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福柯简要介绍
Michel Foucault米歇尔·福科

Power
在福科看来,对话语形成和知识谱系进行分析不应根据意 识的种类、感知的方式和思想的形态来进行,而应从权力的战 略和战术角度出发。
权力与知识是直接相互包含的;不相应地构建一种知识领 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与此同时,不预设和构建权力关系就 不会有知识。
Power
Foucault want to understand more fully power relations----how mechanisms of power affect everyday lives. His work is critical of views of power that depict it as a commodity (something held or possessed; something embodied in a person, institution, or structure; something to be used for organizational or individe and Punish
1976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性史》 The Will to Knowledge 《求知识的欲望》
Foucauldian discourse
知识(真理)、权力和主体是福柯始终关注的三个核心 问题,在福柯的语境里,这三个轴心与传统理解大相径庭, 在福柯看来,知识与权力不仅不是格格不入的,下下相反, 现代权力对主体的控制和支配是通过与知识共同完成的。 福科话语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认为历史是话语的构 造,是用语言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汇总。 在话语即历史所标 示的客观性背后,具有某种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 福科认为个别话语的形成过程,会出现一些规则来界定这 个领域的相应对象,从而能够建构起基本概念 ,形成理论构 架。这一话语组构中的规则组合,就形成话语的组构系统, 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福柯理论探析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福柯理论探析电影《飞越疯人院》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杰克·尼科尔森和路易丝·弗莱彻主演的经典电影。
该片根据肯·凯西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在精神病院度过一段时间的男子的故事。
电影以其对精神健康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而闻名,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福柯理论在其中的应用和解读。
本文将探析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福柯理论,分析其在电影中的体现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福柯的理论。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权力、知识和监狱等。
福柯提出了许多概念和观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关于权力和知识的理论。
他认为权力和知识是息息相关的,权力不只是存在于政府和机构中,还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知识则是权力的产物。
在《精神病与狂想的历史》一书中,福柯讨论了精神病院和精神病患者,指出了权力和知识是如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的。
福柯理论在分析精神疾病和精神病院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福柯理论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探讨。
电影的主人公麦克墨菲是一个反叛的角色,他因为在军队中的行为而被判入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中,他观察到许多不合理和不公正的现象,同时也结识了其他病患者。
福柯的理论中提到了“监狱化”和“病院化”等概念,这些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麦克在精神病院中所经历的一切。
在精神病院里,病患者被剥夺了自由,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医生和护士拥有绝对的权力。
医生和护士们也掌握着关于病患者的所有知识,他们可以随意决定病患者的命运和治疗方案。
这些情况都与福柯所描述的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完美契合。
电影中的精神病院可以被看作是福柯所描述的“惩治和监控的机构”,它不仅是一个医疗机构,更是一个控制和规训病患者的机构。
医生和护士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和规范病患者的行为,使他们服从于权威和规则。
而这种规范和控制又产生了更多的知识,医生和护士们通过观察和记录病患者的行为来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强他们的权力。
福柯的名词解释

福柯的名词解释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社会、权力和知识的研究影响了众多学科领域的发展。
他的著作广泛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
福柯通过对权力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颠覆传统观念的概念和名词。
本文将对福柯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1. 权力/权力知识(Power/Knowledge)福柯认为,传统上对权力的认识往往过于简化,仅限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
他提出了权力知识的概念,认为权力不仅存在于制度和政府中,还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和技术来得以实现和扩张。
权力知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知识的生产、流通和运用来维持和加强权力机构的运作。
福柯认为,权力知识并非只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渗透在社会和个体生活中的一种实践。
权力知识的表现形式包括学校教育、医疗制度、监狱等,在这些领域,权力通过知识来构建和控制个体。
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提醒我们反思和批判制度中存在的权利侵犯和权力滥用。
2. 知识/权力关系(Knowledge/Power Relation)福柯认为,知识不仅仅是客观事实的集合,而是受到权力力量的影响和塑造的产物。
知识不是中性的,它具有一定的利益和影响力。
福柯指出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知识在福柯的理论中并非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在变化和重构的。
福柯认为,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辩论和争议来构建和重塑。
因此,福柯的知识观提醒我们应该怀疑那些被视为真实和不可动摇的知识,要保持批判的思维去探索和质疑。
3. 个体/主体(Individual/Subject)在福柯的思想体系中,个体和主体并不等同。
个体是一个在社会中被规训和调整的生物身体;而主体则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自我认同的个体。
福柯认为,现代社会通过各种规训的手段对个体进行控制和塑造,使之成为主体。
福柯提出了自我生产的概念,认为通过各种规训机构和权力关系,个体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调整来成为主体。
米歇尔·福柯

