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第三章知识演绎
人工智能教程习题及答案第3章习题参考解答
第三章确定性推理方法习题参考解答3.1 练习题3.1 什么是命题?请写出3个真值为T 及真值为F 的命题。
3.2 什么是谓词?什么是谓词个体及个体域?函数与谓词的区别是什么?3.3 谓词逻辑和命题逻辑的关系如何?有何异同?3.4 什么是谓词的项?什么是谓词的阶?请写出谓词的一般形式。
3.5 什么是谓词公式?什么是谓词公式的解释?设D= {1,2} ,试给出谓词公式( x)( y)(P(x,y) Q(x,y))的所有解释,并且对每一种解释指出该谓词公式的真值。
3.6对下列谓词公式分别指出哪些是约束变元?哪些是自由变元?并指出各量词的辖域。
(1)( x)(P(x, y) ( y)(Q(x, y) R(x, y)))(2)( z)( y)(P(z, y) Q(z, x)) R(u, v)(3)( x)(~ P( x, f (x )) ( z)(Q(x,z) ~ R(x,z)))(4)( z)(( y)(( t)(P(z, t) Q(y, t)) R(z, y))(5)( z)( y)(P(z, y) ( z)(( y)(P(z, y) Q(z, y) ( z)Q(z, y))))什么是谓词公式的永真性、永假性、可满足性、等价性及永真蕴含?3.7什么是置换?什么是合一?什么是最一般的合一?3.8判断以下公式对是否可合一;若可合一,则求出最一般的合一:3.9(1)P(a,b) ,P(x, y)(2)P(f(z),b) ,P(y, x)(3)P(f(x), y) ,P(y, f(a))(4)P(f(y), y,x) ,P(x, f(a), f(b))(5)P(x, y) ,P(y, x)什么是范式?请写出前束型范式与SKOLEM 范式的形式。
3.10什么是子句?什么是子句集?请写出求谓词公式子句集的步骤。
3.113.12谓词公式与它的子句集等值吗?在什么情况下它们才会等价?3.13 把下列谓词公式分别化为相应的子句集:(1)( z)( y)(P(z, y) Q(z, y))(2)( x)( y)(P(x, y) Q(x, y))(3)( x)( y)(P(x, y) (Q(x, y) R(x, y)))(4)( x)( y)( z)(P(x, y) Q(x, y) R(x, z))(5)( x)( y)( z)( u)( v)( w)(P(x, y,z,u,v,w) (Q(x, y, z,u, v, w) ~R(x, z, w)))3.14 判断下列子句集中哪些是不可满足的:(1)S {~ P Q,~ Q,P,~ P}(2)S {P Q,~ P Q,P ~ Q,~ P ~ Q}(3)S {P(y) Q(y), ~ P(f(x)) R(a)}(4)S {~ P(x) Q(x), ~ P(y) R(y), P(a),S(a),~ S(z) ~ R(z)}(5)S {~ P(x) ~ Q(y) ~ L(x, y), P(a), ~ R(z) L(a, z), R(b), Q(b)}(6)S {~ P(x) Q(f(x), a), ~ P(h(y)) Q(f(h(y)), a) ~ P(z)}(7)S {P(x) Q(x) R(x),~ P(y) R(y),~Q(a),~ R(b)}(8)S {P(x) Q(x),~ Q(y) R(y), ~ P(z) Q(z),~ R(u)}3.15 为什么要引入Herbrand 理论?什么是H 域?如何求子句集的H 域?3.16 什么是原子集?如何求子句集的原子集?3.17 什么是H 域解释?如何用域D 上的一个解释I 构造H 域上的解释I *呢?3.18 假设子句集S={P(z) ∨Q(z),R(f(t))} ,S 中不出现个体常量符号。
《人工智能》课后答案
《人工智能》课后答案第一章课后习题1、对N=5、k≤3时,求解传教士和野人问题的产生式系统各组成部分进行描述(给出综合数据库、规则集合的形式化描述,给出初始状态和目标条件的描述),并画出状态空间图。
2、对量水问题给出产生式系统描述,并画出状态空间图。
有两个无刻度标志的水壶,分别可装5升和2升的水。
设另有一水缸,可用来向水壶灌水或倒出水,两个水壶之间,水也可以相互倾灌。
已知5升壶为满壶,2升壶为空壶,问如何通过倒水或灌水操作,使能在2升的壶中量出一升的水来。
3、对梵塔问题给出产生式系统描述,并讨论N为任意时状态空间的规模。
相传古代某处一庙宇中,有三根立柱,柱子上可套放直径不等的N个圆盘,开始时所有圆盘都放在第一根柱子上,且小盘处在大盘之上,即从下向上直径是递减的。
和尚们的任务是把所有圆盘一次一个地搬到另一个柱子上去(不许暂搁地上等),且小盘只许在大盘之上。
问和尚们如何搬法最后能完成将所有的盘子都移到第三根柱子上(其余两根柱子,有一根可作过渡盘子使用)。
求N=2时,求解该问题的产生式系统描述,给出其状态空间图。
讨论N为任意时,状态空间的规模。
4、对猴子摘香蕉问题,给出产生式系统描述。
一个房间里,天花板上挂有一串香蕉,有一只猴子可在房间里任意活动(到处走动,推移箱子,攀登箱子等)。
设房间里还有一只可被猴子移动的箱子,且猴子登上箱子时才能摘到香蕉,问猴子在某一状态下(设猴子位置为a,箱子位置为b,香蕉位置为c),如何行动可摘取到香蕉。
5、对三枚钱币问题给出产生式系统描述及状态空间图。
设有三枚钱币,其排列处在"正、正、反"状态,现允许每次可翻动其中任意一个钱币,问只许操作三次的情况下,如何翻动钱币使其变成"正、正、正"或"反、反、反"状态。
6、说明怎样才能用一个产生式系统把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并通过转换141.125这个数为二进制数,阐明其运行过程。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doc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H0404X课程名称:人工智能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有关专业课程性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学位课﹚主讲教师: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系统与智能软件研究所蔡自兴教授总学时:40学时﹙课堂讲授36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预修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对主要技术及应用有一定掌握,启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人工智能涉及自主智能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与软件系统、物理机器、传感器和驱动器有关,常以机器人或自主飞行器作为例子加以介绍。
