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课件
其他体征
可能出现皮肤湿冷、神志不清 或呼吸困难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学检查
心肌酶学检查可以检测到心肌损伤的生化 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 手段,可以检测到心肌缺血或坏死
的特征性变化。
A
B
C
D
冠状动脉造影
对于可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冠状动脉 造影可以确定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位置 ,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生活调整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因素,如过 度劳累、情绪激动等。
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了 解预防复发的重要性。
06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的更新与 展望
最新指南的解读
诊断标准
新指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进 行了修订,更加注重心肌酶学和心电 图的动态变化,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
03
通过手术将非病变血管移植到病变血管区域,绕过狭窄或闭塞
段。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 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
抗凝药物
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等,抑 制凝血酶活性,预防血栓加重 。
β受体拮抗剂
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降 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
ACE抑制剂
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扩 张血管,降低血压,保护心脏
心脏功能评估
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等 。
预后评估
心功能分级、心衰标志物 等。
鉴别诊断
心绞痛
症状相似,但心电图和心肌酶学 无异常。
急性心包炎
心电图异常,但无心肌酶学升高。
主动脉夹层
胸痛剧烈,但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无 特异性。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
为了总结这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我们依据大量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实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1999年修订的AMI治疗指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中对AMI的分类,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二类。
现有资料表明,这二类之间在病理上有所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操作或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ACC/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Ⅰ类:指那些已证实和/和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
Ⅱ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和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
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
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和治疗。
一、急诊科对疑诊AMI患者的诊断程序(一)目标急诊科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分钟内完成临床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8、V9、V3R、V4R、V5R)并进行分析,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分钟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
(二)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患者的筛查询问缺血性胸痛病史和描记心电图是急诊科医师迅速筛查心肌缺血和AMI的主要方法,对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筛查和处理程序见图1(下页)。
1、缺血性胸痛史:AMI疼痛通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和肩部放射。
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
疼痛常持续20分钟以上,通常呈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或紧迫、烧灼感,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
应注意非典型疼痛部位、无痛性心肌梗死和其他不典型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一、本文概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此病状来势凶猛,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识别、评估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本文将详细阐述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与康复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参考方案。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从而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需求,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在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中,应尽快进行这些检查,以便尽早确诊并开始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突发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部或上腹部放射。
疼痛常持续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
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
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工具。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心电图可能出现ST段抬高、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异常表现。
