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教什么”和构思“怎样教”的分析与决策方法
教案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
教案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教案编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案不仅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还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常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重要性教学策略和方法是教师用来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路径。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需要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支持,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1. 教学目标导向策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比如,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如果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可以采用复习巩固策略,多次重复学习内容。
2. 学生特点考虑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比如,如果学生喜欢合作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策略,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学生喜欢自主学习,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索来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1. 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来传递知识。
这种方法适合于知识点较多、理解较困难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演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2. 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是一种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3.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 视听教学法视听教学法是通过影音材料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教学计划编排步骤分析
教师教学计划编排步骤分析教学计划的编排是一个教师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使教学计划能够科学、合理地编排,以下将分十二个小节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的核心,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在制定教学计划之前,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目标要明确、具体,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分析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需要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分析,包括相关的知识点、概念和逻辑关系等。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确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设计教学活动在确定了教学方法之后,需要设计教学活动,即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课堂讲解、小组合作、实验演示等,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五、制定教学时刻表教学时刻表是教学计划的基础,它明确了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和顺序。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合理分配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六、准备教学材料教学材料是教学的重要支撑,它包括教科书、课件、实物等。
在编排教学计划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以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七、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计划的编排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进行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八、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当教学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重新评估教学目标和方法。
通过反思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九、与同事交流教学计划的编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教师教学计划教学方法选择
教师教学计划教学方法选择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他们的教学计划和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和个人经验等方面,对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第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需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那么教师可以选择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尝试,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二,学生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各有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活跃好动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相互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三,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教师应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与教材内容相适应。
例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采取讲授式教学方法,通过系统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教室、设备和资源等条件。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环境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室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展示式教学方法,通过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个人经验教师的个人经验是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熟悉和擅长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习惯于使用教学PPT的教师来说,可以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因为他已经掌握了使用PPT进行教学的技巧和经验。
总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和个人经验等。
只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步骤
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师需要确定本次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应当是明确、具体且可衡量的,能够指导学生学习和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2.研究教材:教师需要详细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容、组织结构和重点难点。
同时,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3.考虑学生特点: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学习能力等特点,以及他们的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
这些因素将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
4.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案例法、合作学习等。
-讲授法:适用于知识传授和概念讲解,并且可以快速有效地传递大量信息。
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讨论法:适用于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实践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实验、实地考察、作业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
-案例法:适用于教授复杂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或情景,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思考。
-合作学习: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促使学生相互协作、交流合作。
5.评估教学方法的效果:教师应当及时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估和反思。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反馈和进行学习成果的评估,教师可以判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作出调整。
总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特点,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时的重要任务。