一个智能系统必须感知它的环境,与其它Agent和人类交互作用,并作用于环境,以完成指定的任务。
人工智能的研究论题包括计算机视觉、规划与行动、多Agent系统、语音识别、自动语言理解、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
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是通用和专用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以及计算智能技术等。
此外,人工智能还提供一套工具以解决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些工具包括启发式搜索和规划算法,知识表示和推理形式,机器学习技术,语音和语言理解方法,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学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某种合适的人工智能方法用于给定的问题,并能够选择适当的实现方法。
二.课程内容简介人工智能的主要讲授内容如下:1.叙述人工智能和智能系统的概况,列举出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2.研究传统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方法和搜索推理技术,包括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谓词逻辑法、语义网络法、盲目搜索、启发式搜索、规则演绎算法和产生式系统等。
3.讨论高级知识推理,涉及非单调推理、时序推理、和各种不确定推理方法。
4.探讨人工智能的新研究领域,初步阐述计算智能的基本知识,包含神经计算、模糊计算、进化计算和人工生命诸内容。
人工智能 第3章(确定性推理3-与或树搜索)
包括基于距离的启发式函数、基于成本的启发式函数、基于规则的启发式函数等。
节点排序和选择策略
节点排序的目的和意义
节点排序是为了在扩展节点时,按照一定的顺序选择下一个要扩展的节点,以优化搜索过程。
常用节点排序策略
包括最佳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等。最佳优先搜索根据启发式函数的值来选择最优节点; 广度优先搜索按照节点的层次顺序进行扩展;深度优先搜索则尽可能深地扩展节点。
盲目搜索方法比较与选择
• 宽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和迭代加深搜索都是盲目搜索方法,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应用。 • 宽度优先搜索适用于问题空间较大、解存在于较浅层次的情况,因为它可以逐层遍历整个问题空间,找到最短
路径。 • 深度优先搜索适用于问题空间较小、解存在于较深层次的情况,因为它可以尽可能深地搜索树的分支,找到更
启发式信息获取途径
01
02
03
问题自身的特性
通过分析问题的性质、结 构、约束条件等,提取出 对搜索过程有指导意义的 启发式信息。
领域知识
利用领域内的经验、规则、 常识等,为搜索过程提供 有价值的启发式信息。
搜索过程中的信息
在搜索过程中,通过评估 当前状态、已搜索路径、 未搜索路径等,动态地获 取启发式信息。
04 与或树搜索优化技术
剪枝策略
01
剪枝的定义和目的
剪枝是在搜索过程中,通过某些评估标准,提前终止对某些无意义或低
效的节点的扩展,以减少搜索空间,提高搜索效率。
02 03
常用剪枝策略
包括限界剪枝、启发式剪枝、概率剪枝等。限界剪枝通过设置上下界来 限制搜索范围;启发式剪枝利用启发式函数来评估节点的重要性;概率 剪枝则根据节点的概率分布来进行剪枝。
人工智能第3章选讲.ppt
点上。接着,程序试图选择一个时刻,使之适合于所有参
加者。在他们的工作时间表中,通常白天的会议时刻可能
第 在除14∶00外的任意时刻,所以选择14∶00作为开会时 三 间,至于在哪一天倒没关系。然而,程序发现在星期三无
章 房间可供开会使用。所以它回溯穿过结点(假设星期三的
高 结点),并改在另一天,比如星期二。现在就必须复制导
推 理
是定义特定的非经典逻辑(如缺省推理和自认识逻辑)。
高
级 人
3.1.1 缺省推理
工
智
能
很少有能在处理过程中拥有它所需要
的一切信息的系统。但当缺乏信息时,只
第 要不出现相反的证据,就可以作一些有益
三 章
的猜想。构造这种猜想称为缺省推理
高 (default reasoning)。
级
知
识
与
推
理
高
级 人
第 信息),因为用这种方式推导出来的命题是依赖于在某个命题
三 中缺少某种信念,即如果前面那些缺省的命题一旦加入系统, 章 就必须消除用缺省推理产生的命题。这样一来,如果你拿着
高 级
花走到门口时,你的主人立刻打喷嚏,你就应取消以前的信
知 念——你的主人喜欢花。当然,你也必须取消建立在已被取
识 消的信念基础上的任何信念。
推 并有可供开会的房间。
理
高 级 人 工 智 能
第 三 章
高 级 知 识 与 推 理
高
级
求解该问题时,系统必须试图在一个时刻满足一个约
人 束。最初,几乎没有根据可以肯定哪个时间最好,所以随
工 智
意确定为星期三。于是产生一个新的约束,解的其余部分
能 必须满足会议在星期三举行的假设,且存放在所产生的结
人工智能第3章参考答案
第3章确定性推理部分参考答案判断下列公式是否为可合一,若可合一,则求出其最一般合一。
(1) P(a, b), P(x, y)(2) P(f(x), b), P(y, z)(3) P(f(x), y), P(y, f(b))(4) P(f(y), y, x), P(x, f(a), f(b))(5) P(x, y), P(y, x)解:(1) 可合一,其最一般和一为:σ={a/x, b/y}。
