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

合集下载

【萧春雷,X,闽地神鬼录,海峡王船:随波逐流的信仰使者】神鬼X测

【萧春雷,X,闽地神鬼录,海峡王船:随波逐流的信仰使者】神鬼X测

早年间航行于台湾海峡的船只,除了商船战船,最奇异的是无人驾驶的王船。

海峡里的王船,基本是福建沿海宫庙送出去的。

一般认为,送王船其实是送瘟神。

中国各地都有送瘟神的习俗,多半是用竹片扎一艘纸船,把为害地方的瘟鬼押上船,一烧了之。

但闽南民间,往往制造一艘货真价实的木船,高挂风帆,能在海中乘风破浪。

?横渡台湾海峡的王船?早年间航行于台湾海峡的船只,除了商船战船,最奇异的是无人驾驶的王船。

据台湾《诸罗县志》记载,十七世纪的荷兰人就遇到过一艘王船,发炮攻击,“至天明,望见满船皆纸糊神像,众大骇,不数日疫死过半”。

中国瘟鬼对付洋人也有奇效,让人意想不到。

海峡里的王船,基本是福建沿海宫庙送出去的。

一般认为,送王船其实是送瘟神。

中国各地都有送瘟神的习俗,多半是用竹片扎一艘纸船,把为害地方的瘟鬼押上船,一烧了之。

但闽南民间,往往制造一艘货真价实的木船,高挂风帆,能在海中乘风破浪。

当然,多数王船最终覆没海中,偶尔也有少数王船,成功地横渡海峡,登陆台湾西海岸。

1903年旧历6月的一个下午,台湾苗栗县后龙镇的渔民正在海边修理渔具,发现远处有一艘彩船顺风航行,搁浅在岸边,走近才知是大陆送出的王船,慌忙祭拜。

日本人赶来调查,留下一份相当详尽的记录,让我们得以了解百年前的王船情况。

据日人片冈岩《台湾风俗志》记载,这艘三桅帆船名叫“金庆顺”号,杉木建造,梁头长5丈(约5米),龙骨长14丈(约7米),载重200担(约20000市斤),船头左右两舷写着“福建泉州府晋江县聚津铺富美境新任大总巡池金邢雷狄韩章七府彩船。

”该船于1903年农历6月13日从泉州富美乡出发,农历6月19日午后到达台湾苗栗县后龙镇外埔,前后漂航7天。

除了船尾舵部右舷立木折断,船体其他部分完好无损。

船上装载的物品五花八门,以日用品为主,兹详细列出如下活鸡、活白羊各一只;大秤、小秤、时钟、衣柜、桌椅、水桶、米柜、梯、菜橱、钱柜、桶、磁石、小舟、烟盒、棋盘各一件;旗类25面,瓦罐17个,仪仗10具,茶盘10个,神龛7座,小床7座,帘布4块,锣4面,锅3只,大鼓2面;棕绳、蓑衣、锄头、竹笠、畚箕、碗盘、柴、米、油、盐、酱、醋、茶各若干;连同王船造价折合当时币值239元9角。

四、闽南宗教文化

四、闽南宗教文化
闽南宗教文化
一、民间宗教文化
(一)中国民间宗教文化包括: 1.神灵、祖先、圣贤和鬼的信仰 2.家祭、庙祭、墓祭、年度祭、公告节庆、人生礼 仪和占验术等礼仪 3.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的庙宇的仪式组织 4.世界观、宇宙观的象征、地理情景的象征、文字 的象征、自然物的象征等 5.民间宗教建筑、绘画、戏剧、民间宗教语词、民 间宗教文化心理等
三、闽南民间宗教文化未来走向
1.闽南民间宗教文化将随着社会的变迁继续 经历着世俗化的过程。 2.闽南民间宗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重 要形式,仍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尽力保持自 己的特色,维持自己的存在。
34.开漳圣王: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
二、闽南民间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
1.闽南地区民间宗教信仰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形成 了一套十分庞杂、功能各异、具有浓郁乡土色彩的 神谱体系。 2.闽南民间宗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与该地区的经济发 展,尤其是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 3.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为闽南民间宗教文化的传播与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条件。 4.闽南民间宗教文化在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社会 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是神缘文化中重要的媒介形式 之一。
23.城隍神
24.瘟神
25.门神
26.灶神
27.井神
28.床神
29.紫姑
30.境主神
31.保生大帝:慈济、忠显侯、英惠侯、万寿 无极大帝、恩主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保生大帝
32.安溪清水祖 师:昭应大师、 昭应广惠大师、 昭应广惠慈济 大师、昭应广 惠慈济善利大 师

33.广泽尊王: 郭圣王、威镇广 泽侯、 威镇忠 应孚惠威武英烈 广泽尊王
8.王灵官
9. 灵 官 马 元 帅
10.八仙
11.何九仙
12.关帝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引言闽台地区是指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台湾地区。

福建和台湾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在地理上相邻,而且在文化、历史和人文方面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本文将重点探讨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这些在两地的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闽台地区的民俗闽台地区的民俗根植于古老的传统和历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

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他们,并祈求祖先的指引和庇佑。

因此,在闽台地区,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另一个重要的民俗是对山水灵气的崇拜。

闽台地区地处山水之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人们相信山水间蕴含着神秘的力量。

因此,他们会选择特定的山脉、河流或海洋作为神圣的地方,并在那里举行各种仪式和宗教活动,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此外,虽然在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闽台地区的民俗中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其中之一是对石头的崇拜。

无论是福建还是台湾,都存在着许多神秘的石头,这些石头往往被人们视为灵气所聚集的地方,被供奉和敬仰。

人们相信这些石头代表着财富、福气和好运,并将其视为护身符或者寻找灵感的地方。

闽台地区的共同根源闽台地区民俗的共同根源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和传统故事。

福建和台湾的许多神话传说都涉及到共同的神灵和英雄人物。

例如,在闽台地区流传着一个著名的传说,讲述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这个传说在福建和台湾都有版本,虽然细节有所差异,但都传达了勤劳和奋斗的精神。

