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招聘复习资料——教育学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学校文化的分类。
学校文化可以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又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以及理想成分四个要素。
6.学校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规范功能。
7.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人口的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结构和迁移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七章) - 【教育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教学概念?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要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大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一教师主导着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6、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含义:学习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方式:考查和考试
点击查看: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
(二)上课: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求:(1)目标准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组织有效;(5)体验积极。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1)课外作业的形式;(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3)及时批改课外作业。
2013年大学教师-高校教师-招聘-培训-辅导-高等教育学8(已经整理出答案)-内部资料-核心资料-非常重要
1、高校培养目标的定向作用是指(B)。
A.高校培养目标对教育活动起着支配、调节和控制作用;B.高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的发展方向起着一种制约作用;C.高校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D.高校培养目标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价值标准2、对于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关系,应当理解为(C)。
A.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B.学术型人才的劳动是高水平的,而应用型人才的劳动是低水平的;C.学术型人才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创造,应用型人才偏重于知识的应用;D.高校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3、根据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可以将人才划分为(C)。
A.精英人才与合格人才;B.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C.通才与专才;D.杰出人才与通用人才4、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般认为是(D)。
A.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排斥;B.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两个独立的部分;C.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D.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5、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称为(B)。
A.核心课程;B.隐性课程;C.显性课程;D.活动课程6、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B)。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核心课程;D.活动课程7、主张大学要培养学问家和科学家,促使大学课程专门化的课程观是(C)。
A.永恒主义课程观;B.改造主义课程观;C.科学主义课程观;D.结构主义课程观8、高校课程的设置和组织超越以往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过分强调,越来越重视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相联系。
这种倾向指的是(D)。
A.课程内容综合化;B.课程实施多样化;C.课程方向人文化;D.课程性质职业化9、学校的建筑、设备、诗墙、画廊等是一种(B)。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核心课程;D.活动课程10、教学计划管理包括(A)。
2013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选择题精选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选择题精选11.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做出( C ) A.判断 B.诊断 C.评定 D.评分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A )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B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 C )A.个性化 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C.个别化 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5.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B )A.评价作用 B.选拔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6 .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D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 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B )A.保证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B.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教好与管好学生 C.估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9.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C )A.名誉权 B.人身自由权 C.受教育权 D.人格尊严权1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A)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11.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 D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正规教育12.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D )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1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B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14.西方教育史上,首倡"从做中学"的是(D )A.布鲁纳 B.康德 C.杜威 D.卢梭15.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A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16.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D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1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D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应试教育 D.著名学者的学说1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 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19.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 C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陷私权2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C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21.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C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22.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B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课外活动 D.教学23.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趔,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趔。
教师招聘需要哪些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需要哪些复习资料教师招聘需要哪些复习资料教师招聘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都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招聘中脱颖而出,备考复习资料的选择和使用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那么,教师招聘需要哪些复习资料呢?一、教育学基础资料教育学是教师招聘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对于备考至关重要。
教育学基础资料包括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参考书和相关教育学研究报告等。
通过学习这些资料,可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升对教育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育法律法规资料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熟悉并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备考教育法律法规资料可以帮助考生了解国家对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要求,包括教育法、教师法、学校管理法规等。
通过研究这些资料,考生可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在教育工作中合法合规。
三、学科知识资料教师招聘考试通常会涉及到所报考学科的相关知识。
考生需要准备相应的学科知识资料,包括教材、教辅书籍、学科研究论文等。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资料,考生可以提高自己在学科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为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育心理学资料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招聘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备考教育心理学资料可以帮助考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和心理健康问题等。
通过学习这些资料,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五、教育技术资料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备考教育技术资料可以帮助考生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工具的使用等。
通过学习这些资料,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更好地运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育实践经验资料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实践经验也是备考教师招聘的重要资料之一。
考生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实习、教学实践等活动,积累教育实践经验。
