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耒阳市冠湘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20《伤仲永》(第2课时)教学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伤仲永》教案( 2 课时)

《伤仲永》教案( 2 课时)

《伤仲永》教案( 2 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了解本文先仰后扬的写法,明白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多地获取知识。

教学重点: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本文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一、导入二次备课我们学过《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介绍)这些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自古英雄出少年。

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不会成才)为什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谁能用一句名人的名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介绍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

三、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

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2)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2)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一、经典回顾,导入新课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师:这些故事我们可否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其阐述道理,(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

但如果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那会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来探个究竟。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王安石为什么为方仲永而哀伤、叹惜呢?在我们探讨之前,我们先走进这节课的能量加油站来储备能量。

3.介绍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交流。

师也作交流。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反复读文,读通读懂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

结合所学经验你认为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交流汇总: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找准停顿拿准语调读出语气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掌握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世隶耕:环谒于邑人:日扳:称前时之闻:自为其名今夫不受之天师提示:“为”读wéi,是动词“写上”的意思。

容易与介词“wèi”混淆。

“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伤仲永》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伤仲永》教学设计 语文版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20 *伤仲永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翻译这篇文言文。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画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合作探究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语文版

《伤仲永》教学目标:1、教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2、知识与能力:顺畅朗读课文,能口头讲述这个故事。

把握句子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3、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自主合作疏通课文大意,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3、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讲述“江郎才尽”的故事。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

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

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所谓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江淹只靠吃老本过日子,自然也就会使才情减退。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主人公与江淹一样,只不过,他的遭遇更令人感伤。

二、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点拨)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20伤仲永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语文版2

七年级语文上册20伤仲永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语文版2

《伤仲永》(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在翻译全文基础上,疏通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重点语句的意义;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懂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预习指导]1、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4)表明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5)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

(6)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

2、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至少两句)。

课后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扳仲永:___________________(3)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___(4)受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伤仲永》教案(2).docx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伤仲永》教案(2).docx

伤仲永教学目的1、理解人的天逵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以及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妾性.2、正确圭握句中的停顿:臺渥并积累一些文言词匹:3、理鮮丈章内容和中心患想.较学重宜朗读毘交,正确拿渥句中的停顿.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悟况•廉会焉言的简洁、洗炼.教学淹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庾因是什么?即如冋理鮮谏又最后〜段作者■的患想观点?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匕思想.学习比校阅读的方法安拉三谍时.[数学过程]第一煙时小一、课前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题目中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析读课文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一一学生一人一句轮译,要讲清重点词语;教师适当点拨⑶同桌互相试着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Z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补:补出省略句屮省略内容;,册h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 伤仲永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 伤仲永教案 语文版

第20课《伤仲永》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2、正确进行翻译教学重点同上教学难点1、几个句子的停顿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3、几个难句的大意预习要求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

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学生讲述)[投影]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四、题解(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明确:哀伤,叹息。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伤仲永》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伤仲永》教案语文版

20 伤仲永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

现在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它用实例告诉我们:人才绝不是天生的。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翻译这篇文言文。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 生字注音隶.(lì)扳.(pān)环谒.(yè)泯.然(mǐn)称.(chèn)2 作者名片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陷害。

晚年他被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 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2 词语解释(1)重点实词世隶.耕(附属,隶属)尝.(曾经)养.父母(赡养)立就.(完成)稍稍..(纷纷)泯.然(消失)泯然众人..(普通人,一般人)借旁近..与之(附近。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精品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精品教案 语文版

5 伤仲永
2.完成《学法大视野》“文言积累”。

第二课时
一、抽测背诵
二、深入品读
(一)方仲永之“奇”,王安石之“密”
1.朗读课文,说说第一小节是围绕文中哪一个字来表现方仲永的人物的?

2.方仲永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来没见过文具却忽然求之,拿起笔就能写诗歌,诗歌有思想性符合道德要求,指物作诗能够马上完成,文理有过人之处。

3.作者写方仲永家“世隶耕”起到什么作用?行文中是如何紧扣“世隶耕”这一点的?
“未尝识”“忽”“借旁近”“传一乡秀才”。

4.王安石行文的严密:处处紧扣“世隶耕”,细节中体现逻辑的严密。

(二)方仲永之“伤”,王安石之“疏”。

1.作者“伤仲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有才华的少年最终不过泯然众人。

2.体现出“伤仲永”的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泯然众人矣”。

3.作者详写方仲永的不凡天资,对方仲永的“奇”大加铺陈,写得很具体很严密,对于方仲永“泯然众人”却没有具体展开,只是一笔带过,可以说写得很“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
文章结构上的疏密与作者情感上的疏密相结合,前面对“奇”的表现越密越实,捧得就越高,后面写得越“疏”越”空”,越显出情感的失落,有从高高在上一落九泉之感,到头来一场空。

