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上课提纲(2017-2018(一))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自学要求一、课程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在自学过程中,考生应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应掌握一些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完整、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充分了解本教材各节之间的联系。
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三、本课程指定教材的参考用书指定教材:《人际关系心理学》,郑全全、俞国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参考用书:《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人际交往心理学》,高玉祥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二部分课程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自学要求1、能正确陈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发展过程。
2、能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
3、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5、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了解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对象。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的概念。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后者包括处理、调整、改善、发展人际关系。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5、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注意、接触和融合。
6、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自学要求1、理解和表述莱维特和戴维斯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 教学大纲 王林
《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范围:各专业适用 学时:24学时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学校公共选修课程,人际交往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二、教学任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人际关系理论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探讨人际态度、自我知觉、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沟通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人际关系实践是将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改善现实社会中的不良人际关系,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建立和发展个人良好的社会支持。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熟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能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矛盾进行一定的分析、处理;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原理,并能将其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达到以下主要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2)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价值及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3﹚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及友谊的建立与发展影响因素。
(4)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教学时间安排序号教学内容教学时数1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42人际关系与心理学的概念23态度与转变34人际印象35自我知觉36人际吸引37人际沟通48人际沟通心理团训2合计24五、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与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课程有内容上的交叉,因此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1、人际关系的定义ⅰ、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ⅱ、含义:①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②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情感、行为);③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通过不断的交往加以巩固和发展;所以积极的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定义ⅰ、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ⅱ、本质上是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切属性;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ⅰ、社会历史发展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需要,为其作为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ⅱ、特别是应用研究,具有社会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工作者深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或亲身参与,或与实际工作者携手合作,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形成的根本原因。
5、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双循环: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体系。
6、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关系①、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②、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来,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人际关系是其的主要内容。
③、可见,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④、人际关系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具有专门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的独立学科。
7、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任务①、理论任务:丰富和发展人际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尽快本土化(适合中国国情)②、实践任务: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的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人际关系;此外还在于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
人际关系力培训课程提纲(完整版)
人际关系力培训课程提纲(完整版)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个体提升人际关系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与交往。
