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烛之武退秦师1
烛之武退秦师 (1)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透辟分析晋侯出 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烛之武“一心为 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烛之武虽年岁已高,但没有倚老卖老,处处尊重对方, 不卑不亢,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
《公输》、《曹刽论战》、《唐雎不辱使命》 《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 一、必须看清所劝说的对象。 二、一定明确劝说的目的。 三、注意劝说的方法和态度。 四、劝说的语言。
• 挖掘烛之武的精神品质,能在作文中进行 素材运用。
【素材激活】
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面对郑伯之请,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话语间,流露出 长期不被重用的委屈,以至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来推辞。但郑伯的诚意和对形势的分析,让烛之武尽 释前嫌,毅然受命,“夜缒而出”,说服秦伯,与郑 结盟。结果是,晋国悻悻退兵,郑国化险为夷。烛之 武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国 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恩怨。正因为如此,烛之武成了千 古传颂的爱国志士,其深明大义的品质影响了千千万 万的华夏儿女。
杂中有智 看到故事的开头,我不禁感叹:“完了,郑国完 了!”而结果却是“烛之武退秦师”。于是我被烛之 武的非凡的智慧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是用怎样的锦囊 妙计化复杂为简单,化干戈为玉帛的呢?读了故事之 后,我不禁竖起大拇指。好一段精彩的“五论”—— “远地难殖论”、“亡郑陪邻论”、“舍郑有益论”、 “过河拆桥论”、“晋国扩张论”!利用矛盾、分析 利害,推心置腹,秦王禁不住的动心了。 杂乱的春秋战国,如同杂乱的沙漠,山脉中隐藏着 无数颗璀璨的宝石,烛之武这一“杂中精华”强有力 的吸引住了我的眼球。
【适用话题】可用于“自强”“自励”“意志”“逆 境与奋斗”“国难之时大丈夫当显英雄本色”“口才 与成功”“智与勇”“责任”等写作话题。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对晋怀有二心。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我今天也不会冒昧地以灭郑的事烦劳您了。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17 烛之武退秦师1
古今异义
• 古义 东边 道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古义:东边 • 1.东道主 • 今义:主人 东道主 今义 主人 • 2.行李 行李 • 3.乏困 乏困 • 4.夫人 夫人 • 古义 外交使节 今义 行装 古义:外交使节 今义:行装 • 古义 缺少的物资 古义:缺少的物资 今义:疲惫 今义 疲惫
• 古义 那个人 今义 妻子 古义:那个人 今义:妻子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同上) 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编写的史书体裁。 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 春秋》 资治通鉴》 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国语》 战国策》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史记》 三国志》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 • • • • • •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传»
安仁中学:付晓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 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 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 就是俗称的“离间计” 其实, 三十六计” 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 借刀杀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 “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 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 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 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 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 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 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 国的呢?我们学习的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国的呢?我们学习的新课《烛之武退秦师》,将会解决 这一系列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期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1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2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惊,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烛之武退秦师》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一、文学常识左丘明:《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因其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
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其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为“十三经”之一,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重要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面貌。
其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重要词语释义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不敢称呼对方的名字,相当于“您”)。
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君之薄(变薄)也。
若舍郑以为(把……当作)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共(同“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不利之处)。
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墙)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 (1)
烛之武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 围郑,郑既 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越国 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越国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 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夜缒而出。--情势危急,为 防止城门被攻破而从里面将城 门堵死。 执事--办事,指办事人员, 实际仍指对方,不过强调对方 太尊贵了,不敢直接与对方谈 话而请对方手下人代为转达。 所以后来演变成一个尊称。 所以后来演变成一个尊称。
贰:两属。 既属于晋文 公当霸主的 中原集团, 又归附了南 方新兴的楚 国。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 晋师军 晋师军於卢柳。(左传)
军
军,圜围也。
从车,从包省。 军本身就是个动词,不必 本身就是个动词,不必 说成是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地图:注意秦郑中间隔着晋国!