(2) 可合一,其最一般和一为:σ={y/f(x), b/z}。
(3) 可合一,其最一般和一为:σ={ f(b)/y, b/x}。
(4) 不可合一。
(5) 可合一,其最一般和一为:σ={ y/x}。
把下列谓词公式化成子句集:(1)(∀x)(∀y)(P(x, y)∧Q(x, y))(2)(∀x)(∀y)(P(x, y)→Q(x, y))(3)(∀x)(∃y)(P(x, y)∨(Q(x, y)→R(x, y)))(4)(∀x) (∀y) (∃z)(P(x, y)→Q(x, y)∨R(x, z))解:(1) 由于(∀x)(∀y)(P(x, y)∧Q(x, y))已经是Skolem标准型,且P(x, y)∧Q(x, y)已经是合取范式,所以可直接消去全称量词、合取词,得{ P(x, y), Q(x, y)}再进行变元换名得子句集:S={ P(x, y), Q(u, v)}(2) 对谓词公式(∀x)(∀y)(P(x, y)→Q(x, y)),先消去连接词“→”得:(∀x)(∀y)(P(x, y)∨Q(x, y))此公式已为Skolem标准型。
再消去全称量词得子句集:S={P(x, y)∨Q(x, y)}(3) 对谓词公式(∀x)(∃y)(P(x, y)∨(Q(x, y)→R(x, y))),先消去连接词“→”得:(∀x)(∃y)(P(x, y)∨(Q(x, y)∨R(x, y)))此公式已为前束范式。
再消去存在量词,即用Skolem函数f(x)替换y得:(∀x)(P(x, f(x))∨Q(x, f(x))∨R(x, f(x)))此公式已为Skolem标准型。
人工智能第三章243.pptx
有 SG = S1 U S2 U S3 U …U Sn 则SG 与 S1 U S2 U S3 U …U Sn在不可满足得意义 上是一致的。 即SG 不可满足 <=> S1 U S2 U S3 U …U Sn不可满足
( x )( P(x) ∧ Q) <=> ( x ) P(x) ∧ Q
( x )( P(x) → Q) <=> ( x ) P(x) → Q ( x )(Q → P(x) ) <=>Q → ( x ) P(x)
3.2 谓词逻辑基础
3.3 谓词逻辑归结原理
SKOLEM标准形
前束范式 定义:说公式A是一个前束范式,如果A中 的一切量词都位于该公式的最左边(不含否 定词),且这些量词的辖域都延伸到公式的 末端。
3.2 谓词逻辑基础
一阶逻辑 公式及其解释
个体常量:a,b,c 个体变量:x,y,z 谓词符号:P,Q,R
量词符号: ,
3.2 谓词逻辑基础
量词否定等值式:
~( x ) P(x) <=> ( y ) ~ P(y) ~( x ) P(x) <=> ( y ) ~ P(y)
量词分配等值式:
注意:谓词公式G的SKOLEM标准形同G并 不等值。
例:将下式化为Skolem标准形:
~(x)(y)P(a, x, y) →(x)(~(y)Q(y, b)→R(x))
解:第一步,消去→号,得: ~(~(x)(y)P(a, x, y)) ∨(x) (~~(y)Q(y, b)∨R(x))
第二步,~深入到量词内部,得: (x)(y)P(a, x, y) ∨(x) ((y)Q(y, b)∨R(x))
第三章演绎推理
第三章演绎推理自动定理证明是人工智能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早期取得较大成果的研究课题之一,在发展人工智能方法上起过重大作用。
1956,美国,Newell, Simon, Shaw编制逻辑理论机:The Logic Theory Machine 简称LT. 证明了《数学原理》(罗素)第二章中38个定理, 改进后证明了全部52个定理。
是对人的思维活动进行研究的重大成果,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真正开端。
在此之后,发展了一些机械化推理算法,很成功地用到人工智能系统中。
第一节鲁滨逊归结原理一、命题逻辑中归结推理1.归结:消去子句中互补对的过程:子句:任何文字的析取式C称为子句,C=P∨Q∨7R={P,Q,7R}如:C1=LVC1`={L,C1`}C2=7LVC2`={7L,C2`}可以证明C12=C1`VC2`={C1`,C2`}是C1,C2的逻辑结论:即:C1∧C2⇒C12证明:C1=LVC1`=77C1`VL=7C1`→LC2=7LVC2`=L→C2`所以7C1`→C2`=77C1`VC2`=C1`VC2`实际上是P→Q, Q → P⇒P→R的应用即前提成立⇒结论成立,也即结论不成立⇒前提不成立S子句集:其中有C1,C2归结式S`子句集:C12代替C1,C2则:S`不可满足⇒S不可满足2.归结推理步骤要证A⇒B成立(或证A→B重言、永真),只要证A∧7B不可满足(永假)①化A∧7B为合取范式C1∧C2∧……∧Cm②子句集S={C1,C2,…, Cm}③归结规则用于S,归结式入S中.④重复③,直到S中出现空子句。
证明:SVR是P∨Q , P →R,Q→S的逻辑结论。
(P∨Q) ∧(P →R) ∧(Q→S) ∧7(S∨R)=(P∨Q)∧(7P∨R) ∧(7Q∨S) ∧7S∧7R所以S={P∨Q,7P∨R,7Q∨S,7S,7R}(1)P∨Q(2)7P∨R(3)7Q∨S(4)7S(5)7R(6)Q∨R (1)(2) 归结(7)7Q (3)(4) 归结(8)Q (5)(6) 归结(9)F (7)(8) 归结命题逻辑中不可满足的子句集S,使用归结原理,总能在有限步内得到一个空子句⇒归结原理是完备的。
人工智能导论 第3章 确定性推理方法(导论) [兼容模式]
①足球运动员的身体都是强壮的;
(大前提)
②高波是一名足球运动员;
(小前提)
③所以,高波的身体是强壮的。 (结 论)
9
3.1.2推理方式及其分类
1.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默认推理 (2)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个别一一般
完全归纳推理(必然性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非必然性推理)
■逆向推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判断一个假设是否是证据?
