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分化与问题研究——基于社会分层多元动力理论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阶层分化问题研究
结果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对社会资本视域下的阶层分化问题进行深 入讨论,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社会资本对阶层分化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中不同阶层的形成和分化。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交往圈子、信息 获取和资源分配来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进而导致阶层的分化。
社会资本的流动与阶层分化
要点一
总结词
社会资本的流动性是影响阶层分化的关键因素,社会资 本的流动性过小会限制个体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社会资本的流动性是指社会资源在不同个体之间的流动 情况。如果社会资源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个体或阶层手 中,那么其他个体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就会受到限制。例 如,某些职业或社会地位需要特定的资源或背景条件, 如果这些条件限制了其他个体的进入,那么就会阻碍其 他个体向上流动,进而加剧阶层分化。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阶层分 化问题研究》
2023-10-30
目 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社会资本与阶层分化概述 •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阶层分化问题分析 • 实证研究:社会资本视域下的阶层分化问题探
讨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01
02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介绍国内外关于社会资本 与阶层分化问题的研究现 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 题。
社会资本的缺失与阶层分化
总结词
社会资本的缺失是影响阶层分化的重要因 素,社会资本的缺失会导致个体无法获得 必要的资源和机会。
VS
详细描述
社会资本的缺失是指个体或组织缺乏必要 的资源、关系或信任,以获取和维持特定 的社会地位或机会。例如,缺乏教育背景 、技能培训或社交网络等资源会限制个体 的发展机会,导致个体无法向上流动,进 而加剧阶层分化。
论社会分层研究
论社会分层研究一、本文概述《论社会分层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分层的现象、理论及其对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的影响。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反映了社会中不同群体在资源、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等。
本文首先对社会分层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分层的标准和类型,然后回顾和梳理了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功能主义、冲突论和象征互动主义等主要理论观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分层对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了社会分层与个体社会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机会等个体生活的关联。
文章对未来社会分层研究的方向和挑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社会分层研究领域的深化和拓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社会分层,作为一个社会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这种分层并非简单的经济地位或职业地位的划分,而是涉及到权力、财富、声望、教育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
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功能主义、冲突论和象征互动论等社会学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运行的一种必然现象,每个社会阶层都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冲突论则强调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平等和冲突,认为资源分配的不均是导致社会紧张和矛盾的主要原因。
而象征互动论则关注社会分层中的个体感知和认同,认为人们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和角色会影响其自我认知和行为选择。
这些理论为社会分层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功能主义重视社会分层的整体功能和稳定性,冲突论关注社会分层的冲突和不平等,而象征互动论则强调个体在社会分层中的能动性和主观体验。
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分层的本质和影响,也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社会分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多个维度的资源和地位差异。
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解释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分层现象。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_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刘 欣本文提出了用以解释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机制的 权力衍生论 。
作者认为,在放权让利的改革和市场化过程中,公共权力除了以再分配权力的形式发挥作用外,其中一部分还衍生成权力精英牟取私利的 寻租能力 ,并以与再分配权力不同的机制对阶层分化产生影响;而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市场能力也在阶层分化中起着作用。
因此,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决定了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和市场能力共同构成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
基于此论的关于收入分配的研究假设,得到2003年取自武汉的抽样调查资料的支持。
研究结果表明,权力衍生论比 权力转移论 和 权力持续论 都能更好地解释当前中国社会的精英循环/再生现象。
关键词 权力衍生论 市场转型 分层机制 权力持续 寻租能力 市场能力作者刘欣,1964年生,社会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 200433)。
中国市场经济转型中分层机制的变化,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
争论的焦点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层机制,在市场转型中是否具有连续性的问题。
相应的问题是,在市场转型中,社会阶层,尤其是精英阶层,是循环的还是再生的。
笔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一种 权力衍生论 的新解释。
本文旨在阐述权力衍生论的基本解释逻辑,并以2003年取自武汉的抽样调查资料,从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对基于这一理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和讨论。
一、已有研究的理论争辩、含混之处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对上述问题争论的出发点是泽兰尼对计划经济分层机制的解释。
