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新闻语篇中显性与隐性评价的动态关系

合集下载

评价理论在英汉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评价理论在英汉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评价理论在英汉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本文应用评价理论对英汉新闻语料进行了语篇分析, 揭示了新闻作者在撰写新闻语篇时利用语言的评价资源来掩饰其主体间立场的策略, 并且对比分析了英汉新闻语篇中评价策略的异同点。

标签:评价理论英汉新闻语篇分析一、引言评价理论是由James R.Martin等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

针对词汇人际意义的阐释性理论,它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中的评价资源来表达人际态度,并调节主体间立场。

2005年Martin和White 合著的《评价语言——英语的评价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

我国已有学者运用该理论进行语篇分析的研究。

王振华(2001,2004)分别研究了评价系统的运作和硬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词汇。

唐丽萍(2004)则对学术书评语类结构进行了评价分析。

李战子(2004)综述了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

本研究将应用评价理论对英汉新闻语篇进行评价分析,以求揭示新闻作者利用语言的评价资源来掩饰其主体间立场的策略,并对比英汉新闻语篇中评价策略的异同点。

二、评价理论简述评价理论包括三大系统: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

态度又分为情感(affect)、判定(judge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

情感是作者对人或事的感情反应或倾向。

判定是作者根据社会规范对人类行为的评价,其中包括属于道德范畴的社会尊重(social esteem)和属于法律范畴的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而社会尊重又分三类:行为规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坚忍不拔(tenacity),社会约束则分两类:真实可靠(veracity)和行为正当(propriety)。

鉴赏是作者依据某领域内的审美原则和价值标准对事物的评价,包括三方面: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价值(valuation)。

论文化翻译中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

论文化翻译中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

论文化翻译中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摘要本文引用朱莉安·霍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所提到的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进一步从文化吸收的客观角度指出并分析文化翻译中即需要显性翻译也需要隐性翻译。

文中最后还指出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与归化异化的不同之处和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文化翻译显性翻译归化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化翻译指的是原文中特有文化内容、因素的翻译。

对于具有一定外语功底的译者来说,翻译中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

因此,文化翻译也引起了翻译界广泛重视。

文化翻译如何译也成为译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如今学术界普遍将文化翻译的焦点转移至归化异化之争。

支持归化的认为没有必要把译语文化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译者应该尽可能克服文化的障碍。

支持异化的则认为翻译应该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翻译应该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

当然也有提出以某种方式为主,以某种方式为辅的说法。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没有给翻译实践设立清晰可明的标准。

美国当代的翻译学家朱莉安·霍斯(juliane house)把翻译分为两种: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和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

显性翻译强调显性译文,而不是第二原文。

她指出当始发语文本与始发语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并在始发语所属社会中独立存在时就需要用显性翻译,典型文本包括讲演、文学文本等;隐性翻译是指译文在译语中拥有与原文同等地位的翻译,并使原文在译语中获得功能等值。

隐性翻译的原文并不和始发语特有文化紧密联系,因而也不是具体针对某特定原语文化读者,因而它在语用角度上已不是原文的翻译,而是进行了再创造。

但由于隐性翻译不求保留原语文化特质,在翻译中比显性翻译更难处理。

译者须通过译语文化成员的眼睛看待原文本,即采用文化过滤。

其中的道理就像尤金奈达所说a good translation doesn't seem like a translation"(好的翻译看上去不像翻译)。

英汉_显性_与_隐性_文化语义的翻译(学习资料)

英汉_显性_与_隐性_文化语义的翻译(学习资料)

英汉“显性”与“隐性”文化语义的翻译缪 敏1,张传彪2(1.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 要:无论是显性文化语义还是隐性文化语义,都蕴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信息。

