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兴奋的产生、传导、传递
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共22张PPT)
+
+ + + +++++
++看视频搜索:驼铃儿高中教学视频Page 9
作者:驼铃(原名张3;+ ++ +
++++
++
+ + + + + + ++
+
++看视频搜索:驼铃儿高中教学视频Page 10
作者:驼铃(原名张东亮)
驼铃作品,版权所有
五、兴奋在两个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兴奋→未兴奋
Page 5
作者:驼铃(原名张东亮)
兴奋的传导方向: 刺激
驼铃作品,版权所有
++--++++++++++++++++++++
++
++
++
++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局部电流刺激相邻的未受刺激部位膜上 的Na+通道依次开放。
静息时 兴奋时
③为什么兴奋通过突触时速度减慢?
④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是以前学习过的什么过程,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特性?胞吐
神经调节(三)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刺激
++++++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
+++++
++
++
++
++
+++++
+++++
++++++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
+++
++
++
++
++
++
兴奋产生的实质是:受刺激部位Na+通道开放,Na+内 流,膜电位发生反转,与相邻的未受刺激部位存在电 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⑤据测定,兴奋通过突触至少需要 0.5~1.0 ms,这要比兴奋在神 经纤维上传导同样的距离慢了很多。动作电位传过突触时速度为 什么减慢了?动作电位是如何跨过突触间隙的呢?
④图1所示,刺激b点,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刺激e点, 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什么问题?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⑤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的受体是Cl-通道蛋白,并且 膜外Cl-的浓度高于膜内,请推测这种神经递质的作用。
Cl-内流后,会导致静息电位增大,膜内更负,膜外更正,突 触后膜更不容易兴奋,从而表现为抑制作用)。
⑥神经递质分两大类,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请总结神经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 第8单元 第3课时 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第3课时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目标要求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的产生(1)AB段——静息电位:主要是因K+顺浓度梯度外流所致,达到平衡时,膜内K+浓度仍高于膜外,此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B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因足够强度的刺激导致Na+通道打开,引起Na+顺浓度梯度内流,达到平衡时,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最终导致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3)CD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顺浓度梯度大量外流,膜电位逐渐恢复为外正内负,此时因K+外流过多导致此时膜内外电位差值大于初始静息电位差值。
(4)DE段——恢复为初始静息电位,从而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延伸应用若某神经纤维上电位变化及局部电流如下图所示,请判断其兴奋的传导方向分别为图1向右传导,图2向左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的结构和类型特别提醒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换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传递过程(3)传递特点易错提醒有关神经递质的6点提醒(1)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2)传递途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4)受体: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
(5)类型及机理①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引起兴奋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使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即引起下一神经元发生兴奋。
②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抑制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使Cl-进入细胞内,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从而使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
高三生物——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高三生物——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知识梳理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
(2)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单向。
原因如下:
①递质存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
②递质释放: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助学巧记
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
高三生物一轮-神经调节之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 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 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 (填“A”、“C”或“E”)。除乙酰 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 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 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 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这一跨膜运 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 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 (1)C 能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适宜刺激
+++++++++++++++++++++++++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适宜刺激
++++++----++++----+++++++ ------++++----++++------------++++----++++------++++++----++++----+++++++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教案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教案第一章:兴奋传导的基本概念1.1 兴奋的定义与特点兴奋的定义:兴奋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生理反应。
兴奋的特点:兴奋具有短暂性、可传递性和可调节性。
1.2 兴奋传导的机制兴奋传导的机制:兴奋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化学信号传递和电信号传导来实现。
神经递质的释放与再摄取: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被再摄取回神经元内。
第二章: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2.1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
细胞体包含神经元的代谢中心,树突接收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轴突传递信号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2.2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的功能是接收、整合和传递信号。
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相连,实现信号的传递和调节。
