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音乐审美教育意识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尔雅情操的过程,其中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对美的感知、表现和欣赏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对音乐、艺术等美学领域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审美意识和批判精神,从而提高其审美品位和艺术素养,并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拥抱美好的事物。
一、培养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美的感知、表现和欣赏的教学,可以开启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艺术素养。
此外,良好的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批判精神和鉴赏力,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美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1、培养感知美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唱歌、听歌等形式,让学生感知音乐中的美。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听一些典雅、优美的音乐,帮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风格中的美。
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的美感。
2、提高表现美的能力。
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演奏、表演等表现方式是必要的,因为表演是一个将音乐中的音符、节奏等抽象物转化为具体表现的过程。
这种表达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通过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
3、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欣赏不同音乐的风格,让他们感受到不同风格中的美。
学生可以通过听音乐赏析或者是通过学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来感受到不同的音乐风格。
三、实施美学教育的注意事项1、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天赋,所以在实施美学教育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加全面和有效。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学生在审美理解方面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不应该轻视这些见解,而应该通过互动式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引导他们,在思想上不断开阔和加强。
3、美学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老师有耐心地引导。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1)-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先生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
审美趣味是指先生对音乐的兴味和爱好。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味,兴味是学习的基础。
只需构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入的审美体验、自动的审美认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构成创造美的愿望。
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益条件。
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合适儿童的、旋律动听、节奏明快、抽象鲜明的音乐作品。
我们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音乐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加强先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先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
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奥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
音乐要表现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风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期感和民族性,引导先生自动参与音乐与理论,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进步先生的审美能力。
一、触景生情获得审美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根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先生的心思,心思特点,盲目地运用审美要素,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感体验。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先生良好的审美心情,唤起先生的音乐审美留意,当先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抽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颖感便会油然而生。
留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要使先生动情,先得教师动情。
在组织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伴着优美的音步,随教师做行进间的律动;在教师的琴声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走进去;边听乐曲边欣赏教师那亲切的教诲,步入课堂,进入快乐而轻松的学习当中。
这样会使先生感到轻松、和谐与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情。
同时利用音乐教学得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留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的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情,唤起新的审美留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当中。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总结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总结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对美育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主张培养人民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境界,强调美育的全面性和人本性,提倡将美育纳入教育体系,用美育推动社会进步。
以下是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的一个总结。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主张培养人民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境界。
他认为,人只有具备审美能力才能够欣赏和理解美的艺术作品,并从中得到心灵的满足;而只有情感境界高尚的人才能够创造、体验、传播真正的美。
因此,蔡元培强调,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感,使他们从小就能够欣赏美的事物,并能够用美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强调美育的全面性和人本性。
他认为,美育不仅仅是美术教育,还包括音乐、文学、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
蔡元培主张将各种艺术形式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全面的美育教育。
此外,蔡元培还强调美育应该是人本性的,即将美育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使学生在接受美育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尊重。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提倡将美育纳入教育体系,用美育推动社会进步。
他认为,美育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具备艺术创造和欣赏的能力。
同时,美育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批评能力,使他们能够做出独立和深入的思考。
蔡元培认为,美育教育不仅对个体的发展有益,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通过美育教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强调教育要注重实践。
