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大气的受热过程、等温线
高中地理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5大气的受热过程新人教版必修1
考点5大气的受热过程1 .大气受热过程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 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 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 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 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 到了保温作用。
1 .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 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 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 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丈阳辆射温室气 体排放 增多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T 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 增强气温升 高,全 球气候 变暖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间金大气上界大大气射肘向处面气 辐 辐\ 射'地收面短波辐射匚二> 悅渡辐射(箭头粗细表 示能量多少):太:地面吸收①咼海拔地区:②内陆地区:2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 地势高低:地势高T大气稀薄T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T昼夜温差大。
(2)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T昼夜温差大。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大气受热过程图解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能量来源: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根源)【第一句】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第二句】(3)大气逆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并影响温差。
【第三句】(4)温差比较:①晴天的温差比阴天大。
(晴天:白天,天空晴朗少云,反射少,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里,天空晴朗少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降得快。
因此,晴天昼夜温差大。
阴天: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从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里,天空多云,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果好,气温降得慢。
所以,阴天昼夜温差小。
)②陆地的温差比海洋大。
(陆地增温快,降温快,温差大;海洋增温慢,降温慢,温差小。
)二、热力环流【气压大小比较,环流方向】⑴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一般先比较水平方向的气压大小,再比较垂直方向的。
如果等压线上未标明气压,可自己标明(原则,靠近地面的气压值相对较大)。
有利于分析气压的大小关系【方法二:画一条水平(等高)线,等压线凹下去的,水平线中间的气压比两侧低。
等压线凸上去的,中间气压比两侧高。
“凸高凹低”】上图中气压:水平面上:(近地面)B>A (高空)D>E垂直方向上:地面大于高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B>A>D>E⑵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原理:图①:冷热不均,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图②:大气垂直运动(上升、下沉),使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异。
图③:水平气压差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
(水平方向上:高压指向低压)三、大气的水平运动(以北半球为例,可参见地图册18页)【前三点偏向于选择题,(4)(5)两点可考综合题】(一)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风的直接原因。
(1)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同,即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大气受热的根本来源。
(1)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包括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2)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受热过程如图:(1)大气的削弱作用:①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和较大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
如: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③散射:空气分子和较小尘埃(有选择性):散射可见光中的蓝紫光。
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较大的尘埃:散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如: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
(2)地面吸收及地面辐射:①温度越低波长越长,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主要以长波的形式向上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辐射又叫长波辐射。
②注意不是地面反射太阳辐射,而是地面辐射。
(3)大气升温及大气逆辐射: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但对流层中水汽、二氧化碳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中的应用:(1)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2)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夜晚: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
(3)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回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
(4)利用烟雾防霜冻:烟雾能增强回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5)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也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等(6)一天中:太阳辐射在正午时最强,温度在14点前后最高,日出前温度最低。
(7)阴天与晴天对比:阴天的最高温较低,因为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阴天的最低温较高,因为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较强,晴天反之即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原理及实践应用。
2.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危害。
3.热力环流和等压面图的判读。
4.大气的水平运动。
5.等温线图的判读。
1.综合思维:运用材料或实际案例,综合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近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 A. 晴天时水汽丰富 B.晴天时大气运动缓慢
• C.晴天时尘埃杂质多 D.晴天大气逆辐射弱
• 2、下列对于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的
叙述,正确的是
C
• A. 自地面向上,依次是平流层、对流层、高
层大气
•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只有平流层
• C.平流层中大气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水平运动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 气的受热过程与气
温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反射、散射)消弱作用
(1)吸收作用:大气物 质直接吸收太阳能,转化 为热能,升高大气温度的 作用。有选择性特征
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和平流 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太阳紫 外线,使热层、平流层气温 随高度上升而上升。对流层 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 阳红外线,但热量很少,对 该层气温垂直变化没有影响。
(3)散射作用: . (大气中颗粒越小,波长越短的光越容
易被散射。颗粒越大就无选择性)1、晴朗白天天空呈蔚蓝色原因
蓝 光 其它光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大气散射开来 2、白云薄、乌云厚、早晚的彩云形成原理:
远处蓝青绿光被散射,只剩 下黄橙红光投射在近处云中
七色合成白色
无光为黑暗
3、日出前、日落后与 阴天,天空依然是亮 的,室内明亮的原理:
大气消弱作用结果: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形成:
物体辐射原理是:物体温度愈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愈短; 物体温度愈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愈长。
