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自负

合集下载

自负致命的自负是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由哈

自负致命的自负是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由哈

自负-《致命的自负》是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由哈致命的自负。

《致命的自负》是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自负由哈耶克编写。

1978年。

年届80高龄。

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战斗了一生的哈耶克。

希望让这场论战有个了断。

他设想举行一次正式的大辩论。

地点很可能是在巴黎。

让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家与知识界中赞成市场秩序的领军人物对垒。

他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是错误的吗?”赞成市场秩序的人将会证明。

不管是以科学。

事实还是逻辑为根据。

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

而且历来如此;本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在许多实践领域的应用屡屡遭受的失败。

从整体上说便是这些科学谬误的直接后果。

哈耶克把支持自由市场的主要论点写在一份宣言里。

然后又压缩成了这本小书。

作者,哈耶克。

译者,冯克利等。

ISBN,27933。

页数,226。

定价,。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9。

装帧,精装。

丛书,现代西方思想丛书。

写作背景。

哈耶克学术生涯最后几年进行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撰写《致命的自负》。

副题为《社会主义的谬误》。

我们不应该认为。

哈耶克晚年把时间都花在旅行或参加各种不重要的活动上。

相反。

从1978年到1985年。

他积极地为写作《致命的自负》作准备。

他在写作期间写给别人的一封信中曾说。

他觉得。

这本书可能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哈耶克最初设想。

《致命的自负》将是他毕生研究社会哲学的一个总结。

年轻的时候。

他就注意到了价格的信号传递功能对于指导生产活动的致命重要性。

在《经济学与知识》中。

他发挥了这一概念。

解释了价格是如何帮助人们克服知识的分工问题的。

在《理性的滥用与衰落》中。

他本来想疏理社会主义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

但由于它耗时过长。

他就决定写一本比较通俗的书——《通往奴役之路》。

揭示了社会主义观念的后果。

而这本书又使他认识到。

古典自由主义并没有得到人们正确的理解。

于是。

他就撰写了《自由宪章》以补救这些时弊。

然后是《法。

立法与自由》。

《致命的自负》读书报告

《致命的自负》读书报告

《致命的自负》读书报告哈耶克是一个执着的自由主义者,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用于探索市场文明的运行原理,反对计划经济,而这本书也是其所有思想的一个总结,是集其理论的大成。

从二战期间开始撰写《通往奴役之路》到这本《致命的自负》,哈耶克度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他也有一个十分边缘化的经济学人,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之路,可以总结为他向计划经济发动的一场全面讨伐。

而这也是他学术目标的单一性。

从另一方面来看,他的学说成分日趋驳杂而精深。

如果说他最初的理论基础大体上局限于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和少数古典自由主义学说,那么这一基础最后则已变得极为庞杂,除原有的经济学之外,他又从哲学、法学、历史、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中汲取证据,形成了一个既繁复但又具有逻辑一贯性的论证体系。

这也使得哈耶克变成了一个在本世纪已经不多见的“知识贵族”,也就是形成了知识的统一性,打破了知识体系壁垒分明的界限。

这种宏大的认知论视界反映在哈耶克的思想中,便是他从整体上把近代世界作为一种文明——一种以市场秩序为特征的法制文明看待。

但是他不断扩大视野,不懈调动各个领域中的知识,唯一的动机就是他始终未变的一种强烈关切,即论证市场秩序的形成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和这种文明受到威胁的原因。

可以说他的思想不管涉及什么知识领域,只能是因为它同这一目标有关。

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哈耶克一直围绕着“扩展秩序”、“文化进化”、“商品经济”来批判社会主义和理性构建主义,而“扩展秩序”这一概念又是其核心。

自启蒙时代以来,人类在自然科学和技术上的运用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是,哈耶克从这种进步中却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危机,即每个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都在对人类的自由不断地形成一种威胁,这是因为他加强了人类在判断自己的理性控制能力上的一种幻觉,即他所说的社会主义者的“致命的自负”。