鉴于异质文化之间的“异”远大过“同”,文化语义的翻译切忌字面照搬,相比之下语境等效翻译,也即Nida 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和New 2mark 倡导的“交际翻译”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显性文化语义;隐性文化语义;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247(2008)0420075203On T acit and E xplicit Cultural S em antics in E nglish -Chinese T ranslationMIAO Min 1,ZH ANG Chu an 2bi ao 2(1.Applied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Fuzhou Vocational T echnology Institute ,Fuzhou 350108,Fujian ,China ;2.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Fujian Engineering Institute ,Fuzhou 350108,Fujian ,China ) Abstract :Both tacit cultural semantics and explicit cultural semantics contain some unique ethnic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a nation.T ranslation of cultural semantics should not be done literally becaus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n 2gro 2American culture is too great.In contrast ,Nida ’s equivalent translation ,in other words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Ne 2wmark ’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seem to be a better approach to ideal effect in E 2C and C 2E translation. K ey w ords :tacit cultural semantics ;explicit cultural semantics ;English 2Chinese translation 在中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其喻意尽人皆知,可把它照搬进英语(One ’s life is as red as fire ),能听懂的英美人恐怕寥寥无几。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1. 引言1.1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概述及物性是指动词能否直接搭配宾语成为及物动词的特征。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往往表现为动作明确且直接的叙述,能够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

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的过程,通过名词化处理,新闻语篇可以更加简练和具有说服力。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运用有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新闻倾向于直接、简练地表达事件的要点,更注重动作的直接性和实效性;而中文新闻则更注重抽象和间接性,常通过名词化来强调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它们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信息传递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新闻传播的效果和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语篇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新闻写作的水平和质量。

2. 正文2.1 及物性与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性指的是动词通过加上宾语或者补语来使得句子完整的现象,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形式的过程。

这两种语言现象在新闻语篇中都有着各自的体现。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动词的使用上。

中文新闻语篇中,动词多数直接带有宾语或者补语,让句子更加具体明确。

而西方新闻语篇中,动词往往比较简洁,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动作的对象。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中文新闻更注重动作的对象,而西方新闻更注重动作本身。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也反映了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传播和表达方式。

2.2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分析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动词在句子中需要宾语来完整表达其意义,这种结构在新闻报道中尤为常见。

在报道事件时,通常会使用及物动词来描述事件的过程或影响,如“受害者指控嫌疑人”、“政府发布声明”等。

教育学中的“显性”与“隐性”

教育学中的“显性”与“隐性”

教育学中的“显性”与“隐性”一、根据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功能的表现。

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日本学者柴野昌山结合教育功能的不同分类予以举例说明,例如考试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欲望的工具来说具有正向显性功能,但若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便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这是考试的负向隐性功能;又如,学校中的表扬制度以及晨会之类的仪式性活动的本来目的只在于帮助学生区分正误,但也可能会产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意识,促进群体整合等预料之外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便是正向隐性功能,至于负向显性功能,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开始就竭力避免教育的负向显性功能,但由学生群体的反学校、反教师的亚文化而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或越轨行为则属于负向显性功能。

二、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划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杰克逊于1968年出版了《班级生活》一书,他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

一般认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

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这当然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

显性课程(有计划的学习经验)与隐性课程(非预期的学习经验)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全貌——“实际课程”。

隐性课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

浅谈英语语法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

浅谈英语语法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

浅谈英语语法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英语语法是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好英语语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语法错误,提高交流效率。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它们分别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本文将从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定义、特点、优缺点以及如何结合两者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定义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定义。

显性教学是指明确地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包括语法规则、用法、句型结构等,教师会通过解释、举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明确地了解语法知识。

而隐性教学则是通过模仿、习得等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法知识,教师会注重整体语言环境的营造,帮助学生在语言交际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语法知识。

显性教学的特点显性教学的特点在于教师会直接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让学生通过明确的解释和练习来掌握语法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被动接受,通过反复的练习和讲解,学生可以比较快速地掌握语法知识。

显性教学还侧重于语法知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语法知识的清晰认识。

显性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过多地强调语法规则和细节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显性教学往往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可能会因为缺乏语感而无法正确运用语法知识。

与显性教学相比,隐性教学更注重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的习得和运用。

教师会通过创设情境、模仿对话、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学习语法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运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法知识。