一个清晰、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获得预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理论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应该基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指导教师确定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可以为教育者提供人类学习的规律。
学科学研究的是学科的内容、结构和发展规律,可以为教师确定学科教学目标和内容提供依据。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导向和衡量标准,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关注的目标。
要确定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性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清楚地指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达到的程度。
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也能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2.可行性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能力。
目标过高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目标过低则容易使学生感到无聊,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3.连贯性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科教育的连续性相结合,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发展的逻辑性。
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逐步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确定教学内容应该考虑以下因素:1.学科要求。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标准,体现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学科的内容,结合学科的特点和趋势,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2.学生需求。
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讨论小组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3.社会需求。
教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
教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教案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所编制的教学计划。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而教学方法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资源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本文将介绍教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1. 教学目标导向:教案的教学内容应从教学目标出发,确保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教学目标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师应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组织和选择。
2. 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宜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训练内容。
教学内容应既包括基础知识的传授,又包括能力培养和综合应用。
3. 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爱好、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等途径,来调整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1. 教学任务导向: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任务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问题解决法等。
2. 学生参与式教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具和在线资源,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衔接1.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衔接应紧密结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机统一。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教学方法的特点和要求,确保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如何进行教学主题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如何进行教学主题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主题的确定应由教学内容来决定,主题活动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住处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理论。
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方式,它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也为其他学科的整合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
活动主题要具有实践性,作品性,综合性,自主性。
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练习法、探究型教学法、讨论法、自由辅导法等等,对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课上容易接受,对于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信息技术课大部分的时间是进行实践操作,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心环节。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总是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教师根本忙不过来,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组合作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互相辅导,这样问题就解决了,也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
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
平时那些一知半解的同学,甚至完全不爱学和不会学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成绩。
也就是说,示范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多媒体广播功能展示他们
的作品和成绩,给予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负责辅导一组同学。
因此,信息技术中教学主题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
教学决策思维
教学决策思维现代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教师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情境和挑战,做出相应的决策。
而教学决策思维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做出合理的决策。
本文将从教学决策思维的核心要素、教师角色转变、决策模式等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一、教学决策思维的核心要素教学决策思维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和经验:教师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估。
2. 情境分析:教师需要对教学环境和学生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
3. 目标设定: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需求,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关键重点,为决策提供指导。
4. 师生互动:教师在做出决策时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进行调整。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权威的代表,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教师不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不同的决策模式在教学决策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决策模式来解决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决策模式:1. 经验决策模式: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通常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后才能得到运用。
2. 规则决策模式:教师根据教学规则和原则做出决策,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规则。
3. 符号决策模式:教师根据教材的指导和标准进行判断和决策,尊重教材的权威性和体系性。
4. 问题决策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找出最佳的决策方案。
四、教学决策思维的重要性教学决策思维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分析教学的构思与设计
分析教学的构思与设计教学的构思和设计是指对于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安排,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应该符合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评估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课程设计的首要步骤之一、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并能够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目标。