在他看来,一切打算对整个社会实行计划的企图,不管它们是出于何种高尚的动机,都是建立在这种危险的知识自负上。

哈耶克理论介绍

哈耶克理论介绍

3
知识的有限性 不仅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知识,人类总体知识
也不可能是完备的 知识的分散性 即使这种有限的知识也是分散在每个个人身上, 离开个人不存在总体知识,个人掌握的知识对自 己最有意义 个人的价值所在,也是个人主义的逻辑前提 因此,经济学研究的不应仅仅是如何配臵“给定”
的资源的问题,而更应该是如何运用知识,即让分散
13
这是哈耶克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
他的理论的基础是知识的分散性,没有任何人是全知
全能的,没有任何人能对社会作出一个全面的设计, 因此,应当让每个人自由地在各个方向上探索,而国 家不能为每个人设定目的和努力的方向,相反,国家 的作用仅仅在于提供一个公正的规则体系,让每个人 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并通过市场制度利用他人的 知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在公正规则体系下,这样 对私人利益的追求,将会造福于他所不认识的人,从 而推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10
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的批判不仅关心效率问题,对于社
会主义制度下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还能保留多少也非 常关注。 取消私有财产制度的中央计划经济,不仅会导致经济 的毫无效率和停滞不前,并且,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必 定导致思想的国有化,即从根本上取消个人自由,建 立极权主义统治。
11
哈耶克认为的真正的自由乃是一个否定性的
或减少对商品的购买。
9
他提出了一种合理的看法:个人的理性可能知道和实施的




事情是有限的,最好的社会应当以这一前提条件为基础, 而不能以人的理性无所不能的信念为本。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种种有序的结构,但它们是许多人的行 动的产物,是进化过程的产物,而该过程的结果则不是任 何人曾预见的或设计的。 哈耶克称这种秩序为“自发秩序”与社会主义的“组织秩 序”相对。 自发秩序的典型当属市场机制,这已得到普遍接受。 语言、道德和法治这些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某个天才发明或 人为设计出来的制度,实际上也是进化过程的产物。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卢卡斯)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卢卡斯)

亚 当 斯 密 的 主 张 : 看 不 见 的 手 ·
亚当.斯密主张放任自流,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 显然,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与两者即相似又有 区别。这主要根源于弗莱堡学派的理论。而弗莱堡 学派的理论又是如何?请看戈罗斯凯特勒给弗莱堡 学派下的定义: “弗莱堡学派或奥尔多自由主义学派(弗莱堡 学派另一名称,‘奥尔多’是德文‘秩序’ 学派另一名称,‘奥尔多’是德文‘秩序’的音译, 笔者注)是一个经济学家和法学家集团,重要的是 这个集团以瓦尔特.欧肯和弗兰茨.伯姆为中心, 研究应该如何安排一个运行的市场经济的制度结构 问题 。这个集团的特征是新自由主义的态度,并致力于 形成一种构成一个整体而又由某些原则所指导的经 济政策。经济学和法学意义上的奥尔多型思想引起 的结果,是根据经济运行的要求为经济设计法律框 架。” 架。”
弗莱堡学派简介 二战”之后,世界经济有两个“奇迹” “二战”之后,世界经济有两个“奇迹”,就是日 本和联邦德国在废墟上迅速崛起, 本和联邦德国在废墟上迅速崛起, 重新成为经济强国。这是耐人寻味的。 重新成为经济强国。这是耐人寻味的。这里简单讲 一下德国经济快速复苏的内在原因 ——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供应者 ——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供应者— 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供应者— —弗莱堡学派。 弗莱堡学派。 联邦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联邦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既反对经济上的放任自由, ⒈既反对经济上的放任自由,又主张国家要尽量少 地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 地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 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 ⒉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对资本的 某些权利予以限制, 某些权利予以限制,让公众得到好 实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处; ⒊实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有着怎样的思想?又有着怎样的主张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有着怎样的思想?又有着怎样的主张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有着怎样的思想?又有着怎样的主张本文导读:哈耶克是20世纪学术界对于集体主义的主要批评者之一。

哈耶克相信所有形式的集体主义(即使是那些在理论上根基于自愿合作的集体主义形式亦然)最终都只有可能以中央集权的机构加以维持。

在他的著名著作《通向奴役之路》(1944)和其他作品里,他主张社会主义必须要有一个中央的经济计划,而这种计划经济最终将会导致极权主义,因为被赋予了强大经济控制权力的政府也必然会拥有控制个人社会生活的权力。

