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含反思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精选5篇)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精选5篇〕幼儿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篇1【活动目的】1、让幼儿体验到玩变色游戏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塑;2、感知颜色的变化,进展三种颜色的分类。
3、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获得其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透明饮料瓶假设干个,颜色标记,塑料篓子三个。
【活动过程】一、观察、探究瓶子的机密。
1、导人:“小朋友,平时我们常常会喝饮料,饮料瓶有各种各样的。
今天我带来的可是神奇的饮料瓶。
〔揭开遮布〕这些瓶子怎么神奇呢?这些瓶子呀都会变魔术!”2、观察瓶子“大家快来看看,神奇的瓶子是什么样的?”〔都是透明的,身体是细细长长的……装着没有颜色的水。
〕老师要做准确概括。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呢?二、发现机密,激发探究欲望。
过渡:“瓶子里有机密噢!下面一个人拿一个,我也拿一个。
”〔注意:站的位置不要太挤,不要背对大家。
〕1、晃瓶子〔1〕“拿好你的瓶子,音乐响起来,让我们和瓶子一起跳个舞吧。
”〔2〕“让瓶子动起来,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2、找变化〔1〕“看看你们的瓶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啊?”〔只有三位幼儿拿的瓶子里的水变颜色了。
注意让孩子自己说出颜色。
〕〔2〕“咦,你瓶子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他的也变了,变成了什么颜色?我的怎么没有变啊?〔感到很奇怪。
〕〔3〕收瓶子:“我们先把瓶子送回去,然后赶快坐到椅子上。
”幼儿讨论:想想会是什么原因呢?”三、玩变色游戏,进展颜色分类。
过渡:“这儿还有好多神奇的瓶子呢〔揭开遮布〕,一个人拿一个,我们再来试一次吧。
”1、变颜色“准备好。
〔音乐开场〕动起来吧,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2、送瓶子〔1〕〔音乐停顿〕“你们发现了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这红红的像什么?”〔2〕“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我数一,二,三,红色和红色站在一起,蓝色站在一起,黄黄站在一起。
我要开场数啦,一,二,三。
”〔检查〕〔3〕〔神秘一点〕“嘘!我的瓶子在和我说话呢,他说瓶宝宝想要回家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1500字教学目标:1. 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1. 材料:一个空的透明瓶子,纸巾,洗手液,水。
2. 教学环节:活动一:观察瓶子里的空气1.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空的透明瓶子,并询问幼儿瓶子里面有什么。
2. 引导幼儿观察瓶子里面的空气。
3. 指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瓶子里面是空的。
4. 引导幼儿探究“空气”的特点,如透明、无味、无形等。
活动二:利用洗手液制造泡泡1. 教师向幼儿说明洗手液能制造泡泡,并询问幼儿知道为什么会有泡泡吗?2. 引导幼儿一起制造泡泡,让幼儿观察和感受泡泡的特点,如轻盈、能飘浮、丰富的颜色等。
3.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洗手液能制造泡泡。
4. 提醒幼儿要小心操作,避免泡泡溅到眼睛或口腔。
活动三:观察水和纸巾的变化1.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张纸巾,并询问幼儿纸巾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幼儿观察纸巾的特点,并提问幼儿纸巾会变化吗?3.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块纸巾放到水中,让幼儿观察纸巾的变化。
4. 引导幼儿思考纸巾为什么会变化,提醒幼儿要小心操作,避免弄湿衣服。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科学教学活动,幼儿在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对空气、洗手液、水和纸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幼儿通过实验活动,培养了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
本次教学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科学的奥妙。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一、课程背景《神奇的瓶子》是一节针对幼儿中班的科学课程。
本课程将引导幼儿发现瓶子中的水有多种用途,以及如何让水变得更神奇。
这一过程将增强幼儿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幼儿们的协作精神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水的基本特性。
2.能够运用水进行实验探索。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激发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三、教学准备1.玻璃瓶子或塑料瓶子(建议每组提供一到两个瓶子)2.容易储存水的杯子或容器(建议每组提供一到两个杯子或容器)3.食用色素、油、盐、糖、有氧饮料等食品(量视幼儿数量而定)4.黑垃圾袋或废报纸(用于实验场地保护)四、教学过程活动一:分组讨论1.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
2.让小组讨论各自有哪些用水的场景,并记录在白板上。
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水的基础特性,并鼓励幼儿对水的颜色、味道和形态进行观察和描绘。
活动二:实验探索1.给每个小组一到两个瓶子,让幼儿们将水倒入瓶子中。
2.让小组探究如何让水变得更神奇,例如通过加入食用色素或油,观察水的颜色变化;加入盐和糖等物质,观察水的味道变化;加入有氧饮料等物质,观察水的形态变化。
3.引导幼儿们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疑问,并尝试给出解释。
活动三:结果呈现1.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研究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2.让小组通过演示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的发现,让其他小组尝试重新复制实验,并进行交流。
