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导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兼容并包,英华荟萃——回忆北京大学什么是兼容并包呢?作者举了两个著名的例子。
五四四期,是一个推翻了千年帝制的革命风云的时期,也是新学盛行的时期,但,仍有两位“大反动派”在北大公开任教,一是辜鸿铭,一是刘师培。
“辜鸿铭在民国已经成立了几年之后,还是带着辫子,穿着清朝衣冠,公开主张帝制”;刘师培是鼓吹复辟帝制的臭名昭著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但他们俩,一个“英文在当时说是水平很高的”,一个“出身于一个讲汉学的世家”,讲中国中古文学史“上课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笔谈起来,就是头头是道。
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
当时学生都很佩服”,所以,北大就请他们任教,因为在北大看来,“教授之所以为教授,在于他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在他本行中是个权威,并不在于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
北大所以能有这样的选聘教授的观念,是与北大对大学性质的认识分不开的。
在北大看来:“学校的任务,基本上是传授知识,大学尤其如此。
一个大学应该是各种学术权威集中的地方,只要是世界上已有的学问,不管它是什么科,一个大学里面都应该有些权威学者,能够解答这种学科的问题。
大学应该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
”正因为如此,所以北大才能认定“学校是一个…尚贤‟的地方,谁有知识,谁就在某一范围内有发言权,他就应该受到尊重”。
辜鸿铭、刘师培在北大能够受到尊重,原因在此。
西方的系统论认为,每一个系统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汲取异质的他系统的资源,才能调整自身的内在矛盾,从而使自身得以健全。
北大的兼容并包,有利于各思想、学术、知识系统,在相互的竞争、对抗、汲取的过程中,发展、健全了自身,也只有兼容并包,才能使思想、学术、
知识系统的精英人物,荟萃于北大。
兼容并包,英华荟萃,这确实是北大可引以为骄傲的啊
2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经历这场浩劫之后,文中写出了“我”和汽车、的哪些相同感受?作者把二者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经历了这场浩劫后,“我”和汽车都遍体鳞伤,浑身冰凉,无限悲伤,但心窝还是暖和的。
作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因为两者有相似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汽车这一有形的实体,用它的遭遇来表现“我”在这场经历后的感受。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让人真实可感。
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
作者把汽车当做人来写,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之情。
象征手法:“红色的背包”象征了青春。
青春的色彩是鲜红的,充满着热烈的激情。
“红色的背包”的被抢,暗示了青春理想的破灭。
文中寻找旅店的过程,也同样充满了象征意味。
“我”一路上不停地寻找旅店,然而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后只能在破车里暂且安身。
人的一生不也就是这样永远处于漂泊之中吗?理想的“旅店”,安定的归宿,温暖的港湾,也许并不存在。
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
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
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时也是象征的手法,汽车的“心窝”是“健全”“暖和”的,字面上是照应前面驾驶室里的座椅没有被撬去,劫难相对要小,也可理解为少年对世界没有彻底的绝望,还抱有一点幻想,所以说“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
文章最后才写“我”出门时的情景,分析这样写的用意和好处。
这是一种倒叙手法,不仅照应了文章开头,使故事更加完整,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
主题。
把残酷的社会和温暖的家作了鲜明的对比,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感受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少年从头到尾惦记着的旅店,它象征着归宿,理想的归属,精神世界的归属,有家一样的温暖感觉和踏实感。
红色背包是少年从家里带出来的唯一东西,也是他全部家当。
背包象征着少年的纯洁品格和童年记忆。
在失去背包后,“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我。
”“我”经历了一系列现实挫折之后,同时也经历了蜕变,但并没有蜕变为司机那样的人(司机象征成熟的现实态度)。