根基于早期米塞斯和其他人的著作,哈耶克主张道:在中央计划经济里,某个特定的个人或团体必须决定资源的分配,但这些计划者永远都不会获取足够的资讯以正确的分配资源,这种问题又被称为经济计算问题(economic calculation problem)。

哈耶克认为有效的资源交换和使用只有可能经由自由市场上的价格机制加以维持。

而在1945年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一书中哈耶克主张价格机制可以用以交流和协调个人的知识,使社会的成员能够达成多样化,借由自发性的自我组织原则来解决复杂的难题。

他创造了交易经济学一词来称呼“自我组织的自愿合作制度”。

在哈耶克的观点来看,国家的主要角色应该是维持法治,并且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介入其他领域。

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他主张极权主义独裁者的崛起是由于政府对市场进行了太多干预和管制,造成政治和公民自由的丧失而导致的。

哈耶克也对英国和美国因为受到凯恩斯学派影响而建立的经济控制制度提出警告,认为那将会导致相同的极权主义政府产生—而这正是凯恩斯学派所极力避免的。

哈耶克认为极权主义政权如法西斯、纳粹、和共产主义都是同样的极权主义流派;因为这些政权都试着抹灭经济的自由。

对哈耶克而言他认为抹灭经济的自由即代表抹灭政治的自由,因此他相信纳粹和共产主义间的差别仅仅是名称上的不同罢了。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哈耶克,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一直反对社会主义,发对计划经济,认为社会目标是跟人目标的总和,社会目标不能抑制个人目标。

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他认为社会主义违背人性,计划经济将导致政府极权,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是一种“致命的自负”。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的最后一部作品,书中集中体现了他全面而系统地批判他所谓的“社会主义”主题。

这一点从本书的副标题“社会主义的谬论”可以看出。

“有人看到光,有人看到的却是影。

”即使是阅读同一著作,每个人的感受和收获都不尽相同。

有人获得力量,有人获得安慰。

如此悲哀,它没有给我什么启发。

我只能说我的阅读水平有限,在这方面的知识实在是太过匮乏,希望下次再读之时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导言中强调,哈耶克所谓的“社会主义”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可是令人费解的是,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在我看来,两者虽有不同,但是本质上相差不远。

哈耶克的矛头直指韦伯的“理性社会主义”及其“社会主义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适用于我们现实行的社会主义。

书中多次提出“拓展秩序”,但是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合理的解释。

有人说是指“资本主义”。

这是一种误解了。

拓展秩序是哈耶克在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是他早年“自发秩序”的思想延伸。

他指出“为了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必须明白,这种拓展秩序并不是人们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而是一个自发的产物。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拓展秩序也是盲目的,自发的。

在论证这一观点时,哈耶克用的是生物学和经济学的理论。

其最精彩的一部分当属达尔文的进化论。

生物进化引出文化进化,两者再进行比较,进而说明文化和文化的传递,几乎不可能受遗传的决定。

它们必定是被所有类似的人通过传统而学会的。

在这方面,哈耶克与亚当斯密的传统颇为相像。

但事实上,他更受惠于阿尔钦安的“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

哈耶克和各类社会主义争论了一辈子,认为不管是以科学、事实还是逻辑为根据,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而且历来如此。

致命的自负与致命的失败

致命的自负与致命的失败

致命的自负与致命的失败在《昨日的世界》一书的开头,斯蒂芬?茨威格这样写道:“倘若要我今天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我希望我这样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

”那个黄金时代正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百年和平”的晚期。

当时的欧洲上流社会享受富足,迷信进步,以为这样的好日子永远不会有尽头。

如茨威格所说,欧洲弥漫着“一种巨大而又危险的自负”,抱定了一种“以为能阻止任何厄运侵入自己生活的深刻信念”。

但是,100年前的6月,萨拉热窝的一通冷枪结束了这个妄想,一战随后爆发。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在整个欧洲熄灭了。

