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业病虫草鼠害群体发生规律资料精

合集下载

西藏农业害虫防治技术

西藏农业害虫防治技术

第五章西藏农业害虫防治技术【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西藏农业植物各类害虫的防治措施,难点是其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要求学生掌握西藏农业植物的主要害虫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并了解其分布和危害;掌握西藏农业植物害虫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重点掌握西藏农业植物害虫的防治措施。

第一节鳞翅目害虫一、黄地老虎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Schif)〕属鳞翅目夜蛾科。

分布于欧洲、非洲、前苏联、朝鲜、日本、印度、锡金等,在我国分布于全国各省。

西藏的拉萨、边坝、澎波、林芝、米林、昌都、八宿、萨迦、加查、乃东、察雅等地都有发生,为拉萨河谷地区地老虎的优势种。

幼虫可为害小麦、青稞、豌豆、玉米、马铃薯、油菜、白菜、萝卜、甘蓝、灰灰菜、野燕麦、然巴草等多种作物及杂草。

青稞、小麦往往刚出苗就开始受害,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需要重播。

有些菜田大白菜腐烂较多,与幼虫的钻心为害有一定关系。

近几年还发现幼虫在温室和大棚中为害青椒幼苗等。

(一)形态特征1.成虫老熟幼虫体长14~19mm,翅展32~43mm。

触角雌蛾丝状,雄蛾双栉状,分枝长而向端部渐短,约达触角2/3处,端部1/3为丝状。

前翅黄褐色,全面散布小褐点,各横线为双条曲线,但多不明显,变化很大。

翅上肾形斑、环形斑、棒形斑都很明显,各斑的边缘黑褐色,中央暗褐色。

后翅白色,前缘略带黄褐色。

2.卵扁圆形,底平,高0.44~0.49mm,宽0.69~0.73mm,纵棱显著比横道粗,不分岔。

初产乳白色,以后逐渐出现淡红色斑纹,孵化前变为黑色。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3~45mm,头宽2.8~3mm。

头部黄褐色,颅侧区有略呈长条形的黑褐色斑纹。

唇基三角底边略大于斜边。

无颅中沟或仅有很短一段颅中沟,额区直达颅顶,呈双峰。

体淡黄褐色,背面有不太明显的浅色条纹,表皮多皱纹。

气门椭圆形,气门片黑色,气门筛颜色很浅。

腹足趾钩12~21个,臀足趾钩19~21个。

臀板有两大块黄褐色斑,中央断开,小黑点较多,基部及各刚毛间都有分布。

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

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

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西藏天然草原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大量的关注和保护。

然而,近年来,西藏天然草原的鼠害问题逐渐严重起来。

鼠害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对牧民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

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成为保护西藏天然草原的当务之急。

一、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1. 鼠害种类西藏天然草原主要存在两种鼠害,分别是草地害鼠和田间鼠害。

草地害鼠主要包括飞蝗、草原鼠以及地穴鼠等。

而田间鼠害主要指野生鼠类带来的农田蚁鼠害。

2. 鼠害规模近年来,西藏天然草原鼠害规模逐渐扩大,对当地的农田、牧场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的农作物和草原植被被破坏,导致牧民们的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3. 鼠害原因鼠害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

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使得鼠类繁殖环境得到了提供。

人类活动以及无序的开发利用也为鼠害提供了条件。

二、西藏天然草原鼠害的危害1. 生态破坏鼠害对西藏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2. 经济损失鼠害直接影响了牧民们的农田和畜牧业生产。

大量的作物和草地被破坏,导致牧民们的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三、西藏天然草原鼠害的防控措施1. 早期预警建立鼠害早期预警体系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鼠类数量、活动范围以及饮食习性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前预知鼠害的发生。

2. 森林防火草原鼠类多是以草地作为食物和住所,而草地往往是由森林环绕的。

加强森林防火,有效控制森林火灾,也是防治草原鼠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3. 生态保护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合理调控牧畜数量,保持草场的平衡,减少鼠类栖息地的形成。

4. 科学防治推广科学的鼠害防治技术和方法。

通过捕鼠器、网络电子设备等方式,监测鼠类数量,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也要加强对农作物和粮库的管理,避免鼠类造成的破坏。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西藏天然草原鼠害问题的写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鼠害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危害。

分析青稞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分析青稞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分析青稞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摘要:我国经济水平和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青稞(Hordeumvulgarevar.nudum)属于禾本科大麦属的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又称裸大麦、仁大麦、元麦和米大麦等。

目前,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等高寒地区,在西藏是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农作物,始终占西藏自治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70%以上。

在西藏的经济和生产生活中,青稞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作为藏民不可替代的主粮,维护和保障了藏民在高原地区健康的生活,青稞产量的丰产直接关系到藏区政治稳定和经济建设。

青稞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对藏区粮食安全、维护藏区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青稞;病虫害;发病规律;防治方式引言青稞病虫害防治与青稞资源安全、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密不可分。

相关部门应结合传统病虫害防治方式弊端,以及青稞病虫害特点和产生原因,积极采取无公害防治措施,通过在理念及技术领域的革新,更好地满足当前青稞病虫害防治需求,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此外,相关人员应积极在养护手段、防治技术及管理体系上发力,全力发挥无公害防治技术优势,提升青稞病虫害的控制效果,推动我国青稞资源和谐稳定发展。

