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本化在农村社保制度建立中的过渡作用分析

合集下载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_钟涨宝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_钟涨宝

一、引言:两难困境引起的反思在中国,土地经营权的长期稳定不仅有助于土地经营者增加对土地的投入,特别是有助于形成固定资产性质的投资[1],更为重要的是以人口平均占有土地经营权的长期稳定有助于保障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基于此,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农户的土地承包期延长15年不变,到90年代又将农户的承包期进一步延长,提出在农户的承包期15年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

此外,政府还公开出台了提倡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

尽管国家的政策一再强调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但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决定了社区内的成员都有权平等地享有土地资源。

这样,随着社区内部家庭和人口的变迁,客观上又需要集体不断地调整土地的承包关系。

在制度层面上,中央于1984年又出台了适当允许土地调整的“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而在集体内部,村干部基于乡土社会的道德和情理逻辑,也不得不不断地调地以满足社区内新增人口的需要,保障新增人口的生存权益,使有限的土地在社区内部保障所有人的权益。

据相关学者2000年对山东、江苏、江西、河南4省344个县(市区)742个村的调查显示,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89.6%的村对土地进行过次数不一、程度不同的调整。

在已有土地延包方案的601个村中,有432个村(占71.9%)决定进行土地调整,其中进行大调整的有247个村(占41.1%),进行小调整的有185个村(占30.8%),只有140个村决定不调整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670)和教育部规划基金(07JA840013)的资助,特此感谢!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钟涨宝狄金华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土地制度及其在实践中双重的两难困境,考察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讨了在土地流转的社会背景下,以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依托构建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客观上的可行性,进而探讨了依据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来建构和完善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应该加强的配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农村土地制度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分析

农村土地制度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分析

农村土地制度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分析农村土地不具备社会保障功能,但农村土地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

不仅如此,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土地和农地制度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在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农村特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标签:农地制度;社会保障;关系分析一、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基础的辨析在当今世界上,各国的社会制度虽然有所不同,但社会保障都是一个共同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所谓社会保障,就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因自然灾害、社会事故而生活发生困难者给予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简言之,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

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即人们对生存资料的需要。

社会保障的主体是政府,它代表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形成社会保障基金,为社会保障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主要是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弱、病、残或失去工作机会的人员以及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者。

从广义上说,社会保障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组成。

从上述社会保障的定义可以看出,提供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条件是公民由于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灾害或者战争等原因而生活困难,其手段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但是在我国,农民是被排除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

农民在遭遇年老、疾病、伤残和失业时,别无选择,只有依靠家庭。

农村土地不具备社会保障的功能。

但是,农村土地是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因此,农村土地或者说农村土地制度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时起基础作用。

认为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学者,实际上是把社会保障的基础和社会保障本身等同起来了。

把社会保障本身和社会保障的基础区分开来对我们能否成功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否把握构建的时机至关重要。

论中国农村土地的过度资本化

论中国农村土地的过度资本化

国土资源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LAND&RESOURCES28中国2000-2010年耕地低效转化的空间特征张冰琦 郭 静 于 溪 李 强 陈 晋耕地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的人口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耕地一直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 )研究中重点关注的类型之一。

耕地利用方式由集约型向粗放型、产出效益趋于减少的转化被认为是耕地的低效转化。

文章把耕地向草地、灌丛地和裸地的转化定义为“耕地低效转化”,耕地低效转化不仅影响粮食产量,还对生物多样性、土壤恢复、碳汇等具有重要影响。

为揭示我国新世纪以来耕地变化的基本状况,文章在界定耕地低效转化含义的基础上,以GlobeLand30为数据源,提取我国2000-2010年的耕地低效转化信息,采用洛伦兹曲线、泰尔指数、空间扫描统计法, 分析耕地低效转化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区域差异和聚集性;同时, 探讨耕地低效转化与海拔、坡度、原有耕地比例等的关系,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2000-2010年,全国耕地低效转化率仅为1.50%,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农牧交错带由于生态环境脆弱, 农牧转化、林草开垦和耕地撂荒等现象并存,耕地低效转化最为严重。