一战结束后不到20年,又爆发了以欧洲为中心、最终将全球都卷入其中的二战。

这是西方文明制造出的骇人的野蛮。

相比翻检战争的各种耸人听闻,更有意义的是讨论黄金盛世何以骤然崩塌。

垄断资本主义茨威格生于1881年,那时候,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其实已经终结,帝国争霸已经开始,后来被引爆的“火药桶”已经在蓄势了。

通过作家的记述可知,在一战爆发前,这一切甚少渗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宏大的历史变迁也没有进入年轻茨威格的视野。

他在回顾一生时(《昨日的世界》写于二战期间),也只写下了对失去的美好往昔的哀叹,却没能给出解释。

相比翻检战争的各种耸人听闻,更有意义的是讨论黄金盛世何以骤然崩塌。

民族主义的狂热,加上政客们的短视与愚蠢,破坏了自由贸易、市场机制和国际均势,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悲剧―这是当年流行的解释,这种说辞到今天也还有市场。

但这是浅薄之见。

要理解世界大战的发生,我们需要借助更深刻的理论家的思考,有两个人的意见特别值得借鉴,一个是列宁,一个是卡尔?波兰尼。

他们都没有就战争谈战争。

“百年和平”的起始伴随着自由市场机制和自由贸易体制的成型,时间为19世纪的第一个10年。

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自由竞争就开始走向垄断了。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用翔实的统计资料说明,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金融资本的集中到了极高的程度;在这种新形态的资本主义体制下,资本家为了攫取更高的利润,开始向国外输出资本,由此发展起资本家的瓜分世界的同盟,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以垄断替代竞争;进而,各国瓜分世界的领土,直至将世界瓜分完毕。

致命的自负展示PPT

致命的自负展示PPT
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哈耶克所驳斥的“社会主 义”已然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够直接用他的观点套用在现 代中国身上,否则又犯下唯科学主义的类似错误。
哈耶克理论对当代 中国的借鉴意义
01
市场秩序在经济效率上具有比较优 势,所以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应坚定 不移地进行下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Part
Two 02
扩展秩序
经济自由 | 经济效率 | 法治
本书的核心概念是“扩展秩序”,它脱 胎于哈耶克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系 统阐述的“自发秩序”的思想。
在哈耶克看来,相对于政府主宰计划 秩序,市场秩序是一种赋予经济个体以 自由的制度,经济自由是市场秩序的内 在本质;在市场秩序中,经济自由会趋向 于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市场秩序在经 济效率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经济 秩序需要法治来维护,法治是市场秩序 的制度基础。因此,哈耶克的市场扶序 可以从经济自由、经济效率和法治三个 维度来进行解读。
02
市场秩序的本质是经济自由,所以中
国经济开放度和经济自由度可以进一步
增强,减少行政权力对市场秩序的干预,
加强反垄断的力度。
市场秩序是一种建立在法治基础上 的秩序,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秩序建立 在权威基础上。从目前来看,我国市 场经济的法治基础依然薄弱,市场立 03 法和执法需加强。
2019
SUMMARY OF WORK REPORT
法治
市场经济秩序的构建基础是法治,法治是维护个人自由和 防止极权的重要条件。
Part
Three03
以哈耶克的观点来审视 现下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哈耶克所说的“社会主义”,不同于我们 之前在思想政治课上所学的“社会主义”,他口中的社会主 义远比我们的理解要宽泛得多: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 义、西方的战时计划经济等,一切具有“国家干涉”倾向的思 想和政策,均被哈耶克归于社会主义的名下。

