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六课 巴金《寒夜》教案
浅谈巴金的《寒夜》
导语:《寒夜》讲述的是一个苦难的故事。
为了与之相呼应,巴金的小说语言选择的是一种忧伤与哀婉的语调。
这种语调是深刻表达苦难现实的语言基调,也是巴金在叙述语言上的一种自然选择。
内容提要《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几十年过去了,其魅力丝毫未减。
是一部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作品。
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
文章结构如下: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颠峰之作。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在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寒夜》的理解。
一、《寒夜》的人物形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
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
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
浅析巴金《寒夜》
腐朽必将寂灭“到处泥泞混浊,在昏暗的环境中,我看到一只凶猛的怪兽,它正对着浸泡在泥塘里的灵魂们咆哮。
”但丁吟游他的《神曲》,腐朽的路途中逐渐吐露文艺复兴的曙光。
古往今来的作家大都是斗士,在国家迷途中为其探寻出路的斗士。
厌弃周遭奸佞的污浊,向往开泰未来的明光。
同样地在呼号,同样地在抗争,同样地在笔尖手舞足蹈,我想到了我们伟大的作家巴金先生。
愿意将自己的身躯化作海上红日,照亮才俊们前行道路的先驱。
许多作家都长于使用环境渲染氛围的方式,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我认为巴金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令我映像深刻的就是《寒夜》。
小说描写一个诞生于五四启蒙主义思潮中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重压下破毁的过程。
这一悲剧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时间是抗战胜利前一年。
《寒夜》借助于典型冲突揭示出深广的时代生活,被誉为“平民的史诗”。
凄凉的审美氛围,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真正成为“期待读者思考的无声语言”。
例如小说的第六章“大门里象是一个黑洞,今天又轮着这一区停电,也没有一个好心人在门口点一盏油灯。
他摸索着走完了漆黑的过道,转上楼梯。
他上了二楼,又走上三楼。
”这里就是在开头铺陈情绪、设置悬念,为下文当中的汪文宣和母亲的争吵埋下伏笔。
人物情感从气氛阴郁到气氛压抑,到母亲爆发争吵。
这就使得文章中人物的感情爆发的十分自然,不会使人有突兀的感觉。
有些人说巴金先生的文笔朴实无华、平淡无奇。
而正是这样极具真实性,才从平淡中见真知,识得其笔法高超。
而这样通过环境渲染,为下面章节铺陈的佳作,还有很多。
这些环境也许还代表着某种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的开头第一段就堪称经典“……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末发现的门;关于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门的事。
以及所有那些已想不起的面孔的事情。
我们衣不遮体、孤独地流落他乡。
当我们孕育在母体里时,见不到母亲的面容;脱离母体的禁锢后,我们又进入到这个不可言说又不可沟通的人生牢笼……喔,那迷失的、风儿为之哀号的灵魂,归来吧。
巴金《寒夜》
三、后期代表作:《寒夜》 后期代表作: 寒夜》 巴金在1944年到 年到1945年的冬天开始 寒夜》 年的冬天开始《 巴金在1944年到1945年的冬天开始《寒夜》 的写作, 全书在战后驰名的杂志《 的写作 , 全书在战后驰名的杂志 《 文艺复 上连载(1946年 月到1947年 兴》上连载(1946年8月到1947年1月,第2 卷第1期到第6 1947年 月正式出书。 卷第1期到第6期),1947年3月正式出书。 寒夜》 《寒夜》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 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巴金的小说世界 Nhomakorabea岁涵
3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 创作风格的改变: 1)创作风格的改变: 出色的心理描写: 2)出色的心理描写: 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3)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寒夜》 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 4 ) 《 寒夜 》 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 , 即 无技巧的艺术” “无技巧的艺术” 。
1 《寒夜》的故事与主题: 寒夜》的故事与主题: 2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汪文宣: (1)汪文宣: 汪母: (2)汪母: 曾树生: (3)曾树生:是小说中刻划的最有深度的 人物,性格复杂,争议较多。 人物,性格复杂,争议较多。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
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简介:巴金在《寒夜》里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
它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
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 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大学毕业生汪文宣和同窗女友曾树生相爱结婚。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使他们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 他们从上海辗转来到重庆。
文宣的母亲思想守旧,不满这种自由恋爱的婚姻,经常辱骂树生,指责由于她的迷惑导致文宣瘦弱多病,并要把她赶出家门。
文宣为缓和矛盾只好让妻子暂住宿舍。
文宣在文化公司做校对,薪水很低,生活艰难,身体越来越坏。
树生为减轻丈夫的负担,在银行找到工作。
她一向持身严谨,但为了生活,对银行中人也不得不作些委婉的应付。
岂知文宣对此产生疑心,十分痛苦,汪母更借此扩大事端。
树生为避免流言和安慰丈夫,自动搬回家中。
不久,银行因战事告急,迁往兰州,树生为生活着想,离开丈夫和儿子小宣,随同前往。
她每月寄钱回家并常与文宣通信,但汪母认为树生的钱来得不干净,责令退回,文宣遂暗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此后,文宣失业,生活困苦,吐血更甚,但一直未告知树生。
一年以后,当文宣病危时,才动用那笔存款,但终因无法医治,于抗战胜利之际病逝。