• 1970年底,福柯被选为法兰西学院的思想 体系史教授。他在就职典礼上发表了“有 关语言的话语”的演讲。 • 1984年6月,福柯因艾滋病去世,享年58岁
师承
• • • • • 康德和批判哲学传统 尼采对其思想风格和研究角度深刻影响 萨特、库瓦雷、八什拉、康吉翰 梅洛·庞第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 布朗肖、巴塔耶、克洛索夫斯基等人的超 现实主义和新文学
• 第四卷《肉欲的告赎》1984年出版。
谢谢!
传承
• 哲学领域:具体谱系学 • 历史领域:埃利亚斯、阿里埃、年鉴史学 研究 • 文学批评领域:怀特(新历史主义) • 哈贝马斯、德勒兹、维恩、布劳代尔 • 社会实践领域:莱恩、库伯
主要著述
• • • • • • 《癫狂与文明》,1961年出版 《临床医学的诞生》,1963年出版 《词与物》、《事物的秩序》1966年出版 《知识考古学》,1969年出版 《规训与惩罚》,1975年出版 《性史》,共分四卷。第一卷《认知的意 志》,1976年出版。第二卷《快感的享用》 和第三卷《关注自我》于1984年出杜梅泽尔推荐下, 福柯担任瑞典吴普萨拉大学的法语教师。 在此期间,他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并 开始撰写博士论文。 • 1958年,他回到巴黎,被任命为设在华沙 大学内的法国文化中心主任。 • 1960年,离开波兰后,前往德国汉堡。 1961年,在让·伊波利特和康圭拉姆指导下, 他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米歇尔·福柯
家庭和教育
• 米歇尔·福柯1926年出生于法国普瓦捷的一 个乡村家庭,其父保罗是一个外科医生 。 他从小叛逆,励志将来不要继承家业,与 其父亲关系紧张。 • 他一开始的成绩中上,但当他进入耶稣会 办的一个中学后,他的成绩十分优秀。在 这段时间里,普瓦捷属于维希法国,后来 被德国占领。
权力与知识福柯思想的哲学解读

权力与知识福柯思想的哲学解读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与社会学家,他对权力、知识和社会结构等一系列复杂主题的深入探讨,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哲学、人文科学及社会学等领域。
本文将从福柯的权力与知识关系出发,分析其思想的核心内容,并透视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启示。
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在福柯的理论中,权力并非单一、线性的,而是一种分散且无处不在的网络。
他提出“知识就是权力”,意味着知识不仅仅是理解世界的工具,更是塑造权力关系的重要因素。
福柯认为,权力与知识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知识作为控制工具在现代社会中,知识被用作控制与监管的工具。
教育系统、科学研究、医疗机构等领域所产生的知识,有时候并非仅仅是中性的真理,它们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例如,在教育中所传播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会通过不同形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塑造他们的思维方式。
福柯通过“生物权力”概念阐释了这一点。
生物权力是指国家对个体生命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能力,它通过对人口健康、出生、死亡等方面进行干预,实现对社会整体的控制。
而这种控制不仅仅依赖于法律和暴力,更依赖于知识——例如医学、统计学及生物科学等。
这说明了知识如何渗透到权力结构之中,并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历史透视福柯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权力与知识关系的变迁。
从古代至今,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方式随着权力结构的发展而演变。
古代社会中,斯多噶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强调理性和真理在道德中的重要性,但这些知识往往是在特定权力结构下形成并维持的。
进入近现代社会,随着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兴起,知识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它逐渐成为规范与标准化的重要依据。
福柯考察了如何通过“话语”的形式来理解这种变化。
他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的话语决定了一种特定类型的知识如何被接纳和传播。
例如,在精神病学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疯癫”这一概念被重新定义,其背后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控制及其文化场域。
福柯

读福柯的《疯癫与文明》米歇尔·福柯,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1961年出版了其第一步代表作《疯癫与文明》。
他论述了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疯癫的发展历程,从运动的轨迹中探寻“另一种形式的疯癫”,这种形式把理性与疯癫断然分裂,从非理性的角度观察疯癫结构的常与变。
此书主要评述了疯癫意识结构的三个不同时期变化。
1.文艺复兴时期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癫,代表了没有分裂前的完整体验,虽然有一种缓慢的分裂正从文学与绘画这两种艺术作品里出现,但是这仍是不完全的分裂。
直到一种哲学话语明白划分了理性与疯癫的界限,关于疯癫的历史才就此展开,并且随着当时文化机制进入了长期的禁闭时期。
“疯癫与终极性的联系一旦消失,也就同时意味着它的独立性的消失:疯癫不再是揭示理性所无法达到领域的力量了,而逐渐成为理性的仪仗和随从。
”2.古典时期在古典时期,人们认为劳动有一种赎罪的力量。
在劳动中,罪恶得以消减,道德得以升华。
疯癫在这一禁闭时期并没有被赋予发言权,它被视为违反社会秩序的一员,并同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成为一个伦理主体,为自身的罪行在禁闭所内赎罪。
禁闭所的发明,正是古典时期资产阶级美德憧憬的流露。
在此,道德被视作是理想,视作是要事,视作是律令,禁闭正是用暴力压制那些反道德的社会要素,用劳动让他们的道德升华,让他们迷途知返,让他们重获拯救。
所以疯癫并没有得到理解,它被排斥在各种机制之外。
这标志着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此时“人们是从贫困、没有工作能力、没有与群体融合的能力的社会角度来认识疯癫”。
由此可以看出疯癫言说自身的地位不断地被缩小并由理性代言。
3.近现代随着人们对疯癫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对待疯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到十九世纪,疯癫被约束在纯粹理性道德话语里,疯癫被赋予道德意义,开始成为某种道德过失的效果,疯人将被告知自己是什么并被迫不断地远离疯癫的力量。
疯人将依附在理性秩序下,回到社会里。
理性关心的不再是“疯癫是什么”,而是要如何使疯人回到规范下的日常生活里去。
福柯观念深度解释

