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课件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课件
个性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个体差异的重视,中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机制研究
深入探究中药的药效机制, 揭示中药作用机理和靶点, 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提供科学依据。
药材质量控制
加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 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材 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临 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这一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 显著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02
中药学的形成
秦汉时期中药学的形成
总结词
理论体系初步建立
详细描述
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出现,中药学开 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 发展课件
• 中药的起源 • 中药学的形成 • 中药学的发展 • 中药的应用 • 中药的未来展望
01
中药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中药起源
01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开始意识到 某些植物和动物具有治疗疾病的 作用,这是中药的起源。
02
这一时期,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和 亲身实践,逐渐积累了一些初步 的医疗经验,为中药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中药在美容养颜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如美白祛斑、滋润保湿等,通过内服 或外用中药达到美容效果。
05
中药的未来展望
中药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将逐渐实现现代化,通过现代科技手段 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国际化
随着全球对中药的认知和需求的增加,中药将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第1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总结PPT课件

第1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总结PPT课件
6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炮炙论》 ●成书时间及作者:南朝雷敩所著。 ●主要内容: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可
以提高药效,减轻毒、烈之性。 ●学术价值: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炮制学方面的专
著,它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7
四 隋唐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新修本草》 (《唐本草》 )
民间药物 (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 点分列为宣、通、补、泻……等10类。 ●学术价值:为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9
五 宋金元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证类本草》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082年。唐慎微著。 ●主要内容:以《嘉祐》《图经》为基础,广
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药1558种 药后附列单方3000首。 ●学术价值:方药兼收,图文并茂 ,首开方药 相互印证的先例。因保存了大量早已亡佚的 文献资料,文献价值极大。
2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3
一 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 而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 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有“药食同源” 之说。
2.各类药物发现的历史背景:①最早的先民多 以植物充饥→发现植物药;②进入氏族社会,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人们较多地接触动物→ 逐渐了解动物药;③原始社会后期,采矿和 冶炼的兴起→发现了矿物药。
中药学
1
总论
中 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 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 病的一部分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 来源、采制Leabharlann 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 门学科。

中药学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学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2. 药后附方三千余首,首创在本草 著作中附方的先河
五、明朝时期
代表作:《本草纲目》6世纪前本草学成就的全面总结
2. 被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达尔文
“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 注:仍存谬误
八、新中国的本草学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1977年 江苏新医学院 《中华本草》
代表作:《新修本草》(《唐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勣、苏敬等 成书年代:唐 载药数量:844种 价值: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2. 世界上首次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编著
四、宋金元时期
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 载药数量:1558种 价值:1. 总结前人本草著作的精华内容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和实践。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代表作: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
《本经》)
《淮南子·修务训》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
作者:神农氏 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入说。”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数量:365种 内容:分总论(序例)和各论
各论将365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补注: 1. 原文古朴,易造成歧义
2. 存在谬误
泽泻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能行水上” 朱砂 “久服,通神明不老”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梁 载药数量:730种 内容:“朱书《本经》”
“墨书《别录》” 注释
三、隋唐时期

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整理版课件
20
❖ 故《帝王世纪》有“伏羲氏……画八 卦……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
❖ 《淮南子·休务训》有“神农乃教民播种五 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 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 芽的实践过程。
整理版课件
21
❖ 因此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 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故有“药食 同源”之说。
整理版课件
22
二、中药学的发展
❖ (一)夏商周时期――本草学的萌芽时期 ❖ (二)秦汉时期――本草学的形成时期 ❖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 (四)隋唐时期 ――医药发展鼎盛时期 ❖ (五)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六)明代 ❖ (七)清代 ❖ (八)民国时期
❖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整理版课件
整理版课件
5
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 ①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是出 产于中国。
❖ ②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 ③以天然原生药为主及少数人工合成的药物。 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资 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整理版课件
6
❖ 2.草药的概念:
❖ ②掌握128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 功效、主治、配伍及某些特殊用法。
❖ 熟悉88余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 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 ③具备识别常用中药原植物(原动物、原 矿物)及药材饮片的一般知识。
整理版课件
11
2.学习方法:
❖ (1)打好基本功,弄通性味、归经、升降浮 沉等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整理版课件
9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课件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课件
25
药膳——秋季
• 秋季天气逐渐由热转凉、转燥,到了这个季节人体应注意 保养肺气,调理进补应当以滋润为主,避免发生呼吸系统 疾患。因此,养生药膳宜“清补”,不宜滋腻。秋季养生 的原则是:秋季防燥,滋阴润肺,宣肺护肝。
26
山药蛋黄粥
【配方】山药30克,蛋黄2个,粳米150克。 【做法】 1.将鸡蛋去蛋清留蛋黄,搅散山药洗净切片;粳
23
药食同源
芡实、莲子、扁豆、山药等既是药物,也是食物。(谷、果、蔬、肉) 人类最先是肉食,而后才进入杂食。如《山海经》所载药物以动物为多
。 由渔猎、畜牧进入农业时代,方有谷物之食。 火发明之后,才有熟食;食物满足一般要求之后,才有汤液醪醴之类的
保健食品。 营养缺乏症、脾胃娇弱之人适用。
24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 宋代本草学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载 药1558种。
•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
14
《饮膳正要》节选
1.猪肾粥——治肾虚劳损,腰膝无力,疼痛。 猪肾(一对,去脂膜,切) 粳米(三合) 草果(二钱) 陈皮(一钱,去白) 缩砂(二钱) 上件,先将猪肾、陈皮等煮成汁,滤去滓,入酒少许,次 下米成粥,空心食之。
•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极大丰富了本草学 的内容。收录了太子参、西洋参、冬虫夏草、银柴胡等临 床常用药。
太子参
西洋参
冬虫夏草
17
九、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
• 国民政府对中医药采取了不支持和歧视的政策,但在志士 仁人的努力下,中医药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依然继续向 前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8
• 商代伊尹创制汤液 《针灸甲乙经》“伊尹以 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 草,以为汤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二.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问世: (1)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2)记载药物365种 (3)提出三品分类法:按功能分为上、中、下三品 《伤寒杂病论》 (1)东汉末年,张仲景著 (2)“方书之祖”之称,对方剂发展具有深远的影
3
你们或身边生病后有没有去看过中医, 中医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4
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相关概念 3.方剂: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
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调配的中药处 方。反映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中药配伍运用的 规律。
4.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 用的一门学科,是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是临床各科基础学科之一。