___ ♦当导出假设的知识有多条时,如何确定先选哪一条? ♦ 一条知识的运用条件一般都有多个,当其中的一个经 验证成立后,如何自动地换为对另一个的验证?
♦ ......
选择初 -_逆向推理:目的性强,利于向用户提供解释,但 始目标时具有盲目性,比正向推理复杂。
22
3.1.3推理的方向
3.混合推理
.正向推理:盲目、效率低。
■逆向推理:若提出的假设目标不符合实际,会降低效
率C
■正反向混合推理:
1 ( ) 先正向后逆向:先进行正向推理,帮助选择某个目标,
即从已知事实演绎出部分结果,然后再用逆向推理证实该目标
2 或提高其可信度;
( ) 先逆向后正向:先假设一个目标进行逆向推理,然后
■实现正向推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确定索知识库。 .冲突消解策略。
■正向推理简单,易实现,但目的性不强,效率低。
19
3.1.3推理的方向
2.逆向推理
.逆向推理(目标驱动推理):以某个假设目标作为出 发点。 -基本思想:
选定一个假设目标。 寻找支持该假设的证据,若所需的证据都能找到,则 原假设成立;若无论如何都找不到所需要的证据,说明 原假设不成立的;为此需要另作新的假设。 ■主要优点:不必使用与目标无关的知识,目的性强, 同时它还有利于向用户提供解释。
《人工智能》第三章知识演绎
4
规则演绎系统
(1)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 从if部分向then部分推理的过程称为正向推理,即从事
实或状态向目标或行动进行操作。 ➢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的步骤:
事实表达命题式的与或形变换
a) 利用(W1→W2)和(W1∨W2)的等价关系,消去符号→(如果存在 该符号的话)。实际上,在事实中间很少有符号→出现,因为可把 蕴涵式表示为规则。
逆向系统中的事实表达式均限制为文字合取形,它可以表示为一个文字 集。当一个事实文字和标在该图文字节点上的文字相匹配时,就可 把相应的后裔事实节点添加到该与或图中去。这个事实节点通过标 有mgu的匹配弧与匹配的子目标文字节点连接起来。同一个事实文 字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每次用不同变量),以便建立多重事实节点。
在正向推理系统中,这种目标表达式只限于可证明的表达式,尤其是可 证明的文字析取形的目标公式表达式。我们用文字集表示此目标公 式,并设该集各元都为析取形式。
目标文字和规则可用来对与或图添加后继节点,当一个目标文字与该图 中文字节点n上的一个文字相匹配时,我们就对该图添加这个节点 n的新后裔,并标记为匹配的目标文字。这个后裔叫做目标节点, 目标节点都用匹配弧分别接到它们的父辈节点上。
在这种系统中,通常称规则的if部分为前项 (antecedent),称规则的then部分为后项 (consequent)。
3
规则演绎系统
基于规则的求解系统由if-then形式的规则建立的。 例如:if (antecedent) then (consequent)
前件
后件
基于规则的系统称为规则演绎系统,若后件用于规定 动作,则称为产生式系统。规则演绎系统可以分 为如下的3种: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规则逆向演 绎系统、规则双向演绎系统。
920090-人工智能导论(第4版)-第3章 确定性推理方法(导论)
3.1.1 推理的定义
已知事实
推理: ( 证 据 ) 某 种 策 略
知识
结论
数据库 知识库
专家
推理机
病人
医疗专家系统
知识 专家的经验、医学常识
初始 证据
病人的症状、化验结果
证据
中间结论
7
3.1 推理的基本概念
3.1.1 推理的定义 3.1.2 推理方式及其分类 3.1.3 推理的方向 3.1.4 冲突消解策略
2
第3章 确确定定性性推推理理方方法法
知识 知识 推理
智 能 ?!