通过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实践经验,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招聘需要多方面的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知识点目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一、教育学知识点:根据目录,回复章节名称查找第一章:教育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工作第九章:学生第十章:教师二、心理学知识点:根据目录,回复序号查找1.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一节:注意)2.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二节:感知觉)3.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三节:记忆)4.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四节:思维及创造性思维)5.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五节:想象)6.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六节:问题解决)7.第二章: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发展(第一节:情绪与情感,第二节:意志)8.第三章:中学生个性发展(第一节:需要与兴趣,第二节:能力)(第三节:气质,第四节:性格)9.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学习理论,第三节:学习动动机)(第四节:学习迁移,第五节:知识的学习,第六节:技能的形成)10.第五章:心理健康教育三、其他相关知识点:根据目录,回复序号查找11.新课程理论12.教师职业道德13.教育法律法规四、资源渠道:大明村长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第一节:注意特征:1.指向性(选择性,逐鹿者不见山)2.集中性(保持和深入,排除干扰)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分类:无意注意:无目的、不努力、自主产生(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性、与背景的差异)有意注意:有目的、要努力、主动产生(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
)有意后注意:从有意注意转化和延伸出来,是高级状态的注意,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发挥意志努力与困难干扰作斗争、3.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4.保持稳定的情绪、5.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6.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相结合。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关系1.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会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工作无法进行。
甘肃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真题2013年
甘肃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真题2013年(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30.00)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______。
(分数:1.00)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论》解析:[解析]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
2.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______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分数:1.00)A.拘留B.有期徒刑√C.拘役D.无期徒刑解析:[解析] 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3.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者被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英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
对该实验的结果最适当的解释是______。
(分数:1.00)A.被试者缺乏学习动机B.被试者练习过多导致疲劳C.被试者不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D.未对被试者进行学习评价解析:[解析] 桑代克提出的三个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题中只涉及到3000次的练习律,被试者被蒙上眼睛无法得知自己的学习结果,没有形成联结,致使效果不好。
故选C。
4.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这是一种______。
(分数:1.00)A.替代强化√B.直接强化C.自我强化D.负强化解析:[解析] 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5.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______。
(分数:1.00)A.奥苏伯尔B.加涅C.布鲁纳D.赛伦√解析:[解析] “学习风格”这一概念最早由赛伦在1954年提出,意思是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斯”人那些事——教育学部分
“斯”人那些事——教育学部分 教师招聘考试中,比较繁杂的知识点便是涉及人物理论流派、观点的知识点。
在众多的教育学、心理学大咖名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名带有斯字,这些斯字辈的大师们匠心营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大树。
以下就教育学中带有斯字的理论大师的相关考点进行梳理,方便考生们更系统地掌握人物知识点。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常考知识点: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思想提出泛智教育、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内容、规定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些俩教学方法。
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常考知识点: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思想提倡感恩教育、爱的教育;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西方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人;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呢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VS巴班斯基常考知识点: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思想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巴班斯基提出最优化教学原则耶克斯利常考知识点:英国成人教育学家,出版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斯宾塞VS斯腾豪斯VS斯克里文常考知识点:斯宾塞批判古典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一词。
斯腾豪斯提出课程设计过程模式,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提出教师的身份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
斯克里文提出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强调课程评价的重点应该从关注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米丁斯基: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斯特恩(施太伦):提出二因素论,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实为内在的品质及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填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
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
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2013年教师招聘教育理论.doc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复习资料
模块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的孟子。
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描述性、纲领性定义。
活动是界定教育的起点。
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征: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终身教育思潮: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6)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的教育过程。
2、教育的形态1)划分依据(1)教育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2)不同教育形态的特点(1)非形式化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2)形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3)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典型表征是学制的建立。
(4)非制度化教育:库姆斯陈述了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重要体现是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思想3)学校教育特点: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专门性(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有专门场所和设备;学生以专门学习为己任);相对稳定性(师资、场所、对象、内容、方式方法等;校园文化) 4)家庭教育特点: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个别性。
教育学复习要点集锦(适用于教师招聘考试)
• 八、素质教育的内涵:两全、两重点、一个性。 • 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 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身体素质、心理素 • 质、社会任务 • 九、学制的概念: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教育 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 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十、建立学制的依据:(生产力、科技、政治经 济制度、人口、身心发展规律、学制传统、国外 学制) • 十一、学制发展的三个阶段:前制度化、制度化、 非制度化
• 2、课程内容: •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 门制订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基本内容:规定 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 安排,其中,课程设置(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 主要部分(中心)。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应当具备 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 础性。 •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每门学科的基本规范和质量 要求,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 文件。意义: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 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国家基 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 家或地方课程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 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发挥着教学工作“组织者” 作用。内容:规定学科的教学目标、性质、任务、知识 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等, 但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 七、重点人物、时代、名词 • 1、孔子、荀子、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 凯洛夫、布鲁纳、赞可夫、瓦根舍因 • 2、夏、西周、春秋、隋唐 • 3、六艺、七艺、骑士教育、终身教育、义务教 育、教育规律、白板说、新旧三个中心、《学 记》、《大教学论》、《普通教育学》、《民主 主义与教育》 • 八、注意积累教育史上的人物、教育思想、主要 贡献、名言等
教师招聘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
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 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 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本质属性: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 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 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 和(英)沛西·能 。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LOGO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发展历程: 学校出现意味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 的飞跃。 夏代: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三、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概念: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 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与教育方针: 分类: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确立理论: 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 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 、巴格莱等。 两者的历史具体的统一