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学员将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从而提升个人的社交能力。
课程目标
- 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影响
- 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 学会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方法
- 培养信任和合作的能力,提升团队合作效果
- 树立积极的个人形象,建立人际关系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课程大纲
一、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 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 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不同人际关系类型的特点和特征
二、有效沟通技巧
- 倾听和表达技巧
- 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 解读他人的非语言信号
- 发送清晰和明确的信息
三、人际冲突的解决
- 分析冲突的原因和类型
- 有效沟通解决冲突
- 学会妥协和调解的技巧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信任和合作能力培养
- 建立信任的关键因素
- 提升合作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 建立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五、个人形象塑造与人际关系建立- 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 个人形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和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课程方法
- 理论讲授
- 案例分析
- 角色扮演
- 小组讨论
- 实践操作
以上是人际关系力培训课程的完整提纲,希望能帮助学员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对本课程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概要
本书架构
理论基础(第一~四章) 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人际关系心 理学的学科性质、人际关系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人际关系的理论流派、 态度转变及态度转变中的认知失调 理论。
本书架构
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运作
(第五章~第八章) 包括印象形成、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自 我导向
个人与个人之间人际关系
(第九章~第十二章) 包括人际影响、利他行为、人际吸引、人 际合作与冲突。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基础
1、概念(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 2、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3、任务: 理论任务:理论体系和本土化 实践任务:处理、调整、改善、 发展、纠正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的概念 2、人际吸引的理论 强化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得失理论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情境因素、 个人特质因素、类似和互补 4、自我暴露的决定因素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人际合作与冲突
1、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2、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社会两难情景、囚徒两难情景 3、合作的理论:权力理论 4、影响合作的因素:回报、对他人动 机的知觉、沟通、威胁、群体规模、个 人倾向性。
态度转变及认知失调理论
6、认知失调理论 (1)认知失调概述 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失调程度和减 少失调的方法。 (2)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五个实验研究的结论 (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二、个人内部人际关过程的三个成分:行动者、知 觉者、交往情景。 3、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估性、 中心特质的作用、隐含的个性理论 4、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 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际交往心理学》教学大纲学时:51学时学分:3学分理论学时:45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6学时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大纲执笔人:方双虎大纲审定人:心理学系集体审定一、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人际交往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从课程性质上,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其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交往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其实践任务是将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为目前的改期开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同时还要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进而增强群体内聚力,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通过对人际交往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运用掌握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现象及问题,能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调整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人际关系力培训课程提纲
人际关系力培训课程提纲
课程概述
该培训课程旨在提升学员的人际关系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有效沟通,解决冲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通过课程研究,学员将掌握一系列实用技巧和策略,提高与他人的互动能力,促进个人和职业发展。
主要内容
1. 人际关系基础
-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影响
- 人际关系的要素和特征
-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
2. 有效沟通技巧
- 听力技巧和倾听能力的提升
- 积极表达和清晰沟通
- 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
3. 冲突管理和解决
- 冲突的定义和分类
- 冲突解析和管理策略
- 协商和妥协技巧
4. 合作与协作
-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优势
- 协作技巧和合作心态的培养- 多方利益平衡和合作共赢
5.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
- 社交技巧和人际交往规则
- 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
- 管理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和难题
培训方式
- 课堂授课结合案例讨论
- 分组练和角色扮演
- 实践任务和反馈指导
参与对象
- 公司员工
- 学生团体
- 个人职业发展者
课程收益
- 提升个人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能力
- 解决冲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发展和职业成功
