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化石吟教案

合集下载

化石吟的教案

化石吟的教案

《化石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形象地展示化石的形成和分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化石吟》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化石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3. 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化石吟》的课件和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

(2)提问:你们对化石有什么了解?化石是什么?2. 诗歌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化石吟》。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3. 化石知识讲解(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讲解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小结(2)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诗歌《化石吟》。

(2)课后调查化石分布的地理环境,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或地质公园,亲身感受化石的魅力。

2. 邀请地质专家或科学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挖掘过程。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歌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掌握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了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化石吟》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 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掌握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了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讲解与讨论:教师对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以及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资料查阅、讨论参与、问题解决等方面。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以及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化石的图片、视频等。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熟悉诗歌内容。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石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新鲜词语: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

2.了解化石展现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文类型:讲读课文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2.朗读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七年级语文教案:《化石吟》课堂指导

七年级语文教案:《化石吟》课堂指导

七年级语文教案:《化石吟》课堂指导。

一、《化石吟》课程概述《化石吟》是一首由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的诗歌,本文教案对这首诗进行篇章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义,深入了解化石的原理和历史背景。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文本内容及背景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探究化石的形成、演化及其对生命和科学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1.教学目标(1)掌握《化石吟》的主旨和结构。

(2)理解化石的形成原理和演化历程。

(3)感受化石对生命和科学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文化、语言和思维素养。

2.教学策略本教学案采用“案例教学法”及“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将化石实例与化石领域的科学成果相结合,通过情境化、互动化和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助力学生达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化石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化石知识领域。

2.预习:让学生诵读《化石吟》,介绍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卓越才华与文学成就,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探究:进行篇章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化石吟》的结构和主旨,介绍化石的基本定义、形成原理和科学意义,展示化石领域中的重要成果。

4.实践:通过化石实物展示,科普讲座或现场实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化石的形成原理以及科学实践中的应用。

5.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化石的意义以及科学应用的重要性,巩固学生的知识和认识。

四、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可以通过测试、作业、实验实践、课堂互动和学生反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评估的标准应该是基于学生是否能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效果。

五、教学总结《化石吟》课程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的课程,涵盖了文学、历史和科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化石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化石的水平和重要性,以及它对科学和生命的意义。

化石吟教案教案范文

化石吟教案教案范文

化石吟教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导入,学生了解贝壳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学习化石吟这首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学会朗读古诗并能够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以及实物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通过分组朗读、合唱、师生共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诗歌鉴赏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抒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历史、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并理解时间的流转与传承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贝壳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抒发。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诗中理解时间的流转与传承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1)PPT、图片、视频等(2)贝壳化石和其他化石实物(3)化石吟古诗文本2.学生准备:(1)课前了解贝壳化石和其他化石的基本知识(2)积极参与讨论和朗读的准备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贝壳化石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贝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步骤二:呈现(15分钟)1.展示一段关于化石形成过程的视频,并让学生观看。

2.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讲解化石形成过程的基本知识。

3.通过展示一些贝壳化石和其他化石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探究不同化石的形态和特点。

步骤三:欣赏(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化石吟》古诗的文本,带领学生朗读并解释生字词。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步骤四:练习与表演(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四人,让他们合作朗读《化石吟》。

2.引导学生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每个小组选出两名代表,用合唱的方式朗读《化石吟》。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化石吟教学目的:1.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在课本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大意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㈠划分段落,概括大意:1.(一二节):引发读者的想象。

2.(三至六节):抒写遐思的内容。

3.(七节):回应一二节的内容。

㈡本诗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构思有何启示?二、探究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写作重点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

本诗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

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三、反复朗读总结固趣: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2.深入理解课文教学内容与步聚情景激趣在化石中,我国最著名的恐怕要数恐龙化石了。

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黑龙江),1938年,杨钟健、卞美年、王存义等在云南省禄丰盆地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早期禄丰蜥龙动物群,这一发现奠定了中国恐龙研究的基础,禄丰龙成为国内第一具装架展示的恐龙。