1青稞常见病害及发病规律1.1斑点病青稞斑点病病菌主要是以孢子或菌丝的状态进行传播,处于土壤内经过雨水和空气渠道传染。

该项病菌处于高温高湿状态下生长速度极快,特别是25℃气温中出现概率极高,发生阴雨天气以后也会容易产生青稞斑点病。

发病后,叶片呈现出不同形状的黑褐色小斑块。

对此,须及时病叶摘除,如不及时处理,严重阻碍植株正常生长。

1.2黄矮病青稞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病毒侵染引起的,蚜虫是传播媒介,主要症状为植株黄化、红化、矮化,分蘖增多,叶片变硬、变脆,从叶尖开始发黄,逐渐沿着叶脉扩展到叶片基部,可造成青稞减产40%以上,局部田间可减产60%~90%。

西藏草原鼠虫害危害及防治措施

西藏草原鼠虫害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 要:草原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下,不断发生演替变化,因此只有科学合理利用草原,才能保障草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主要是通过草原鼠虫害的危害及草原鼠虫害防治措施来论述草原保护的重要性与合理利用技术。

关键词:草原;鼠虫害;防治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而西藏拥有天然草地0.83亿hm2,占全国草地资源总量的20%,是牧区和半牧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是牧民增收的基础和赖以生存的场所,随着畜牧业迅速发展,对草场的需求不断增加,草原的载畜量不断增长,加上当地农牧民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缺乏科学认识,导致当地的草原出现严重的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草原沙漠化、爆发鼠虫害是当前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现实,因此,防止草原鼠、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减轻或消除鼠虫害造成的损失,事关草原生态环境改善和国家生态安全,事关草原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就有重要作用。

1 草原鼠虫害发生的原因1.1 草原鼠害发生的原因西藏草原畜牧业多是传统的放牧业,靠天吃饭,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对草场生产力缺乏科学认识,对草原只供不养,加上农牧民缺乏保护草场地意识,盲目的追求牲畜存栏数,使草场载畜过量。

长期超载放牧导致草原退化,不仅影响草原一些植物的再生能力,使植被生物量减少、群落稀疏矮化、优良牧草减少、劣质草种增生.有研究表明,草原植被覆盖度和高度是鼠类选择栖息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当植被达到一定高度时,即不适应鼠类栖息,也就是说草原植被越好,越不利鼠类栖息;草原植被越不好,鼠类活动越猖獗。

1.2 草原虫害成灾原因草原生态环境其承载力是有限的,一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气温升高、温暖利于虫卵越冬,虫害增加;二是超限度的利用草原,使草原生态环境变劣、草场退化、沙化,不仅让害虫天敌种类和数量剧减,食物链破坏,而且为害虫繁衍和种群扩散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环境条件;三是西藏草原面积大,虫害发生面积大,分布广,受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每年防治比例太小,未防治区域巨大的残留虫口基数为次年虫灾暴发留下隐患,导致年年有虫灾。

西藏自治区农田草害发生与防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西藏自治区农田草害发生与防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变,燕麦草、白茅草、雀麦草和其他类杂草发生面积均
呈加重势头。
其次,燕麦草、雀麦草、白茅草、其他类杂草,2015
年 发 生 面 积 比 2001 年 增 幅 分 别 达 到 26% 、300% 、
32%、65%.雀麦草、白茅草、其他类杂草,发生面积虽
然比燕麦草、野油菜和灰灰菜要小,但是发生势头保
持稳定增长,增幅大于发生面积最大的燕麦草。
107
64
30
3.2 32
2007 105 106
66
28
3.5 21
2008 103 103
65
20
3.9 25
2009 110 107
78
31
4.7 32
2010 108 110
68
33
4.9 26
2011 106 106
70
30
4.5 31
2012 113
90
74
30
5
29
2013 109
91
《西藏科技》2018 年 1 期(总第 298 期)
是也存在安全性不高等问题。防治白茅草等恶性杂 草,极个别地区采用休耕、或者作物收获后,在杂草绿 叶和茎秆上喷施草甘膦,通过杂草地上组织的内吸传 导使地下根茎枯竭死亡。 2.2 农业防治措施力度减弱,仍是主要防治措施之一
跟内地兄弟省市(自治区)相比,西藏自治区农田 杂草防治方式除化学防治措施之外,保留和沿用了适 合当地实际的传统农业措施,如秋翻、京玛蘖、中耕除 草等。传统农业措施对农田草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 果,较化学农药更安全、成本更低、更易于推广。这也 符合了农业部及上级单位农药使用零增长目标行动 要求。 2.2.1 秋季深翻。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农区雨季较短, 干旱少雨,加之气温偏低,绝大部分农区实施一年一 熟的农耕制度。全区大部分农区具有良好的秋翻习 惯。即秋季作物收获后,趁农田墒情良好,采取深翻, 一方面把白茅草等恶性杂草的地下节茎翻到地表晒 死;另一方面,打破和缩短双子叶杂草等其他杂草次 生结果机会,达到减少来年发生杂草的目的。 2.2.2 早春“京玛蘖”。“京玛蘖”也叫“扎扭”,技术要 点是根据当地气温、海拔等客观条件,确定土壤“京玛 蘖”时间。早春当最低气温上升到 2℃、地面解冻时浇 水,待田间湿度适宜时,浅耕细耙,使土壤增湿、疏松、 保墒、为土壤中燕麦草和雀麦草等禾本科杂草、灰灰 菜和野油菜等双子叶杂草的种子萌发创造有利条件, 诱发杂草种子大量出苗,待长到 2-3 片叶时深耕,将 已出苗的杂草翻入土中闷死,从而达到综合治理杂草 的目的。从全区 35 个粮食主产县来情况来看,普遍具 有实施“京玛蘖”的传统习惯。“京玛蘖”可有效减少农 田草害的发生,并大大降低田间管理期间化学除草剂 的施用量。 2.2.3 中耕除草。一直以来,西藏广大农区保留了中 耕除草的传统农艺措施。主要是农作物苗期至分蘖 期前期采取人工锄草和机械中耕,重点防除双子叶杂 草,不仅达到除草的目的,也起到了保墒、提高土壤通 透能力的目的,给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另 外,作物生育期采取人工拔除禾本科杂草和野油菜等 其他阔叶杂草,将拔除的杂草作为圈养牲畜的饲草, 既防除田间杂草又能饲养牲畜。耕地面积较少的山

