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模式研究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前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及其意义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认识这一重大战略政策。
并在最后提出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如何表现。
正文: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述(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相对紧缺,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资源利用问题非常突出。
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 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交通建设问题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增长,交通拥堵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普遍问题。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经济发展迅猛的国家,交通问题更是突出。
在城市化进程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 城市路网不完善:许多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并未跟上快速发展的需求。
主要干道容量不足、次干道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拥堵现象频发。
2. 公共交通系统滞后:公共汽车、地铁等大众交通工具在很多城市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乘坐公共交通耗时较长、站点分布稀疏等因素也限制了其吸引力和便捷性。
3. 二级及支线道路欠缺:大部分城市只注重主干道和主置业区域以及富裕社区之间连接性而忽视了支持线;二级路径完善则是提高升值空间最直接体现。
4. 交通管理不科学:部分地区在道路规划、拥堵治理以及交通指挥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和拥堵现象无法有效解决。
二、解决交通建设问题的对策建议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的出行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我们应该积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1. 完善城市路网规划设计:加强道路修建与改造工作,合理安排主次干道布局,并对互联互通进行考虑。
通过科学规划,在空间上最大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
2. 推广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加大公共交通投资力度,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建设和配套设施完善。
提升公共汽车、地铁等大众化出行工具的覆盖面和便捷性,并保证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3. 加强二级及支线道路建设:在主要干线基础之上合理构里起上传达到转移载客结构或者乘坐方式消耗GPS软件来自动处理找准又快速实用全城开走;同时为九钢关联产业公司,扩建停车场、提供骑行共享设施等公众出行需求增加便捷性。
4. 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指挥:加强交通智能化设备的应用,通过智慧城市技术实现对道路资源和车辆流量的精确掌控。
遵循绿色、高效出行原则,在合理规范下使用限行等手段缓解拥堵压力。
5. 引入新技术促进交通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建立起便于市民查询以及实时互动交通状态传播机制,以敏感信号同步到手机上发布全汽车道使用环境恢复服务报告工作中为减少标志后数据做好衔接尊重占道洗消纠正违法设备队完成深新或者铁总第乡村礼让撤沟进行诸版面居共商打造活力回位坐商开6. 推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鼓励多种交通方式之间互相衔接和协调发展。
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交通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它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交通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交通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对策,解决这些问题。
一、问题(一)交通拥堵交通拥堵是目前交通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特别是在城市内部,车辆数量众多,道路狭窄,交通拥堵现象不断加剧。
交通拥堵导致不但交通效率低下,还会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二)道路不完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滞后,许多地方的公路、桥梁和隧道等都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交通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会加重维护成本,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
(三)超载现象严重在很多领域,超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交通事故是交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给人民带来了直接的财产损失,还会造成人员伤亡以及社会秩序的动荡。
二、对策(一)交通引导交通疏导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当交通拥堵时,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交通引导、减缓车辆速度、调整信号灯等手段,降低交通拥堵的程度。
(二)交通限制通过交通限制,减少车辆数量,减轻道路负荷,使道路得到更好的解放。
(三)加强交通管理加强交通管理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交通效率。
例如,加强交通信号灯的管理和计划,整理道路标志和车道线,配备合适的救援设备,保障交通安全等等。
(四)加强交通建设加强交通建设,降低道路不安全、不完善的问题。
例如,在道路建设中,应考虑到城市和道路的特点,增加道路的宽度,修建舒适的环境等。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在道路上修建桥梁和隧道,建设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等。
(五)修缮桥梁和道路桥梁和道路的不完善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
相关部门应认真调查桥梁和道路的情况,将需要维修的项目予以尽快修复。
此外,还应增加道路的宽度,修建舒适的环境,提高交通安全。
总之,交通建设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各方面共同参与。
政治理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什么以及我国应对世界科技发展挑战的措施
1.简述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答:(一)提高对社会管理科学化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加强社会理论学习,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三)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工作部署,任务落实(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改进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什么答:1、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1.(1) 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
(2) 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
(3) 提高生态环保执法力度和公共监督水平2、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1) 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制度(2)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3)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4) 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