四川红色盆地、云南禄丰盆地是恐龙最活跃之所。

先后发现20余个种属,分布于四川40余个县。

其间,在自贡大山铺2800平方米的范围内采掘出的蜥脚类、翼龙类、蛇颈龙类、肉食类、鸟脚类、剑龙类等恐龙化石,且保存完好,是我国珍贵的恐龙化石宝库。

为此,自贡建立了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的自贡恐龙博物馆。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教案:
课时数:1课时
教材内容:《化石吟》诗歌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化石吟》。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寓意。

3.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朗读和理解。

2. 诗歌中的意义和寓意的把握。

教学准备:
1. 课本或黑板上写出诗歌《化石吟》的内容。

2. 图片或实物化石。

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课题
1. 教师呈现图片或实物化石,引发学生对化石的认识和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对化石有什么了解?化石有什么特点?
步骤二:朗读诗歌
1. 教师朗读诗歌《化石吟》,并让学生跟读。

2. 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

步骤三:分析诗歌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 学生讨论:诗中的化石是什么意思?它们代表了什么?
3. 引导学生理解“化石吟”的意义和诗歌中的寓意。

步骤四:诗歌表达
1.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下自己的诗歌,或者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五:小结和延伸
1. 教师对本堂课进行小结,总结学生们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2. 提出延伸问题:你认为诗人通过《化石吟》所表达的是什么?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朗读效果,能否正确表达诗歌的语气和情感。

2. 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能否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寓意。

3. 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能否用适当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石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化石吟》教学设计篇1[文本解读]《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是用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

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以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在文中有“赞颂”的意思。

教学这首诗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理解诗的内容,二是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知识的兴趣,进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好教材。

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

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得益于自然知识。

教学中采用“朗读法”和“联想想象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那神奇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有关化石的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片,导入。

1、出示始祖鸟化石及其复原图。

(第一张幻灯片)2、师述:一块坚硬冰冷的石头,因保留了动植物的遗体、遗迹而成为化石。

伟大的科学家们通过科学的推测、大胆地想象,复原出远古生物原本美好的形态。

看来,地下宝藏不仅指金银珠宝,还指这各形各色的化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化石吟》。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在这里有“赞颂”、“咏叹”的意思。

二、读课文,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读后的感悟。

以“这是一首……的诗”说话。

2、指导朗读。

①教师出示一二节的诗文,示范朗读。

(第二张幻灯片)②学生仿读其他各节。

③展示朗读效果。

3、比较朗读,体会开头的好处。

比较原诗和改动的诗,看有什么不同?(第三张幻灯片)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没有腿/最早的树儿不开花明确:用一系列的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也能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还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感染读者,让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一万年前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的奇妙的故事。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优秀9篇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优秀9篇

化石吟教案《化石吟》教案优秀9篇《化石吟》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大意,理清结构,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本诗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大海变桑田,桑田变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果真如此吗?如果真是这样,又何以为证呢?(----化石)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信息的演绎,讲述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2、题解:化石就是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朗读感知1、正字正音释义骸骨(hai)裹藏(guo)葱茏(conglong)猛犸(mengma)引颈长吼(jing)乌有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2、指导朗读(1)师范读,生标示节奏(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评价(3)齐读课文,读出韵律美。

3、感知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以“这是一首________的诗。

”句式作答。

(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诗歌分为三层:.(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总(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科学的神奇人类的伟大或者: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4、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化石吟》教案示范

《化石吟》教案示范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使用动词和形容词描述化石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化石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化石吟》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学会使用动词和形容词描述化石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分类,以及如何在诗歌中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诗歌《化石吟》全文、化石图片、视频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朗读录音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化石的知识。

(2)提问:“你们对化石有什么疑问或者想了解的地方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诗歌《化石吟》。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美感。

3. 理解诗歌内容(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句的意义。

(2)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4. 学习诗歌中的动词和形容词(1)找出诗歌中描述化石特点的动词和形容词。