在草草殡葬后,老母孤儿启程返乡。
当树生回家探亲时,早已人去楼空。
在一个寒夜,她独自来到丈夫墓前哭祭,悲痛欲绝。
最后,形单影只地消失在凄迷的寒夜里。
写作背景:《寒夜》写于1944年冬天桂林沦陷的时候。
当时巴金住在重庆的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里,晚上常常要借助蜡烛来照亮书桌,时写时辍,两年以后才完成这部长篇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寒夜》
第三节《寒夜》《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作品里的人物并不多,主要人物仅三个:汪文宣和他的母亲以及妻子曾树生。
他们都是读书人,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担任校对工作,曾树生则在私立大川银行里当职员。
抗战期间,一家人从上海来到四川。
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败,他们的生活每况愈下,这种困苦的环境加深了婆媳之间的不和,于是汪文宣便处于两头受气的地位,这种家庭纠纷再与冷酷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就成为汪文宣的不可抵抗的沉重压力,他生了肺病,但是他还挣扎,还敷衍,还捱着日子过。
然而妻子毕竟离开了他,单位里也把他辞退了,他的生命之血就样一点一滴地流去。
就在宣布日本投降、欢庆抗战胜利的日子里,他孤寂地死去了。
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主要表现在:一、善于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揭示重大主题,从而表现出作家非凡的艺术功力。
契诃夫曾说过“写苏格拉底比写小姐或厨娘容易”的话,这是因为,事物越平常,就要求作家的眼光越是敏锐,越能够从平常中抽出不平常的东西来。
巴金在《寒夜》里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
它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
汪文宣过去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大学生,曾有过高尚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
他为人正直,绝不愿巴结上司;他善良,即使身陷困境也还要关心朋友,同情在寒风中瑟缩的流浪儿;他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还念念不忘抗战的胜利……然而他又是个有着病态心理、内心分裂的人。
他自卑自戕自轻自贱,当妻子被别的男人带走时,他都不敢出面阻止;他在家庭闹纠纷时,只敢自己打自己;他自己毫无主见,一切都要看人眼色行事……作家正是通过汪文宣性格的扭曲来尖锐抨击万恶的旧社会的,因为人的性格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汪文宣的卑怯懦弱以至变态也正是国统区小公务员卑微社会地位的反映。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寒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及主题思想探究引言: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寒夜》展现了那个动乱时期的社会现实。
本文将从《寒夜》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巴金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来反映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一、结构分析:《寒夜》采用了回忆录的结构,主要由故事的主角孙少平回忆和叙述组成。
整个故事分为四个章节,每个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逻辑。
第一章描写了孙少平年少时在农村的生活,展示了他家庭和社会的困境。
第二章通过孙少平在城市打工的经历,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觉醒和思考。
第三章则讲述了孙少平参与了一次少女失踪案的故事,暗示了社会的黑暗和道德沦丧。
最后一章是孙少平的自述,回顾了他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思考。
整个故事的结构紧凑,层次清晰,通过孙少平的回忆来构建时序和情节,使读者能够逐步了解主人公的成长和思想变化。
回忆录的形式也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感,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内容分析:1.人物形象塑造在《寒夜》中,巴金刻画了一系列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缺陷。
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代表性的普通青年,他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逐渐觉醒,并对社会现状有所思考。
他坚强、勇敢,身上具备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与他的成长和思考息息相关。
与孙少平相对立的人物有江老先生和赵叔平。
江老先生是一个具有旧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来影响孙少平。
而赵叔平则是一个经历了许多挫折却依旧坚持梦想的劳动者,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些形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品格和命运,也凸显了作者对社会状况和人性的深刻认识。
2.主题思想探究《寒夜》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着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展开。
在小说中,通过对孙少平的成长和思考,巴金揭示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黑暗和人性扭曲。
他通过描写贫困农村、城市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懑。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之《寒夜》教案
《寒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教学补充材料背景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 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战线问题》)。
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
《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
人物形象汪文宣:懦弱自卑的小职员曾树生:望个人幸福的“花瓶”汪母:封建守旧的“二等老妈子”读后感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