此外,语言和文字也是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和台湾的许多方言和俗都有共通之处,体现了他们在语言和文化层面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在闽南话和台湾闽南话之间尤为明显,两者不仅发音相似,而且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最后,历史上的移民也为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多福建的人民移居到台湾,带去了他们的和文化,逐渐形成了两地共同的民俗。

这种移民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福建民间。

结论闽台地区的民俗信仰根植于古老的传统和历史,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引言闽台地区是指福建省及台湾地区,这两个地区历史渊源深厚,有着密切的地理和文化联系。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一套独特而丰富的民俗体系。

本文将探讨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体系,分析其特点和内涵。

共同根源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体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和祭祀制度。

在古代,先民们崇拜自然界的力量,并以祭祀方式表达敬意和祈求保护。

这种祭祀体系在后来的演变中融合了___、和儒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

特点一:尊崇祖先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强调对祖先的尊崇和敬意。

在各个城镇和村落中,都设有祖先庙宇或宗祠,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和神像。

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祈求祝福和保佑。

这种对祖先的尊崇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家族价值观的重视。

特点二:崇拜自然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也尊崇自然界的力量。

人们相信山神、水神、土地神等各种自然神灵的存在,并将其视为保护者和神灵。

他们会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中举行祭祀活动,向自然界表达感激和敬意。

这种体系反映了农耕社会对自然力量的依赖和敬畏之情。

特点三:民间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也包含了许多民间。

民间常常来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宗教传统,形成了各种神话传说、神灵崇拜和民间敬仰的对象。

比如,在台湾地区,人们会信奉多位民间英雄和神祗,如关圣帝君、___等。

内涵丰富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体系内涵丰富多样,其中融合了多种宗教思想和民间。

这种多元化的体系给当地人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众通过祭祀、祈福和庆典活动来表达对神明的崇敬和感谢之情,同时也传承了历史和文化价值观。

结论闽台地区的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是经过多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所形成的独特信仰体系。

其特点包括尊崇祖先、崇拜自然和民间信仰。

这一信仰体系内涵丰富,是这一地区文化传承和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了解闽台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其民俗信仰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闽台两地土地公信仰

闽台两地土地公信仰

闽台两地土地公信仰一.土地公介绍.全国信仰土地神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爷,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如今,民间土地公信仰依然十分旺盛,尤其在福建地区,人们依旧对土地公信仰十分热诚,包括台湾各地也是如此.地位及历史记载土地公是道教里面信仰最旺盛的神灵之一,但在道教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同时, 在中国的“神鬼世界”中,土地神算是众神有一位末等的“芝麻官”,但它家族庞大。

旧时,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小小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香火旺盛.在中国典著《公羊传》,《搜神记》,《风俗通史·祀典》, 《通惜编·神鬼》等就已经有了它的记载.起源与兴盛土地神的前身是社神, 社神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

土地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土地生长的万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故人类感激它、崇拜它. 进入封建社会后,原属自然崇拜的社神逐渐人格化、社会化,社神的地位不断跌落。

逐渐失却了民众的参与,名存实亡。

相反,倒是那些遍布各个角落的小社神(俗称土地神),充任了地方保护神的角色,香火颇旺。

唐代城隍信仰盛行后,土地神的辖区更加缩小,成了城隍的下属。

至明代,土地神已遍及全国每个乡村.典故在民间土地神的出处很多,但主要有两例。

一为:周朝一位官吏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零二岁,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贫转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发展。

另一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张明德(或张福德),主人赴远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张明德带女寻父,途遇风雪,脱衣护主,因而冻死途中。

临终时,空中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盖为忠仆之封号,上大夫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感动之余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闽南民间信仰

闽南民间信仰
3.春祭
春祭在旧历正、二月,各村有固定日期。每厢祀日,乡长必集公款,在所祀神庙前,大演社戏,家家户户,杀鸡祭酒拜祖先。农民勤俭节约,埋头苦干,到了这日,就都没什么约束了,着新衣,宴亲友,尽宾主之乐,为一乐事,漳州谚语称为:“傍神祝福”。但是,在一些地方,春祭发展到后面成为人们互相攀比的工具。有些风俗要在三牲上挂金饰,以及用钱折成的纸塔。其他贡品更是铺张浪费,只是在祭祀的时候用到,根本不能吃。
关帝生前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李光缙在明万历三十一年所作的碑记中记曰:“今所为颂侯之烈,与侯所以系千百世人心者,得非以一念殉汉之忠乎!窃以为末尽侯也。夫帝室之有隆替,国统之有存亡,自生民有主而来,谁代无之,何但汉?其历朝死事诸臣,当改姓易命之秋,杀身翼主而极忠无二虑,何但侯?然皆一时能使人叹息咨嗟,传之久而名存耳,未有若侯灵响,今凛然如生者。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惟是生人五伦两仪不得以坠,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侯始遇玄德,朋友也;约盟而后,兄弟也;及推为中山靖王裔,以主事之,则君臣父子也。平居无里闬之欢,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担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后臣之,间关周旋,各尽其道,此侯之所以独千古也。”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情况的调查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情况的调查
摘要:民间信仰的神灵信仰体系在本调查研究中狭义定为俗神信仰、鬼的信仰和祖先信仰。由于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的一个地域性文化,所以选取闽南的民间信仰为调查对象,阐述形式多样的泛神信仰,探究其原因及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并且提出如何正确看待闽南民间信仰。
闽南民间宗教信仰的杂乱无序,与古代闽越土著的信仰崇拜有一定的继承联系。闽南地区三面环山,背朝大海,多瘴气,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古时候又是属于格外偏远的蛮荒之地,所以土著闽越人有“信巫尚鬼”的习俗。汉晋时期,北方汉民开始入迁闽中及闽南,当时这些地方不少仍处于山高林深,瘴雾弥漫的原始状态。如同现在的人们将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于外星人一样,古时候的人们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社会现象,在积极开发生产的同时亦不得不寄托、求神灵的护佑和指示。这样,闽越土著“信巫尚鬼”的传统便被入迁的汉民部分地继承了下来。再加上北方汉民入闽后生存竞争严重以及宋元以后的冒险犯禁活动,使人们普遍产生了功利主义即“有求必应”的宗教观念。在福建,人们根据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功利的需求,随时随地的创造出了许许多多新的神灵,使鬼神的队伍越来越庞杂。中原传入的道教、佛教、民间信仰崇拜的各种神灵以及从印度、阿拉伯国家、欧洲等国家传入的各种信仰同本土的传统信仰构成了十分庞杂混合的神鬼体系。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岛屿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这里的民俗信仰极为独特而丰富,充满着古老而生动的传统活动和仪式。