(2)让学生模仿诗歌中的表达方式,用动词和形容词描述其他事物。

5. 背诵诗歌(1)分组进行诗歌背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6. 小结与作业(2)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诗歌《化石吟》的内容,并尝试用动词和形容词描述化石的特点。

六、教学延伸1. 科学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户外考察,寻找化石的痕迹,让学生亲身体验化石的形成过程。

2. 艺术创作:邀请家长参与,一起制作化石模型或绘画,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化石吟》教学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学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学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诗歌《化石吟》,激发学生对化石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对地质历史的思考。

1.2 适用年级:小学高年级1.3 教学时间:1课时二、知识点讲解2.1 化石的定义:化石是指古生物或古植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在地层中被矿物质填充或包裹而保存下来的。

2.2 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的形成需要经历生物体的死亡、埋藏、矿物质填充和石化等多个阶段。

2.3 化石的意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古地理和古气候等重要资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三、教学内容3.1 诗歌《化石吟》的朗读和理解: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化石的形成和分布。

3.2 化石的观察和分类:观察不同种类的化石,了解化石的特征和分类,学习如何正确识别和描述化石。

3.3 化石的形成和演变: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化石的形成过程,了解化石的演变规律。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化石吟》的内容,掌握化石的定义、形成过程和分类。

4.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演示等方法,培养对化石的观察和分类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4.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生物和地质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化石吟》的意境和内容,掌握化石的定义、形成过程和分类。

5.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培养对化石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内容,每个章节都包含了3条详细的小结,每个小结又包含了4条详细的细节及细节说明。

后续的五个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如果您对内容有其他要求或者需要进行修改,请随时告诉我。

教案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教学多媒体课件、化石标本或化石图片、实验材料(如泥巴、石头、颜料等)、诗歌《化石吟》的文本。

6.2 学具:学生实验材料包(包含泥巴、石头、颜料等)、笔记本、彩色笔、诗歌《化石吟》的文本。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最新《化石吟》教案最新「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化石,理解、积累“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可续行)学习活动一、课堂导入1、欣赏影片《冰河世纪》中猛犸的图片2、欣赏古生物化石图片,了解什么是化石。

用猛犸的图片引出《冰河世纪》动画影片,问学生看过《冰河世纪》吗?影片中将逝去的世界描绘的那么清晰,那同学们知道,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我们怎样了解那逝去的世界呢?(化石),对,是化石。

那什么是化石呢?欣赏古生物化石图片,再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化石。

(《冰河世纪》这部影片,学生都很熟悉,用影片中的猛犸象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化石。

)二、解析题目当诗人张锋见到这奇异的化石的时候,赞叹不已,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化石吟》。

题目中的“吟”字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吟”的意思(通过题目了解本文的题材,是赞颂化石的一首抒情诗。

)三、明确目标出示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理解、积累“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生读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读教学目标,了解学习本文应掌握的教学任务,为更好的学习本文做准备。

)四、字词识记(读一读,写一写)(1)、读准字音(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读一读,背一背)依次出示幻灯片1、读准字音裹藏葱茏卓()越骸()骨潜()行躯壳猛犸()悄()然引颈()长吼猛犸()2、请找出相对应的词语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

教案《化石吟》

教案《化石吟》

教案《化石吟》一、学习目标1.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种类;2.学习化石在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3.掌握创作诗歌的方法并能够尝试撰写一首与化石有关的诗歌。

二、学习内容1. 化石的定义化石是指保存下来的古生物遗体或生物活动痕迹,在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2. 化石的种类化石分为遗体化石和活动痕迹化石两种:1.遗体化石:包括全身化石、骨骼化石、鳞甲化石、牙齿化石等,主要是保存下了生物的实体部分。

2.活动痕迹化石:包括化石化木、足迹化石、痕迹化石等,主要保存下了生物的活动痕迹。

3. 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死亡:生物死后体内的有机物质开始分解,只有硬组织如骨骼等才能保存下来。