部编版《寒夜》教案
部编版《寒夜》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寒夜》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元素。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美好情感。
2. 认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影响,树立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寒夜》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战争背景下人物心理和行为的分析。
3. 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导入1. 简要介绍巴金及其作品《寒夜》。
2. 引发学生对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关注,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理解1. 让学生独立阅读《寒夜》,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组讨论,总结作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性格。
3. 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分析与探讨1.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夜的象征意义、人物的象征意义等。
2. 比较分析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在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3. 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如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家庭关系的破裂等。
写作与评价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寒夜》的评论文章。
2.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资源1. 《寒夜》原著教材。
2. 相关研究文献和评论文章。
3. 战争背景资料和图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2.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巴金作品赏析——以《寒夜》为例
巴金作品赏析——以《寒夜》为例太阳没有偏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沐浴在温暖中,高大的建筑和渺小的地毯草都被它镀上了一层金黄。
他,却只有被寒气填充得满满当当的一室阴森,只有被冬的气息从脚底直冲心脏的一股寒冷,只有摇曳的烛光为家具陋室抹上的一层病黄。
李尧棠说: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
而他成了被理想抛弃的人,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时代。
战争把整个社会的秩序打乱,把他和妻子从教育界拉了出来,把他们的生活变了个翻天覆地。
那是一段有理想却没有实现理想的路的年月,那是一段看得见阳光却感受不到温暖的故事,那是几个彷徨失措异常脆弱的人。
已经成家立业的男人,本该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却像黛玉出入于贾府,那样小心翼翼地活在每个日出日落间。
他要讨好上司,要讨好战时的社会制度,这些痛苦都只是暂时的,到了1945.8.15鬼子投降,就会结束。
两个他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却一直制造硝烟在他周围,没有和解的可能性,没有安静的空隙,一场未平一场又起的婆媳战争,似乎不会有停战的一天。
又是吵架,夫妻之间的感情,远远不及鸡毛蒜皮的事情分量重,他们又为了芝麻绿豆而吵得推翻桌子。
饭桌一受推力,震倒的不仅仅是桌子,而是整栋房子都震起来。
不说房子震动,就是整座城毁了,在战争年代也是家常便饭,一有风吹草动,老百姓就集体逃难。
这天逃难,老太太不在家里,做儿子的自然要去找回母亲一起避难。
好不容易找到了老太太,中间隔着一条混乱的逃难人潮,妻子竟拉住丈夫说:“我们走罢,不要管她。
”拉扯一阵过后,妻子竟然竖起眼睛说:“那么好,你去接你那位宝贝母亲,我带着小宣走我们的路,以后你不要怪我。
”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的眼睛生成那样,而这样的一双眼睛竟然长在他最亲密的人的脸上,让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颤。
他不得不去找母亲,她坚持不等老太太要带着儿子走,就这样,一家四口在逃难中走散。
老太太爱儿子,也爱孙子,却不喜欢媳妇,她对媳妇的出走,没有可惜而是暗自高兴。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寒夜》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小说,描绘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小说以庄重的笔触表现了一个典型的衰落的家族和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展示了人性的劣根性和社会的不公。
本文将会对《寒夜》的研究进行综述,内容将分为三个部分:小说的背景与主题、人物形象与故事结构、小说的影响与评价。
一、小说的背景与主题《寒夜》以饱含历史感的笔触描绘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作品的主要背景设置在解放前夕的上海,小说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呈现出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在揭示这种社会边缘化个人群体的生存窘境。
作品的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社会现实的批判与个人内心的挣扎。
首先,小说通过对社会中的不同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
小说中的人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底层的穷苦人群,他们受尽艰辛,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另一类是社会上的权贵阶层,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完全不顾他人的生死。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冷酷的目光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一面。
其次,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个人在这种黑暗的社会环境下的挣扎与自我救赎。
小说中的主人公潘季驯是一个曾经从事银行业务的青年,由于借贷纷争而被革职,最后失去了工作和家庭。