如果要了解闽南地区的民俗信仰,就需要深入考察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况,并举出五个例子来加深对这些信仰的了解。

一、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述闽南普度民俗信仰是闽南地区人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包含着祖先崇拜、驱鬼邪、消灾祈福、祭祀等多种元素。

这些信仰与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如今已被广泛流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信仰之下,闽南人民独创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和仪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清明节上的扫墓、七月十五的盂兰节、中元节等等。

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寓意和祈求,但它们都蕴含着生命的尊严、自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让人们更加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积极向善。

二、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例子1. 扫墓扫墓是闽南地区最著名的民间活动之一,它在清明节期间举行,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扫,悼念已故的亲友。

这个活动可以追溯至古代,相传最早是鲁国大夫管仲为了纪念死去的朋友,亲自到墓地祭奠,并以自己的身影为模型,在墓前竖立青铜像。

此后,人们便将这个仪式传承了下来,并对它进行了不同的灵活性调整,以适应时代和地域。

在闽南地区,扫墓不仅是一项传统的宗教仪式,更是一种亲情和文化的表达。

人们会认真清理墓地,修缮坟墓,烧纸钱、燕麦和炙鸟等物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激和追思。

同时,这个活动也成为了团聚亲友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携带食品、鲜花和香烛,为祖先献上最真诚的祝福。

2. 盂兰节盂兰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闽南地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据传,这个节日起源于唐朝,最初是为了纪念佛教历史上的一位大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祭祀鬼魂和祈福的仪式。

闽南地区的盂兰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人们会为自己和已故的亲属祈求福气和平安。

这个节日的形式非常多样,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例如举行盂兰大戏、摆放光明灯、放生水生等等。

海神信仰,三月疯妈祖台湾最大的信仰你可知?

海神信仰,三月疯妈祖台湾最大的信仰你可知?

海神信仰,三月疯妈祖台湾最大的信仰你可知?妈祖,海神信仰——作为渔业的守护神,以中国沿海地区福建为中心折向世界。

也是台湾特别信奉的道教神明之一。

又称天妃娘娘、天上圣母、妈祖菩萨等尊号。

早期妈祖庙农历3月23日是妈祖诞辰,相传妈祖本名林默(因出生后不哭不闹,故取名为默,小名默娘),于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诞生在福建路莆田县湄洲岛东螺村。(路是北宋时期的行政区划,相当于明、清的省,福建路之范围大致为今福建省。湄洲祖庙升天古迹湄洲祖庙最初妈祖庙自北宋后林默开始神格化,被尊称为妈祖(当地人对女性祖先的尊称),并受人建庙膜拜,复经宋高宗封为灵惠夫人,成为朝廷承认的神祇。

妈祖像妈祖信仰自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东、辽宁沿海均有天后宫或妈祖庙分布。

台湾大甲妈祖绕境盛况台湾有许多从福建南部移居来的开拓民。

这些先民带来了家乡妈祖信仰。

作为四周环海的台湾,妈祖受到广泛的尊崇和推广,最终成为岛内最受欢迎的神明之一。

农历3月23日为妈祖生日,每年台湾全境都会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称为“三月疯妈祖”。

最具代表性莫过于大甲妈祖绕境。

长达九天八夜的大甲妈出巡绕境,以徒步方式走完大半个台湾岛,也是全台湾最盛大的绕境活动。

大甲妈绕境近年妈祖在东亚海洋史的研究引出东亚在西方航海地理发现前己有的朝贡贸易、琉球网路及跨国移民史讨论,而妈祖信仰圈成为东亚海洋经济及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见证之一。

妈祖的影响力由福建湄洲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闽南民风民俗之鬼神祭拜篇-作文素材

闽南民风民俗之鬼神祭拜篇-作文素材

在富有活力的民俗文化"民南"中,又称"南福建省",有一种令人着迷的鬼神崇拜传统,会使你的头发站到尽头!当地人绝对相信,死者的灵
还徘徊在另一个层面,他们对这些超自然生物的崇拜和尊重非常严肃。

这就像精神世界中永无止境的聚会,民南人希望确保自己留在鬼神和
神的好面子上,以祈福和保护。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年代流传下来,与日常活动一样是当地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这就像一个活泼的舞蹈
在这个世界和下一个世界之间,在那里,每个人都被邀请加入其中的乐趣——只要确保为精神带来礼物!
在明南,人们通过诸如鬼节,庙会,祖师崇拜等传统仪式和仪式,表
现出对鬼神和神的尊敬。

鬼节发生在月历的第七个月,当时人们设置
了花哨的祭品,并举行仪式来纪念死者的灵灵。

在庙会中,每个人都
聚集在一起崇拜神灵,享受传统表演,并参加各种趣味活动。

祖师崇
拜也是一件大事,因为家人会拜访祖坟,以清理祖坟,祭祀祖宗。


些习俗不仅表明当地人对超自然的尊敬程度,而且将每个人聚集在一起,传承文化传统。

明南地区鬼神崇拜的习俗反映了当地民众根深蒂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
信仰。

与这种做法相关的传统仪式和仪式是免疫力表明对超自然者的
尊敬、加强其文化特性和促进社会凝聚力的一种手段。

必须认识到,
在明南的鬼魂和神灵崇拜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努力,而且是一种重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在现代社会中加以保护和促进。