福柯观念深度解释二、福柯:福柯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影响一.福柯的生平及其学术研究(一)福柯的生平米歇尔·福柯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法国著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曾如此评价福柯“马克思逝世之后最卓越的思想巨人”。
1946年,福柯考入享誉世界的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师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以及依波利特等知名学者。
然而此时他孤独古怪、心理极其脆落,这些经历与他后来热衷研究精神病、性意识等主题有一定关系。
之后的几十年,福柯辗转若干高校,1970年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终身讲座教授,担任思想系统史教授,直到1984年因艾滋病去世。
福柯一身热爱自由,反抗压迫,充满叛逆。
他不但以自己犀利的笔来剖析西方社会权力运作的真实面目,而且身体力行地去为造反的大学生、政治犯、同性恋者抗争......因此他总是与政府当局对抗,同社会统治势力对抗,并多次入狱。
叛逆和抗争使福柯的人生光彩夺目,也为他那别具一格的学术研究和振聋发聩的学术思想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二)福柯的学术思想福柯的著作向来以其多变的风格和主体而闻名于世。
福柯的著作涉及多个领域,而他自己本身也反对别人给他贴标签,因此,福柯被人们成为一个“不可界定的人”,一个学术上的“斯芬克司”。
福柯一生著作颇丰,文明于世的有《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等。
A.福柯学术思想“难以界定的原因”1.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思想来源的多样性所造成的。
福柯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它也是在吸取借鉴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身的创造酝酿而成,这种思想来源的多样性使福柯的著作富有争议性和难以分析。
而且,福柯在汲取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时,也不是简单地生吞活剥,而是把它们转化,整合进自己的开创性理论取向之中。
因此,福柯是一位复杂的,兼容并蓄的思想家,他从多种源头和思想中汲取营养,但又从不与任何一种单独的学派或理论联盟。
2.另一方面是因为福柯的整个思想发展过程,始终充满着不断创新的活力,使他的各种思想及其范畴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永远隐含着导向更深一层变化的可能性因素。
对后现代巨子 福柯的理解

二、时代背景
五月风暴:
1968年5月在法国巴黎所爆发的社会运动。整个过程,由学生运动开
始,继而演变成整个社会的危机,最后甚至导致政治危机。 如何理解五月风暴(广义上的)在思想史上的意义,涉及到如何理解 和评价福柯的思想。 五月风暴作为一个象征性事件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分水岭。后结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此之后兴起。 福柯虽算不上一个典型的“68年人”,但是,“68年”的确是福柯生 平的一个重要时期。福柯曾经是左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思想也曾经 被认为是属于左翼思潮的。
《疯癫与文明》
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讲述人:李 涛
主要内容
• 疯癫的发展史 中世纪末到文艺复兴时期(15C、16C) 古典时期(17C、18C) 精神病院时期(19C、20C) • 人们对待疯癫的方式 放逐 大禁闭 精神病院治疗
中世纪末到文艺复兴时期
• 麻风病的消失,但由这一历史现象带来的 社会影响还未结束——对可怕形象的社会 意义的排斥 • 社会排斥的对象的代替——贫民、罪犯、 疯子。 • 排斥的方式:放逐。
二、时代背景
1、当代法国思潮变迁的三个阶段: (1)、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普遍左倾——现 象学、存在主义 (2)、1956年及其以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引 起思想界的变化。 (3)、1968年五月风暴后,后现代主义思潮 风起云涌。
2、相应的三批代表学者
(1)、萨特、梅罗-庞蒂 (2)、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拉康、巴尔特、 福柯和阿尔堵塞 (3)、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德里达、德 勒兹等。
(une archéologie du savoir) ?
什 么 是 知 识 考 古 学
• 福柯关心的并不是具体科学知识的进展情况,也 不是科学的分类问题,也不是知识是否为真以及 如何为真的问题,他研究和关心的是整个知识领 域、整个认识论领域,知识是通过何种秩序经验 而成为可能的。 • 如正是有关癫狂与非癫狂相对立、有序无序相对 立的某种知识才使大禁闭中心(详见《疯癫与文 明》第二章)在17世纪末的欧洲有可能开设。福 柯致力的考古学就是要寻找这样的知识。
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学科考古学》(1966)一、作者简介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在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哲学、历史哲学、知识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地影响。
尽管他不喜欢自己被归类,但还是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标志性人物。
福柯的代表作有《疯癫与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1961)、《死亡与迷宫:雷蒙·鲁塞尔的世界》(Death and Labyrinth: The World of Raymond Rousse, 1963)、《诊所的诞生》(The Birth of Clinic, 1963)、《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1966)、《知识考古学》(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1969)以及《规训与惩罚》(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1975),等等。
《词与物》一书是要将思想从“人类学的沉睡”中唤醒,驱除笼罩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知识形式头上的人本主义的迷雾,从而重新思考人类知识的可能性。
而人类学主体主义正是自康德以来的现代思想的核心问题和知识基础,福柯试图批判的正是这一传统。
但是福柯并没有将自己的视角仅仅局限于康德及其之后的思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古代,并从文艺复兴开始了自己这种独特的人文科学考古学。
二、认识型之所以做这种人文科学考古学,是缘于福柯的一次有趣的阅读。
福柯在阅读博尔赫斯的某部作品的时候,其中有一段引用“中国某部百科全书”写到,动物可以分为奇怪的十几种,这些分类让人看了不可思议,这令福柯哑然失笑,但笑声之余,福柯发现,这种分类之所以不可理解,是因为它超出了阅读者自己的思想的限度,超出了他的习惯性的理解和常识,因而会觉得令人发笑。
5.福柯的社会学思想

