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专用
在新《标准》理念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
谈在新《标准》理念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构造崭新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在“动”中探索发现问题、交流发展提高素质。
以“放”促究,创造开放的灵动的课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一、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的指南,它要求每位数学教师明确一个宗旨:促进学生可持续、和谐、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众所周知,要做好任何事情首先必须对它感兴趣,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只能是应付,根本谈不上做好。
我深深地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他们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在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中,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充分展示自我。
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感情,把学生看作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熏陶下,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自觉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用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和一些棋子,做下面的实验:1、把直尺的中点放在一个支点上,使直尺左右平衡;2、在直尺两端各放一枚棋子,看看直尺是否保持平衡;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记录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记录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5、在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并重复以上操作。
根据统计记录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支点应在直尺的什么位置?设直尺长为l,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人)开展活动,同学们立即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和象棋等忙活起来。
例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A
f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 , 引 导 学生 探 究 这样 一 阃 题 。 先 如 图 : 建某 扬 水 站 时 沿着 斜坡 铺 修 要 设 水 管 , 图中 可 以看 到 : 坡 与 水 从 斜 平 面 所 成 A的 度 数 可 以通 过 测 角 器 测 出来 . 管 A 的长 度 也 可 以直 水 B
习 方 式 的 转 变
接 量 得 , 们 是 两个 已 知量 。 它 当水 管 铺 设 到 B 时 . B 水 平 处 设 离 面 的高 度 为BC, 由于 C 不 可 到 达 , C的 长 度无 法 直 接 量得 . 点 B 怎样 利 用 上 面 的 已知 数 求得 B 处离 水 平 面 的高 度 B 呢 ? C 学 生 先从 中抽 出数 学 模 型 , 写 上 已 知 、 。该 题 激 起 学 并 求 生 强 烈 的求 知 欲 。 了解 决这 一实 际 问题 . 为 学生 意 识 到必 须 要 学 习“ 直 角 三 角形 ” 一 章 , 身 体 验 到数 学 来 源 于 生 活 , 解 这 亲 意 识 到 我 们 的生 活 处 处 离 不开 数 学 , 而我 们 要 主 动 、 极 地 去 因 积 学好数学。
的 不 断销 蚀 。 变 学 习方 式 就是 要 转 变 这种 他 主 性 、 动 性 的 转 被 学 习状 态 . 学 习 变 成 人 的 主体 性 、 动 性 、 立性 , 断 生 把 能 独 不 成 、 扬 、 展 、 升 的过 程 。 张 发 提 在数 学 学 习 中如 何 来体 现新 课 程 标 准的 这 一要 求? 本 文 从 三 方 面谈 了新 课 程 标 准 下 的数 学学
二 、 强 问 题 探 究 加
关 键词 : 新课 程
谈新课程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谈新课程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柳州市第二十一中学李达【内容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次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这意味着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数学课程改革中是一个焦点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本文通过对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比较分析,说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内涵、意义和必要性;阐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内涵、特征;提出了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三个有效途径:利用开放性的数学课堂实施开放性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多样化教学、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次课程改革不是对原有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小修小改,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甚至可以说是这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
数学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骨干课程之一,其改革必然要求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而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师在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上起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端正思想认识,准确地理解、把握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内涵、特征,积极探索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以真正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学习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在现代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出哪些新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呢?《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去探索引导学生学习的新思路、新方式,进而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提高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本文结合对新课程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转变学生现有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作了相关尝试。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学习方式一、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由开展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教学中倡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客体,教师应起到一个主导作用,通过适当的引导去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发性激发,调动起来。
教师要做一个让学生产生”我想学、我愿学、我该怎样去学”这种思想意愿的引路者,而不应该一味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情感和意愿机械的强加于学生头上,那样只会抹杀他们的兴趣,求知欲和创造力。
过去的数学课教学多数教师都是教学例题、示范、讲解的教学模式,无论什么内容,几乎千篇一律,学生只有听的份、记的份。
而很少有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主动猜想、实验、操作,进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所以在这方面数学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从学生的好奇心强和求知欲强出发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因为这个概念抽象、陌生,很多学生对之缺乏兴趣而不易入门。
基于此,我在把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向同学们作了初步介绍后,没有直接进行课堂例题教学,而是让同学们各自把在回家后和在学校里最了解的一组数据可以参考教材进行收集、整理,并对整理好的数据信息每人要谈一点看法,最后,可以在班上比一比看看谁收集和整理的最完整、最清楚,谁的观点最确切。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本文结合笔者自己一线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对新课程改革中设及到的学生学习的转变,从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赘述。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学生被动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主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也就是说,当前时期我们的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培养。
本文正是结合笔者自己多年一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作如下几方面的分析。
1 学习的主体:从要学生学到学生自己要学的转变新课程的改革注重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并注重学生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并要从中享受到数学学习活动的成功喜悦。
而这样又会强化学生数学学习动机,从而使喜欢数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这是因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尽可能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情境,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由此,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2 学习的目的: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转变新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作者:徐祥康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02期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设疑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
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出示“长方形长18厘米,宽12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把四边的长度加起来进行计算。
这时,没等学生算出来,教师早已在黑板上写出了算式:18+12=30(厘米),30×2=60(厘米)。
马上,学生出现一脸的迷惑,不知道老师用了什么“诀窍”,在学生产生了疑问并且想知道时,老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动手把长方形四条边拆开,把一条长和一条宽放在一起,把另一条长和一条宽也放在一起,把一条长和一条宽看作一个整体,想在有两个这样的整体,就出现了(长+宽)×2=周长的公式。
因此,通过创设疑问,使学生学习意识始终滞留在接受疑问——自己动手解决疑问的学习探索过程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
”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作用。
自主探索,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
因此,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1.问题的提出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国家教育部2019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质疑”、“探究”、“实践”和“反思”五方面人手。
2.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2.1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提到阅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著作,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
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
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
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
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