辽东半岛、浙江沿海和广东等地也存在一定的耕地低效转化高值聚集区。

而华南大部地区、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耕地低效转化并不严重,甘肃中部、宁夏、山西南部及四川盆地一带,以及东北平原也是较大的耕地低效转化低值聚集区。

(2)省级尺度上,约70%的耕地低效转化面积集中于西部省,内蒙古、云南、河北、黑龙江和新疆的耕地低效转化面积位居全国前5位。

而且,西部省份的耕地低效转化率达到2.6%,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河北、贵州、新疆、广西、山西、陕西的耕地低效转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值。

(3)县级尺度的耕地低效转化具有面积小、破碎度高、分布分散的特点。

超过70%的耕地低效转化发生在占全国耕地总面积20%的16个县, 其中15个县处于北方农牧交错带。

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和土地一直密不可分。

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流转市场、土地资源保护三个方面来探讨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土地承包制度是中国农村的基础经营制度,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个体承包土地,享受土地经营权,这使得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通过承包土地获得的收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土地承包制度还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减轻了农村的劳动力压力,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互动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然而,在土地承包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过于分散,限制了农民的规模经营能力,阻碍了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发展。

其次,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逐渐成为常态。

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使得农村土地的利用更加灵活多样,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农民通过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有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的农民或企业进行现代化农业经营,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土地效益,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费或租金获得稳定的收入,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然而,土地流转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土地流转交易成本高、流转市场规范性不强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限制了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后,土地的资源保护问题是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的流失和破坏问题日益严重。

土地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好土地资源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土地财政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

土地财政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

土地财政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土地财政体制改革成为了十分热门的话题。

土地财政体制是指国家在征收、调拨、处置土地时所形成的财政制度。

它的改革将会对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土地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与意义土地作为宝贵的资源,是我国的主要财富之一。

然而,在土地政策上,我们过去长期实行的是一种政府垄断式的土地征用和运营体制。

这种体制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农民的利益受损。

因此,我国开始了以合理征收、合理补偿、公正公开为目标的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财政体制改革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改革将逐渐实现土地市场化,促进土地的流转和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增加土地收入。

改革后,土地的流转等产生的税费均归各级财政所有,地方财力将得到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3.改善农民收入。

改革后,农民参于土地流转可获得更多利益,进而提高其收入水平。

二、土地财政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1.对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影响改革后,土地流转市场化将进一步打破原有土地经营权分割、农民土地流转难等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将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土地流转,并由此获得收益。

以此来增加农村社会保障,解决农民土地财产不稳定的问题。

2.对农民土地财产保障的影响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财产保障将得到提高。

土地市场化及土地相应的产权保障机制的完善,将会改善农村流转土地的交易机制和流转过程中涉及的安全风险等问题。

同时,制度的改革与健全,对农民土地财产保障更是有利。

3.对农民福利保障的影响土地流转市场化的推进,也将使得农民从过去的土地经营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相端,农民收入的增加,乃至农村保障确金体系的健全,对农民福利保障的力度释放越来越多。

4.农民权利的保障改革后,土地维权、土地补偿、转让土地经营权的问题将迎来重大的改善。

同时,农民的其他权利诉求也可以通过制度的完善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三、对土地财政体制改革的探讨1.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当前,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不平等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收益未达到应有的状态。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二、改革前的农村土地制度在改革之前,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能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来使用土地。

这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土地流转和使用权,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改革背景包括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的迫切需求等。

这些因素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四、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流转实现土地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变。

五、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土地流转为农民提供了流转收益,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可以通过流转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土地承包权流转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土地承包权流转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方面,土地流转可以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流转也为农村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土地支持。

七、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就业土地流转不仅提供了农民额外的收入,还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农民可以通过租赁自己的土地或参与合作社等形式创业就业,实现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有积极的影响。

流转收入可为农民提供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九、土地流转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进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农地占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同时,流转也可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发展,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十、总结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土地承包权流转等改革措施,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同时还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分析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分析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分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一环。

对于农村发展,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农村扶贫、农村流转市场等方面,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经济发展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往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和有效利用。