他认为,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的美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
因此,美育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作力。
蔡元培主张,学生在学习美育的同时,应该有机会亲身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例如创作、表演、演奏等,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创造能力。
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
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学堂乐歌,是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领域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音乐教材。
它源于日本的音乐教育,传入中国后,经过改编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风格,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学堂乐歌的特点在于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强的教育性。
它不仅包含了歌曲教学,还涉及到了音乐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全面、系统的音乐素养,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在近现代中国的音乐教育中,学堂乐歌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它的推广和普及,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堂乐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了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学堂乐歌不仅包含了基本的唱歌、分析和表演的技能,还涉及到了音乐理论、和声和曲式的讲解。
这种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学堂乐歌既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音乐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和演唱各种歌曲,学生能够较好地体验和领悟音乐的内在情感和意义,提升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进而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
三、促进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和融合学堂乐歌的出现和推广,为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学堂乐歌融合了日本音乐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吸收了中国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
这种教学体系的形成不仅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也促进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贡献
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艺术人才: 1905年出版《音乐小杂志》: 认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应向欧美和日本学习 《昨非录》 提倡美育, “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
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
丰子恺(1898-1975)
画家,文学家,音乐、美术教育家。 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 与吴梦非等创办中华美育会和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1年春赴日研习,回国后从事音乐教学等工作。 热心于音乐普及工作,编写音乐启蒙读物《音乐的常
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
丰子恺在《回忆儿时的唱歌》文中:
“儿时,我在故乡浙江石门湾的新办的小学堂里所唱的 歌,大都是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里的歌曲。……这 是我们最初正式学习唱歌,滋味特别新鲜;所唱的歌曲也 特别不容易忘记。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我还能背诵好几 首可爱的歌曲。”
沈心工的音乐教育思想
识》《音乐入门》《音乐的听法》《近世十大音乐家》 《孩子们的音乐》等32种
学校的音乐课
吴梦非(1893-1979)
音乐教育家。曾就读于浙江两级师范,师从李叔同。 曾在上海、浙江等地任教,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组
织中华美育会。 曾任职于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 他1930年编译的《和声学大纲》、《初中新歌选》、
音乐教育史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
(1840-1949)
历史分期 一、清末民初
二、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一、清末民初的音乐教育
康有为
1858-1927
学校音乐教育的最早倡导者。 1891年《大同书》:提出在整个学校系统
都要进行音乐教育的设想。 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
梁启超
中学音乐律动教案:建立学生对音乐的正确认知和审美情趣
中学音乐律动教案:建立学生对音乐的正确认知和审美情趣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传达着人类的情感、文化和精神。
对于中学生而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情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正确认知和审美情趣也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中学音乐律动教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完成音乐教育任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音乐律动的基本知识和概念,能够正确运用。
2.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学内容1.音乐节奏与律动概念在本课程中,首先要学习和掌握音乐节奏和律动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听觉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节奏和律动的基本概念,并带领他们在教室内自由运动,感受节奏和律动的节奏感。
2.舞蹈律动创作在学会了音乐节奏和律动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律动创作。
可以先让学生熟悉一首流行歌曲的节奏和律动,然后通过分组、尝试创造不同的节奏和动作,最终完成一份有一定音乐性和律动性的舞蹈作品。
3.合唱和打击乐演奏除了创造性地应用节奏和律动,学习合唱和打击乐演奏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教师可以选择一首简单的歌曲,让全班学生一起合唱,并进行声部分配和指导。
另外,教师也可以选定一些简单的节奏和乐器,让学生进行打击乐演奏。
三、教学方法1.演示法利用音乐演示、示范动作等方式,向学生直观地展示音乐律动和舞蹈动作。
2.组织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3.引导式探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点,还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
四、教学评价1.视频记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摄像机等媒体设备记录下学生们的表演和合作过程,以便教师进行检查和评估。
2.组织展示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班级内的学生展示所学或创作的舞蹈、乐曲等作品,让教师和同学们互相欣赏和评价。
初中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现状剖析及对策
初中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现状剖析及对策一、现状剖析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审美活动。
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现实中,许多初中生在音乐方面的审美能力并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音乐欣赏意识:许多初中生往往对音乐缺乏浓厚的兴趣,对各种类型的音乐缺乏感知和欣赏能力。
他们更倾向于听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对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缺乏兴趣。
2. 缺乏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即使是对于自己喜欢的音乐,很多学生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听觉层面,对于音乐作品的风格、内涵、背景等方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3. 能动性差:即使是在音乐课堂上,很多学生也缺乏主动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和思考的能力,缺乏对音乐作品主题、情感的深刻领会,只是停留在被动的接受和消费阶段。