第三章: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3.1 神经冲动的产生神经冲动的产生是由于神经元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导致细胞膜电位发生反转。
动作电位的产生: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细胞内电位变为正值。
3.2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冲动的传导速度受到神经纤维的直径、髓鞘的厚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神经递质与神经冲动的传递4.1 神经递质的种类与作用神经递质的种类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能够增加神经元膜的通透性,使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
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能够减少神经元膜的通透性,使氯离子内流,产生抑制。
4.2 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神经冲动传递过程包括递质的释放、扩散、结合和效应。
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引发后膜的电位变化,从而传递冲动。
第五章: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5.1 反射与反射弧反射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自动反应。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2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神经系统通过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实现对生物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
2、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Ca2+ 兴奋
Na+
突触后膜电位逆转
突触前膜
① ② ③为“胞吐”,耗能。 突触后膜形成局部电流 一次兴奋只诱发一次递质的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本身并未进入后膜以内。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以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 这决定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静息电位 K+外流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 形式:局部电流(电信号) ② 特点:双向传导、等速不递减
刺激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传出 神经 → 效应器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性递质) Ca2+通道 Ca2+ 突触前膜电位逆转 前膜Ca2+ 通道打开,Ca2+内流 Na+通道 Na+ 递质受体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后膜Na+ 通道打开,Na+ 内流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不活跃 → 显著活跃 1、兴奋:
(电位逆转)
2、静息电位: ① 状态:外正内负
K+通道 外
② 产生原因:K+ 外流 ( 不耗能)
刺激
K+低
Na+通道
Na+高
mv
动作电位 Na+内流 K+外流
内 外
K+高
K+高
Na+低
0 膜外
A 电流表
K+低
-60
Na+内流
3、动作电位: ① 状态:外负内正 ② 产生原因:Na+ 内流 (不耗能) ③ 恢复的原因:K+ 外流 (不耗能) 出去的K+ 吸收进细胞 耗能 (逆浓度梯度) 进入的Na+ 运出细胞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23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和答案
第23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考点一 反射与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元(1)结构(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2)反射弧①结构模式图②完成反射的三个条件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系统各级中枢及功能(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①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③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3)人脑的高级功能①感知外部世界,产生感觉。
②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④(连线)人脑的言语区及损伤症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教材VS高考1.真题重组与判断(1)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2017·全国卷Ⅱ,5B)()(2)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2017·全国卷Ⅱ,5D)()(3)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2017·海南卷,15A)()(4)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2017·海南卷,15C)()提示(1)×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
(2)√(3)√(4)√2.深挖教材(1)(人教版必修3 P17“思考与讨论”)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含的神经元个数相同吗?如何证明脊髓是上述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提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包含2个神经元,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含3个神经元;通过实验破坏脊髓,若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不存在,说明脊髓是这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反之,则说明脊髓不是这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
神经调节(二)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神经调节能够将外周感受器接受 的各种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
递到中枢进行识别。
运动控制
通过神经调节,可以控制骨骼肌的 收缩和舒张,实现各种运动功能。
腺体分泌调节
神经调节能够控制各种腺体的分泌 活动,如唾液腺、汗腺等。
参与学习、记忆等高级认知过程
学习过程
神经调节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通过不断刺激和强化神
兴奋传导特点
兴奋传导具有不衰减性、双向传 导、绝缘性和相对不疲劳性等特 点。
神经元之间连接方式
化学性突触
神经元之间通过释放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的连接方式。
电突触
神经元之间通过电紧张电位的局部电流进行信息传递的连接 方式。
突触传递过程与机制
01
02
03
突触前过程
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 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 流,触发突触囊泡出胞, 释放神经递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过程容易受到多 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酸碱度 、药物等。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改变神经纤维的膜 电位、离子通道的活性等方式来影响 兴奋的传导。
具有可塑性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其传导效 率和特性可以受到学习和记忆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这种可塑性使得神经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实 现更加复杂的生理功能。
经元之间的联系,形成记忆。
记忆储存
长期记忆的形成和储存需要神经 调节的参与,通过改变神经元之 间的连接强度和突触可塑性来实
现。
认知功能
神经调节还参与各种认知功能, 如注意力、思维、语言等。
促进内分泌系统正常工作
内分泌腺控制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高考复习课件-兴奋在神经元上产生传导和传递
肾上腺素能受体: α受体,β受体 突触前受体 中枢递质的受体
突触及其信息传递
递质的代谢
合成:主要在胞体 贮存:囊泡 释放: Ca2+ 依赖性释放 失活:
重摄取:主要为单胺类 酶降解:乙酰胆碱等 稀释扩散
动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河豚毒素能阻断钠通道,对钾通道无影响。用河豚 毒素处理,影响的是曲线哪一段? 四乙胺能阻断钾通道,而不影响钠通道。用四乙胺处 理,影响的是曲线哪一段?