土地制度改革打破了农村土地的封闭性,使得农村资源可以更好地流通。

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出租或者流转给专业的农业经营者,使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规模化和专业化,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收入方面: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往农民过于依赖自耕自种的土地经营,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改革后,农民可以通过将土地流转、出租给他人获取租金,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此外,土地流转还促进了农民就业创业的机会,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收入和创业收入,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农村扶贫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改善农村扶贫工作。

改革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流转成农民个人的所有权,并可以用于农民的发展和创业。

这使得贫困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脱贫致富的机会更多,农村劳动力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地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

四、农村流转市场方面: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改革后,农村土地的流转更加便利,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形成之后,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流动和资源流动,带动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在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农村扶贫、农村流转市场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也应注重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改革能够平稳推进,产生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效果。

只有这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服务,为农民带去更多的福祉。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使用权资本化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使用权资本化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 中共 中央关 于推进农 村改革发展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 》 中指 出 , 按照依法 自愿有偿原则 , 允许农 民以 转包 、 出租 、 互换 、 转让 、 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 承包经营权 , 发展多种形式 的适度规模经营 。 在这 种形势下 , 积极探 索 、 改革 和创新农村 土地 资本 化的体制机制 , 创造让农 民通 过土地资本 化这一途径 , 使其手 中拥 有的最大 一笔财富——土地 ( 包括 宅
【 键 词】 新农村建设 ; 关 土地使用权 ; 资本化
【 中图分类号】 31 F2.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426 (000—040 10—7821)804—2
被土地资本 “ 武装起来 ” 之后 , 全方位地参与到 国民经济活动的 方方 面面 , 将彻底改变 中国经济 的产业 结构 、 消费结构 、 储蓄结 构、 投资结构。从 而使 中国经济 的增长更加稳定 。 3降低失业率 , . 社会将更加和谐 。 资本稀缺 到创造大量的 从 内生资本 , 为大 多数 中国人创造 出无限 的创业资本。 而, 将 从 让 许多 人的创业梦 想变成现 实 ,为全 社会创造 出大量 的就 业机 会。 随着就业机会增 加 , 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收入将 大大提高 , 人们 的生活水平也会显著提 高。 别是农村居 民的生活水平会 特 明显改善 , 乡差别将缩小 , 城 社会将更加和谐 。 4经 济 结 构将 日趋 合 理 , 融 服 务 更 加 发 达 。 有 以城 市 为 . 金 所 基地的服务企业 , 都需要拓展 自己的服务空 间。而农村是一个 潜在的广阔的市场 。当土地资本化使得这个市场变成显形市场 的时候 , 短期之 内 , 市服务行 业将 出现 突飞猛进 的增长 。这 城 样, 三个产业 的构 成比例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 具体地讲 , 第三 产业 占比将快速上升 。 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 , 资本 、 才和其它 人 资源涌向高效 率的服务产业 , 些高能耗低产 出的行业将被 自 那 动淘汰。围绕土地资本化的金融创新活动将 成为中国新一轮金 融改革 的强大推动力 。土地 资本化 , 法律 、 评估 、 测量 、 易 、 交 担 保、 抵押 等中介机构将 获得大量 的服务机 会 , 这些 中介 机构的 发展壮大 , 将从整体上 提升 中国服务行业 的服务水平。一旦农 业搞活 , 长期困扰决策者的教育 、 医疗卫生 、 养老等等问题都得 到新的支持力量 , 这些 问题也会大大缓解 。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与社会保障的关联探析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与社会保障的关联探析