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发现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对于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nI或TnT)等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指标。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这些标志物的浓度会在血液中迅速升高。
通过连续监测这些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可以判断心肌梗死的范围、程度和预后。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可以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准确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指南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相应心肌因严重持久性急性缺血而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钙蛋白T、I升高及进行性心电图演变。
可发生心律失常、体克及心力衰竭。
【诊断和危险评估】](一)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左胸部疼痛,部分伴有放射痛。
(二)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钙蛋白T、I升高,并存在动态演变。
(三)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四)危险性评估:以下情况属高危:1、初始18导联心电图:随ST段抬高的导联数的增加而增加;2、女性;3、高龄(﹥70岁);4、既往心肌梗死史;5、心房颤动;6、前壁心肌梗死;7、肺部啰音;8、低血压;9、窦性心动过速;10、糖尿病;11、随TnT或TnI的增加而增加。
【治疗】(一)治疗原则: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塞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
(二)院前急救:帮助患者安全、迅速地转运到医院,以便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
(三)ST段抬高或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的住院治疗常规:1、一般治疗:(1)休息:卧床休息1~7d。
(2)吸氧。
(3)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护。
(4)护理:①建立静脉通道;②低盐低脂半流食;③保持大便通畅;④避免饱餐。
(5)解除疼痛:吗啡3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5min 重复1次,总量﹤15mg。
(6)阿斯匹林:发病后即刻服用水溶性阿斯匹林0.3,肠溶片需嚼服。
(7)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8)阿托品:必要时0.5~1mg静脉注射,总量﹤2.5mg。
2、心肌再灌注:(1)溶栓治疗适应征:①有典型缺血性胸痛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②至少两个相邻胸前前心电图导联或Ⅱ、Ⅲ、aVF导联中两个导联S-T段抬高≥0.1Mv;或提示AMI病史伴左束支传导阻滞。
③起病后6-12小时内。
④年龄≤75岁。
⑤无使用溶栓药物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①2~4周内有活动性内出血(月经除外)。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一、前言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ACC/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II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II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和治疗。
二、诊断与危险性评估(一)急诊科对疑诊AMI患者的诊断程序1、目标:急诊科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min内完成临床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并进行分析,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min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 0min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2、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患者的筛查:询问缺血性胸痛史和描记心电图是急诊科医生迅速筛查心肌缺血和AMI的主要方法,对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的筛查和处理程序见图1。
(1)缺血性胸痛史:AMI疼痛通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或肩部放散;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
疼痛常持续20min以上,通常呈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或紧迫、烧灼感,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
应注意非典型疼痛部位、无痛性心肌梗死和其他不典型表现,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而老年人更多地表现为呼吸困难。
要与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及急性胸膜炎等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2)迅速评价初始18导联心电图:应在10min内完成。
18导联心电图是急诊科诊断的关键。
缺血性胸痛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对诊断AMI的特异性为9 1%,敏感性为46%。
患者初始的18导联心电图可用以确定即刻处理方针。
①对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应迅速评价溶栓禁忌证,开始抗缺血治疗,并尽快开始再灌注治疗( 30min内开始溶栓或90min内开始球囊扩张)。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阻塞引起。
它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紧急抢救和诊治。
下面是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的一些重要内容。
1.早期病情评估和诊断:在患者出现胸痛或其他类似症状时,应尽快进行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心肌梗死。
ECG可以显示ST段抬高或降低,T波倒置等表现。
如果怀疑心肌梗死,应立即进行血液检查,包括心肌坏死标记物如肌钙蛋白T(Troponin T)等。
2.早期治疗:一旦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被确认,应立即开始早期治疗。
首先,确保患者通气道畅通,给予氧气吸入。
然后,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硝酸甘油和阿司匹林等药物,并且在合适的情况下给予镇痛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