他认为, 再分配 与 市场 作为两种经济整合制度,会因其所嵌入的社会经济形态不同而对不平等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福利资本主义国家里,市场作为主导性的经济整合制度是阶层分化的主要根源;国家再分配则具有平等化的效应。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里,再分配作为主导性的经济整合制度是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具有市场性质的交易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再分配所导致的不平等。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这三位社会学巨匠的社会分层理论。
这三位思想家各自提出了独特且影响深远的社会分层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社会分层的多维度、复杂性和动态性。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阶级是基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形成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韦伯则提出了多元分层理论,强调社会分层不仅基于经济因素,还包括权力和声望等因素,他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框架,即财富、权力和声望是构成社会分层的三个维度。
涂尔干则更加注重社会团结和集体意识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团结的体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协调。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位思想家的社会分层理论,并对比他们的观点、方法和影响。
通过比较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分层的本质、机制和后果,为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本文也将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期为社会分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和批判之上。
他认为,社会分层的核心在于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社会被划分为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拥有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的阶级,他们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来获取利润。
无产阶级则是没有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的阶级。
这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分层不仅仅是两大阶级的简单划分,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教育、技能、财富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
但无论如何,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是社会分层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论社会分层研究
论社会分层研究一、概述社会分层研究,作为社会学的重要领域,旨在探讨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上的不平等分布及其对社会结构和运行的影响。
社会分层不仅反映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模式,也是理解社会冲突、社会流动以及社会变迁的关键。
本文将从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背景、方法论、主要流派及其争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全面呈现社会分层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理论背景部分,本文将回顾社会分层研究的历史演变,从古典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冲突论到现代社会学的多元分层理论,分析不同理论对社会分层的解释与贡献。
在方法论层面,本文将介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如何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来揭示社会分层的特征与机制。
主要流派部分,本文将重点介绍功能主义、冲突论、象征互动论等社会学流派对于社会分层的观点与解释,分析各流派之间的异同与争论。
本文还将关注性别、种族、阶级等多元视角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应用,以揭示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与命运。
在争议与展望部分,本文将反思当前社会分层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如数据获取的局限性、理论模型的适用性等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社会分层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跨学科研究、大数据应用、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分层研究等,以期为深化社会分层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1. 社会分层研究的定义与重要性社会分层研究是对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分布及其影响进行的科学探索。
它旨在揭示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权力和机会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机会和社会整体的结构。
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和动态变化,从而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公正和减少社会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社会分层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规律,为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提供重要参考。
社会分层研究概述
社会分层研究概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社会转型的加剧,中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分化明显,社会流动越来越难,“阶层固化”所导致的严峻社会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目前“二代”现象成为社会大众的一个热点议题。
对近年来兴起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廓清了社会阶层的概念,在肯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标签:社会分化社会阶层社会流动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所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
“二代”现象成为社会大众的一个热点议题:“富二代”的炫富;“官二代”的张扬跋扈;“穷二代”的生存困境在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屡屡可见,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阶层固化”所导致的严峻社会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不可漠视。
鉴于此,笔者收集了自2000年以来有关社会阶层流动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的视角,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关注角度,大体上来说,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以下焦点。
1 社会分层的概念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
我们有多种视角对社会进行分层:例如马克思按照是否拥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这两个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从而将社会分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帕金提出了依据职业为标注来划分社会结构的视角,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多地从职业这个角度来对社会中的人进行分层,因为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收入状况和社会地位。