小说通过对潘季驯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他在挫折中的抗争和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二、人物形象与故事结构《寒夜》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多样化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都充满了生命力,他们或贪婪、智慧、冷酷、悲愤或充满温暖和善意。
三、小说的影响与评价《寒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巴金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生活的无望,此后的多位作家如沈从文、沈从文等在后来的创作中都受到了《寒夜》的启发。
其次,小说以冷峻的视角展现了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通过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6巴金《家》与《寒夜》
(二)人物形象
《家》中写到的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爷、觉慧和觉 新这三个典型人物。
1、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 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高老太爷是这个家族 的至尊,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按照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制度,他是家族的“君主”,全公馆上下无不敬畏的“神”。 《家》直接写高老太爷的章节并不多,但能给人很深的印象。他就像 幽灵似的无处不在,贯穿全书,给高公馆笼罩上一层森严恐怖的气氛。 《家》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间接都与高老太爷有关。小说 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 生命的摧残;而封建压迫者在扼杀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性。高公馆 为人们认识封建家长制提供了完整而形象的模型。
1、巴金前期小说分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的,如 《灭亡》、《新生》与《爱情三部曲》等等;另一类是揭示旧家庭残害 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2、前期作品的主要内容:革命与恋爱。知识青年的反抗、追求与苦闷。 对革命者献身精神的歌颂。如《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 3、巴金前期小说的整体特色就是标题所说:青春的赞歌。 具体特色为: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只求与青年 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 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 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这种风格自 然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姿态有关。这正是“青春型”的创作。
《家》与《寒夜》
巴金
一、作家简介
巴金(1904.11—2005.10)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 一个官宦家庭。“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 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 语,在 校期间参加进步刊物的工作,参与进步组织 活动,进行反封建的宣传。1923年赴上海,后到南 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巴金的《寒夜》
小议《寒夜》中婆媳关系汉语言082 胡传巍200850515240 婆媳关系,上溯远古,下至当今。
不仅是《寒夜》中存在的,更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问题。
因为它跟柴米油盐扯上关系,就等于和生活扯上关系。
自古以来,两个女人不知上演了多少出戏。
究其根源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一〉婆婆于媳妇同为女人,女人与女人之间有种不可调和的关系,正如“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当两个女人同时将焦点集中于某一个男人时,女人和女人之间那种不可调和的关系就显现出来了。
《寒夜》中汪母与曾树生围着一个男人———汪文宣,她们之间的不可协调关系变得异常突兀。
于是她们互相看不惯对方,婆婆没婆婆的姿态,媳妇没媳妇的风度。
所以,无休止的展开唇舌之战。
〈二〉年龄的代沟,隔阂。
婆婆与媳妇是生于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她们所代表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也是截然不同的。
《寒夜》中的汪母与曾树生都死死地捍卫自己的观念。
都不愿做出任何让步,正如曾树生所描述的,汪母是一个“自私而又顽固保守”的女人,她讨厌曾树生,完全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
曾树生与汪母设想中的温顺的媳妇相差甚远,与理想的差距造就了她对现实极其不满,再则她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与曾树生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相碰撞,矛盾当然避免不了。
<三>心里上的不平衡。
《寒夜》中的汪母是个占有欲极强的人,并且还有一点“恋子情节”。
,曾树生也爱他,而那种爱屋及乌的博爱在两个女人间无法奏效。
汪文宣是爱曾树生的,总是对她进行迁就忍让,并公然在母亲面前叨唠离不开曾树生,这不得不让汪母心理上大大失衡,醋意大发,只能增加她对曾树生的恨。
〈四〉中间力量调节不当。
婆媳关系的处理好坏跟中间力量有很大联系,而作品中的汪文宣恰巧又是一个猥琐,胆小怕事,懦弱安分的人。
总充扮老好人的角色。
在面对母亲与妻子的无休止战争中,他显得无能为力,不想到去调解,开导,好好充当一个儿子与丈夫的角色,而是蒙头大哭,不断地捶打自己的头。
〈五〉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生活困苦,战乱不息。
论巴金《寒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
【文章标题】:巴金《寒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探析一、引言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寒夜》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巴金《寒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中文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艺术我国古典小说和现代文学作品中,空间叙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