3.帮助幼儿总结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思考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发现。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的实验探索环节中,幼儿们需要在探究中不断尝试和发现。
如果幼儿表现出了迷茫或不确定的情况,老师可以通过引导他们重新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让他们激发更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师可以加强课后反思与引导,让幼儿在实验后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并对新的发现进行总结。
六、延伸活动1.让幼儿观察和描述雾气的形成原理。
2.通过液体密度的探究,让幼儿理解为什么不同液体之间会分层。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一、教学目标:1. 学习使用科学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2. 了解压力的作用和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具准备:1. 一个空的塑料瓶子2. 水3. 一个橡皮塞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给学生们展示一个塑料瓶子,并问学生们知道瓶子里面能放什么物品吗?学生思考一会儿,然后回答。
2. 实验步骤(10分钟):a. 教师向学生们解释:我们今天要进行一个有趣的实验,神奇的瓶子。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空的塑料瓶子、一些水和一个橡皮塞。
b. 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实验。
教师将塞子放入瓶子口,并且确保塞子紧密地封住瓶口。
c. 学生注意观察瓶子的状态,并说出他们的发现。
3. 实验观察(10分钟):a. 学生观察到瓶子外形没有任何变化,只是里面的空气被塞子封住了。
b. 学生发现瓶子里面没有空气流动。
c. 学生发现瓶子外面的空气与瓶子里面的空气是隔离的。
4. 实验结果和讨论(15分钟):a.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瓶子里面没有空气流动。
b.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阻止了空气流动?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提出各自的答案。
c. 学生发现是橡皮塞封住了瓶子口,阻止了空气进出。
d. 教师解释:当塞子被插入瓶口时,压力从塞子传到瓶子内部,在塞子与瓶口之间形成了一个密封。
5. 实验进一步扩展(15分钟):a. 学生尝试使用其他物品,如纸张、羽毛等封住瓶口,观察瓶子里面的变化。
b. 学生比较不同材料封住瓶口的效果,并讨论结果。
6.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强调使用科学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同时,复习学生们所学到的压力的作用和原理。
四、课堂延伸活动:学生在家自行进行实验,尝试使用其他材料进行封口,并观察瓶子里面发生的变化。
在下节课时,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压力的作用和原理,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
一、课前准备
1、准备材料:一个瓶子,水,食用色素,匙子,几根吸管,空瓶及多孔盖子;
2、准备教具:幼儿实验用具,录像机,投影设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科学概念:了解液体的概念,认识液体的变化;
2、识记词语:了解液体的单词,熟记水和液体的英文;
3、操作能力:认识实验的步骤,熟练操作把水加入瓶子;
4、思考能力:通过实验,归纳结论,思考过程问题;
三、教学步骤
1、复习:复习上次的所学内容,复习水的概念,熟悉英语单词;
2、介绍:介绍今天实验的内容,介绍神奇的瓶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观察:让学生观察空瓶,让学生分析空瓶子的特点;
4、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加入水,加入食用色素,利用多孔盖子,观察不同的情况;
5、思考:让学生思考实验的结果,以及产生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出“水密度”概念;
6、总结:总结本次实验,把水和液体的概念总结在一起,复习英语单词;
四、教学小结
本节课的实验,不但让学生接触到液体的概念,学习液体的知识,还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幼儿中班科学优质教案《神奇的瓶子》精选
幼儿中班科学优质教案《神奇的瓶子》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瓶子”。
通过探索各种瓶子的特性,让幼儿了解物体沉浮、声音传播等科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瓶子的种类和特点,掌握物体沉浮的简单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物体沉浮的原理,声音的传播。
重点:瓶子的特性,观察、思考、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各种瓶子、石头、沙子、水、积木等。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小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神奇的瓶子,引发幼儿兴趣。
邀请幼儿猜测瓶子里有什么,通过观察、触摸、摇晃等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瓶子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1)物体沉浮:教师将石头、沙子、积木等放入不同类型的瓶子中,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物体沉浮的现象。
(2)声音传播:教师将小玩具放入瓶子中,摇晃瓶子,让幼儿听到声音,并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 随堂练习(5分钟)(1)将各种物体放入瓶子中,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将小玩具放入瓶子中,摇晃瓶子,听声音。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瓶子物体沉浮声音传播2. 瓶子种类:玻璃瓶、塑料瓶、纸杯等3. 物体沉浮原理:密度、浮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神奇瓶子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神奇的瓶子,观察并记录瓶子里的物体沉浮和声音传播现象。