如余化所说“小说传达给我们的应该是象征的存在”,显然,《十》中许多特定的情景和事物都被赋予了路标意义,作者有意安放,让我们朝所指方向前进。
情节颠覆常理,一切在真实的名义下虚构进行。
3敬妻:孔子就说:“从前三代明君的时代一定是尊重老婆孩子的。
有这样的说法:老婆是主要的亲人敢不尊敬她吗?孩子是父母亲等亲人的后代敢不尊敬吗?君子没有不尊敬的敬重自身为大自己是父母亲族的旁支敢不尊敬吗?不尊重自己就是伤害自己的亲人伤害自己的亲人就是伤害自己的根本伤害自己的根本紧跟着自己也会消亡。
这三方面是普通百姓的。
从自身孩子老婆这三点联系到君主君主要是能做到这三点就会遍及天下了。
王道也这样那么国家就会长治久安了
4.有赠:《有赠》是赠给一位女性的诗。
诗歌以饱含激情的语调,借对一位女性的深情倾诉,形象地抒写了对历尽苦难之后的人间温情的真切感受,赞美了给受难者带来巨大精神慰藉和生活勇气的宽容的理解、善良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劫难中真挚爱情的由衷的感激和
歌颂。
诗篇表达了一种既是爱情又超乎爱情的崇高情感,一种基于深切了解、信任的博大的爱,一种人间至情;同时也折射出对历史冤屈和现实不公的控诉。
这首诗作表达的是一种复合的情感,既有重获自由的庆幸,又有无法消除的创伤;既有光明的预示,又有难解的隐忧,它们交织着,一时难以理清,但作者却以一种沉静的态度出之,于平缓中有
跃动,委婉中有激切,因而给予读者的美感也是多重的。
真切地袒露内心世界,细腻地抒写情感活动,也是本诗一个明显特点。
在“战歌”风行,个人情感普遍受到漠视并为诗所摒弃的60年代,它的创作实属难能可贵。
5.当你老了:诗中所有的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拟的,语言也是那般朴素平易,不过细细读起来时,却似乎有一种超验的、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
因为诗人在写下这首诗之后所经历的情感历程以及漫长的岁月都证实了当初他写这首诗时的感知,茅德•冈的婚姻并不幸福,我们甚至也可以想象,当她真正老了时,她会像诗人诗中预言的一样,回忆过去,回味诗人的爱情。
诗人仿佛一直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假设的、虚拟的时空走去,如同走向一种信仰,是无意中言中?还是生命本身的预感?还是人在极端的情感迷醉时笔下会透露出冥冥之中的“神启”?所有这些,都使这首诗蒙上了一层宗教般虔诚的色泽。
诗的结尾特别让人感到一种圣洁的悲剧美,犹如那种经过了岁月沧桑洗礼、过滤了的情感向着纯净的、隐隐泛着幻梦般紫光的崇高境界升华、升华……仿佛是人性对神性的亲近,又仿佛是把短暂的人生升华成永恒的艺术。
6.童心说:“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
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
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总之,《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
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它提倡个性的自由解放,以及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它是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的觉悟;它与初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
这种见解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7《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
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
痛苦也愈强烈。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
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
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
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嘶哑”写出悲愤的爱国者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若用“珠圆玉润”等词,不能体味诗人经历的坎坷,悲愤和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爱。
:“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作了转换。
前一节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后一节用的是赋,是直抒胸臆的写实。
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诗人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读者的注意力引进了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再一次感受到诗人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8住多久才算是家:“而留在我心中的东西就更多了”中的“东西”指什么?