1.1 财富、声望、权力的角度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这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然而韦伯个人非常强调非物质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1.2 社会资源的角度刘祖云教授提出,经济性资源主要指财富和收入,政治性资源主要是指权力和特权,文化性资源特指一种文化资本。
现代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性研究
现代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性研究社会阶层分化和流动性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议题,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和流动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涉及到文化、教育、机会平等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性的研究。
首先,社会阶层分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然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社会地位逐渐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这种分化可以通过财富、职业、教育程度等多个指标来衡量。
富人、中产阶级和贫困人口在现代社会中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社会阶层。
这些阶层之间的分化不仅仅是收入或财富的差距,还体现在工作稳定性、社会地位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由于社会阶层分化的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困难,增加了社会矛盾和不平等的可能性。
其次,社会阶层流动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与过去相比,现代社会以其灵活性和多样性而闻名。
社会阶层不再是“冻结”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教育、工作和创业等方式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人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社会阶层流动性通过促进社会合作和创新而为社会带来了发展和繁荣。
然而,社会阶层流动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机会不均等、社会背景和身份认同的影响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确保社会流动性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社会阶层分化和流动性的研究引发了一系列的学术讨论和政策争议。
学者们旨在探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流动性的原因、机制和影响。
他们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指标,如社会调查、统计数据和案例研究,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些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的规律,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政府和社会团体可以通过改善教育机会、减少贫困、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方式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性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社会分层与流动性的探索多元途径的视角
社会分层与流动性的探索多元途径的视角社会分层和流动性是现代社会中常被讨论和关注的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索社会分层和流动性,并通过多元途径来分析其影响和挑战。
一、社会分层的定义和特征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地位和权力差异。
这种差异通常与个人的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社会地位等相关联。
社会分层的特征包括等级、排他性和稳定性。
等级指的是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地位层次,如上层、中层和下层。
排他性指的是社会群体之间的隔离和界限,如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导致的差距。
稳定性指的是社会分层的持续性和难以改变性。
二、社会流动性的概念和类型社会流动性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层次中的转移和改变。
社会流动性的概念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等级上的升降,如个人通过教育和职业努力从下层上升到中层或上层。
水平流动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不同领域之间的转移,如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
三、影响社会分层和流动性的因素社会分层和流动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家庭背景、性别和种族等。
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财富和收入不平等导致了社会分层的加剧和流动性的受限。
教育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受教育程度与个人职业和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家庭背景、性别和种族等社会身份也对社会分层和流动性产生影响。
四、多元途径对社会分层和流动性的探索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分层和流动性问题,需要采取多元途径。
首先,政府可以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流动性。
其次,教育改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为每个人提供实现社会流动的渠道。
此外,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参与也非常重要,通过推动社会改革和倡导公平正义,可以促进社会分层的改善和流动性的增强。
总结起来,社会分层和流动性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涉及到经济、教育、家庭背景、性别和种族等多个因素。
通过多元途径的探索和应对,我们可以缓解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促进社会流动性的提升,实现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
社会阶层分化研究
社会阶层分化与问题研究——基于社会分层多元动力理论摘要每一种社会形态内部,或经济或制度的影响都必然引起社会分层。
人类个体之间注定存在着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别;这种差别具体的表现为社会的每个个体都会被分入到各个阶层之中,享受着不一样的物质和精神待遇。
决定这种划分的规则在于社会发展所孕育的多重动力,他们勾画了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公共资源配置市场能力权利寻租阶层划分一、社会阶层分化多元动力理论中国改革后基本制度安排下,公共权力只是部分地表现为再分配权力,并且事实上衍生成权力精英的寻租能力;市场能力对生活机遇的分配产生影响,因而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市场能力、共同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
(一)公共资源再分配权利,寻租能力和市场能力的演化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的设计初衷是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而必须保证人民对全国所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然而,全民事实上并不是一个现实存在的能表达共同意愿的公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国家实际上掌握了配置公共资源配置的权力。