目标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并且要具备达到可观察和可评估性的特点。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成不同层次的目标,以便于学生逐步达到更高的目标。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教学内容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知识的层次结构和难易程度,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安排内容。
同时,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相关,能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注意合理安排学习进度,避免内容过多或过少,使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
再次,教学方法的应用是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师可以运用讲授、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探究。
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注意给予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实践活动等教学手段,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可行性。
最后,评估的方式在教学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评估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
对于评估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教学目标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等。
可以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更全面、准确。
此外,评估结果还可以为教学的改进和调整提供有力的依据。
总之,教学的构思与设计是课程设计的关键步骤之一、它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构思教案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与技巧
构思教案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与技巧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
而教学目标则是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构思教案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中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构思教案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与技巧。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的层次结构。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的能力;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和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明确教学目标的层次结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次,确保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明确的行为表现,能够被观察和评价。
例如,一个知识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单词的拼写和发音”;一个能力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个情感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确保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再次,关注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和个性化。
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差异和需求,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解为更小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关注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和个性化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注重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整体,各个层次的目标之间应该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
例如,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间应该是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关系;情感目标和知识目标之间应该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注重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案编写中如何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案编写中如何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案编写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个好的教案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教案编写中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方法和技巧。
一、了解学生特点在教案编写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年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因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非常重要。
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采用游戏、拼图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则可以采用讨论、实验等更加深入的教学手段。
二、考虑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时,教师必须考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要达到的效果。
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
而如果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讲解和练习等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编写中应尽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比如可以使用讲解、示范、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互联网资源等多种教学手段。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可以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
四、评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评估教学效果,对于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小测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不断地评估和调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更加精确和有效。
总结: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案编写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学生特点、考虑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估教学效果都是确定适当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关键。
通过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进行教案编写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营造积极、互动和有趣的教学氛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教学计划构思方法
教师教学计划构思方法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构思一个高质量的教学计划是每个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从计划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探讨教师教学计划构思的方法。
一、设定计划目标设定明确的计划目标是教学计划构思的首要步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班级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明确教学目标。
例如,如果是中学语文教师,可以设定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写作能力的提高等具体目标,并将其分别细化成具体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二、选择教学内容在设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与教学目标相匹配,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参考教材内容、学生背景知识和现实生活等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确定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应明确教学策略,即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选择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制定教学步骤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步骤应具体可行,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按照引入、讲解、实践和巩固等步骤来组织教学过程。
在每个教学步骤中,教师都要注意适当安排时间,掌握教学进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五、设计评价方式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教学成果。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和考试等多种形式。