西藏地区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西藏地区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西藏地区病虫害防治需要从生态学等各个角度分析,确保以保护地区生态平衡为根本。

与此同时,也需要研究生物链,确保部分病虫能作为天敌的使用材料,保护天然生态环境,减少由于病虫害防治工作所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在选择农药时也需要尽量降低农药对生物平衡的损害,保护农作物能正常生长与发育,降低病虫害带来的损失,确保粮食的高产、高质量。

本文重点分析在西藏地区所产生的病虫害问题,并以此探究解决策略,为西藏地区农业经济提升奠定基础。

一、西藏地区农业病虫害防治现状面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藏地区也更重视农业的绿色发展,并为此投入大量资金以及人力、物力等,推动西藏地区农业快速发展,确保粮食产量能更为稳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病虫害防治一直与粮食生产安全紧密相连,因此,在种植中必须加大对安全生产监督力度,贯彻病虫害防治具体策略,从多角度了解病虫害的原因,进而有效防控,确保西藏地区农业能可持续、健康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以下是主要分析:1、技术不足西藏地区对农业方面较为重视,能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但基层的生产安全管理方面仍旧存在不足,对病虫害的防治指导工作不到位,基层农业生产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全面了解病虫害防治技术,也没有形成学习意识,更不能准确应用在实际中,学习中理论较多,实践较少。

另外,基层农业宣传政策也不及时,致使西藏地区绝大多数种植户只能根据传统经验以及当地气候等,选择更为合适的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

但由于环境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病虫害种类相对增多,种植户仅仅依靠过往防治经验,不能及时有效地减轻病虫所带来的危害。

经济发展不仅带来病虫害的种类增多问题,也导致各项种植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但西藏地区种植户受到当地条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病虫害防治活动仍旧无法具体实施,面对现实的巨大挑战。

2、依赖农药在病虫害防治时,经常运用的一种方式是化学农药喷洒,这也是重要的防治途径。

西藏主要地下农业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西藏主要地下农业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西藏主要地下农业害虫的发生与防治作者:周忠会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22期摘要:地下害虫是指危害期在土中生活的一类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地老虎和金针虫等,这类害虫种类繁多,危害寄主广,不仅危害蔬菜,还危害青稞、小麦、玉米、果树苗木等。

它们主要取食作物的种子、根、茎、块根、块茎、幼苗、嫩叶及生长点等,常常造成缺苗、断垄或使幼苗生长不良。

因此,必须了解地下病虫害的发生,并加强其防治。

关键词:地下害虫;发生;防治1 西藏主要地下害虫的发生1.1 蛴螬成虫于傍晚出土活动,20~21时活动最盛,22时以后逐渐减少,具弱趋光性,一般灯下诱到的虫量仅占田间实际虫量的0.2%左右,具有假死性,受振动或惊忧即坠地假死,飞翔力弱,活动范围以虫源地为主,主要集中在田边、沟边或地头等非耕地,喜食杨树、大豆、花生等作物的叶片,其将卵产在这些树木附近田块或耕地内,单雌产卵在32~188粒,平均102粒,散产于土壤6~15粒深入,每次产卵3~5粒,多者10余粒,相互靠近,在田间呈粒心分布。

幼虫有3个龄期,全部在土壤中度过,随着一年四季土壤温度的变化而上下潜移,3龄幼虫历期最长是主要危害虫期。

1.2 金针虫沟金针虫一般3年1代,少数2年、4~5年或更长时间才完成1代。

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一般越冬深度15~40cm,最深可达100cm左右,越冬成虫于3月下旬~4月上旬,10cm 土温10℃左右时开始出土活动,土温在12~15℃时达活动高峰,产卵期从4月上旬~6月上旬,卵期31~59d,平均42d,5月上、中旬为卵孵化盛期,孵化幼虫为害至11月上、中旬,开始在土壤深层越冬,第2年3月底,越冬幼虫开始上升活动,3月下旬~5月上旬为害重。

随后越冬,幼虫期长达1150d左右,直至第3年8~9月,幼虫老熟,钻入15~20cm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12~20d,9月中旬开始羽化成虫,成虫当年不出土,仍在土室中栖息不动,第4年春才出土交配,产卵成虫寿命220d。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的鼠害活动规律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的鼠害活动规律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的鼠害活动规律
1.季节性:鼠类的活动通常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规律,与高原的气候和植被变化密切相关。