诺斯认为,制度不同于组织,国家是解决社会冲突的制度,界定了公共权力行使的规则,但政府作为国家制度的执行者或国家公共权力的代理人则是一个组织。
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它必定是特定群体利益的代理人,有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目标。
在执行国家制度的过程中,政府的选择,依循的也是为其组织自身目标服务的规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所有资源产权的拥有者。
在对公共资源进行调配的过程中拥有着很大的选择空间。
市场化的改革使得利益主体发生了变化。
原先集团形式的利益主体发生了分解。
从中央分解到地方,从集体分解到个人。
市场为政府的公共资源分配提供了多样的渠道。
以及将权力转换为金钱的巨大诱惑,于是这样的公共权力就自然衍生出寻租的行为。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所具有的市场能力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分层和新阶层的出现。
社会分层的三大理论
[学术论坛]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以“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得到”为分析视角*陈鹏摘要: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作为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提供了三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观:“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
本文拟以社会分层理论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为分析视角来探讨和展现三位经典大师是如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经典大师的理论方案对中国社会迈向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阶级分层阶层分层分工分层社会分层中心问题在社会学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社会分层研究构成了社会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论题之一,许多社会学理论大师都曾涉及这一论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
在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中,马克思的阶级分层和韦伯的阶层分层被视为社会分层研究的两种基本理论范式①②。
这两种基本范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社会分层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韦伯主义传统。
由于马克思和韦伯对社会分层研究的奠基性贡献,后来的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都是延续在这两条理论传统之中,并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进而做出新的理论阐释和理论建构。
新的理论流派的出现总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整体发展潮流以及时代的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和韦伯之后的社会分层研究,无论是在研究主题,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发展出以达伦多夫、赖特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和以吉登斯、戈德索普等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
二战之后,由于美国社会学的世界主导地位,特别是以帕森斯、戴维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流派占据了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从而形成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研究观。
与此同时,特别是在1960年代中期之后,功能主义理论的保守主义倾向日益遭到各种攻击,并随之形成了与之相对立的一种新的理论流派即冲突论。
以冲突论为基点,达伦多夫、米尔斯等理论家进而发展出一种冲突论的分层观。
于此,也就形成了二战之后的两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模式即功能论的分层观和冲突论的分层观。
多元话语分析_以社会分层研究为例
多元话语分析:以社会分层研究为例3谢立中提要:客观主义社会分层论者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纯粹给定的、独立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现实”,致力于探究支配着“社会分层”现象形成和变化的“客观规律”;主观主义社会分层论者则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意识建构出来的“主观性现实”,致力于考察导致“社会分层”现象产生和变化的那些主观意识。
与此二者不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则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在特定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之下、借助于一些特定的话语策略而建构出来的“话语性现实”,主张致力于探讨人们将社会关系建构为“社会分层”现象的那些话语策略及其背后的话语系统(话语构成规则)。
关键词:社会分层 客观主义社会分层模式 主观主义社会分层模式 社会分层的多元话语分析模式“多元话语分析”是笔者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引申出来的一种与实证主义、诠释(或现象学)社会学、批判理论等传统社会分析模式都有所不同的社会分析模式(谢立中,2006b)。
它借鉴了在哲学、语言学、传播学、历史学等领域中形成的传统话语分析的一些技巧,将其与后现代思潮所倡导的多元主义视角相结合,从而构成了一种以“话语分析”和“多元主义”为特点的社会研究思路。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研究思路,在《实证、诠释与话语:社会分析模式比较———以自杀现象的分析为例》(谢立中,2007)一文中,笔者曾经以自杀现象的研究为例,将多元话语分析与现代主义社会学传统中的实证分析、诠释分析模式进行比较,具体展示了在对个人行动层次的社会研究中,多元话语分析的特点及其与后两种社会分析模式之间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拟再以社会分层这种结构性现象的研究为例,对社会学中现有的诸种“阶级”或“社会3 本文系“十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研究中的话语—文本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04BSH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论文多元话语分析:以社会分层研究为例分层”研究模式与多元话语分析这种社会研究模式之间的差异做一扼要阐释,以使读者对多元话语分析模式在结构层次的社会研究中所具有的潜力和特点获得一种较为具体的印象和理解。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阶层分化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学认为,社会阶层是指自然人在社会关系中,基于相似和区别因素产生的等级化状态。
阶层不仅包含经济地位,更包括文化、教育、政治等多个维度的差异。
社会阶层分化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中,人们之间差异的不断扩大和拉开,也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一、社会阶层分化的历史发展历史上,各个社会形态的繁荣与衰落、社会结构的变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都促进和导致了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
例如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社会结构以贵族、文士、农民、工匠为四大基本阶层,阶层固化,人们的社会地位被大大限制。
