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城镇化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农村城镇化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袁以星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00003)
内容摘要:研究城镇化问题,必须清醒认识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认清城镇化自身发展的背景和规律。尽管从指标上看,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程度已经很高,但是要看到城镇化模式日益趋同,农业边缘化、人口空心化、离农人口就业保障弱化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因此,必须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正确处理好相关关系。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上海郊区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12)05-0018-006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识。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既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带动农业现代化,而且给农村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得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以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基础,谈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上海郊区城镇化历程及启示
(一)上海郊区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郊区城镇化伴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延伸、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78 1992年,乡镇企业崛起促进农民转移,农民“离土不离乡,农忙又返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务工。特别是198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民自理口粮进镇落户、务工经商的政策,上海出现了一批像奉贤洪庙那样的小集镇,吸引了一部分务工农民进镇落户。据统计,在此阶段,郊区农业户籍人口从453.05万人减少到413.82万人,转移农村人口39.23万人。上海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58.7%提高到1992年的67.9%。城镇化带动了郊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将上海城市结构分为
收稿日期:2012-04-15
作者简介:袁以星(1949-):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和研究工作。
中心城、近郊工业小城镇和卫星城、郊县小城镇、农村小集镇等四个层级。
2.1993 2006年,浦东开发开放推动了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离土又离乡,务工进工厂”。这一阶段,在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下,一方面郊区工业园区蓬勃兴起,另一方面中心城区迅速向外延伸,引导中心城区居民向郊区转移,加速了松江九亭、南汇周浦、嘉定江桥等一批小城镇扩展。1995年,上海根据发展趋势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由“主城、辅城、县城和集镇”四个层次构成的城镇体系。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通知”,上海再次修编规划,提出了由“中心城—新城—心镇—一般镇”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2001年1月,上海市政府提出实施以新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化战略,重点发展“一城九镇”,即松江新城和朱家角、安亭、枫泾、浦江、罗店、高桥、周浦、奉城、堡镇等9个中心镇。在这一阶段,中心城区面积从内环线以内的365平方公里扩大到外环线以内的660平方公里。上海城镇化率从1993年的69%提高到2006年的85.8%,年均提高1.29个百分点。农业户籍人口从1993年的401.28万人减少到2006年的194.78万人,减少了206.5万人。郊区经济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增加值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市2 4个百分点。
3.2007年以来,上海城镇化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农民“离土离乡加保障,进城落户身份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和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上海又开始了以新城建设为重点的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目前,松江、嘉定、南桥、青浦、金山等五个新城,已基本完成规划方案。同时,规划启动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九个大型居住社区,几乎覆盖市郊各个区县,城镇化率已接近90%。
(二)上海郊区城镇化带来的启示
1.城镇化必须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城镇化作为大战略,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对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综合因素分析,统筹布局布点,切忌多变。只有看清楚,想明白,才能避免重复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必须把城镇规划和城乡统筹结合起来。上海的城乡规划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过多轮修编。在新的历史阶段,随着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城际铁路和高铁时代到来,对新城的布局定位应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规划空间布局应从都市圈和省际结合部两个点上出发考虑。新城功能定位也不应千篇一律,有的应该是都市辅城或分中心,有的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节点城市。而且有必要对新市镇的规划也进行科学分类和定位,要充分考虑吸纳周边农民、外来人口进镇的容量和产业支撑的基础,真正使规划的主观愿望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使前瞻性的思考更能顺应城镇发展规律,做到规模适度、功能各异、循序渐进。
2.城镇化必须依托产业支撑。无论是工业、商贸服务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条件。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又影响生产方式的转变。没有产业支撑,农村劳动力难以分流,人口难以集聚。“被城镇化”的结局,只能导致“空城”,甚至为“死城”。发展城镇化,要壮大区域经济,特别要重视发展县城经济。新城不能简单地建成一个居住型城市,而应该是生活、生态、生产相融合的城市,安居乐业是关键。实践证明,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是“沙滩上的大厦”,不可能持续发展。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新市镇建设,一定要有产业支撑。郊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是吸引当地居民进镇安居乐业,不具备条件的,不宜任意扩大规模。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产城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