旧合作医疗制度 ) 。总的来看 , 这一 时期农村 社会保 我 国农村社会保障是社会 保障体 系建设中 的一个薄 弱环节 , 大 中逐步建立 起来 ( 广 主要 农村社会 农村仍缺乏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 。当 前我国农村社会保 障是以土 障的主体是村集体 , 由村集体承担农村社会保障 的事务 , 但 农村社会保障 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为主要内容 的制度安排 。农村 现代社会保 障制度的 保障的层次有 所提 高; 由于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偏低 , 缺失以及对土地保障的依赖 , 已经严重 影响了农村 剩余劳 动力向 城镇 水平仍处于低水平 。 的稳定转移 , 影响了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 实现 , 影响了土地承包关 系的
3 家庭 承 包 经 营 时期 (9 8一) 、 17
在 2 世纪 7 0 O年代后期 , 徽、 安 四川 等农村 贫困地 区少数农 民 , 受 稳定 , 甚至影响了农村经济 的长远发展 。党 的十 七大报 告提 出要加 J 冒着 私 包产 到组 ~ 包产到户 ” 的改 快发展社会事业 、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 覆盖城乡居 民的社会 保障体 生活所迫 , 巨大风险 , 下开始尝 试 建立 这些做法后来被决策者所认可 , 并再次凭借政 治权 力向全国农村推 系。目前, 土地仍然是农民最后一道保 障线 , 实现由传统保 障向现代社 革 , 广。到 18 年底 , 93 全国 9 .%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 。随后几年 95 J 会保 障的过渡 , 必须考察农村土地制度与 社会保障之间的联系。
所提供 的保 障。现有土地制度在 某种程度 上影响 了农业增产和农民的增收, 使得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缺乏一 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建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 农地 流转机制 的必要务件 , 两项制度的改革应 当同时推 进、 配套进行 , 村社会保 障的改革应适 当先于土 农

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

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

个 比率 是相 当低 的 , 绝大 多数农 民工缺乏 相应 的社 会保 险 。据调 查 , 主要 原 因是 现 行城保 制度 的有 些政 策难
以完 全适 应农 民工 的特点 。失 地农 民更 是 陷 入 了“ 田无 地 、 业 无 岗 、 种 就 社保 无 份 ” 的尴 尬 境 地 。2 0 0 9年 经
接最 现实 的利 益 问题 。因此 , 研究 如何 构建 土地 流转 下面 向农村 居 民的社 会保 障体 系 , 有 重大 的意义 。 具 学术 界研究 农村 居 民社会 保 障制度 多是 从一 般社 会保 障 的角度 出发 , 出建立 “ 渡模式 ” 即促进 自我 提 过 ,
保 障和家 庭保 障相 结合 , 或者 是提 出 以土地 换社会 保 障 , 计相 应 的制度 。即使是 探索 建立 土地 流转下农 村 设 社会 保 障体 系 , 多也是 提 出对实 现 土地流 转 的农 民采 用一 次性 给 付 的补 偿 方式 。已有 研 究成 果 不 仅没 有 大 完全估 计 土地 流转对 农 民利益 的损 害 , 而且 忽略 了土地 流转 后农 村群 体 的分化 , 以及 农村 和城 镇社 会保 障制 度严 重脱 节 。鉴 于此 , 文拟 研究 实现 土地 流转 的农 村居 民社 会保 障制 度面 临的挑 战 和机 遇 , 出不能再 依 本 提 赖土 地继 续充 当农 民社会 保 障的最 后底 线 , 重新 理顺 我 国农 民社 会保 障 制度应 当遵 循 的思 路 , 阐述构建农 并
土地 为生存 基础 的农 民不 但 失去 了土地 , 失去 了依 赖土地 形 成 的众 多 权益 , 更 这就 使得 本来 人地 矛盾 突 出的
中国农村 面 临着极 不稳 定 的因素 。
土地 流转制 度 实施后 , 先受 到 冲击 的就是 因种 种原 因而失 去 土 地 的农 村 居 民 。截 至 2 0 首 0 8年底 , 现 实 土地 流转 的农 民总 数 已超 过 4 0 0 0万人 , 以每年 约 2 0万人 的速 度递 增 。我 国农 民工 总数 已近 2 , 4 并 0 2 5 2万 人 。而截 至 2 0 0 9年 9 底 , 民工 参加 社会 保 险 的人 数 仅为 1 5 9万 人 , 占农 民工 总 数 的 5 9 %①。这 月 农 31 仅 .8

