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数学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标准》理念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
谈在新《标准》理念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构造崭新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在“动”中探索发现问题、交流发展提高素质。
以“放”促究,创造开放的灵动的课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一、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的指南,它要求每位数学教师明确一个宗旨:促进学生可持续、和谐、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众所周知,要做好任何事情首先必须对它感兴趣,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只能是应付,根本谈不上做好。
我深深地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他们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在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中,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充分展示自我。
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感情,把学生看作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熏陶下,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自觉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用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和一些棋子,做下面的实验:1、把直尺的中点放在一个支点上,使直尺左右平衡;2、在直尺两端各放一枚棋子,看看直尺是否保持平衡;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记录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记录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5、在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并重复以上操作。
根据统计记录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支点应在直尺的什么位置?设直尺长为l,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人)开展活动,同学们立即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和象棋等忙活起来。
数学(心得)之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数学论文之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了,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在许多课堂上,我们也看到“学生热热闹闹,教师无可奈何;学生夸夸其谈,教师无言以对……”,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掩盖了真实的教学事实。
下面列举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二个片段,简要加以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吗有一次,在听一位教师在教学“对称图形”时,他是这样设计的:1游戏引入,初步感受对称。
(通过贴眼睛游戏感受。
)2分类。
出示五个图形:恐龙、蝴蝶、飞机、树叶、脸谱。
你会怎么分?小组讨论。
(学生经过讨论:有按会动和不会动分;有按会飞的和不会飞的分;按有角和没有角分……说了很多,就是没人提出来按对称和不对称分。
)这时教师还是在启发“还有别的分法吗?”(学生还是没能想出来用“对称”来分。
)低年级学生,还第一次接触“对称”,就让他们来分五个“生动形象”的图形,学生怎么会不“跑题”?(实际上,这里也没有必要进行分类,只要让学生能感性的判断就可以了。
)本人在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就不能“说”了吗?难道教师说出来,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二)这样的探究必要吗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字母表示数”,执教者在上课开始,与学生做了一个“猜玻璃球”的游戏:1出示数量比较少的玻璃球,你猜、我猜、大家一起猜,很是热闹。
2再用手抓6粒出来,猜剩下几粒?3猜一个大箱子的有很多数量的玻璃球数。
先从箱子抓6粒出来,猜剩下几粒?学生乱猜,老师笑眯眯地说“大了,或小了!”(学生猜不出来。
)接着老师把箱子的玻璃球,“哗啦哗啦”的倒入一个学生能看见的“塑料盒”,再猜。
(学生又瞎猜,没猜出来)4教师出示了一个“探究表格”:算手里的玻璃球数,剩下的玻璃球数及一共的玻璃球数。
然后再汇报。
最后当然还是没算出玻璃球数。
谈数学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谈数学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清华初中孙兴平摘要: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实效突显出新课程特有的魅力。
摆脱了对数学学习的困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的环境。
学生学习方式进入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多元化学习方式。
关键字:新课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方式转变正文: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实效突显出新课程特有的魅力。
摆脱了对数学学习的困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的环境,学生学习方式发生着明显的转变,已经从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入到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学习方式的含义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并表现出的对影响数学学习因素的偏爱,是学生经常使用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和组织形式。
即:①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够自觉控制自己行为,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一种自觉学习的方式;他主学习指学生在外界因素压迫下进行被迫学习的学习方式。
②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带有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只是进行着被动的接受,学习缺少问题的思考和疑虑。
③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指学生参与团体组织的学习方式;个体学习是指学生不与任何人协作以个体形式进行学习的方式。
数学课程改革旨在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他主学习、接受学习、独立学习的方式下,完全达不到对知识的渗透和理解的目的,从而起不到培养学生“四力”的目标(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新课程立足探究,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记忆和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新知,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方式。
1、拓展数学学习广度的需要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不用数学。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初中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学生将以更深入和自主的方式学习数学,并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首先,由于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有所转变。
现在,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和信息技术来获取各种学习资源,从而可以更加便捷的学习数学课程,而不需要准备大量的书籍和课本。
例如,学生可以在家网上学习数学课程,观看教学视频,探索各类在线数学教案,做出精确的数学计算,或者参加在线远程数学课堂,通过互动游戏和在线练习来巩固知识。
其次,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学生可以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来学习数学课程。
学生可以通过下载相关的APP平台,安装特定的数学应用软件来学习数学,观看教学视频,搜索相关资料辅助学习,还可以实现远程授课,跟师生进行对话,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小组讨论、比赛,参加课外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丰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数学教学,让学生以视听的方式接受数学知识的传播,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
综上所述,由于信息化环境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可以更自主、更高效、更有趣地完成数学课程。
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信息科技来获取学习资源,也可以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参加比赛,参加课外活动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丰富学习方式。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数学教学,让学生以更有趣的方式学习数学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继续促进信息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利用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积极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有效帮助。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在现代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出哪些新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呢?《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去探索引导学生学习的新思路、新方式,进而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提高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本文结合对新课程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转变学生现有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作了相关尝试。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学习方式一、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由开展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教学中倡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客体,教师应起到一个主导作用,通过适当的引导去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发性激发,调动起来。
教师要做一个让学生产生”我想学、我愿学、我该怎样去学”这种思想意愿的引路者,而不应该一味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情感和意愿机械的强加于学生头上,那样只会抹杀他们的兴趣,求知欲和创造力。
过去的数学课教学多数教师都是教学例题、示范、讲解的教学模式,无论什么内容,几乎千篇一律,学生只有听的份、记的份。
