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解析及满分作文-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哪个感触最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I卷
适用地区:安徽、湖北、福建、河南、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
全国Ⅰ卷作文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试题特点
题型为材料作文,与全国卷去年题型与难度基本一致,需要我们用历史和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人物,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

看到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人治世的智慧。

命题把握时代脉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提高知识能力、增强生活智慧、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2、题目解析
材料里涉及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选取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体现齐桓公不计前嫌、大胆用人、善用人才;鲍叔不求功名、举荐人才、甘居其下;管仲足智多谋、忠心辅佐、助齐成霸。

题目材料对三个人物各有介绍,引用孔子、司马迁的话评述齐桓公的历史功绩,管仲的辅国之功和鲍叔的知人之能。

设置班级读书会的具体情境,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讨论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写作任务为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3、写作角度
题目要求考生选好角度,其实就是要求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或者有话可说,有素材积累的话题,确定自己的立意。

从这三个人物分析,每个人物身上的品质与特点各有特色,选取其一确定立意,结合素材与论据展开论述即可。

要注意的是题目提问: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要对此进行回答,以其中一个人物为主,不可三人平均分配力量。

从历史人物中汲取智慧的力量,最终要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谈这些优秀的思想品格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4、写法指导
本题适合采用议论文形式,注意发言稿的文体特点,观点要鲜明,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要求语言简洁明快。

发言要直接面向班级同学,所以,发言稿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容易引起歧义或谐音的词语,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注意发言稿的写作格式,题目、称呼、问候语、结束语等。

重解“管鲍之谊”
在我所见的古书中,形容朋友间友谊的词语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管鲍之谊”。

而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常常提到的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了。

由于历史的久远,我们似乎对管鲍之谊理解得不够透彻。

关于他们的事迹《春秋左传》、《史记》里有,《史记》之《齐太公世家》、《管晏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齐太公世家》里详细的记载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政绩,管仲辅政四十一年,让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而这个机会是鲍叔牙给的。

齐襄公无道,使齐乱,于是他的弟弟们都跑向国外避乱。

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逃到莒国。

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而自立,雍林人杀公孙无知,齐国无主。

机会来了,管仲和鲍叔牙各为其主,管仲在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截杀公子小白,而且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诈死,连夜进了齐国都城。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等管仲六天后再带公子纠回到齐国的时候,小白已立为桓公了。

等待管仲的路只有死路一条,因为他辅佐的公子纠都被鲁君处死了。

鲍叔牙救了管仲——“君将治齐,即高奚与叔牙足也。

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管仲字夷吾)不可。

”齐桓公不仅没有杀他的仇人,反而重用管仲为大夫四十一年,这种心胸也不是一般君主所能做到的。

管仲只用了七年时间就让齐桓公称霸诸侯。

鲍叔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高位让给管仲,为国让贤,不仅只是知遇之恩那么简单。

在个人交往中,管仲自己总结了几点。

第一、他们曾一起做生意,赚钱了,管仲常常自己多分,而鲍叔不认为他“贪财”。

临财勿苟得,正是考验一个人的时候,可是鲍叔牙知道管仲贫穷,愿意给他多分。

第二、管仲在认识公子纠之前,也曾多次想做官而不得,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只是时机不成熟,后来,鲍叔牙举荐他给齐桓公,管仲得以尽显自己的才学。

第三、管仲也曾上阵当过逃兵“三战三走”,鲍叔牙不认为他胆怯,而是认为他有老母亲要奉养。

第四、管仲没有为公子纠去死难,鲍叔牙不认为他不知羞耻。

而是不耻小节,而耻于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总之,他们之间的友谊,不拘小节,在于一个“知”。

整个友谊的最高层面在于为国家出力,国家利益高出他们所有的道德标准。

管仲辅佐齐桓公,北征山戎,南征荆楚,讨晋乱,定周室,实际上用现在的话来说,打败了外族的入侵,安定了华夏,功劳非同一般。

所以管鲍之谊不是一般的朋友之谊,是一种公而忘私的公义。

知人善任,德才并重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这次读书会上我们一起分享阅读的感悟与收获。

对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人,我感触最深的是鲍叔。

齐桓公成就“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孔子明说这里有“管仲之力也”,而史学家司马迁点得更透彻“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的确,鲍叔知人善任、德才并重的大贤大能光芒,在三位风云人物中是最恒久、最璀璨、最厚实的。

鲍叔似乎没有齐桓公的雄霸,似乎没有管仲的强术,但他知人善任的伯乐精神,德才并重的个人修养,明、仁、武兼备的非凡能力,难道不算是给了齐国伟大的贡献吗?鲍叔能知人且有德才并重的君子风范,不正是伯乐加千里马集于一身吗?不正是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完美结合吗?我想说,鲍叔的贡献是恒久、璀璨且厚实的。

如齐桓公建立王霸伟业者大有人在,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逐鹿中原多少帝王君临天下;效法管仲出山干一番“华夏第一相”壮举者也并不少,孔子就曾鄙管仲小器,年轻的孔明自比管乐,中华文明长卷中的名相实在是星光闪烁;但若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鲍叔牙是无可匹敌的,唯有他的知人善任、德才并重在发挥个人优势和促进组织效能最大化方面最是难得,让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鲍叔有明德。