c
bd
f
a
e
动作电位的传导
“局部电流学说”——
细胞膜上任何一个 部位受刺激后所产生的 动作电位,都可以沿着 细胞膜向周围扩布,使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 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导 致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 次跨膜离子移动,实现 动作电位在膜上的传导。
兴奋性(excitability)
兴奋性是活机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说明了活机体与周 围环境的另一种关系,即机体生存的环境条件改变时能引起机体活 动的变化。这种特性不仅完整机体有,组成机体的每一种活组织或 活细胞也具有这种特性。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条件 改变时同样引起生活的组织或细胞发生活动的变化。刺激引起的机 体或组织细胞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是刺激引起的,反应本身 又是生命活动的特征,因此,广义地说,兴奋性是指活机体或活组 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近些年来,人们对兴奋性提出了更 本质的理解。认为兴奋性的实质是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 能力。兴奋就是指产生了动作电位。
去甲肾上腺素(NE)
绝大多数交感节后纤维。
嘌呤或肽类
第2章 微专题(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相关要点分析
微专题(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相关要点分析一、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1.根据是否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的结构判断:与前角(粗大端)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长端)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4.切断实验法判断: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例1 如下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①S 是感受器,M 是效应器 ②S 是效应器,M 是感受器③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 ④Ⅰ是传出神经,Ⅲ是传入神经 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 ――→ⅠⅡ――→ⅢM 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 ――→ⅢⅡ――→ⅠS ⑦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 ――→ⅠⅡ――→ⅢM 或M ――→ⅢⅡ――→ⅠS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③D .②④⑦答案 A解析 S 是感受器,M 是效应器,①正确,②错误;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③正确,④错误;在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S ――→ⅠⅡ――→ⅢM ,⑤正确,⑥、⑦错误。
故选A 。
例2 下图是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乙表示神经中枢,甲、丙未知。
神经元A 、B 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
现欲探究A 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某研究小组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B.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C.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D.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则A为传出神经答案 A解析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B传向A,则A为传出神经,A错误,B正确;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A传向B,因此A为传入神经,C正确;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A传向B,因此A为传出神经,D正确。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专练(20) 兴奋的产生、传导与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专练(20) 兴奋的产生、传导与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从“高度”上研究高考[典例](2022·浙江6月选考)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
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解析]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 正确;该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神经冲动会使神经上不同点产生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答案]A从“深度”上提升知能(一)膜电位的测量1.膜电位的测量方法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 +的通道开放,Na +通道关闭,所以主要[特别提醒]①K +浓度主要影响静息电位⎩⎪⎨⎪⎧膜外K +浓度升高→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膜外K +浓度降低→静息电位绝对值升高 ②Na +浓度主要影响动作电位⎩⎪⎨⎪⎧膜外Na +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峰值升高膜外Na +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峰值降低(二)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1.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2.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从“宽度”上拓展训练1.(2021·湖北高考)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胞外液约为 4 mmol·L-1。
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
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
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版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考点一反射和反射弧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神经元(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
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类型: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1)图中D代表感受器,C代表传出神经。
(2)图中包含3个神经元,A为突触间隙,此处存在神经递质。
(3)刺激C处,E处有(填“有”或“无”)反应,此反应不是(填“是"或“不是”)反射,理由是因为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此反应只涉及传出神经及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
[纠误诊断](1)效应器就是指传出神经末梢.(×)提示: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刺激传出神经也可以引起效应器反应,这种反应也能称为反射。
(×)提示:只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引起的反应才能称为反射。
(3)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提示:在寒冷刺激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是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
(4)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其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提示:起跑动作的产生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其调节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为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和听觉中枢等.(5)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1。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2。
高考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高考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知识梳理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叫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③传导特点:可以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兴奋单向传导)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的传递(1)突触结构及其兴奋传递过程(2)突触类型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②其他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传递特点①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4)作用效果:使下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
教材拾遗神经递质的成分及作用:(P19相关信息)(1)神经递质的种类: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2)功能分类: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
(3)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胞吐。
(4)神经递质作用后的去向:一是酶解,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另一途径是回收再利用,即通过突触前膜转运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再利用。
1.判断关于兴奋传导说法的正误(1)人体细胞中只有传入神经元能产生兴奋(×)(2)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3)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4)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其上传导(√)(5)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可以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2.判断关于兴奋传递说法的正误(1)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2)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充满组织液(√)(3)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5)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6)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