4. 缺乏对音乐表演的欣赏:除了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欠缺之外,许多初中生对于音乐表演的欣赏也较为肤浅,只是停留在对外表形式的盲目模仿和欣赏,而对表演背后的艺术技巧和意图缺乏深入理解。
二、对策探讨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我们应当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呢?下面谈谈一些可能的对策:1. 培养音乐欣赏意识:在音乐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和音乐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去聆听和感受音乐的美妙。
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对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深度理解音乐作品: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含义和艺术特色。
可以邀请专业音乐人或音乐家到校进行讲座,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3. 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设立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探讨,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音乐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主动感知和思考能力。
4. 注重对音乐表演的欣赏: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或音乐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摩,理解音乐表演的精妙之处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和审美情趣。
器乐教学中学生兴趣与审美意识的培养
器乐教学中学生兴趣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演奏技巧,培养音乐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和兴趣的培养。
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器乐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如何培养中学生对器乐的兴趣和审美意识展开探讨。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器乐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器乐的兴趣和态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如播放各种器乐音乐,邀请专业演奏家来校演出,举办器乐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美妙的旋律,激发学生对器乐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器乐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十分重要。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演奏技巧,培养良好的演奏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演奏、分解动作、练习曲目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演奏技巧和方法。
学生也可以通过观摩演奏家的演奏视频,学习他们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式。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实践,才能逐步提高演奏水平,增强对器乐的兴趣和热爱。
三、注重音乐美感的培养器乐教学不仅仅是在教学生如何演奏乐器,更重要的是要注重音乐美感的培养。
要教会学生不仅是演奏技巧,更要让他们明白每一种音乐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种表达心灵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分析乐曲的结构、表现音乐的内涵、讲解演奏技巧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渐提升音乐的审美意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和审美意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音乐的内涵,从而对器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提供更多互动的学习机会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提供更多的互动学习机会。
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奏、合唱,或者进行音乐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能够影响人们情感、思维和审美意识的艺术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通过学习音乐,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
他们能够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感知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美感。
通过学习音乐,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感受到其中的美和艺术价值,从而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此外,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创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音乐,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创作过程和创作者的思考。
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体验到音乐创作的乐趣和挑战,从而培养出自己的创造力。
此外,音乐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音乐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音乐,学生能够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能够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培养出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最后,音乐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音乐演奏往往需要不同乐器的合奏,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和配合。
通过学习音乐,学生能够培养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创造音乐的乐趣。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创造力,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实践研究
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实践研究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情感体验以及审美情趣。
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情感交流能力,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在现今快节奏的社会中,音乐审美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更多的实践研究来推动其发展。
音乐审美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各种音乐风格的欣赏能力,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聆听不同种类的音乐,帮助学生发现、感悟和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
通过音乐欣赏,学生可以提高情感交流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
音乐审美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音乐审美教育也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表达方式。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传递情感、表达思想、建立情感交流,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与情感交流。
音乐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对于社会建设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的音乐审美教育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只接触到了音乐的基础知识,对于音乐的欣赏和情感表达偏重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审美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需要更多的实践研究来推动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针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可以通过音乐课堂观察与实践活动,探究提高教师的音乐审美教育水平。