教师应注意评价方式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并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六、关注个性化教学教学计划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个性化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何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决策
如何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决策人生中总有不少需要思考和做出决策的时刻,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做出明智的决策,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虽然每个人的情况和问题都不一样,但是,有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澄清目标在进行思考和做出决策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意图。
任何好的决策都不是盲目做出的,而是基于清晰的目标和具体的情况做出的。
在明确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回答以下问题:1.你想要什么?2.你为什么想要它?3.你如何实现它?4.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优先级是什么?澄清了自己的目标和意图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思考和规划下一步的行动了。
二、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是有效思考的第二步。
一旦明确了目标,就需要针对实现这个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
这个计划需要考虑到自己的资源、时间和能力等因素,需要切实可行和符合实际,同时也要具有灵活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变化。
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将计划划分成小步骤,逐步实现目标。
2.将计划制定得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应该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突发情况。
3.设定监督指标,并对其进行量化,以便于监督和调整。
三、认真分析分析是进行有效思考和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了解,在进行决策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相关的信息,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2.发掘潜在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它们的关系,由此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3.对计划的可能结果进行评估。
四、多方面考虑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无论是对自己的目标或者外部环境的影响等都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
在做出决策之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预测可能的风险和挑战,并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2.考虑可操作的替代方案。
3.将计划和目标与个人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并确定它们是否相符。
五、寻求他人意见尽管你可能是做出决策的主角,但是,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教学计划的思路与方法选择
教师教学计划的思路与方法选择引言教师教学计划对于教学工作至关重要,它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方案和蓝图。
但是,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本文将从思路和方法两个层面,探讨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
一、教学计划的思路选择教学计划的思路是指教师构建教学过程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计划思路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 教学目标导向的思路教学目标导向的思路强调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核心,明确、具体和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设定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目标。
2. 问题驱动的思路问题驱动的思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体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提供解决方案。
3. 情境教学的思路情境教学的思路强调学习环境与实际生活环境的联系,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价格比较和找零的技巧。
二、教学计划的方法选择教学计划的方法选择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1. 按照学科特点选择方法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实验课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
2. 结合学生需求选择方法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文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研究,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教学方法并非是孤立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大学教案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思维
大学教案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思维大学教案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详细设计和安排的文档。
教案的编制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然而,教案编制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选择不当等。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案编制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决策思维方法。
一、问题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案编制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案的设计就会缺乏针对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SMART原则来确定教学目标。
SMART原则是指目标必须具备明确的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 (可测量的)、Achievable(达到的)、Relevant(相关的)和Time-bound(有时间限制的)特点。
只有按照SMART原则确定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指导教案的编制和教学的开展。
二、问题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的安排是教案编制的核心,但很多教师在编制教案时常常会遇到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教学分层次原则来指导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分层次原则是指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合理划分教学内容的层次和难度,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
只有按照教学分层次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才能够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适应性。
三、问题三: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很多教师在编制教案时常常会遇到教学方法选择不当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原则来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原则是指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组合,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
只有按照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原则,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掌握决策分析与决策思维
掌握决策分析与决策思维决策分析与决策思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在面对各种决策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以便做出明智的选择。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掌握决策分析与决策思维。
一、认识决策分析与决策思维决策分析是指通过对决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选择出最优的决策方案。
而决策思维则是指在进行决策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它们在决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合理设置决策目标在进行决策分析时,首先需要明确决策的目标。
合理设置决策目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各个决策方案的优劣,并有效地避免决策的盲目性。
三、扬长避短分析各方案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我们应该全面地、客观地进行各种决策方案的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明晰各个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决策问题,为做出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
