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予读书法”之反思

合集下载

朱子读书法的当代意义

朱子读书法的当代意义

朱子读书法的当代意义朱子读书法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读书方法论,对于后世文人学者的读书学习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提出了一种“明明德、修己治人、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核心观念,倡导个人修养、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朱子读书法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一观念在当下社会仍然非常重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对于物质追求往往超过了精神追求。

然而,人的素质和精神修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样重要。

朱子读书法提倡在读书过程中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通过对于经典文献的学习,用以培养自己的人格修养和道德观念。

这种理念在当下社会可以引导人们在做出决策时能够充分考虑道德伦理和公共利益,以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其次,朱子读书法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存量,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

中国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通过实际演练和实践操作,才能够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真谛和内涵。

朱子读书法强调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性,这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自己的所学所为,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再次,朱子读书法强调认真学习的态度。

读书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扩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来塑造自己的肚量和心境。

朱子读书法提倡用诚实正直的态度对待知识,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学习来培养自己的人格和品质。

在当代社会,人们无论是面对学业还是工作,都应该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去面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最后,朱子读书法注重学而时习之的精神。

读书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坚持和与时俱进的过程。

只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够使人不断地充实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当代社会变化多端,新知识不断涌现,如果不持续地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总而言之,朱子读书法作为古代的一种读书思想方法,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熹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朱熹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朱熹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平武中学赵勤财最近学习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朱熹的语文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朱子读书法》。

下面谈的就是《朱子读书法》给我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秩序渐进与“博”“精”结合朱熹说:“群书先后缓急失其序,则迂回艰苦而不切于其身;每书诵读考索失其序,则匆遽急迫而无得于其心,皆非读书之法也。

”“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平天下事。

”“先《论》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紊也,量力所至,约其程课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

如是循序而进焉,则志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疾。

”这些话强调了读书要有次序,即群书先后缓急之序和每书诵读考索之序,并且进行了分析,要求根据个人能力所及,订出计划,严格遵守。

由此看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接受心理,灵活处理教材的顺序,尤其是选修课的顺序。

必修课是基础,而我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就需要在必修上花费主要精力和时间;选修课是提高,而大部分学校都是由应试而选,学生无自主权,所以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就少得多。

其实,我们的教学应该先把必修课上完再上选修课,因为选修课的编写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

但是,我们四川省却统一要求每学期一本必修一本选修,而学生学选修相当吃力,这显然不是循序渐进。

另外,我们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讲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要具体:第一,新旧知识之间的比例应当在10—15%比100%之间最恰当;第二,要根据个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时间规划;第三,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各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第四,检查学习新学科所应具备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五,及时弥补欠缺的旧知识并复习遗忘了的知识;第六,选取适合自己学习的书。

在谈到“博”与“精”时朱熹说:“凡读一件便精这一件。

朱子读书法读书笔记3000字

朱子读书法读书笔记3000字

朱子读书法读书笔记一、朱子读书法的基本概念朱子是我国宋代思想家、教育家,其读书法作为一种阐述学习方法和态度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子读书法主张“格物致知”,强调学习应当以实践为基础,通过观察事物而得到真知。

朱子强调“诚意正心”,认为读书学习应当以诚心和真诚为前提,通过自我修养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朱子读书法的核心理念1. 格物致知朱子认为,人们应当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来获取知识,而不是空谈理论。

他倡导学习者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去发掘智慧,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2. 诚意正心朱子强调,读书学习应当怀着真诚和诚意的态度,不偏不私地对待所学的知识。

他认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真正领会经典中的真理,从而得到持久的智慧。

三、朱子读书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 强调实践现代教育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

朱子读书法提醒我们,学习应当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2. 强调修养现代社会追求知识的数量,而忽视了对学生修养的培养。

朱子读书法强调诚意和正心,提醒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注重人文关怀。

四、朱子读书法的现实意义朱子读书法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重视,对于当代人们塑造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从朱子读书法中汲取智慧,注重实践,强调修养,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五、结语朱子读书法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对学习的独特理解,其强调实践和修养的思想,对于当代教育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当以朱子读书法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品德修养,以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六、朱子读书法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朱子读书法着重强调了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

朱子读书法提醒我们,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为重要。

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实践、诚意和正心,才能够真正增进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修养品质。

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原文地址: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如水君子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仿佛是浩瀚的海洋,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中许多真知灼见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笔者试图从朱熹经典教育思想之一的朱子读书法入手,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撷取宝贵的思想财富。