在现代社会,由于技术与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对人力工作能力、技术与智力素养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更加分散。
二、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社会阶层分化具有复杂的原因,其中最为显著的一条便是财富、地位的不均分配。
资本家的特权和代理职业的高薪水,导致一些人的繁华和富裕,而大多数人却陷入了贫困的境遇。
此外,社会阶层分化还与教育资源的分配、政治与社会信仰的不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有关。
三、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1. 社会繁荣不均:随着社会阶层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繁荣的程度会受到影响。
不同阶层品味和消费方式的不同,导致同一文化和商品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普及和接受程度不同。
2. 社会稳定性下降:阶层之间巨大的对立和矛盾,加上平衡机制病态化,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从而影响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3. 缺少社会正义感:阶层分化会种下社会正义感的缺失。
不同的阶层会存在地位和权利上的不平等,如果不能被平衡,势必会撕裂社会的整体道德观念,造成危害。
四、社会阶层分化的缓解社会阶层分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进程,不可能立即得到彻底解决。
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努力来缓解阶层分化:1. 优化教育体系:通过大力改善教育体系,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让人们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更加便利。
2. 改善工资、税收等政策:加强社会政策,让工资、税收等政策更加公正合理,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计与权益。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分层是指将社会中的个体或团体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类,并构建出层级结构。
社会分层已经成为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社科学科的研究重点。
在社会学领域中,社会分层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阶层理论、社会流动、收入差距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些重要内容。
社会阶层理论社会阶层理论是社会学中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阶层指的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别。
社会阶层的划分通常依据的标准有身份、财富、职业、权力等。
其中,职业阶层理论是比较经典和常用的社会阶层划分标准。
按照职业阶层划分标准,社会可以被划分为劳动者、技术人员、白领、知识分子、企业家和政治家等阶层。
在这些阶层中,高级职业阶层的建构和维持是十分重要的。
高级职业阶层包括了知识分子、管理精英、在各种专业领域中具有极高水平的人士等,被视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顶层阶层。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变迁。
社会上的人会经历从贫穷到富裕、从无名到名,从低职到高职的不同状态。
这些状态的转变是社会流动的本质,并且这种流动往往是在不同层级之间进行。
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性一般是越来越高的。
社会流动性高,意味着社会中的人们越有机会从一个阶层流动到另一个阶层。
流动性低,意味着社会中的人们处于一种相对固定状态,很难从目前的阶层向更高层级挑战。
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指社会中不同层级之间的财富、收入等方面的差异。
收入差距越大,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也就越大。
而贫富差距的扩大,对于整个社会格局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减少收入差距,有多种途径。
一种方式是通过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同时提高基本收入水平,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生活条件;另一种方式则是提高社会参与度,鼓励人们参与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以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总结社会阶层理论、社会流动、收入差距等内容是社会分层研究的重点内容。
社会学中的社会阶层分析
社会学中的社会阶层分析社会阶层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一个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资源分配的差异。
社会阶层分析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社会阶层的概念和分类社会阶层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人们根据其社会地位和资源的差异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阶层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层次。
常见的社会阶层分类包括经济阶层、职业阶层、教育阶层等。
经济阶层是根据个人或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划分的,职业阶层是根据个人的职业类型和职业地位来划分的,教育阶层则是根据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来划分的。
二、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迁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社会阶层形成和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经济状况直接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和资源的获取能力。
职业因素也是社会阶层形成和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此外,教育因素也在社会阶层形成和变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决定了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影响了其职业选择和经济地位。
三、社会阶层的影响和后果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阶层不平等导致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经济阶层和职业阶层的不平等使得一部分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另一部分人则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和资源获取能力。
这种不平等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社会阶层不平等还影响了社会流动性。
社会流动性指的是个人在社会阶层中的上升或下降的机会。
社会阶层不平等使得一些人无法改变其社会地位,从而导致了社会的固化和不公平。
最后,社会阶层不平等还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社会阶层的差异使得不同阶层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从而导致了社会的分化和冲突。
四、社会阶层分析的意义和应用社会阶层分析对于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阶层的形成与社会动态变化研究
社会阶层的形成与社会动态变化研究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同时也使得社会发生了动态的变化。
一、社会阶层的形成社会阶层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经济地位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根据个体在生产与分配中的角色与地位,人们被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经济阶层,如富人、中产阶级和贫困人群等。