3.冠脉再灌注治疗:冠脉再灌注治疗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关键。
它包括药物溶栓治疗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药物溶栓治疗适用于无法及时行PCI的患者,常用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等。
PCI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快速再灌注梗死冠状动脉,从而减少心肌损伤。
4.降低心肌负荷和预防并发症: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降低心肌负荷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给予β受体阻滞剂(Beta-adrenergic blockers)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等药物来实现。
此外,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调整血压和心率,以防止再次发生危险情况。
5.康复和预防复发:在急性期治疗完成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和预防复发的管理。
这包括定期进行血压和血脂管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和避免过度劳累等。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引言1 关键事项本指南由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从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经验丰富的心血管病专家及方法学专家经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规范程序而制订(指南制订工作组成立文献收集和评价组,对中医辨证,中成药,其他疗法及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治疗AMI的古今文献以GRADE系统进行评价和推荐。
任何一个指南都是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不断更新完善的,受现有文献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质量等因素影响,本指南今后尚需结合新的研究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
2 关键建议AMI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快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进行再灌注治疗,本指南推荐的中药,中成药或其他中西药联合应用等疗法并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对疾病辨证(症)论治的建议:AMI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
为了规范中医辨证,本指南推荐以临床常见的复合证(症)型分为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及正虚阳脱证型进行辨证(症)论治。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是由陈可冀院士、葛均波院士及张敏州教授牵头,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在国医大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可冀教授的具体指导下,联合全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及方法学领域的专家制订而成。
通过全国6大相关学会和行业组织及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365心血管网联合发布,希望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方面起到进一步引领作用。
3 介绍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现代医学中AMI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核心是再灌注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首先,对于怀疑AMI的患者,临床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了解和身体检查。
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特点(如胸痛、气短、恶心等)、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
身体检查包括心肺听诊、心电图(ECG)检查等。
ECG是AMI诊断的关键工具。
ST段抬高超过2mm或下降超过1mm是AMI的重要ECG指标。
对于早期ECG未见ST段抬高的患者,应该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或心肌酶学检查来排除AMI。
AMI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镇痛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等。
镇痛剂可以缓解胸痛,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心肌氧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抗凝药物(如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可以预防血栓再形成,保护心肌。
介入治疗是AMI的关键治疗手段,可以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血栓切除术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
对于存在血流阻塞的AMI患者,应该尽早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减少心肌损伤和减少患者的死亡风险。
PCI应该在发病后的90分钟内进行,这也是“黄金时间”的概念。
除了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外,AMI患者还应该接受其他治疗措施。
这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和输液等。
在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心脏复苏、机械通气、体外膜氧合等。
AMI的预后取决于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对于怀疑AMI的患者,应该尽早到医院就诊,并进行ECG检查。
一旦诊断出AMI,就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此外,AMI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并进行相关康复训练,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进一步的心脏损伤。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AMI的诊治指南包括详细的病史了解和身体检查、ECG检查、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其他治疗措施。