政府机构必须
考虑旨在保护和促进地方文化这一方面的政策和倡议。

闽南的术数信崇习俗

闽南的术数信崇习俗

闽南的术数信崇习俗(一)符咒符咒是符箓和咒语的合称。

“符”指用朱笔或墨笔在纸上画成似字非字的图形,道书上称之为符箓、丹书、墨箓、云箓、符字等。

“咒”是口中诵念的可解或不可解的语句。

施术者自称符咒可以驱鬼镇妖和为人治病,等等。

符箓的种类很多,在福建民间流行的有五敕符(用于驱逐恶鬼、疫疠、盗贼、负伤等,又称五公符)、五鬼符(纸上画五个鬼像者,在寿辰或其它祭日焚化)、镇宅符(贴在梁栋或大门口上方)、平安符(贴在门壁上)、镇诸怪符、镇恶梦符、安胎符、催生符、断疟符、月令符(按不同日期,有30种)、和合符、离散符等等。

符箓多不可辨认,故有“鬼画符”之俚语。

可辨认的符箓内容多带敕令口气,常见有“太上老君如律令”、“急急如律令”之类。

符箓可贴、可挂、可随身带、也可化灰水服;化灰水服多用于治病压惊,其它的多用于驱邪镇魔。

符箓多由巫师书写,需要符箓时,须到庙宇中烧香礼拜而后求取,要交若干香火钱。

近年来,农村中符箓泛滥,受巫师欺骗。

有些村子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符箓,有的甚至还施行用以害人的“凶符”,使人惶恐。

咒语最初由巫祝等特定的神职人员掌握,有“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之说。

后来,许多咒语流传民间,神秘色彩渐淡,咒文也比较通俗易懂。

咒语须诵念出声,有的比较灵活,可以即兴创作,张口就来。

有的格式固定,内容与特定的信仰有关。

不同咒语在不同的场合使用。

福州王天君信仰中有大量咒语,诸如《灵官启请咒》、《急启请咒》、《开经玄蕴咒》等等;莆仙三一教信仰中有《净心神咒》、《净口神咒》、《净身神咒》、《安土地神咒》、《净天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等等。

其它宗教信仰中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咒语。

普遍流行的有《大悲咒》(信仰观音者诵念)和“唵,金齿临、玉齿临、吽”的佛教咒语。

一般在咒语的结尾有“急急如律令”、“急急如玉皇上帝律令”或“急急如某某神律令”之类。

与咒语有关的还有诅咒和赌咒。

诅咒是通过念咒语欲使仇人寝食不安、生病甚至死亡。

台湾民间神灵崇拜的福建地方渊源

台湾民间神灵崇拜的福建地方渊源

台湾民间神灵崇拜的福建地方渊源
宋晓飞
【期刊名称】《统一论坛》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历史上,由于地缘上的接近,福建地区的人民成为迁台移民的主体。

这些早期的福建移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台湾,不仅带去了大陆先进的农耕技术,也带去了祖籍地的文化传统。

经过几百年的融合发展,今天的台湾,不仅福建地区的闽南语成为台湾通用的方言,台湾民间信仰中的绝大多数神灵也与福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宋晓飞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75
【相关文献】
1.陇城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民间女娲崇拜 [J], 汪聚应;霍志军
2.从地方文献看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以福建地区佛教俗神崇拜为中心[J], 庄恒恺
3.众神的饕餮欢宴
——探究中国民间年画神灵崇拜的民俗文化特征 [J], 常山
4.台湾与泉州民间的“王爷”崇拜 [J], 林胜利
5.祖先、神明与客家传统社会——民间信仰研究(2)——开台祖先崇拜与家族意象确立——以台湾中部客家移民族谱为据 [J], 陈瑛殉;刘宏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摘要自古以来,闽南就有“好巫尚鬼”的习俗,闽南和台湾民间鬼魂崇拜信仰特点非常鲜明,无论种类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全国所少有。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不仅香火旺盛,而且种类繁多,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的兴盛,与闽南与台湾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有关,实为中原移民闽南和闽粤东渡台湾的辛酸艰难的写照,是反映闽南与台湾地区开拓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闽南与台湾地区独特的鬼魂信仰文化,若能深入研究并将成果推广,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鬼魂”一词存在的明显偏见。

一定程度上修正人们对“鬼魂”的错误认识,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正确看待它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鬼魂信仰;闽南与台湾地区;种类丰富;纠正偏见台湾居民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祖籍在闽南,两岸可谓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无论是在地方的乡族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或者是民间信仰、教育、文化、艺术形式等各个领域,其联系自明清时便早已变得水乳交融、联系紧密,虽然其间经历过台湾日本殖民占领时期以及两岸的政治军事对峙时期,都丝毫割不断闽台两岸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关系。

近些年来,海峡两岸的联系逐渐恢复并逐渐朝良性发展。

闽南地区作为对台交流的第一站,海峡两岸的民间层面的互动,自然就率先在厦漳泉等地恢复起来。

同样,闽南与台湾地区两地的民间信仰也是一脉相承。

两地都有着系出同源的鬼神信仰体系,这一信仰在两地区的丧俗礼仪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丧葬礼节中繁琐的仪式规矩,无一不与鬼魂崇拜信仰密切相关。

一、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观及其兴盛的背景中国民间传统上相信人是有“肉身”和“魂灵”两个部分的。

如果一个人受到重大惊吓或打击之时,就会出现“人神分离”、“魂飞魄散”的情况。

这时要通过“收惊”等方式,才能把丢魂人的“魂”再收回来。

人去世以后,从广义上说,死后就成为鬼,俗称为魂。

去世后的人按闽南与台湾民俗在满一周年之后,将姓名供奉进公妈牌,称其为“公妈”,死者就此正式成为祖先当中的一员,不被称之为鬼。

闽南的神灵信奉习俗之地方神灵

闽南的神灵信奉习俗之地方神灵

闽南的神灵信奉习俗之地方神灵/xblin11.aspx?al1=2千百年来,闽南民间泛神崇拜(即杂神崇拜)普遍而又突出,人们以为宇宙万物均有神明或鬼魅在主宰。

诸如天有天公,海有龙王,地有土地,山神河鬼,花仙树怪,甚至尿壶、马桶也附有“铃鎯公”和“栖栖妈”等等。

为了祈求保庇平安福寿,不论城镇乡村,供奉菩萨观音、关帝、城隍、夫人、王爷、将军、阎罗等名目繁多的寺院道观随处可见。

都里乡间,除各都分建都祀庙,各宗族建宗祠外,一个小小的村落甚至出现多座“挡境佛”、“角落神”、“土地公”等赫然的神观佛庙。

居民宅室,同样也奉祀厝主、灶君、床母,以及关帝、菩萨、土地等等。

各种行业祀奉着形形色色的神明:种田的奉祀田头土地;行船的奉祀*娘;做医生的奉祀保生大帝;土木工匠奉祀鲁班;经商的奉祀赵公明;教书的奉祀魁星爷及孔夫子;理发的奉祀吕洞宾;演戏的奉祀相公爷田都元帅;乞丐营奉祀李铁拐等等。