在春季和夏季,随着气温升高和植被生长,鼠类的活动逐渐增加,觅食和繁殖活动较为频繁。

而在秋季和冬季,随着气温下降和植被减少,鼠类的活动相对减少。

2.昼夜节律:大多数鼠类在夜间活动较为活跃,白天则相对较为安静。

这与它们的觅食习性和避免天敌有关。

鼠类通常在夜间觅食,寻找植物、种子、根茎、昆虫等食物。

3.栖息地选择:鼠类在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中选择适宜的栖息地。

它们通常喜欢在草丛、灌木丛、河岸、湿地边缘等地方活动,这些地方提供了适宜的遮蔽和食物资源。

4.社会行为:一些鼠类具有社会行为,如鼠群活动和领地争斗。

它们会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有领导者和追随者,并且会保卫自己的领地,对入侵的同类进行争斗。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的鼠害活动规律可能会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因此,对于鼠害的监测和防控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以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西藏青稞种子田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西藏青稞种子田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西藏青稞种子田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民种植意识的提升,西藏青稞种子田的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日益受到关注。

西藏自治区青稞种植常见病虫害及防治办法分析

西藏自治区青稞种植常见病虫害及防治办法分析

西藏自治区青稞种植常见病虫害及防治办法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农业发展效果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而西藏作为我国的高寒区域,相对来说其自然环境就比较特别,能够进行种植的作物种类不多。

而青稞是在高寒地区的种植十分广泛的一种农作物,同时也是当地居民日常饮食的重要原材料。

在新时期发展的今天高寒地区要想更好地进行青稞种植就需要对于其相应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手段进行研发与使用。

在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且技术手段逐渐成熟化的背景之下,也常常有这样一定的病虫害现象的出现且愈加频繁,严重时就会导致青稞的产量不断下降,进而给当地的青稞种植户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因此本文就青稞病虫害的相关防治意义以及防治手段进行一定分析,以提升西藏自治区青稞病虫害防治相关工作的工作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推进青稞的增产丰收。

关键词:青稞;病虫害规律;防治引言:青稞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稞大麦”,是我国高原地区十分常见且有着重要地位的农作物,青稞的种植生产对于我国整个农业的发展都有着推动作用。

因为其有着十分优秀的营养价值也开始受到不同地区人民的关注和喜爱。

一般可以用于制作食物或者是酿成有名的青稞酒。

但是在相对传统化的种植模式中,有一些种植户的经验相对不足,对于相关的知识也比较匮乏,在对于青稞的种植之中就十分容易出现病虫害现象,对于其种植的青稞品质以及产量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为了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改变,帮助这部分种植户更好地进行种植以及收获就需要对于青稞常见的一些病虫害原因以及防治手段进行探析。

1青稞概述青稞是禾本科和大麦属的一种一年生的草本类植物,一般可以长到接近一米。

同时其两边的叶鞘较为光滑同时有着叶耳,能够相互地抱茎且三秆直立。

青稞一般为我国的西北部地区以及西南的部分省进行栽培,其生长習性相对来说适合在高原地区的比较清凉区域,对于寒冷天气的抗压能力十分的强。

与此同时青稞的成熟期一般来说都会比较短,最终收获的效果也十分的好,成熟的时期也相对较早。

青藏高原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对策

青藏高原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对策

青藏高原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对策1. 引言1.1 青藏高原玉米种植现状青藏高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玉米种植区域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青藏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氧气稀薄,辐射强烈,风大日照充足,具有光照时间长、紫外线强、气温差大的特点。

这些因素对玉米生长发育和病虫害的传播都有较大影响。

青藏高原的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玉米种植以自然散播和农民种植为主,种植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青藏高原地处高原,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常常出现干旱、洪涝、地貌复杂等自然灾害,给玉米生长带来一定困难。

青藏高原也具有良好的光照条件和充足的阳光,同时气候寒冷也能减少一些病虫害的发生。

农民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确保玉米能够正常生长和丰收。

在未来,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青藏高原的玉米产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1.2 病虫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病虫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青藏高原玉米种植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在青藏高原地区,玉米生长季节较短,气温较低,湿度较高,这些条件非常有利于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

病虫害会导致玉米植株受损严重,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进而降低玉米的产量。

1. 造成玉米植株凋亡,影响正常生长;2. 寄生在玉米植株上,吸取养分,导致植株体弱;3. 传播病毒,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4. 形成疫病,造成大面积的减产或死亡。

病虫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将影响到青藏高原地区的玉米生产,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计。

开展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对策,提高玉米的抗病虫能力,是提高青藏高原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2. 正文2.1 青藏高原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特点青藏高原地处高海拔、低温、干旱的特殊环境下,玉米种植受到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青藏高原玉米主要病虫害包括玉米螟、玉米叶斑病、玉米赤霉病等。

西藏春青稞种植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

西藏春青稞种植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

西藏春青稞种植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摘要:春青稞是高原地区十分常见的农作物,大部分分布在青海、西藏等地,其特点是耐寒性强、营养成分高。

春青稞作为藏区人民的食粮、牲畜饲料都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

作为高原地区重要的农作物类型,为高原地区的食品市场供应以及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随着春青稞产量的不断增加,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对春青稞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春青稞;种植技术;常见病虫害春青稞是西藏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保证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农作物。

西藏春青稞生产发展政策十分利好,单产潜力巨大,其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

一、西藏春青稞种植技术(一)选地整地技术青稞适合生长在较为寒冷的高原地区,其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适应性,对于土壤没有过多要求,使用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就能够显著提升青稞的产量品质。