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重组、超越,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三种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三种转变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直接经验,限制了学生探究未知的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必须实现由“讲数学”向“找数学”转变、“听数学”向“做数学”转变、“练数学”向“用数学”转变,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由“讲数学”向“找数学”转变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正襟危坐,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采用的是一种“讲数学”式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喜欢采用“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求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乒乓球桌”为止。
如果教师问得浅显直露,看上去是启发教学,实际上是灌输的另一种表现,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对枯燥无味,与学生具体现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和生动活泼的特点构成矛盾。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以引发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找数学”,寻找与发现探索的兴趣,转变被动单一学习为自主合作学习。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观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就连差生也觉得有话可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
但探究性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我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中发现:只有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并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可能。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转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尝试:一、由过分强调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发现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
事实表明,接受学习是人类知识财富得以世代相传的一种主要而有效的形式。
在强化自主探索的同时,不应排斥接受学习,但是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简单模仿的状态是不可取的。
例如,对数函数是学习运用所学函数知识,研究具体函数中一个重要的初等函数,而对数的运算法则是学习对数函数、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基础和工具,因此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实践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对数的运算法则”设计为探究性课题,搞了一次“数学实验”,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计算器,自定M、N的值,自主探究等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探究结束后,请他们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向大家介绍小组探究历程、交流实验心得、证明数学猜想,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在“数学实验”中不仅兴趣高涨,而且通过计算、观察、归纳发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体验了数学发现,创造的历程发现了创新意识,不仅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而且身心和品质也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自主探索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智慧的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记忆的保持和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课程改革应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方式,改革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之一。
【关键词】学习方式探究体验实践合作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然而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重知识灌输轻过程体验,重表面热闹轻内容落实,重少数学生发展轻全体学生提高,表演多于操作,学习多于领悟。
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目的),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倡导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方式),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情感与态度。
在新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课标》所提出的“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强调自主探索,应使数学学习成为探究性学习,注重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在丰富的具有现实背景的研究活动中经历、探索有关数学结论。
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
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富有挑战的问题,依据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如在教学“小数混合运算”时,由于学生已学整数混合运算等知识。
因此,可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这些知识议一议,想一想。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我作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一、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二、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三、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
本文着重阐述了这三方面转变的操作方法、要领和评价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问题的提出: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困扰,学生形成了被动、单一、机械式的接受学习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知识经济时代。
据专家估计,当今时代人类知识总量正在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以知识占有为目的的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获取知识的途径逐步从单一的书本知识象多元化方向发展。
实践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将越来越广泛受到关注和重视。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正是为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改变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方式,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
《数学课程标准》就如何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出建议:一是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是应认识到“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应当允许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数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下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浅谈新课标下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一、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
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忽视了学生“阅读”。
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
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要学会阅读教材。
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初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接着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接下来,我结合教材特点及教材所编录的数学史料,数学与文化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阅读理解题已经成为中考热点。
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的训练,既能打消学生对“数学阅读无用”的想法,又为中考打下基础。
二、质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n-2)×180°时,我提供了一种证法,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各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两种证法。
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问题:让点o动起来,在其他位置能否把多边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能否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讨论。
三、探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标对学习方式转变体现在哪里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
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
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
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可见本次课程改变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关键词】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转变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变成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来确定新的学习方式。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
”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拓宽探索空间,诱发自主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例在教学《加减速算》的导入设计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探索空间:小明的期末成绩如下:语文98分数学99分常识89分英语86,你能用最快、最好的方法算出它的总分吗?教师不急于传授教学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寻找解题的方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你组有几种想法或算法?学生得出了许多方法:生1:我们组是通过列竖式计算97+99+89+87=372分;生2马上抢说:老师,我们的想法是这样---99给97一个是两个98分,89给87一个是两个88分,这样就98×2+88×2。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初中数学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
一、提倡探究性学习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
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二、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
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三、课外提倡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新课改,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
每个级别学生均直接请教于其高一级别的学生,A级别的可直接请教于老师。
新课改下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下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公布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方式变革、评价方式变革的出发点和依据。