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也--我壮年时候 媪之送燕后也--老太太送走燕后的时候 鹏之徙於南冥也--鹏鸟飞往南海的时候 君子之过也--君子犯错误的时候 子之哭也--你哭的时候 大道之行也--大道推行的时候 行李之往来--外交人员路过的时候 主语+ 主语+之+谓语也=……的时候 谓语也=……的时候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僖公三十年)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 於晋,且贰於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佚之狐言於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 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人教拔高一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课内文言文重点句翻译复习
人教拔高一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重点句翻译复习《烛之武退秦师》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它对晋国无礼,而且同时依附于楚国和晋国。
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南。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郑以陪.邻?..。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我哪里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越过别的国家来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边境,您知道这是很难的,怎么能因为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3.邻之厚..,君亦无所害。
..,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邻国的土地变丰厚了,就是您的土地被削薄了。
如果舍弃围攻郑国,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秦国使者来往其间时,就可以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物资,您也没什么损害呀。
4.且君尝为..焉,君之所知也。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而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曾答应把焦瑕两座城池给您,可是,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了,您是知道的啊。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已经向东把郑国封为边境,又想扩张它西面的疆界,如果不削弱秦国,它又怎么获得土地?削弱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吧。
6.微夫人...,不武..。
吾...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其.还也。
”亦去.之。
“没有那人的力量,我们也到达不了这个地步。
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要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来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还是回去吧。
”于是,晋国也离开了。
《荆轲刺秦王》7.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太子即使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烛之武退秦师一句一译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篇目,讲述了___和___围攻郑国的故事。
___和___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给___应有的礼遇,同时又向楚国投靠。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则在氾南。
______告诉___说:“国家危急,如果让___见___,敌军必然会撤退。
”___听从了他的建议,但___推辞说:“我年老体弱,已经没有能力了。
”___说:“我没有早点任用你,现在急需你,这是我的过错。
但如果___亡了,你也会受到牵连。
”最终,___同意了。
___夜里爬墙而出,拜见了___,说道:“晋国和秦国正在围攻郑国,___已经知道必然会亡。
如果___亡了对你有好处,我愿意为你效劳。
___虽然远离,但你知道它的强大。
为什么要牺牲郑国来陪伴邻国呢?邻国对你的好处微乎其微。
如果你放弃郑国,成为东道主,你们的贸易往来可以互相帮助,你也不会受到什么损失。
而且你曾经送过礼物给___,___给他焦、瑕两个地方,但事实上你并没有兑现。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既然你放弃了郑国,晋国就会把目光投向你的西部领地。
如果你放弃了秦国,让晋国得利,那就看你的决定了。
”___被说服了,与___结盟,派遣杞子、逢孙、___驻守郑国,然后撤军回去。
子犯建议攻击秦国,但___却说:“不行。
我们不能利用别人的力量来摧毁他们,这不公正。
我们也不能失信于我们的盟友,这是不明智的。
我们不能用混乱来换取秩序,这不符合武人的行为准则。
我们必须回归正道。
”于是,___撤退了。
焉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为什么不和邻国结盟呢?“焉”表示疑问,“用”表示原因,“陪”表示增加,“邻”指晋国。
邻国的势力强大了,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之”表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表示雄厚。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也是一种选择。
“舍”表示放弃(围___)。
行李”这个词在古今有不同的含义,这里指出使的人。
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高中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高中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整理一、《烛之武退秦师》1、原文: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文:如今老了,什么也不能做了。
通假字:已,通“矣”,语气词,表示“了”。
2、原文:共其乏困。
译文: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通假字:共,通“供”,表示“供给”。
3、原文: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通假字:厌,通“餍”,表示“满足”。
4、原文: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通假字:阙,通“缺”,表示“缺损、削减”。
5、原文:秦伯说,与郑人盟。
译文: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通假字:说,通“悦”,表示“高兴”。
6、原文:失其所与,不知。
译文:逝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是不明智的。
通假字:知,通“智”,表示“明智”。
二、《荆轲刺秦王》1、原文:秦王必说见臣。
译文: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
通假字:说,通“悦”,表示“高兴”。
2、原文:使工以药淬火。
译文:让工匠用毒药水浸到匕首上。
通假字:淬,通“悴”,cuì,表示“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3、原文:日以尽矣。
译文:时间跨度不早了。
通假字:以,通“已”,表示“已经”。
4、原文: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通假字:陵,通“凌”,表示“凌辱”。