2. 答案:(1)物体沉浮:根据物体密度和浮力的不同,有的物体沉入瓶底,有的物体浮在水面。
(2)声音传播: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使瓶子发出声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瓶子的特性和科学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表达,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2. 拓展延伸:(1)开展科学活动:探索其他物体的沉浮现象,如乒乓球、橡皮泥等。
2024年幼儿中班科学精彩教案《神奇的瓶子》
2024年幼儿中班科学精彩教案《神奇的瓶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瓶子可以装不同物质,观察物质的变化。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观察瓶子中物质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难点: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具:透明瓶子、水、油、盐、糖、食用色素、搅拌棒。
2.学具:每组一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展示一个神秘的瓶子,引发幼儿好奇心。
(2)教师提问:“你们猜猜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2.观察与讨论(1)教师将瓶子中的物质倒入另一个瓶子,引导幼儿观察物质的变化。
(2)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实验操作(1)教师分发实验材料,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4.分享与交流(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实验成果。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可以装在瓶子里?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6.游戏环节(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猜猜乐”游戏,让幼儿猜测瓶子中装的是什么物质。
(2)教师根据幼儿猜测结果,揭晓答案。
7.结束语(2)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探索生活中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分享等环节,让幼儿了解了物质在瓶子中的变化,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解答疑问。
同时,通过拓展环节,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的精神。
1.导入(1)教师展示一个神秘的瓶子,引发幼儿好奇心。
(2)教师提问:“你们猜猜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2.观察与讨论(1)教师将瓶子中的物质倒入另一个瓶子,引导幼儿观察物质的变化。
(2)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实验操作(1)教师分发实验材料,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教案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现象。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4. 培养幼儿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准备:1. 空瓶子(透明的塑料瓶子、玻璃瓶子等)。
2. 填满水的瓶子。
3. 纸片、沙子、豆子等小物体。
4. 彩纸、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空瓶子,并询问幼儿这个瓶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2. 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形状、颜色和材质。
探索:1. 教师将瓶子中的水倒掉,然后向幼儿展示一个填满水的瓶子。
2.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引导幼儿思考。
3. 教师请一名幼儿揣测瓶子里的物体。
4. 教师倒出所有的水,幼儿们观察里面是否有他们猜测的物体。
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幼儿重新思考。
实践:1. 教师将空瓶子递给每个幼儿,让他们自由选择填充瓶子里的物体。
2.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瓶子里的物体,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3. 教师鼓励幼儿探索不同种类的物体,如纸片、沙子、豆子等,并观察它们在瓶子中的表现。
合作:1. 将幼儿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共享一个瓶子。
2. 教师提供彩纸、剪刀和胶水等手工制作材料。
3. 教师引导幼儿合作制作一个瓶子上的装饰物。
4. 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装饰物,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验和困难。
总结:1.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并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活动中,你们最喜欢哪个环节?为什么?”2. 引导幼儿思考探索的乐趣和合作的重要性。
3. 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思考科学现象。
延伸活动:1. 在其他科目中引入瓶子的应用,如数学中的容量和形状、语言中的描述和表达等。
2. 带幼儿参观实际应用瓶子的场所,如饮料厂、花店等,增加他们对瓶子的认知和兴趣。
3. 组织幼儿参与更复杂的瓶子实验,如温差导致的瓶子变形等,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发现精神。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神奇的瓶子”这个主题,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通过实践和合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精选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水》,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瓶子”。