此外,教育程度和职业选择也是社会阶层形成的重要因素。
高学历人群通常有更多的机会获得高薪工作,从而提升其社会地位。
而职业选择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二、社会阶层的动态变化社会阶层的动态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地位可以发生变化,人们可以在社会层级中上升或下降。
这种变化通常受到经济、教育、技能以及机会的影响。
经济波动是社会阶层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社会经济环境出现剧烈波动时,一些企业可能倒闭,导致许多人失业或收入减少,从而使他们的阶层地位下降。
相反地,当经济繁荣时,人们可能因为薪资增加或投资成功而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
技能和教育也是引起社会阶层变化的关键因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某些技能可能会变得过时,从而导致一些职业地位下降。
然而,那些具备新技能或高学历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晋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
另外,社会政策的变化也会对社会阶层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国家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提供教育和医疗保健等福利,有助于减少贫困人口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三、社会阶层研究的意义对社会阶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还可以揭示社会不平等和社会进步的机会。
深入研究社会阶层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制定政策,以减少贫富差距、提供公平的社会机会和改善社会福利。
此外,社会阶层研究还是理解社会团结和社会冲突的关键。
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利益冲突的关系,这种动态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变动。
结语社会阶层的形成与社会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当代社会阶层分化的社会学解读
当代社会阶层分化的社会学解读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和阶层分化逐渐成为社会学关注的焦点。
当代社会的动荡、变革和分化使得社会的层级划分变得更加复杂,深入研究社会阶层分化的现象和原因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实、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当代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金钱与地位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经济资本的积累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
富裕阶层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从而能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
与此同时,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也成为确定个体阶层地位的重要依据。
名流、名人和权贵的社会地位被大众崇拜和追求,他们凭借自身的特权和资源,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高层次地位。
其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对社会阶层分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
在数字化时代,掌握技术能力成为社会资源竞争的重要因素。
技术与知识的领先不仅代表着更好的就业机会,还代表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的存在,那些缺乏技术熟练度的人常常被边缘化,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层分化。
此外,城乡差距也是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教育、文化等资源的集中,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城市居民享受着更多的机会和福利,而农村居民在基础公共服务的匮乏和经济发展机会的不足方面受到限制。
城乡地区之间的阶层分化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国家政策、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另外,社会阶层分化的性别差异也值得关注。
尽管女性在法律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逐渐得到保障,但性别歧视和家庭角色的限制仍然存在。
女性在职业晋升、工资待遇以及参与政治等方面普遍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从而限制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性别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层间的分化。
浅议当前社会分化的基本动力_以卡尔_波兰尼_嵌入_理论为视角
第27卷第8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7, No.8 2007年8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August. 2007, 105~106 浅议当前社会分化的基本动力——以卡尔·波兰尼“嵌入”理论为视角魏 晨(徐州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内容提要] 当前中国社会分化的动力呈现出三种不同经济形态各自作用又相互影响的特点,这种机制导致了社会分化的动力同社会转型的动力缠绕在一起,国家在处理社会分化问题上面临着两难选择。
[关键词] 嵌入;再分配经济;动力;寻租[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7)08-0105-02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化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具体表现形式上。
一般只是根据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资本等不同的社会资源在群体、地域分配的不同对社会分化现象进行形态学的划分。
虽然基本上解决了当前中国社会分化的标准和层次问题,但是在社会分化的发生学问题上,即社会分化的动力本身生成机制上,国内的研究只是局限在市场化条件下市场动力本身的作用机制。
在社会分化的动力机制、社会分化的动力表现形态等问题上,社会学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
卡尔·波兰尼的三种经济相互“嵌入”的思想对于社会资源分配机制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其基本思想将有助于以资源分配为路径分析中国社会分化的动力机制。
一、卡尔·波兰尼“嵌入”论视角下社会分化的多重动力卡尔·波兰尼在他的代表作《伟大的转折》中对人类的经济生活曾经作了三种类型的划分:再分配经济、市场经济、互惠经济。
这三种不同经济类型的社会资源分配模式是三种的不同的机制。
互惠经济的分配特征是:虽然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直接见面,但价格和货币不是中介,信任与礼物实际履行着中介的功能,社会资源的分配受到社会资本的限制,个体掌握的嵌入了社会资源的社会网络的数量与质量最终决定了社会资源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赖特:四种剥削关系
• 剥削指的是“在经济方面一个阶级压制性抢占另一阶级的劳动果实” 。 • 四种不同类型的剥削: • 1)基于劳动力资产的剥削(是否超份额占有劳动力资产); • 2)基于资本资产的剥削(是否占有生产资料); • 3)基于组织资产的剥削(是否在权威的等级体系中拥有控制权); • 4)基于技术资产的剥削(是否拥有限制了技术供应的专业技术资
12
复习思考题
•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2.赖特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修正主要体现在
哪些方面? • 3.赖特是如何描述各历史时期的阶级和剥削类型
的?