5、原文:今日往而不反者。
译文: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
通假字:反,通“返”。
6、原文:请辞决矣。
译文: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通假字:决,通“诀”,表示“诀别”。
7、原文: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译文:燕王确实害怕大王您的威严啊!通假字:振,通“震”,表示“震慑”。
8、原文:故振慑。
译文:所以有些害怕通假字:振,通“震”,表示“震慑”。
9、原文:设九宾。
译文:设九宾之礼。
通假字:宾,通“傧”,傧相(bì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0、原文: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一、《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fàn yì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zhuì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jué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qǐpáng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shù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读1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读公元前632年, 晋楚争霸, 终于爆发了城濮之战,楚军失利, 晋国称霸诸侯。
次年翟泉会盟, 晋与齐、鲁、宋、秦、陈等国密谋讨伐在城濮之战中背晋亲楚的郑国, 况且, 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路过郑国, 郑文公不按礼节接待他, 这就给晋国以讨伐郑国的口实。
于是在公元前630年, 秦晋联军东进包围了郑国都城。
区区郑国, 抵挡不了两大强国而面临亡国之灾, 郑文公只得起用大夫烛之武。
足智多谋的烛之武熟谙敌人的内部矛盾, 利用秦晋之间的罅隙分化瓦解, 终于说服秦穆公单方面撤军, 与郑结盟, 并留部分兵力协助郑国御晋。
面对这样的局面, 晋文公只得撤兵, 郑国化险为夷。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三个问题:1、当时形势, 大军压境, 郑岌岌可危。
2、战争起因是郑贰于楚, 并对晋侯无礼。
3、晋秦驻军的位置。
三层意思总共25字却交代得一清二楚。
《左传》笔法之凝炼由此可见。
如果对全文统观, 将会发现这段文字中还埋下两处伏笔。
且说秦晋围郑的原因“无礼于晋”和“贰于楚”, 都是晋郑之间的宿怨, 与秦并无干系, 可见这次出兵, 秦受晋牵率而来, 为后文烛之武说秦成功伏笔, 为全篇奠定基石: “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看似平铺直叙, 细味不难发现, 秦晋驻军分开, 烛之武夜缒入秦军, 不会被晋军察觉, 就是利用这一条件。
第二部分是交代郑国一方, 从烛之武与郑文公的对话可以看出, 郑内部并非没有矛盾, 然而大敌临境, “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正是这生死与共, 休戚相关的命运促成了郑国内部的团结。
为君者引咎自责, 为臣者捐弃前嫌, 同仇敌忾, 这和晋秦联合松散, 同床异梦形成鲜明对照。
斗争胜负, 透出端倪。
第三部分是烛之武的一篇说辞, 是本文的重点。
烛之武身负救亡之任, 既见秦穆公, 开口把救郑事撇在一边不提, 单刀直入陈述郑之存亡与秦的利害关系。
烛之武的陈辞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先申明亡郑于秦无益。
“越国以鄙远”, 既不可能, 到头来只能是“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字词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字词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赞美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该诗以字词的
精妙表达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壮丽场景,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诗中有几处关键的字词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是“烛之武”,烛指明亮
的灯光,武则代表勇武之士。
这个词汇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烛之武退秦
师的壮丽场面。
其次是“退秦师”,这是表达主题的核心词汇,退指
秦师被击退、退却,秦师则指秦军。
这个词汇的运用使整首诗的意境
更加深刻。
还有一些其他的字词也非常重要,如“转”、“阵如响”
等等,这些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战场上的景象、动作和声音。
此外,在写作时还可以注意到一些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借代等等,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入
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烛之武退秦师》通过精妙的字词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将烛之武退秦师的壮丽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
官刺激,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
这是一首真正能够打动人
心的诗歌作品。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当代作家贾平凹。
小说讲述了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对齐国进行征讨的故事。
主人公烛之武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战乱中失去了家人,最终加入了抵抗秦军的队伍,成为了一名抗秦将领。
小说以烛之武为主线,描绘了秦国对齐国的侵略和齐国人民的抵抗,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读完《烛之武退秦师》,我深受震撼。
小说以烛之武为主角,塑造了一个普通人的形象,他不是王侯将相,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身世背景,但他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在面对强大的秦军时,他毅然加入了抵抗队伍,带领着齐国人民进行顽强的抗争。
他的形象让人感到敬佩,他的坚持和勇敢让人感到钦佩。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烛之武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面对侵略和压迫时,人们并没有选择逃避或屈服,而是选择了顽强的抵抗。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自己的家园,捍卫着民族的尊严。
这种精神让人感到震撼,也让人深思。
作为当代人,我们应该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敬重,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痛苦。
战争不仅带来了无尽的杀戮和破坏,还让人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
烛之武失去了自己的家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到抗争中。
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让人对和平充满了向往。
在当代社会,和平是最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维护和平。
总的来说,读完《烛之武退秦师》,我深受震撼。