《致命的自负》

《致命的自负》

革命总要付出代价,它的正当性和意义并不是建 立在摧毁旧的制度上,而是建立在对新的建设的许 诺上。革命中包含的浪漫主义思想必须被理解为建 构一个更好的社会的浪漫主义。革命者或将来的建 设者所用来建构更好的社会的工具往往就是理性和 科学。在理性看来,传统中腐朽的,不道德的部分 必须被改变,而改变的最好办法就是彻底摧毁传统, 并按理性的道德观重建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新的 世界中,真、善、美将得到更大的体现。我们于是 记起了社会主义的许诺,它自称是建设这种新的世 界的一种目前看来是唯一的方式。
扩展秩序(也是其核心概念)在《致命的自负》, 围绕“延续秩序”这个中心概念展开。在谈到社会 主义时,出现频率很高并极为重要的一个词就是 “扩展秩序”, 在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架构中, “扩展秩序”处于一个根基的地位。哈耶克的定义 为:为了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必须明白, 这种扩 展秩序并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而是 一个自发的产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拓展秩序也 是盲目的,自发的。在论证这一观点时,哈耶克用 的是生物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出 发,生物进化引出文化进化,两者再进行比较,进 而说明文化和文化的传递,几乎不可能受遗传的决 定。(1、1)
那么理性是什么?“我们的理性就像我们的道德观 念一样,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的产物”。哈耶克不 反对理性本身,而是主张正确地使用理性,即指那 种承认自我局限性的理性,进行自我教育的理性。
哈耶克没有说明一个没有产生出扩展秩序的社会该 如何行动。如第八章中论述的扩展秩序和人口的增 长,读者可能会问中国的封建传统养育了全世界最 多的人口,从进化论角度 来看从未失败,那是该保 持这种进化的产物呢,还是继续和传统道德作战, 直到建构起一个美国式的扩展秩序? 本书有其针对的论战对象,其回应的仅仅是来自资 本主义内部的声音。如要解决中国问题,也许该引 入新的概念,而非扩展秩序。解决东方问题的西方 理论必须重新从东方生成。

齐伟老师书目

齐伟老师书目

法律文化学参考书目1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是出版社1993版2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版3美泰格,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纪困译,学林出版社1996版4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5德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版6爱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02版7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国政法大学2004版8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哲学】商务印书馆2003版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版10 钱乘旦【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版11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广西师范出版社2006版12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版13 金观涛,刘青峰【兴衰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版14 金观涛,刘青峰【开放社会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版15从日云【在上帝与凯撒之间】三联书店2003版16从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版17金耀基【从传统到现在】(两卷)法律出版社2010版18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版19顾肃【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20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21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22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版23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24李泽厚【实用主义与乐感文化】,生活读书心知三联书店2005版25托比.胡弗【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与西方】周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26梁治平【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版27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2007版阅读书目:(—)中文译著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本社1999版2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3卢梭【社会契约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44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6 5洛克【政府论】(上下)(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5.1993)6康德【发的形而上学原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1)7边沁【政府片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5)8密尔【论自由】(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6)9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商务印书馆10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商务印书馆11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版12伯尔曼【法律与革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版13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版14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的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版15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 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版16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版17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18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何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版19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版20卡多佐【法律的生长】刘培峰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版2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版22罗素【论历史】何兆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23兰德【自私的德行】焦晓菊译华夏出版社2007版24凯利【西方法律思想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02版25罗尔斯【正义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6齐诺尔【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7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28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心新知三联书店2003版(二)中文著作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版3张文显【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版4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版5苏力【法治与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版6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版7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8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版9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法律出版社2002版10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版11顾肃【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版12从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版13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版14桑本谦【理论法学的迷雾--已轰动案例为素材】法律出版社2008版。

哈耶克作品集: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

哈耶克作品集: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

深刻的洞察力:哈耶克对极权主义、经济干预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批判,都显 示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为人们 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角度。
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还是《致命的自 负》,哈耶克都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涵盖了经济、政治、 哲学等多个领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知识框架。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在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它探讨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 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在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的理 想与实践”、“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等主题的深 入探讨。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论述,哈耶克进一步丰富了其关于自由主义的理论 体系。
通过对《哈耶克作品集: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这本书的目录分 析,我们可以看出哈耶克的学术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目录分析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这位奥地利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 才华的头脑之一。他的作品《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以及《致命的自 负》等,都是对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本 书将对《哈耶克作品集: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这本书的目录进 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来理解哈耶克的学术思想。
《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在1944年发表的一本畅销书,其目的是揭示极权主 义政权和经济干预主义之间的内在。在书中,他警告说,过度的经济干预和计 划化可能会导致自由社会的衰落。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哈耶克以“我们向何 处去”作为结语,这既是对当时战后世界局势的深刻思考,也是对未来的警示。
《自由宪章》则是哈耶克在1960年发表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个 人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目录中,哈耶克详细地论 述了“自由的性质”、“法律与自由”、“经济与自由”以及“政治与自由” 等主题,这些主题构成了整部书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些主题,哈耶克成功地构 建了一个关于自由的完整理论体系。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下面本文库就给大家带来的是《致命的自负》读后感,这本书的观后感你是怎么想的呢?下面的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本书第一章的标题是《在本能和理性之间》,顾名思义,它的重点指的就是两者中间的状态和情形。