(5) 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
3、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3.简述我国应对世界科技发展挑战的措施答:1、调整科技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2、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研发合作3、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4、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技管理制度4.简述新时期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答:1、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价值: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价值,首先是主张立足自身,超越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剥削式发展道路,为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其次,和平发展道路不以霸权为归宿,打破了旧式大国崛起必将伴随掠夺与战争的历史定式,揭开了人类发展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现实意义(1)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贡献。
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挑战及途径
() 3 环境改善 、 资源 高效利用 、 生态 良好。两型社会是 一个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的社会 , 它追求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 , 在追求生 活质量 、 生活 品位的 同时 , 必须认 识 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 的环境 。
En io me t lEc n my vrn na o o
“ l _ 。 _ …I . ¨ - 1 I ’ 1 ‘ i , i , l 1  ̄。 … 。 I l ‘ …I …I i l 。 I ‘ ¨ t I 一 -‘ I . … ‘ 1 _ ” 1 。 , l n n 1 l. *I … n n …i * 1 , q 0 ‘If I ’ l ‘ Iil… , ̄ i J ”I ’ … “
会是 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机结合 , 各有侧重 , 互为补充 , 二者完 整地 涵盖 了社 会经济 系统 中物质 流 、 能量 流 、 废弃物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
( ) 型社 会 坚 持 发 展 的第 一 性 。建 设 资 源 节 约 型 和 环 境 2两 友好型社会不是要放慢发展 , 不是不发展 。它强调 的是发展 更
中 图分 类 号 :14 5 X 7 F 2 . ; 3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626 9 (0 9 0 - 3 -3 17 -9 5 20 )20 10 0
建设 资源 节 约型 和 环境 友 好 型社 会 ( 以下 简 称 “ 型社 两
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现代社会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讨论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交通拥堵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私家车辆数量增加,道路交通拥堵成为普遍现象。
拥堵导致了时间浪费、能源消耗增加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与优化推动公共交通网络在城市各个区域之间实现更好的连通性,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通过优化线路设计和调整公共交通线路,确保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频率合理,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 制定并执行综合交通政策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政策,包括限制私家车辆进入特定区域、实施交通分流措施、鼓励步行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同时,提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加道路通行能力,确保交通效率的提高。
3. 推动智慧交通技术应用借助先进的智慧交通技术,如智能信号灯、智能导航系统等,优化交通拥堵区域的流量控制。
通过实时监测与调整交通信号灯和路线规划,减少驾驶员在红绿灯等待上花费的时间,并引导车辆选择最佳路径。
二、环境污染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交通运输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土地资源消耗等。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强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如自行车道、步行街等。
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选择更环保的出行方式进行短途出行,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2. 推广新能源车辆的使用鼓励和支持新能源车辆的推广与发展,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减免购置税、提供充电设施等,以促进新能源车辆的普及。
3. 强化环境保护监管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对交通运输企业进行严格的排放标准检查,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同时加大环境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意识。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业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业“十一五”期间,道路交通运输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践行“三个服务”,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尽管成绩显著,但道路运输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有效解决,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七个不足”上:一是,行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满足多样化、高品质运输需求的能力不足。
二是,行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集约化发展动力不足。
三是,运输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壁垒依然存在,市场运营诚信与规范性不足。
四是,与支撑现代物流发展和满足公众便捷出行的需求相比,道路运输站场的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不足。
五是,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六是,道路运输自身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与其他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不足。
七是,行业管理基础建设仍较薄弱,法规标准、政策手段、队伍素质的保障能力不足。
总体来看,道路运输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已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这其中既有“路运并举、以运为本”的观念转变不够到位、行业发展战略不够清晰的原因,也有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制度建设滞后等方面的原因。
继往开来,道路运输业正站在一个必须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的转折点上。
一、交通运输对构建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影响“十五”期间全国共新增建设用地3285万亩,其中新增交通用地546万亩,占建设用地增量的16.62%,平均每年新增交通用地109.2万亩。