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守指南中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2022年急性心肌梗死指南介绍
心动过缓 1.阿托品: 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伴低血压、缺血和室性逸搏心律) 心室停搏 房室结水平有症状的房室传导阻滞(二度I型AVB或三度AVB伴窄QRS逸搏心律) 房室阻滞在结下水平(前壁梗塞伴宽QRS形室性逸搏)阿托品通常无效
2.氨茶碱:静脉滴注,注意室性心律失常 3.异丙肾上腺素:1mg加入500ml液体中静滴 4.起搏器: 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伴低血压(SBP<80 mm Hg)且对药物无反应。 二度II型AVB及三度AVB。 双束支阻滞(交替束支阻滞,或右束支阻滞伴交 替左前分支及左后分支阻滞,不论发生时间) 新发生的或时间不定的LBBB,LBBB+左前分支阻 滞,RBBB+左后分支阻滞 RBBB或LBBB伴一度AVB。
体征
可出现第一心音减弱、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心包摩擦音(2-5天内,10天后); 发生二尖瓣乳头肌功能不全者,心尖区可出现粗糙收缩期杂音; 发生心室间隔穿孔者,胸骨左下缘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 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出现有关的体征和血压变化。
心电图
有定性、定时、定位、估计预后的价值 特征性改变: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 1) 病理性Q波 2) 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3) T波倒置 在背向心肌梗死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的改变,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特点为: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
ST抬高的AMI的治疗
再灌注治疗:溶栓(静脉、冠脉), PCI,CABG 抗栓:抗血小板、抗凝 硝酸甘油 β阻滞剂、ACEI、降脂
AMI的溶栓治疗
适应症: 持续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相邻两个或多个导联ST段抬高(0.1mV以上),或新出现束支传导阻滞 发病<6小时,6~12小时亦可 年龄75岁,更老者慎重选择 原则:早期、大量、迅速。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急骤,病情凶险。
溶栓疗法作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改善患者预后。
以下是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详细指南。
一、适应证1、症状发作 12 小时以内,且持续胸痛,心电图至少相邻两个导联ST 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导联≥01mV)。
2、发病 12 24 小时内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和至少两个胸导联或两个相邻肢体导联 ST 段抬高>01mV,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情况通常不宜进行溶栓治疗:1、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6 个月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2、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颅内肿瘤或畸形。
3、近期(2 4 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
4、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 和/或舒张压>110mmHg)。
5、目前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
6、近期(2 4 周)创伤史,包括头部外伤、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10 分钟)的心肺复苏。
7、近期(<3 周)外科大手术。
8、妊娠。
二、禁忌证1、任何时间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1 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2、颅内肿瘤。
3、可疑主动脉夹层。
4、活动性出血或出血素质(不包括月经来潮)。
5、 3 个月内有严重头部闭合性创伤或面部创伤。
三、溶栓药物的选择1、尿激酶(UK):150 万 200 万 U 溶于 100ml 生理盐水,30 分钟内静脉滴注。
2、链激酶(SK):150 万 U 溶于 100ml 生理盐水,60 分钟内静脉滴注。
应用链激酶时,应注意过敏反应。
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首先静脉注射 15mg,继而在 30 分钟内静脉滴注 075mg/kg(不超过 50mg),其后 60 分钟内再静脉滴注 05mg/kg(不超过 35mg)。
四、溶栓前的准备1、立即进行心电图、血压监测,建立静脉通路。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最新版)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最新版)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破裂、血栓堵塞而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脏病。
AMI是造成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溶栓疗法是AMI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它可以使梗死的冠状动脉重新通畅,减少死亡和残疾的风险。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最新版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
一、什么是溶栓疗法溶栓疗法是一种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治疗方法,通过溶解引起心肌梗死的血栓来恢复血流。
此方法最常用于患者在症状开始后的前三小时内进行,尤其是在冠状动脉造影室不可及时到达的情况下。
溶栓疗法可有效减少死亡率、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功能,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副作用。
二、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适应症1.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包括剧烈的胸痛、压迫感、闷痛,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2. 我们建议将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病人进行溶栓治疗(Level 1A),即使不在接受到及时应用PCI设施的范围内,溶栓疗法应该是PCI之前的一种优先治疗方法。
对于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溶栓疗法不是首选治疗方法。
3. 选择给予溶栓疗法的时间,一般应在症状开始后的前3小时内,最长不应超过12小时。
4. 适用溶栓疗法的患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血压稳定;②无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③没有正在出血的病史;④没有正在服用抗凝剂、抗血小板等药物;⑤没有急性脑血管病史。