1.武夷君武夷君的传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在民间流传。

一说武夷君是神仙,修真于武夷山,受上帝之命统管群仙,武夷山因此而得名。

另一说是彭祖曾隐居于武夷山,活了七百七十岁,他有二个儿子,长子名武,次子名夷,武夷山因此而得名。

汉武帝时曾遣使到武夷山,用“乾鱼”祭祀武夷君,武夷君由此名声远播,影响渐大。

朱熹曾指出:“武夷君之名,著自汉世,祀以乾鱼,不知果何神也。

……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雍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

……没而传以为仙也。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6《武夷图序》)认为武夷君的原型可能是闽地氏族首领,死后因宗教信仰的影响,逐渐演化为神仙。

唐宋以后,武夷君曾多次受到朝廷敕封,仅宋代就有四次:绍圣二年(1095年)因祈雨获应,敕封显道真人;元符元年(1098年)因屡降吉祥,加封为显道真君;端平元年(1234年)和嘉熙二年(1238年)又先后加封为显道普利真君和显道普利冲元真君。

武夷山也因武夷君的种种传说及其在道教中的影响,被道士奉为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天”,成为福建道教的传播中心。

闽南泉州境主神

闽南泉州境主神

境主神旧时每一村落、街道都奉祀一特定神祇,作为本境内的保护神,俗称境主、社公等,也有称大王者。

一般建一小庙,内置境主神,往往还有马夫、皂隶等土偶。

泉州的境主神最富特色。

旧时泉州城分36铺94境,每境都有小宫庙供奉境主,宫庙星罗棋布,各路神仙应有尽有,列表如下:表5-1 泉州城旧时所供境主神一览表重要的神祇有关羽、岳飞、文武尊王(张巡、许远)、妈祖(林默娘)、吴真人(吴夲)、萧阿爷公(萧望之)、田都元帅(雷海清)、广泽尊王(郭忠福)、苏夫人姑(苏六娘)等,还有种类繁多的古代王爷公神祇等等。

此外,还有各种挡境神,形形色色的神庙遍布泉州城乡各个角落。

“迎神”的種類最多,最著的有“進香”、“拈香”、“謁祖”。

1、真武庙管委会,1995年成立。

现管委会成员有十二人(包括一名文物管理员),管委会成立后即着手建章立制。

每月有例会。

管委会成员可就寺庙管理问题提出批评意见与建议。

2、法石文兴宫管理组,成立于2003年。

成员九人,管理范围包括文兴宫(祀保生大帝)、文兴三王府宫以及文兴古渡。

管理组与文物保护组二块牌子一套班子,现正向鲤城区民宗局申请成立管委会。

文物保护组己于2003年报市文物局批准备案。

3、法石长春妈祖宫,成立文物保护管理组负责管理,成员8人。

4、法石美山妈祖宫,该宫比较特别,对外成立15人的文物保护管理组,对内则成立7人的董事会负责寺庙工作。

两个机构于2000年同时成立。

该宫的管理保护工作主要由文物保护组承担。

5、县后街白耇庙,成立理事会,成员原来有15名,现尚有8名。

6、南门浯江天王府宫,成立理事会,成员5人。

纯民间自发组织管理性质。

7、南门富美宫,董事会成立于1987年,已历三届,现有成员9人,不久前新成立了由3人组成的监事会。

该宫组织机构较为健全。

8、青龙巷慈济宫,理事会成立于1988年,成员9人,纯民间组织管理性质。

9、水门巷南薰门三义庙,管理会筹建组成立于1998年,属民间自发组织管理性质。

闽台的共同信仰——保生大帝

闽台的共同信仰——保生大帝

闽台的共同信仰——保生大帝吴夲(公元979—1036年),字华基,号云冲,北宋福建路泉州同安县白礁乡积善里(今属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人。

祖籍泉州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

李光地《吴真人祠记》说:“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门。

吴真人者,石门人也,乡里创庙立祀,子孙聚族山下,奉真人遗容。

”曾任宋御医,后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

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

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

著有《吴夲本草》一书。

现在大陆和台湾有数百处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祠堂,保生大帝为中国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祗,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

保生大帝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生。

相传其祖先是战国时的吴季札,子孙向四处发展,传了九世,到了大帝的父亲吴通,母亲黄氏,避乱而南迁,到了福建同安的白礁村。

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神像业医活人,按病与药,如矢破的。

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沉痼奇怪叵晓之状,亦就痊愈。

于是病人交午于门,无贵贱悉为视疗。

景祐六年(景祐无六年-引者注)蜕化于同安之白礁。

乡人肖像祀之。

水旱疾疫,款谒如响。

部使者以庙额请,赐名‘慈济’。

开禧三年,公元(1207),草寇骚扰境上,忽睹旗帜,惧不敢入。

事闻,封英惠侯。

后累封普佑真君。

”撰《志》者按曰:“《同安志》云:吴真人,名夲,由贡举授御史。

仁宗时,医帝后愈,炼丹救世。

景祐(1034~1037)间蜕化于漳州白礁龙池岩,乘鹤升天。

此全与《闽书》所载互异。

《闽书》不言(吴)本官御史,亦无医仁宗后事;惟记明永乐中,文皇后患乳,梦道人献方,牵红丝缠乳上,炙之,后乳顿瘥。

问其居,对在某所。

明日,遣使访之,云:有道人自言福建泉州白礁人,姓吴名夲,昨出试药,今未还也。

既不得道人所在,遂入闽求而知之。

皇后惊异,敕封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保生大帝,仍赐龙袍一袭。

”由此可见传说之分歧。

《台南市宗教志》所记更多神异。

曰:“(吴)夲,泉州清溪县常乐乡人。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三月十五日生。

闽南民风民俗之鬼神祭拜篇_作文素材

闽南民风民俗之鬼神祭拜篇_作文素材

闽南民风民俗之鬼神祭拜篇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闽南民风民俗之鬼神祭拜篇,感谢您的阅读!一、崇拜祖先祖先崇拜的产生和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