土地资本化在农村社保制度建立中的过渡作用分析

土地资本化在农村社保制度建立中的过渡作用分析

土地的保障功能影响 了土地经营效率 的提高 。当在制度上把土地作为农村人 口
对政府职责认知不清 。在农村社会保 障制度 改革推进 的过程 中,政府应履行核 心 责任 ,特 别是政府在保障基金筹集上应 承担更 多财政投入责任。
化的形式有很多 ,主要包括:一是 土地租 赁。即农地所有权 主体或承包经营权主体
计资料表 明, 国仅有 4 %多的 乡镇建立 全 0 了社会保 障网络 ,享受社会保 障的农村人
土 资 化 农 社 制 建 中 地本在村保 度立 的 过 作用 析 渡 分
■ 秦响应 ’ 段迎君 博士生 ( 、河北金 融学院 1
2 中国人 民 大学 、 北京 10 7 ) 082
口仅 占农村 总人 口的 5 % 左右。 0 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 建国以来 , 国的 我
会保障缺乏 了解 ,参与不积极。特别是在
会保障方式 ,但土地的保障功能并没有随
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而增强 , 反而在不 断弱化甚至丧失。其一 , 土地保障功能的发挥主要有赖于农民所 占 耕地面积的大小和土地收入的高低 ,但无 论是农民的人 均耕地 面积还 是土地 收益在 农民收入中所 占比重都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其二 , 随着工业化 、 镇化 的推进 , 城 必然使 部分 农民永久 失去土地 ,从而彻底失去土 地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保 障基金筹集 的类似城镇社会保障的 模式 ;有在集体经济发达的 乡村可享受医 疗、 养老 、 上学等福利待遇的福利模式; 也 有 以国家 、集体与个人分别承担社会保 障 责任 的储蓄模式。这三种在实践中都存在 不 同程度 问题。前两者易使集体 、企业背
上 包 袱 ,并 不 存 在 良好 发 展 前 景 。 后~ 种 普 及 范 围 小 。 总 体 上 看 农 村 社 会保 障模 式 还不成熟。

论中国农村土地的过度资本化

论中国农村土地的过度资本化

论中国农村土地的过度资本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农村土地的过度资本化现象,分析其原因、影响及对策。

过度资本化,即农村土地被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通过对农村土地资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本文希望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以引导农村土地的合理、可持续利用。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梳理了农村土地资本化的过程和现状。

接着,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过度资本化的原因,包括政策导向、市场机制、社会需求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过度资本化对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本文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旨在引导农村土地的合理资本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解决中国农村土地的过度资本化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农村土地过度资本化的定义与表现农村土地过度资本化,指的是在农村土地市场中,资本过度介入和投机行为泛滥,导致土地价格异常上涨,土地资源配置严重扭曲,进而威胁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稳定的现象。

其定义核心在于“过度”,即资本对农村土地市场的干预超出了正常的市场调节范畴,形成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的挤压。

农村土地过度资本化的表现多种多样。

土地价格飞涨是过度资本化的直接体现。

投机资本的涌入,推动了土地价格的快速上涨,远远超出了其实际价值。

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严重扭曲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

土地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过度资本化的重要表现。

在资本利益的驱动下,大量优质土地被用于非农业用途,如房地产开发等,导致农业生产用地紧张,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农村土地过度资本化还表现在农民权益的受损上。

农民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在过度资本化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他们的土地被高价收购后,往往难以获得合理的补偿,生活陷入困境。

同时,过度资本化还可能导致农民失去对土地的控制权,进而影响其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社会经济转型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社会经济转型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社会经济转型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推动农村社会经济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农村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过去,土地集体所有制限制了农民对土地的有效流转和使用。

而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入股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和经营需求,通过出租土地或参与合作社等形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其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过去,农村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经济活动。

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农民可以将土地流转到规模化经营的企业或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和加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同时,农民也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经营,参与农村旅游、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依靠土地资源实现更加丰富多样的经济活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再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村社会服务提供了新的支撑。

过去,农村的社会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农民面临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问题。

而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农民可以通过将土地流转给规模化经营主体,获得更多的租金和分红收入,为解决教育、医疗和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

此外,土地流转还可以促进规模化经营主体的发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专业人才进入农村,改善农村的社会服务设施,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过去,土地权益分配不公导致农民之间的纠纷和矛盾较为突出,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而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入股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更加合理的保护和分配,减少了土地纠纷类事件的发生。

农民可以通过参与合作社等形式,实现利益的共享和公平分配,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探析农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关系

探析农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关系

探析农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关系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地流转成为了一种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有效方式。

它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然而,农地流转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与农村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首先,农地流转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积极影响。