5. 对于那些具有高度心电图(ECG)改变的患者(如ST段抬高较大或心肌坏死标志物不能排除心肌梗死),非常值得对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以便于进行有效的介入治疗。
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之前进行紧急的溶栓疗法,亦可减少梗死的症状,而在出现可能阻塞PCI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6. 一旦冠状动脉造影的设备可及,或者患者达到 PCI 治疗标准,应立即转至设备可及的医疗机构。
三、溶栓疗法的剂量与用药1. 药物在溶栓疗法中,目前常用的药物是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原激活剂(rtPA)和皮下注射肝素。
中国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2023
中国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2023背景信息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指南的编制旨在提供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诊断准则1. 典型症状: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等典型心绞痛症状,持续时间≥20分钟。
2. 心电图变化:- 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阻滞伴异常Q波(ST段抬高≥0.1mV,或附加的ST段压低)。
- 动态改变的ST段压低(动态ST段抬高与下降交替出现,或连续电压增高和减小)。
3. 心肌标志物升高:心肌肌钙蛋白T或肌酸激酶MB≥常规值上限的99%。
急诊处理1. 氧气供应:对缺氧患者,应立即给予吸氧,维持氧饱和度≥94%。
2. 抗血小板治疗:建议采用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
3. 急支糖浆和镶硝酸甘油:用于舒缓胸痛症状和改善心肌的缺血状态。
4. 纤溶治疗:对于AMI患者,具备纤溶治疗条件的早期急性非ST段抬高型AMI,可行静脉溶栓治疗。
5. 冠脉介入治疗:对于ST段抬高型AMI和高危非ST段抬高型AMI,应尽早进行冠脉介入治疗。
住院期间管理1. 严密监测:对住院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包括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血氧监测等,及时察觉及处理心律失常和心功能障碍。
2. 药物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控制血压、改善心功能、降低血脂水平。
3. 非药物治疗:合理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
以上内容仅为简要介绍,详细的诊治指南请参考官方出版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202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最新版)(建议收藏)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一、原则应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争分夺秒,尽力缩短患者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目的是使梗塞相关血管得到早期、充分、持续再开通。
..。
..文档交流二、选择对象的条件1。
持续性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2.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
1mV、胸导>0。
2mV。
3.发病≤6小时者.4.若患者来院时已是发病后6~12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伴有或不伴有严重胸痛者仍可溶栓。
5.年龄≤70岁。
70岁以上的高龄AMI患者,应根据梗塞范围,患者一般状态,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因人而异慎重选择. ....。
文档交流三、禁忌证1.两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道溃疡、咯血等),做过内脏手术、活体组织检查,有创伤性心肺复苏术,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以及有外伤史者. 。
...。
文档交流2。
高血压病患者经治疗后在溶栓前血压仍≥21.3/13.3kPa(160/100mmHg)者.3.高度怀疑有夹层动脉瘤者。
4.有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史,>6小时至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包括TIA)史。
5。
有出血性视网膜病史。
6。
各种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7.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等患者。
四、溶栓步骤溶栓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型。
(一)即刻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0。
15~0.3g,以后每日0.15~0。
3g,3~5日后改服50~150mg,出院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
.。
文档交流(二)静脉用药种类及方法:1.尿激酶(UK):150万IU (约2.2万IU/kg)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 5%~10%葡萄糖液体中,30分钟内静脉滴入.尿激酶滴完后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7500U,每12小时一次,持续3~5天。
.。
文档交流2.链激酶(SK)或重组链激酶(rSK):150U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 5%~10%葡萄糖液体中,60分钟内静脉滴入。
ESC 2023急性心肌梗塞指南(全文)
ESC 2023急性心肌梗塞指南(全文)前言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n, AMI)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急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AMI的救治水平,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logy, ESC)每隔几年会更新一次《急性心肌梗塞指南》,以指导临床实践。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ESC 2023年发布的《急性心肌梗塞指南》的全文内容。
指南概览本指南共分为九个部分,涵盖了AMI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1. AMI的定义和诊断2. AMI的危险因素和预防3. AMI的病理生理学4. AMI的临床表现和评估5. AMI的诊断检查6. AMI的治疗7. AMI的监护和并发症处理8. AMI的康复和二级预防9. AMI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建议AMI的定义和诊断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