13
• 阶级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现象。 • 阶级在现实生活中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实体,每一阶级内部
又分为若干阶层。 • 阶级阶级有确定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 • 阶级能够采取追求阶级利益的集体行动。
4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
•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特征: • 1)阶级是以关系来确定的而不是以等级来确定的; • 2)阶级的中心轴处于生产的社会组织而不是处于市场中; • 3)阶级关系的分析是根源于剥削过程的考查而不是劳动
• 1)从一元的阶级划分标准转向三元的划分标准,认为资产形式可分为 三种:资本资产、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阶级结构是基于三种剥削关系: 即基于资本控制、组织控制、技能/证书控制的剥削。一些不占有生产 资料的人也可以通过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来剥削另一些不占有生产资料 的人。
• 2)在两极阶级结构中定义了中产阶级: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 有对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控制权;工人阶级处于完全没有这 三种控制权的位置上;各种各样的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小雇主则处于 完全拥有三种控制权和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之间,处于一种矛盾的阶 级位置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 于上 述 三项 因素有无 的分 析 , 当下 中 国社 会
可作 如下 划分 。
改革前的中国社会 由于个体之间的经济地位差 别不 大 , 大家普 遍 处于 比较贫 困的状 态 , 故而社 会分
层 的特征 并不 明显 。这 样 的社会状 态源 自于 两个 主
诸 如农 村居 民 以务 农 、 打工为业 的群 体 , 具 其所 有 的土地 、 房 等物 质 资料 都 已被 剥 离 了产权 的 自 住 由支 配权 , 因而无 法将其 自由地 投人 市场竞 争 , 以换
中 图 分 类 号 : 6 D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8 (0 0 o — 1—0 l7— 50 2 1 )7 14 2
一
、
社会 阶层 分化 多元动 力理论
其 实就 代 表 着 中 国 社 会 的 分 层 机 制 已 经 发 生 了
变化 。 二 、 于社 会 分层 多 元动 力理 论对 现 有 阶层 的 基
要因素 : 第一 , 非市场化的经济形态使得 以市场作为
主导性 的社会 整合 机制 没Fra bibliotek 丝毫 的存在 ; 第二 , 以精
取经济利益; 因为户籍和公共管理的地区限制 , 这个 群体所能够支配的 自身人力资本产权 并不完整 , 从 而影响其通过出卖 自 身劳动以换 回经济利益的谈判 能力。可见 , 由于社会制度安排上的痼疾 , 他们在享 受社会 再分 配 、 共 资 源产 权 收益 以及 市 场 能力 方 公 面都缺少话语权 , 因而他们处于最弱的社会地位。 由于接受教育或是专业培训 , 从而具备了更高 职业技能的人群 , 虽然同样不 占有物质资料的 自由 支配权 , 但是 由于其拥有专业“ 技能 ” 在支配其 自 , 身人力资本方面具有更多的选择权 , 这使其可 以凭
)男 , , 黑龙江鹤 岗人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 学院, 学生 。 )男 , , 贵州玉屏人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 院, 学生 。 )男 , , 浙江永康 人。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 学生 。 )男 , , 黑龙江绥化人 。西南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学 院, 学生。