四、利用决策分析工具决策分析工具是我们进行决策分析的重要辅助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系统地进行分析和评估。
例如,决策树、矩阵分析法等都是常用的决策分析工具。
熟练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决策分析能力。
五、考虑不确定因素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不确定因素无处不在。
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并针对不同的不确定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灵活应对不确定因素有助于我们在决策过程中更好地权衡利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六、有效利用数据和信息决策分析需要依靠数据和信息为支撑。
因此,我们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便更准确地进行决策分析。
同时,要提高对数据和信息的应用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数据和信息在决策分析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七、注意心理因素的影响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常常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时我们的决策会受到情绪、偏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结果不够理性。
因此,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心理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干扰。
如何制定一个成功的教学计划
如何制定一个成功的教学计划制定一个成功的教学计划是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确定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评估和调整计划等方面探讨如何制定一个成功的教学计划。
一、确定目标制定一个成功的教学计划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学完一堂课程或者一门课程后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或者态度方面的要求。
为了确保目标的明确和针对性,教师需要参考学科标准、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背景知识等因素。
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作为参考因素,以确保目标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激情参与。
二、制定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用于指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一个好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制定教学策略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研究等,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支持教学。
三、组织教学资源为了实施教学计划,教师还需要组织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料等。
教师应该选择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相适应的教材,确保教学资源的充分准备和使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参考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评估和调整计划一个成功的教学计划需要进行及时的评估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评估方法,如测验、作业和观察等,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一个成功的教学计划需要建立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安全、尊重和合作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制定一个成功的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资源,评估和调整计划,并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案了解的决策过程
教案了解的决策过程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份详细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
了解教案的决策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教案了解的决策过程,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案了解的决策过程始于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决定了教案的内容和形式。
在确定目标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科要求,明确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点。
二、收集教育资源了解教案的决策过程中,收集教育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教育资源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教学工具等各种教学资源。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合适的资源,并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准备。
三、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是教案了解的核心环节。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育资源来设计教学活动,这包括教学方法、教学顺序、教学形式等内容。
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四、评估教学效果了解教案的决策过程并不止于设计教学活动,还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反思与改进了解教案的决策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反思与改进。
教师应该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改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了解教案的决策过程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收集教育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评估教学效果和反思与改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希望本文对教师有所启发,促进其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如何学会决策教案
如何学会决策教案标题:如何学会决策教案教案撰写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而学会决策教案则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为您提供学会决策教案的建议和指导。
一、了解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在撰写教案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
了解学生需求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学情分析等方式获取,以便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二、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决策教案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来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包括整体教学策略和具体教学策略。
整体教学策略指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具体教学策略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案例分析等。
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是教师决策教案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包括小组合作、问题解决、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评估和反思教学效果决策教案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规划,还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测验、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以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学会决策教案需要教师全面了解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确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教师可以提高决策教案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师教学计划制订步骤解析
教师教学计划制订步骤解析教师教学计划在教学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师提前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师教学计划的制订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下面将对这些步骤进行解析。
一、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是为了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参考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二、课程内容选择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课程内容。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直接教学或探究式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制定教学活动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需要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学习任务。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一定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合作学习。