通过让幼儿探索瓶子的神奇特性,了解物体浮沉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瓶子的基本结构,掌握物体浮沉的简单原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透明的玻璃瓶、水、小石子、塑料球、积木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瓶,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个瓶子神奇吗?为什么?”引发幼儿思考。
2. 探索物体浮沉现象(1)教师将小石子、塑料球、积木等物体放入玻璃瓶中,让幼儿观察并记录哪些物体浮起来,哪些沉下去。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这些物体有的浮起来,有的沉下去?3. 动手操作(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尝试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浮沉实验,并记录结果。
(2)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大家共同讨论。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个神奇的瓶子(底部有重物),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瓶子可以浮在水面上?”引导幼儿思考并解答。
5.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所学的浮沉原理,设计一个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瓶子。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1. 神奇的瓶子:展示瓶子、水、物体浮沉的图片。
2. 物体浮沉原理:简要列出浮沉原理的关键词。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瓶子。
要求:用画笔、剪刀、胶水等工具,结合所学的浮沉原理,设计一个独特的瓶子。
答案:幼儿可自由发挥,只要符合浮沉原理,能浮在水面上的瓶子均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索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2)鼓励幼儿在下次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学习。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物质世界》,具体内容为《神奇的瓶子》。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瓶子中发生的简单科学现象,探索物质的特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瓶子中发生的科学现象,认识不同的物质特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合作、分享、勇敢尝试的精神,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瓶子中发生的科学现象,掌握物质的基本特性。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瓶子、水、盐、糖、色素、搅拌棒等。
2. 学具:每组一套透明瓶子、水、盐、糖、色素、搅拌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神奇的瓶子,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教师将盐加入水中,让幼儿观察盐溶解的过程,并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2)教师将糖加入水中,让幼儿观察糖溶解的过程,并与盐溶解进行对比。
(3)教师将色素加入水中,让幼儿观察色素扩散的过程,并讨论颜色变化的原因。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盐、糖、色素在瓶子中的溶解和扩散现象。
(2)引导幼儿讨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利用这些物质特性进行生活实践。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瓶子盐溶解糖溶解色素扩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调料瓶,尝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其中的现象。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幼儿了解了瓶子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2. 拓展延伸:教师可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其他物质的溶解和扩散实验,将科学探索延伸到生活之中。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科目:科学年级:幼儿园中班教学主题:神奇的瓶子教学目标:1. 了解瓶子的用途和种类。
2. 发现瓶子可以产生音效。
3. 善于观察,认识不同材料做成的瓶子有着不同的音效。
4. 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不同材料做成的瓶子,如玻璃瓶、塑料瓶、陶瓷瓶等。
2. 一张大纸板。
3. 一个钉子和一把锤子。
4. 班级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拿出一些瓶子,让幼儿集体观察,看看有哪些瓶子,可以用来装什么东西,以及不同材料制成的瓶子的表面特点是否相同。
然后,教师播放一些不同材质瓶子产生的声音,让幼儿听,感受不同瓶子的声音是不同的。
2. 实验环节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拿一些不同材质的瓶子。
教师提供一个锤子和一个钉子,让幼儿们在纸板上打出一个孔,然后将瓶子放在孔上。
教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小组合作,通过敲击瓶子来制造和谐的声音。
3. 总结环节小组完成实验后,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学到的知识,提问幼儿:不同材质制成的瓶子是不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实验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小组是如何协作解决问题的?4. 发挥环节幼儿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自由发挥,用不同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还可以尝试将瓶子装满不同的物品,比如水、小石子等,看看这样会不会对瓶子的声音产生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实验,幼儿们不仅了解了瓶子的用途和种类,同时也探索了瓶子的音效,并学会了通过实验和合作来产生和谐的声音。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们表现良好,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任务,并且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了遇到的问题。