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这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有能力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直到今天,崇拜祖先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敬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幽灵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

泉俗祭礼,古时很讲究繁文褥节,后人多视为迂远,在祭祖活动中,祭奠礼仪多有简化,其祭日也有所变通,只有世家大族或士大夫家,才有严格遵行者,以求合于古礼。

泉州人祭祀祖先的仪式,如以参加者的范围而言,大致上可分为家祭和族祭两种。

家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规模较小,其祭祀对象在封建社会前期限制甚严,后期才放宽至四代以下近亲祖先。

泉俗于家宅厅堂正中设龛供奉祖先神位,称“木主”,如今已以祖先遗像代之,其祭祀的时间主要为传统年节(如元宵、中元、冬至、除夕等)、家祖忌辰等。

虔诚者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也要焚香致敬。

另外,还有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不定时进行,如家人出生、婚嫁、寿庆、致富、脱险、解厄等,都要拜谢祖先。

甚至受欺蒙冤无助者,也会拈香哭诉于祖先灵前,以祈求庇护。

而清明、冬至等年节的前后各十天,则是前往祖先坟墓祭祀的日子。

族祭以同姓族人为单位,规模大,礼仪隆重。

族祭除墓祭外,地点即在家族祠堂。

民国前,泉州城乡大都建有族姓词堂,如郡城承天巷即有陈、林、张、王、曹、顾六座大宗词。

有的家族因无力建筑,则以祖匿为祭祖庙堂,家族内各支房祠多是原来祖盾。

祠堂中供奉有本族四代以上至肇基本地的一世祖诸神位。

族祭时间为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称春、冬两祭,另外,各姓始祖诞辰日(俗称“祖公生”)也举行祭祖仪式,如陈姓祭舜帝、林姓祭比干,吴姓祭泰伯或其第二十世孙季札等,其规模更大,甚为热闹。

泉州舍族祭祖的日期一年四季都有,一般为正月初一、三月初二、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十二月十五,其中以十二月十五的祭祖规模最大。

试论闽南与台湾神明的构架系统

试论闽南与台湾神明的构架系统

试论闽南与台湾神明的构架系统
段凌平
【期刊名称】《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7)004
【摘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认为,民间神明是散漫而没有整体系统.然而,调查表明,闽南与台湾的民间神明有一定的神明层级与系统构成.其大致以天公为最高神,三官次之的神格次序,辅之以各相关职掌的神明,构成类似中央的神明领导核心.其基层神明系统,大概由城隍与土地构成,加上部分地方保护神的形式.这神明架构与中国古代人间行政的三公九卿与地方的郡县制大致雷同,但总体又不如人间行政系统的严密.此与闽南民间信仰的草根性、庞杂性与随意性有很大关系.随着闽南与台湾民间信仰的发展,其神明系统将逐渐完整和严密.
【总页数】5页(P1-5)
【作者】段凌平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管理系,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容纳量
2.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以东山人民广播电台闽南话节目《海峡七彩虹》为例
3.与《告台湾同胞书》同行40年\r——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播音指导林万成、\r第一代对台湾
广播台籍闽南话播音员李玲虹4.海贸与移民互动:17-18世纪闽南人移民海外原因分析--以闽南人移民台湾为例5.海峡两岸闽南语电视新闻节目比较思考——以泉州电视台和台湾公视的闽南语新闻节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南民间信仰非常盛行

闽南民间信仰非常盛行

闽南民间信仰属于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包括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器物崇拜、祖先崇拜、历史人物崇拜、神仙崇拜、民间传说神崇拜、城隍爷崇拜、王爷崇拜、乡土神崇拜、孤魂崇拜、开基始祖崇拜、行业神崇拜等等。

闽南民间信仰非常盛行,包括泛神崇拜与一些敬神习俗等等。

泛神崇拜方面。

闽南风俗,迷信鬼神崇尚祭祀乞求巫神,民间凡事求神拜佛,崇拜的灵魂神、自然神、庶物神等神明多达210种。

从天庭阳界到阴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组成一个与民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体系。

居家要奉门神(如钟馗、尉迟恭等),生病就拜医神(保生大帝、广济大师),经商必敬财神(赵光明、关公),赴考先祭文神(孔子、魁星爷),练武崇祀武神(关帝、城隍爷)等等,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博取功名,到消灾解厄,都蒙上一层浓厚的神明保护色。

为了祈求保佑平定福寿,不论城镇乡村,宫庙寺观随处可见,大都佛、道合流,同一庙宇有佛有道还有众多俗神,典型的多神崇拜。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自己比较熟悉的闽南民间信仰:(一)在闽南民俗中,每逢农历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被称为做牙。

因为正月初二,土地公已被送上天去,而正月十六,还在过元宵佳节,为此,二月初二就成了“头牙”。

“二月初二”是农民的土地公生日,过完这天,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播种。

”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介绍。

一般头牙过后,大地回春,适合耕种,因此,农民过完这天,就要准备农耕的工具、种子和肥料,开始这一年的辛劳,所以叫做农民的土地公生日。

他们会在这一天摆上贡品,祈新的一年都能风调雨顺,让农田有个好收成。

(二)正月初九日天公诞和六月初七日天门开,设醮答谢天公:闽南一带民间信仰中,除了各地共同信仰的佛祖和地区性的妈祖、保生大帝之外,敬拜最为隆重的要算“天公生日”。

敬天公仪式多在凌晨时举行,人们以为这时环境清静,祷祝最宜上达天听。

敬天公的大红烛是新的,香炉是专用的,烧的纸钱也是特制的"天公金"。

"天公金"较一般纸钱大,正方形,刷金箔,而且必须折成金元宝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摘要自古以来,闽南就有“好巫尚鬼”的习俗,闽南和台湾民间鬼魂崇拜信仰特点非常鲜明,无论种类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全国所少有。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不仅香火旺盛,而且种类繁多,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的兴盛,与闽南与台湾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有关,实为中原移民闽南和闽粤东渡台湾的辛酸艰难的写照,是反映闽南与台湾地区开拓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闽南与台湾地区独特的鬼魂信仰文化,若能深入研究并将成果推广,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鬼魂”一词存在的明显偏见。