小说通过烛之武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当代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平,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烛之武退秦师 (1)
烛之武退秦师三维目标:知识与水平1、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动,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比照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比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三、推动新课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故事之一,发生在战国时期,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战斗。
这个故事除了展示了赵国武将烛之武的智勇和策略,也反映了当时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战争知。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通过烛之武的智谋,赵国成功击败了强大的秦军,减轻了赵国的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繁荣。
故事中,烛之武是一个聪明勇敢的武将,他提出了使用烽火来引导秦军的战术,并取得了成功。
这一战术利用了地势和气候条件,烛之武在山顶点燃巨大的烽火,将烽火传递给下一座山,最终引导秦军走入困境。
烛之武的智勇和领导能力使赵国最终获得了胜利。
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当时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战争观念。
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频繁,这使得军事战略和智谋成为了各国国君和将领们必须重视烛之武的战术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的战争思维,不仅展示了他的智慧,也让我们认识到在战争中,战术的重要性。
此外,《烛之武退秦师》展示了文言文的魅力和美感。
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其句法结构和词汇都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独特之处。
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机会和途径。
总的来说,《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重要的文言文读物,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关战争以及战略智慧的知识。
同时,也可以加深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背景和文化。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个故事,我们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对古代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1-优质公开课-鲁教版-精品PPT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灭亡
课 堂
(5)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灭亡
互
动
探
究
菜单
LR ·语文 必修一
晨
读
素
开
材
卷
日
有
积
益
月
累
课 前
(6)共其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 缺少的东西
自
主 导
(7)与郑人盟.(名词用作动词) 建立同盟
学
教 学
自
(8)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 雄厚;削弱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LR ·语文 必修一
晨
读
素
开
材
卷 有
【内容赏析】 诗歌一开始就具有挟
日 积
益
课 天风海雨而来之势,奇警迅猛。开始四
月 累
前
自 句,痛快豪壮,层层蓄势,将身跨战马、
主 导
学 疾驰如飞的勇士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
教 学 资
自 主
以下八句,将赴敌过程的细节省略,直
源 连
文
接
本 初
连 接
本
初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研
课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堂
互 动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探
究
菜单
LR ·语文 必修一
晨
读
素
开
材
卷
日
有
积
益
月
累
课 前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自
主 导 学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教
学
自
《烛之武退秦师》1
•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地点:郑国
郑国地理位置重要—— 1.周天子东部屏障; 2.楚国北上争霸要道; 3.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
因此整个春秋300年, 郑国遭受六十多次兵灾。 周边强国特别晋国和楚国, 没事就吃饭、睡觉地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 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
官左丘明所著
别称
《左传》的别名《春秋左 氏传》、《左氏春秋》。
春秋三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 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 秋三传”。(传—注释或解释
经书的文字。)
内容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 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
无数人心中的金句男神,他的“耿式” 维缜密,聪明果断,时常用一句句犀利的语言或者一次次刚强
微笑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的举措,给对手致命一击。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
原名: 姜姓,左氏,名明 朝代: 东周春秋末期 国籍: 鲁国都君庄 身份: 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职位: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 代表作:《左氏春秋》(左传)和《国语》 成就: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地位: “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听从
主谓取独
尚且
做
通“矣”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wéi也已。”
推辞
古代对人的尊称
这的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
答应
有不利焉。”许之。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翻译: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 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 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任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 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⒊下列“其”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是( B