2.埋葬:生物遗体被沉积物掩埋,防止外界因素的破坏。

3.矿物化:沉积物中的矿物质溶液渗透到遗体中,取代掉原本的有机物,使之成为矿物质组成的化石。

4.地质过程:化石随着地质作用被改造和移位,有的被埋藏到深处,有的则被隆起到地表。

4. 化石在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化石是了解生命演化和地球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通过化石,可以了解现在已经灭绝的动物和植物,重建生命演化的历程,研究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等。

5. 诗歌创作通过学习关于化石的知识,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首关于化石的诗歌。

三、课堂活动1.课前活动:老师为学生带来几件真正的化石样品,让学生观察和猜测化石的种类和形成过程。

2.学习活动:老师通过PPT或教材讲解化石的基础知识,学生跟随老师完成相关笔记。

3.练习活动:老师给学生阅读一首本课题的诗歌《化石吟》,让学生分析诗歌中描述的关于化石的内容。

4.创作活动: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一首与化石有关的诗歌,可以在课后提交作业或在下一堂课上分享。

四、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化石的定义、种类和形成过程,以及化石在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尝试用创作诗歌的方式表达对化石的理解。

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认识地球的发展历程都有积极意义。

化石吟说课教案优秀9篇

化石吟说课教案优秀9篇

化石吟说课教案优秀9篇《化石吟》教案篇一教材简析《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本诗,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展示大量古生物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的效果上先睹为快,充分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再品析语言,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图片(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问:这些生物在现代的生活中还见得到吗?明确:见不到了。

提问:那这些精美的生物的图片从何而来?明确:是科学家通过对古生物的化石进行复原而来的。

提问:何谓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明确: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或生活痕迹(如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类似石头的东西。

对于这些遗留千古的化石,你们有没有兴趣一睹为快呢?今天有一个人对这些化石也充满着好奇心,下面就让我们与他一起去领略这些化石的风采,出示课题。

也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一、教案名称:化石吟教案第一章——化石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基本概念,知道化石是古生物的遗骸或遗迹。

2. 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知道化石是如何被埋藏和保存的。

3. 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化石,并了解它们的特征。

教学重点:1. 化石的基本概念。

2. 化石的形成过程。

3. 不同类型化石的特征。

教学难点:1. 化石的形成过程。

2. 不同类型化石的特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化石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和不同类型化石的特征。

2. 教师准备化石标本或图片,用于展示和讨论。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通过PPT讲解化石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和不同类型化石的特征。

3.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化石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让学生了解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作用。

4. 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识别不同类型的化石。

二、教案名称:化石吟教案第二章——化石的分类和命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分类方法,知道化石可以按照形态、来源和成因进行分类。

2. 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命名规则,知道化石名称的构成和命名原则。

3. 让学生能够正确分类和命名不同类型的化石。

教学重点:1. 化石的分类方法。

2. 化石的命名规则。

3. 不同类型化石的分类和命名。

教学难点:1. 化石的分类方法。

2. 化石的命名规则。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化石的分类方法、命名规则和不同类型化石的分类和命名。

2. 教师准备化石标本或图片,用于展示和讨论。

教学过程:1. 复习:教师通过提问或小测验,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化石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

2. 讲解:教师通过PPT讲解化石的分类方法和命名规则。

3. 展示: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命名练习。

4.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化石分类和命名的重要性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化石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21《化石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21《化石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化石吟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化石所展现出的一万年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恐龙、始祖鸟、鱼等
、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探讨。

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

诗歌结构
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

打开了读者思维的
回应、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四、想象联想(我想象中的远古世界)
六、布置作业:课后自己根据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

《化石吟》教案(两课时)

《化石吟》教案(两课时)

《化石吟》教案(两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化石吟》;了解化石的概念、形成和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地质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欣赏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素养;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方法,探究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音乐《化石吟》,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二、学习诗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教师解释生词和难点。