两者之间是什么呢?它指的就是开放的文化传统和公正的规则系统。

有了这种文化上的共识和认知上的默契,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就能够逐渐地形成自生自发秩序,即通过公平地竞争,不断增进相互的利益,同时在价值观的核心层面持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

在这种秩序之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尽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字邮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并拥有批评的权利和沉默的字邮。

具体而言,在政治上,它类似米煮制度;在社会层面,它有如公民权利;在经济层面,它接近"帕累托效率";在文化层面,它开放包容。

当然,自生自发秩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文化进化的过程;它也不是一帆风顺,清风徐来的,它是通过竞争的形式,逐渐地拓展延伸,慢慢地扩展至不同的人种,覆盖到更多的人群。

假如我们把本能、秩序、理性放在一条直线上,那么本能就处在这条线的一端。

人类的天性本能大体可分为两种,即性善与性恶,这也是人类最朴素的两种自然情感。

性恶很好理解,比如荀子、马基雅维利皆主此说,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即是这种文化学说的现实代理人。

这种环境下的文化必定是封闭的,秩序必定是人为设计的,或者说就是人治下的制度。

那么这种制度与文化,极易与本能中恶的因素紧密团结成一体,成为狼狈为奸的"最佳"拍档,结为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最终形成流氓有文化,天下都不怕的局面。

性善的现实表现,大致又分为两种,这就是自利与利人,也叫利己与利他。

当然,按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程朱理学,只有利他主义才能和性善划等号。

至于先秦儒家,也就是孔孟儒学,他们是不反对自利的,但他们在向亲情之外的扩展和延伸上,与程朱理学也是一个理路,这是大有问题的。

只不过两者1相比,后者更是等而下之罢了。

虽说孔孟儒学的主张,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了很大的进步性,但依然不够。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
《致命的自负》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因自负而走向灭亡的
故事,引发了我对自负这一人性弱点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个自以为是的成功商人,在自大和自负的驱使下,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自负是一种让人难以自拔的毒药,它让人失去了谦逊和谨慎,盲目自信地认为
自己无所不能,从而忽视了周围的警示和提醒。

主人公在小说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因为自负而拒绝接受他人的建议和帮助,一意孤行地走上了自己的道路,最终导致了事业的失败和人生的悲剧。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体会到了自负的危害性。

自负让人失去了对自己的
客观认识,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从而忽视了外界的反馈和警示。

这种盲目自信很容易让人走向错误的道路,最终导致失败和灭亡。

因此,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一定要保持谦逊和谨慎,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帮助,不要被自负蒙蔽了双眼。

除了对自负的警示,这部小说还让我思考了成功的真正含义。

成功并不仅仅是
事业的辉煌和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主人公虽然在外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内心却空虚而痛苦,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成功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之为成功。

在读完《致命的自负》后,我深刻认识到了自负的危害性和成功的真正含义。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要时刻警惕自负的陷阱,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不断完善自己,追求全面的成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愿我们都能远离自负,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彼岸。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经济计算问题哈耶克是20世纪学术界对于集体主义的主要批评者之一。

哈耶克相信所有形式的集体主义(即使是那些在理论上根基于自愿合作的集体主义形式亦然)最终都只有可能以中央集权的机构加以维持。

在他的著名著作《通向奴役之路》(1944)和其他作品里,他主张社会主义必须要有一个中央的经济计划,而这种计划经济最终将会导致极权主义,因为被赋予了强大经济控制权力的政府也必然会拥有控制个人社会生活的权力。

根基于早期米塞斯和其他人的著作,哈耶克主张道:在中央计划经济里,某个特定的个人或团体必须决定资源的分配,但这些计划者永远都不会获取足够的资讯以正确的分配资源,这种问题又被称为经济计算问题(economic calculation problem)。