一定程度上修正人们对“鬼魂”的错误认识,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正确看待它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鬼魂信仰;闽南与台湾地区;种类丰富;纠正偏见台湾居民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祖籍在闽南,两岸可谓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无论是在地方的乡族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或者是民间信仰、教育、文化、艺术形式等各个领域,其联系自明清时便早已变得水乳交融、联系紧密,虽然其间经历过台湾日本殖民占领时期以及两岸的政治军事对峙时期,都丝毫割不断闽台两岸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关系。

近些年来,海峡两岸的联系逐渐恢复并逐渐朝良性发展。

闽南地区作为对台交流的第一站,海峡两岸的民间层面的互动,自然就率先在厦漳泉等地恢复起来。

同样,闽南与台湾地区两地的民间信仰也是一脉相承。

两地都有着系出同源的鬼神信仰体系,这一信仰在两地区的丧俗礼仪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丧葬礼节中繁琐的仪式规矩,无一不与鬼魂崇拜信仰密切相关。

一、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观及其兴盛的背景中国民间传统上相信人是有“肉身”和“魂灵”两个部分的。

如果一个人受到重大惊吓或打击之时,就会出现“人神分离”、“魂飞魄散”的情况。

这时要通过“收惊”等方式,才能把丢魂人的“魂”再收回来。

人去世以后,从广义上说,死后就成为鬼,俗称为魂。

去世后的人按闽南与台湾民俗在满一周年之后,将姓名供奉进公妈牌,称其为“公妈”,死者就此正式成为祖先当中的一员,不被称之为鬼。

但这只限于有人供奉的。

没有人供奉的,或者非正常死亡、冤死者,亡魂就会徘徊在遇难处,等待家属或他人为其招魂;如果不这样做,鬼就会变成孤魂、野鬼,四处游荡、作祟,甚至找“替死鬼”。

这是狭义的鬼,是真正意义上的“鬼”。

闽南与台湾地区盛行信仰鬼魂与这一地区移民生活艰辛动荡的性质密切相关。

所以有“田头田尾有应公”的俗语。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野鬼要么是异地从军、客死他乡,要么是青面獠牙、大口吃肉,再就是成了神的兵马,这其中差不多都是男性的形象。

闽南与台湾地区所祭祀的鬼,多数为没有后代、以及非正常死亡,无依无靠,灵魂四处飘荡,无人超度招魂,饱受地狱困苦,故而积怨作祟于人间的野鬼。

闽南与台湾地区民间祭祀鬼魂除怜悯的人道因素外,也有害怕它们带来危险灾祸的因素。

过去因传染病等原因造成的民众暴死,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睡梦中常常会浮现这些情景。

人们就此认为这是鬼在作祟、托梦或显形,变得惶惶不安。

当地居民认为要想求得平安,就非得建造庙供奉这些野鬼不可。

故而闽南与台湾地区对客死本地的无名遗骨都要收葬、祭祀,后来还形成了诸如“普度节”这种大型节日来超度和祭祀,以避免野鬼带来危险灾祸。

闽南与台湾地区两地盛行鬼魂信仰,除了上述一些诱因外,还有许多具体的原因。

在过去一段特定历史时期,闽南有大量无主遗骨产生,这是支撑此种信仰壮大的最重要条件。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闽南和台湾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移民社会的特点分不开。

(一)闽南鬼魂信仰的背景闽南地区古时是一个瘴气极重、森林密布的地区,就是当地土著居民也容易患病致死,遑论北方移民了。

但即便如此,自然条件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人为因素则是主要部分,以明清闽南几次比较大的斗争为例:首先是长期袭扰明朝的倭患,使沿海居民不堪其扰,民不聊生。

乱世则更是生灵涂炭。

与时下厦泉两地最繁华不同,古时的闽南地区最发达的都会是漳州,因此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末,明郑与清军反复攻占漳州城,“清顺治九年(1652)正月,由于漳州沿海潮水突涨五尺,郑成功军队攻入海澄。

漳州城同年被郑军重重包围,弹尽粮绝,以致‘人相食,斗米值五两’。

至清军赶到后,最终在城内收得骸骨数十万。

”①清末,太平军入漳使闽南地区再次遭受灭顶之灾。

据光绪新增本《龙溪县志·纪兵》记载:“同治叁年(1864)玖月,粤逆伪侍王李世贤由汀州永定一路窜入漳境,拾肆日陷郡城,大肆焚殺,城乡男女老幼不屈死者数拾万人。

”除了官方加以掩埋之外,田郊山野也出现多由士绅、乡绅捐建的埋骨义冢,单单民国时翁国梁所著一书《闽南史迹》提及者就多达六处。

除了兵灾,频繁的自然灾害、匪盗、疾病,械斗也使得闽南地区所属各邑产生了大量无主尸骸,为闽南鬼魂信仰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二)台湾鬼魂信仰的背景大陆移民若要从福建渡海到达台湾,就必须直面波涛汹涌、险恶万分的台湾海峡,经过海峡的强大洋流,使移民渡海异常艰难。

自古以来澎湖一带的水域便被称为“黑水沟”。

《台湾通史》记载:“巨浸隔之,黑流所经,风涛喷薄,瞬息万状,实为无底之谷。

”②明清时期又长期施行海禁政策,渡海来台的早期移民类似于今天的“偷渡”,故而其船只大多简陋不堪,加上移民为避免发现几乎都选择在月黑风高之夜驾驶小舢板私渡出海,因此葬身大海之人十之八九。