2013年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_教育法规)试题
1.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是(D)A.杜威
B.孔子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C)
A.心理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学
D.教育经济学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D )A.促进作用
B.制约作用
C.决定作用
D.促进或延缓作用
4.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C )A.智力发展
B.知识的增长
C.身心发展
D.体质的增强
5.划分课的类型的依据是(A )A.课的任务
B.课的内容
C.课的方法
D.课的活动形式
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模拟教学
D.课堂教学
7.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B )
A.道德认识
B.活动和交往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8.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C)A.决定作用
B.领导作用
C.纽带和桥梁作用
D.核心作用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
A.延伸
B.必要补充
C.发展
D.改革形式
10.学生的主体性最主要地体现在(C )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能动性
1.D 2.C 3.D 4.C 5.A 6.D 7.B 8.C 9.B 10c。
潍坊教师招聘——教育学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分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概述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里学的作用4.发展1)美国发展: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布鲁纳的人本主义思潮2)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里学的奠基人卡普捷列夫《教育心里学》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里学命名的专著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3)我国:房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第一部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廖世承《教育心里学》第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2.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3.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观察力的含义及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4.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高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对教育的价值——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过程6.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7.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8.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9.智力:指认识方便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的平均分)/ 同年龄的标准差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产生学习的三个特征2.学生的学习及学习特点3.学习的分类①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②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③我国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4.联结派的学习理论1)桑代克(现代教育学之父)的联结说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2)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3)斯金纳(行为主义心里学家)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基本规律:强化、强化的程式、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5.链式塑造的步骤:终点行为、起点行为、步调划分、及时反馈6.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对强化的重新解释7.理解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8.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的原则、先行组织者原则9.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第四章知识的学习1.知识学习的含义、种类、作用?知识的分类: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②归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2.知识的理解知识理解的含义知识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提高知识理解的措施3.知识的巩固含义作用途径4.知识应用的影响因素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水平智力活动水平课题性质5.知识的表征存储①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②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③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6.维特罗克如何分析知识理解过程7.结合实际给概念教学几点建议第五章技能的形成1.技能的含义及特点、分类(操作技能、心智技能)2.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3.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5.心智技能培训的要求(措施)6.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7.我国心里学家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养成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公正道德阶段3.态度的含义及结构态度的认知结构、态度的情感结构、态度的行为结构4.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5.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6.群体约定的步骤7.简述价值辨析的过程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阶段8.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9.如何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第七章问题的解决和创造性思维1.问题解决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3.创造性的含义及特征4.影响创造性的因素5.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6.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第八章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含义和作用2.学习动机的分类3.自我效能感及对行为活动的作用(班杜拉提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4.成就动机理论5.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需要的培养措施(如何培养学习需要)6.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对教育的作用第九章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的含义及特征三种成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2.复述策略的含义识记过程中的复述策略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的含义构成: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4.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题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自我监控原则、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5.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玩性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6元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知识的内容元认知策略的种类: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第十章学习迁移1.学习迁移的含义及种类和作用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概括说(贾德)3.奥苏贝尔的认知观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和定势5.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第十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2.如何保持心理健康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4.影响中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5.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第十二章教师心理1.教师成长的历程2.教师的职业特征与成就之间的关系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3.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阶段、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4.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6著作:我国最早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战国《学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教育学萌芽的标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6.教育学在当代发展的特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3.人力资本的含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来的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5.教育与文化的关系6.学校文化(美国华勒)的特性与作用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7.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9.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0.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措施11.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及内容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1.人的特点及对教育的要求2.人的身心发展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观点遗传决定论(高尔登和霍尔)、环境决定论(华生)、二因素论(吴伟士和施大伦)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遗传因素的含义及作用环境因素的含义及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6.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及初中教育个体的发展任务7.青年期的年龄特征及高中教育个体的发展任务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含义及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方针的含义及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科学依据)4.