通过观察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教学实践,可以了解教师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及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情况。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的教学意义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的教学意义音乐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帮助学生培养音乐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交技巧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
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审美意识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教育,学生能够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2. 促进认知发展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学习音乐需要记忆音符、音阶等相关知识,同时需要进行音乐分析和乐理推理等思维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音乐教育通常以合唱、乐队等集体合作形式进行,学生需要互相配合,协调演奏,形成整体声音的和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 提高情感表达能力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表达人类丰富的情感。
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学会用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增强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情商。
5. 丰富课堂教育音乐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
音乐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并且音乐的欢快旋律可以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意义1. 促进跨学科学习音乐教育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
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了解和掌握音乐节奏中的数学概念,如拍子、节拍等;在语文课上,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学习诗歌朗诵和语音语调调节等。
2. 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记忆力音乐教育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音符、调式和音阶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记忆力非常有效。
学生通过练习音乐作品,培养记忆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学中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
音乐学中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语言传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音乐的创作、演奏、欣赏等方面。
而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则是音乐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音乐的魅力。
音乐欣赏是指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和赏析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对音乐的听觉体验,还包括对音乐作品的结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认识。
音乐欣赏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音乐,去体验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通过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审美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审美意识是指对美的感知和评价能力,它是欣赏音乐的基础。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标准和规律。
通过培养审美意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价音乐作品的优劣,并从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
审美意识的培养需要我们对音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以及不同流派的发展演变。
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音乐游戏和唱歌等方式,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引导孩子们学习乐器,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音乐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审美意识。
通过给学生听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评价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除了教育,个人的努力也是培养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多听音乐,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流派,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音乐评论和参加音乐会等方式,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演绎方式,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此外,积极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也是培养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亲身体验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音乐水平,还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和思考,带给我们愉悦和享受。
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浅谈(3篇)
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浅谈(3篇)第一篇: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摘要:音乐是美的艺术,声乐教学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美感体验,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陶冶情感,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教育;意义;方法音乐是美的艺术,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基本的演奏和欣赏能力,还应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美感体验,在演奏中展现艺术和情感之美。
低层次的声乐教学是音与技,高层次的音乐教学是情与美。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真正让学生感知声乐的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陶冶情感,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一、声乐的审美特质分析在音乐的艺术王国里,声乐是最早诞生且最具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形式,也是最能展现美学思想和特质的艺术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声乐的表现形象也在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声乐的艺术魅力也越来越强大,展现的审美情趣也越来越丰富。
由最为原始的单纯音乐发音逐步拓展表现形式,现在已经发展到丰富多样的专业声乐技巧,声乐的唱词最初是非常讲究实用,现在能够展现更多层次的审美艺术,向艺术化高度不断攀越,并不断拓展新的高度,展现更为美妙的艺术。
从音乐专业美学的名称定位来看,是音乐学和艺术美学的交叉融合,体现的艺术与艺术的双向融合,是艺术美学中一个最为重要且具发展潜力的分支,也是现代音乐学体系中研究音乐艺术的重要基础学科。
声乐艺术本是就是一门非常独特的审美创造表现艺术,通过创作艺术作品、艺术表演者演唱表演、受众欣赏体验完成整个表现和欣赏过程。
