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下教学案例12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功与机械
教科版八年级下《12.1 功》教学案例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小铁球、长木板、砝码、线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 1 )体重 G;
( 2 )楼层高 h;
( 3 )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 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 t 2 。
2 .计算:
( 1 )上楼所做的功;
( 2 )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 .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 .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 W= Fs
单位:焦耳符号: J
3 .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 P表示。公式: P= W /t
单位: W
1W = 1J/s
第十二章功与机械
教科版八年级下《12.2杠杆》教学案例(第1课时)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羊角锤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板书】
第二节杠杆
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第十二章功与机械
教科版八年级下《12.2杠杆》教学案例(第2课时)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杆秤
分组实验器材: 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它的含义是:如
【实践活动】
1. 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2. 用杠杆知识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调整过程。
【板书】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第十二章功与机械
教科版八年级下《12.3滑轮》教学案例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板书】
第三节滑轮
一、定滑轮
1.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不省力 ,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动滑轮
1.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第十二章功与机械
教科版八年级下《12.4功的原理及应用》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计算机械做的功和不使用做的功。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功的原理。通过实验,设置物理情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2.利用机械做的功,不使用机械做的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14—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1、2,并参照图13—4、图13—5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 (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