五、确定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教学材料和工具。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需要确定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教材、多媒体教具、实物资料等。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互联网资源和社会资源,拓宽教学资源的范围。
六、制定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和分析。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制定适当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标准,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可以包括课堂测试、作业评定、小组讨论和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
七、安排教学时间教学时间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教什么”和构思“怎样教”的分析与决策方法●邬云德(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浙江象山315700)《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倡导旨在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需要的“过程教育”,但调研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符合“过程教育”要求.深度访谈发现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对“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认识存在偏差,而导致认识上偏差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没有经历深入、细致地确定“教什么”和构思“怎样教”的分析与决策过程,教师不经历该过程的原因是教师缺乏相关的分析与决策方法.由于当前缺少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可操作的确定“教什么”和构思“怎样教”的分析与决策理论,导致确定“教什么”和构思“怎样教”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怎样解决困扰教师的这个疑难问题?笔者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方式进行了探索.初步的理论求证与实践验证表明,探索中形成的确定“教什么”和构思“怎样教”的操作方法对帮助教师认识与实践教学分析与决策方法有积极的影响.本文结合浙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1节“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介绍确定“教什么”和构思“怎样教”的分析与决策方法,供读者参考、研究.1确定“教什么”和构思“怎样教”的分析方法1.1厘清并解析涉及的数学结果数学结果是具有显性特征的数学活动成果,它包括数学中的事实、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法则、规律、方法、问题与结论等.它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厘清涉及的数学结果就是按数学结果的含义从章节核心概念的概念体系中析出涉及的数学结果.解析涉及的数学结果就是说明涉及数学结果的背景及涉及数学结果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涉及数学结果的背景可从“数学背景、现实背景、教学背景”3个角度展开;说明涉及数学结果的地位与作用主要是阐述研究对象在数学体系中的位置、涉及数学结果在解决数学内部和外部问题中的作用、获得涉及数学结果的方法对进一步认识数学的影响.例如,根据数学结果的含义从三角形的概念体系中可以析出“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涉及的数学结果有:三角形的产生方法、三角形与线段、三角形与生活中三角形的关系;三角形的概念(包括名称、属性、定义、示例、组成要素)、用字母和符号表示三角形的方法、定义三角形的步骤;三角形3个内角之和等于180ʎ、三角形的分类表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生成三角形有关性质的步骤;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答有代表性的问题.其逻辑关系可用图1表示.图1三角形是在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丰富的生活情景.尽管三角形是在小学阶段初步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但小学阶段对三角形的认识比较肤浅,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三角形是基本图形,是平面几何的重要研究对象.三角形的“角角关系”和三角形的“边边关系”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理论基础,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采用三角形的结构.研究三角形的基本“套路”(用适当的方法产生具体三角形→观察并归纳的基础上定义与表示三角形→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包括判定三角形的方法)→用获得的数学结果解决有代表性问题)对后继学习其他几何图形有指导作用.1.2论证并解析获得数学结果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条件论证认知过程和认知条件就是运用学习任务分析理论,分析获得数学结果的步骤及认知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支持性条件是对学习起“催化剂”作用的条件———数学认知策略、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态度等.一般地,论证认知过程和认知条件可用逆向追问法———追问学生学习这一水平的知识或能力需要预先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使能目标),一直追问到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为止(学生的起点能力).解析认知过程和认知条件就是说明认知过程和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及学生的认知障碍.例如,获得三角形概念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所需要的条件可用图2表示.图2从图2可以看出:获得三角形概念的基本步骤是:(1)用适当的方法产生特定的三角形或有代表性的三角形;(2)观察特定或有代表性三角形的特征;(3)归纳或演绎三角形的本质特征;(4)用文字语言定义、用符号语言表示、说明组成要素等.获得三角形概念的支持性条件是:(1)发现几何图形特征的经验;(2)归纳思想(或演绎思想);(3)定义几何图形的经验.获得三角形概念的必要条件是:3条线段拼接三角形的经验,或生活中三角形到数学中三角形的抽象经验.尽管三角形可以看成是从生活中的三角形抽象出来的,也可以看成是3条线段顺次拼接的结果.但采用3条线段顺次拼接的方式来产生三角形更能反映数学的本质.事实上,尽管采用“生活中的三角形到数学中的三角形”的方法符合认知同化理论和几何发展规律,并且暗示了数学中三角形与生活中三角形的关系,但“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得学生的思维含量不高,也容易导致学生将“生活中的三角形”与“数学中的三角形”相混淆.而采用3条线段顺次拼接的方法来产生三角形,不但符合认知同化理论和几何发展规律,也暗示了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同时它也是画三角形的基本方法.类似地分析获得其他数学结果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条件,可以析出“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的认知价值有:产生三角形的过程、定义三角形的过程、生成三角形性质的过程、用获得的数学结果解决有代表性问题的过程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其蕴含的拼图经验、定义研究对象的步骤、生成三角形性质的步骤、归纳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演绎思想等,对发展学生智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三角形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三角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然而,尽管三角形的结构比较简单,但概括三角形本质特征需要一定的能力,一部分学生会遇到困难;尽管学生有发现几何关系和说明几何关系成立的经历与经验,但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和3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条件需要理性思维,一部分学生会遇到困难;尽管学生有定义几何图形和生成几何关系的经历与经验,但定义三角形的步骤和蕴含的数学思想及研究三角形性质的步骤和蕴含的数学思想具有过程性、内隐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大部分学生需要合作反思才能认识或感悟;尽管学生有借助于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经历和经验,但解题后的反思(解题的依据是什么?解题的策略、方法和技巧分别是什么?)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会遇到困难.1.3析出涉及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是教学目标的基本成分,也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学习结果有多种分类方法,《课标》把全部学习结果分为“结果性成果”和“过程性成果”2个维度.“结果性学习成果”包括4种类型的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和4个层级的智慧技能(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运用规则、解决问题).“过程性学习成果”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在数学结果形成与应用过程中的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应用等;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在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体会认知过程和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特点和了解数学的价值等;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等.析出涉及的学习结果就是按《课标》倡导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从涉及数学结果的逻辑结构和获得数学结果的认知结构中析出涉及的学习结果.