值得关注的是,“十一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占地规模继续增加。
以公路为例,2005年我国公路总里程193万公里,占地约501万公顷,根据公路建设发展规划,保守的估计,到2010年,公路建设的用地总规模也分别将达到650万公顷和900万公顷。
因此,交通建设中要重视土地利用,充分挖掘交通节约用地的潜力。
以国际通用口径估计,目前我国交通行业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0%,其中用能以油气为主。
交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交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交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摘要:交通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拥堵、安全问题等。
本文将探讨交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改善交通建设现状,推动经济发展。
1. 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是交通建设的基石,而现实中往往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情况。
这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关投入和规划不合理。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2. 交通拥堵交通拥堵是城市交通建设常见的问题,由于城市人口增长和车辆数量的激增,道路容量无法满足需求。
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覆盖范围,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二是合理规划道路网,加强交通网络的连通性;三是推广低碳出行方式,鼓励骑行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3. 交通安全问题交通建设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交通安全。
交通事故频发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增加道路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加强交通管理和执法力度。
此外,建立健全交通事故处理机制,以便及时应对各类交通事故。
4. 环保问题交通建设也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传统交通方式产生的尾气污染和噪音扰民问题逐渐凸显。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例如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
同时,加强对交通工具排放标准的监管,推动绿色交通建设。
5. 社会经济问题交通建设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社会经济问题,例如工程投资不合理、维护费用高昂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对交通项目的评价与选址,确保投资回报的合理性。
此外,鼓励推行公私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降低财政负担。
总结:交通建设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问题、环保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
交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交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引言:交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交通领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拥堵、环境污染、安全隐患以及公共交通不便等方面探讨交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城市拥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人口密集区域普遍面临着严重的道路拥堵问题。
这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
1.1 造成城市拥堵最主要原因是私家车数量急剧增加,尤其是单独驾驶者。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1.2 建设更多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系统以减少对私家车需求。
政府可通过吸引投资商参与轨道项目合作伙伴关系(PPP),加快轨道扩建进度。
1.3 实施动态路线导航和智能停车管理系统,优化路网布局,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二、环境污染交通是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的主要源头。
尤其是汽车尾气排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2.1 推动电动交通工具的普及,减少燃油车辆的使用。
政府可以出台减税优惠政策以降低购买成本,并在公共场所建设充电桩提供便利。
2.2 引导企业推进绿色物流,采用更加环保的交通工具进行货运,并倡导社会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2.3 增强对尾气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投入,在城市中设置监测站点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三、安全隐患道路事故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缺乏标准化管理和不合理驾驶行为都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
3.1 提高驾驶员培训水平和重视道路规则宣传教育。
完善驾考制度,设置严格的科目和标准,确保每个驾驶员都拥有良好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
3.2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
增加交通信号灯和标志牌,并及时检修维护,提高行车可视性。
3.3 强化交通法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类违规行为。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公众举报渠道,使违规者受到应有惩罚。
四、公共交通不便城市中尚未建成健全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导致私家车使用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国家
(1)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开发。 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 场、两种资源。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 展循环经济,解决能源资源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 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查 处这类违法行为。 (4)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深化 改革,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一方面,要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 和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 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 因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 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 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 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 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 障。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 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 资源。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 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 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