通过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这将有助于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同时,流转土地还将促进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增强政府对农民社会保障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其次,农地流转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负面影响。

当前,在农村地区,随着国家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但该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通过流转土地,可能会导致土地集中化,导致一些企业通过租赁和经营土地获利,而忽略了农民的生计和基本福利。

此外,农地流转还可能导致一些农民失去土地财产,失去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手段,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

因此,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应该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考虑进去,打造出一种既有利于农民的生产、也能保障农民的生活的流转模式。

首先,要提高农民的土地租金收益,使流转土地的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

其次,要加强政府向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险等方式来保障农村社会保障。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流转土地的监管,加强土地经营主体的规范管理,确保农民的权益得到保护,社会保障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总之,农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密切。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在推行农地流转的同时,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加强投入、规范管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计和社会福利。

这样,才能够实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土地资本化在农村社保制度建立中过渡作用解读

土地资本化在农村社保制度建立中过渡作用解读

土地资本化在农村社保制度建立中过渡作用解读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对于农村社保制度的建立,土地资本化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本化在农村社保制度建立中的作用和意义。

1. 土地资本化的定义土地资本化是指农村土地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各种方式转变成资本,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的过程。

土地资本化包括土地承包、流转、抵押等多种形式,通过将土地变为资本,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 土地资本化的意义土地资本化在农村社保制度建立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2.1 增加农村社保基金来源土地资本化可以为农村社保制度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

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农民可以获得经济收益,为农村社保基金的积累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土地承包和流转还能够提高农民的土地收入,提高农民的社保参保意愿。

2.2 促进农村社保制度建立的可行性农村社保制度的建立需要稳定而可靠的基础,而土地资本化为农村社保制度建立提供了可行性。

通过土地承包和流转,农村经济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农村社保制度提供支撑。

土地资本化还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为农村社保制度提供更稳定的经济基础。

2.3 提高农村社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本化可以提高农村社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和长期稳定性。

通过土地承包和流转,农民可以获取更多的土地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增强参保的积极性。

同时,土地资本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社保制度提供更稳定的基础。

3. 土地资本化在农村社保制度建立中的作用土地资本化在农村社保制度建立中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3.1 提供经费支持土地资本化可以为农村社保制度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

通过土地承包和流转,农民可以获得土地经济收益,为农村社保基金的积累提供支持。

3.2 增加参保意愿通过土地资本化,农民可以提高自身的土地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这可以增加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社保制度建立的顺利进行。

以土地资本化为核心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以土地资本化为核心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作者: 郭正模
作者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出版物刊名: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页码: 53-56页
主题词: 社会保障;社会养老;农村;制度设计
摘要: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这除了过多地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的、二次分配的和外部的支持方式外,主要是未能真正启动广大农村家庭和农村集体经济资源的内生性活力。

通过全面实行土地资本化,构建“以土地换社保”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

有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土地在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土地在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土地在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摘要]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一直以来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某种程度上,土地是广大普通农民的生存基础。

而文章将重点剖析当前农地承担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的内容,就目前的现状与背景框架给出具体的政策性意见和建设性建议,旨在为我国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地;农村社会保障;农地保障功能;现代农业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与农村实行有区别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城市地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其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共同负担。

①而由于一直以来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经济又不发达,完全依靠由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现实的,在这一背景之下,土地就成为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

1998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即,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对于广大普通农民而言,其具有生产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

而由于我国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长期以来被过分的重视。

下面本文将从土地在社会保障中起主要功能、功能弱化、及为缓解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一一论述。

一、我国当前农地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长期以来,土地在农民社会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指当农民没有充足的财富积累,没有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或非农收入,在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土地收获物供给基本生活资料,或者以土地收入作为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和抵御社会风险的主要手段。

②我国目前农地所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土地是普通农民的生存基础我国农民凭借相对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从经营土地中获得最基本的收入,而土地经营收益仍然是我国广大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摘要】近些年随着农村新型的城镇化,工业化的转变,新型的“城乡结合,统筹相容”的新发展模式正逐渐的改变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

它一方面对农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土地社会保障上的不足,我国农村提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社会保障出现了一些阻碍,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农村土地的流转。