通过组织社会生产 , 民营企业借改革的历史 时 机成功发展成为中国社会 的一支重要 的经济力量。 运用灵活的市场策略、 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以及绝佳
人 。市场是产权交易的制度或规则 , 人们在市场上 通过交易产权获得最大化经济利益” 。对于中国的
市场化道路而言 , 这是一个方向。但 中国的公共资
源产权无法也不能够私有化。 ( ) - 相关 的政 策调 整 依靠国家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并不顺 畅 , 中的一些 固有 矛盾 也 很 难 克服 。 目前 最 重要 其 的是对产权买卖和户籍人身管理做出相应 的调整 ; 对于公民对 自 身人力资本产权则须通过改革现有户 籍制度、 社会保障制 度以及教育制度进行释放。中 小城市与乡村居民户籍管理 以及依据户籍实施的分 配差异 应逐 渐趋 同 。大 城市 以及地 区 中心 城市地 区 可以依据城市发展规划灵活实施户籍管理制度和分 配方式 。产权 收益形 式 改革是 户籍 制度放开 的现 实 支撑; 户籍制度放开则是产权收益方式改革 的必然
借 出卖 劳动 而获 得 不错 的薪 金 收入 。然 而 , 们 对 他
神激励为主导的社会激励形式使得公众对 已有经济 地位的默认 , 缺少了追求 自 身经济利益的明确动机。 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社会 的分层主要在于再分配者 通过 劳动 力 和 产 品 的 “ 市 场 交 易 ” 直 接 生 产 者 非 从 手中获得生产剩余 , 并在分配 的具体过程 当中实施 某种偏 向, 从而形成某种不平等 。这是一种隐性 的 权力——物质转换机制。 改革 开 放 以后 , 逐渐 地 在 中 国大 陆地 区建 成 了 全国范围的与世界市场紧密相连的商品市场。计划 经济下 的各种经济制度被逐渐废除。资源的供给形 式、 产品的分配机制以及人们收人取得 的方式 都发 生了巨大的变革。贫富差距扩大 、 社会分层等问题 ,
To . 3 协lNo 2 5
社会阶层分化 与问题研究
— —
基 于社 会 分 层 多元 动 力 理 论
国金 纯 , 曾一呜 , 任永贵 , 李云鹏
( 南交通 大学 , 西 四川 成都 6 15 ) 17 6
摘要 : 每一种社会 形态 内部 , 或经济或制度的影响都 必然 引起社 会分层 。人 类个体之 间注定存在 着政治 、 经济 和社会地 位等 方面的差别 , 这种差 别具体地表现 为社会的每个个体都会被分入到各个 阶层之 中, 享受着不一样的物质和 精神待遇 。决 定这种 划分的规 则在于社会发展 所孕育的多重动力, 它们 勾画 了我们几乎所有的人 际关 系。 关键 词 : 公共 资源配置; 市场能力 ; 权利寻租 ; 阶层划分
划 分
社会 阶层 分 化 多元 动力 理论 认 为 : 改革 开 放 在
之后 , 社会公共权力只是部分地表现为再分配权力 , 部 分则衍 生 为权 力 精英 的寻 租 能 力 ; 而市 场 能 力 对 生 活机遇 的分 配产 生 影响 。 因而 , 再分 配权力 、 租 寻
能力 、 场能 力共 同构 成 了阶层分 化 的动力基 础 。 市
2 1 年第 c 期 00 r 7 第 2 卷 6 ( 25期) 总 3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UR AL OFE UC I NA I S 1 T OF J L N P OV NC O N D AT O L N 1 U E I I R I E
No 0 2 1 . 7, 0 0 Vo 6 L2
收稿 日 :00 3 2 期 2 1—o —l 8 作者简介 : 国金纯 (9 8 1 8一 曾一呜 (9 9 I8 一 任永贵 (9 9 18 一 李云鹏 (9 7 18 一
14 1
物质资料的获得必须通过购买。巨额 的购房、 保障 支出主导 了他们 的生活 , 也使其 成为 次弱 的社 会 阶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