平均温度 辐射能量最大部分 方向
称呼
太阳辐射 6000°K 地面辐射 22℃ 大气辐射 15℃
可见光 红外线 红外线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ppt课件
判读气压的高低 判断气压高低的依据及判读思路如下: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 空气柱1.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
(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海陆分布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
同纬度 纬凸出
平原的气温较高
地带 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 寒流经过处气温低
纬凸出
暖流经过处气温高
地形 洋流
冬季,等温线密集
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
我国
秦岭—淮河一线延伸
冬季,南北温差大, 越往北温度越低
高 度
气温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减 升高而递增
夜间地面迅速降温,离地面愈近降 温愈快,形成逆温,黎明达最强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上,底 层空气受地面影响而迅速降温
山坡上的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 积聚并把较暖的空气抬挤上升
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其上方为 暖空气,下方为冷空气
平流雾
微专题二
气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0℃ 3km 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但在不
同地点及不同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大于0.6℃
16℃ 2km
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如右图在②情况下,大气
22℃ 1km
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
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
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知识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高考地理知识手册(全国通用)
知识点06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圈分层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为17 km~18 km;中纬度为10 km~12 km;高纬度为8 km~9 km。
2.平流层:存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3.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3.大气的两个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一般,云层越厚,云雾水汽越多,烟雾、雾霾越多,大气的削弱作用越强,同时大气逆辐射越强,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的因素:天气、大气洁净度、空气的湿度等。
4.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4)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和下垫面性质等方面来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高三地理一遍过第2讲: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2
3
4
5
6
7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受热过程 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二、大气垂直分层 三、气温和等温线
8
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作用
太
阳
辐
射向宇宙空间
射
地 面 削弱作用、 水
收
汽
)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1、大气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垂直分层、气温、逆温、等温线 2、热力环流: 气压、等压面、垂直气流、等压线、风、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风向、风力、“三力” 3、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南北移动 4、季风环流: 季节性高低压中心、冬夏季风
22
微专题:气温
1、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 2、气温的日变化(昼夜温差)、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 3、等温线图图的判读。 4、气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温的日变化(昼夜温差)
时
间 气温的年较差 变
气 温
化 气温的年际变化
的
时 空
空 气温的垂直分布
分间
布变
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逆温形成、影响
化
气温的水平分布
(根本热源)(直接热源)
拓展: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 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由于地面向大气传输热量需 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近地面气温是午后2时左右达到最高。大气主要 以逆辐射的方式和大气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直至次日日出一直没 有太阳辐射来补充热量,所以直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达到了最低。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最主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3.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误区警示有关大气受热过程的常见误区(1)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并非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因此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并非只有晚上存在。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辐射更强。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学法指导(1)在海陆风、山谷风等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是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情况。
(2)要注意一些规律的使用前提。
如“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地点。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情况下才成立。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方法技巧数字法记忆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个直接原因: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二种风:高空中的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的风——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三种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
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图说考点1.法认识太阳辐射能的传递、转换过程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是太阳辐射能在地面、大气间的转换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一、引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象学和环境科学中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地球大气层如何吸收、储存和散发热量,从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和天气模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大气的组成与热量来源1. 大气层的组成- 对流层: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在此。
- 平流层:对流层之上,包含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
- 中间层:平流层之上,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热层:中间层之上,温度随高度急剧增加,大气粒子吸收太阳辐射。
- 外层空间:热层之上,大气稀薄,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小。
2. 热量来源- 太阳辐射:太阳是地球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 地面辐射: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散发热量。
- 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地面辐射后,向各个方向散发热量,包括返回地面的部分。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 太阳辐射的吸收与散射- 直接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直接到达地面。