29
(2)18世纪改革者
改革者的依据:犯罪方式、犯罪性质的变 化;惩罚的权力从君主报复变成保卫社会 的手段;原则是社会契约论。 改革的显著结果:惩罚形式“表象化”。 不仅惩罚肉体,更惩罚灵魂,在观念上建 立犯罪与惩罚之间的联系。 实质是受到17、18世纪欧洲观念论哲学的 影响。
30
(3)现代纪律约束、监视技术和监狱设施
27
2.权力-人体-知识
微观权力理论(强调开展经验层面的研 究):经验活动中关于权力设计与行使的 策略、技术和运作。 历史上的三种惩罚模式: (1)中世纪末期和旧制度时期的酷刑; (2)18世纪反对酷刑的改革者的刑法; (3)现代纪律约束、监视技术和监狱设施等。
28
(1)酷刑
支持酷刑建立和设施的基本原则:酷刑是 一套受控制的、有差别地制造痛苦的技术; 酷刑是一种惩罚仪式;大张旗鼓地举行酷 刑,目的不仅在于炫耀统治者的权威,而 且表现统治者扬善除恶的价值观念。 审讯酷刑、死刑酷刑。
1975 1976
6
3.福柯的思想主旨
力图突破当时法国知识界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 主义形态的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支配,探究 西方社会特有的“姿态”(gesture)。所谓 “姿态”,指的是“一种文化的条件或组织原 则”。 在各种“文化的条件或组织原则”中, 福柯主要关心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A.“我们自身”与真理的关系; B.“我们自身”与权力的关系; C.“我们自身”与伦理的关系
4
1.福柯的生平
1955年,福柯在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任教, 同时任法国外交部文化交流处在瑞典设立 的“法国之家”主任。 1958年10月,任法国驻波兰大使馆代理文 化参赞。 1961年通过《疯狂与非理智》博士论文答 辩。1966~1968年,到突尼斯大学任教。 1970年当选为法兰西研究院的“思想哲学 史教授”。之后,福柯曾频频出访美国。
社会学理论之福柯PPT课件

六、权力的微观物理学:规训与惩罚
18世纪的改革者们打着弘扬“人性”的旗 号反对酷刑,他们提出要按照法律的普遍原 则来惩治罪犯。改革司法原则的理论根据是 社会契约论,这种理论不仅论证了法律原则 的普遍权威性,而且也从理论上限制了王权 的至高无上性。
四、理性的压抑:疯癫与文明
古典时期对待疯人的方式是“大禁闭”, 把疯人像罪犯一样关押起来。典型的代表是 法国总医院,它是由法国国王下令建立的一 个收容穷人、罪犯和疯人的行政机构。
疯人受到了政治权力的压迫。
四、理性的压抑:疯癫与文明
禁闭制度是一种利用政治权力来控制社会、 维护秩序的方式,关押的对象不仅限于疯人。 但是,控制疯人是维持禁闭制度最有力的理 由。
一、生平经历
2、大学时代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当福柯来到这所学校时,正是战后学校
学术氛围非常活跃时期。福柯很快被这里涌 流的各种学术思潮所吸引,为后来的学术研 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一、生平经历
3、学术生涯 福柯发表了许多学术著作,其中主要有:
《精神病和心理学》(1954),《疯癫与文明》 (1961),《临床医生的诞生》(1963),《事物的 秩序》(1966),《知识考古学》(1969),《话语 的秩序》(1971),《规训与惩罚》(1975),《性 史》(1976)等。
个著名的医生家庭。 母亲主持家务,母亲是位节俭、严厉的女人。
福柯后来回忆自己的少年生活时,常常泛起阵 阵深沉的压抑感。
一、生平经历
三个可怕的印象: 第一个可怕的印象:旁观看截肢手术。 第二个可怕的印象:一个被家人囚禁了几
福柯及其生平_着作和思想