朱子教人为学,必教人读书。

朱子教人格物穷理,读书也是格物穷理中一个重要项目。

他在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重视如何教书,而且也非常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在这方面,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成为其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1、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列"朱子读书法"六条之首。

朱熹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具体地说"循序渐进"包含四个意思:第一,读书应该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凡读书,须有次序。

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覆触绎玩味""学不可蹬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

一经通熟,他书亦易看"这说明读书须有先后顺序,读二书如此,读一书也如此。

先读的未弄通,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能"意定理明",而不是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

"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

"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

读书应根据自己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的进程。

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不贪多,不求速。

读书要扎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得其真意;读书不能求快,就如同浇菜不可忙急求快,而应按照课程,逐字逐句理会;读书不要贪多,读书贪多譬如数钞,一错就无处推寻。

“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启示
,
其 读物 可 以图画 为主

文 字 为辅

,
并指

循 序渐 进 序

,
度 与方 法
:
,
更提 出读书 要 身体 力行



是 将 自身
:
导学 生 阅读 浅显 易 懂 故事 等
,
简 短精炼 的童 话

寓言

主 要 是 指 三个方 面
,
一 是 人 的身
,
入那 道 理 中去

朱熹 在 《读 书 之要 》 中提 到
;
小 学语 文 ; 课 外 阅
也 只 有 反 复琢 磨
,
才 能体 会其 深 刻思 想
,
感 悟读
依据 学 段合 理规 划

朱 熹 在 结 合 自身 读 书 经 验 的基 础 上
出 《读 书 之要 》
, ,
书所 带 来 的乐趣 总结



朱 子读 书 法

,

中第 一条 就提 到 读 书要


因而
,
在 读 书 的 过 程 中 忌 以主 观 之 见 给 学
,
引 导学 生 阅读整 本 书

到 了 高 学段 时 期
,
,
可 以让

推进

方想 象 成 自己 在对 孔子 发 问
,
孔 子 回答 的话 当做
,
学生 阅 读不 同类 型 的作 品 性文 章

如 诗歌

散文

说明
在 不 同 的年 龄 阶段
人 的认 知水 平

恭读〈朱子读书法〉读后

恭读〈朱子读书法〉读后

《恭读〈朱子读书法〉》读后郭齐勇中国人自古爱读书,因读书而成圣成贤、成才成事者的故事写成的书,汗牛充栋。

但近来有统计者说,比较起来,中国大陆人是世界上最不爱读书的群体,人均年读书仅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人的64本。

此消息一出,议论蜂起,主要是说不爱读书的原因,其中一条是不知怎么读书、读什么书。

我觉得《朱子读书法》(以下简称《朱法》)是一本好书,真读进去了,就自然而然知道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了。

这本书可在《四库全书》中找到,但从来没有见过单行印刷本,更没有见过现代印刷本。

张二江先生做了件好事,以《恭读〈朱子读书法〉》(以下简称《恭读》)为书名,辑校出版了这本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印刷发行。

二江兄给我送来一本,我很高兴,跟他说,弟一直想要研究生们读这本书,苦于没有单行本。

现在吾兄的这本书出版,太好了。

我读了这本书,有几点感受愿与爱读书的人们分享。

诚如著作所言,“朱子所说的读书,是以读圣贤书为基底、以读一切书为辅助的读书;是以进德、致知为读书目的、以读圣贤书为进德主要途径的读书,是边读边实践,让自己成为宇宙间第一等人格高尚的人的读书。

读圣贤书主要是读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孔、孟之书。

照朱熹所说的去读书,再辅以现代知识环境下的新鲜内容,下学而上达,必能学有所成。

学者能成为有真才实学、有良心的学者,普通人能成为一个言行有本的、有强固自信心的人。

”照朱子的指点读书,见贤思齐,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立道德、长学问,从而对人生充满信心的人。

读书,要平着心读,甚至要空着心读,最不可有的毛病是“带着批判的观点”、“带着成见”读书。

《朱法》七个题目,其中一个是虚惊涵泳。

著者提示道:虚心读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关键在有此自觉。

还没有读就把某书定为“批判对象”,就是最武断的不虚心。

就是徐复观在《应当如何读书》一文中说的:读书最坏的习惯,是不把自己向前推动,向上提起,去进入到著者的思想结构或人生境界之中,以求得对著者的如实的了解;却把著者拉到自己的习心成见中来,以自己的习心成见作坐标,而加以进退予夺。