从创作、到表演再到欣赏消费,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以审美的标准来表现,并获得最为直接的审美体验,处处渗透着美的艺术张力。
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声乐的美学特质,能够感知声乐作品、表演以及欣赏中渗透的审美标准和情趣,能够融入审美内涵,获得艺术美的享受,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他们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
近代教育审美理想
近代教育审美理想
近代教育审美理想是指在近代教育中,将美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教育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
它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全面的、人性化的、富有意义的过程。
近代教育审美理想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让学生能够欣赏、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还包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中的美的感知和体验。
在教育实践中,近代教育审美理想主张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实现。
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开设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课程,以及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创造力。
总之,近代教育审美理想是一种注重全面发展、人性化和富有意义的教育理念,它将美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教育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提高音乐教学中小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音乐教学中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音乐教育不仅是传授乐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需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提高小学生审美意识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在音乐教学中,首先需要教授学生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节奏、旋律和和声等基本要素,建立学生对音乐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音乐鉴别力。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演奏和表达技能,如唱歌、演奏乐器等,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引导学生多样化的音乐欣赏体验音乐是多种艺术形式中最广泛的一种,涵盖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曲目和风格,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样化的音乐欣赏体验,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音乐风格,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感受。
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音乐展等活动,让他们更多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意义。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力音乐不仅是一种被动的欣赏体验,也是一种创造和表达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力,让他们自由地创作和表达音乐。
例如,组建小合唱、乐队等音乐团体,鼓励学生创作歌曲和乐曲等,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想象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表达和演出技巧。
四、加强音乐文化知识的教学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音乐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了解有关音乐历史、音乐文化等信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例如,教授学生有关音乐作曲家和作品的信息,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浅谈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的缺失
浅谈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的缺失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人文修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实中存在着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的缺失。
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对音乐审美的教育和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不够发达,甚至出现偏离乐理和音乐规律的审美取向。
现代音乐教育注重技巧和演奏,忽视了对音乐的审美素质的培养。
很多音乐教育机构和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忽视了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他们过分强调学生的演奏技术,忽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导致学生缺乏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鸣。
而音乐的审美意识正是人们对音乐作品进行主观感知和评价的能力,通过培养审美意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提高音乐的欣赏水平。
音乐教育中存在着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只追求技术和流行,忽视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音乐教育被商业化和功利化的趋势所驱使,学生和家长只追求流行和商业化的音乐作品,忽视了经典音乐和艺术音乐的欣赏和鉴赏。
这种单一的审美取向使得学生缺乏对多样音乐风格和类型的了解和欣赏,音乐教育变得功利化,忽视了对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中缺乏对音乐文化传统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审美认知能力不足。
传统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音乐能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现代音乐教育中往往忽视了传统音乐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不足。
传统音乐的审美意识是学生了解和传承音乐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对传统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审美意识的缺失。
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应该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音乐文化传统的传承,建立起全面、多样化的音乐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真正领略音乐的魅力和美妙。
浅谈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的缺失
浅谈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的缺失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审美意识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审美意识的缺失问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的缺失呢?下面我将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学习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方式上的问题是导致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过于强调技巧训练和机械模仿,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往往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或达到技巧要求,缺乏真正对音乐艺术内涵的感知和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音乐教育只是一种机械记忆和技巧训练,忽视了审美意识的培养。
教育内容的单一和狭窄也是导致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缺失的原因之一。
一些学校和教师过于注重教授传统的西洋美学理论和古典音乐,忽视了其他种类音乐的教学,导致学生只能接触到有限的音乐样式和风格。
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很难超越传统的范畴,缺乏对多样性的认识。