本期学术人物福柯及其生平、著作和思想于奇智一、生平与著作11生平 福柯(M ichel Foucau lt,1926 -1984)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前卫人物,1926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西部古城——普瓦提埃。
米歇尔・福柯原名保尔・福柯,“米歇尔”是其母亲给他起的,家人习惯叫他“保尔2米歇尔”,但他本人更喜欢“米歇尔”这个名字。
他于1936年在此城亨利四世中学小学毕业后,升入本校初中班。
1940年9月,他离开了该校,转入圣斯塔尼斯拉教会高级中学。
在这所教会学校,有一位知识渊博的历史教师,很受学生欢迎。
福柯对历史发生了兴趣。
他特别注重课外学习,在一位名叫埃格兰(A igrain)的修道院院长引导下,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与哲学书,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长道路和职业选择。
1942年,福柯开始阅读柏拉图、笛卡儿、帕斯卡尔、柏格森等哲学家的著作,进步很快,这得力于这所教会学校哲学教师皮埃罗(Dom P ierro t)和家庭教师吉拉尔(L ou is Girard)。
福柯的中学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
战争与历史的关系十分重大。
这使他进一步决定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历史哲学。
1943年,福柯通过了中学会考,拒绝了父亲要他“学医以承父业”的愿望;1945年毅然北上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准备报考全法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时值二战刚刚结束;这一年既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又是福柯一生的转折点;法国新黑格尔主义学者伊波里特(Jean H yppo lite)在该中学执教,正当锦瑟年华的福柯深受其泽,后来他成了伊氏在法兰西学院的继承者。
1946年,福柯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上巴黎高师。
在高师期间,福柯广泛阅读古今哲学家著作,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又由于身患严重的癫狂症,染上同性恋,因此涉猎了心理学、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进而开辟了自己的特殊研究领域:癫狂和性欲。
他在阅读中选择了尼采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还结识了现象学家梅洛2庞蒂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
福柯简介

》。可惜的是,作者永远也看不到它出齐了,1984年6月25日,福柯因艾滋病在巴黎萨勒贝蒂尔医院病逝,终年58岁。
福柯的死使法国上下震惊。共和国总理和教育部长称“福柯之死夺走了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凡是想理解20世纪后期现代性的人,都需要考虑福柯。”《世界报》、《解放报》、《晨报》、《新观察家》等报刊相继刊发大量纪念文章。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也纷纷发表纪念文字:年鉴学派大师费尔南·布罗代尔称“法国失去了一位当代最光彩夺目的思想家,一位最慷慨大度的知识分子”;乔治·杜梅泽尔的纪念文章感人肺腑,老人老泪纵横的谈到以前常说的话“我去世时,米歇尔会给我写讣告。”然而,事实无情,颠倒的预言更加使人悲从心来:“米歇尔·福柯弃我而去,使我感到失去很多东西,不仅失去了生活的色彩也失去了生活的内容。”
68年5月事件促使法国教育行政当局反思旧大学制度的缺陷,并开始策划改革之法。作为实验,1968年10月间,新任教育部长艾德加·富尔决定在巴黎市郊的万森森林兴建一座新大学,它将拥有充分的自由来实验各种有关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新想法。福柯被任命为新学校的哲学系主任。但是,万森很快就陷入无休止的学生罢课、与警察的临街对峙乃至火爆冲突中,福柯的哲学系也在极左派的吵嚷声中成为动乱根源。在万森两年,是使福柯感到筋疲力尽的两年。
福柯的最后一部著作《性史》的第一卷《求知意志》在1976年12月出版,这部作品的目的是要探究性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和发展。福柯对这部性的观念史寄予厚望,并以务求完美的态度加以雕琢,大纲和草稿改了一遍又一遍后的安排,全书分为四卷,分别为《求知遗志》、《快感的享用》、《自我的呵护》、《肉欲的告赎
(完整)福柯思想概说