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总结学到的知识,让他们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有所认识,促进了幼儿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精选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精选磁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磁现象》第三节《神奇的瓶子》。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磁铁,了解磁铁的两极;探索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观察磁铁在瓶子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知道磁铁有南极和北极。
2. 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重点:认识磁铁的两极,观察磁铁在瓶子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瓶子、回形针、铁钉、小汽车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磁铁、瓶子、回形针、铁钉、小汽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神秘的瓶子,里面装有回形针。
请幼儿猜测如何不用手直接取出瓶子里的回形针。
2. 讲解磁铁的基本性质(10分钟)教师发放磁铁,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磁铁的基本性质,如磁铁的两极、磁铁能吸引铁制品等。
3. 探索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磁铁吸引和排斥铁钉、回形针等,观察现象。
4. 磁铁在瓶子中的应用(5分钟)教师演示如何用磁铁从瓶子中取出回形针,引导幼儿观察磁铁在瓶子中的作用。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如何用磁铁帮助小汽车翻越瓶子?”引导幼儿思考并解答。
6.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练习,用磁铁帮助小汽车翻越瓶子。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瓶子磁铁的两极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磁铁在瓶子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磁铁帮助小兔子找到回家的路。
答案:小兔子沿着磁铁吸引的方向走,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幼儿对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实践操作环节积极参与。
课后可引导幼儿思考磁铁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等,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置;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神奇的瓶子中班科学教案
神奇的瓶子中班科学教案第一课:水的三态变化目标:通过观察和探索,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能够亲自进行实验,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活动准备:- 清晰透明的塑料瓶子- 冰块- 热水- 温水- 食盐活动步骤:1. 引入活动:向幼儿介绍水可以变成三种不同的形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并提问他们是否知道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2. 实验展示:拿出一个装满冰块的塑料瓶子,让幼儿观察冰块外表和瓶子内部的水滴。
解释冰块是水在低温下变成固体的结果。
3. 实验探索:让幼儿演示将温水倒入另一个塑料瓶中,然后把瓶子放到冰箱里。
观察并记录水温的变化。
解释水温的变化导致水从液态变成固态。
4. 实验操作:将一些食盐倒入第三个瓶子中的温水中,搅拌至溶解,然后将瓶子放置在桌子上。
观察并记录水温的变化。
解释食盐的作用导致水从液态变成固态。
5. 总结:回顾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并帮助幼儿总结水在不同条件下的态变化。
强调水的三态变化是由温度的变化所控制的。
第二课:种子发芽的神奇力量目标:通过观察和探索,让幼儿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理解种子的生长需要水和阳光,并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责任心。
活动准备:- 透明的塑料瓶子- 湿纸巾- 小型植物种子- 放大镜或显微镜活动步骤:1. 引入活动:向幼儿介绍植物种子是如何生长的,引起他们对种子发芽过程的好奇心。
2. 实验展示:将幼儿组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一瓶子、湿纸巾和种子。
让他们把湿纸巾放入瓶子中,并把植物种子放在湿纸巾上。
解释种子需要水来发芽。
3. 实验探索:鼓励幼儿每天观察瓶子中的种子,并记录种子的变化。
提醒幼儿每天给种子喷水,并将瓶子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4. 实验操作: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种子的细节,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5. 总结:回顾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事实,并帮助幼儿总结种子发芽的基本需求,以及他们在实验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课:空气的存在与压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和压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幼儿园中班教案《神奇的瓶子》
幼儿园中班教案《神奇的瓶子》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故事《神奇的瓶子》,激发幼儿大胆探索、善于思考的能力;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4.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小组活动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故事书《神奇的瓶子》;2.用于装饰的瓶子;3.学生活动区域的布置。