- 获得理解和支持他人的能力
以上是人际关系力培训课程的提纲概述,课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和学员需求进行具体内容的拓展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印象的形成一、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意义注意、接触使我们彼此形成了有关对方的印象。
二、印象的作用与解释认识他人首先是从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开始的。
人际印象: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印象的形成:三、印象形成的成分行动者知觉者交往情景四、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我们会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起来,形成一个有关他人的一致性的互不矛盾的印象。
评估性: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做出判断与评估。
中心特质的作用:个体某特征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权重很大,称为中心特质。
有些特质不起重要作用被成为边缘特质。
五、印象管理印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我们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在社交场合中的形象就是印象管理。
六、印象管理的规律(理论)1、他人角色看待问题。
通过相互交往,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渐渐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和看待自己。
2、交往行为有“脚本” 。
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进行交往行动。
“脚本”是一组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
一个人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交往的结果,便产生了印象管理。
3、印象管理的“面子效应” 。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情景相适应的形象。
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恰当的评价。
一个人能成功地受到社会赞同,被认为是“有了面子” ;反之,形象受到损害,便称为“丢了面子”或“失了面子” 。
每个参与者需要有一套维护面子的技巧,并能清楚地解释其他人给自己面子的行动。
4、恰当的情景认同每一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作情景认同。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
在每一种情景中,都有一套适当的行为形式,来表现他本人的身份,从而获得令他和周围人们满意的交往。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包括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培训教材
社会认知理论
阐述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 理和解释,如刻板印象、 偏见等,以及这些认知对 人际关系的影响。
情绪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情绪表达与识别
讲述情绪在人际关系中的传递和表达 ,以及如何准确识别他人的情绪。
共情与人际关系
阐述共情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包括 理解他人感受、建立亲密关系等。
情绪调节与人际关系
探讨个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以适应 不同的人际环境,以及情绪调节策略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02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 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 成的心理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心 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 义。
人际关系涉及到情感、认知和 行为等多个方面,是个体在社 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01
02
03
个人因素
包括性格、价值观、态度 等,对人际关系产生重要 影响。
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经历了从哲学思辨到实验 科学的转变,逐渐形成了多个分 支领域,如临床心理学、社会心 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现象 、群体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等。
研究方法
心理学采用实验、观察、调查等多种 方法进行研究,其中实验法是心理学 研究的主要方法。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的关联
1 2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现象
人际关系涉及认知、情感、动机等多种心理现象 ,如印象形成、情感交流、亲社会行为等。
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
心理学从认知、情感、动机等角度对人际关系进 行解释,如归因理论、情感智商理论等。
3
心理学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人际关系心理学培训讲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2 人际关系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 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修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了归因理论,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6 人际关系心理实际上乃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
7 就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而言,一般经过一个双循环的过程。
即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
8内循环和外循环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有时两个过程交叉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但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9 社会学是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从人们各自所处的阶级关系、群体关系中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非个性的特点。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从个性角度,着重研究人与人在情绪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10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人际关系心理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要求一、课程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是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中起点三年制高职类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应掌握一些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二、课程要求1、完整、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充分了解本教材各节之间的联系。
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第二部分教学总体设计初步方案一、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构成及教学时间的分配1.教学内容构成本课程根据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从心理学的视角,详尽地阐析了人际认知、人际印象、人际吸引、人际冲突、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等原理与技能,融学理性、应用性、文化性和文学性于一体。