[1]本文结合现在中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分析新课改下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转变的方向以及现状的局限性,提出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与并用是很必要的,从五个主要方面阐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方式的特点,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展现新的学习方式的优越性,并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指出了当前新课改进行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6-0023-03【Abstract】The declare of The Outline of the Reform of Found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the Trial)symbolize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reform of courses.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ways in studies are the core issue of this reform of courses and cause wide public concern. Besides,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ways in studies which are the base and the initial point of the reform of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ing ways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combining the real study situation of today’s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cessary of the changes of the ways for students in learning Mathematical in the new curriculum courses, the directions of changes and the limit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n, the author provides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studying styles and from five aspects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ying styles which are encouraged in the reform of courses, shows the advantages of new studying styles by combining practical teaching cases, finally, through the comparisons of self-study, cooperative study and explored study analyzes their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during the reform of courses and provides the author’s viewpoint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igh school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methods Changes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灵活运用自己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处理各项新的学习任务,在构建和不断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有时是同化的,或有时是顺化的。
新课程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一提起学习,学生想到的行为是读书、听讲、做习题、考试,其价值取向是长知识、过门槛、上台阶。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靠自己查阅资料、集体讨论等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很少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
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许多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
为此,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如何转变学习方式所谓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获得的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
现结合新教材,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重视创设探索情境,使探索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构建与发展的。
在新教材教学目标中,有许多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活动情境,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要求。
如丰富的图形世界、教育储蓄、打折销售、生活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等等数学问题的学习,使数学基础知识都镶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1.问题的提出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国家教育部2019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质疑”、“探究”、“实践”和“反思”五方面人手。
2.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2.1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提到阅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著作,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
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
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
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
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
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重组、超越,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比如,在学习“逻辑联结词”这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先读书。
这一节分四部分内容:命题、逻辑联结词、复合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判断。
我分别请同学来讲解、讨论和总结。
学生通过认真读书,认识了教材中有关的数学术语,理解领会了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促进了数学语言的内化。
在此基础上,我还进一步鼓励学生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挖掘内涵。
教科书中提到自动控制中有“与门电路”和“或门电路”,有学生提出应该存在“非门电路”。
我鼓励学生大胆设计这三个电路,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对“或”、“且”、“非”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除了教材之外,可供学生阅读的数学书籍其实很多。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了大量数学史料书籍、数学名人传、数学期刊杂志、世界名题与趣题的简易读本等,供学生课外阅读。
这些书籍凝聚了众多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心血,是值得每一个人用心去阅读的。
对于学生而言,要完全理解这些内容是不现实的,但读书的乐趣、良好数学修养的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治学方法、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及独立思考的习惯等,往往都蕴涵其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的增加,随着阅历的丰富,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这将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面目可憎”,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并受益终生。
2.2质疑孔子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
另一方面,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问题。
比如在“集合”的教学中,学生对“空集”的有关问题提出质疑,为什么要“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此时若简单地用“这是规定”来解释,实际上就是一种搪塞,学生是决不会满意的,也失去了一次发展学生思维的良机。
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去争论,并在争论中给予启发、提示。
结果,学生联想到许多有关问题。
本来用幂的定义看“a0”,它们简直“不是个东西”,但规定了它们的含义后,指数运算法则就适用于更大的范围,数学理论变得更加顺畅、和谐和系统。
基于此,空集的有关规定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于“平面向量”的教学中,“为什么要规定零向量?为什么要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在后继的学习中,对于“直线的倾斜角”和“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等也有类似的讨论。
再如,在“椭圆”的教学中,学生开始就不同意用比值“c/a”、而执意主张用“c/a”作为“离心率”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并振振有辞地说:“b、a分别是椭圆的短半轴和长半轴的长,用它们的比值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多么直观形象!”此时,我没有急于将自己(即课本)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去领悟。
在学习了整个“圆锥曲线”后,我发现学生们不但自然接受了为什么要如此定义离心率,还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个定义的意蕴。
2.3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对数函数是运用所学函数知识去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初等函数,而对数的运算法则是学习对数函数、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基础和工具,因而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在实践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对数的运算法则”设计为探究性课题,搞了一次“数学实验”,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计算器,自定M,N的值,自主探究lgM、lgN、lgM+lgN、lgM-lgN、lgMlgN、lgM/lgN、lg(MN)、lg(M/N)、lg(M+N)、NlgM等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请他在探究结束后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向大家介绍小组的探究历程、交流实验心得、证明数学猜想。
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在“数学实验”中不仅兴趣高涨,而且通过计算、观察、归纳,发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体验了数学发现、创造的历程,发展了创新意识,不仅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而且身心和品质也得到发展。
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要“细心、严谨、耐心求真,勇于猜想,敢于实验。
”、“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更有趣,也更牢固。
凡事都应认真对待,不能人云亦云,要自己探究个明白才能下结论。
”2.4实践《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中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构造问题,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探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2.5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
《新课标》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
”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
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数学反思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建立学习档案。
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
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
(2)听课反思。
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
反思老师讲解,从中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如对于极坐标系这节课,反思应主要集中在为什么要引入极坐标系、极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的特点有何不同,以求顺利掌握极坐标系处理问题的方法。
(3)解题反思。
问题解答后对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能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考虑问题题设的完备性(充分性)及结论的精确性等。
(4)写数学周记。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进步。
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从小处人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必将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