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是宋代哲学家朱熹的读书法。

与一般的中国古典读书法不同,朱子读书法更加注重理解,强调重读法,逐字阅读,让读书更具参训性,且能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和思维活动。

朱子读书法启发了很多后代的学者,比如南怀瑾、金智英等,甚至今天的读书方法也多少受到朱子的影响。

朱子读书法对当前的阅读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

首先,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朱子曾说:“学,要有自己的见解,不可以完全接受别人的意见。

”与此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有真正的实践能力。

其次,倡导分析式阅读,体会学习,不但要求学生精读书本,更要求他们动脑弄懂文章,把文章头绪、大意、重点把握住,重视分析,不要机械训练,更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观照阅读的内容和表象,运用理性解读文章。

最后,要正确认识阅读的本质,即将作者的思想接入自己的心灵,探索作者的思想内涵,扩充自己的智慧。

总之,朱子读书法对当前的阅读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既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又能启迪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阅读提升,思辨发散,凝练想象,拓展学习,从而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运用。

学习心得:朱熹的读书方法(精选五篇)

学习心得:朱熹的读书方法(精选五篇)

学习心得:朱熹的读书方法(精选五篇)第一篇:学习心得:朱熹的读书方法朱熹的读书方法朱熹的学生归纳朱熹的读书方法:1、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首先必须按照先后顺序来读,其次,读书还要注意先易后难,从“浅近平易处入手”。

2、熟读精思朱熹说读书要读熟读透,读的遍数越多越好,继而还要精细思索,不能一知半解就停止。

3、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务必要客观虚心,不先带框框,不先下结论,不可固执己见,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应顺着书中的思想脉络钻研,如此方能彻底理解书中的本义,反之则是主观揣测。

4、切己体察在朱熹看来,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而必须反过来在自家身上探究、体验,把自己的感受和所穷之理结合起来同时这种体验应是经常性的,应该是/ 2学一句体验一句。

5、著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在时间的安排上要“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须知“用一日之功,便有一日之效”。

6、居敬持志朱熹将它视为学习的首要问题,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2他第二篇:朱熹读书朱熹读书法2011-01-29 21:41:24朱熹读书的总原则是:“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他认为,只有这样读书,才会“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才会使书上所言、心中所想、口中欲述融为一体;才会读有所得,“记了无去处”。

朱熹谈其读书经验时曾指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东,亦奚益于学哉”(《文集·答陈师德》)。

这是教诲人们,读书既要循序渐进,又要从不间断,专心于一;经过潜心玩味,体察其理,方为善学。

朱熹还强调,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一病忌;泛观泛从,贪多而不化,不是读书的好方法。

他比喻说:“所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

”有效的方法应是:“只且立下一个简易或常的课程,日日依此积累工夫”(《文集·答吕子约》),知序而进,熟读精思,勤奋刻苦,方是为学之真功夫。

论“朱子读书法”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论“朱子读书法”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论“朱子读书法”对阅读教学的启示一、问题的缘起朱熹,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从语文教育的角度上说,也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大语文教育家”①。

朱子一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②其弟子将这些见解大概归纳为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谓之“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对后世影响极深。

且抛开其中所蕴涵的“圣贤崇拜”思想,单从阅读和阅读教学层面加以审视,其影响力持续至今,且“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它弥足珍贵的价值”③。

“朱子读书法”对时下所蔓延的感受性阅读教学取向,也有其深刻的现实启示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出台,拉开了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帷幕,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构建了一个新的基础平台。

借着改革之势,自主性阅读、合作性阅读、感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表达性阅读、迁移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众多“阅读教学新概念”④应运而生。

作为“新课标”所新倡导的阅读取向,感受性阅读开始由教学理念走向教学实践,其独特价值也在实践中得以展现。

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操作中,感受性阅读教学却受到曲解,出现偏差。

“实践的偏差仍来自理论的迷茫和肤浅。

”⑤感受性阅读教学理论的研究无疑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朱子读书法”蕴涵着丰富的读书理论精华,倘能发微阐幽、得其三昧,对当下感受性阅读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定将大有裨益。

二、“朱子读书法”的内涵“朱子读书法”蕴涵着朱熹丰富的读书理论,而本文仅取其中三条,即“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为论述对象,分别于阅读层面和阅读教学层面上,试论“朱子读书法”对当下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启示。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朱子读书法的读后感