3. 学生讨论诗歌中所描绘的化石景象,分享自己的见解。

三、探究化石(20分钟)1. 教师发放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查阅资料或讨论,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 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小结与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化石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2. 学生回家后,尝试创作一首关于化石的诗歌,下周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回家作业的创作成果。

2. 学生讨论并回答关于化石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深入学习诗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2. 学生通过讨论和朗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背诵和赏析诗歌。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科学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化石的形成和探究过程。

2.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16课《化石吟》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设想:教学时要注意诗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化石了解多少?(学生回答)看来大家对化石有一定的了解,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

面对化石我们会产生许多遐思,今天让我们走进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看看作者面对化石抒发了什么感情?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裹.藏(guǒ)骸.(hái)骨潜.(qián)行躯壳.(ké)猛犸.(mǎ)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幽雅)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悄然)③称赞而且佩服。

(叹服)④(草木)青翠茂盛。

(葱茏)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

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海枯石烂)2、、听配乐范读,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3、根据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小组内一听一读式交流。

5、朗读展示。

6、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理解题目的含义:“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示例: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石吟教案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反映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思想感情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1、感受该诗的音乐美以及学会从多角度品析诗歌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反映的科学知识。

1.朗读法。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讨论点拨法。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照应的结构美。

第一课时同学们,大家好?相信大家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国庆节,你们都到哪里去玩呢?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让其它的同学感受下你的快乐呢?(让三位同学来说)看来,这几天大家确实过得很开心,老师此刻也被你们的快乐所感染。

有没有同学去深圳呢?据老师所知,国庆期间,一批国家级恐龙化石首次走出博物馆,在深圳的华发北、华侨城铜锣湾广场亮相,重现“侏罗纪公园”里的场景,市民可以免费观看。

有没有同学去看呢?(有的话,就让学生说一说)虽然许多同学错过了这次展览,但也用不着惋惜,因为老师今天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化石吟》。

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认真学好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化石和生物进化的知识。

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作者是张锋。

1、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尸体、甲壳)、遗物(如唾液、粪便)或遗迹(活动留下的痕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我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2、吟:“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让学生背诵)还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让学生背诵)谁能说说这两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啊?(提问学生) 教师归纳:《暮江吟》主要是赞颂了夕阳西下傍晚时分江面的美景,《游子吟》则抒发了对无私母爱的赞美。

所以“吟”是吟咏的意思,以“吟”为体式的诗歌一般是含有赞颂、赞美的感情。

我们通过对题目的解析可以了解到《化石吟》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把作者饱含赞美的感情读出来,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录音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美。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注意在听的过程中认真体会这首诗歌的感情色彩,并同时思考一下这首诗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奇huan( ) guǒ( )藏cōng long( )zhuo yue( )骸( )骨潜( )行躯壳( ) 档( )案猛犸( ) 悄( )然(2)在下列横线填上此诗中的修饰词语。

_____________的神话_____________的真理_____________的骸骨_____________的密码_____________的魔法师_____________的雕刻家明确:(1)幻裹葱茏卓越 hai qian ke dang mǎ(2)奇幻平凡冰冷珍贵高明卓越(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乌有:虚幻,不存在。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葱笼:(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叹服:称赞而佩服。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刚才,我们通过做这两个练习把这篇诗歌的重点难点字词进行梳理归纳整理,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自己再好好巩固一下。

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下这首诗歌,注意把作者饱含赞美的感情读出来。

同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全诗一共有多少小节?可以划为几部分?2、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明确:第一部分:(1~2节)通过提出问句,引发我们的想象第二部分:(3~6节)具体写出想象的内容。

第三部分:(7节)回应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大致梳理了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字词以及结构,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吟”这种诗歌体式主要是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回去请同学们好好复习今天学过的内容,同时思考课后练习的一二题。

一(1~2)通过提出问句,引发我们的想象二(3~6)具体写出想象的内容。

三(7)回应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化石吟》这篇文章,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谁能够告诉老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提问学生)没错,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化石吟》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课文,再次感受作者对自然的赞叹之情。