自然演绎 推理
经典逻辑推理 (确定性推理)
推
理
不确定性推理
归结演绎 推理
与 /或 形 演绎推理
3
第3章 确定性推理方法
3.1 推理的基本概念 3.2 自然演绎推理 3.3 谓词公式化为子句集的方法 3.4 鲁宾逊归结原理 3.5 归结反演 3.6 应用归结反演求解问题
22
3.1.3 推理的方向
3. 混合推理
正向推理: 盲目、效率低。 ▪ 逆向推理: 若提出的假设目标不符合实际,会降低效率。 ▪ 正反向混合推理: (1)先正向后逆向:先进行正向推理,帮助选择某个目标,
即从已知事实演绎出部分结果,然后再用逆向推理证实该目标 或提高其可信度;
(2)先逆向后正向:先假设一个目标进行逆向推理,然后再
36
第3章 确定性推理方法
3.1 推理的基本概念 3.2 自然演绎推理 3.3 谓词公式化为子句集的方法 3.4 鲁宾逊归结原理 3.5 归结反演 3.6 应用归结反演求解问题
归 结 演 绎 推 理
37
归结演绎推理
反证法: P Q ,当且仅当 P Q F , 即 Q为 P 的逻辑结论,当且仅当 P Q 是不可
人工智能第三章
①不考虑给定问题所具有的特定知识。 ②考虑问题领域可应用的知识。 选取规则的方法为使用匹配。
1.规则的匹配 匹配方式有三种:
(1)索引匹配 对全局数据库GD加索引,再通过映射函数找出相应的规则。
(2)变量匹配 如:符号积分,使用规则:∫udv→uv-∫vdu,而系统实际求积分时, 要查找GD中∫xdy的形式,要求x与u,y与v匹配。
(2)关联规则间关系的表示 在知识库(规则库)中某些规则常按牟中国特征组织起 来放在一起,形成某种结构。这样既便于规则库的维护 管理也便于规则的使用。
(a)规则按参数分类 (b)规则的网状结构
3.3.3 产生式系统的推理方式
1.正向推理 从已知事实出发,通过规则库求的结论。正向推理称为
数据驱动方式,也称作自底向上的方式。推理过程是: (1)规则集中规则的前件与数据库中的事实进行匹配,得
这样一个三元组的图形表示为: R
A→B
3.4.2 二元语义网络的表示
二元语义网络可以用来表示一些涉及变元的简单事实, 其实质还是一个三元组;(R,x,y)。
3.4.3
多元语义网络的表示
语义网络是一种网络结构。从本质上讲,结点之间的连 接是二元关系。如果我们要表示的事实是多元关系,必 须见多元关系转化为二元关系,然后用语义网络表示出 来。必要是还需要在语义网络中增加一些中间结点。具 体来说,多元关系R(x1,x2, …, xn)总可以转成 R(x11,x12) ∧R(x21,x22) ∧…∧R(xn1,xn2)
3.4.5 语义网络的推理过程
1.继承 把对事物的描述从概念结点或类结点传递到实例结点中 去。在语义网络中,有三种继承过程:值继承、如果需 要继承和默认继承。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第三章知识与知识表示 精品
由模糊性引起的不确定性
由模糊概念、模糊关系所形成的知识是不确定的。(知识是有关信息关联在一起形成的
信息结构,“信息”与“关联”是构成知识的两个要素。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信息可能 是精确的,也可能是不精确的、模糊的;关联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
(比如说:人的个子高与个子矮,分界线是模糊的)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把零级知识与一级知识统称为领域知识, 而把二级以上的知识统称为元知识。
四、知识的表示
➢ 所谓知识表示实际上就是对知识的一种描述,或者说是 一组约定,一种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用于描述知识的数据 结构。对知识进行表示的过程就是把知识编码成某种数 据结构的过程。 知识表示方法又称为知识表示技术,其表示形式称为知 识表示模式。目前用得较多的知识表示方法主要有:一 阶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语义 网络表示法,脚本表示法,过程表示法,Petri 网表示法, 面向对象表示法。
• 控制性知识:又称为深层知识、元知识。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问题求解的 知识,即关于知识的知识。例如问题求解中的推理策略(正向推理及逆 向推理);信息传播策略(如不确定性的传递算法);搜索策略(广度 优先、深度优先、启发式搜索等);求解策略(求第一个解、全部解、 严格解、最优解等);限制策略(规定推理的限度)等等。
人类的智能活动过程主要是一个获得并运用知识 的过程,知识是智能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机具有 智能,使它能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就必须使它 具有知识。但知识是需要用适当的模式表示出来 才能存储到计算机中去的,因此关于知识的表示 问题就成为人工智能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主要的知识表示方法:
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
3、从确定性划分:
➢ 确定性知识:可指出其值为真或假的知识。 ➢ 不确定性知识:它是不精确的、不完全的、模糊的知识。 4、从知识结构及表现形式来划分:
人工智能演绎推理
第三章演绎推理自动定理证明是人工智能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早期取得较大成果的研究课题之一,在发展人工智能方法上起过重大作用。
1956,美国,Newell, Simon, Shaw编制逻辑理论机:The Logic Theory Machine 简称LT. 证明了《数学原理》(罗素)第二章中38个定理, 改进后证明了全部52个定理。
是对人的思维活动进行研究的重大成果,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真正开端。
在此之后,发展了一些机械化推理算法,很成功地用到人工智能系统中。