隐性教学还注重语法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语法知识运用到实际交流中。

隐性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法知识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学习效果可能不如显性教学明显;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语法规则,可能导致语法知识的不系统和混乱。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第一篇: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摘要: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单句而忽略语篇,根据语篇分析理论,教师应从语篇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信息结构、句际关系和句内含义、话语标记语,以及对语篇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在教学中兼顾局部与整体,使学生最大限度获取语篇中的完整意义。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篇语篇分析一、引言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大学英语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更注重英语的词汇搭配和单句的分析与理解。

学生的词汇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扩充,但不一定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学生对语篇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未得到提高。

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语篇教学能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与大学英语的教学宗旨不谋而合。

二、语篇分析理论传统的英语教学多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 Approach)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单个的生词或短语着手,以单个的句子为单位,对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意义进行分析,忽略了对篇章信息结构、衔接手段和话语标记的分析。

事实表明,仅仅停留在单词意义和语法结构的层面,不足以正确理解句子和文章的含义。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语篇意识,引领学生从更高层次的语篇、语境的角度来解读课文。

所谓语篇(discourse),是指“高于句子或小句的语言单位”(Stubbs,1983:1)。

语篇可以是短短的几句,也可以是篇幅很长的篇章。

语篇分析是现代语言学借助行为科学、认知语言学、哲学、信息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语篇的重要性,出现了两个并列的术语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和text linguistics(语篇语言学),两者意义基本相同。

语篇中的评价:显性与隐性

语篇中的评价:显性与隐性

语篇中的评价:显性与隐性张大群;桑迪欢【摘要】Evaluation is a central part of the meaning of any text and can be everywhere in discourse. Its realization can be either overt or covert. The former can be expressed by some evaluative lexis while the latter can be signaled via other devic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nature of evaluative explicitnes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vert evaluation relies on context and shared values. Also the paper investigates factors that affect evaluative explicitness in text. These factors include such aspects as genre, location of evaluation and the familiarity between writer/speaker and reader/listener.%评价是语篇意义的一个核心成分,可以出现在语篇的任何地方.评价的实现方式存在显性与隐性之别,它不仅可以借助评价词汇显性表达,也可以通过其它途径隐性暗示.文章通过探究评价显明性的本质,认为语境和价值观在隐性评价的解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文章探讨了影响语篇评价显明程度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语篇体裁、评价处所和交际双方的熟悉程度等方面.【期刊名称】《华东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28)002【总页数】6页(P91-96)【关键词】评价;显性;隐性;描述【作者】张大群;桑迪欢【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评价,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1]。

浅谈英语语法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

浅谈英语语法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

浅谈英语语法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在语法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是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分析它们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显性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明确地、直接地传授语法知识。

在显性教学中,老师会直接向学生传授语法规则、结构和用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英语语法系统的基本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通常会借助教科书、课件等工具,通过举例、讲解、练习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

显性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语法知识,学习过程明确、清晰。

显性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在语法知识上建立起扎实的基础,为进一步的语言应用打下基础。

显性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显性教学过于强调语法规则的机械记忆与灌输,可能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语法产生厌恶情绪。

显性教学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时,往往面临许多复杂的语境和情境,这些无法通过简单的语法规则来解决。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语法知识,还需要结合隐性教学进行语法教学。

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相对,在语言教学中强调通过语境、交际学习中的体验和觉察、情感共鸣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帮助学生学会语法知识。

在隐性教学中,老师会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综合学习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在实际交际中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和模仿来逐渐体会和掌握语法知识。

相对于显性教学,隐性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通过真实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

隐性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满足语言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在隐性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语法知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作用,更容易将所学语法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系统中。

并且,隐性教学更注重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隐性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隐性教学强调了语言的交际性质,可能过于强调实际语言运用,而忽视了语法规则的介绍和讲解,导致学生在语法知识掌握上不够扎实。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技巧点拨根据上下文推断语篇中的隐含意义-观点态度题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技巧点拨根据上下文推断语篇中的隐含意义-观点态度题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技巧点拨根据上下文推断语篇中的隐含意义——观点态度题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语篇,作者在写作时,往往会对语篇的主要话题、或某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释自己的态度。