选地整地是培育青稞的前期阶段,青稞种植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土壤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青稞的产量与品质。

所以想要有效提升青稞的产量和品质,需要对青稞种植地区的土壤条件以及气候环境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也应该对青稞生长习性进行详细了解,根据二者情况做好整地工作。

首先是选地阶段。

应该综合考虑到青稞对于光照、水份以及土壤的需求,选择高海拔、光照时间长且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种植青稞[1]。

与此同时,需要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环境因素,选择适应性更强的青稞品种,这样才能够保证稳定青稞的产量,有效促进青稞高产,提升青稞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其次是整地阶段。

需要了解该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类型,使用更加符合实际的整地方法。

如果之前该地区曾经种植过小麦等农作物,就需要使用深耕的方式进行整地,并且需要做好田间的除草施肥工作,保证青稞种植地能够更加适应青稞的成长发展。

(二)播种技术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高原地区的农作物基本上都是一年一熟,所以青稞种植可以选择连年连作的方式。

与此同时,需要根据青稞种植地具体种植条件,选择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种植方式。

浅析林业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浅析林业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浅析林业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林业病虫害是指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某些病原体或虫害显现出来,并对林木的生长、生理和生态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是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基础。

本文将从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1.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是指病虫害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发生特点和规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季节性规律:大多数病虫害在一年中的特定季节和阶段发生。

夏季多雨的时候,病虫害容易大规模暴发;春秋季温度适宜,病虫害多为初发阶段;冬季寒冷,病虫害活动较为适应。

掌握病虫害的季节性规律,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

(2) 空间分布规律:病虫害的发生与环境、土壤、气候、树种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病虫害分布有差异,有些病虫害仅限于某一地区,而有些病虫害广泛分布。

了解病虫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3) 变异性规律:病虫害往往存在一定的演替过程,有时发病严重,有时相对较轻。

有些病虫害还具有地方变异性,不同地区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影响程度不同。

掌握病虫害的变异性规律,可以评估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

2.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是指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手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保护林木的生长和生态环境。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防治措施:利用生物控制手段,通过增加天敌、引入寄生虫或病毒等自然敌害因子,调整生态平衡,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在林地周边种植花卉、草本植物或其他适宜的植物,吸引天敌,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繁殖。

(2) 化学防治措施:利用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包括病虫害的预防性喷洒、局部喷洒和定期喷洒等。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操作规范使用,确保防治效果和对环境的安全。

(3) 耕作措施: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林木的养分供应,增强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西藏地区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西藏地区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西藏地区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大力的推动了我国农业方面的发展。

我国属于农业的大国,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在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使很多的病虫害都开始对农作物展开攻击。

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我国农业每年因为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起关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因为每个地区的农业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本文就针对西藏地区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西藏地区;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研究;对于西藏地区来说,它的位置坐落于我国比较高寒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虽然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已经做出了努力和防治措施,也推动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所以需要西藏地区在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上仍然要加大重视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农业病虫害进行更好的防治,也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西藏地区农业的发展,给农民朋友们带来更多的粮食收入和经济收入。

一、在西藏地区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意义上文提到过,西藏地区属于高寒地区,所以对于西藏地区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来说,它属于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对于系统的工程,它是需要开展综合治理方法的。

关于西藏地区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应该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出发,要以保护西藏地区的生态平衡发展为前提,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好食物链关系,也就是说要采用病虫的天敌来消灭对农业破坏性非常强的病虫。

在对农药的选择上,也要以减量、减少生态平衡为主,要选择对虫害有杀伤力,对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少的农药。

在西藏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有冬小麦、青稞、油菜和马铃薯等,对于这些植物的病虫防治,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考虑[1]。

要保证在处理病虫害的同时,农作物不受任何的影响,要最大限度的降低病虫害给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并以此来提高农业的产量,给农民朋友们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

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

第六章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西藏农业植物各类病害的防治措施,难点是其症状和发病规律,要求学生掌握西藏农业植物的主要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并了解其分布和危害;重点掌握西藏农业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第一节青稞、小麦病害一、青稞条纹病大青稞条纹病又称条斑病,是西藏青稞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各农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

多数田块发病率达8~15%,个别发病重的地块达90%以上。

有的大麦产区因条纹病的为害平均减产10%左右。

(一)症状青稞条纹病是一种全株受害的系统性病害,病株地上部分均能表现症状,以叶片受害最重,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发生,从苗期到成株期有三种类型的症状。

1.苗期症状病害最初发生在第一、二片幼叶上,产生淡黄色斑点或短小条纹。

随着叶片的长大病斑逐渐扩展。

2.成株期症状为典型的条纹,自分蘖后期开始,从叶片基部直到尖端,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细长条纹,颜色逐渐由黄变褐。

至抽穗拔节期,病斑上产生很多黑霉(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同时叶片破裂干枯,往往引起早期枯死,或植株生长矮小,不能抽穗或抽出弯曲畸穗,不能结实或子粒不饱满。

3.“白穗”是条纹病后期的症状,这是由于成株期病害发展缓慢,没有在抽穗前枯死,但病菌在抽穗后发展到穗部而呈空秕的“白穗”。

(二)病原青稞条纹病病原有性时期为麦类核腔菌〔Pyrenophora graminea(Rabebh.)Iho.et Kurib.〕,属子囊菌亚门、核腔菌属,无性时期为禾长孺抱(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 Rabenh.)属半知菌亚门,长蠕孢属。