第一节鲁滨逊归结原理一、命题逻辑中归结推理1.归结:消去子句中互补对的过程:子句:任何文字的析取式C称为子句,C=P∨Q∨7R={P,Q,7R}如:C1=LVC1`={L,C1`}C2=7LVC2`={7L,C2`}可以证明C12=C1`VC2`={C1`,C2`}是C1,C2的逻辑结论:即:C1∧C2⇒C12证明:C1=LVC1`=77C1`VL=7C1`→LC2=7LVC2`=L→C2`所以7C1`→C2`=77C1`VC2`=C1`VC2`实际上是P→Q, Q →R⇒P→R的应用即前提成立⇒结论成立,也即结论不成立⇒前提不成立S子句集:其中有C1,C2归结式S`子句集:C12代替C1,C2则:S`不可满足⇒S不可满足2.归结推理步骤要证A⇒B成立(或证A→B重言、永真),只要证A∧7B不可满足(永假)①化A∧7B为合取范式C1∧C2∧……∧Cm②子句集S={C1,C2,…, Cm}③归结规则用于S,归结式入S中.④重复③,直到S中出现空子句。
证明:SVR是P∨Q , P→R,Q→S的逻辑结论。
(P∨Q) ∧(P →R) ∧(Q→S) ∧7(S∨R)=(P∨Q)∧(7P∨R) ∧(7Q∨S) ∧7S∧7R所以S={P∨Q,7P∨R,7Q∨S,7S,7R}(1)P∨Q(2)7P∨R(3)7Q∨S(4)7S(5)7R(6)Q∨R (1)(2) 归结(7)7Q (3)(4) 归结(8)Q (5)(6) 归结(9)F (7)(8) 归结命题逻辑中不可满足的子句集S,使用归结原理,总能在有限步内得到一个空子句⇒归结原理是完备的。
人工智能课后答案第三章
人工智能课后答案第三章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1.基于谓词逻辑的机器推理方法:自然演绎推理,归结演绎推理,基于规则的演绎推理。
2. 求下列谓词公式的子句集(1) x y(P(x,y) Q(x,y))解:去掉存在量词变为:P(a,b)Q(a,b) 变成子句集{ P(a,b),Q(a,b )}(2) x y(P(x,y) Q(x,y)) 解:去掉蕴涵符号变为:x y(¬ P(x,y)Q(x,y)) 去掉全称量词变为:¬ P(x,y) Q(x,y) 变成子句集{ ¬ P(x,y) Q(x,y)}(3) {()[(,)(,,)]}x P x y zQ x z zR x y z ∀→∃∀∨∀()(,)(,(),)P x Q x z R x f x z ⌝∨∨(4)((,,,,,)(,,,,,)(,,,,,))x y z u v w P x y z y v w Q x y z y v w R x y z u v w ∃∀∃∃∀∃∨∧ {p(a,y,f(y),y,v,g(y,v)) Q(a,y,f(y),y,v,g(y,v)), p(a,x,f(x),x,z,g(x,z))R(a,x,f(x),h(x),z,g(x,z))} 3. 试判断下列子句集中哪些是不可满足的(1)使用删除策略(2)归结 4.用合一算法求下列公式集的最一般合一。
(1)W={Q(a,x),Q(y,b)} 最一般合一为:{a/y,b/y} (2){()((,))}W Q x y z Q u h v v u =,,,,,最一般合一为:{z/u,h(v,v)/y,z/x}或{x/u,h(v,v)/y,x/z}5.用归结原理证明,G 是否可肯定是F 的逻辑结果。
(1) F 1 (x)(P(x)(Q(x)∧R(x)) F 2 (x) (P(x) ∧S(x) G (x)(S(x) ∧R(x)) 证明:利用归结反演法,先证明F 1 ∨ F 2 ∨¬G 是不可满足的。
人工智能演绎推理
人工智能----归纳演绎推理大作业班级:1311学号:1311姓名:一、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科学研究中的两种推理方法。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若干零散的现象中推出一个一般规律,也就是从若干特殊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
例如,我观察我周围的人,发现每个人都长着十根手指头,经过我的归纳总结,于是我就得出了这样一个一般规律:人都长十根手指头。
这就是归纳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把归纳推理得到的一般规律,再应用到现实中去,去推测其它没被考察过的同类对象的性质特点。
它是从一般到特殊。
例如,上例中我得到了一个规律,每个人都长十根手指头,这时有人问我张三长几根手指头。
张三不是我周围的人,他不在我原来考察的对象范围之内,我就得靠我的这个一般规律去推测。
由上面对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解释也可以看出来,它们虽然是科学研究的两种方法,但是它们不是独立的,而是关系密切,是科学研究中先后次序确定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
首先,是先有归纳推理,然后才能有演绎推理,没有归纳推理推出来的一般规律,演绎推理就无法进行,所以它们的先后次序是确定下来的。
而且,如果只有归纳推理,没有演绎推理,那么归纳推理得到的一般规律就得不到应用,它将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没有归纳推理,那么就不可能有演绎推理,所以它们不可分割,不能缺少任何一个,谁也离不开谁。
二、例题已知:F1:张先生是小王的上司(boss);F2:小王是小刘的同事(workmate);F3:如果X和Y是同事,则X的上司也是Y的上司。
求:小刘的上司是谁?谓词的定义:boss(X,Y):Y是X的上司;workmate(X,Y):X和Y是同事。
