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短文两篇(日月)》是巴金先生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比日月的不同特点,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本章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章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文章概述《短文两篇(日月)》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日》和《月》。
《日》部分描述了太阳的炽热、耀眼和光芒四射,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月》部分则描绘了月亮的温柔、寂静和浪漫,象征着生活中的诗意和感悟。
2.2 文章主题通过对日月的描绘,文章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也传达了生活中既有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有月光皎洁的时光,我们要学会欣赏和感悟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2.3 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日月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日月的魅力。
第三章:课堂实践3.1 朗读练习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写作练习以“日月”为话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篇描写日月特色的短文。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文章中的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4.2 家庭作业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5.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正确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版本:人教版2. 学科: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态度。
(3)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巴金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短文两篇(日月)》的兴趣,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5分钟)(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2)解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巴金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并结合自身感受,写一篇感悟生活的短文。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一、导入:2003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要求:语言流畅简洁4、老师点拨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六、分组品味欣赏作品语言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
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没有谁来捍卫本组的胜利?七、文学思考: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忘记他,出示表现巴金成果的幻灯片,在过去的2003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储备点.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重点、难点、疑点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疑点: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与日月无关的东西?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自读课。
诵读,感知文意。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一撮灰皓月妲娥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ang,日出。
二、导入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
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学生朗读《日》一文。
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1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2. 熟悉《短文两篇》之五(日.月)的内容和主题;3. 掌握巴金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品味水平。
二、教学过程1. 多媒体呈现展示巴金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短文两篇》之五(日.月)的内容和主题。
既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讲解、解读等方式呈现,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 阅读分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巴金的短篇小说《日.月》,重点分析小说的结构、语言表达和描写技巧,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独立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独立完成一篇与《日.月》相关的文章,可以是读后感、观后感、题目自由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通过演讲、朗读、展板等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展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思想感悟。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批评,互相学习和提高。
三、教学评估1. 作品评选根据学生的作品质量和表现情况,评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表彰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2. 学生反馈要求学生在作品完成后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提高。
3. 教师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总结,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自我提高和自我超越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日.月》这一文学作品,掌握文学分析和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短文两篇 日月 巴金 经典公开课教案
1941年巴金的大哥自杀后,留下一大家人,由于战争
阻隔,原由三哥承担的生活费用就只能靠巴金了,但
巴金筹建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桂林分社也面临危机,一
些同事的先后离开使他顿感悲寂,不知所措 。巴金
拼命地写书、译书、编书,他不愿被经济问题所困扰,
更不愿因生计影响自己的创作心境与创作质量,最令
他难以忍受的是自己心爱的未婚妻萧珊远在异地求学,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且上高楼望,相共凭栏看月生。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夜夜相思更漏残, 伤心明月凭栏干, 想君思我锦衾寒。
我望月时,谁人凭栏?
月明镜圆,谁人似我留面影? 姮娥赴月,终为谁?
我望月时,谁人凭栏?
月明镜圆,谁人似我留面影? 姮娥赴月,终为谁?
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加之此时抗战吃紧,国运衰颓。
1941年巴金的大哥在家乡自杀
巴金在异乡,家庭生活费用就只能靠巴金
巴金筹建的桂林分社面临危机,一些同事先后 离开使他顿感悲寂
自己心爱的未婚妻萧珊远在异地求学, 抗战吃紧,国运衰颓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 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 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 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
“某某人”指的是谁?
《月》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 时提到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 冷,却也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 联系起来阅读,你对《月》的主题会 不会有新的理解?
巴金
仿写《日》或者《月》
托物喻理 段落 句式 字数基本相同 随笔本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9.《短文两篇》文本细读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
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
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
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
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班。
《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
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
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凤凰涅槃般地超脱。
夸父逐日也是如此地坚贞执着,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化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道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
但两者又有着共同的心声:“我”要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的呼号。
物、神尚且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这样舍生取义的事也时常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那些仁人志士信奉“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诺言、恪守着“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至理。
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傲贞不屈,更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裴多菲式的从容洒脱。
于是巴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声,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管过程是热,还是冷,不管有知觉,还是没知觉,即使化作一阵烟,一撮灰都在所不惜。
《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
在巴金的笔下,素有美名的月亮似乎成了冰面人,皓月、圆月、明月的称呼都不及一个凉月给人的意外和惊心。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第一篇: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巴金的日月短文两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巴金的日月短文两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语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短文《日》和《月》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学会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金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会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短文《日》和《月》的主题和内涵。
(2)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短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对巴金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巴金及其作品。
(2)学生齐读短文《日》和《月》。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短文《日》和《月》,感受巴金的作品魅力。
(2)学生谈自己的欣赏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短文《日》和《月》,理解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写一篇关于巴金作品欣赏的作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短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短文两篇教案(日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短文两篇教案(日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
3、朗读。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章节一:作者简介【教学目标】1.了解巴金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掌握作者的主要作品和文学风格。
3.激发学生对巴金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1.巴金先生的生平事迹。
2.巴金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巴金先生的文学价值。
2.如何激发学生对巴金先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巴金先生的生平。
2.新课内容:教师详细讲解巴金先生的文学成就,包括其主要作品和文学风格。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巴金先生的作品和文学风格,分享自己的观点。
4.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巴金先生的文学价值。
章节二:课文朗读与解析【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文的正确朗读。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如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短文两篇(日月)》的大意。
2.朗读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4.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享自己的观点。
5.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课文的思想内涵。
章节三:文学鉴赏与分析【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巴金的文学风格。
2.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课文的文学鉴赏。
2.课文的文学评价。
3.课文的表达技巧。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巴金的文学风格。
2.如何分析并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巴金的文学风格。
2.课文鉴赏:学生分组鉴赏课文,分析并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8《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
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
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
《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初中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 )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自读,掌握生字词。
2、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3、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相关资料: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夸父逐日:夸父不自量,逐日,渴死隅谷。
嫦娥奔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导语:“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二、初读感知学生集体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来讲述“飞蛾扑火”“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故事。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篇一: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查阅生词的意思。
(3)查阅资料:巴金;《短文两篇》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散文诗,及象征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三、教材分析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和《月》,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给人很深的教诲与启迪,被选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
该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内心倾向、主观色彩极明显的文体。
这两篇散文诗写于1941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抗日战争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光明被黑暗所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日、月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四、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五、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
我在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一、教案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案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案课文三、教案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案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
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
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
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
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
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
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
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
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
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工程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夫人:萧珊。
原名陈蕴珍。
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
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
儿子:李小棠。
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李小林。
《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三、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案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文本探究: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
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
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
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
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教案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
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
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
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