改善城市交通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改善城市交通系统构建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城市
近年来国家在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城市交通方面,推行了诸多办法,投入了大量财力,也出台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制度,全国各地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环境依然不容乐观,交通状况日趋严峻,雾霾频发、交通瘫痪、事故增多、民怨突出,部分大中城市陷入交通瘫痪困扰、更多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警戒线,限号、禁行、限购都不是根本办法,发展多种形式并存的公共交通,加强道路规范和车辆管理势在必行。
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要设立专用公交车道,合理规划公交和地铁线路,提高公共交通车辆的安全度和舒适度,改善公交环境,规范公交管理秩序是解决城市交通诟病的有效措施。
二要严格规范私车管理。
要建立私家车管理新秩序,合理限制私有车辆过快增长,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城市中心要合理设计私家车通行路线,规范停车管理。
三要强化出租车服务保障。
要加强出租车的管理,适当扩大出租车保有量,合理给与补贴,探索私家车注册登记后同路带行的交通保障新模式。
四要加大公益交通投入。
要通过设立公用自行车,公用电动小汽车等方式发展多元化的公益交通保障措施,夏季和气候允许的地区要统一要求合理设置以公用自行车为主,公用电动小汽车为辅的绿色交通。
黑河郭凤君
2014年12月3日。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公路水路交通是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地区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公路水路交通也是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行业。
因此,制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资源节约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1.推广绿色交通工具公路水路交通工具占据了交通行业消耗能源和排放污染物的大部分,因此推广绿色交通工具是保障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重要措施。
政府可以加大绿色交通工具的补贴力度,提高企业的绿色研发投入,推广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汽车、电动自行车、油电混合轮船、核动力轮船等绿色交通工具。
2.加强交通运输智能化建设交通智能化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加强交通智能化监控平台建设,实现对交通拥堵、气体排放等情况的实时监控,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质量,减少交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3.推广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是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率和服务质量,降低私家车使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二、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1.加强环境保护投入公路水路交通产生的噪音、废气、废水、废渣等有害物质对周围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了影响,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投入对于实现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以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公路水路交通企业环保意识和环保技术能力。
2.推广低碳交通理念低碳交通理念是推动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的重要理念。
政府可以开展低碳交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鼓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3.加强环境友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友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加大环境友好型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设绿色高速公路、绿色码头、环境友好型停车场等环保基础设施,提高公路水路交通的环保水平。
环境友好型交通减少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环境友好型交通减少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问题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议题。
然而,传统的交通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空气污染、噪音扰民和能源消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环境友好型交通逐渐崭露头角,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一、公共交通的推广和发展公共交通是环境友好型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地减少车辆数量,降低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为了推广和发展公共交通,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增加公共交通线路的覆盖范围,改善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以及降低公共交通的票价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比如推出优惠的公交卡和地铁卡,以及建设更多的公交站点和地铁站点,使得公共交通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
二、非机动交通的倡导非机动交通,如步行和骑行,也是环境友好型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行和骑行不仅能够减少交通排放,还能够促进身体健康。
为了鼓励人们选择非机动交通,政府可以改善步行和骑行的环境条件,建设更多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以及提供更多的停车位。
此外,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如鼓励单位和学校提供骑行补贴,以及在城市中心区域实行交通管制,提高步行和骑行的便利性和魅力。
三、电动交通工具的推广电动交通工具是环境友好型交通的重要标志,它们通过电力驱动而不产生尾气排放,减少了对空气质量的污染。
为了推广电动交通工具的使用,政府可以提供购车补贴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人们购买和使用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
此外,政府还应当加大对电动交通工具充电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其充电效率和便利性,促进电动交通工具的普及和推广。
四、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利用高新技术,实现交通信息的智能化管理和调度,能够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并有效地减少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政府应当加大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力度,包括建设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停车系统和交通信息管理中心等设施,以便更好地指导交通流量、优化路线和减少交通拥堵。
交通设施行业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解决方案