三、教学过程:开始:1.与学生互动:问学生有没有听说过瓶子有什么神奇的地方?2.引入故事:介绍故事《神奇的瓶子》的主题,并告诉学生会讲述一个关于瓶子的有趣故事。
主体:1.阅读故事:老师向学生展示故事书,并适当解读绘图内容。
2.深入讨论:在阅读故事之后,让学生分享关于故事的观点和看法。
提问以下问题:a.瓶子是怎样变成魔法瓶的?b.魔法瓶里有什么魔法呢?c.孩子们在瓶子里做了些什么?d.孩子们最喜欢瓶子里的哪个地方?e.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3.创造性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表演他们自己探索魔法瓶的故事情节。
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创意,并用各种道具和角色扮演来丰富故事情节。
4.瓶子装饰:让学生选取一个干净透明的瓶子,并用不同材料装饰,如彩纸、贝壳、丝带等。
鼓励学生将瓶子装饰成他们想象中的魔法瓶。
5.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装饰好的魔法瓶,并分享他们的创意和设计理念。
结束:1.为学生找一片静谧的环境,让他们观察自己的瓶子,并静下心来思考。
2.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故事,思考瓶子为什么会变成魔法瓶?自己有没有想过瓶子里会有什么魔法?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反馈: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分享他们创意表演的过程和感受。
4.总结:回顾整个故事和活动,总结学生对瓶子和魔法的理解和思考。
四、示范评价:观察每个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故事分享和小组表演中,是否能理解和表达对故事的看法和创意;观察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是否得到了发展。
五、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魔法瓶能做什么?我们要把它带到哪里去?2.为学生提供更多的DIY创作活动,如制作魔法瓶灯等。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现象》,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瓶子”。
通过该活动,让幼儿探索简单的物理现象,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瓶子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瓶子的神奇现象。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并解释瓶子现象背后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的玻璃瓶、水、色素、吸管、硬币等。
2. 学具:每组一套透明的玻璃瓶、水、色素、吸管、硬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神奇的瓶子,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的特点。
邀请幼儿猜测瓶子内可能发生的事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演示,让幼儿观察瓶子内水的变化,如:水为什么会变颜色?为什么硬币会消失?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如光的折射、密度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神奇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瓶子2. 内容:瓶子变色的原因:光的折射硬币消失的原因:密度差异其他有趣的瓶子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瓶子现象,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参与度高,对神奇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时,部分幼儿理解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其他科学现象,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如:瓶子吹气球、瓶子里的彩虹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幼儿的理解程度;3. 随堂练习中教师的巡回指导和疑问解答;4.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和分享环节;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于物体性质和变化的认识。
3.培养幼儿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二、教学准备1.清洁透明的瓶子(可回收利用的塑料瓶或玻璃瓶)-每组一个。
2.盐水、醋、沙子、小石子等日常材料。
3.填充物的小袋子-每组一个。
4.填充材料:米、豆子等。
5.盖子-每组一个。
6.标签纸和笔。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1.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清洁透明的瓶子,并问道:“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2.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外观和形状,并鼓励他们描述瓶子的特点。
步骤二:探索瓶子的容量(15分钟)1.将每组的瓶子分发给幼儿,让他们观察并比较瓶子的大小。
2.引导幼儿估算每个瓶子可以装多少水,并鼓励他们将估算结果记录在标签纸上。
步骤三:填充瓶子(20分钟)1.教师向幼儿展示不同的填充物,如盐水、醋、沙子、小石子等,并解释每种材料的特点和性质。
2.将不同填充材料分发给幼儿,让他们将材料倒入自己的瓶子中。
3.提醒幼儿在倒入材料时要小心,确保材料不会洒出瓶子。
步骤四:观察和记录(15分钟)1.引导幼儿观察填充过程中的变化,如材料的形状、颜色等。
2.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变化,并帮助他们记录在标签纸上。
步骤五:交流和分享(15分钟)1.组织小组交流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瓶子中的变化和所观察到的规律。
2.鼓励幼儿互相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步骤六:总结和展示(10分钟)1.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强调瓶子的容量和填充物的变化。
2.邀请几位幼儿展示自己的瓶子,并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变化和发现。
四、课堂延伸1.鼓励幼儿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探索瓶子中不同材料的变化。