将已知前提及带求解问题表示成谓词公式:F1:boss(wang , zhang).F2:workmate(liu,wang).F3:)).YbossXZXY∀∀∧X→workmateboss,((,Y)))()((Z(,G:).bossliuXX∨∃⌝()(,)(XANSWER将上述公式化为子句集:主要是以下9步:1.去蕴含(→);2.把非移到仅靠谓词的位置;3.重新命名变元名;4.消去存在;5.将全称量词向左靠;6.转化成子句集(是合取的形式);7.去全称量词;8.对变元更名,是不同子句中的变元名不同;9.消去合取词;最终得到的子句集如下:(1)boss(wang , zhang).(2)workmate(liu,wang).(3))bossXZYboss⌝.∨⌝Xworkmate∨Y)(,,(Z,)((4)).Uliuboss∨⌝ANSWER(),(U应用归结原理进行归结(5)------(1)(3)归结bosswangYZ∨⌝⌝workmate∨wangboss)(,Y,).(Z(,)wangbossbosszhangworkmate∨Y∨wangY⌝().(zhang),),(,最终归结为:)bossYYworkmate∨⌝.wang,(),(zhang (6)------(4)(5)归结最终归结为:).liuwangworkmate∨⌝(zhang(),ANSWER (7)-------(2)(6)归结最终归结为:).ANSWER(zhang由ANSWER(zhang)可得出:小刘的上司是张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1)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 从if部分向then部分推理的过程称为正向推理,即从事 实或状态向目标或行动进行操作。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的步骤:
例2:我们有事实表达式(v) (u) {Q(v,u)∧[(R(v)∨P(v))∧S(u,v)]} 注意,这时变量u成为了变量v的函数f(v),利用Skolem函数把这 个表达式化为:Q(v,f(v))∧{[ R(v)∧ P(v)]∨ S(f(v),v)}
14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1)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 推理规则:消解(归结)
归结是合理的。
证明:所谓合理的,就是说,如果{} 1和{ } 2均是真的,那 么1 2是真的。对的真假值讨论就可以了。 情形一: 是真的,那么, 是假的,因此,{ } 2为真,必须 2为真,故1 2是真的。 情形二: 是假的,那么, { } 1为真,必须1为真,故1 2是 真的。 综合情形一和二,可知, 1、2至少有一个必须为真,即1 2是 真的。
得到的子句为: Q(w,A), S(A,v)∨ R(v), S(A,v)∨ P(v)
我们一般把事实表达式的与或图表示倒过来画,即把根节点画在最下 面,而把其后继节点往上画。我们将要讨论到目标公式的与或图 表示,它是按通常方式画出的,即目标在上面。
12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17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1)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 作为终止条件的目标公式
应用规则推理的目的在于从某个事实公式和某个规则集出 发来证明某个目标公式。
在正向推理系统中,这种目标表达式只限于可证明的表达式,尤其是 可证明的文字析取形的目标公式表达式。我们用文字集表示此目 标公式,并设该集各元都为析取形式。 目标文字和规则可用来对与或图添加后继节点,当一个目标文字与该 图中文字节点n上的一个文字相匹配时,我们就对该图添加这个节 点n的新后裔,并标记为匹配的目标文字。这个后裔叫做目标节点, 目标节点都用匹配弧分别接到它们的父辈节点上。
10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1)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 与或图的正向推理:
限制规则的公式类型为:LW 其中: L为单文字;W为与 或形的唯一公式。
(P ∨ Q) R S S (T ∨ U) [(P ∨ Q) ∧ R] ∨[S ∧(T ∨ U)]
[(P ∨ Q) ∧ R]
[S ∧(T ∨ U)]
[S ∧(T ∨ U)] ∨ [(P ∨ Q) ∧ R]
20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2) 规则逆向演绎系统
基于规则的逆向演绎系统,其操作过程与正向演绎系统相反,即为从 目标到事实的操作过程,从then到if的推理过程。
目标表达式的与或形式
采用与变换事实表达式同样的过程,把目标公式化成与或形,即消去 蕴涵符号,把否定符号移进括号内,对全称量词Skolem化并删去 存在量词。留在目标表达式与或形中的变量假定都已存在量词量 化。 例1:目标表达式: ( y)(x){P(x) →[Q(x, y)∧[P(x)∧S(y)]]} 被化成与或形: P(f(y))∨{Q(f(y), y)∧[ P(f(y))∨ S(y)]} 式中, x =f(y)为一Skolem函数。
7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1)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 从if部分向then部分推理的过程称为正向推理,即从事 实或状态向目标或行动进行操作。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的步骤:
例1:我们有事实表达式(u)(v){Q(v,u)∧[(R(v)∨P(v))∧S(u,v)]} 把它化为:Q(v,A)∧{[ R(v)∧ P(v)]∨ S(A,v)} 对变量更名标准化,使得同一变量不出现在事实表达式的不同主要合 取式中。更名后得表达式: Q(w,A)∧{[ R(v)∧ P(v)]∨ S(A,v)}必须注意到Q(v,A)中的变量v可用新变量w代替,而合取 式[ R(v)∧ P(v)]中的变量v却不可更名,因为后者也出现在析 取式 S(A,v)中。
当目标公式按正向规则应用 Q 例如:考虑规则 S (x∧y)∨z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 到事实表达式与或图,产生 用到右面的事实表达式中。 的与或图包含有终止在目标 节点的一个解图时,证明目 表示某个事实表达式的与或图的叶节点均由 标公式成立。 表达式中的文字来标记。
T
U
X∧Y