不同的作家对空间的描绘和运用,都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巴金作为一位优秀的现代文学家,在《寒夜》中对空间的叙事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寒夜》中的空间叙事1. 农村的物理空间描写《寒夜》以农村为背景,对农村的物理空间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从村庄的布局、房屋的结构到田野的景色,巴金用细腻的文字展现了农村的真实面貌。
2. 内心空间的探索除了物理空间,巴金还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内心空间的探索。
他通过人物的情感、思想和心理活动,揭示了人与空间的紧密联系,使作品更具思想深度和情感张力。
四、对《寒夜》空间叙事艺术的个人理解《寒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不仅仅是对农村环境的描绘,更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刻思考。
作者巴金通过对空间的艺术处理,展现了对人性、生活和情感的独特理解,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对巴金《寒夜》中空间叙事艺术的探索,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作品本身,更对空间叙事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空间叙事不仅是对环境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审视,它以独特的方式为作品注入了生命力和魅力。
巴金《寒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融合了物理空间和内心空间的描绘,展现了作家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人性内在的深刻洞察。
这种空间叙事艺术不仅使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更让读者得以从多重角度深刻领略作品的内涵,从而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和灵活的理解与感悟。
【结束语】这篇文章充分探讨了巴金《寒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主题作了全面评估,并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了指定的主题文字。
寒夜ppt课件
汪母曾经是一个才女,当过教师 ,但是现在却不得不放下一切的尊 严,像一个二等老妈子一样操持着 繁重的家务。她年轻守寡,守着孤 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 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 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她 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 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 的核心人物。
在《寒夜》中,作者继续着他的《家》等早
期小说中揭露与批判的主题,但是拓展与深化了 广度与深度。他的矛头不再局限于封建制度,而 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整个黑暗的社会现实。
巴金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的命运以及他们 的致命的弱点,就是懦弱。
除此之外,作者还对人的普遍的性格弱点比 如女人的自私,做了深入的审视。
时期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 说始作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 庆,此后时写时辍,1946年12 月30日完成于上海。
《寒夜》被公认为是继《激
流三部曲》(《家》、《春》、 《秋》)之后巴金创作上的又 一个高峰。
《寒夜》中包含着作者抗战时期的感受和战后生活的体验 ,在前后两年多的创作时间里,巴金经历了抗战时期的艰辛 ,也感受到了战后生活的幻灭。尽管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小人物依旧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在喧闹的生活环境中感 受人生的孤寂。战争无限的延长,使战时状态日常化了,人 们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矛盾冲突着,消耗着时光。物质的贫 困折磨着人,庸常的生活考验着人,巴金也有感于亲人和几 个文学同道在肺病的折磨下死去,感受着小人物的痰与血, 作者将这种沉郁的现实感受倾注到创作中来。
《寒夜》提名的由来
小说取名《寒夜》是有其匠心的 。这种匠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艺术,一是思想。
《寒夜》提名的由来
从艺术上看,“寒
夜”是这部小说艺术 构思和情节结构的凝 聚点。作品开篇,男 主人公汪文宣便在寒 气逼人的夜色中出现; 结尾则是女主人公曾 树生独自融入寂寞、 冷落的寒夜里。整部 作品笼罩着寒风暗夜 的凄冷氛围。
巴金《寒夜》
• 二、鲁迅和巴金都是将悲剧引向对社会的 批判;
• 三、鲁迅的立足点在个人,强调个性解放; 巴金关注的重点在社会,认为罪不在个人, 强调对社会的控诉;
• 四、女性在艺术世界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 (三)汪母 • 比较分析:《金锁记》曹七巧。
• 1.共同点: • (1)都有恋子倾向; • (2)都有对同性的妒忌和仇恨的心理。 • 2.不同点: • 曹七巧:因恨而变; • 汪 母:因爱而变。
三、艺术特点
• (一)心理描写的技巧 • 1.“心灵的辩证法”; • 2.细节描写的运用。
• (二)艺术创作的辩证法 • 1.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对立; • 2.人物心理与环境的对立; • 3.人物之间的对立。
• (2)现在的性格的变异特征: • ① 出现了非常态的心理状态; • ② 由有理想有抱负到极度地自轻自贱。
• 2.性格形成的原因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物质的,社会的原因;(起决定作用) • (2)精神的家庭的原因。
• (二)曾树生
• 1. 热情,有生命力; • 2. 不执着于理想; • 3. 对待爱情,态度模糊; • 4. 不能吃苦,追求个人享乐。
• (三)构思独特
• • (四)景色描写
四、艺术成就
• (梳理巴金现代文学的创作,进而突出 《寒夜》的“ 新 ”。)
• (一)由“热”——“冷”的创作风格;
• (二)写小人物的日常琐事;
• (三)刻画受屈辱的灵魂。
比较《伤逝》与《寒夜》
• 由五四时期倡导的个人主义的伦理原则 在中国持续遭遇的困境,以及所反映出的 传统文化的延续力量的角度来谈。
部编版《寒夜》教案