2.教学时间的分配根据我校高中起点三年制高职类专科课程方案的规定,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在第一学年用一个学期完成授课任务,每周2学时,理论教学时数共计36学时。
扣除节假日及期末考核时间,本课程实际教学时数为34学时,其余为机动时间。
具体教学时数分配如下:二、教材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和教与学的主要依据。
根据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我校高职类专科学生的实际需要,本课程选用的文字教材资料翔实,说理透彻,个案典型,理论知识介绍深入浅出,心理案例分析发人深省。
文字教材由导课案例、课程的专业系统知识内容、小结内容、作业内容等组成,体例均衡,结构完整。
2.多媒体教材作为一门新设课程,要求所有授课教师进行电子备课,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多媒体一体化教学设计。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义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义一、人际关系的不可避免性:•人类的结群性•人际关系的不可避免性人际关系心理状况对个体的心理生活、群体组织的气氛以及活动效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际关系的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人际关系变化的趋势: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社会心理需要的满足状态。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三、人际关系的成分•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认知成分——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理性条件。
情感成分——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三个阶段:•注意阶段零接触——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起步阶段。
•接触阶段双向注意——交往与沟通、进行情感探索这是人际关系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接触、交往、沟通——情感联系加强。
深度心理卷入,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人际关系的恶化始于冷漠,对交往者持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严重者甚至表现为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和行为。
•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人际关系的恶化是从冷漠开始,以疏远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渗透到彼此交往的各个方面。
•终止阶段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五、印象的形成•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意义注意、接触使我们彼此形成了有关对方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念:是人们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认知成分(二)人际关系的成分情感成分(主要成分)行为成分二、人际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2.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条件3.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4.人际交往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三、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接触阶段融合阶段注意阶段➢这个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初始阶段。
➢这个阶段只有表层的自我表露,还没有相互的情感卷入。
➢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交往,只有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共识时,才可能成为进一步交往的对象。
接触阶段➢在这个阶段双方开始有初步的接触沟通,有一定的感情卷入,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但还不会私密性的领域,交往模式为“相敬如宾”。
➢通常我们所交往的对象多数保持在这一阶段。
融合阶段➢在这个阶段,情感色彩越来越浓厚,有中度或深度的情感卷入。
双方开始确立相互信任感和安全感,关系较为密切。
双方感到充实、愉快,无话不说,建立深厚的友谊。
➢如果在这个时期关系破裂,将会出现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
➢刎颈之交、唇齿相依、一日不见,如三秋兮2. 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自我暴露的水平所谓自我暴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是一个人主动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他人分享。
是一种人们自愿地、有意地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的行动,它所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他途径获得的。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分为4个水平最表面水平:情感兴趣爱好方面第二层次:态度和观点第三层次: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自我最深层次:隐私方面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自我暴露:一是担心遇到别人的冷遇;二是担心受到别人的排斥;三是担心因此受到别人的控制;四是担心会被人出卖;五是性格的原因。
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为了降低风险,有的人会向陌生人、心理医生或者在网络聊天上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二)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1)空间上的分离(2)新朋友代替了老朋友(3)逐渐不喜欢对方行为上或人格上的某些特点(4)交换回报水平的变化(5)妒忌或批评(6)对与第三方的关系不能容忍(7)泄密(8)对方需要时不主动帮忙(9)没表现出信任、积极肯定、情感支持等行为(10)一方的“喜好标准”发生了改变四、各年龄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小学生一队一队,中学生一堆一堆,大学生一对一对(一)童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一些表面的行为和关系来定义朋友(小学一、二年级)●为将友谊视为更抽象的相互关心、互享情感、互相安慰的内在关系(小学四、五年级)●将友谊看成是可以进行自我表露和倾吐彼此秘密的特殊同伴关系(开始于小学五年级)在小学阶段,儿童都喜欢选择同性而不是异性朋友。
(二)少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1. 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2.朋友关系在少年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父母关系的变化4.与教师关系的变化(三)青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在青年期,会遇到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寻求爱情,成立家庭(四)成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1.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中年危机”2.老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空巢综合症”专题二自我意识(书本第八章)一、什么是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身与客观外界关系的认识与体验。