- 散射: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水滴和悬浮颗粒使太阳辐射发生散射。
- 反射:大气层和地面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回太空。
2. 地面加热与辐射- 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
- 地面辐射: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散发热量。
3. 大气加热与冷却- 大气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加热。
- 大气散射与反射:大气中的云层和悬浮颗粒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进行散射和反射。
- 热对流:地面受热后,空气上升形成对流,带动热量向上层大气传递。
4. 大气逆辐射-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并重新辐射热量,部分返回地面,形成大气逆辐射。
四、大气受热过程对环境的影响1.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 大气受热过程的变化影响气候模式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
2. 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物种分布和栖息地的变化。
3.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和森林砍伐,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而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
2020 地理 二轮复习 微专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知识精讲】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分析(1)太阳辐射状况:主要分析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低纬度气温高,受其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2)大气自身条件:主要分析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
晴天,空气稀薄,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
此外,大气环流通过对热量的输送和对降水的影响,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
(3)下垫面:海洋比热容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较同纬度陆地白天、夏季气温低;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和坡向等对气温都有影响;不同地表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如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极高,导致地表气温低。
(4)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和排放温室气体、废热等影响气温。
3.等温线弯曲与闭合的成因分析(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2)等温线闭合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①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②高温中心:一般地势较低的盆地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也往往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
【典例】(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受热的程度与气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气温是用来描述大气中分
子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球时,大气层吸收部分辐射并
转化为热能,使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增加,从而提高了气温。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
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到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上,使其分子内的
能量增加。
辐射的能量传递主要通过光子的传播完成。
不同波长的光子能
量不同,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而红外线则具有较低的能量。
当太阳辐
射到达大气层时,紫外线的一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其余部分则可以穿透大
气层,照射到地球表面。
太阳光照射到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上时,能量被
吸收并转化为热能,使大气层温度升高。
传导是指能量通过分子之间的直接碰撞传递。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之间
存在着碰撞和相互作用,热能可以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使得温度在
不同地区之间均衡分布。
传导是大气中温度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传
导作用,热能可从地表传递到大气层,使得大气层中的气温升高。
对流是指由于热的差异导致气体的运动而产生的传热现象。
当大气中
的一部分受热后,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密度降低,从而产生上升运动。
与之相对应的是,被冷却的气体密度增加,从而产生下降运动。
这种上升
和下降运动形成了大气中的对流循环。
对流运动通过空气的运动将热能从
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从而使得大气层中的气温分布趋于均衡。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课件
目录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气温变化 • 大气中的热量传输 • 大气中的能量平衡 • 大气中的温室效应
0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的传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情势向外发送的能量,它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大气中气体分子和蔼溶胶粒子的吸取和散射作用, 导致太阳辐射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太阳辐射的传输方式主要包括直接辐射、漫射辐射和反射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取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蔼溶胶粒子 能够吸取太阳辐射能量,其中水 汽、二氧化碳和臭氧是主要的吸
取气体。
吸取作用会导致太阳辐射能量减 少,从而影响大气的温度和化学
组成。
吸取作用对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 有不同的影响,导致大气温度和 化学组成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差异
温室效应增强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
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能量平衡的破坏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台风等增多 。
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
能量平衡的破坏可能导致冰川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05
大气中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定义和原理
温室效应定义
大气层能够让阳光透进来照射地面, 禁止地面热量散发出去的自然现象。
甲烷
对红外辐射有强吸取力,但含量相 对较少。
温室效应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
应对措施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
THANKS
感谢观看
热辐射的传输不受物质的阻挡,可以穿越空间和透明介质。在大气中,太阳辐射 通过短波辐射的情势被大气吸取、反射和散射,进而量平衡的原理
2021年高中地理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低纬地区,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 过大气层距离短,削弱作用弱,到达 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图2-1-3) 高纬地区情况相反。
太阳高度小 ——经过的大气路程长 ——大气削弱多
太阳高度大 ——经过的大气路程短 ——大气削弱少
削弱作用强弱的影响因素 思考:
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年太阳 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对地 面有保温作用
三、大气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的意义
减小昼夜温差,有利生物生存 与发展
由于世界人口剧增,工业迅速发展,森林破坏严重,空气中 的CO2等温室气体含量大大增加。
请设想一下,这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我们能采取什么办法可以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A)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 一课时)
歌曲中唱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为什么天空呈蓝色?