通过这几次的朗读,同学们基本上能够把握住诗歌的充满赞美的感情基调。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说到《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也就是以诗歌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在此之前,老师已经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化石吟》的诗歌特点,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科学知识贯穿于这首诗歌中以及怎样在其中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1、请一二组的同学朗读一下第一部分,其它同学思考这一部分的诗歌有什么显著的特点,等下我们请同学们来谈谈。

问:这一部分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大家有没有发现?(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明确: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小节是以四个问句开头的,这有什么好处呢?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对化石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很急切的想知道这一切的答案。

连续使用四个问句,又是一种怎样的修辞手法呢?对,没错,是排比。

用排比句有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气势,使好奇的语气更强烈。

老师举一个例子,同学们仔细听好,比较一下哪个句子的语气更强烈一点。

“妈妈,快来啊!”“妈妈、妈妈、妈妈,快来啊!”很显然是第二个句子的语气更强烈,它连续使用了三个“妈妈”。

所以第一小节也是这样连续使用了四个问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们。

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学习一下这种写法,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

好的,全班同学来朗读一下这一小节,注意读出好奇的语气。

2、大家读得非常的好,能够把这种好奇的语气读出来,好的,我们紧接下来看看这一部分的第二小节。

(教师读第二小节)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小节继承上面第一小节继续发问,引发联想,接连用了两个问句。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问句跟第一节的四个问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明确:第一小节四个问句写的是个别事物,具体写了四种古生物,依次是无颌鱼类(颌: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

)、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被子植物。

而第二部分的两个问句主要写的是一般的事物,即以上生物的化石。

(个别——一般)“沉睡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化石能否说话呢?我们的诗人紧接着对此作出了怎样的回答呢?全班同学读一下下面的两句诗。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前面句子的巧妙回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不是说“化石”能说话吗?因为它能“说话”,所以才有对那亿万年前世界的情形的描述,因此,这个句子在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啊?(学生回答)没错,承上启下的作用。

3、我们接下来继续学习诗歌的第二部分,请三、四、五组的同学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边思考看看沉睡万年的石头究竟向我们说了什么?(提示:各小节主要的内容) 明确:①第3节: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eg: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

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节:裹藏生命信息eg: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③第5节: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eg: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④第6节:雕刻家、魔法师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二(3~6)具体内容3 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4 裹藏生命信息5 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6 雕刻家、魔法师1从修辞、词语、感情等方面入手品析诗歌明确:(1)从修辞方面:比喻:“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把生命信息比喻成“密码”形象生动)“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把化石比作人脸的皱纹)“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拟人:用第二人称“你”指代化石,显得自然亲切(2) 从词语方面:“冰冷”既符合化石的真实状态,又能表现真理的冷静。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的“不息地”进发的特点。

(3)从感情方面,把握两个感叹句:“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品析诗歌,这种学习方法很好,如果大家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坚持多运用,老师相信大家的语文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好的,现在请第六七组的同学读一下最后一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和第一部分构成了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明确: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

关于《化石吟》这首诗我们就分析到这里,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这一句诗句引发你作何感想,现在我们请各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台,就你们组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记住哦,时间不要超过一分钟。

1.恐龙恐龙是指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另一类叫鸟龙类。

“恐龙”一词的原来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都比较巨大,看上去有点“恐怖”。

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大的体长数十米,小的体长不到1米。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

两亿多年前,恐龙——这一奇特的生命曾经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

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称霸一时,足迹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只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供人们猜测探索的谜团。

这段历史时期出现的许多有特色的事情,人们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寻、去思索,其中如最为凶猛的巨龙,身形秀丽、行动敏捷的食肉恐龙美颌龙,脖子最长的马门溪龙,是现今大象体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龙震龙,奔跑速度较快的似鸡龙,聪明的伤齿龙,以及愚笨的剑龙和食量最大的腕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