①指村里的曾经与我一同生活过的人、树、路、牲畜等众多的生命的珍贵印迹。
②也只村里发生于我或他人身上的一段段活生生的故事和
村庄的发展历史。
①作者心中的家,并其实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琐屑而细微的生活,在房子里留下的生活痕迹。
②作者心中的家,其实还不止是那房子里的生活,更指在那房子周围,就是村子或者说是故乡给自己留下的一切记忆和自己在那里留下的一切痕迹。
③作者其实是在追怀一种永远不不旧的东西。
我们正处于一个更新换代最快的时代,作者认为我们不能为眼前的新所迷惑,而是要抓住存在与生活中的那些不变的永恒。
“所谓盖新房搬家,不过是一个没有行动的梦想。
” ①作者认为自己还住在老地方,还住在那个村庄,搬了新家和没搬新家没有什么两样。
②家中的一切会深深刻在你的记忆里,无论你怎么搬家,这种记忆都无法抹去,说搬了新家,那种记忆就会消失的说法就如同“梦想”一般。
本文在表达上最大的特点是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如第18小节,作者记叙难忘“老家”文字无不饱含对老家的眷念之情。
然后19小节作者对真正家的议论的那段文字,同样饱含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9结局或开始:作者以遇罗克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痛心于它的贫穷, 追寻着美好的生活, 渴望在爱情和亲情的包围中过一种平常的日子, 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有着坚定的信念。
诗人对于现在所处的环境没有过多的抱怨, 只是平静地说“以太阳的名义/ 黑暗公开的掠夺/ 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诗人在沉默中是否领会了鲁迅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无奈, 这是大多数人的天性, 也是几千年思想统治的结果, 难道到今天还没有结束吗? 最朴素的语言也许最具有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诗中的第九节我觉得最让人心
动,“我是人”, 人的含义是什么? 有首歌中曾唱到, 人字的含义就是相互支撑, 在社会中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 人需要有亲人, 有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人陪伴, 幸福的生活就是“在草地和落叶上/ 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 我写下生活的诗”, 真诚、自由是诗人也是英雄对于生活的渴求。
然而有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 为了做个真正的人有时竟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沉重的影”“悲哀的雾”“灰烬般的人群”“低沉的乌云”等直接表达着诗人的不满情绪。
“古老的壁画”“黄河纤夫的绳索”带有深厚的历史气息。
还有很多明快的事物, 如“春天”“苹果树”“蜜蜂”“鸽子”, 在这样的对比中, 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在诗歌结束时, 作者使用了一个特别的意象“乌鸦”, 乌鸦在人们心中是不祥之物, 鲁迅的文章《药中, 最后在烈士坟头出现的乌鸦, 给整个文章笼罩上萧瑟的氛围。
在这首诗中同样是在“每一个不朽的战士/ 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 乌鸦又一次的出现了, 带来了纷纷扬扬的碎片, 人们的心因为烈士的不幸而破碎, 也是诗人在内心中表达对于烈士的怀念和对不公平的悲愤。
这一意象也成为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10西西弗的神话:加缪认为,要对生活回答“是!”要对未来回答“不!”完全没必要消除荒诞,关键是要活着,带着破裂活着,人类的高贵就是在这无意义的世界里重新获得其地位。
他提出了三种由荒诞而生成的应取的人生态度。
一是要挑战。
没有那一种命运是刻意的惩罚,只要竭尽全力去穷尽它,就是幸福。
对生活说“是”,也是挑战,就赋予了荒诞世界以意义。
二是要自由,要在这冰冷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里生活下去。
三是要激情,号召人“义无返顾地生活”,对生活充满爱恋。
明知邪恶无
法根除,仍坚定含笑与之斗争……三种态度综合起来,就是号召人“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
”这就是加缪希望的人对待荒诞世界的态度。
西西弗斯的命运是人的命运,西西弗斯的态度就是人应该采取的态度。
加缪说,人必须认识到他的命运的荒诞并以轻蔑相待,这是一种苦难的人新的出路。
这一观点无疑对西方迷失信仰的一代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西西弗斯的幸福是在过程中,在与大石同处的时候,而不在顶峰大石停留的时候。
“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大地的两个儿子。
”“征服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可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 “荒诞”,要确认自己的界限的清醒的理性。
要拒绝永恒,但要肯定人世间的美和生命的欢乐。
11.帕斯捷尔纳克:诗开篇就以一种崇敬和低沉的情感表明创作意旨,把一个中国诗人的“一生的倾注”和“灵魂的颤栗”献给异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及他的诗,在现实中虽然不能为他“献上一束花”,却穿透时间空间的距离,以精神穿越“几千里风雪”从而使“我”和“帕斯捷尔纳克”超越历史空间联系到了一起,而在历史的劫难与现实的劫难向前,王家新又反复思考“创作”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使得其在“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创作了/却有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背景下,在自我现实生活和帕斯捷尔纳克的历史命运之间游离,最终表明这一切的苦难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帕斯捷尔纳克的,而且这种苦难也是成就他们伟大和成长的“催化剂”,让他们在煎熬间饱受人间的折磨,从而成熟。