朱子读书法的读后感

朱子读书法的读后感朱子提出的那一套读书方法,一开始我觉得,哟,这是不是太刻板了点?什么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感觉就像是给读书这件挺自由的事儿套上了好几层紧箍咒。

就说这循序渐进吧。

就好比爬楼梯,你得一步一个台阶,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慢慢往上走。

不能还没学会走呢,就想跑着去读那些高深莫测的大著作。

这让我想起自己以前读书的时候,总是想跳过那些看起来简单的部分,直接去啃那些艰涩难懂的哲学书籍,结果就像在云里雾里迷路的小羊羔,啥也没读懂。

按照朱子的说法,那就是没遵守这个循序渐进的规则。

要是能早点知道这个道理,说不定我能少走不少弯路,也不会在读书的时候因为看不懂而怀疑自己的智商了。

虚心涵泳可就有点意思了。

这就像是让自己变成一块海绵,不带任何偏见地去吸收书中的知识。

不能一看到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观点,就像刺猬一样竖起刺来,拒绝接受。

我有时候就是这样,看到一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悖的书,就本能地排斥。

读了朱子的这个方法,我就想,自己得多虚心呀,书里的观点不管对错,都先接受过来,然后再去分析、甄别。

这就像在海里游泳,要放松自己,让知识的海水把自己包围,而不是在海边挑挑拣拣,只在自己觉得舒服的小水洼里扑腾。

切己体察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书和自己生活之间的那扇门。

读书不能光在书里打转转,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以前读那些名人传记,就只觉得人家厉害,离自己很远。

现在明白,要把书里的东西和自己的经历对照起来。

比如读苏东坡的传记,看到他被贬谪还能那么乐观豁达,就想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唉声叹气的,这时候就可以从苏东坡身上汲取力量,让自己也变得更坚强。

这才发现,书原来不只是书里的故事,还能实实在在地影响自己的生活态度呢。

着紧用力这个方法就像是给自己打了一针强心剂。

读书不能慢悠悠、懒洋洋的,得有一股紧迫感。

我以前读书总是拖拖拉拉,一本书能读个半年。

按照朱子的说法,这可不行。

读书得像救火一样,要有那种急切的心情。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朱子读书法”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朱子读书法”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朱子读书法”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情操的重要阶段,而“朱子读书法”作为中国古代传统读书方法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朱子读书法”的概念、特点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朱子读书法”的概念“朱子读书法”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教育中都有着深远影响。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出了“三程五常”的读书原则,即“三程”指《论语》、《孟子》、《大学》,“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读书应当注重精读和笃理,把握文章中的主题核心,从而领会文章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朱子读书法”着重于诚意笃行,要求读书者以诚信之心去理解和体会文本,注重道德修养和心性修养。

朱子强调读书要勤思、积跬,即要不断地反复思考和积累,才能通达文章之意,进而融会贯通,领悟更深的道理。

朱子还提出“惟新惧旧”、“切己长人”、“长数假寡”等读书原则,倡导读书者以谦卑的态度面对文本,虚心接受他人的智慧,以求得真知灼见。

“朱子读书法”强调用心读书,要认真对待文本,用诚恳的心态去体会文本的内在真谛,以求圆满的学问境界。

1.注重品德修养。

朱子读书法注重读书者的品德修养和心性修养,强调以诚信之心去理解文本,以道德高尚的品行面对读书过程。

这种注重品德修养的特点,使得“朱子读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读书方法,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

2.重视精读。

精读是“朱子读书法”的核心,朱熹强调要把握文章的主题核心,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尽力理解和领会文章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这种读书方法有助于读者思维的深入,使得细节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

3.秉持谦卑心态。

朱子读书法倡导读书者以谦卑的态度面对文本,虚心接受他人的智慧,用宽容之心去接纳不同的观点,以求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种宽容和谦卑的心态,有助于读者拓展思维,接受更广泛的知识,增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4.勤思、积跬。

朱子读书法强调读书要勤思、积跬,即不断地反复思考和积累,使得读者能够逐渐理解文章的奥义,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见解。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朱子读书法”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朱子读书法”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朱子读书法”高中语文教学中,“朱子读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以朱熹的读书思想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学习批判性阅读、整合性阅读和综合性阅读等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朱子读书法的内涵、实施方法和教学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朱子读书法的内涵朱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化名人。

他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并在教育领域提出了“三纲”“五常”等教育理论。

朱子的读书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被誉为“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注重解读经典。