2.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垃圾处理厂,了解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科学课,幼儿有机会观察和探索物体的性质和变化。
他们通过实践操作,对瓶子的容量和填充物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24年幼儿中班科学精彩教案《神奇的瓶子》(精选
2024年幼儿中班科学精彩教案《神奇的瓶子》(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以教材《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物体与材料”的第三节“神奇的瓶子”为主要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外形、结构,了解瓶子的制作材料及特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发现瓶子的神奇特性,如透明、密封、倒立不倒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瓶子的外形、结构及制作材料。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能够通过实践发现瓶子的神奇特性。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其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观察、描述瓶子的特点,并发现瓶子的神奇特性。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发现瓶子的密封、倒立不倒等神奇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形状、材质的瓶子,实验材料(如水、沙子、小石子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谜语“圆圆的肚子,长长的脖子,装满东西,口儿被封”(谜底:瓶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实践情景引入:a. 邀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各种瓶子,引导他们描述瓶子的外形、结构及制作材料。
b. 请幼儿动手摸一摸、摇一摇瓶子,感受瓶子的质感,猜测瓶子里面装了什么。
3. 例题讲解:a. 选取一个透明的塑料瓶,让幼儿观察瓶子里的物体(如小石子、沙子等)。
b. 讲解瓶子的透明特性,引导幼儿用彩笔在瓶子上画上喜欢的图案,观察图案的变化。
4. 随堂练习:a. 让幼儿分组,每组挑选一个瓶子,观察、描述瓶子的特点。
b. 各组幼儿将挑选的瓶子进行密封实验,观察密封效果。
b.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瓶子外形:圆圆的肚子,长长的脖子结构:瓶身、瓶盖、瓶颈制作材料:玻璃、塑料、陶瓷等2. 神奇特性:透明密封倒立不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神奇的瓶子要求:请幼儿用画纸、彩笔等学具,设计一个具有神奇特性的瓶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瓶子里的空气可以被压缩和释放。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1.发现瓶子里的空气可以被压缩和释放。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和释放的科学原理。
2.培养幼儿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塑料瓶、气球、漏斗、水、沙子、小石子等。
2.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实验操作台。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个瓶子,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探索(1)空气的压缩教师将气球套在瓶口上,向气球吹气,让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气球为什么会变大?”(2)空气的释放教师将气球内的空气放出来,让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气球为什么会变小?”(3)空气的重量教师将瓶子分别装满水、沙子、小石子,让幼儿感受瓶子的重量。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个瓶子最重?为什么?”3.实践教师发放实验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体验空气的压缩和释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教师提问:“你们在实验中都发现了什么?空气有什么特点?”5.拓展教师出示一个神奇的瓶子,让幼儿猜测瓶子里有什么。
教师揭晓答案,让幼儿了解瓶子的神奇之处。
六、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
2.教师是否关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解答幼儿的疑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让幼儿在实验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同时,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和释放的科学原理。
教师演示:将塑料瓶分别装满水和空气,然后用力捏瓶子,让幼儿观察两者的变化。
对话:“你们看到水被捏出来了吗?但是空气呢?它跑到哪里去了?对,它被压缩到瓶子里面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含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瓶子》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感知颜色的变化,进行三种颜色的分类,让幼儿体验到玩变色游戏的乐趣,产生探索的欲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获得其中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神奇的瓶子》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到玩变色游戏的乐趣,产生探索的欲塑;
2、感知颜色的变化,进行三种颜色的分类。
3、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获得其中的乐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透明饮料瓶若干个,颜色标记,塑料篓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观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1、导人:“小朋友,平时我们常常会喝饮料,饮料瓶有各种各样的。
今天我带来的可是神奇的饮料瓶。
(揭开遮布)这些瓶子怎么神奇呢?这些瓶子呀都会变魔术!”