福柯思想概说米歇尔·福柯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他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精神病学、医学上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受到很多学术思想的影响,但是他的思想又很难归纳到哪个确定的学派。
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既力图发现被传统掩盖的结构本身又有破坏结构的特点。
因此他既是法国60年代的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又是后结构主义的伟大先驱。
准确的说,福柯实际是法国当代思想界一大异类,他的思想无法归类于20世纪法国三大思想思潮(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任何一类。
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s)对他有一个经典评论:“……一个非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家,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
”福柯的思想虽然非常复杂,但是其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就是借助尼采主义揭示、批判、打破和逃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禁锢。
1983年,福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简单地说,我是一个尼采主义者。
借助于尼采著作,我试着尽最大可能在许多方面看看在这个或那个领域能够做些什么。
”当然福柯并不仅仅局限于尼采主义。
他思想的丰富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主要吸收了尼采的敢于向传统挑战的造反精神和求索精神,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边界"研究,例如“疯癫"、“性”等领域。
他的主要著作有《疯癫与文明》、《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史》等.其中的考古学、系谱学的方法论,他的话语实践分析和权力——知识理论,他对许多领域的开拓性研究等,对西方甚至全世界的学术研究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疯癫《疯癫与文明》是福柯基于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
他在这部著作中全面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今天”,造型艺术、文学和哲学中所体现的疯癫对于现代人的意义。
它的独特性就在于,之前从没有过对于疯癫这种现象的客观性论述,它处在被根本排斥的地位。
福柯本人对《疯癫史》作了一个内容提要:“在蛮荒状态下不可能发现疯癫,疯癫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
米歇尔福柯的名言

米歇尔福柯的名言摘要:一、米歇尔·福柯的简介二、米歇尔·福柯的名言概述三、分析米歇尔·福柯名言的意义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米歇尔·福柯的名言正文:【米歇尔·福柯的简介】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史学家。
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知识与权力、科学与制度、精神病学、医学和刑事学等多个领域。
福柯在知识史和文化史方面的贡献极大,他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对当代社会学、哲学和政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米歇尔·福柯的名言概述】米歇尔·福柯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名言简明扼要地表达了知识的重要性,揭示了知识与权力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福柯看来,知识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理解,更是一种改造现实的力量。
这句话鼓励人们积极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分析米歇尔·福柯名言的意义】福柯的名言启示我们,知识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知识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主导经济形态,知识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要素。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米歇尔·福柯的名言】1.培养学习兴趣:热爱知识,关注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使自己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2.学会独立思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批判和消化。
3.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知识的力量,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4.乐于分享:与他人分享知识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总之,米歇尔·福柯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求知的方向。
米歇尔·福柯是谁?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生平简介

米歇尔·福柯是谁?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生平简介本文导读:福柯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时间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法国对德国哲学家如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尼采的兴趣越来越强,福柯的教授之一,让·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翻译家和德国哲学的专家。
梅洛·庞蒂当时也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学,他对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课程在包括福柯在内的一部分学生中非常受欢迎。
在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后期,他与法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之一,乔治·冈圭朗(Georges Canguilhem,又译为乔治·康吉莱姆、乔治·康奎荷姆),建立了关系。
福柯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私人生活并不快乐,他患有严重的忧郁症,甚至企图自杀。
他受到一个心理学家的看护。
虽然如此,或者正因为如此,他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
因此他不但得到了哲学的教育,而且还得到了心理学的教育,他甚至参加了这门学科的临床实践,在那里,他与路德维希·宾斯万格尔(Ludwig Binswanger)等思想家接触。
最后福柯还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其他许多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他在1950年至1953年间是法国共产党员。
他是被他的教师阿尔都塞介绍进去的。
与其他许多人相同,他因为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情况退出了共产党。
与其他许多人不同的是他从未参加过共产党的活动。
1950年福柯通过毕业考试,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了一段时间书,但他对此并不感兴趣,因此他很快就离开了法国。
他的一个教师和朋友乔治·杜梅齐尔(Georges Dumezil)为他找到了一个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作为法国文化代表的职位,从1954年到1970年他在乌普萨拉大学、在波兰华沙和在德国汉堡大学充当文化代表。
此后他到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教哲学,在那里他遇到了丹尼尔·德菲(Daniel Defert)。
米歇尔福柯

1984年6月25日,福柯因艾滋病在巴黎萨勒贝蒂尔医院病逝,终年58岁。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作为法国文化代表
撰写博士论文 走进法兰西学院
最后的著作
思考权力的深层结 构
因艾滋病逝世
米歇尔·福柯1926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普瓦捷的一个乡村家庭,其父保罗是一个内科医生。他的原名是保 罗-米歇尔·福柯,后来他将名字中的保罗放弃了,这可能和他同他父亲之间相当紧张的关系有关。他一开始的成 绩中上,但当他进入耶稣会办的一个中学后,他的成绩十分优秀。在这段时间里,普瓦捷属于维希法国,后来被 纳粹德国占领。战后,福柯进入了法国最负盛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这是法国传统的通向学术生涯的门户。
福柯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私人生活并不快乐,他患有严重的忧郁症,甚至企图自杀。他受到一个心理学家 的看护。虽然如此,或者正因为如此,他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因此他不但得到了哲学的教育,而且还得到了心 理学的教育,他甚至参加了这门学科的临床实践,在那里,他与路德维希·宾斯万格尔(Ludwig Binswanger)等 思想家接触。
福柯后来在美国待了很久,首先在水牛城大学,后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福柯在旧金山的同性恋社群中, 尤其在BDSM社群中的活动使他染上了艾滋病,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种病。1984年6月25日,福柯因艾滋病 逝世于巴黎,一开始一些他的朋友和家庭成员否认他死于艾滋病,终年58岁。
福柯
社会学观点
米歇尔·福柯 福柯主要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关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权力怎样通过话语权表现出来,并配 合各种规训的手段将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细节中去,比如监狱制度、性问题等。福柯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学发展 产生了巨大影响。
米歇尔·福柯:灵魂是身体的监狱