朱子认为,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是读书学习的基础,因此要认真研读经典著作,领会其中的精髓。

二是注重批判性阅读。

朱子提倡学生在阅读经典时,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不能一味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应通过批判性思维进行深入思考。

三是注重整合性阅读。

朱子认为,学生在阅读经典时,要把不同的知识点和观点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见解,做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实施朱子读书法,首先要注重经典教材的选择。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选择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引导学生系统地研读和理解。

其次是注重批判性阅读的引导。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再者是注重整合性阅读的培养。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写作和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朱子读书法还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潜能,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美的力量和人生智慧。

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朱子读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朱子读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朱子是明朝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读书法对于历代学子的阅读习惯和语文素养有很深的影响。

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全面系统的读书,通过阅读提升思维和修养。

以下是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勤于阅读朱子强调读书要勤奋,尤其是在阅读经典名著时更是如此。

语文阅读教学要抓住这一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让他们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除此之外,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乐趣。

二、深入研读朱子认为深入研读是一种必备的学习方法。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研读,才能真正理解经典名著的内涵和精神。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深度,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热情,帮助他们理解经典作品,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怀。

三、系统阅读朱子提出了“体系取穴”的阅读方法,认为读书时要系统地学习,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需要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有序地阅读和理解文章,培养系统思维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四、文史兼修朱子提倡文史兼修,强调文化理论的知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文化类别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

五、学以致用朱子认为学习是为了实践服务的,通过学习为实践服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认识周围环境的能力。

综上所述,朱子的读书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有着很深的启示作用,教师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和思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摘要】朱子读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读书方法之一,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通过分析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探讨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其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的启示,以及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注重深入理解和体会经典文本,强调阅读的专注和虚心,对学生培养扎实的阅读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引入朱子读书法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结合朱子读书法的精神,可以为今日的语文教学注入更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智慧,提升自身修养。

【关键词】朱子读书法、语文阅读教学、启示、基本内容、应用、文学素养、阅读能力、课堂教学、结论1. 引言1.1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

朱子读书法强调的“格物致知”、“明明德”、“止于至善”等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了对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思考,这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阅读基础。

朱子读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朱子读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可以指导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2. 正文2.1 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的学习方法、诵读和默写的重要性、课文理解和分析的技巧等。

朱子强调四书五经是学习的基础,要反复诵读并逐字逐句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同时要善于运用朱子的注释和解释来帮助理解。

朱子提倡诵读和默写的方法来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记忆,通过不断重复来达到熟练掌握。

朱子还强调要注重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要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来深入探究课文的内涵和背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朱子是我国宋代闻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对读书的方法和思考方式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贡献。

朱子读书法是其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一、精读与泛读的结合朱子读书法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具体的读书方法方面,主张“精泛结合”,即除了细读一、二本重要的书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图书,以扩大视野、增加知识储备。

这一原则可以借鉴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同一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即结合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素养。

二、精读的操作要点朱子强调精读的操作要点包括:1. 明确主题:要阅读一本书,就先要知道它的主题是什么,并要逐步深入了解、把握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主张。

2. 理解思想:在精读的过程中,要结合主题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同时理解作者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语气、情感等因素对表达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3. 批判思想:除了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外,还要对其观点进行反复思考和批判,从中发现其中的道理和错误之处,不断提升自己的批判思维。

这一原则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对文本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和表达意见的能力。

三、泛读的涉猎方式1. 多读书:读不同的书籍有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

2. 多问答:读书时要提出问题,不停地问、想、比较、分析。

3. 多观察:读书时不仅要关注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还要关注背景、历史、时代、社会等方面。

这一原则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提问、多比较、多观察,开展多角度的阅读和分析,达到深刻感悟的效果。

总之,朱子读书法不仅对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科学的成长。

《朱子读书法》读书笔记(朱子读书法)书评

《朱子读书法》读书笔记(朱子读书法)书评

《朱子读书法》读书笔记(朱子读书法)书评“读书六法”,在讲读书,更在讲做人,如能掌握,受益一生。

方法虽好,可是毕竟时代不同了,如果不是立志于成儒成圣的人,也不必完全照搬照做,可以结合实际酌情调整。

比如说,可以把书分为精读和粗读两类;精读书值得多读几遍,粗读书读一遍甚至随便翻翻就足够;只要安排合理,精读书和粗读书同时读也未尝不可。

关于“读书六法”,下面复制粘贴。

一、循序渐进。

读书遵循次序进行研习,要有持之以恒、量力而行的治学态度,同时强调踏踏实实,稳步前进。

序有二,一个是群书先后缓急之序。

具体而言:先经后史;先《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依次,再《诗》《书》《礼》《乐》;先《礼记》后《仪礼》;他经读完再读《易》,先《十翼》后《易》;《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每看一代正史讫再看《资治通鉴》。