交通设施行业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交通设施行业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解决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中保护环境、降低排放、提高可持续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交通设施规划、绿色建设和交通管理三个方面来探讨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解决方案。
一、交通设施规划在交通设施的规划阶段,应该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
公共交通系统可以减少单车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鼓励投资公共交通系统,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
此外,规划者还应考虑到交通设施的可达性,确保交通设施的布局可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减少出行距离和时间。
二、绿色建设在交通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应推行绿色建设理念,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首先,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来为交通设施提供电力。
其次,建筑设计应注重节能减排,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在交通设施的周边,可以种植绿化植物,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的再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三、交通管理交通管理是确保交通设施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方面,交通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的交通组织和调度措施,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另一方面,应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在交通管理中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噪音和尾气等污染物对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交通设施行业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解决方案包括交通设施规划、绿色建设和交通管理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出积极的努力和措施,才能实现交通设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性。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关注这些问题,并逐步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人们创造更加绿色、便捷和可持续的交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5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3,No .5 2008年10月Journa l of Suzhou Un i ver sity O ct.2008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杜 建(淮北市公路局,安徽淮北 236000)摘要:交通运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是国家重大基础建设之一,对资源的依赖性及对环境影响性都较大,合理使用资源的同时坚持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努力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建设节约型、友好型交通。
关键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意义;制约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U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8)05-0053-03收稿日期2325作者简介杜建(),安徽萧县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施工与管理。
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之一,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前提。
但交通行业也是一个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的传统行业,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在解决人流和物流问题的同时,资源占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国资源匮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挑战是长期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原则重新审视交通运输发展,加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迫切任务。
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的意义交通运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依赖性强,对环境影响大,是我国构建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五”期间,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建设任务繁重,对资源需求大,在合理使用资源的同时必须节约土地资源、能源、建筑材料,坚持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加快建设节约型、友好型交通。
1.1 建设节约型交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家将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能源制度、环境保护和监管制度。
公路水路交通对土地、能源、建筑材料等资源的依赖性强,提高土地、能源等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努力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交通部门责无旁贷。
1.2 建设节约型交通,是转变交通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目前交通发展中节约意识亟待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亟待提高,运输效率的改进还有很大的空间。
全国营运车船石油消耗占全国石油终端消耗量的20%以上,而我国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潜力巨大。
因此,建设节约型交通,不仅是转变交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其基本要求。
1.3 建设节约型交通,是缓解交通发展资源制约的重要措施我国土地资源紧张,能源特别是石油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加强合理规划,综合开发土地、河流资源,加快高速公路连接成网,加大旧路升级改造,充分发挥存量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发展节能、高效、清洁的新型运输工具,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存在的制约因素 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占用大。
交通运输的资源消耗,主要表现为所需的土地、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根据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统计,"十五"期间全国共新增建设用地3285万亩,其中新增交通用地546万亩,占建设用地增量的16.6%,平均每年新增交通用地35:200802:1978-:109.2万亩。
二是能源消耗高。
目前我国正进入快速机动化阶段,2001-2005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由1802万辆增加到3159万辆,其中私人汽车由771万辆增加到1848万辆,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这种增长态势,保守预测到2010年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将达到5000万辆,能源消耗问题将更为突出。
三是环境污染重。