天空是否每时每刻都呈蓝色呢?
大气上界
大
气
太
层
阳
辐
射
地面
图中所示的太阳辐射, 发生了什么变化?
太阳辐射的能量削减了
大气上界 高 层 大 气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 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 太阳辐射多。
可见:
地形地势因素 也影响着削弱作用。
案例三:
下面是北京市10月21日-23日的天气情况统计表。
1、21-23日白天,气温的高低与 天气状况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晴天温度高,阴天温度低。
晴天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用弱,气温高。阴天云量多,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强,气温低。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之等温线的判读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学案(二)等温线专题复习一、定义:等温线是将某一平面或某一空间区域内温度值相等的点所连接的平滑曲线二、、等温线判读方法(一)读数值及数值变化范围:数值变化范围反映区域气温差的大小(二)读数值递变趋势:如从…向…增加/减少;影响因素分析:纬度因素:纬度位置决定了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同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受此影响,南北半球,无论七月或一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因此,等温线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即:“北增为南、南增为北”。
(三)读等温线走向1、与纬线平行:即呈东西走向,影响因素纬度(太阳辐射)2、与海岸线平行: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影响因素:受海洋影响。
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比较明显,这是因为海洋对气温起了调节作用,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
【例5】下图为山东丘陵地区等温线图,造成这种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洋流【解析】山东丘陵地区等温线的走向与海岸线平行,表明受到海洋的影响。
【参考答案】B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地区比较明显,这是受地形起伏的影响24℃26℃28℃(四)读等温线弯曲: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受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点南陆南、点北陆北”——同纬度海陆位置、季节(月份)的判定点------太阳直射点,即若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无论南北半球的大陆等温线都向北(南)凸出,海洋上向南(北)凸出。
这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同,使同纬地区陆地较海洋增(减)温快,导致了海陆间气温的差异,即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这种现象就直接导致了等温线的凸向。
全球等温线弯曲如图(二)所示: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适用于全球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按月份说,1月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7月向北凸出,海洋上正好相反;按季节说,冬季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夏季向高纬凸出,海洋上正好相反。
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气温的影响
【回顾】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强弱影响要素 过程和原理 影响结果
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太阳高度大 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 纬度 太阳高度角) 的地区, (太阳高度角) 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 度地区递减 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穿越路径短、 同纬度地区, 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穿越路径短、 同纬度地区,海拔越 地形 海拔高度) 空气稀薄、多晴朗天气, (海拔高度) 空气稀薄、多晴朗天气,日照强 高地区太阳辐射越强 度大、时数长 度大、
[课堂训练题] 课堂训练题]
读图分析, 读图分析,青藏Hale Waihona Puke 区太阳辐射很强而气温却很低!为什么?
中 国 太 阳 能 分 布
解题步骤二:提取信息并依据信息推测判定相关结果 解题步骤二: 提取有效信息 推测判定过程
太阳高度较大
推测判定结果
削弱作用小 日照强度大 削弱作用小 日照强度大 削弱作用小 日照强度大 日照时数长
读图分析, 读图分析,青藏地区太阳辐射很强而气温却很低!为什么?
中 国 太 阳 能 分 布
解题步骤三:简洁归纳, 解题步骤三:简洁归纳,规范表达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海拔最高、高原上大气的密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海拔最高、 度小(空气稀薄),青藏高原地区晴天多,上述原因, ),青藏高原地区晴天多 度小(空气稀薄),青藏高原地区晴天多,上述原因, 使折射、散射和吸收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大 使折射、 减弱、日照时数长,从而使太阳辐射增强。所以, 减弱、日照时数长,从而使太阳辐射增强。所以,青藏 高原是我国太阳年总辐射最高的地区。 高原是我国太阳年总辐射最高的地区。 【2】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 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很差, 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 面辐射的热量;加上高原上风速较大, 面辐射的热量;加上高原上风速较大,更不利于热量的 积累和保持。所以, 积累和保持。所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很 低。
高中地理 最基础考点系列 考点5 大气的受热过程 新人
考点5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①高海拔地区:②内陆地区:③四川盆地: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夜晚温度高低取决于太阳逆辐射的强弱。你认为有道理吗?