1.形态有性时期在自然界不常出现,一般看到的都是无性时期。

菌丝体淡黄色,分生孢子梗直或弯曲,基部较宽,橄榄色或黄褐色,大小为90~280×7.5~ 12μm,有2~10个隔膜,梗上顶生或侧生1~9个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淡橄榄色,圆筒形,两端钝圆而稍狭,直或略弯,大小为17.3~121.5×18.0~24.7μm , 平均64.9×15.3μm,有0~8个隔膜。

西藏农业害虫防治技术

西藏农业害虫防治技术

第五章西藏农业害虫防治技术【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西藏农业植物各类害虫的防治措施,难点是其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要求学生掌握西藏农业植物的主要害虫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并了解其分布和危害;掌握西藏农业植物害虫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重点掌握西藏农业植物害虫的防治措施。

第一节鳞翅目害虫一、黄地老虎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Schif)〕属鳞翅目夜蛾科。

分布于欧洲、非洲、前苏联、朝鲜、日本、印度、锡金等,在我国分布于全国各省。

西藏的拉萨、边坝、澎波、林芝、米林、昌都、八宿、萨迦、加查、乃东、察雅等地都有发生,为拉萨河谷地区地老虎的优势种。

幼虫可为害小麦、青稞、豌豆、玉米、马铃薯、油菜、白菜、萝卜、甘蓝、灰灰菜、野燕麦、然巴草等多种作物及杂草。

青稞、小麦往往刚出苗就开始受害,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需要重播。

有些菜田大白菜腐烂较多,与幼虫的钻心为害有一定关系。

近几年还发现幼虫在温室和大棚中为害青椒幼苗等。

(一)形态特征1.成虫老熟幼虫体长14~19mm,翅展32~43mm。

触角雌蛾丝状,雄蛾双栉状,分枝长而向端部渐短,约达触角2/3处,端部1/3为丝状。

前翅黄褐色,全面散布小褐点,各横线为双条曲线,但多不明显,变化很大。

翅上肾形斑、环形斑、棒形斑都很明显,各斑的边缘黑褐色,中央暗褐色。

后翅白色,前缘略带黄褐色。

2.卵扁圆形,底平,高0.44~0.49mm,宽0.69~0.73mm,纵棱显著比横道粗,不分岔。

初产乳白色,以后逐渐出现淡红色斑纹,孵化前变为黑色。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3~45mm,头宽2.8~3mm。

头部黄褐色,颅侧区有略呈长条形的黑褐色斑纹。

唇基三角底边略大于斜边。

无颅中沟或仅有很短一段颅中沟,额区直达颅顶,呈双峰。

体淡黄褐色,背面有不太明显的浅色条纹,表皮多皱纹。

气门椭圆形,气门片黑色,气门筛颜色很浅。

腹足趾钩12~21个,臀足趾钩19~21个。

臀板有两大块黄褐色斑,中央断开,小黑点较多,基部及各刚毛间都有分布。

西藏小麦害虫组成与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

西藏小麦害虫组成与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

西藏是一个著名的高原农业大省,小麦作为其重要农作物,在西藏粮食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麦害虫组成与发生规律以及绿色防控技术,对于保障西藏小麦生产的安全和增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麦害虫组成。

西藏小麦害虫主要有螟虫、谷蠹蛾、蚜虫、蚜豆蝗和麦穗蜂等。

它们对小麦的叶片、茎、穗、籽粒等各部位的生长和发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大大影响小麦的产量。

二、小麦害虫发生规律。

西藏小麦害虫的发生与气候、温度、光照、土壤肥力和小麦品种等因素有关。

通常情况下,西藏小麦在生长期间,害虫发生量以5月至7月最多,7月至9月最少,但发生规律与不同害虫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三、绿色防控技术。

要有效控制小麦害虫,既要采取常规农药防治,又要采取绿色防控技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其中包括:调控农作物栽培技术、调控农田生态环境、营造小麦优质生长环境、预防鼠害、优化施用农药技术等。

四、综合防控措施。

为有效防控西藏小麦害虫,除上述技术外,还可以采取正确的综合防控措施,如采取定点施药、引进抗性品种、利用新型农药等。

五、小麦害虫防控经验总结。

西藏小麦害虫防控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控技术的正确选择和施用。

因此,西藏的农民要掌握小麦害虫的发生规律,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确保小麦生产的安全和增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农业病虫草鼠害群体发生规律一、病虫草鼠害区域规律(一)农业昆虫区系西藏农业昆虫区系组成具有明显的独特性。

由于西藏高原是南亚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形成的,在大陆板块结合的同时,也把各自的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昆虫成分带给了这块渐渐隆起的新陆地,进而这些成分互相渗透、适应和进化、发展,组成了现今西藏的昆虫区系。

其成分既表现出复杂丰富的特点,又表现出具有多源性的特点。

对目前已知的西藏3 937种昆虫区系归属分析表明:西藏昆虫在世界昆虫区系(即东洋、古北、澳洲、非洲、新北及新热带分区)中的归属表现得错综复杂,计有34个不同分布类型。