结构上的“疏”契合了心理上“空落落”之感。

4.“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

三、把握主旨,拓展提升
1.王安石究竟“伤”的是什么?真的是“伤”方仲永吗?
方仲永父亲的不使学。

2.方仲永的父亲是可恨的人物吗?
是“世隶耕”的无知导致的,其中更多的是可悲和无奈。

伤仲永第二课时教案

伤仲永第二课时教案

《伤仲永》第二课时教案
单位:榆中县新营中学备课人:陈自宏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
很多年以前,我还是一个顽童。

在一个炎炎夏日,我曾经不止一次一丝不挂地跳进这池塘,追逐过游鱼,捉过青蛙,逮过蝴蝶,摘过莲蓬,挖过莲藕,也掐过荷叶,采过荷花。

那时候仿佛爱什么就追什么,喜欢什么就要什么,心里要求不高,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似乎与世无争,仿佛无欲无求,心里纯洁得像白云,感情简单得如白纸,天真无邪得好像我就是一个主宰者,而池塘就是整个世界。

这里是那么神秘,又是那么神奇,这里既有幽静的诗情画意,又有热闹非凡的花鸟虫鱼。

水是流动的诗,鱼是水中的鸟,荷是纯情的少女,蝶是多情的公子,黄鹂和燕子是行吟诗人,青蛙和知了是不倦的歌手。

我曾经在水里静静地观看那柔若无骨的荷花,也曾经把莲蓬里的莲子想象成一位位神童,曾经趴在岸边对着泥洞里的青蛙默默地观望,也曾经把莲叶当遮阳伞顶在头上观察那飞来飞去欲停未停的美丽蜻蜓。

我曾经把荷花当成天上的仙女,也曾经把荷叶上的水珠当成未经定型的珍珠。

《伤仲永》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伤仲永》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伤仲永》是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它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材目标】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目标随堂检测法【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充足的课前预习【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分享自背古诗,其他学生点评.二.师读《伤仲永》,学生点评导入.三.赏读课文,完成检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初读下的自知1.出示任务:①自读《伤仲永》及课下注释.②依据预习所知道,完成自知检测.2.自知检测①《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②〝伤仲永〞的意思是③文章讲了(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二)朗读中的自品1.出示任务:①快速的将注释标注到原文中.②以自己的理解读《伤仲永》③完成自品检测.2.自品检测①完成生字注音隶()焉()邑()谒()扳()称()泯()矣()②朗读.朗诵《伤仲永》(三)诵读中的自究1.出示任务:①自己朗诵《伤仲永》②依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表示伤仲永年龄变化和才能变化的词句.③完成自究检测.2.自究检测①第一处年龄是,其过人之处是.第二处年龄是,其出现的改变是.第三处的年龄是,其又有了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四)再读后的自量1.出示任务:完成自量检测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泯然众人矣〞→痛心2.自量检测①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才能变化.②思考:不同年龄段中,我们和仲永相比,谁更厉害?1.自读课文2.自知检测《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②〝伤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③文章讲了金溪(地点)方仲永(人物)从天才走向平凡(发生了什么事情?)1.标注注释2.自品检测①生字注音:隶(lì)焉(yān)邑(yì)谒(yè)扳(pān)称(chèn)泯(mǐn)矣(yǐ)②个人.小组.集体多种方式朗读.朗诵文章.1.自读课文,画出要求词句.2.自究检测①第一处年是生五年,其过人之处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处年龄是十二三矣,其出现的改变是〝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处的年龄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众人矣〞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1.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知识水平变化.2.相比之下我们更厉害,因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们参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掌握文章课题.大致内容和最基本的文学常识.正音,多次朗读,熟悉课文,培养语感.给予字眼指导,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长过程.品析主人公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完成课后第二题.带着脉络梳理读重点句子,直击主题--后天教育必不可少.四.总结概括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忽略了后天学习,只会像方仲永一样,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伤仲永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重点)
2.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难点)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翻译了这篇课文,积累了一些重点字词。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色。

二、自主预习
1.方仲永小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明确: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有奇才的孩子。

2.方仲永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他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
明确:父异焉;邑人奇之。

4.后来,方仲永还神奇吗?作者是怎么说的?
明确:不神奇。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表现?
明确: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写仲永天资聪慧,表现:“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写仲永才能衰退,表现:“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才思平庸,表现:“泯然众人矣”。

(二)深层探究
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哪些资料(背景)?
明确:“世隶耕”三个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开篇一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仲永的父亲是一个贪财短视的人。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因是“父利其然也,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三)体会写作特色
1.文章对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材料有何好处?
明确:作者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

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后两个阶段,几笔点出,引人深思。

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2.作者写方仲永的奇异表现,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正面描写的句子:“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侧面描写的句子有:“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异焉”。

作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更加突出了仲永的“神童”形象,增强感染力。

3.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用词生动传神,请你列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明确:示例一:“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示例二:“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①童年:天资非凡: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②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矣
五、课外拓展
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说说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明确:示例一:从方仲永的悲剧中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变成了一个平常人。

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不是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示例二:从方仲永的悲剧中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

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示例三:从方仲永的悲剧中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但他们通过后天刻苦的学习都获得了成功,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