米歇尔·福柯:灵魂是身体的监狱▲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
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
米歇尔·福柯)灵魂是身体的监狱。
出自: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变态是符合人性却背离理性的行为。
出自: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在没有船的文明里,梦想会干涸。
出自:米歇尔·福柯疯癫的策略及其获得的新胜利就在于,世界试图通过心理学来评估疯癫和辨明它的合理性,但最后它必须首先在疯癫面前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因为充满斗争和痛苦的世界是根据上述得出的结论。
出自:米歇尔·福柯《疯颠与文明》正如死亡是人类生命在时间领域的界限,疯癫是人类生命在兽性领域的界限。
出自: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吸引力,并不依靠任何魅力。
它不会打破个人的孤寂,或者去建构任何确实的交流。
吸引力只能处于裸露而无深度、无保护或保留的外界之外。
它只在任何封闭之外无限地展开,作为缺场而尽可能远离自己。
它只能提供一个女人在窗前的姿势,一扇半开之门,被禁入的门囗警卫的微笑。
它是献给死亡的凝视。
出自:米歇尔·福柯知识变得越抽象复杂,产生疯癫的危险性就越大。
出自: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这种危机使疯人与自身的意义相冲突,使理性与非理性相冲突,使人类的精明诡计与疯人的盲目相冲突。
出自: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人的终结、时代的终结都带着瘟疫和战争的面具。
威胁着人类生存的是这种万物都无法逃避的结局和秩序。
甚至在此岸世界都感受到的这种威胁是一种无形之物。
但是在该世纪的最后岁月,这种巨大的不安转向了自身。
对疯癫的嘲弄取代了死亡的肃穆。
人们从发现人必然要化为乌有转向戏虐地思考生存本身就是虚无这一思想。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一只得了抑郁症的“狐狸”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一只得了抑郁症的“狐狸”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
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
他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但也有人认为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词与物》还是结构主义的。
他本人对这个分类并不欣赏,他认为自己是继承了现代主义的传统。
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本身就非常的含糊。
1英国人约翰·雷契写过一本书《敲开智者的脑袋——当代西方50位著名思想家的智慧人生》(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书中最年长者是生于1844年的尼采,最年轻的是生于1932年的艾柯。
50人中,有一半的思想家来自法国。
如果算上讲法语的思想家,这个比例就更高了。
现代的学科划分并不存在“思想学”这个门类。
因此,所谓“思想家”,往往指的是那些无法简单归类的人物,比如尼采,比如弗洛伊德,比如阿伦特。
雷契把乔伊斯、卡夫卡、杜拉斯这些小说家也划归在思想家的行列中,这当然是一些人意想不到的。
为什么当代法国会成为盛产思想家的国度?主要的原因,一是跟法国人“百科全书”式的传统有关系,法国人喜欢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他们涉猎广泛,心有旁骛,热衷在不同学科的边缘结合部位做文章,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是跟彼时彼地的知识生产方式有关系,20世纪的法国,杰出的大脑聚集在巴黎一地,形成一个智慧密度极高的“知识村”,大家彼此低头不见抬头见,谁有什么思想成果马上就被知道了,很容易改头换面嫁接到自己的“知识树”上,于是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在雷契遴选的50人当中,米歇尔·福柯是极其引人瞩目的一位,他被称之为“法兰西的尼采”、“萨特之后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而其影响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福柯通常为他心目中的一、两千读者写作——因为他估计能够读懂他的人大致就这么多——结果总会有数十万的人去买他的书。
福柯福柯的话语、权力概念