7
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本草经集注》
(1)作者:陶弘景,年代:南朝梁代. (2)记载药物数730种,对《本经》的补充和注
释 (3)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 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 2.《雷公炮炙论》 (1)作者:雷敩,年代:南北朝刘宋时期. (2)我国第一部的炮制学专著.
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课堂小结 1、四个概念(中药、中药学、方剂、方剂学) 2、六大中药著作(中药发展史代表性著作、年
代、作者、学术价值)
15
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课堂练一练
16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什么是性能?
什么是药性?
药性:药物与治疗 作用相关的性质与 功能称为药性。
中药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主讲:肖颖
1
2
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相关概念 1.中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
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药物总 称,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
2.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 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若干医家
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 提出三品分类法
陶弘景
对《本经》的补充 创立自然属性分类法
苏敬、李勣
第一部具有药典性质的官修巨著; 开创药学著作图文并茂先例
唐慎微
对《本经》的补充 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
李时珍
集16世纪前药学之大成 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
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对《本草纲目》补充
14
21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气)性、味
四、五味的功效

五味的


功效



不的性能
第一节 (气)性、味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原色中 国本草图谱》、《中华本草》、《中药方剂大 辞典》等
13
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重点著作
年代
著作
作者
价值意义
东汉 末年 南北朝 唐代 宋代
明代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著》 《新修本草》 《类证本草》 《本草纲目》
19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气)性、味 二、四气的应用
寒性或凉性药物——减轻或消除热证 温性或热性药物——减轻或消除寒证
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应的。
1.阴性寒凉药用于治疗阳证、热证,可清热、泻火、解毒、定惊等。 2.阳性温热药用于治疗阴证、寒证,可散寒、温里、助阳等。 3.平性药根据寒热不同,配伍温热药和寒凉药。
5
总论
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 1.原始社会: ⑴ “药食同源”;采集天然植物以供食用——早期植物
药 ⑵ 以动物为食——早期动物药; ⑶ “火”的发现和应用——早期炮制开始。 2.奴隶社会 “酒”的发明对药物应用的推动,汤剂成为中药常用剂
型之一。 3.春秋战国 《皇帝内经》问世,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8
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四.隋唐五代时期 1.《千金方》
作者-孙思邈;该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两部。 2.《新修本草》(《唐本草》): (1)作者:苏敬等22人,并先后由长孙无忌、李勣 两位高官领衔; (2)成书时间:唐代; (3)①第一部具有药典性质的官修巨著; ②开创药学著作图文并茂的先例。
学巨著,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
11
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七.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 ⑴作者:赵学敏。 ⑵成书年代:清代。 ⑶学术价值:对《本草纲目》的补充为本草学中
新增药物最多的著作,新增药达716种。
12
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1九、民国时期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1935年)
17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气)性、味
何为四气?
A.香臭腥臊 B.寒热温凉 C.酸甜苦辣
18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气)性、味 一、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凉、 温、热四种不同的性能特征。 ——反应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 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 属阴:寒、凉 属阳:温、热 平性药:无明显的寒热偏性
9
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五.宋金元时期 1.官修本草: 《开宝本草》 → 《嘉祐本草》 +
《本草图经》 2.个人本草: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3.国家药局:御药院→医药和剂局→太平惠民局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10
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六.明代
《本草纲目》 ⑴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年代:明代。 ⑶价值: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科
2019/8/24
20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气)性、味 三、何为五味?
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分属五脏(肝心脾肺肾)而合五行(木火土金水)
味觉“具体五味”:药物的味道,“滋味说”
“抽象五味”:代表药物功能,通过观察药物的实际 疗效总结出来的,直接与药物功效相对应,“五味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