例如,“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的“结果性学习成果”有:事实性知识———三角形的名称、组成要素、表示三角形的符号;概念性知识———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3个内角之和等于180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性质、3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程序性知识———产生三角形的方法、定义三角形的步骤、研究三角形性质的方法、用有关知识进行解题的策略和技巧等;元认知知识———研究三角形采用的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殊的思维策略及所蕴含的归纳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发现几何关系和判断给定3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的经验等;知识技能———用符号和字母表示三角形、在具体情境中识别三角形、用三角形“角角关系”进行计算等;理解概念———三角形的分类表示、三角形与线段、三角形与生活中三角形的关系、用3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运用规则———用定义几何图形的经验定义三角形、用三角形的“边边关系”进行大小比较;解决问题———观察基础上归纳三角形的特征、用合情推理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和用演绎推理说明三角形的性质、从运算的角度发现并提出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从逆命题的角度发现并提出3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过程性学习成果”可能有:发现三角形特征和生成三角形性质中的个性化想法、反思三角形概念和性质形成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参与定义三角形活动和探索三角形性质中的个性化表现及对学习三角形意义的感触等.2确定“教什么”和构思“怎样教”的决策方法2..1确定教学内容———分析基础上决策“教什么”确定教学内容就是依据析出的学习结果、涉及数学结果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及全面、辩证的教学内容观决策“教什么”.“全面”指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应用的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辩证”指在诸多的教学内容中,要选择最基本、最核心、最主要、最关键、有广泛应用的内容,且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来确定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2.2构思教学方法———分析基础上决策“怎样教”(1)构思教学理念.构思教学理念就是思考教学的指导思想,引导的策略、方法与技巧,教学的手段等.例如,“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依据涉及数学结果的地位与作用及其认知价值,其教学理念可以是:以全面、和谐的课程目标观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关注“两段”的认知过程观作为教学的基本策略;以有导学味的问题引导、有启发性的语言点拨、必要的讲解与归纳等作为教学的指导方法;以行为过程中的“五练”:产生对象中练、定义对象中练、研究性质中练、尝试应用中练、课堂小结中练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2)构思教学重、难点.构思教学重、难点就是依据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含义思考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及突破难点的关键.例如,“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的几何特征、三角形3条边长之间的关系、3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及这些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其教学难点是:概括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发现三角形3条边长之间的关系、探索3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突破难点的关键是:使探究性问题具有定向指导性.(3)构思教学结构.构思教学结构就是思考如何将所析出的数学结果的逻辑结构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结构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顺序结构.一般地,构思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是:数学的发展规律、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例如,“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的教学结构可用图3表示.图3这是一个以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为载体的学生的认知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过程.这个“自然、简单、动态、和谐”的数学教育过程,能满足学生经历完整数学思考过程的需要,对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变化、发展有积极的影响.(4)构思活动方式.《课标》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将数学活动概括成有层次的3种形式:①“经历……过程”.其活动的内容是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数学角度认识与研究有关的“生活题材”或“数学题材”;其活动的形式主要是有指导地“视”、“听”、“读”、“做”等;其活动的目的是:从“生活题材”或“数学题材”中抽象出研究对象,并获得对象的一些感性认识.②“参与……活动”.其活动的内容是借助认知同化理论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其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主动地“视”、“做”、“思”等;其活动的目的是: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及认识对象特征的一些经验.③“探索……关系”.其活动的内容是运用推理方法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规律、方法、问题、结论等;其活动的形式主要是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进行“视”、“做”、“思”、“议”等;其活动的目的是: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构思活动方式就是依据《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活动观、涉及数学结果的地位与作用、获得数学结果的认知过程和所蕴含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例如,因为三角形的“边边关系”是基础知识,生成三角形“边边关系”的步骤和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对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性质有指导作用,生成三角形“边边关系”的过程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所以生成三角形“边边关系”的教学应选择探索的活动方式.(5)构思教学方法.构思教学方法就是思考“用什么素材教”和“用什么方法教”.依据“过程教育”的含义,教学载体要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问题的情境能满足学生丰富生活常识的需要及背景材料具有教育意义;数学活动不但有具体的操作性活动,也有理性的思维活动,同时有对认知过程进行反思的活动;教学方法不仅包括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解,也包括有助于学生经历实质性思维过程的价值引导———问题暗示、设置认知提示语、积极的认知干预、必要的辨析与追问、适时的评价与激励等.例如,“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的教学方法可以是:首先,引导学生依次经历“画三角形、列举三角形的生活实例及反思产生三角形有哪些方法和生活中为何采用三角形的结构”的过程,并采用“先行组织者”引导下的汇报交流基础上的教师总结性讲解的方法;其次,借助生成的三角形引导学生依次参与“观察并归纳三角形的特征、定义与表示三角形及反思定义三角形的步骤、三角形与线段、三角形与生活中三角形的关系”等活动,并采用“有导学味问题”引导下的合作交流基础上的教师总结性讲解的方法;第三,借助生成的三角形引导学生依次探索“三角形的角角关系及反思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钝角、几个直角,三角形的边边关系及3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并采用挑战性问题引导下的合作研讨基础上的教师总结性讲解的方法;第四,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用角角关系计算、用边边关系填空、用构成三角形的条件进行判断、用三角形概念和边边关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依次参与“尝试有关知识应用”的活动,并采用有代表性问题引导下的合作解答基础上教师讲解的方法;第五,借助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参与“回顾与思考”的活动,并采用问题清单引导下的交流合作基础上的课后欣赏三角形自述的方法.3随感随想尽管探索中形成的确定“教什么”和构思“怎样教”的操作方法对消除当前普遍存在的“只教不研”的现象和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过程教育”有积极的影响,但高质量的教学分析与决策仍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分析与决策的“实践性智慧”.例如,厘清并解析涉及的数学结果,需要教师具有析出并分解章节核心概念和解析涉及数学结果的能力;论证并解析认知过程和认知条件,需要教师具有学习任务分析方法及明确认知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认知障碍,需要教师具有了解学生现实的方法;析出涉及的学习结果,需要教师明确学习结果的类型及其含义;确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明确涉及数学结果的“生长点”和“延伸点”等;构思教学理念,需要教师知道《课标》倡导的有关理念;构思教学重、难点,需要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的含义;构思教学结构,需要教师知道数学的发展规律、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和教育的规律;构思活动方式,需要教师知道选择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构思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明确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和知道选择教学载体的原则及有效指导的一些艺术.若教师能运用“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行为方式,则定能解决如何确定符合“过程教育”要求的“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