其中归属于东洋区的成分占43.7%,归属古北区的成分只占10%左右,而归属东洋与古北两区的成分占14.1%,归属于其他类型的成分所占比例很小。

西藏昆虫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情况表现得更为复杂,计有86个分布类型。

其中西藏特有成分占主导地位,有25.7%左右的种类,属于青藏区的成分有17.5%,西南区的成分有15.7%左右。

西藏昆虫在区内的分布情况也表现出独特性。

按传统观点,喜马拉雅山脉是东洋和古北区的分界线,一般喜马拉雅山以南为东洋区,以北为古北区。

随着海拔的升高向高原腹地的伸入,东洋成分明显减少,而高山种、高原地域种和喜马拉雅成分等西藏特有成分却显著增加,相对地古北成分却不见有所增加。

如羌塘高原区,古北种仅占10%,而特有成分却占90%。

以上情况说明,西藏高原从地区历史上看虽是最年轻的,但它形成后成了世界上物种分化最为活跃的一个中心,可能对其他动物地理区域产生强烈的影响。

1.水平分布关于西藏昆虫的水平分布即区划,Fanst(1928)、陈世骧(1934)、冯兰洲(1935)、Hoffman(1935)等在划分我国大区时,把西藏高原作为一个地域分别归入不同的区域。

马世骏(1959)在《中国昆虫生态地理概述》中把西藏:青海合称为青藏高寒冻漠区,归入中国—喜马拉雅山亚区。

这些论述,对于进一步研究西藏昆虫区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西藏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对于西藏农业昆虫(害虫)的区划,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不少资料,在一些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王荫长和巴桑次仁(1979)根据1973~1976年考察资料,把西藏农业害虫划分为3个农业区域,即三江流域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农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农区和西部狮泉河、象泉河河谷农区。

黄复生(1981)根据前后四次考察资料,以古地质学和生物学及进化论的理论为指导,阐明了现在的西藏昆虫区系源于欧亚大陆和南亚次大陆上的昆虫祖先,并夹杂着西藏新陆地的当地成分。

由于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系的较早形成,阻挡了欧亚大陆成分的进一步伸入,因此所占比例较小。

他认为应以喜马拉雅山主脊为古北区与东洋区的分界线观点。

进而把西藏昆虫(害虫)划为2区4个亚区8个小区。

即:Ⅰ.东洋区 下分喜马拉雅热带雨林、季雨林亚区;藏东山地森林亚区。

Ⅱ.古北区 下分高寒草原草甸亚区;中亚荒漠亚区。

章士美,赵泳祥和胡胜昌(1987)根据1982~1985年西藏农作物病虫草害及天敌资源普查资料,通过鳞翅目天蛾科、夜蛾科、灯蛾科、舟蛾科、青蛾科,半翅目蝽科、缘蝽科,直翅目蝗总科,鞘翅目金龟总科等昆虫的归属分析,提出以喜马拉雅山南麓及横断山脉流域的2 800~3 400米地带为东洋与古北区的分界线,进而把西藏昆虫(害虫)划为2大区10个小区。

即:Ⅰ.东洋区 下含三隅稻茶;两熟旱作;中喜马拉雅;林芝、米林4个小区。

Ⅱ.古北区 下含横断山脉;藏南农牧;山地高寒;阿里西部;那曲高寒及羌塘高寒6个小区。

王保海等(1990)根据十多年的考察研究资料,通过对西藏目前已发现的昆虫种类、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植被、作物等较系统、综合的分析,提出了在高原腹地应以3 000米,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应以3 300米为东洋区与古北区分界基带海拔,进而把西藏农业昆虫(害虫)划分为2区6亚区13个小区。

即:I.东洋区(1)喜马拉雅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亚区本区包含墨脱、察隅;中喜马拉雅2个小区。

(2)念青唐古拉中、东段南麓湿润针阔叶林亚区本区包含有波密、易贡J林芝、米林、朗县;加查3个小区。

Ⅱ.古北区(3)横断山南部半湿润阔叶林亚区 本区包含横断山南部1个小区。

(4)横断山北部湿润阔叶林亚区 本区包含横断山北部;怒江上游2个小区。

(5)藏南半干旱山地灌丛草原亚区 本区包含藏中,藏南高寒2个小区。

(6)羌塘高寒荒漠草原亚区 本区包含那曲高寒;阿里山地湖盆;羌塘荒漠8个小区。

以上学者关于东洋区和古北区在西藏境内的划界意见分歧很大。

有的主张划在喜马拉雅山北麓,有的主张划在喜马拉雅山南麓。

具体地讲:黄复生(1981)主张以喜马拉雅山主脊为界,并将吕都地区划入东洋区系。

章士美(1987)则主张划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具体地说,在喜马拉雅山东段及藏东横断山脉的三江流域,应以南坡2 800~3 000米地带为界,即针阔叶混交林的上限高度,在喜马拉雅山中、西段,应以南坡3 000~3 100米为界,即接近乔木自然林的上限高度。

他认为,中西段划界海拔高度比东段偏高的原因,则是由于该段坡度急陡,划界地点比东段纬度偏南,距南部热带气候水平距离较短所致。

而王保海等(1991)在《西藏昆虫区系及演化》一书中,把青藏高原作为一个单独的动物地理区,成为独立于东洋区和古北区之外的单元。

有其依据如下。

其一,西藏所谓的古北区核心地带,其真正的古北区成分并不占主要地位。

如在藏中小区中占21.26%,藏南小区中占19.85%,特别是传统看法古北区核心中的核心的羌塘小区的古北区成分仅占10%。

如此的比率作为古北区系的基础,似需进一步商榷。

其二,正相反,以上各小区中其特有成分均占主要地位。

如藏南小区为71.56%,,羌塘小区为90%。

说明越是核心地带其特有成分越占优势,显示出西藏昆虫区系性质的独立性,也说明了这一地区是当今世界上物种分化最为活跃的一个中心。

其三,由于适应高原和山地的环境,昆虫(害虫)具有独特的习性和特征。

如地栖性种类占优势,并多表现出趋阳喜干性,体形变小,色深,多无翅、短翅类型等等,充分说明了西藏昆虫区系性质的特殊性。

其四,具有明显的垂直带谱。

这种特点不仅显示于高原内部,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及横断山地区更为显著。

不同海拔的山地由不同的昆虫区系组成,并且特有成分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其间的关系呈正比例,到了海拔最低处的基带这种比例则降至最低水平。