另一个是每书诵读、考索之序。

读书须是专一。

读这一句,且理会这一句,读这一章,且理会这一章,须是见得此一章彻了,方可看别章。

二、熟读精思。

读够遍数以至背诵,从而继续熟读达到完善理解。

同时,读书形成疑惑后仍继续读书,安心静坐,精湛思考,自然有所释疑。

且将正本文字熟看,自然意义日生。

有所不解,因而记录,他日却有反覆。

凡读书且要熟读,不可只管思,口中读则心中闲,而义理自出。

只是贪多,故记不得。

三、虚心涵泳。

以谦虚的态度求学,不可先入为主,不可穿凿附会地理解书中义理。

同时反复探究、深入体会,落实自身修养,达到圣贤境界。

读书且要虚心平气,随他文义体察,当不可先立己意,作势硬说,只成杜撰,不见圣贤本意也。

向平易着实处,子细玩索,须于无味中得味,乃知有余味之味耳。

四、切己体察。

将书中体会应用于日常活动当中,身体力行,亲自实践,进一步加深体会。

然后不断反省自查,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读一句书,须体察此一句我将来甚处用得。

但愿更于所闻身体而力行之,使俯仰之间无所愧怍,而胸中浩然者真足以配义与道,不但为诵说之空言而已,则区区之愿也。

向《朱子读书法》学习读书之道

向《朱子读书法》学习读书之道

向《朱子读书法》学习读书之道摘要:朱熹作为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其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奋斗。

朱熹的弟子汇集朱熹关于读书的训导编订的“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借鉴。

关键词:朱熹朱子读书法读书之道“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

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

朱熹总结的《读书之要》,堪称读书方法之大成。

其弟子根据《读书之要》,结合朱子平日有关读书的论述,整理汇集,终成著名的《朱子读书法》。

据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

除了这广为流传的六条读书法外,还有许多值得当代人借鉴的读书方法。

《朱子读书法》第一篇的第一句为:“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读书是求学的第二件事,那么什么才是求学的第一件事呢?朱子随后提到我们读书是因为“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写书,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

这就告诉我们,求学最重要的是“经历”。

从学习规律来看,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从生活中和经验中学习。

但是个人的经历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可以从自身的经历获得。

此外,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越来越趋向于书本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越来越像考试和背书的机器。

面对这样的现实,对于不能改变整个社会评价标准的我们,可以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时多游历名胜,见过庐山瀑布的孩子,肯定更能把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陪家长体验生活;可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和丰富学生的见识和经历。

朱子说圣人能写出书来,主要就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

我们不能为了考试分数,剥夺了学生成为“圣人”的机会。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在他的《朱子读书志》中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主张先易后难,先浅后深,注重逐步深入,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

这种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深远的启示,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教学经验。

下面将从朱子读书法的四个原则出发,探讨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主张“先易后难”。

这一原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适用。

对学生来说,阅读是一项渐进式的能力,需要从简单的文章开始逐步提高阅读难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的教材和阅读任务,让学生从简单的课文开始,慢慢提高到阅读难度更大的文章,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阅读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任务中不断提高。

朱子读书法主张“先浅后深”。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教师可以首先从文章的表面意思入手,让学生通过理解字面意思和表面情节,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背后的含义和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和内在含义。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不断深入的阅读过程中,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朱子读书法主张“广纳众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广纳众说”的教学理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作家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背景,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的看法和意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开放心态。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朱子读书法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借鉴朱子读书法的原则,设计更科学、更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希望我们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为学”的基础就是要穷理,而要想穷理就必须读书,并且朱熹坚信“天理”就蕴含在圣贤书中,读圣贤的经典之作,是穷理的主要途径。

他有关读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朱子读书法”之中,“朱子读书法”是关于读书方法的阐释,其中包含了前人智慧的经验以及朱熹本人精辟的见解。

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读书方法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作为经典的读书指导方法有其合理性,但是因为它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巨大,因此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指出这些局限性并不是说朱子读书法对我们没有指导意义,而是通过对它进行粗略的反思与评价从而使我们的读书学习更加高效。