这种单一和狭窄的教育内容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发展。
学习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实社会中,音乐的商业化导致了一些商业流行音乐成为主流,而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被忽视。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容易受到商业化音乐的影响,对于音乐的审美标准和品味产生偏差。
在学校和社会中,对于音乐艺术的重视程度不高,音乐教育的资源和时间被压缩,缺乏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
由此,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意识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的缺失主要源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丰富教育内容,引入多样化的音乐样式和风格;加强音乐教育的资源供给和学习环境的改善,提高对音乐艺术的重视程度。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分析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分析高中音乐课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其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分析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文将从审美意识、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审美意识是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审美意识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是音乐学习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高中音乐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音乐作品的审美意识不仅包括对音乐的和声、旋律、节奏等基本要素的感知,还包括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义和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高中音乐课程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音乐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
音乐创作是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创作是指学生通过作曲、编曲等方式,创作新的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创意。
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是音乐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音乐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运用音乐语言、音乐技巧,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音乐创作,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艺术素养。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意识、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等方面,这些素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关联,是学生在音乐学习和教学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表演能力、音乐创作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共585字】鉴于上述所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音乐审美教育意识一、近代音乐审美教育意识的发展历程音乐教育在近代历史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步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与蛰伏两个阶段。
1.发展阶段(1840-1919)1840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间,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逐步瓦解的历史时期,人民经历着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外冲击,众多具有音乐审美教育意识、主张发挥音乐审美教育作用的音乐教育家、思想家主张从发展美育着手挽救沦落的中国。
这时,人们对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认识也随之逐步提高,所以称之为“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实际上已经沦为丧失独立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清政府的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校音乐教育逐渐得到重视。
但是,不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还是维新派的进步人士,都认为建立新式学堂和开始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青少年学生、新式士兵等)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另外,伴随着帝国主义武力侵略的展开,当时的音乐教育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西方殖民文化传播的性质。
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说:“歌谣,……可使幼儿之耳目喉舌运用舒畅,……且使心情和悦为德行涵之质”;①其认为通过聆听美好的音乐,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并在行为中表现出对于美的渴望、美的追求,充分肯定了音乐教育不仅仅与道德教育相联系,而更是一种情感教育、美的教育。
另一方面,许多教育家举起美育的旗帜,主张从发展美育着手对国民进行教育。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第一个主张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的人,他把教育分为体育和心育两大部分,在心育中则将德育、智育、美育并列提出,他还强调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
”②另外,他还认为选择美育的教材也应该以美为标准,而不能以道德为标准,美育应有其独立的价值,不应把美育科看成是修身科的辅助科目。
蔡元培——我国近代倡导美育的先驱,他不仅从理论上对美育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探讨,而且积极付诸于教育实践。
1912年,他就任中华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蔡元培比较注重音乐的审美价值,他曾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③其中肯定了审美教育是关于美的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后来,民国政府将蔡元培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作为政府的教育宗旨,特别是首次将美感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宗旨之中,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
可以说,这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
学堂乐歌的兴起是这一历史时期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
学堂乐歌的出现,音乐课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计划之中,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标志,也代表着我国国民音乐教育的开始。
值得肯定的是,“学堂乐歌”在那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不乏艺术精品,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胜利的斗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沈心工与李叔同是这一时期“学堂乐歌”写作的代表人物。
李叔同,原名文涛,我国近代音乐、美术教育家。
他是当时比较强调学校歌曲中必须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一位突出代表,他所编写及创作的歌曲很注重曲调的流畅优美、文辞的生动秀丽,以及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的完美结合。
因而,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数是带有艺术歌曲性质的抒情歌曲,与过去其他人所编写的学校歌曲偏重于思想道德灌输有明显的不同。
沈心工,原名沈庆鸿,著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他曾经在《学校唱歌集》中说:“乐歌的作用,最足以发起精神,激扬思想,故泰西各国均以为注重之科目。
……专以陶冶学生之性情为宗旨。
……” ④其对于音乐教育能够陶冶情操、激励精神的作用给予肯定。