一些主要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细小颗粒物、挥发性有机复合物等的排放量中,交通运输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其中公路运输污染物排放量又占交通运输污染物排放量的60%~90%。
此外,噪音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四是温室气体排放大。
在产生二氧化碳的人类活动中,交通运输排放的比例占总排放量的20%以上。
因此,减少排放量,以稳定温室气体的浓度,也是交通运输系统面临的问题。
五是交通事故多。
据有关报道,自有汽车事故死亡记录以来,全世界已有3900余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总人数。
2006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8.9万人,受伤人数为43.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4.9亿元。
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的对策 交通行业作为一个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的传统行业,必须坚持交通发展与生态环保并举,转变交通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打造节约型交通、友好型交通。
3.1 强化节约意识高度重视能源、资源和环境对交通发展的刚性约束,摆正交通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节能降耗减排为重点,自觉把节约资源的理念贯穿于交通工作全过程。
牢固树立注重节约的理念,建设低资源占用、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使用成本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公路、水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特别是注重发挥水运投资省、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安全性高、占地少、污染轻等优势,真正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努力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实现交通发展目标。
3.2 合理制定规划加强规划指导,在各项交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坚持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交通作为重要指导方针之一,编制和实施充分体现土地、能源等资源节约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
优化路网结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技术升级、改建工程建设力度,完善路网结构,盘活存量,提高干线运营服务水平;加紧实施公路建设规划,打通断头路,全面提高通达度,改善路况,提高路网使用效率。
优化站场布局。
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公路站场服务体系。
3.3 创新设计与管理坚持安全优质,使“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安全至上”成为全社会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共同理念,不遗余力地提高交通质量,强化安全保障,减少交通伤亡,增进公共安全,努力在保证质量、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交通运输的可靠性。
坚持经济耐久,通过加强养护管理,以保持存量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好率、耐久性和经济性,延长交通基础设施使用寿命,降低交通资源消耗速度,努力以最小化的资源使用达到最优化的服务质量、最大化的性价比。
3.4 发展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切实加强交通能源和材料替代工作。
积极推进疏浚土、道路沥青、水泥混凝土、钢材等建材的再生循环;加强废旧轮胎翻新利用,或生产码头橡胶护舷、胶粉改性沥青等;积极推广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等工业废料在交通建设中的应用。
加大车船节能改造力度,加速老旧、高耗能车船的折旧和淘汰,优化车、船队构成,降低运输工具能耗。
通过推动交通运输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促进国土资源、水资源、通道资源等的综合开发利用。
3.5 优化交通结构各种交通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货物和人员空间位移的需求,因此各种运输方式间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
同时各种方式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满足经济社会中不同的运输需求,有着各自的优势范围,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在合理的满足各种运输需求的条件下,大力发展水运、管道、铁路等交通方式,可以节约大量资源。
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加强规划的协调与衔接,统筹考虑港站、枢纽、服务设施的配套,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和大交通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无缝衔接”和“零换乘”。
组织研究并积极推进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改革,为促进节约型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3.6 推进交通工具技术进步各种交通工具是交通能耗和环境污染的主体,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运输行业的交通工具能源利用效率偏低。
要制订交通载运工具能耗和环保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淘汰高耗低效运输工(下转第页)527 4中裁判,只对争议事实作出调查,一般不直接取证。
而辩护方基于职责一般只提供罪轻材料;同时律师往往也缺乏调查人身危险性的现实能力。
而检察机关属公权部门,既指控犯罪,又维护人权,能够进行这项工作。
3.2 由谁来评判。
在美国,负责对行为人犯罪人格调查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专家,他们在司法过程中测试行为人的危险和暴力,考察罪犯的技能技巧、能力、兴趣、人格类型等,从而为量刑提供相应的依据[10]。
由此可见,调查报告由专门人员对专业问题作出专业判断,显然更加符合鉴定结论这类证据的特征。
因此,作为鉴定结论类证据的调查报告由行政机关来进行犯罪人的人格调查是不妥当的,应当由中立的社会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调查;也只有中介机构才能处在公正的立场对相关事实进行评判,提出中肯而准确的意见。
在我国,目前司法鉴定机构已社会化,全国各地均有司法鉴定中介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具有司法知识,又具备专业才能,由他们来完成这项工作最为合适。
3.3 案件的适用范围。
我国现阶段司法资源紧张,犯罪数量多,公诉与审判的压力大,且侵财型犯罪占到70%左右,其中外来务工者犯罪又占了八成左右。
这些人犯罪,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如果不能解决其生存问题,即使对其人身危险性进行评判,也是无法达到科学量刑与预防犯罪的目的的。
因此,笔者认为,对人身危险性的评判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辖区本地人犯罪;(2)可能判缓刑的案件;(3)是判处死刑还是死缓的案件;(4)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是适用法定刑内从轻还是在法定刑以下减轻处罚的案件。
这一观点,可能存在“刑罚不公”弊端,但司法改革和经济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循序渐进。
对大部分案件,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仍可以在调查时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情况进行固定,在相关证据中予以体现。
3.4 人身危险性评判的方式和具体内容。
目前,世界范围内,对人格进行测量主要有投射测验、自陈量表、主体测验、结构访谈、临床评定、行为评估等办法[11]。
笔者认为,人身危险性评判的内容应包括:罪前情况;从事的工作稳定性、家庭关系稳定性、有无不良习气、交际圈的危险程度、有无受过处罚和处分、有无过危险行为和危险倾向;罪中情况:犯罪是主动还是被动、动机是否正当、手段是否恶劣、参与程度轻重;罪后情况:有无违背公理的暴行(如杀人分尸)、是否认罪服法、有无悔罪表现、有无悔改措施、社会重新接纳程度、有无再犯的主观心理基础和客观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