本文基于对农民社会保障重要性的理解,继而提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不足,最后针对上述不足,提出建设性的保障措施,务求能够做到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作出略微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农民利益我国历年以来都是以农业大国著称,农民一直都是我国经济中的主力军队伍。

同时我国又是个人口大国,存在着地少人多的现实性问题,城市经济的不断增长发展,人地面积的比例越加的紧张,欲想缓解这种紧张的局面,必须要做到灵活的运用农村土地流转。

利用提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和高效率利用手段。

这种类似于土地革命的方法,有利于完善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社会的保障上的不足,也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上的一条并经之路。

1.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社保的重要性自从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一直是我国农村生活的经济经营体制的大前提,农民都因此而加大了对生产上的积极性,农民的经济生活也随之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而由于农村的土地日益减少的原因,一般的农户很难在土地上下足本钱,做到长远投资,导致农户的农业生产条件一时间得不到回报。

农户所拥有的土地资源故而也得不到足够的利用和合理分配。

而农村土地流转的出现激活了这一现象,让农村经济在这一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进一步协调性的发展。

它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加快了农产业的快速化进程。

由于现代重商业的经营倾向,使得很多农民为了生产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土地。

这样一来农民的土地便被荒废到一边,而另一方面,部分私营业主开始扩张经济农业田,却没有投资的农业田,而农业土地流转的好处在于,可以合理的规划农业田,确保农民的社会保障制服,增加农村集体的经济能力,完成土地的增值,开展土地的特点经营,实现土地投资的多元化发展,那些私营的投资商在和农民进行土地协商后按照经济市场对土地的需求,将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这种经济上的投资和重视往往会比农民本人更加有利于对土地农田的改造的投资,解决了农业基础建设中投资不足的缺陷。

试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析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角度出发

试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析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角度出发

试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析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角度出发关于试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析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角度出发的论文报告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就试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析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影响,从中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影响1. 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增加收入来源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

在现有土地制度下,农民土地的产权不明晰,不利于耕作及养殖等活动。

改革后,农民可以再所有权、出租权、承包权和抵押等方面享有更多的自主权,这将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改革后农民将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租金和承包费用,收入来源将更多元化,便于农民参加养老保障。

2. 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提供资金来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收回重新分配使土地进一步利用,变废为宝,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提供资金来源。

可提高农村保险、福利、医疗、教育、环保等方面资金投入,为农民养老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3. 加强农民的动产保障农民的资产并不仅限于土地,还包括牲畜、耕具、房屋等动产。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加强对农民动产的保护,为农民养老建设提供更完善的保障。

改革后,农民拥有土地证或土地权证,将更容易受到保险公司的关注和信任,便于获得更好的养老服务。

4. 促进农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完善农民社会保险制度。

目前,农民社会保险制度相对不完善,退休、疾病、伤残等失能状态时的保障缺乏。

以土地为基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纠正这一不平衡,可以通过实行周期内土地出租或者出卖所得到的资金来支付农民的养老金,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

5. 促进城乡间社会保险制度协调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协调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本化在农村社保制度建立中的过渡作用分析
内容摘要:土地保障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但其保障功能不断弱化,并且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改革的最终目标,但现实中又不能一蹴而就。

土地资本化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过渡选择,是衔接土地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较好选择。

关键词:土地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土地资本化
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
(一) 使农村土地已无法承载农民对保障的需求
长期以来,土地是我国农民的主要社会保障方式,但土地的保障功能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反而在不断弱化甚至丧失。

其一,土地保障功能的发挥主要有赖于农民所占耕地面积的大小和土地收入的高低,但无论是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还是土地收益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都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其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必然使部分农民永久失去土地,从而彻底失去土地基本生活保障。

(二)土地所赋予的保障功能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土地的保障功能影响了土地经营效率的提高。

当在制度上把土地作为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载体时,拥有一定数量的相对平均的土地就成了每一个农村人口基本生存权的体现。

土地按照肥瘠、位置的远近被分割成细碎的小块,而且根据农村人口的变动情况对承包地频繁地进行调整,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严重地影响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以土地基本生活保障功效为主的土地关系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已经有大量农民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但由于基本被排除在城镇人口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此,他们大多视土地为自己最后一道生活安全保障,宁可粗放经营甚至撂荒弃耕,也不愿意放弃农地承包权。