【讲义】2022高考生物《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复习讲义
考点22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1.兴奋产生的机制及传导1产生机制2兴奋的传导①形式: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②方向:膜外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膜内则相同。
③特点:可双向传导在机体内反射弧中只单向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及5点提醒1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如多巴胺,后者可以使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外正内负”的局面。
同一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
2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的是生物膜的流动性;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
3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去向有三种:迅速地被酶分解、重吸收到突触小泡、扩散离开突触间隙。
4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变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5兴奋经突触的传递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两种功能。
3.“两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1看电流计两极连接的位置①甲图: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刺激后观察到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②乙图将神经电位测量仪的A、B电极均置于膜外,在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差变化曲线如图丙所示:Ⅰab 段——兴奋传至A电极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逐渐变为负电位,而B电极处仍为正电位。
Ⅱbc段——兴奋传至AB两电极之间。
Ⅲcd段——兴奋传至B电极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逐渐变为负电位,而A电位处恢复为正电位。
2看刺激能不能同时到达电流计两极①若电极两处同时兴奋,则电流计指针不偏转,如刺激丁图中的c点。
②若电极两处先后兴奋,则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刺激丁图中的a点和戊图中的b点。
③若两电极只有一处兴奋,则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刺激戊图中的c点。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实验探究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探究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甲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乙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
高考生物热点考点专题复习神经系统的调节1.图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填空)(1)兴奋的产生:(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图示:②传导形式与特点:2.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分析(填空)(1)传递过程:(2)单向传递原因: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 释放方式:胞吐作用:与后膜受体结合,传递兴奋或抑制去向:发挥完作用后,被酶解或移走(3)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抑制性递质使该神经元的内外电位差进一步加大,不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逆转变化。
[范例·调研·方法]【典例1】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 .ATP 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解题技法]1.点睛:(1)针对四个互不关联的选项,可逐项分析答题。
(2)神经细胞由兴奋到静息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消耗能量。
2.答题分析:A 项:神经细胞内能产生ATP 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故A项正确。
B项: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由突触前膜释放,该过程需要消耗ATP,但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不需要消耗ATP,故B项错误。
C项: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进行的,该过程需要模板、原料和ATP,故C项正确。
D项:神经细胞由兴奋恢复为静息状态时,排出钠离子属于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故D项正确。
【典例2】(2017·福州二模)如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刺激图乙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D.若抑制图中神经元的细胞呼吸,不影响兴奋的传递1.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识别突触的结构,理解兴奋的传递方向。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上 下
3、兴奋在突触的传递:
(1)过程: 前膜兴奋→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兴奋 或抑制→递质分解
(2)传导形式: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导方向:
单向的
神经递质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 上的特异性受体 (4)涉及到的运输方式: 胞吐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想一想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杜雨欣
兴奋: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
刺 激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2、传导机制 K+浓度低
外 内
外
+
K+浓度高
(1)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内
产生的原因:K+外流
2、传导机制
刺 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b
外
Na+浓度高
a
内 产生的原因:Na+内流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想一想
bc=c d
两次反向 偏转
偏转
刺激a点:指针发生 刺激c点:指针 不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轴突末梢末端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 树突
细胞体
突出小泡 线粒体
轴突
提供能量
2、突触 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接触,此接触部 位被称为突触。
轴突——胞体型 突 触 轴突——树突型
刺激b点:指针发生 刺激c点:指针
两次反向 偏转 偏转
一次
三、传导和传递的比较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信号形式 方 速 向 度 电信号 双向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传递
二战中的运筹学例子
二战期间,运筹学是一场战争中掌握胜利的关键。
运筹学是将数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使用的一门科学,它将在军事战役
中应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诸如军事供应、战术规划、后勤支持、部队部
署等实际问题。
在对抗纳粹帝国的过程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内华达大学的科
学家,在D-Day登陆日的规划中成功地运用了运筹学技术。
这个计划
在给定规定的资源和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军队力量,等待最优的决
策方案。
这个计划包括如何输送士兵、弹药和装备;如何保证物资的
及时运输,以及如何在海拔低的地区部署军队等。
通过对各个因素进
行详细的测算和统计分析,他们确定了最佳的作战机会和战略。
另一个著名的运筹学例子就是“空投救援”行动。
这是一个决策
困难的操作,需要军队飞行员快速飞越境界和高山峡谷,将物资和药
品送到需要紧急救援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运筹学家使用发展中的
最新科技和设计翼型,进一步提高了飞机的起飞能力,使得飞行员能
够更好地控制和利用飞机。
运筹学的发展,对二战胜利至关重要。
它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中,
在后勤、战术规划和作战部署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当时,二战中的运筹学例子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成功的战术。
今天,这些思想在商业世界中同样得到了广泛运用。
例如,使用运筹学技术
对供应链进行优化和管理,以及工厂的更高效运营。
通过优化经济和
商业流程,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和效益,为企业创造
更大的财富和成功。
2.3.2兴奋传导和传递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生物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2章第3节教学设计第2章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2课时兴奋传导和传递(教学设计)提升点1:电位测量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一、素养构建解答有关神经纤维上电位差变化曲线的试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1.看电极与细胞膜的位置关系,确定曲线的起点(1)若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则电位差不为0,曲线起于纵轴的正半轴或负半轴(如图1所示)。
(2)若两电极位于细胞膜同侧(都在内侧或都在外侧),则电位差为0,曲线起于横轴(如图2、3所示)。
2.根据刺激位置分析曲线波动次数(图4)(1)如果单独刺激a点、b点或d点,两个电流计均可以测到两次电位波动。
(2)如果刺激c点(c点位于电流计甲两电极的中点),电流计甲测不到电位波动,电流计乙测到两次电位波动。
(3)如果刺激e点,电流计甲测不到电位波动,电流计乙测到一次电位波动。
二、对点训练1.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