哈耶克认为有效的资源交换和使用只有可能经由自由市场上的价格机制加以维持。

而在1945年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一书中哈耶克主张价格机制可以用以交流和协调个人的知识,使社会的成员能够达成多样化,借由自发性的自我组织原则来解决复杂的难题。

他创造了交易经济学一词来称呼“自我组织的自愿合作制度”。

在哈耶克的观点来看,国家的主要角色应该是维持法治,并且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介入其他领域。

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他主张极权主义独裁者的崛起是由于政府对市场进行了太多干预和管制,造成政治和公民自由的丧失而导致的。

哈耶克也对英国和美国因为受到凯恩斯学派影响而建立的经济控制制度提出警告,认为那将会导致相同的极权主义政府产生—而这正是凯恩斯学派所极力避免的。

哈耶克认为极权主义政权如法西斯、纳粹、和共产主义都是同样的极权主义流派;因为这些政权都试着抹灭经济的自由。

对哈耶克而言他认为抹灭经济的自由即代表抹灭政治的自由,因此他相信纳粹和共产主义间的差别仅仅是名称上的不同罢了。

致命的自负读书笔记

致命的自负读书笔记

致命的自负读书笔记【篇一:致命的自负读书笔记】致命的自负1、我的工作起点,完全可以用休谟的一个见解来表示,即“道德准则……并非我们理性的结果”(《人性论》,1739/1886:Ⅱ:235)。

这一见解将在本书中起关键作用,因为它构成了本书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即我们的道德观念如何出现和如何才能出现,以及它的产生方式对我们的经济和政治生活意味着什么。

2、既然进化论在本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应当指出,近年来在导致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成长和作用(波普尔,1934/1959)以及各种各样复杂的自发秩序(哈耶克,1964,1973,1976,1979)方面令人鼓舞的进展之一,是进化论的认识论的发展(坎贝尔,1977,1987;拉德尼茨基和巴特利,1987),这是一种把理性及其产物理解成进化过程的知识理论。

我在本书中还谈到了一些相关问题,它们虽然极其重要,但基本上仍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3、在早期思想家看来,人类活动存在着一种超出有条理的头脑的想像范围的秩序,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甚至亚里士多德这位相对而言较晚近的人物,也相信人类之间的秩序只能扩展到传令官声音所及的范围之内(《伦理学》,ix,x),因此一个拥有10万人的国家是不可能的。

然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在他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

亚里士多德虽然作为一个科学家成就斐然,当他把人类秩序局限在传令官声音所及的范围时,他的言论所依据的却是自己的本能,而不是他的观察和思考。

这种念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以前很久便已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类本能,并不是因为他现在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或成员而产生的。

这些本能适用于流动的小部落或群体的生活,人类及其前辈就是在这些群体中演化了数十万年,形成了人类基本的生物学构造。

这些由遗传而得到继承的本能,主导着一个群体内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必然范围狭小,仅限于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同胞之间的交往。

这些原始人受眼前的共同目标支配,对他们环境中的危险和机会——主要是食物来源和藏身之地——有着相似的感受。

自发秩序vs建构秩序:本能与理性之间有什么

自发秩序vs建构秩序:本能与理性之间有什么

自发秩序vs建构秩序:本能与理性之间有什么自发秩序vs建构秩序:本能与理性之间有什么冯兴元《致命的自负》第一章的题目为“在本能和理性之间”。

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总结起来,哈耶克的回答大致是包括传统和习惯,道德,现代西方文明。

这些因素相互之间还存在交叠之处。

不过,它们都是“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或譯“自生自发秩序”,也就是弗格森所说的“人的行动而非人为设计的结果”。

哈耶克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有关自发秩序的思想。

传统、习惯和道德不是单个人的理性所设计的,而是群体中许多人的行动的结果,因而是自发秩序。

最初一个群体为了生存会采取一些行动。

如果这些行动改善了群体的生存,则这个群体会慢慢将采取这种行动视为一种传统或者习惯甚至道德而接受下来;如果这些行动使得群体的生存处境恶化,那么这个群体就会放弃这些行动,甚至这个群体本身可能不再存续。