艺术形式:王家新对反复、通感、对比、夸张、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及反问感叹跨段式的自如应用交替,既使这首诗语意繁复,意象丰满,又体现了诗人成熟的
定型的艺术风格,而且诗歌的语言带有知识分子的气质的理性和思辨,使意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且诗中的语词都用来营造了内心化的意向,即根本上的一种按照内心的写作。
在这首诗中,从“雪”到“风雪”到“雪的寒气”再到“冰雪”,这些意象见证的就是哀痛的劫难,痛楚;是无奈的承受和精神的坚强不屈。
在另一面也暗示着“雪”是中俄诗人共同面临的风暴和劫难,因为共同承受,共同面对,所以雪成了王家新和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一种精神灵魂上的共通。
从第一节的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到最后一句“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其中第四节,第七节,
第八节都有雪的意象),使得生命与冰雪连通,以此显示生命中痛苦与幸福的历程和承受冰雪的历程。
12.山峦: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①渴望自由
②反对专制③热爱祖国④同情奴隶。
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①出身高贵②童年幸福③生活优裕④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① 造照应题目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
③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13.红帆:小说讲述了身世坎坷的女主人公在饱受创伤的生活中因为他人的帮助心里燃起了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希望,最终遇见奇迹的故事。
14.忧郁的乐趣:现象:悲伤空虚,对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感觉自身没价值、罪恶感、没有食欲、失眠、易疲劳、精力不集中等。
原因客观:
社会家庭亲戚朋友等方面的压力主观:内向不会自我释放缺少自我审视治疗方法:发泄忽视不问审视自我
15海鸥乔纳森:海鸥乔纳森认为生活的目的是寻找尽善尽美并使之实现。
他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竭力地突破自我的极限,要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最终,它超越了时空,不再有任何局限,终于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
但他的使命并未就此完结,它最大的快乐是把这种真实的境界展现给其他的海鸥。
海鸥乔纳森其实是一只平常的鸟很多海鸥都有和它一样的理想:争取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它们希望不再仅仅将飞行作为谋食手段,而是将之作为应坚的一种信念,一种追求。
很多昂扬的理想最终都成了泡影,原因之一就是走不出日常平庸的牵绊。
文章着眼于乔纳森练习飞行的过程,通过它一步步的探索提醒我们,哪怕有天生缺陷,只要自己肯钻研,就可以找到克服的方法。
启示: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无数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的选择权却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不过这理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乌托邦,还是实实在在的可把握的现实,就看个人的努力了。
16在哈尔盖:星空的意象:神秘而深邃,令人敬畏,宗教与上帝的存在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回到生命的出发点,“孩子”,充满敬畏与虔诚,是精神的洗礼与灵魂的净化写诗人在特定时空下的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是敬畏的不是亲近的,是神圣的不是日常的。
一句话,是天启的,不是“炼意”得来的。
深夜,在荒蛮苍茫的中国西部,在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诗人眺望河汉。
这时他感到语言的困境:那冥冥中的世界浸透他的肌髓,但“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射出光束,穿透你的心”,这种不可说透的意蕴缠绕着诗人,他“欲辨已忘言”。
他毋须借助主观化的意象,因为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都会损失掉他心中、眼里的超验图景。
节制的诗情反使诗情无限弥散,把我放在我之外来写,使诗达到一种天地同参的效果,这就是诗人所说的“诗歌通过现世界对于另一世界的提示”了。
那个世界是无声的,寒洁而澄明的。
这首诗是纯粹的感觉诗,无所寄托又无不寄托。
说它无所寄托是指它纯粹的形式感、美感,说它无不寄托则是指它通过对神圣永恒星空的呼应,来暗示现世人生的粗鄙和噪杂。
“头顶的星空和内心良知”使诗人敬畏,像康德那样。
这首诗就具有克雷奇所说的“异常的意识状态”,这也是对东方型的凝神观照作风的一种承继,但它又不无现代精神,完成了诗人所一向追求的诗作中“宗教般的净化力量”,使我们沉默如潮涌,使我们坚信世间会有奇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