Z
X
Y
图中标记有整个事实表达式的节点,称为根 节点,它在图中没有祖先。
19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C G D P E Q G
(1)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 作为终止条件的目标公式
例3:事实P∨Q; 规则P →C,Q→G; 目标C∨G。
T
U C
P
Q
(T ∨ U)
S
[(T ∨ U) ∧ S]
当目标公式按正向规则应用 到事实表达式与或图,产生 R (P ∨ Q) 的与或图包含有终止在目标 节点的一个解图时,证明目 标公式成立。 [(P ∨ O)∧R]
21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2) 规则逆向演绎系统
目标表达式的与或形式
与或形的目标公式也可以表示为与或图。不 P(f(y))∨{Q(f(y), y)∧[ P(f(y))∨ S(y)]} 过,与事实表达式的与或图不同的是, P(f(y)) Q(f(y), y) ∧[P(f(y))∨ S(y)] 对于目标表达式,与或图中的 k线连接符 用来分开合取关系的子表达式。在目标 公式的与或图中,我们把根节点的任一 Q(f(y), y) P(f(y))∨ S(y) 后裔叫做子目标节点,而标在这些后裔 节点中的表达式叫做子目标。 P(f(y)) S(y) 例1:目标表达式: P(f(y))∨{Q(f(y), y)∧[ P(f(y))∨ S(y)]}
用狄· 摩根(De Morgan)定律把否定符号移进括号内,直到每个否 定符号的辖域最多只含有一个谓词为止。
b)
6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1)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 从if部分向then部分推理的过程称为正向推理,即从事 实或状态向目标或行动进行操作。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的步骤:xyP(x,y)
11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1)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 与或图的正向推理:
公式的与或图表示有个有趣的性质,即由变换该公式得到的子句集可 作为此与或图的解图的集合(终止于叶节点)读出;也就是说,所 得到的每个子句是作为解图的各个叶节点上文字的析取。这样, 由表达式Q(w,A)∧{[R(v)∧ P(v)]∨ S(A,v)}
事实表达命题式的与或形变换 xP(x,f(x))
yxP(x,y) xP(x,a) ~xP(x) x ~ P(x)
c) d) e) 对所得到的表达式进行Skolem化和前束化。 对全称量词辖域内的变量进行改名和变量标准化,而存在量词量 化变量用Skolem函数代替。 删去全称量词,而任何余下的变量都被认为具有全称量化作用。
R ∨ X ∨ Z;R∨Y∨Z
16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1)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 与或图的正向推理:
应用一条规则得到的与或图继续表示事实表达式和推得的表达式, 这可利用匹配弧两侧有相同标记的节点来实现。对一个节点 应用一条规则之后,此节点就不再是该图的叶节点。 不过,它仍然由单一文字标记而且可以继续具有一些应用于它的 规则。 我们把图中标有单文字的任一节点都称为文字节点,由一个与或 图表示的子句集就是对应于该图中以文字节点终止的解图集。
9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1)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的步骤:
事实表达命题式的与或形变换
Q(W,A)∧{[ R(V) ∧
P(V)]∨ S(A,V)} S(A,V) S(A,V)
Q(W,A)
[ R(V) ∧
P(V)]∨
R(V) ∧ P(V)
4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基于规则的求解系统由if-then形式的规则建立的。
例如:if (antecedent) then (consequent)
前件 后件
基于规则的系统称为规则演绎系统,若后件用于规定 动作,则称为产生式系统。规则演绎系统可以分 为如下的3种: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规则逆向演 绎系统、规则双向演绎系统。
5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1)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 从if部分向then部分推理的过程称为正向推理,即从事 实或状态向目标或行动进行操作。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的步骤:
事实表达命题式的与或形变换
a) 利用(W1→W2)和(W1∨W2)的等价关系,消去符号→(如果存在 该符号的话)。实际上,在事实中间很少有符号→出现,因为可把 蕴涵式表示为规则。
13
《人工智能》第三章 知识演绎
规则演绎系统
(1) 规则正向演绎系统 推理规则:消解(归结)
归结定义为:从{} 1和{ } 2(1和2是文字集合,是一 个文字),可以归结为1 2,它被称为两个子句的归结式。 是 被归结的文字。这个过程称为归结。例:
1、 P ⋁ R 和 Q ⋁ ¬ R归结R为P ⋁ Q。注意到P ⋁ R与Q ⋁ ¬ R的等价写法 为¬P ⊃ R、R ⊃ Q,利用蕴涵“⊃”的传递性,则有¬P ⊃ Q,而 它的等价表示为P ⋁ Q。于是,可以看出,通过链式的推理规则产 生的结果与归结是一致的。 2、 R 和 Q ⋁ ¬ R归结R为 Q。而Q ⋁ ¬ R等价于R ⊃ Q,这样,此归结 与假言推理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