下图为刺激前后的膜电位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上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正电位B.兴奋传到b点时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C.兴奋的产生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有关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解析:B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该不偏转,但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指针向右侧偏转,说明c点为负电位,A错误;兴奋传到b点时,a和c两点均为初始状态,没有发生膜电位变化,所以指针应向右侧偏转,B正确;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大量内流,产生兴奋,C错误;根据刺激前后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可推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错误。
]2.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某处的细胞膜内外放置电极a和b(如图甲),在图中M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通过电压表测量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 兴奋的产生、传导、传递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十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2.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3.下图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动作电位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B.①处为反极化状态,⑤处为极化状态C.②处Na十通道开放,K+通道关闭;④处K+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D. ③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4.下图是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各项中,不会引发如图所示异常膜电位的是()A.突触前膜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B.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未及时分解C.部分受体与乙酰胆碱的结合受阻D.该神经突触处于低Na+溶液中5.下面表示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轴突膜处于bc段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消耗ATPB.轴突膜处于ce段时,钾离子大量外流,不消耗ATP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6.河豚毒素是一种强力的神经毒素,目前并没有有效的解毒剂,它会和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
如下图所示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纤维,给A处适当的刺激,图中膜外的ab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势差)Uab随时间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7.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分解乙酰胆碱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 +通道的打开。
下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B.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能引起b处Na+通道的打开,形成一个小电位8.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
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
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
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膜电位变化及Na+和K+电导的变化正确的是(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9.下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B.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为B的过程中,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D.若要画出如图2的动作电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10.下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11.γ-氨基丁酸(GABA)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对脑部具有安定作用。
下图甲为γ-氨基丁酸抑制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机理(X、Y为影响膜电位变化的两种重要物质),图乙为一次膜电位变化曲线示意图。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物质X指的是γ-氨基丁酸,它不是合成人体蛋白质的原料B.图甲中的物质Y指的是阴离子,它的流入会抑制动作电位的形成C.某病人体内缺乏GABA酶,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D.a~b段主要发生K+外流,b~d段主要发生Na+内流12.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显示的是膜内电位B.钠离子大量内流是发生在cd段C.a至b段为动作电位D.将图甲中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幅度相同13.下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A.阻断了部分Na+通道 B.阻断了部分K+通道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 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14.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一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
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图二。
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15.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16.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 十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17.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B.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C.若增加静息电位时膜对K+的通透性,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D.若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18.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B.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19.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D.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20.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Ⅰ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D.图2中C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能会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21.根据下图分析神经细胞,叙述错误的是( )A.此图可表示突触小泡膜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②⑤等载体有关C.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A面D.若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空气-水界面上,③与水面接触22.右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23.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C.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24.图甲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无论哪一个神经元兴奋都可以引起其他神经元和肌细胞的兴奋。
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放大后如图乙),其结构和功能与神经突触类似。
请据图回答问题:(l)图甲中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兴奋,引起神经末梢释放的进入突触间隙,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导致A处的神经元产生兴奋。
神经冲动在C→A的传递过程中,信号转换的具体过程是(2)图甲中若在骨骼肌处给予适宜刺激,则在A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3)图乙中①的形成主要与(细胞器)有关,①中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该物质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有关。
(4)下列关于图乙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图体现的是突触联系,突触由②③④构成B.③内的液体为组织液C.①中的物质释放并使④兴奋时,兴奋处的膜外为正电位D.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有利于接受①中的物质25.将刚刚离体的神经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突触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 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此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________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______________(外流、内流)。
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______________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______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能量。
cd段Na+出细胞__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能量。
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c点高度________________(不变、增加、降低)。
(3)乙图中①是__________,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
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