文产生一段悲恋。

他尝试各种生活,为所有的行为,甚至恶行也都穿上一件美丽的衣服。

王尔德在论述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时,认为生活是对艺术的模仿,道连的生活也是对那本“用黄纸装帧的书”的践行。

王尔德认为东方总是保持着艺术最重要的形象条件[12]。

这就是东方艺术品尤其是日本和中国魅力的根源吧,所以道连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日本和中国的艺术品。

当然,除了魅力之外,从深层来讲,应是萨义德的观点:东方在欧洲人的眼中从来都是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13]。

亨利勋爵是推动这部小说发展的重要角色,王尔德说亨利是世人眼中的他。

他有着一张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嘴巴,那些奇思妙想通过他的嘴巴可以影响很多人。

他睿智,不羁,在交谈中妙语连珠,就像众人眼中的王尔德。

道连的“堕落”,他难辞其咎。

如果说道连的画像是巴兹尔的作品,那么道连的生活和毁灭应该是亨利勋爵的作品。

这样一个人,他用带流苏的乌檀木手杖,会穿老式锦缎衣服,他把兰花当作胸饰,就如王尔德把太阳花当作胸饰,他认为兰花的美像七宗罪一样,他喜欢这种来自中国的花,虽然在他夫人的嘴里是买不起的花。

散见于每个人物及作品的每个角落的东方艺术品都和一个字相关联,那就是美。

这三个对美有着不642011年第3期史凤晓:奥斯卡·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东方想象同见解的角色无一例外地都对它们情有独钟。

三人每次会面喝的总是茶,东方物什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的热爱在葛桂录看来,都是把中国或者日本想象成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的价值存在[14]。

这两个国度及特有的艺术品都成了作者审美的载体,充满异域情调和魅力的同时,也是作者心中美的乌托邦。

然而,与中国和日本的美好不同,犹太这个角色在作品里就逊色或者低落很多了。

孟华将西方对异域他者的态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异国文化现实被一些作家视作是绝对优越于本土文化的,这样相应于异国文化的正面增值,就是对本土文化的贬低,这些作家就表现出一种对异国他者的向往甚至狂热,而呈现出某种乌托邦式的文化幻象。

第二种则是与本土文化相比,异国文化现实被视为低下的和负面的,因而对它怀有一种贬斥与憎恶之情。

如果说作者对于中国和日本的处理可以归为第一种的话,那么作者对于犹太的处理则属于第二种了。

二、犹太人:需要艺术去救赎的民族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犹太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漂泊流浪的游牧民族,他们的语言风俗渐渐被所到之地同化,但是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本民族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差异使得他们在历史上一直被排斥、迫害甚至杀戮。

19世纪末,因东欧的迫害,他们逃到美国还有西欧,在欧洲大陆上他们曾受到惨绝人寰的杀戮。

在此之前,他们无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是被嘲讽、揶揄和抨击的对象。

最有影响的人物当属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和狄更斯《雾都孤儿》中丑陋、肮脏、阴险、毒辣的费金等等。

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犹太人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他们出没在伦敦底层人生活的地方。

受了亨利勋爵的影响,道连想了解生活的所有方面,无论好坏。

经过曲折龌龊的街道和黑乎乎寸草不长的广场来到一个“荒唐的小剧院”,看见一个“可怕的犹太人”[15]。

在道连的眼中,这个可怕的犹太人就是以下词汇:劣质雪茄,肮脏的衬衫,大钻石,有趣,可怕,谄媚,肥胖,谦卑,极其讨厌,混蛋,莎士比亚笔下丑陋的怪物凯列班。

除了如米兰达(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女主人翁)般美丽的西比尔·文,这个剧院里面的犹太人几乎都是灰色、丑陋的代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