有时候,语篇中的人物也会对具体的话题发表观点。

对作者或语篇中的人物就某个话题发表的观点和持有的态度进行推断是高考英语经常考查的技能之一。

本期我们结合高考真题,就如何解答观点态度题进行相关技巧的点拨。

常用的解题技巧有:1. 找出作者或语篇中的人物表达观点时所使用的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或短语,根据这些词语的褒贬含义进行推断;2. 根据作者或语篇中的人物在语篇中就某话题讨论时,所举的例子,推断其弦外之音;3. 通过概括全文主旨,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例1:(2020年7月高考英语天津卷B篇,保留原题号,下同)“They tell me that you'd like to make a statue (塑像) of me — is thatcorrect, Miss Vinnie Ream?”The deep, gentle voice helped calm the nervous girl. Asking a fa vor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 no casual matter, especially for a seventeen-year-old girl.“Yes, sir,” she replied, her dark eyes meeting his. “I wouldn't have dared to ask you, but my teacher, Mr. Mills, says I am ready. I plan to make it i n an admirable manner.”President Lincoln smiled. “Painters, sculptors— they've all tried to make the best of this ordinary face, but I'm afraid there's not much hope. What did you have in mind, Miss Ream? A bust (半身像)?”Before Vinnie could say yes, the President hurried on, a shade of apology in his voice. “Of course —I shouldn't have asked. A full-length pose would be much too big a project for a young woman your size.”...42. How did President Lincoln first respond to Vinnie's request?A. Pleased.B. Thrilled.C. Regretful.D. Doubtful.【分析】本文是记叙文。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新闻,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塑造公众认知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语篇的选择、编写、发布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因此,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批评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权力等因素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和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批评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本文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新闻报道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我们选取典型的新闻语料,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意识形态。

我们也注意到,新闻语篇作为社会行为力量,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在进行分析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对新闻语篇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提高公众对新闻媒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新闻报道。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批评语言学在话语分析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框架,深入探索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力量,能够构建、维持和改变社会关系。

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传递权力关系以及构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分类(classification)、及物性(transitivity)和情态(modality)等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中西方外语语法教学历史,确立语法教学在我国中学英语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我国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首先,教材内语法教学的关键是把握教学语法的特点,落实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要求;教材外语法教学内容的选择,须经过质、量、和匹配度三方面的核查。

其次,提出语法教学三大原则:为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而教,形式-意义-语用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然后,分五个方面讨论语法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语法教学的常规设计,语法项目的内部类别,英汉对比和学习者偏误,词汇语法连续统,语法学习策略指导。

最后,强调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语法教学的效果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内容;语法教学原则;语法教学方法一、从外语教学史看语法教学的价值回顾西方外语教学的历史,对语法教学价值的认识常在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

语法有时被当作语言教学的法宝而身价倍增,有时又突然被挤到角落里变得一钱不值。

语言教学的历史,可以说是各种支持或不支持语法教学的观点之间相互切磋的历史(Thornbury,S.,2003;Swan,M.,2006;陈力,2011)。

西方外语教学历史上,语法教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二战前,以传统语法翻译法为主,外语教学的核心就是语法;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中后期,交际教学法占主导地位,语法教学一度被淡化甚至排斥;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语法教学从新的角度再度受到关注(郝兴跃,2003;张正东,2004)。

国内基础英语教育界对语法教学的认识和实践方向明显受西方影响,语法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历经起伏,不断变化。

早期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传统语法的影响,强调系统学习语法知识的语法翻译法曾占主导地位;后来受交际法和任务法影响,强调交际能力而对语法教学有所“淡化”。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后,语法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编写的教材从语篇内容选择到练习设计都对意义和语境更加重视,对语言的功能和实际运用更加关注。

浅谈英语语法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

浅谈英语语法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

浅谈英语语法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1. 引言1.1 介绍英语语法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概念英语语法中的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是语法教学中常见的两种教学方式。