案例: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2、大气受热原因的总结: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保温效应—
目标检测: 1. (2013 高考题北京卷)图 3 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7
2.读“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图中气温最高处应在 32℃以上,简述该地气温最高的原因。
(2)图中有一处地区等温线特别稠密,请简要说明原因。
3
3.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睛 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描述图中 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考点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要求:绘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上界
地面
1、大气的主要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白天)—— 吸收、反射、散射等形式
(1)吸收作用:如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被 吸收的很少。 (2)反射作用:如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微小颗粒或空气分子
②内陆地区
③四川盆地
考点 2 影响气温高低(等温线弯曲)的因素 ※(1)纬度因素(正午太阳高度角、昼长) (2)大气状况(厚度密度、清洁度、天气状况) (3)下垫面状况: 海陆差异(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地形、地势(山地/盆地、阴坡/阳坡、背风坡、海拔); 洋流; 地表物理性质:冰雪面、沙地/绿地; 大气环流: (4)局部地区人类活动 例如:改变大气成分、地面状况、人为释放废热等
目标检测: 【2018 全国卷 I】小明同学 7 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 3 所示。据 此完成 9—11 题。
1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 7 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2
一、气温的水平分布 考点 3 表示方法——等温线(判读方法差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
,最高气温出现在
左右。
案例:阴天与晴天、海洋性气候区与大陆性气候区、沙地与林地相比日温差较大的是?青藏高原昼夜温差 大的原因?
5
(2)日温差与农业 目标检测: 1.同纬度的四地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2.同纬度 A、B、C、D 四地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考点 5 描述某地气温特征的方法 最热、最冷、年平均气温、气温的年较差、气温的日较 差 目标检测: 读图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 基本数据:近地面大气(对流层)垂直递减率——海拔每上升 100 米,气温下降 0.6℃。 考点 6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地图册 P22 逆温的概念:
第二章 大气的运动 专题一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基础知识补充 大气的组成: 1、 干洁空气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O2: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2、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对流层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 100 米,气 温下降 0.6°C。但有时候会出现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或者海拔上升 100 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 0.6°C 的情况,即产生逆温。
发生时间或地区:冬季无风晴天的黎明前、锋面冷暖 气团之间的过渡带、夜晚的山谷或盆地。(逆温的类 型——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 影响: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局部大气上热下冷, 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不利于烟尘、污染物、水汽凝 结物的扩散,并有利于雾的形成,使能见度变差,加 剧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 目标检测:
4
1.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
,理由是什么?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汽车数以百万计,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2.[2015·浙江卷]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 10 月 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 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2017 全国卷 I】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 效果显著。图 3 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 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 9—11 题。
图3 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考点 8 气温的年变化 案例: 同纬度大陆和海洋、山区和平原、高、低纬度地区相比年温差较大的是?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的原因。
(1)数值递变方向——南北半球 (2)密集程度——温差的大小(高原的边缘、坡度较陡的山地密集、平原、与高原的内部稀疏,同一区 域的冬季比夏季密集) (3)延伸方向——影响因素(与纬线平行、与海岸线平行、与等高线或山脉的走向平行) (4)平直——下垫面单一 (5)弯曲——高高低低 (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海洋上有洋流经过、陆地上地势高或低处) (6)闭合——低温或高温中心 考点 4 描述等温线分布特点或气温水平分布特点的方法 描述主要方面:等温线延伸方向(走向)、数值大小及递变规律、疏密、弯曲特点、闭合中心(极值) 目标检测: 1.读“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省 1 月和 7 月等温线分布有什么共同点?请分析其原 因。
1
2.[2015·广东卷]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3.运用大气受热的原理,分析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全球变暖与大气的哪种成分有关?并解释全球变暖的原因。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 分积累。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少。 ①高海拔地区
6
各纬度平均气温年较差示意图
目标检测: D 湖泊(图 a)的湖面海拔约 3800 米,降水资料如图 b 所示。D 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 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 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推测 D 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专题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