渡海途中,还要时时提防可能出现谋财害命的海盗,最终能到达台湾者可谓九死一生。

葬身大海的移民,尸体浮在海面,因此被称为“水流尸”。

若漂至近岸,有好心的渔民发现将其打捞上岸加以妥善安葬,并建庙祭祀,这些尸骸就成为了“水流公”,也有不幸丧命者直至已成骷髅才被渔民发现,同样为他们①徐心希:《明清时期闽南地区自然灾害与民间信仰的特点》,《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2003年。

建庙祭祀。

然而对于历经艰难险阻抵达台湾之后的早期移民,一切仅仅是开始,紧接着他们就要面对一个自己从不熟悉,且潮湿恶劣,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

明代人士阮旻锡所撰写的《海上见闻录》云:“水土不服,疫厉大作,病者拾之捌玖,死者甚多。

”③清朝建立之初,不许移台者携带家眷,加之渡海艰辛,生死未卜,年轻单身汉成为移民的主力军,占大陆移民来台人口的绝对多数。

以致“乡间之人至肆伍十岁而未有家室者,比比皆是。

”这就造成台湾男女比例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有村庄出现数百男丁但是全部单身,无一人成家的情况。

大批移民壮丁无法娶妻生子,不能安家落户,返乡同样无望,使得台湾社会出现了一个俗称“罗汉脚”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没有固定的职业安身立命,也没有不动产。

据估计,自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期间,单身游民占台湾总人口比例高达二至三成。

他们在世时就孤苦伶仃,死后更是无人供养,都只是草草埋葬。

日久风吹雨打,则尸骨暴露,有一些仁人善士不忍见其曝尸荒野,就出钱加以收殓、安葬并祭祀,以平幽怨。

以致台湾后来形成一句“少年若无一次憨,路边哪有有应公。

”的谚语并流传至今。

含义是,假如当年没有那些“憨少年”离开大陆来到台湾飘零,以致客死他乡,路边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有应公庙呢?受限于地理条件以及交通不便的特殊情况,中央管理起来有相当难度。

台湾很早就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乱”的说法。

众多游民成为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虽然都是汉人移民,但来自地域不同,故而“台湾之民不以族分,而以府为气类;漳人党漳,泉人党泉,粤人党粤,潮虽粤而亦党漳,众则不下数拾万计。

”④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之事而引发族群集体暴力械斗。

因为年轻力壮男丁居多,又大多是游民,无室无家,毫不顾忌事态后果,这种情况下,规模大且严重的聚众滋事,已是家常便饭,时有发生。

自康熙六十年(1721)发生朱一贵事件,至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事件止的一百四十年间,台湾经常发生械斗和暴乱。

这其中既有漳泉械斗、闽粤械斗,也有同安人与惠安、南安、晋江人之间的械斗(因此三地同属泉州府,故而又称“三邑人”)。

数不清的无名尸骨因民变、械斗大量产生。

既有平民、滋事者、又有镇压的官军及为官府助剿的“义民”,为这些死难者所建造的有应公庙宇此时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如位于台北县中和的大众庙,位于板桥的大众庙,位于林口的永善寺等。

除了移民内部之间的争斗,汉民与台湾岛民的矛盾也很突出。

由于汉民不断的垦殖开发侵犯了台湾岛“原住民”的狩猎空间,汉族移民与台湾岛“原住民”之间的争斗时有发生。

这一系列为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而发生的争斗也就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无主遗骨。

早期移民之所以出垦时会携带家乡的神明香火,就是为了在“原住民”“出草”(笔者注:指台湾少数民族猎人头习俗)时,能够得到神明的护佑而躲过杀戮。

期间若不幸死亡的往往被安葬或接受祭祀。

移民对在其迁入地上发掘出的“原住民”尸骸也建庙祭祀,如宜兰县的“瑪璘公”信仰。

因为历史原因,台湾数百年以来一直遭受外来入侵,先后有西、荷、法、日等国入③ [明]阮旻锡:《海上见闻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侵或占领台湾。

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英勇牺牲的保卫者与毙命的侵略者,都有可能成为建庙祭祀的对象,在宜兰的万善祠就葬有日本人的遗骨。

台湾学者林富士先生将台湾有应公一类的庙宇来源概括为:族群械斗下的牺牲者,兵戈扰攘下的亡魂,大自然天灾的亡者以及被遗弃与遗忘的死者,这些都大体上说明了庙宇内无主骸骨的来源,为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的兴盛提供了无尽的原材料和发挥空间。

二、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的分类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种类繁多,常见的对亡魂遗骨称呼有:“王爷”,他们传说中几乎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拥有非正常死亡神祇中最高的神格;“大众爷”或许是群体埋葬的无主魂魄,部分身份高于有应公等孤魂;“有英公”其实是“有应公”的谐音,人们认为它们有求必应;“金斗公”为瓮中的遗骨;“水流公”是水上漂来的浮尸;“万善公”可能指的是凡人终有一死,所谓“万善同归”;“囝仔公”是早夭的儿童;“义民爷”被认为是因某种义举而亡的人,比如在官府“剿匪”过程中阵亡的人。

凡是无主鬼魂的庙祀,通常以为是“阴庙”,人们多少都有敬畏之心,尽量认真对待,这样至少不受其伤害,或还能有所庇护。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可大体分为“王爷”、“大众爷”、“有应公”三类来叙述。

过去有人认为王爷不属于鬼神信仰,这是不对的,实际上王爷也是鬼魂信仰体系的一种,他们是非正常因素死亡的鬼魂中神格最高者;大众爷多为群葬的,少数还有神像;有应公多为田头小庙,最多也就有个牌位,在过去的日子里极少有见到神像(近些年有些庙也开始雕塑神像),或为收集而群葬的各处死亡的遗骨。

(一)王爷要说闽南与台湾地区民间鬼魂崇拜信仰里特色最鲜明也是最重要的,非“王爷”(王公)莫属,其在闽南沿海地区和台湾南部沿海地区尤盛。

为台湾、闽南地区最为盛行的道教信仰之一,这也成为台湾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