这使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都以兼业转移为主。

这必将严重制约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直接建立全面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困难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对土地的保障功能估计过高。

尽管土地功能弱化的现实客观存在,但有关部门仍以土地尚能满足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求和应对一定的生存风险为准制定相关政策,导致对其建设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准备不足。

对如何具体实施农村社会保障认知不足。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农村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定位不明确。

对农民由城镇化、老年化等所引发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的迫切性及忽视农村社会保障或保障不足带来的不良后果认知不足。

总体来说,农村发展滞后,农村人口数量控制困难、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较为广泛。

对政府职责认知不清。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政府应履行核心责任,特别是政府在保障基金筹集上应承担更多财政投入责任。

(二)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滞后
保障规模小,社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农民的保障还主要依赖于家庭和土地,国家仅对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依靠的老、弱、病残等情况实行五保制度。

统计资料表明,全国仅有40%多的乡镇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享受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仅占农村总人口的50%左右。

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建国以来,我国的各类农村社会保障形式中,除五保制度和优抚保障属一直比较稳定的制度化保障外,其他社会保障形式往往缺乏稳定性和制度化;农村救助体系又存有许多弊端,没有合理、统一的困难补助标准;农村老年人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比例高达64.2%。

保障模式欠成熟。

现行的农村保障模式大致有以经济实力雄厚的乡镇企业承担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类似城镇社会保障的模式;有在集体经济发达的乡村可享受医疗、养老、上学等福利待遇的福利模式;也有以国家、集体与个人分别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储蓄模式。

这三种在实践中都存在不同程度问题。

前两者易使集体、企业背上包袱,并不存在良好发展前景。

后一种普及范围小。

总体上看农村社会保障模式还不成熟。

管理欠规范和缺乏法律保障。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一些地方的乡村或乡镇企业制定了社会保障办法和规定,有些保险公司也在农村开展工作,形成了“多龙治水”的管理格局。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严重滞后,几乎没有一部同农村社会保障有关的全国性法规。

(三)农民社会保障意识较为淡薄
目前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淡薄,对社会保障缺乏了解,参与不积极。

特别是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低,要农民缴纳保险金比较困难。

土地资本化是向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过渡的有效选择
(一)土地资本化的形式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本文所称土地资本化是指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资本化,它之所以可以被“资本化”,是因为这种权利像其他资本一样可以给当事人带来收益。

土地资本化的形式有很多,主要包括:一是土地租赁。

即农地所有权主体或承包经营权主体在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或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将农地使用权转让给受让人,并获取一定经济收入的市场行为。

二是土地股份合作制。

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其他的农户或者工商企业等农业投资者形成股份合作经营关系,建立股份合作企业,并按股份获得股息和红利。

三是土地信托。

农村土地的所有者、承包者作为委托人基于对特定的人或者服务机构(即受托人)的信任而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信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进行经营、管理、处置,并将因此而获得的收益归属于特定的受益人(通常就是委托人自己)。

四是土地使用权买卖。

包括“四荒地”拍卖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一级市场。

五是土地使用权的证券化。

所谓土地使用权证券化,就是把由农村土地使用权能够获得的收益,作为抵押品(担保),发行证券(包含土地债券和股票),然后把这些证券在证券市场上向广大投资者出售。

土地使用权证券化是土地资本化的高级形式。

我国农村很多地方已开展了土地资本化的试点。

其中土地租赁制开展得最广,与土地租赁制相比,土地股份制与土地信托的推行并不广泛。

至于土地使用权证券化,因需要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大型社团法人与金融机构的参与,涉及的技术和操作程序复杂,我国目前一般难以启动,但必然会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土地资本化是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过渡的有效形式
1.有助于提升土地对传统农业经营者的自我保障功能,进而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奠定基础。

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主要依赖土地保障,农村土地资本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通过将细碎的土地集中成片,便于实现各种形式的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土地资本化也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增加农业的资金投入,推动农业发展。

这些都有利于农民土地经营性收入的增加,自我保障功能的提升,为将来社会保障增加储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