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时,他选择辅佐少有远志的小白,小白成为齐桓公证明了鲍叔择主的正确;后来鲍叔提出著名的尊王攘夷外交主张,助力齐桓公成就霸业,可谓功不可没;鲍叔在管鲍之交这真挚友谊中占绝对主动,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鲍叔与管仲至交,却恪守两家互不通婚,保持清明的家族关系,只为国之强大计。

鲍叔自知且知人,足见他是个高格局的战略家型人才,有至善明德。

鲍叔有仁德。

在自己有称相机会的时候,他却把管仲推荐给了小白,甘为人下,足见鲍叔的大贤能大仁义。

这个水准的知人善任,不仅仅受到太史公的大赞,也给中华文明注入无尽的正能量。

谁说中国人有不团结、互相拆台的劣根性?我们的鲍叔早已用行动给出了有力的回击。

鲍叔具武能。

鲍叔不仅是伯乐,也是很能干的千里马。

他推荐管仲为相,成就了“法家先驱”管仲的一世英名,而鲍叔自己并没有去做隐士。

他劝勉国事选拔官吏,助力齐桓公的春秋霸业;他总能刚正直言,在齐桓公与郑国结盟,相当于小白的事业如日中天时,鲍叔敢于提出“勿忘在莒”,告诫“希望您(齐桓公)别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别忘记被绑在鲁国的时候,希望宁戚别忘记车下喂牛的时候”,为齐国大政把舵;而且呀,鲍叔这匹千里马的武能非同一般,是匹战功赫赫的千里马,且不说早年的管仲离开鲁国顺利归齐、后来齐国攻打山戎以及“召陵之盟”等大事件,鲍叔都有关键性参与,就说他晚年拜相也足见其在齐的分量,这分量离不开他的武能。

明、仁、武兼备,从个人角度来说是知人善任、德才并重的诠释,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讲是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中国人的价值观彰显着相互依存的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识大体、顾大局、此心光明,这明与仁铸就了鲍叔知人善任、荐贤举才的大德,勇于担当、德才并重的大贤大能正是我们中国人的大国胸怀和硬核实力。

同学们,让我们见贤思齐,在鲍叔故事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养料,向先贤向伟人学习,学习他们知人善任、德才并重的高尚品德,淬炼自己的情操和能力,提升自己的见识和格局,让我们心中有家国,眼中有他人,能精干能合作能信任能奉献,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中国青年。

我的发言完毕,感谢大家的聆听。

时代巨擘:管仲
春秋时期,风诡云谲,天威摇撼,诸侯国各怀虎狼之心,纷争频繁。

既如齐国内部亦有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

管仲本辅佐公子纠,鲍叔牙则辅佐公子小白。

小白即君位,任管仲为相,而成霸业。

管仲实为大智者,这在当时及后世人看来,似乎只有鲍叔牙独知。

鲍叔牙曾与管仲一起经商,分财时,管仲多得,鲍叔牙不以为贪,反怜恤他生活贫困。

管仲屡次做官而被君主免职,鲍叔牙不认为他不贤,知道他没有遇到好时机。

管仲多次作战,失败逃跑,鲍叔牙不以为管仲懦弱,知他顾惜老母。

管鲍之交,难能可贵。

然而,管仲所辅佐的公子纠到底死了,君位被小白捷足先登了。

公子纠死时,同时辅佐他的召忽为他而死;管仲却没有选择去死。

关于这一点,即使像孔子的贤弟子子贡、子路都因此看不起管仲。

按照“君君臣臣”之礼,君敬臣忠,君主死了,臣子应当奉命相陪,岂可苟活于世?
可见,智者确难被识别。

管仲非愚忠之人而已。

然而,管仲终归是个幸运的人。

等到小白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虽然也忌恨管仲曾箭射自身,但却被鲍叔牙的肺腑之言打动,鲍叔牙认为管仲的才华百倍于己,竟
转而为管仲亲自松绑。

鲍叔牙道出真相,是诚;齐桓公因而相信了管仲的才华,这是自知之明。

后来,我们都知道,历史上,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像管仲奉齐桓公之命征讨楚国时,其理由就是楚国没有向天子纳贡,也使昭王无返。

楚国便同意缴贡。

而齐桓公后来陈师准备伐楚时,说的却是,我军如此厉害,你们岂能抵挡?反被楚君怼回去了,最后还是讲和了。

两相对比,足见管仲的大勇大智,桓公临机应变力反显不足。

大概也因此,孔子亦针对子路、子贡的狭隘认知评论道,管仲虽未以死效公子纠,却使天下免于更多的兵戎相见。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普通百姓只有填于沟壑而浑不自知了。