•自我观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过高评价•(主要成分)自我评价过低评价•适当评价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体验:自尊、自信、内疚、羞耻等••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二、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约需20年生理自我时期(自我中心期,0-3岁)社会自我时期(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心理自我时期(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期)生理自我(0-3岁)●生理自我是对自己身体的意识。
婴儿刚出生时多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尚无法区辨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的区别一直到七、八个月大才会逐渐衍生出「我」的概念,也才逐渐分得清自己和外在世界是分开的、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
在三岁以前,其对自己的认识是以躯体为主。
例如在晃动双手与抚触的过程中会察觉到手是自己的一部分,看着地上的球被脚踢开也就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体对外在环境的影响力,慢慢地对于别人叫自己的名字会有反应,看到自己镜中的长相也会知道那就是自己等,都是生理我逐渐成熟的证明。
社会自我时期(3岁-青春期)●社会自我是对自己的外部行为和人际关系的意识。
3岁左右的幼儿,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开始出现羞耻心、占有欲与嫉妒心,出现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独立意识与反抗意识在这个时期,个体与他人有越来越频繁的互动,开始学习性别角色、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与信念也开始形成。
然而此时期的价值体系是以社会规范为主的,称为社会自我,例如小孩子会以“爸爸说男孩子要勇敢,老师说说谎的是坏小孩”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心理自我时期(青春期~成年)●心理自我:对自己内心状态的意识。
到青春期,学生开始关注“自我”的问题,并出现了“成人感”,拒绝成人把他当小孩子看,反抗意识较为明显。
(第二反抗期)逆反心理如何对待青春期的逆反●师长方面一方面,要认识到逆反是孩子要求独立的一种宣言,要注意引导;另一方面,要防止学生的逆反走向极端。
教育方式上切忌简单、粗暴,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
●学生方面:学会体谅、理解长辈三、自我教育(自我意识的培养)(一)全面认识自我1. 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来认识自我2. 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和自己相当的人加以对比来认识自我4.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来认识自我(二)积极悦纳自我1.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首先,我们必须确认自己的“理想我”是否正确和可行;其次,要清晰、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中的自我。
2.有效进行自我控制(1)学会抵制诱惑✓考虑后果✓转移注意✓置身良好的环境(2)要有坚持精神3.学会自我激励●不要放弃自我期待●不要放弃梦想●积极的自我暗示专题三社会认知一、什么是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含义社会认知也叫社会知觉、人际知觉,是人们在社会情景中对人的心理、行为及特性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包括对自我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和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我们一般可以把社会认知分为三个过程:知觉、判断评价和归因二、对他人的知觉(一)对他人表情的认知表情的类别1、面部表情2、声调表情声调表情是通过人在说话时的音调、音量和节奏的快慢来表达不同的感情。
3、体态表情体态表情是借助全身姿态和四肢活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身体姿态尤其有助于情感强度的表达。
●手势●脚语:脚表达出来的信息最可靠●座位和坐姿表情的特性1.先天遗传性2.社会制约性3.时代性4.模糊性(二)对他的性格的认知1.通过收藏品的种类判断性格(1)书籍和报刊的收藏者(2)衣服物品的收藏者(3)照片、明信片、旧信的收藏者(4)艺术品及古董的收藏者(5)贝壳、石块和自然物品的收藏者(6)动物玩具和洋娃娃的收藏者2.通过办公桌的整理情况判断性格(1)叠:桌面上、抽屉里所有的文件资料都叠得整整齐齐,井然有序(2)散:文件、书报东放一些,西放一些,无规无矩。
(3)塞:桌面上千干净净,但抽屉里很乱。
(4)堆:桌面上像垃圾堆,集前三种缺点于一身。
3.通过最喜欢的服装色彩判断性格(1)喜欢穿红色衣服的人(2)喜欢穿蓝色衣服的人(3)喜欢穿绿色衣服的人(4)喜欢穿紫色衣服的人(5)喜欢穿咖啡色衣服的人(6)喜欢穿黑色衣服的人(7)喜欢穿白色衣服的人(8)喜欢穿黄色衣服的人(9)喜欢穿灰色衣服的人(10)喜欢穿金银色衣服的人4.通过人在居室中所喜欢的位置判断性格(1)喜欢在客厅的人(2)喜欢在厨房的人(3)喜欢在卧室的人(4)喜欢在卫生间的人(5)喜欢在书房的人(6)喜欢在阳台的人5.通过进食方式判断性格(1)浅尝即止型(2)风卷残云型(3)仔细咀嚼型(4)饮食过量型(5)独食难肥型6.从吃鱼的方式判断性格(1)从头部吃起的人(2)从尾部吃起的人(3)从中间吃起的人(4)到处乱吃的人7.通过握手时的表现判断性格(1)握手时用力十足,久久不放(2)握手时眼睛盯着相握的手,而不看对方的脸(3)握手时眼睛盯着对方的脸(4)握手时眼睛东张西望8.通过走路的姿势和声音判断性格(1)脚步轻松快捷,是性格爽直的表现(2)脚步缓慢,声音轻巧,是性格诡秘的表现。
(3)脚步快捷,声音沉重,是性格倔强的表现。
(4)脚步拖拖拉拉,好像离不开地面,节奏不清,是性格自由散漫的表现。
9.通过笑的情形判断性格(1)捧腹大笑,表现了性格的坦率;(2)皮笑肉不笑,表现了性格的诡诈;(3)嘿嘿冷笑,表现了性格的高傲;;(4)嘻嘻讥笑,表现了性格的轻蔑;(5)掩面微笑,表现了性格的羞怯;(6)吃吃傻笑,表现了性格的呆板;(7)迎合苦笑,表现了性格的忧郁;(8)心笑嘴不笑,表现了性格的深沉;(9)哈哈狂笑,表现了性格的豪放;(10)谀妄狞笑,表现了性格的凶险;(11)奉迎谄笑,表现了性格的巴结;(12)暗中窃笑,表现了性格的贪婪;(13)朗朗常笑,表现了性格的活泼。
10.食品与人的性格(1)喜欢重口味的人缺乏忍耐力(2)甜食爱好者喜欢撒娇(3)酸食可以解除烦恼(4)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喜欢苦味三、社会认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差(一)首因效应:不可忽视的第一印象含义:首因效应,又称作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际知觉中,第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总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第一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外表因素起到的影响作用最大。
外表的因素除了人的容貌外,还包括体态、穿着、风度等等,这些因素所起到的影响力甚至比容貌所起的作用更大。
启示:在日常交往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注重自身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尽量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外,还要克服第一印象给认知带来的障碍。
(二)近因效应(新近效应):最近的印象很重要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的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彼此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首因效应起着较强的作用;而在交往的后期,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近因效应的影响相对更大。
近因效应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注意近期的表现,保持多年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
“近因效应”还告诉我们:怒责之后莫忘安慰。
(三)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清晰、鲜明的印象,总会掩盖对他其余品质、特征的认识。
●我们在社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看一个人,既要看他的优点,也要看他的缺点,而不要被一些表面的光环所蒙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