2、观察瓶子
“大家快来看看,神奇的瓶子是什么样的?”(都是透明的,身体是细细长长的……装着没有颜色的水。
)教师要做准确概括。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呢?
二、发现秘密,激发探索欲望。
过渡:“瓶子里有秘密噢!下面一个人拿一个,我也拿一个。
”(注意:站的位置不要太挤,不要背对大家。
)
1、晃瓶子
(1)“拿好你的瓶子,音乐响起来,让我们和瓶子一起跳个舞吧。
”
(2)“让瓶子动起来,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
2、找变化
(1)“看看你们的瓶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啊?”(只有三位幼儿拿的瓶子里的水变颜色了。
注意让孩子自己说出颜色。
)
(2)“咦,你瓶子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他的也变了,变成了什么颜色?我的怎么没有变啊?(感到很奇怪。
)
(3)收瓶子:“我们先把瓶子送回去,然后赶快坐到椅子上。
”
幼儿讨论:想想会是什么原因呢?”
三、玩变色游戏,进行颜色分类。
过渡:“这儿还有好多神奇的瓶子呢(揭开遮布),一个人拿一个,我们再来试一次吧。
”
1、变颜色
“准备好。
(音乐开始)动起来吧,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
2、送瓶子
(1)(音乐停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这红红的像什么?”
(2)“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我数一,二,三,红色和红色站在一起,蓝色站在一起,黄黄站在一起。
我要开始数啦,一,二,三。
”(检查)
(3)(神秘一点)“嘘!我的瓶子在和我说话呢,他说瓶宝宝想要回家了。
他们的家在哪儿呢?找找看,在这儿呢,(出示空篓)上面还贴着标记。
下面请你们看着瓶子里水的颜色,按标记把瓶子送回家吧。
”
(注意:节奏要慢一点,要让孩子都能安静下来才开始说,不要急。
)
四、再变颜色,揭示秘密。
1、老师换瓶盖变色。
过渡:“瓶宝宝都回家了,我们也坐到椅子上休息休息吧。
”
(1)“刚才我瓶子里的水变成了黄颜色,它说它还会变颜色!”“这次能变出什么颜色呢?我们仔细看看吧。
”(边说边换瓶盖,音乐起。
如果有孩子说出我换瓶盖了,“我是在换瓶盖,老师为什么要换瓶盖呢,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
(2)“看,颜色真的又变了,变成了?绿色啦!”
(3)“你们也把瓶宝宝轻轻地请出来。
看清楚你拿的瓶子,里面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
幼儿拿瓶子,随音乐的节奏舞动。
(4)“瓶子里的水变色了吗?为什么没变色呢?”
2、小朋友换瓶盖变色。
过渡:“原来这里面有一个小秘密呢!想知道的人赶快找一张椅子坐下来。
”(幼儿回位置)幼儿猜测。
(如幼儿猜测不到,教师启发:细心的小朋友就会发现,刚才魔法师换了一个瓶盖,瓶子里水的颜色就又变了,那么,秘密到底在哪儿呢?)(1)“秘密真的在瓶盖里吗?我们拧开瓶盖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对了,盖子里有颜色。
看看你瓶子里水的颜色和瓶盖里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啊?”
(3)“请你看看你旁边的小朋友和你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
找一个和你颜色不一样的,互相交换一下瓶盖,换好后一定要用力把瓶盖拧紧。
”
(4)幼儿换瓶盖(音乐响起来)。
(5)“原来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变成什么颜色了?”两三名幼儿说。
(6)结束语:“噢,不同的颜色碰到一起,就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小朋友们请带上你的瓶宝宝,跟老师来吧!我们再去换个瓶盖,试试看吧!”
教学反思:
从这堂课,我们也看出一堂教学活动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放任自流,还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顺其自然。
不管哪种占主导,都应该处理好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感觉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场游戏活动。
教无定法,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作用于人的感官才能发挥作用。
小百科:瓶子(bottle),容器,一般口较小,颈细肚大,多用塑料、瓷或玻璃制成。
常用于装液体物质(例如:水,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