群体中所形成的传统、习惯和道德,最初是一部分群体成员接受,后来慢慢扩张到其他成员,甚至其他群体,再经过一代接一代的传承,延续下来。

此外,一些新的、更合理的传统、习俗和道德因素可能被发现,替代相对不合理的传统、习俗和道德因素。

甚至对商业交换的需要导致商业交换的出现,形成一部分群体成员中出现支持商业交换的传统和习俗,形成一种市场伦理,即哈耶克所讲的“新道德”。

这种市场伦理的扩散导致市场秩序的扩展,不仅促进现代西方文明的出现和维续,而且导致现代世界的繁荣。

这里,市场秩序作为扩展秩序,也是一种自发秩序。

比如,银行存取款排队就是一种自发秩序:排队者根据其自身的(时间)成本收益计算选择队列。

若干窗口之前的排队者数量大致相同,不需要有人统一调度安排。

城市里百货零售点的布局本身就是一种自发秩序:零售商根据其自身的成本收益计算设立零售点,零售点的密度既不大也不小,不需要有高高在上的官僚统筹安排其区位。

各地信贷机构业务点的布局在放松金融管制条件下也会是一种自发秩序,信贷机构根据其自身的成本收益计算设立其分支机构,这样信贷机构业务点的密度也会既不大也不小,不需要央行审批限定每一个地方的信贷机构业务点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命的自负》,在我看来,实在是一本艰涩难懂的书,用了一个假期的时间我才看完其中的一部分,对书中阐述的内容也只是一知半解。

作者哈耶克,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大体的内容是他对“社会主义”全面而系统的批判,他认为不管是以科学、事实还是逻辑为根据,“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

他提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然状态,是人类社会趋于稳定。

他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用政策决定经济是违背人性的,是不合理的。

他将这种社会主义的想法称作是一种“致命的自负”,由此看见,他对“社会主义”的强烈反感。

一提到“社会主义”这个词,很难不让人想到中国。

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是社会主义的成长阶段,难道我们也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吗?我们的先辈们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我们是否需要及时改正呢?
即使书中提到,哈耶克所谓的“社会主义”与我们现今的“社会主义”有本质的不同。

但却有着相同的社会主义理想。

无论什么样的国家性质,都需要时间的证明与提炼,都是经过人类在不断探索思索,而后吸取教训总结出来的,而一切诸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名称都是人类以现实、历史和想象中未来给予的社会符号,就如作者哈耶克论证说“社会”一词本就为社会主义者模糊民众一个名词一样,国家路线的不同,不等同于所有路线、制度、观念的不同,甚至相背。

我相信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先辈们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战中为中国的发展选择的最好的一条路,它是一种信仰的坚守,是中华民族的前进符号,只要中国人为了一个理想共同努力,我们的“社会主义”想必不会成为一种“致命的自负”,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也不会说一句空话而已的。

在书中,哈耶克还提出了人类的两种生存状态。

一是人的态度和情感所适应的小群体的行为。

人类在这样的小群体中生存了几十万年,他们相互认识,相互满足对方的需求,并追求着共同的目标。

二是文化进行中较为晚近的发展。

这时逐步形成了各种制度、道德体系和传统。

哈耶克为宗教和传统道德提供了一个落脚点,使其能够发展下去。

在反对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时,哈耶克用市场的例子强有力的证明了他的论点。

他指出市场是有悠久历史,是自发的,不能够人为地干预市场运作。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市场中存在一双强有力的手操纵着。

人们企图干预市场秩序,很少会是人们预想的结果。

因为决定这种秩序的,是任何执行这种干预的人都无从知道的许多具体事实。

对于市场,我们能做的的就是遵循它的规律。

资本主义在我们的教育下是万恶的,但也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适合所有国家,能够让每个人幸福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息息相关并且紧密相连的,都有着相互借鉴演变的内容和环节,都有着自身的不足与长处,均是在发展中求得进一步的认识和完善,
一切都要经过历史的检验,历史选择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会是最适合我们的,时代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前进的道路上总是有人反对,有人赞同,但历史还在继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