孔子甚至因此罕见地将管仲定格为“仁”者。

是的,我觉得管仲之“仁”,不光体现在使天下少了乱战,也可从他助周王平戎有功时的表现看出来。

当初周天子本想以上卿之礼犒慰他。

而管仲确认为,自己不过是低微的官员,周天子身边的国、高二位上卿尚在,自己如果僭越礼法,天子又该如何对待真正的“上卿”呢?最终他以下卿之礼受赏。

管仲这一行为,既在形式上维护了周天子的体面,也在谦卑中展露出自己的大贤。

虽然孔子也诟病过管仲有铺张、僭越礼法的行为——《论语》中,孔子曾说他效国君树立塞门,且多家臣。

但从总体上说,在那个非常的时代,管仲的智、仁、勇“三达德”,是被当时的时代充分证明了的。

诚如孔子所云,“可与共学,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管仲通身的文武艺,在各种权变、机宜中显得与众不同。

学浅者,从小处怀疑他的才德;而只有懂得其中玄妙的人,才能对他大加叹赏。

因此当时独有鲍叔牙知,后世又只有孔圣人独识。

管仲,特殊时代的巨擘呀!
知人容人,立身之本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大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容人之量是君子所必备的,在古代,这些品质便被人们敬佩,称赞。

甚至比起才能,人们更看重的是这样的品德。

春秋时期的鲍叔便是这样一位人物,当初,鲍叔和管仲分别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后来,为避免公子小白对公子纠的威胁,管仲带兵围追公子小白,射中了他的衣带钩,公子小白咬破舌头,假装死亡,逃过一劫,但心里怨恨上了管仲,后公子小白即位,当上了皇帝,这边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在鲍叔的劝说下,任用了管仲,当时的人们都称赞鲍叔的贤能。

鲍叔的贤能与容人之量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为管仲提供了机会,为齐桓公提供了人才,他的贤德为自己,为他人都带来了许多好处。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要向鲍叔学习,像他一样,具有容人之量,不嫉妒他人的才能,甚至能为贤能之人发声,举荐他们。

也许这听起来很难,毕竟大家都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能做到这点实在是不容易,但是如果我们能这样做,也许会有人不理解我们,甚至是嘲讽我们,但我们问心无愧,我们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堂堂正正。

如果我们想在这个社会立足,那我们必须要做到堂堂正正,鲍叔的行为可能在一些人看来甚至有些蠢,但是,大智若愚,终有一天,他们会理解鲍叔的行为,并对他感到敬佩。

鲍叔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管仲,为了齐桓公,为了齐国,为了天下百姓。

他具备知人之能,并且丝毫不藏私,甘居管仲之下。

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向鲍叔那样呢。

我们不具备容忍之能,不甘居于人下,即使别人比我们更优秀。

我们不从大处出发,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只考虑自己。

我相信我们中也会有这样的人,并且不在少数,包括我自己,可能也会有这样的心态。

这很正常,但是我们现在既然已经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我们见证了鲍叔的行为,知道了别人的知人,容人之能,那从今以后,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书立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因别人优秀而嫉妒。

希望从今以后我们都能从小处做起,做到像鲍叔一样,堂堂正正,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张欣蕊文
唯才是举,以利天下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唯才是举,以利天下》。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非常感人,尤其是管鲍之交更是成为千古美谈。

两人曾经各为其主,在战场上生死相搏,但后来内战结束,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了齐国的共同利益,成为知己,共同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齐桓晋文之事”于是成为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这其中,鲍叔知人善荐,主动让贤,管仲当仁不让,敢担重责,无疑都值得大书特书。

不过,让我最心折的还是齐桓公。

在春秋时期,君与臣的关系虽然还不像战国之后那么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有为而强势的君主在大臣面前无疑有着绝对主导权。

齐桓公即位后,面对有着“一箭之仇”的管仲,兴兵讨伐并将其擒杀几乎易如反掌,但他却不计前嫌,不但不予追究,反而给予绝对信任,将治国之权悉数赋予,这不但体现出
他胸怀广阔,而且从中可以看出他目标高远,以天下苍生为念,加上知人善用,作为一个国家领袖,可以说集众多领袖必备美德于一身。

这样一个“明君”,后来能成为“五霸”之首,并非偶然。

同样的故事,在春秋时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晋平公时,祁黄羊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担任南阳令,这一义举被孔子称赞为“公”。

不过解狐只与祁黄羊有仇,并非与晋平公存在宿怨,因此虽然都是听从属下对仇人的举荐,齐桓公要比晋文公更为难得。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统治者普遍重视人才、真正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年代。

这一用人传统在后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例如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正式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他的竞争对手孙权和刘备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

蜀国的五虎将里,马超和黄忠原来都是刘备的敌人,因为刘备不计前嫌,先后归顺,为了蜀国江山浴血奋战。

刘备虽是一位“仁君”,但倘若他没有“光复汉室”的伟大志向,恐怕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凡是胸怀天下的君主,既要有雄才大略,同时也需公私分明,大公无私,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我们现在身处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的君臣关系不复存在。

不过,古人在用人方面留下的宝贵经验,其中的合理成分并没有过时,仍须传承。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来自科技实力的竞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则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科技兴国的实质是人才兴国。

希望我们的各级用人单位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多向齐桓公学习,以对民族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善用人才,重用人才,这样我们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