因此,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基带的南缘是本区与东洋区最明显的分界,当然两者间还有过渡的地带存在。

以上意见分歧,主要是由于不同学者分析取材代表性的差异,对昆虫种类的考察与鉴定进展的程度以及西藏复杂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造成。

因此,只有进一步开展西藏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地区昆虫考察,探讨西藏特有昆虫的分化与形成机制,才能彻底揭示西藏昆虫的水平分布规律。

2.垂直分布西藏地区不仅具有不同水平地带的气候与生态环境的显著差异,而且在同一水平地域的不同海拔上也呈现得很明显。

农田的分布从海拔较低的谷地、山地至海拔较高的山上呈阶梯变化,作物种类从繁到简,表现出垂直变化。

因此,农业害虫的分布既存在水平地带性差异,也表现出垂直分布的差异。

如黄复生(1988)在分析南迦巴瓦峰地区昆虫区系时,曾讨论了该峰南坡的农业害虫的垂直变化的规律。

(1)低山准热带雨林带其海拔多在1 000米以下,年均气温在17℃以上,年降水量为2 000~3 000毫米,植物种类繁多。

这里的昆虫种类十分丰富,其中重要的害虫种类有卡西棒鼻白蚁、长须狭腿蝗、喜马拉雅负蝗、墨脱佛蝗、藏光红蝽、藏八肋鳃金龟、多斑异丽蚜、黑跗彩丽峻及黄氏喜马象等。

(2)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海拔在l 000~1 900米,气候温热,年降水量为1 500~2 000毫米。

这里昆虫种类甚多,其中主要的害虫种类有光臀弧丽竣、皮背弧丽竣、草绿异丽竣等。

(3)山地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 900~2 300米,年均气温较前热带略低,但年降水量仍在2 000毫米左右。

这里昆虫种类十分奇特,保留着一些原始古老的类群,如缺翅目昆虫就在这里发现。

其主要的害虫种类有烟翅白背飞虱、短须狭腿蝗、墨脱金叶甲、褐光异丽竣、端毛发丽竣等。

(4)山地暖温针阔混交林带海拔在2 300~2 800米,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有雪。

这里的昆虫种类十分丰富,其中主要的害虫有小黄脊蝗、突额无齿蝗、四斑榕萤叶甲,格当弧丽竣、四双弥尺蛾及小鹿尺蛾等。

(5)亚高山寒温半暗针叶林带海拔2 800~4 000米,冬季林下覆盖厚雪。

这里的昆虫区系趋于单纯,种类减少,其中主要的害虫有喜马拉雅蓟马、两色弗叶甲、皱背短鞘萤叶甲等。

(6)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海拔4 000~4 400米,冬有厚层积雪覆盖。

这里的昆虫十分稀少,以高山种为主,如对称光叶甲、紫曲纹灯蛾等。

(7)高山寒冻冰缘植被带海拔4 400~4 800米,全年大部分时间均有积雪,气候寒冷。

这里的昆虫极为稀少。

由上可见,农业害虫的垂直变化规律,也是十分明显的。

3.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的关系昆虫的分布都具有纬向性这一普遍规律,但在西藏境内,海拔的影响大大地超过了纬度的影响,农业害虫既表现出普遍的纬向分布规律,更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差异。

一方面,由南向北推进(即纬度增高),耐寒喜干成分增加,高山中和高原地域种占优势;另一方面,随着海拔的递增,垂直带变得简单,喜湿成分减少,种类越来越单调,但高原特有成分却越来越多。

由此可以看出垂直分布也包含有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二者有着密切关系。

关于昆虫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的关系,据波兰沙费尔氏的研究结果是:每垂直升高1000米,昆虫种数与水平向北推进1 000公里相当。

我国蔡邦华氏(1964),以昆明高原为例的研究结果是:每升高1 000米,昆虫种数于此向北伸展320~470公里相当。

那么,西藏农业害虫的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之关系如何呢?王保海等(1991)以北纬29。

为起点,在东经93°~96°之间依次向北推进选点,调查不同海拔及向北推进公里数的农业害虫种数。

经综合分析,害虫种数(Y)与海拔高度(X1)、向北推进公里数(X2)之间的关系分别为Y1=1647.44-O.31X1(r=O。

9314**)Y2=1402.81-1.49X2(r=O.9332***)。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害虫种数随海拔升高而减少,大略(同一地点)每升高100米害虫减少30种左右;随着向北推进,害虫种类下降,每向北(同一海拔)推进100公里,害虫大略下降150种左右。

由此可知,在西藏境内,每垂直升高1 000米害虫种数与水平向北推进200公里相当。

同时表明,西藏境内随着向北的伸展,海拔的变化表现得非常明显;昆虫的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的关系亦表现得异常密切,由此亦可看出西藏地区地形的复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