部编版《寒夜》教案一、教材分析《寒夜》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通过讲述主人公寒夜的成长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本文秉承简洁明了的原则,以法律无关的策略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寒夜》的主题和背景。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人性的多样性。
3.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寒夜》的主题和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3. 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能够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表达。
4. 运用阅读理解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 《寒夜》的主题和背景介绍。
2. 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3. 关键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4. 阅读理解练习和文学鉴赏。
2.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阅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2. 视听教学:运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 问题导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多样化评价:采用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3.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成绩。
4.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反馈。
六、教学资源1. 《寒夜》的教材文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和资源。
3.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练习题。
4. 学生的作业和评价表。
以上是部编版《寒夜》教案的基本框架和要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通过简洁明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寒夜幼儿园教案
寒夜幼儿园教案教学背景在冬季,天气寒冷,夜晚更加严寒。
这份教案是为了在幼儿园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冬季的气息,学习冬季的知识,并且通过活动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探究精神及想象力。
教学目标•让孩子们感受冬季的气息•学习冬季的知识,包括冰雪、寒风等•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培养孩子创新想象力教学活动活动一:冰雪花环•教师准备:珠链、白色丝带、一种可食用的冰块制作的花环、涂有蓝色屑屑的雪花模版、多种不同形状的纸张、粘合剂、颜料、画笔•活动时间:30分钟•活动流程:1.教师先播放与冬季有关的视频,并让孩子们观察不同的冰雪结构。
2.教师给每个孩子一条珠链,并提供自然材料让孩子们制作冰块花环。
3.教师根据孩子们在第二步活动的理解和主题,提供雪花模版和纸张并让孩子们制作雪花和填色。
4.大约在活动的最后5分钟,孩子们可以互相交换他们的创意作品。
活动二:制作温暖手套•教师准备:针线、纯色无纺布、羽绒材料、手套模版、布艺工具•活动时间:45分钟•活动流程:1.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孩子们观察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并提供温暖手套的样例。
2.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孩子们自主创新,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需要哪些类型的温暖手套。
3.在孩子们完成手套制作之后,让他们互相展示并且献上我们的“加热爱心”。
活动三:团队建设•教师准备:各类拼图、玩具积木、多种益智品、棋类游戏•活动时间:60分钟•活动流程:1.教师让孩子们选择一个合作伙伴或一个工作组。
2.每个工作组和助手的孩子们决定团队名,然后用翻转金字塔回答一串问题,如:“谁最年轻?”。
3.让每个团队制定不同的任务,比如”建立自己的体育场”,然后让他们研究、设计、制作。
4.最后,孩子们和他们的助手们可以共同对归功于团队的作品展示,并分享他们如何协作和相互帮助来完成这项挑战。
教学总结这份寒夜幼儿园教案旨在帮助孩子们学习和认识冬季的气息,以及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想象力。
2021年《寒夜》优秀教案
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作者简介】杜耒ěi(?——1225),南宋诗人。
字子野,号小山,今江西抚州人。
尝官主簿,后入山阳帅幕,理宗宝庆三年死于军乱。
其事迹见于《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四。
【诗意解读】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茶,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
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得不同了。
【诵读点津】1、“/”表示朗读节奏。
2、情感基调:读出诗人喜悦之情。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诗词赏析】这首诗因为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
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
宋黄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六课《寒夜》教案一、巴金简介巴金(1904~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
《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
《创作回忆录》等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寒夜》1、罪恶社会里的“小人物的悲哀”。
A. 懦弱自卑的小职员:汪文宣B. 渴望个人幸福的“花瓶”:曾树生。
C. 封建守旧的“二等老妈子”:汪母。
2、风格的变化。
A. 从家庭悲剧走向社会悲剧。
B. 从感情无节制的奔放转向情感蕴籍于人物之中。
C. 从理想的“英雄”走向日常生活的“小人物”。
3、《寒夜》赏析《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
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