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初级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初中阶段培养目标)我国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6.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含义及内容)、素质教育应避免那些误区7.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8.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9.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作用2.教师的角色和劳动特点劳动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3.教师职业素养的内容4.教师专业化实现的途径5.学生的本质及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特殊性表现6.学生的权利和义务7.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8.试述师生关系的主要观点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第六章课程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3.编制课程计划的原则4.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5.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6.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7.教师怎样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8.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9.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10.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初中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高中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11.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12.我国中学的课程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仿第七章教学1.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准则和要求2.备课的基本要求3.上好一堂课的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有效、积极体验4.讲授法的含义、优点及基本要求5.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6.教学过程的结构引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7.教学的含义、包含内容、意义8.教学的一般任务9.教学过程10.教学方法的含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1.教学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12.班级授课制的含义、有点和不足特殊形式:复式教学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1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3.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含义和方法方法:测验发、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14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作用第八章德育1.德育的构成及特点2.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3.德育过程的途径4.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量模式、社会发展模式5.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6.德育的原则7.如何推进德育改革补充:什么是德育第九章班级管理1.班主任的主要任务2.如何建设一个好的班集体3.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的特征4.班主任在确立班级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5.班级的地位和作用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7.班级管理计划的内容8.班主任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步骤(怎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9.操行评定一半步骤:动员与准备、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评定结果的分析处理、评定谈话、写好操行评语10.班主任如何指导学生11.主题班会的形式1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协调那些关系13.班级管理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14优等生、中间生、后进生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进行教育15班级管理的含义、功能及过程过程: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补充:班级的含义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东汉XXX《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三.教育的属性(一)质的规定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二)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等四.教育的起源学说名称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宗教XXX主要观点神创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地仿照教诲起源于劳动特点最古老第一个正式提出《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XXX劳动起源说XXX五.教育的历史发展形态(一)古代中国朝代夏西周春秋战国教育事件出现了学校教育形态朝代宋明清教育事件程朱理学四书五经八股取士1905年废科举官学体系政教合一;国学和乡学;六艺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西汉(二)古代西方国家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雅典斯巴达中世纪欧洲教会教育骑士教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诲事件XXX(《吠陀》)和XXX教育宫廷学校和XXX以僧为师,以吏为师造就政治家和贩子,注重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军人和军人,夸大军事体育训练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XXX: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三)古代教育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街道等砖刻象)(四)近代教育特点:1.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诲普遍施行(最早在德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诲的法制化教诲家XXXXXXXXXXXXXXXXXX教育思想XXX并举:军百姓教诲、实利主义教诲、公民道德教诲、世界观教诲、美感教诲“国际平民教育之父”,主张乡村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倡导活教育,“中国幼教之父”职业教育家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毛称之“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五)现代教育特点: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全民多现身)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定义: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第一部分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XXX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XXX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XXX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举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干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XXX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XXX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XXX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理论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2.我国经考据的最早学校在殷朝。
未经考据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事情的教师职业是——商代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XXX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研究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2013年大学教师-高校教师-招聘-培训-辅导-高等教育学4(已经整理出答案)-内部资料-核心资料-非常重要
1、大学的学术自由传统可追溯到( B)。
A.牛津大学; B.中世纪大学;C.哈佛大学; D.剑桥大学2、对我国近百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国家是( C)。
A.意大利和法国; B.日本和印度;C.日本、德国、美国和前苏联; D.英国和法国3、若某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以上,则该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处于(D )。
A.精英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B.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C.大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D.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4、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类型极为重要,这表明了(A )。
A.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B.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影响;C.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D.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功能5、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A )。
A.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 B.教学职能的延伸;C.科研职能的延伸; D.创收的借口6、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D )。
A.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B.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C.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D.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7、有关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
A.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较强; B.市场的力量较强;C.高校自身的力量较强; D.学者所代表的学术力量较强8、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必须做到(B )。
A.追求同质化; B.避免过度综合化;C.提升研究生教育层次的水平; D.加大应用型学科门类的比重9、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 A)。
A.终身学习;B.教研结合;C.创新实践;D.反思经验10、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不包括(D )。
A.角色多样性;B.工作神怪性;C.劳动创造性;D.成效即时性11、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A )。
A.教书育人; B科学研究;C.服务社会;D.引领社会12、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 C)。
A. 教育性;B.组织性;C.合法性;D.自主性13、教师职业不属于(D )。
A.脑力劳动;B.第三产业;C.专门职业范畴;D.普通职业范畴14、在自主性学习中,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B )。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简答题