而很少有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主动猜想、实验、操作,进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所以在这方面数学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从学生的好奇心强和求知欲强出发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因为这个概念抽象、陌生,很多学生对之缺乏兴趣而不易入门。
基于此,我在把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向同学们作了初步介绍后,没有直接进行课堂例题教学,而是让同学们各自把在回家后和在学校里最了解的一组数据可以参考教材进行收集、整理,并对整理好的数据信息每人要谈一点看法,最后,可以在班上比一比看看谁收集和整理的最完整、最清楚,谁的观点最确切。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开展着,新课改对课程的性质、功能、内容、实施以及评价都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学的方式。
一线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和最终实施者,应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使新课改的新教学理念和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以更新。
以下我就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谈几点看法: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主要是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
因此,新课程的数学教材中在内容上就以“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基本目标。
在设置的例题上大量使用生活实际的问题,注重知识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新课改在课程目标问题设置上,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不做硬性规定,即增大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让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让学生能在教学实践中能体验到学习可以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能体验到探索过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更大的转变,即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讲授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
因此导致了大多数学生习惯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非常低,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高中的数学学习,还是以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一、被动、封闭、单向的知识接受的特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
要转变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ﻭ一、课前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ﻭ进入高中后,高中数学的难度明显大于初中数学,这就要求学生上新课之前一定要先自学,预习的主要手段是阅读,把要上的新课阅读1—3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自学。
比如,在学习逻辑联结词这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先读书.这一节分四部分内容:命题、逻辑联结词、复合命题和复合命题的.我分别请同学来讲解、讨论和总结.学生通过认真读书,认识了教材中有关的数学术语,理解领会了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促进了数学语言的内化.通过自学,学生除了对要学习的新课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外,肯定还存在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做一些记号,留到课堂上解决,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
ﻭ二、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ﻭ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带着不同的自学成果,进入课堂.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思考问题的途径不尽相同,因而对自学目标的理解程度也**异,这时,学生通过小组展开自学情况交流,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小组共同讨论或教师点拨,得以解惑.这样的交流不但增进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方位的合作交流。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
但探究性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我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中发现:只有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并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可能。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转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尝试:一、由过分强调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发现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
事实表明,接受学习是人类知识财富得以世代相传的一种主要而有效的形式。
在强化自主探索的同时,不应排斥接受学习,但是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简单模仿的状态是不可取的。
例如,对数函数是学习运用所学函数知识,研究具体函数中一个重要的初等函数,而对数的运算法则是学习对数函数、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基础和工具,因此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实践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对数的运算法则”设计为探究性课题,搞了一次“数学实验”,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计算器,自定M、N的值,自主探究等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探究结束后,请他们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向大家介绍小组探究历程、交流实验心得、证明数学猜想,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在“数学实验”中不仅兴趣高涨,而且通过计算、观察、归纳发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体验了数学发现,创造的历程发现了创新意识,不仅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而且身心和品质也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自主探索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智慧的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记忆的保持和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课程改革应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方式,改革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之一。
【关键词】学习方式探究体验实践合作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然而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重知识灌输轻过程体验,重表面热闹轻内容落实,重少数学生发展轻全体学生提高,表演多于操作,学习多于领悟。
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目的),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倡导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方式),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情感与态度。
在新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课标》所提出的“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强调自主探索,应使数学学习成为探究性学习,注重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在丰富的具有现实背景的研究活动中经历、探索有关数学结论。
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
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富有挑战的问题,依据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如在教学“小数混合运算”时,由于学生已学整数混合运算等知识。
因此,可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这些知识议一议,想一想。
最新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标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1.问题的提出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国家教育部2022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质疑”、“探究”、“实践”和“反思”五方面人手。
2.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2.1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提到阅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著作,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
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
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
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
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
新课改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加强了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打下基础。
因此,我在教改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课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新课改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浅谈新课标下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一、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
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忽视了学生“阅读”。
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
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要学会阅读教材。
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初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接着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接下来,我结合教材特点及教材所编录的数学史料,数学与文化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阅读理解题已经成为中考热点。
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的训练,既能打消学生对“数学阅读无用”的想法,又为中考打下基础。