一、读书目的的局限性朱熹认为“为学”的目的首先是要穷理,要穷理必须要先读书。

因为在朱熹看来“天理”的精蕴全部在圣贤书之中,读书是穷理的主要的手段与途径。

众所周知,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因此在读书目的方面,他非常重视读书穷理的作用。

正如朱熹本人所说的:“为学之道,莫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先读书。

”[1]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明白其他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提倡;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更好的了解自己内心真正所追求的东西,并且更好的分析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以此为契机来合理客观地判断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甚至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朱熹所说这一句话有一个大前提: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

通俗地讲,“理”蕴涵于一切儒家经典著作之中,只有学习儒家经典才能够成为封建社会合格的百姓,也只有学习了儒家经典才能够立足于当时的社会之中。

也就是说,只有四书五经,才是人们学习的正统。

正如他所说的:“宜读书穷理。

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2]“但得少间隙时,不可闲坐说话,过了时日,须偷些小功夫,看些小文字,穷究圣贤所说底道理,乃可以培植本原,庶几枝叶自然张旺耳。

”[3]在这里,朱熹所讲的正是只有读书才能够“穷理”这一观点。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限度,过分强调往往会走向极端,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读书穷理在那个时代也无可厚非,但是他过分夸大了读书穷理的作用,甚至把儒家经典的地位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读书仅仅是为圣人立言,学习圣贤的经典,并依照圣贤的行为方式来做事,而不管圣贤的思维方式方法对不对,更不去管这些方式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在什么场合下适宜。

学习的途径、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造成读书人头脑日益僵化。

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需要注意的是,读书目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读书范围的选择,朱熹主张“读书穷理”,“理”是读书的主要皈依,因而,他轻视一切与“理”无关的东西。

因而他不屑于儿童从小就学做对子,长大了便学作诗文。

他批评道:“自有一等人乐于作诗,不知移以讲学,多少有益![4]”由此可见,朱熹在注重理学的同时,是很轻视,甚至是反对诗文的学习的,朱熹的这一观点无疑是历史的倒退。

中国自古都有着优秀的诗文创作,那些流芳百世的优秀佳作更是俯拾皆是,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具底蕴。

诗文不是理学的附庸,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必须要汲取的宝贵的精神食粮。

诗文拥有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内涵,是理想的美育、情感教育、人文思想教育的素材,岂能因为“理学”而放弃之?明清时期八股盛行,读书人眼中就只有八股的条条框框,即使读一些诗文,也是八股考试的附庸,读书人思想僵化,他们只明白八股是什么,却将那些优秀的诗文抛之脑后,即使懂一些,也是支离破碎的残章断句。

这虽然是朱熹之后的事情了,但是也能从反面说明谁抛弃了那些优秀的诗文,优秀诗文也会抛弃他。

二、对循序渐进的质疑循序渐进作为朱子六条读书法之一,有它的合理性的一面,循序渐进所讲的就是读书的“量力性”原则。

然而,读书的循序渐进原则是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适用还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说明读书的循序渐进原则的合理性,朱熹曾经说道:“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量力所至,约其程课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则意定理明,而无疏易躐等之患矣。

是不惟读书之法,是乃操心之要,尤始学者不可不知也。

[5]”读书是不是必须要严格按照字而句,句而段,段而篇的顺序来进行?可能对于初学者,提出这样的要求有其合理性一面。

然而,是不是在每一次具体的读书学习中,只有在读了上句才知下句,懂了上篇才知下篇?事实也不见得是这样。

读书的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读书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的,脱离了语境的读书是没有意义的。

语境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催化剂,有了语境的存在,读者才能更好的理解篇章;也正是有了相应的语境,相对难懂之处才会在读者与语境的双向建构之中使得文本内容不再晦涩。

很多时候读者在某些地方停滞不前了,并不一定代表之前的内容没有理解,明智的做法常常是跳过难懂之处继续读下去,等读者真正把握了篇章的语境,再回头去理解曾经的难懂之处,可能疑难问题已经解决了。

从根本上讲,读者对文本以及“疑难问题”的把握也往往就是在这种回避疑难的过程中发生的,而循序渐进则往往会对于文本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阻碍。

关于循序渐进的适切性,可能心理学家的相关研究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加涅根据人类认知的复杂程度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

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这八种学习是由低级到高级排列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合理性。