诊断AMI的标准包括典型的临床症状、心电图(ECG)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以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心肌梗死。
AMI的危险因素和预防AMI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戒烟、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
AMI的病理生理学AM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缺血和坏死等。
了解AMI的病理生理学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AMI的临床表现和评估AMI的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诊断AMI时,应进行全面的心脏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血压、心率等。
AMI的诊断检查AMI的诊断检查包括心电图、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确定AMI的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AMI的治疗AMI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硝酸酯类、ACEI/ARB、他汀类等。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引起的一种危险的心血管疾病。
AMI 是临床上最常见、最危险的心脏病之一,可以导致心脏骤停和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1.胸痛:AMI 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持续30分钟以上的胸痛,通常位于胸骨后面或左胸部。
疼痛可以向左臂、颈部、下巴、背部和腹部放射。
2.气促:患者可能感到气促,呼吸急促,甚至口唇周围出现发绀。
3.恶心、呕吐、出汗: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4.疲倦:AMI 可能会导致疲倦和晕眩等感觉。
5.心悸:动悸感也是 AMI 可能产生的症状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以下为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建议:1.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摄入足够的水分、戒烟、限制饮酒、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和管理压力。
2.控制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
3.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4.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需坚持治疗。
(此处需表明不可自行更改用药方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以下为判断 AMI 的诊断标准:1.症状:典型的胸痛、气促、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2.心电图:ST-segment 抬高、降低或倒置;3.血清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或心肌肌酸激酶等标志物明显升高;4.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阻塞的位置和程度。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以下为 AMI 的常规治疗:1.卧床休息;2.给予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物;3.给予抗凝血、抗血小板和镇痛药物;4.心绞痛明显且无禁忌症的患者应接受心导管治疗或冠脉搭桥术。
此外,急救措施十分重要,应该在发现疑似 AMI 症状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按照医务人员的指令行动。
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AMI 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心肌破裂、右心衰竭等。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AMI 的预后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发病时间、治疗方法和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心血管疾病是美国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自1984 年以来,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年死亡率(CVD)一直高于男性。
但在过去的十年里,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不断降低(见图1),这归功于健康意识的提升、对风险因素的日趋关注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因此,美国心脏病学会发表了首部针对女性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科学声明,对女性急性心梗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进行了详细阐述。
图1 近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变动情况
危险因素
尽管男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大多相似,但还是有部分因素更适用于女性,包括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2 型糖尿病和肥胖、抑郁和其他社会心理层面的危险因素。
AMI 发病机制
有证据表明,男女之间的AMI 发病机制有所不同,这与冠心病发病的性别差异相关。
其主要差异在于斑块的特征(破裂或侵蚀)以及冠脉痉挛(CAS)和自发性冠脉夹层。
病理结果显示,在AMI 人群中,男性更加倾向于发生斑块破裂,而女性更加容易发生斑块侵蚀。
冠脉痉挛的常见症状为休息时反复胸痛和短暂的ST 段抬高,但少见引发急性心梗。
其原因亦是多因素的,包括迷走神经因素、血管平滑肌高反应性、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和自主神经系统失衡。
吸烟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的危险因素,也可由自主神经活动变化、吸食可卡因、服用麻黄碱和其他药物诱发。
相比男性,女性冠脉痉挛患者通常年龄较大,较少吸烟且少有明显的阻塞性冠心病。
自发性冠脉夹层是急性心梗极其罕见的病因,但多发生于女性,所以如果年轻女性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但无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则应高度怀疑该病因。
临床表现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ACS 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性别差异。
尽管大多数AMI 患者都会出现典型的胸痛或胸部不适症状,但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和心绞痛样症状如呼吸困难、虚弱、疲劳和消化不良(如下表所示)。
了解临床表现的性别差异有助于及时鉴别缺血症状、准确分诊以及更好的检查与治疗,否则或可导致女性患者被误诊、耽误血运重建的最佳时间并增加AMI 死亡率。