二、质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n-2)×180°时,我提供了一种证法,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各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两种证法。
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问题:让点o动起来,在其他位置能否把多边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能否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讨论。
三、探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标对学习方式转变体现在哪里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
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
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
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如何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如何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1.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1)创设教学情境,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我要学”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教师的教学特色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2)全体发展,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说——“我能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走向甚多的过程。
教师要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课堂上要给所有的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机会要均等。
特别是对那些不太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但成功是不分大小的,只要进步了就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师生一起分享每个学生的成功与快乐的时候,让每一个学生感到“我能学”。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3)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会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
要转变学生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来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全班学生折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看能得到哪些分数;在教学分一个整体时,让学生用手中的材料代替苹果或小旗,动手分一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1.问题的提出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国家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质疑”、“探究”、“实践”和“反思”五方面人手。
2.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2.1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提到阅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著作,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
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
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
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
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
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重组、超越,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比如,在学习“逻辑联结词”这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先读书。
这一节分四部分内容:命题、逻辑联结词、复合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判断。
我分别请同学来讲解、讨论和总结。
学生通过认真读书,认识了教材中有关的数学术语,理解领会了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促进了数学语言的内化。
在此基础上,我还进一步鼓励学生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挖掘内涵。
教科书中提到自动控制中有“与门电路”和“或门电路”,有学生提出应该存在“非门电路”。
我鼓励学生大胆设计这三个电路,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对“或”、“且”、“非”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除了教材之外,可供学生阅读的数学书籍其实很多。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了大量数学史料书籍、数学名人传、数学期刊杂志、世界名题与趣题的简易读本等,供学生课外阅读。
这些书籍凝聚了众多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心血,是值得每一个人用心去阅读的。
对于学生而言,要完全理解这些内容是不现实的,但读书的乐趣、良好数学修养的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治学方法、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及独立思考的习惯等,往往都蕴涵其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的增加,随着阅历的丰富,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这将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面目可憎”,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并受益终生。
2.2 质疑孔子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
另一方面,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问题。
比如在“集合”的教学中,学生对“空集”的有关问题提出质疑,为什么要“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此时若简单地用“这是规定”来解释,实际上就是一种搪塞,学生是决不会满意的,也失去了一次发展学生思维的良机。
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去争论,并在争论中给予启发、提示。
结果,学生联想到许多有关问题。
本来用幂的定义看“a0”,它们简直“不是个东西”,但规定了它们的含义后,指数运算法则就适用于更大的范围,数学理论变得更加顺畅、和谐和系统。
基于此,空集的有关规定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于“平面向量”的教学中,“为什么要规定零向量?为什么要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在后继的学习中,对于“直线的倾斜角”和“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等也有类似的讨论。
再如,在“椭圆”的教学中,学生开始就不同意用比值“c/a”、而执意主张用“c/a”作为“离心率”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并振振有辞地说:“b、a分别是椭圆的短半轴和长半轴的长,用它们的比值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多么直观形象!”此时,我没有急于将自己(即课本)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去领悟。
在学习了整个“圆锥曲线”后,我发现学生们不但自然接受了为什么要如此定义离心率,还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个定义的意蕴。
2.3 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对数函数是运用所学函数知识去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初等函数,而对数的运算法则是学习对数函数、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基础和工具,因而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在实践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对数的运算法则”设计为探究性课题,搞了一次“数学实验”,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计算器,自定M,N的值,自主探究lgM、lgN、lgM+lgN、lgM-lgN、lgMlgN、lgM/lgN、lg(MN)、lg(M/N)、lg(M+N)、NlgM等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请他在探究结束后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向大家介绍小组的探究历程、交流实验心得、证明数学猜想。
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在“数学实验”中不仅兴趣高涨,而且通过计算、观察、归纳,发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体验了数学发现、创造的历程,发展了创新意识,不仅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而且身心和品质也得到发展。
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要“细心、严谨、耐心求真,勇于猜想,敢于实验。
”、“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更有趣,也更牢固。
凡事都应认真对待,不能人云亦云,要自己探究个明白才能下结论。
”2.4 实践《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中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构造问题,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探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2.5 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
《新课标》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
”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
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数学反思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建立学习档案。
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
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
(2)听课反思。
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
反思老师讲解,从中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如对于极坐标系这节课,反思应主要集中在为什么要引入极坐标系、极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的特点有何不同,以求顺利掌握极坐标系处理问题的方法。
(3)解题反思。
问题解答后对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能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考虑问题题设的完备性(充分性)及结论的精确性等。
(4)写数学周记。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进步。
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从小处人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必将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