显性教学指的是直接教授语法规则和结构,通过解释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

而隐性教学则是通过语言输入和语墅环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自然习得语法知识。

在显性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通过解释、演示和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法规则,帮助他们理解语法知识的逻辑和规律。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语法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语法规则,提高语法运用能力。

相比之下,隐性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实际语境中通过模仿和实践来习得语法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更贴近自然语言习得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语法知识。

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各有优劣势,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综合考虑。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综合运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英语语法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显性教学是指通过直接讲解、示范和练习等方式,将语法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隐性教学则是通过语言输入和语言环境等方式,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法知识。

研究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深入了解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优缺点,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和方法,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希望通过对比和分析,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法,为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对未来英语语法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英语教育的不断进步提供思路和建议。

新闻语篇隐性评价与新闻英语阅读教学

新闻语篇隐性评价与新闻英语阅读教学

显新闻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记者总是运用精确的数字进
【 作者简介】仲晶瑶( 7一 ,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副教授 , 1 4 )女, 9 硕士。研究方向: 英语教学法研究。 【 基金项 目】黑龙江省教育厅 21 人文社科项 目: 01 新闻语篇 中的隐性评价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524) 1 123。 2
第 21 02年第 9 期 ( 第 45 ) 总 0期
S NG I J HA YE JNG I
商 业 经 济
N .,02 o 2 1 9
T tl o4 5 oa N .0
f 文章编号】 1 964( 1) — 010 0 -032 20 08— 2 0 0 9
新 闻语篇 隐性 评价 与新 闻英语 阅读教学
(新闻语篇中专有名词多。这个特点与新闻报道本 1 ) 身的性质有关 , 新闻报道一定涉及人物 、 时间和地点等 。 因此其中的人名、 地名、 国名 、 机构名称等专有名词屡见
不鲜 。
中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 , 才能帮助其正确理解和分析新 闻语篇 。
二 、 闻语篇 的文体 结构 及语言特点 新
仲 晶瑶
( 黑龙 江大 学 【 摘 西语 学院 , 黑龙 江 哈尔滨 10 8 ) 500
要】 新 闻英语 阅读 是 英语专 业教 学必 不可 少的一部 分 ,好 的教 学成果 的取 得不仅 依赖 于讲授语 言本 身 , 更
依赖 于让 学生 了解英语 新 闻语 篇 独特 的、 同于其他新 闻语篇 的文体结 构和语 言特 点 。 让 学生知道 , 不 要 虽然新 闻报道理 论上要 求客观 , 是 实际上其 中或 明或暗 充斥 着记 者 的主观 态度和 观点 。 但 尤其是 对于其 中的 隐性评价 。 以具体语篇 为 应

英语连词的显性和隐性语法教学

英语连词的显性和隐性语法教学

英语连词的显性和隐性语法教学【摘要】近年来,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隐性教学法和显性教学法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连词的教与学过程中,将隐性显性教学相结合,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连词;隐性教学;显性教学1 引言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备受学者关注,不同的学者提倡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一些学者把一些教学模式分为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

显性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明确注意要学习的内容,如语法翻译法。

隐性教学方法是指以意义为导向的教学,教学过程中不明确列出要学习的东西,如通过泛读加大语言输人,听说法,交际法等。

英语连词作为一种虚词,用于连接单词、短语、从句或句子,在句子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将隐性和显性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来传授英语连词知识。

2 显性隐性语法教学2.1 显性语法教学Ellis(1994)提到,显性教学是:“给学习者语法规则,然后加以练习”。

也就是说,显性教学是以正式的陈述来学习语法规则,是通过学习语法规则来掌握英语知识,侧重于教师对语法的直接讲解。

在进行显性教学时,教师往往会直接对英语语法的结构特点进行讲解,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语法知识的句型训练。

从学习英语环境来看,显性法在语法学习中十分必要。

鲁子问教授曾做过这样的总结:英语在中国是一门外语而非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在语言习得环境中学习,而外语是在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

也就是说,由于我们缺乏习得英语的环境,所以必须通过掌握语法规则来指导自己理解语法系统的规律性和英语的特点。

2.2 隐性语法教学隐性语法教学指的是强调学生学习语法时必须通过情景才能自然地习得语法的教学法,主要采取归纳的思维方法,通过对语言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