简答题:(教育学部分)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1):简述学校产生的条件:答:学校教育的出现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一般说来,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2):简述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出现的新特征:答: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如:1: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3: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除了教育的生产性以外,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将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4: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3)简述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答: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学科路径多样化;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4)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第一,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第二,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用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
第三,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教育学的“中介”的作用表现在: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3: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6:通过传播教育理论,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改革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育学知识点:成就目标理论
教育学知识点:成就目标理论一、定义成就目标表示个体为了获得或达到有价值的结果、目的而参与成就活动的原因。
成就目标理论源于成就动机理论。
默里(Murray H.A.,1938)提出一种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更快更好解决难题的动机。
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MCelland D.C. Atkinson J.w.,1953)进一步将成就动机定义为在某种优胜标准中对成功的关注。
稍后研究者将其引人到学校领域来解释学生的学习,促进成就目标理论的形成。
成就目标理论研究者认为成就目标定向不同,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动机模式,他们致力于探索学生持有哪些成就目标,以及成就目标模式对学习活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成就目标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第一个为趋近回避维度。
趋近目标即追求成功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去寻求成就,使人产生成功的倾向或追求成功的动机,如考试中追求好成绩;回避目标为避免失败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避开成就情境,是担心失败的倾向或动机,如总担心考试不及格、逃避考试。
麦克兰德提出成就动机的强度为两种倾向之差。
成就动机强的学生能够控制与约束自己,受环境影响小,善于利用时间,其学业成就优于学习动机弱的学生。
第二个维度为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
持掌握目标的个体追求成长,他们在学习中关注学习本身,反复问自已的问题是我学得好不好,以学习知识作为增加人的能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手段,强调能力的发展;成绩目标的个体追求表现,他们更关注学习结果,总在意我考得好不好,把超过他人作为竞争时展现或提高个人能力地位的手段,关注社会比较,希望获得高的评价并避免低的评价。
二、例题呈现小黄在学习中关注学习本身,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学的好不好,以学习知识作为提高人的能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手段,强调能力的发展。
小黄的目标导向属于( )。
A.成绩目标B.荣誉目标C.掌握目标D.回避目标【答案】C。
解析:持掌握目标的个体追求成长,他们在学习中关注学习本身,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学的好不好,以学习知识作为提高人的能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手段,强调能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填空选择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育人性)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朱熹,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教育是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3.心里起源说:孟禄,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又称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分类: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原始社会的教育:1.非独立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无阶级性的原始社会教育均等。
3.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中国1.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2.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设“六艺”(礼、乐、书、数、射、御)。
3.春秋战国私学兴起。
4.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翁兴学”。
5.晋魏南北朝立国子学、太学,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九品中正制。
6.隋唐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三教(儒、道、佛)并重。
7.宋元明清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废科举,兴八股。
古代印度:婆罗门和佛教教育古代埃及:开设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政治家、商人)和斯巴达教育(军人、武士)中世纪西欧:教会教育(教会和僧侣,“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逻辑学,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和骑士教育(“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射击、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蒙田。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指的飞跃。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由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民主化、全民化、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论语》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体现,“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温故知新”。
孟子:性善论;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荀子:性恶论;尊师重道;培养大儒。
墨翟:“兼爱”“非攻”;内容包括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教育。
认为知识的来源分三个方面:亲知、阅知、说知。
道家:“绝学”“愚民”。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论教育教学的原则:教学相长,藏息相辅,学不獵等,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
苏格拉底:问答法,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国》,教育要遵循自然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提出班级授课制。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确立班级授课制;教育原则包括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卢梭:性善论;“教育上的哥白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康德:《康德论教育》;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着之一。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论。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理论的两个基础是伦理学和心里学;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育学”;教学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杜威:“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教学探究的五个步骤(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厄迪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瓦·根舍因范例式教学;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
制约教育的主要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传统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最高层次。
校园文化的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重点突破策略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的发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孟子;佛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高尔顿;格赛尔(成熟机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外铄论: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基础,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显示制约条件。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生理活动;心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内容。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
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极其各项规定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的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的核心。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壬寅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首次颁布,并未实施。
“癸卯学制”承袭日本学制,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男女同校。
“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沿用到全国解放时期。
我国现行学校制度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划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
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规定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学制(欧洲)、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只能的主要实施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发展的四个阶段: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私学的出现)、专门化阶段(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出现)、专业化阶段(量变到质变)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威信的分类:权力威信、信服威信教师威信的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人格、专业只是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关注自我);“任务关注”阶段(关注教学);“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关注学生)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善于学习;勤于反思;恒于研究;勇于实践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最高表现)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