福柯福柯的话语、权力概念01.福柯及其思想01.福柯1、福柯与他的研究兴趣米歇尔·福柯是法国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哲学家。
他秉承了尼采向传统挑战的反叛精神。
极力去研究被传统所排斥在外的如'疯癫”“性”等领域,探究它们之所以被“理性”所排斥的规则。
2、福柯对学术的贡献福柯的研究填补了以往学术历史上的空白,为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02.话语权力思想他的话语权力思想是其学术体系中的一部分。
主要体现在他的《性经验史》疯狂和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和《事物的秩序》等著作中。
1、话语定性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秩序,更是一种权力结构和结构性的权力。
2、话语、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在福柯看来,话语、知识和权力三位一体:话语是载体、知识是表象、权力是实质,没有话语的生产就没有权力的实施。
3、贡献福柯对“话语”的研究,揭示了话语、知识和权力的有机统一性,以及“话语权力”的权力本质。
02.话语的含义01.话语概念是福柯哲学的核心概念话语是福柯哲学中的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福柯本人也并未从正面对此进行明确界定。
但话语概念却是福柯哲学方法中的核心概念。
要寻找打开福柯哲学的大门,话语概念却是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关于话语概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含义。
02.含义一:话语是陈述的整体话语是一系列相关陈述的整体。
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说:“我们将把话语称为陈述的整体,因为它们隶属于同一个话语形成;……这是由有限的陈述构成的,我们能够为这些陈述确定存在条件的整体。
”1、对话语的理解即话语是由一系列相关的陈述所构成,是具体地同现代社会的文化制度及现代人的实际思想和生活方式紧密联系的那些话语体系及实践。
因此,福柯话语理论中的话语,主要指在特定社会文化条件下,为了一定目的而说出或写出的论证性话语,是伴随着说和写的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文化操作活动,是一系列事件。
2、并且,强调话语是一系列政治事件福柯明确指出:“必须将话语看作一系列事件,看作政治事件:通过这些政治事件,它运载着政权并由政权又反过来控制着话语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ypocrisy
• Noun; the practice of claiming to have moral standards or beliefs to which one's own behavior does not conform; pretense; from Old French ypocrisie, via ecclesiastical or church Latin, from Greek hupokrisis ‘acting of a theatrical part,’ from hupokrinesthai ‘play a part, pretend,’ from hupo ‘under’ + krinein ‘decide, judge.’ Hypocrisy usually implies a gap or difference between what one says and what one does.
We ‘Other’ Victorians
• Phrase from Stephen Marcus’ book The Other Victorians: a Study of Sexuality and Pornography in Mid-Nineteenth-Century England (1966)
Volume III: Le souci de soi (1984);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n 1986 as The Care of the Self.
Volume IV: Les aveux de la chair (incomplete; unpublished); would be translated as The Confessions of the Flesh.
Foucault’s stated objective in questioning and reformulating the dominant “story” about sex and
sexuality in the Modern West
• “Briefly, my aim is to examine the case of a society which has been loudly castigating itself for its hypocrisy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which speaks verbosely of its own silence, takes great pains to relate in detail the things it does not say, denounces the powers it exercises, and promises to liberate itself from the very laws that have made it function. […] The question I would like to pose is not, Why are we repressed? but rather, Why do we say, with so much passion and so much resentment against our most recent past, against our present, and against ourselves, that we are repressed” (8)
•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1966); translated as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1970).
• “Sexuality was carefully confined; it moved into the home. The conjugal family took custody of it and absorbed it into the serious function of reproduction. On the subject of sex, silence became the rule. The legitimate [meaning married] and procreative couple laid down the lay. The couple imposed itself as model, enforced the norm, safeguarded the truth, and reserved the right to speak while retaining the principle of secrecy. A single locus of sexuality was acknowledged in social space as well as at the heart of every household, but it was a utilitarian and fertile one: the parent’s bedroom” (3).
The Repressive Hypothesis
• REPRESSIVE, adjective; “repression,” noun, from the verb “to repress”: 1) to subdue someone or something by force 2) to restrain or prevent (the expression of a feeling); 3) to suppress (a thought, feeling, or desire) in oneself so that it becomes or remains unconscious; 4) to inhibit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or self-expression of someone or something; from Latin repress- ‘pressed back, checked,’ from the verb reprimere, from re- ‘back’ + premere ‘to press
• CONTRAST: EXPRESSION, TO EXPRESS • HYPOTHESIS: a supposition or proposed explanation made
on the basis of limited evidence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from late Latin and, earlier, from Greek hupothesis ‘foundation,’ from hupo ‘under’ + thesis ‘placing.’
Metacriticism or Metacritique
• The criticism of criticism; the examination of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terms of criticism either in general (as in critical theory) or in the study of particular critical debates
• The Victorians: 1) of or relating to the reign of Victoria, queen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837– 1901 and empress of India 1876–1901; 2) of or relating to the attitudes and values of thisaracterized by a stifling and prudish moral earnestness. (prudish: a person who is or claims to be easily shocked by matters relating to sex or nudity)
Other Major Works by Foucault
• Folie et dé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1961); translated, abridged version: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1964); complete version: The History of Madness (2006).
• 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une archéologie du regard médical (1963); translated as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 (1973).
Volume I: La volonté de savoir (1976);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n 1978 as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An Introduction.
Volume II: L'usage des plaisirs (1984);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n 1985 as The Use of Pleasure.
• Criticism, Critique: the analysis and judgment of the merits and faults of a literary or artistic work (often used negatively, as in the expression of disapproval of someone or something based on perceived faults or mistakes; from “critic,” 1580s, "one who passes judgment," from Medieval French critique (14c.), from Latin criticus "a judge, literary critic," from Greek kritikos "able to make judgments," from krinein "to separate, decide,” related to Greek kritikē tekhnē ‘critical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