学习者主要通过情景接触英语,它以交际教学法为代表,强调语法学习中的无意识性、抽象性和自动性。

Ellis(1994)提到隐性教学是“学习者从所给的例子中归纳出语法规则”。

二语习得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综述

二语习得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综述

二语习得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综述摘要:近年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讨论是国外二语习得领域和心理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其对语言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在国内研究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定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接口问题以及在教学中的显性和隐性问题加以总结,以供二语研究者们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二语习得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教学一、引言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讨论是国外二语习得领域和心理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对语言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理解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显性与隐性二分法依然很难界定。

正常儿童能成功掌握母语,而成人即使很长时间接触目的语,最终的语言水平却依然参差不齐,从理论角度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否是其内在原因?对此,很多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作出各自不同的推测。

从实践角度看,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为二语学习习者的最终语言水平差异所提供的合理解释对课堂教学也具有启发意义。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定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接口问题以及在教学中的显性和隐性问题加以总结。

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Ellis (1993)认为显性知识是有可能用语言来描述的知识。

之后,Ellis(2004)对于显性知识又给出了更加细致的定义:显性知识是学习者有意识的知识,即学习者知其所知,如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学习者知道自己的相关知识。

显性知识关于语言的知识构成,其中包括对语言总体的知识和对某种语言的知识。

Paradis(1994)将隐性知识定义为偶尔习得、隐性储存、自动使用的知识。

本族语者的隐性知识可能是陈式化(formulaic)的知识,也可能是基于规则基础的(rule-based)知识(Ellis,2004)。

又有学者做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

媒体批评分析媒体报道中的倾向与立场

媒体批评分析媒体报道中的倾向与立场

媒体批评分析媒体报道中的倾向与立场近年来,媒体批评在社会舆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媒体的报道倾向和立场对公众舆论起着关键影响。

本文将分析媒体报道中的倾向与立场,并探讨其对公众认知和信息传递的影响。

一、媒体报道中的倾向媒体报道中的倾向是指新闻媒体在报道事件、问题时所持的特定观点或偏好。

这种倾向可能来自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传媒机构的所有权关系,或者是为了符合特定政治或商业利益。

作为公众,了解媒体报道的倾向对我们的判断和决策至关重要。

1. 隐性倾向部分媒体存在隐性倾向,即倾向并没有明显呈现在报道中,但在选题、报道角度、引用言论等方面可以看出。

这种倾向常常难以被普通读者察觉,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2. 显性倾向另一些媒体则会在报道中明显展示自己的倾向,常常通过标题、导语、引用权威人士言论等方式来强调特定观点。

这种明显的倾向能够对读者产生更直接的影响,甚至引发争议。

因此,读者需要具备辨识媒体报道倾向的能力,不被情绪、偏见主导对待信息。

二、媒体报道中的立场媒体报道中的立场指的是媒体对特定事件、问题的主观态度和立场。

媒体的立场往往与其定位、传播对象有关,对舆论导向产生明显影响。

媒体报道中的立场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中立立场中立立场是新闻媒体应该追求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报道客观、公正的价值追求。

中立立场需要媒体在报道中避免提供主观评论,客观记录事实并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以便读者自行形成判断。

然而,在实践中,中立立场的实现有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2. 政治立场部分媒体在报道中明确呈现自己的政治立场,借助媒体舆论力量影响公众选民态度和政治决策。

这种政治立场常常受到新闻机构的所属、董事会成员的立场以及广告商等方面的影响。

读者需要谨慎对待这类报道,保持客观判断和多角度参考。

3. 商业立场在商业环境下,一些媒体可能为了迎合广告商或经济利益而选择特定的倾向和报道方式。

商业立场可以导致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片面或有限的报道,读者应保持独立思考,辨识不同利益之间的关联。

英语语篇的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最新年文档

英语语篇的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最新年文档

英语语篇的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最新年文档英语语篇的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衔接是将语篇中的相关因素联系起来的意义潜势,是构成语篇的一部分。