巴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少。
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
’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
”“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
我几次校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台上受批判一样。
”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辑哲学”。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如果说,巴金在早期作品里常常直接向读者一泻无余地倾吐其奔放热情的话,那么,在后期作品中,他则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称赞托尔斯泰能够掌握“心灵的辩证法”,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巴金的《寒夜》。
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
例如,对曾树生在赴兰州前夕内心“去”与“不去”两种心理因素,作者就写得真实、细腻、深刻,通过对人物内心两种心理因素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得非常感人。
巴金《寒夜》读后感--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
珍惜,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义,珍惜所拥有的爱的意义,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动荡摇曳中,主人公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汪文宣和曾树生。
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妻子在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华与战乱、奢侈与落破、正义与邪恶极端并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空有满腹学识和爱憎分明的认知,却迫于权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压制,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拮据与美好理想激烈冲撞矛盾的生存状态,而不得不选择逆来顺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经都以为无论世事如何演变,开始的爱都能够坚贞到永远,可当世事真的变了,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却让他们彼此沉默不堪重负,妻子渴求稳定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年轻时光,可这恰恰是他这个小校稿员给不了的,所以在历经反复抉择的最后一夜,妻子准备收拾行李投奔另一个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忧伤的沉默在两人之间像夜一样流动,可是汪文宣再没有爆发,他内心凄凉之至已经绝望,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无从选择,只好选择放弃理想,也放弃一切关乎对错的判断,最终以死来告慰自己。
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挚而深切,尤其是那种进退取舍,欲说还休的挣扎状态,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
我们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宝贵,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时光,是人类不变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剧的时代历练我们命运的时候才想要坚强起来去留住爱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现在就赋予它足够的耐心,给我们的爱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第三单元第3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2、理解本文叙议过程中穿插引用古今中外名人言行的作用;3、领悟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居里夫人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难点:文中穿插与引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怎样理解美丽?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历史,历经沧桑巨变,始终散发光彩?那么,又是什么样的美丽和居里夫人联系在一起呢?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我们可以在许多科学文献中了解。
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早有论述。
然而,当1998年庆祝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的时候,作者梁衡又在居里夫人身上发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居里夫人美丽。
她拥有美丽的外表,但却不为美丽拖累。
她有大志大求,追求的是事业理想的永恒美丽。
作者梁衡透过居里夫人向读者诠释了美丽的真正内涵。
希望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可以对美、对人生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人物介绍1、梁衡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其他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夏感》和《把栏杆拍遍》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把栏杆拍遍》、《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居里夫人玛丽•居里,原籍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1895年她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了釙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
1906年居里去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
由于她对放射现象研究工作的巨大贡献,和丈夫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