)
A君知其难也
B失其所与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
C ⒋与“许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C敢以(之)烦执事 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夫晋,何厌之有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词类活用
• •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形做动 增加,变雄厚 薄:形做动 削弱 形容词做名词,缺乏的物资 朝:在早上 夕:在晚上
• 名做状语,在东面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名做动 把---作为疆界 • 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使----侵损 • 使----受益 • 与郑人盟 • 盟:订盟约
晋贪得无厌,忘恩负义
科目一考试 科目1考试 2016年驾考科目一模拟考试题 科目四考试 驾校一点通365 仿真模拟考试C1试题 B2试题库
古今异义
• 古义:东边 道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 1.东道主 • 今义:主人
• 2.行李
• 3.乏困 • 4.夫人
• 古义:外交使节 今义:行装 • 古义:缺少的物资 今义:疲惫
• 古义:那个人 今义:妻子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 执事 于:1.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因为,表原因 • 连词,来
通假字
• 如: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 • 如:秦伯说 • 如: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 • 如:失其所与,不知 • 1.“已”通”矣”
• 2.”说”通”悦”,高 兴 • 3.”共”通”供”,供 应
• 4.”知”通”智”,明
• • • • • • •
氾南 氾水 佚之狐 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不阙秦 逢孙
结 构
危在旦夕 临危受命 亡郑利晋阙秦 说退秦师 存郑利秦
转危为安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人物形象
• 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深明大义, 义无反顾,爱国情深 • 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 聪慧机智,有勇有谋 •
复习小结
• • • •
1.吾不能早用子 用:重用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以之为,把(郑国)当作 3.何厌之有? 厌:满足 4. 既东封郑,又欲其 既:已经 西封 东:在东边
烛之武退秦师
« 左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 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 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 “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 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 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 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 国的呢?我们学习的新课《烛之武退秦师》,将会解决 这一系列问题。
西:西边的 • 5.阙秦以利晋,唯君 阙:使…减少 图之 利:使…得利
词类活用
且贰于楚也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 也.
•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 动做名 恩惠
• 数做动 从属二主 • 名词做动词,驻军 • 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 边境 • 形容词做名词,远方的 国家
• 修饰 • 转折或承接 • 于此,兼词 • 表反诘 哪里,怎么
• 朝济而设版焉 • 焉用亡郑以陪邻
特殊句式
• 1、公从之.(烛之武)曰 • 2、今急而求子,是寡 人之过也. •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4、敢以烦执事 • 5、夫晋,何厌之有? • 6、以其无礼于晋。 • 亡郑而有益于君 • 佚之狐言于郑伯 • 省略句 • 判断句 • 判断句 • 省略句 敢以(之)烦执事 • 宾语前置 • 状语后置
• 对,表对象
• 连词,又 • 连词,况且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 • • •
代词,它郑国 代词 ,这件事 自己的 副词,还是
1.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 <1>A.既东封郑
B.又欲肆其西封
• ( 动词,把---当做疆界 • ( 疆界 )
通假字
• 如: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 • 如:秦伯说 • 如: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 • 如:失其所与,不知 • 何厌之有 • 1.“已”通”矣”
• 2.”说”通”悦”,高 兴 • 3.”共”通”供”,供 应
• 4.”知”通”智”,明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
)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 ) )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
省略句
(
(
)辞曰:“臣之壮也……”
)许君焦、瑕
• • • • • • •
Fà n Sì Yì Zhuì Zhāo Jué pá ng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
陵
郑
氾 南
秦
晋
函陵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郑
氾南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 郑国存在对秦的种种好处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夜缒(
敢以(
)而出
)烦执事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 春秋》,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 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 历史散文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 传”。
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 民为邦本的思想,主要艺术成就:长于叙事,尤其 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
)
• <2>A.越国以鄙远 • ( 意动,以…为边邑 B.蜀之鄙有二僧 • ( 边邑 )
• A.许之 • (代词,他,郑伯 ) • ( 助词,的 ) • B.是寡人之过也 •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 • D.何厌之有 • ( 助词,将宾语提前 )
• 缒而出 • 朝济而设版焉
贰于楚( )
)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同上句)
贰于楚( 对……有贰心)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夜缒而出( ) )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向东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