衔接能使互不关联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相互联系,使一个语言单位在另一个单位中得到解释。

”[1]衔接是个语义概念,是语义上的一种关系,也是语篇连接的重要特点之一。

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是英语语篇的两种主要方式,充分认识英语语篇衔接的特征及其实现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显性衔接显性衔接是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当一段话语通过运用连接性词语连接语言表层形式,这种方式为语篇的显性衔接。

显性衔接的主要形式为词汇衔接、语法衔接和连接词衔接。

1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是指语篇中的一些词汇相互之间有着语义上的关联或重复,或被其他词语代替,或同时出现[2]。

词汇衔接由词义复现或同现来实现的。

(1)词义的复现:指某个词语的重复出现,或在段落中使用它的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等,从而达到了彼此衔接。

如:a. 原词复现:He saw a house in the country, isolated and far away from the nearest town. He stood outside the house fora while before going in.b. 同义词复现:I first heard this tale in India. Later someone told me that the story appeared in a magazine. 句中tale 与story 为同义词。

c. 近义词复现: Sir, we have done everything that could be done to avert the storm. We have petitioned;we have remonstrated;we have supplicated;we have prostrated ourselves before the throne. (Patrick Henry,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这段话中petitioned,remonstrated,supplicated, prostrated是近义词,形成了近义词复现关系。

英语教学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比较-精选教育文档

英语教学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比较-精选教育文档

英语教学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比较-精选教育文档英语教学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比较在英语教学中,焦点应该是放在语法形式上,还是更注重意义的表达,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众说纷纭,争议很多。

人们对关注形式的显性、陈述性知识的传授是否对第二语言的提高有作用提出不同的看法。

对于教学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是怎样在课堂条件下学习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把隐性知识看成是在课堂条件下第二语言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中的关键因素。

但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隐性知识是怎样产生和获得的。

学者们对显性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

就其实质来讲,这种争论实际上是涉及到学习语言知识和获得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介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关系入手,探讨两者之间的转化对第二语言(英语)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按知识能否通过编码进行传递(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这个标准,把知识分为编码型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意会型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1.显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又称为“明示知识”、“明言知识”或“言明知识”等,指的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表示的知识”。

凡是能用文字与数字来表达,而且以资料、科学法则、特定规格及手册等形式展现者皆属显性知识。

这种知识随时都可在个人之间正式而有系统地相互传送。

一般而言,西方国家特别强调这种形式的知识。

2.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又称为“缄默知识”、“默会知识”、“默然知识”等,指的是:“尚未被言语或者其它形式表述的知识,譬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这种能认出某张脸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相当个人化而富弹性的东西,因人而异,很难用刻板的公式来加以说明,因而也就难以流传或与别人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l 5卷 第 3期 2 0 1 5年 3月
鸡 一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 OF J I X I U NI VE RS I T Y
V0 1 . 1 5 N0 . 3
Ma r . 2 0 1 5
文章编号 : 1 6 7 2—6 7 5 8 ( 2 0 1 5 ) 0 3— 0 0 6 7— 4
而间接、 隐性的评价则不易辨识。
要针对形容词、 副词与名词。以下例子选 自B B C N e w s 有关 e l s o n M a n d e l a 的系列报道的其中一篇 , 题为 N e l s o n M a n . 新闻语篇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 由作者控制并撰写在 N
d e l a d e a t h:Wh a t n o w f o r S o u t h Af r i c a ?
文本中, 在描述事实的同时传达思想虑到语篇的客观性、 权威性的准 的立场与观点。新闻中少数直接、 显性的评价主要通过词
评 价则需要 读者通过对描述性话语 的正确解读进行合理推 断。 因此我 们将显 性、 隐性评价 与及物 结构之 间构 建
联 系并探索其中规律, 同时结合动态语境进行研究, 力图达到对新闻语篇评价色彩整体、 准确的把握。
关键词 : 英语 新 闻 ; 显性评 价 ; 隐性 评 价 ; 动 态关 系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 文献标识码 : A
( 1 ) 评价性 形容词: I t h a s b e e n a m o m e n t o u s w e e k i n 的鉴别意义。 ( 2 ) 评价性副词. . I . t h e y w i l l g e n u i n e l y t r y t o m i m i c . 其 中“ g e n u i n e l y ” 表达的是情感意义。 ( 3 ) 评价性名词 : T h e g l o b a l h u m i l i a t i o n o f P r e s i d e n t J a .
论 英 语 新 闻 语 篇 中显 性 与 隐 性 评 价 的 动 态 关 系
吕琴 萍
( 杭 州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浙江 杭州 3 l 1 1 2 1 )