另外,有研究显示AMI 发病后,女性就医普遍比男性慢,可能是缺乏危险意识、较为被动、错误理解病因和自我护理能力低的缘故。
治疗
尽管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但AMI 发病期间女性还是经常得不到合理治疗。
在溶栓治疗或PCI 方面女性的预后虽然比男性差,但其中影响因素较多。
1.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血运重建
1)溶栓治疗
无论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发病早期及时溶栓都可以降低死亡率。
最新指南指出,如果患者就诊的医院没有能力行PCI 或者预测患者入院后无法在发病后120 min 黄金时间内及时行PCI,且患者无溶栓禁忌证,推荐使用溶栓治疗。
但指南中并没有进一步指出性别差异的推荐治疗方案。
有研究发现,或许是女性基础状态比较差的缘故(包括年龄和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衰的发病率),女性溶栓后死亡率和患病率明显比男性高。
另外,女性更容易发生非致死性的并发症,如休克、心衰、再梗死、反复缺血、出血和卒中。
尽管临床预后有性别差异,但溶栓效果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性别差异。
由于女性的出血风险较高(尤其是中度和重度出血),而且又较多的相对禁忌证(老龄、高血压和体格较小),使得内科医生不太愿意对女性患者使用溶栓治疗。
另外,即使是经期的女性,溶栓治疗所带来的严重出血和非经期女性的比例差异并不明显。
总的来说,溶栓治疗还是利大于弊,可有效减少发病后12 小时内的死亡率和患病率。
另外,针对没有禁忌证且预测患者入院后无法在发病后120 min 黄金时间内及时行PCI,纤维蛋白溶解对STEMI 患者的治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急诊PCI
鉴于女性有较多的溶栓禁忌证,所以优先选择急诊PCI。
血管成形术消除了颅内出血的风险,也是女性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有研究发现,急诊PCI 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女性的院内死亡风险高于男性。
而且新型支架的出现也改变了早期支架对女性的负面影响,减少了死亡和心梗以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的风险。
3)冠脉搭桥手术
尽管紧急导管造影发现50% 的STEMI 患者可见多血管疾病,但很少在AMI 期间紧急行冠脉搭桥治疗(CABG)。
一般是哪条血管堵了就行PCI 通哪条血管,等血运通畅了,再考虑是否进一步行冠脉搭桥治疗。
有研究显示,行CABG 治疗的女性大多为年纪较大且病情较重。
2. 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血运重建
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女性患者的并发症比男性多,包括出血、心衰、休克、肾衰竭、再梗死、卒中和再入院。
研究结果也显示,介入治疗对NSTEMI 患者治疗有益,早期且及时的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心梗发病率。
最新的ACC/AHA 指南推荐,对于孕妇,如果发生威胁生命的并发症而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使用心肌血运重建治疗(IIa,C)。
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女性患者接受搭桥手术后比男性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如需要血管加压素、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呼吸机支持、透析和输血,但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的长期风险并无性别差异。
3.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少患病率和死亡率,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梗死后的核心治疗方案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 和他汀类药物。
大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已证实这些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逐渐发现了其中的性别差异。
2014 年ACC/AHA NSTEMI 指南推荐NSTEMI 女性患者发生急性心梗治疗或者二级预防MI 都可以使用和男性一样的药物治疗。
但同时也指出,需充分考虑女性的高出血风险,谨慎使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
尽管指南推荐如此,但对于非阻塞性冠脉疾病和MI 的女性患者,医师较少开药进行心梗的二级预防,这无疑增加了再入院率、再梗死率和死亡率。
对于绝经后女性AMI 患者,不建议发病后使用激素治疗(雌孕激素)进行二级预防。
如果发病时正在服用激素,也需停止。
如果因某些原因,女性患者仍坚持激素治疗,则需要权衡好利弊,但要意识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很大。
另外,抗氧化维生素(包括维生素E、C 和β 胡萝卜素)和叶酸(包括B6 和B12)都不应该被用于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治疗,因为这些在临床试验中并没有发现获益。
4. 非药物治疗
1)心脏康复治疗(CR)
目前国际公认心脏康复治疗是AMI 后护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减少患病率和死亡率。
但基于过去三十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有心脏康复治疗需要的女性并没有接受CR 治疗,而且现行的女性心脏康复也大多照搬男性患者的治疗准则。
相比门诊随访模式,以家庭为基础的CR 模式或许是更加有效而又可行的办法。
2)性健康咨询
相比男性,女性AMI 后性功能失调问题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能得到性健康和性生活方面的合适的指导更是少之又少。
有研究显示,仅有12% 的年轻女性患者会在AMI 后一个月跟医师提及性生活问题。
AMI 康复期的女性患者急需一些有效的建议,包括处理阴道干涩、性欲低下、性高潮障碍或药物不良反应等。
心理因素,包括恐惧、焦虑和抑郁,也可对性生活的恢复造成负面影响。
有必要开展面对面的性咨询,帮助女性患者及其伴侣调整性生活问题。
AMI 后并发症
尽管MI 的治疗成功率男女无差别,但心梗后女性的并发症却多于男性。
AMI 后女性患者更可能发生出血并发症,出血常继发于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
机械性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和心衰也更常见于女性,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无性别差异。
除了以往认识到的预后相关的风险因素,心理风险因素对MI 后女性患者预后的影响也逐渐引起重视。
总结
自从2000 年以来,由于女性在冠脉疾病方面的特别之处得到重视和医学的进步,死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但仍没有到放松警惕的时候。
本文以AMI 为背景回顾了性别差异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面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改善治疗,有必要提升女性本身对这些建议的依从性。
最后,呼吁开展多学科的研究,制定更加合适的二级预防护理模式,使女性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