一般地,只有学习了初级的知识,才能够学习较为高级的知识,初级知识是高级知识的准备与基础。

当初级知识熟练地掌握了,并且打好了学习高级知识的基础,那么在学习高级的知识的时候,初级知识成了沉默的背景,进入了人的潜意识之中。

这一部分初级知识其实是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很少需要意志的参与,因此循序渐进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

在该循序渐进的地方要讲究循序渐进,在已经很熟知的内容上,要学会取舍,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这个“序”来反复读已经滚瓜烂熟的东西。

换句话说,读者对于“序”的取舍是不同的,可以根据个人对于内容的熟悉程度的不同适当地对读书顺序进行调整,不一定老老实实的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此看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应该刻板的照搬照抄所谓的循序渐进。

三、对“熟读精思”之“熟读”的反思朱熹强调读书应该“熟读精思”,在一开始读书的时候也许读者不明白书本中的意思,但是在读过多次并且细细的思索过之后书中之意也就会一点点的明白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很多情况下也不完全是这样,这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对于已经熟知的东西,还有没有必要熟读?艾宾浩斯曲线指出,遗忘在学习之后便立即开始,遗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要防止遗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便是重复。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适度的超额学习能够很有效的防止遗忘。

适度的超额学习就是在刚刚记住了学习内容之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学习,这一个量便是在刚刚熟记了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百分之五十的超额学习。

但是朱熹所讲的“熟读”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超过了这一个百分之五十的超额学习,客观地讲,一旦学习的强度超过了超额学习的界限,学习在很多时候便成了无效率的重复机械的运动,毫无意义可言,只会加重了学习者的学习负担。

由此可见,“熟读”也是要讲究条件和度的。

第二,是不是一定“熟读”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习与理解?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不是肯定的。

读者对于文本内涵的深刻理解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读者的知识结构,读者的思维水平的高低,书本内容对于读者的难易程度等等。

读者知识结构良好,知识储备丰富,理解力、思维能力比较强,这对于书本的理解当然是很有利的。

此外,书本的内容对于读者来说是熟知的,比较喜欢的,那么读者便乐于花时间来学习,并且一般来说他们也可以较好的理解,甚至有的读者只读了一遍就记住了,既然已经理解了,记住了,还用再去反复的读吗?要是读者对于知识本身很排斥,不感兴趣,或者根本就没有基础,那么即使读者读了一百遍,也还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是不是所有的“书”都应该“熟读”,有这个必要吗?不同的文本,读者的需要不同,则其作用也不相同。

有的属于经典的章句,是一定要熟知的;有的仅仅是一种信息的参考,熟读的价值就不是很大了。

即使对同一本“经典”,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经典中总有一些仅提供信息参考价值的文字,对其进行“熟读”意义甚微。

再者,大脑知识储库的容量有限,让学习者对所有的文本认真“熟读”不仅耗时,而且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就需要学习者自己对于熟读的内容有目的的选择。

四、对虚心涵咏的疑问虚心涵咏要求读书的时候要用客观的态度,遵循文本的原意,接受文本简明平正的说解,还书本以本来面目,而不好高务奇,穿凿立意。

正如朱熹所说的:“读书须是虚心方得。

圣贤说一字是一字。

自家只凭着心去称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

”[6]但问题是文本是否都是正确的?读者的解读是否都是不合理的?客观地讲,读书的确需要遵循文本的原意,但似乎也需要读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要是没有了读者个性化的解读,文本的生命力何在?传统的读书观强调读书一定要遵循文本的原意来品读,来不得半点穿凿附会,文本处于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读者只是接受文本所传达的信息而已。

但是由于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知识结构各异,思维水平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会很大,因此对于文本的理解会有不同,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名词“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意即“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7]期待视野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不同的读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反应和诠释,文本的具体意义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深度挖掘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作品的再创造。

这种读者主动创生文本意义的读书方式极大地缩小了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从而使读者更好的接受新东西,在读书的过程中促进了读者主体性的发展,这是其一。

其二,文本中所传达的基本精神有很多都是需要读者自己来挖掘,读者不挖掘仅仅靠字面意思来片面地接受往往会误入歧途。

比如《项链》这篇小说,要是按照传统的解读思路的话,其内涵只有一个: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读者只要求接受这个思想,不允许有任何的发挥。

但是,文本里边所蕴含的东西并不仅仅是这些东西,它的生命力还有待开发,赞扬《项链》的主人公马蒂尔德诚实、勤劳等优秀品质也未尝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