要: 新 闻体 裁 的 客 观 性 、 真 实性 准 则 决 定 了新 闻话 语 在 不 同程 度 上 限 制 显 性 评 价 的 呈 现 , 而 其 中的 隐性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 所构成的话语反映人的意识
上, 评价的辨识度是一个连续体, 具有明显评判性质的显性
形态 、 价值观念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判断。因此话语中包含 评价与具有描写性质的隐性评价分别位于该连续体的两
着人的种种评价, 正如 T h o m p s o n&H u n s t o n ( 2 0 0 0 ) … 所说 端, 因此有必要将两者相结合对语篇进行全面的考察。
特殊权威身份或角色, 与现实的或潜在的读者/ 听众建立联
者/ 听众” 。
盟或疏远关系, 如何为他们的语篇构建潜在的或现实的读 话语标记来表达评价意义” 。通常隐性评价具有描述性特
的“ 任何人类所使用的话语都传达着作者或说话者对客观
世界中的各种事件和事物的观点及态度” 。然而评价有直 接与间接, 显性与隐性之分。直接、 显性的评价易于辨识 ,
1 . 显性评价。
评价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一种结构, 而是依赖于具体的 语言结构中。对于显性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词汇层面, 主
在《 评价的语言》 一书中, M a r t i n 和W h i t e( 2 0 0 5 ) 从语
篇的人际视角对评价做 了如下阐述( 转引 自刘, 2 0 0 7 ) :
“ 评价资源关注作者/ 说话者在语篇中对所呈现的材料和交
际的对象所持有的立场的主体存在 , 即如何表达赞成/ 反
对, 热爱/ 憎恨 , 表扬/ 批评 , 并影响读者/ 听众的感受, 关注 &W h i t e ( 2 0 0 5 ) 指出, “ 即使语篇中没有任何表示态度的 由语篇建构的社团的共同情感和价值, 以及激发这些情感、 词汇, 概 念 意 义 的选 择 也 足 以 引 发评 价” 。朱 永 生 品位和评价的语言机制, 关注作者/ 说话者如何为 自身诠释 ( 2 0 0 9 ) 认为, “ 所谓隐性方式, 就是指通过那些貌似中性 ( n e u t r a 1 ) 但隐含评价意义的成分和句式而不是那些明晰的 征, 说话者/ 作者介人程度低。目 前国内对隐陛评价的研究
是新闻作者的判定意义。另外, 刘世铸( 2 0 1 1 ) 将评价性 词汇与句式相结合, 探索评价的句法结构潜势。通常来说 , 在显性评价中说话者/ 作者介人程度较高 , 较容易由读者辨
识其立场与态度。 2 . 隐性评价。 评价也可通过隐性的方式透露。对于隐性评价, M a r t i n 显性与隐性评价
则, 多数情况下新闻作者通过间接的语言资源来表达 自己 S o u t h A f r i c a . 其中“ m o m e n t o u s ” 表达的是显性评价资源中
汇层面来体现, 而大量间接、 隐性的评价基于语法结构层面
的评价处所来体现 , 即小句的及物结构, 两者有规律地呈现
构成完整的语篇布局。因此将探索语境中的及物结构变化
局特征与相互作用。

规律, 从而判断显性、 隐性评价在语篇动态的、 阶段性的布 c o b Z u m a a t T u e s d a y ’ S s t a d i u m e v e n t … , 其中“ h u m i l i a t i o 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