2.蛰伏阶段(1919-1949)由于1919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期间,中国社会动荡、长期战乱,中华民族处于危亡时刻,音乐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与途径,音乐审美教育功能也被人们有所忽视,等待“春天”的到来,所以称之为“蛰伏阶段”。
历史的动荡使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音乐教育与社会政治运动的联系极为密切。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音乐课内的许多歌曲都成为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有力武器。
在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自发组织了很多关于音乐方面的学术性社团与学会,并出版了许多音乐刊物,其中很多音乐学会与音乐刊物都突出了音乐的审美意义及美育作用,如“上海中华美育会”、“北京爱美乐社”……这些音乐机构的活动对新音乐运动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青主,原名廖尚果,近代著名音乐家。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艺术,你若去研究、欣赏它,就会聪慧而且会感觉到愉快,超越人类情感之外的音乐,还会引领你的精神生活从此进入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他认为音乐必须摆脱现实政治的束缚,获得独立的品格,成为自由的艺术,艺术的艺术,真正为人民所有的艺术。
青主的音乐思想肯定了音乐教育属于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肯定了音乐的审美性以及音乐教育的审美意义。
王光祈,字润屿,现代音乐学家。
他认为:“音乐是人类生活的表现,东西民族的思想、行为、感情、习惯,既各有不同,其所表现于音乐的,亦当然彼此互异。
”⑤说明音乐能够表现出人类生活、思想、感情、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应该具有民族特色。
他的音乐理论主要从其民主爱国主义思想出发。
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了“新学制”。
在颁布的新学制课程设置中,音乐课被列为小学六年及初中三年学期均必修的科目。
同时,教育联合会还延聘专家草拟以适用于中小学的《音乐科课程标准纲要》,这在中国现代普通音乐教育发展中,是一项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建设工作。
《音乐科课程标准纲要》明确了小学音乐课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发展儿童活泼的天性、涵养、爱的感情和融和的精神,另一方面养成识谱和唱歌的能力,这就肯定了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所具有的情感调和作用和审美意义。
1923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中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尤为重视音乐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将美感教育写入音乐教育法规文件,表明了政府对美育与音乐教育的重视。
抗日战争时期,吕骥等对统一战线的性质和方向加以阐明,并提出了“新音乐运动”的口号,从理论上说明了“新音乐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是“作为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表现、反映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更担负起唤醒、教育、组织大众的使命”⑥。
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成为进行抗日思想教育一种有效手段,并在中华民族抗日斗争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近代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的启示20世纪初,中国开办学堂,兴起“学堂乐歌”,并出现“新音乐”,音乐艺术及其教育发展一直没有停滞,音乐理论的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许多音乐教育家、思想家对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作出了详细的阐述,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也随之得到人们的认可,并被当时的政府写入音乐教育指导性文件。
从整个近代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的启示:1.提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审美随着对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逐步认识,人们已经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并且已经开始关注音乐课程的审美意义以及音乐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与审美意义。
王国维在其教育观点中明确提出了音乐教育的道德目的与美育作用的问题。
他批评了片面追求道德目的而忽略美育的根本特点,认为如果忽略了美育的特点,道德目的也难以达到。
他还认为选择美育的教材也应该以美为标准,而不能以道德为标准。
美育应该有其自己的性能与规律,有其独立的价值,不应把美育科看成是修身科的辅助科目。
同时,蔡元培也在主张美育的同时,肯定了审美教育是关于美的教育。
另外,青主、王光祈、丰子恺等人也肯定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审美功能,肯定了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并强调音乐教育是一种美感教育,认为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审美思想,涵养内心美感,陶冶儿童的情操,使儿童发现美、认识美、追求美,并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审美意义上的作用。
这些关于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论述,不但尖锐地反对当时存在的片面追求音乐德育目的的观点,更充分肯定了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所具有的情感调和作用和审美意义。
2.指出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育在这一时期的提倡,不但使人们认识到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目的是其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人们还认识到了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便认为通过聆听美好的音乐,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在充分肯定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联系的同时,更是一种情感教育。
另外,王国维也把情感教育当作唱歌课的目的之一,他还认为音乐审美教育是人类感情发展到最高层次的有效手段与途径,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也就是音乐对人类情感的触动。
蔡元培也认为音乐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感情为目的的,肯定了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总之,当时已经强调音乐审美教育的情感性,音乐审美教育已经被定性为情感教育。
3.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得到了社会、政府的认可,被写入政府的音乐教育指导性文件中随着对于音乐教育审美功能与音乐教育情感性的进一步认识,政府已经开始将美育及其审美目的、情感目的写入教育指导性文件,音乐审美功能在音乐教育功能中的地位也随之明显得到提高。
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新学制”,并颁布《音乐科课程标准纲要》,这在中国现代普通音乐教育发展中,是一项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建设工作,其中明确肯定了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所具有的情感调和作用和审美意义。
1923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其中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尤为重视音乐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将美感教育写入音乐教育法规文件,表明了政府对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重视。
这一历史时期,美育进入教育法规文件,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更是音乐审美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
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已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的被人们所认识,并进一步给予关注,人们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理论认识逐步趋向成熟。
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始终应该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并将在音乐教育实践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