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可口可乐案例
网络营销的5个成功案例
网络营销的5个成功案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营销已成为了现代企业推广业务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如何利用网络营销来吸引用户和提升销售成为了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下面将为大家分享5个成功的网络营销案例。
一、可口可乐“分享取胜”活动可口可乐是全球著名的饮料品牌,他们的“分享取胜”活动是一次极为成功的网络营销活动。
这个活动旨在推广强化可口可乐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的品牌认知度,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去购买可口可乐的产品。
此次活动采用了社交媒体、肖像绘画和推广券三种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此活动成功的通过提供对参与者的奖励和借助社交媒体传播,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使得可口可乐的销售也随之上涨。
二、星巴克“一文字换一杯咖啡”活动星巴克是一家全球拥有巨大品牌知名度的咖啡连锁店,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在这些喜爱者中,有许多人都很热衷与其他人分享自己在星巴克店中的经历。
为此,星巴克推出“一文字换一杯咖啡”活动,吸引了很多用户的关注,并成功的提高了品牌影响力。
此举的做法是让顾客留下手写笔记,用来传达自己在星巴克店中的感受,然后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出去,鼓励更多的人来到星巴克店中喝一杯咖啡,也帮助星巴克增加了品牌曝光度。
三、美国航空公司的“AAirpass”会员卡AAirpass会员卡是美国航空公司推出的一款高端会员卡,颁发给那些在美国航线上日常出行的客户。
AAirpass会员卡卖点在于,购买者可以无限制的使用美国航空公司全球航线,这对那些经常出差或公司需要全球出行的客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此外,AAirpass会员卡还提供多种豪华服务、私人秘书、贵宾礼仪、专属俱乐部等特权。
这个选择,成为了有钱人承接商勾心斗角的高端会员之选。
四、微软的“Seenit”营销计划Seenit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创新的营销计划。
它基于一种意识到在年轻人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视频,实现了社交媒体传播和营销视频的融合。
Seenit提供一种亲身参与营销视频制作的方式,鼓励年轻人通过分享自己的音乐视频来赢取奖励,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出去,从而得到品牌曝光。
可口可乐的案例分析
• 3、评估竞争者的优势与劣势 收集信息、分析评价、优胜 基准,通过收集信息,分析竞争对手的 优势与劣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百事可乐不惜重金邀请摇滚乐明星 迈克尔.杰克逊,电影演员比利克利斯特 尔等出面大做电视广告,赢得了广大年 轻消费者,面对这一情况,可口可乐也 采取新产品策略,在原有大量老顾客的 基础上吸引了年轻人。 4、竞争者的反应模式 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公司,都对对 方的攻击行为做出迅速而激烈的反应, 可口可乐公司对于其他竞争者则比较从 容。
•
消费者的年龄差别意味着购买力的年龄 结构和商品的需求结构。 • 70年代中后期,它的老对手百事可 乐迅速崛起,1975年,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 仅比百事可乐多7%;9年后,这个差距更 缩小到3%。 百事可乐的营销策略是:针对 饮料市场的最大消费群体——年轻人,以 “百事新一代”为主题推出一系列青春、时 尚、激情的广告,让百事可乐成为“年轻人 的可乐”。
消费者市场与购买行为
• 1、 •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及 其影响的主要因素 • 2、 •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 程
一、 营销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其主影响 的要因素 1、 心理因素——信念和态度 信念是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总体 看法,它是人们长期积累的结果。态 度是一个人对事物长期持有的稳定性 认识评价、感受和行为倾向。 美国人认为可口可乐是其传统精 神的象征,在这种信箱和态度的引导 下, 可口可乐在很长时间内统领市场。
• 2、消费者行为模式——经济学的效用 模式 • 经济学认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全 是理性的,在自己的收入预算约束内, 他们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 • 为了赢得更多消费者,可口可乐在 与百事可乐进行激烈交战中,进行了几 次谨慎的价格战。
• 3、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类型——习惯性购 买行为 • 消费者只是根据习惯去购买自己熟悉 的品牌。 • 可口可乐以其深厚的市场根基和大规 模的广告宣传,拥有了众多FANS,大 部分人习惯购买其产品。
国外著名决策案例
国外著名决策案例国外著名决策案例1. 引言在商业环境中,领导者和决策者常常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通过研究和分析一些国外著名的决策案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我们自己在决策过程中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著名决策案例,并分享作者对这些案例的观点和理解。
2. 第一个案例:Coca-Cola 的新饮料创新2.1 背景Coca-Cola 是全球知名的饮料品牌,一直致力于创新和提供消费者更多选择。
在 1985 年,Coca-Cola 决定推出一款新的饮料——新可口可乐(New Coke),以取代原有的可口可乐配方。
然而,这个决策最终导致了一场失败的市场战役。
2.2 决策过程新可口可乐的推出是基于市场调研和消费者口味偏好的分析结果。
可口可乐公司发现,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口味上更受消费者欢迎,因此决定推出新配方以提升市场份额。
然而,一旦新可口可乐上市后,消费者普遍对它的口感表示不满意。
尽管可口可乐公司后来决定恢复原有配方,但这次决策失误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2.3 观点和理解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决策过程中,仅仅依赖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是不够的。
公司应该更加重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联结,尤其是在涉及品牌和口味等核心元素的决策中。
决策者应该始终保持灵活性和反思能力,及时调整决策方向,以避免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市场地位。
3. 第二个案例:Netflix 的全球扩张决策3.1 背景Netflix 是全球知名的流媒体服务提供商,以其海量的电影和电视剧内容而闻名。
然而,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成功的扩张并不容易。
Netflix 在一些国家的扩张决策案例给我们提供了深思。
3.2 决策过程Netflix 在扩张到某些国家之前,会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并根据用户反馈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战略。
Netflix 在进入日本市场时,根据日本人的观影习惯和偏好,增加了更多的日本内容,并与当地的电视制作公司合作推出独家内容。
麦肯锡缘何败阵中国DOC3页[整理版]
1麦肯锡缘何败阵中国麦肯锡是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在全世界的企业中享有盛誉。
为全球最大的200家公司中的147家提供咨询服务,这些公司包括120家金融服务企业中的80家,11家最大的化学制品公司中的9家和22家最大的医疗保健品企业中的15家,与全球400多家客户拥有长达15年之久的合作。
为了维持公司的高速增长,1994年后,麦肯锡把“雇用最好的顾问”放在了“客户第一”的原则之前,并大力在亚洲和东欧扩张。
可是,在中国市场,这家在世界各地极具权威的咨询公司,却接连上演了一连串令中国“土人”大跌眼镜的尴尬局面。
随着一连串尴尬局面出现,在中国,麦肯锡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一时间,关于“麦肯锡兵败中国”的讨论传得沸沸扬扬,麦肯锡陷入了一场对其在中国进行企业咨询操作能力质疑的危机中。
纵观麦肯锡在中国企业咨询中的落败,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不得不反复地追究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麦肯锡在中国市场操作的企业咨询,为何屡屡以失败而告终?生搬硬套,难以切合实际譬如在王府井百货的咨询中,在未能深入了解王府井百货各管理环节的核心属性时,就按照他们在欧美操作的百货零售公司的咨询项目的管理软件直接克隆过来。
结果造成与王府井的企情格格不入、难以实施的后果。
正如后来为王府井百货改造软件的富基董事长颜艳春所说:“JDA系统能做到高度集中管理,在总部控制方面具有很强的功能,但是,国内百货商场多为综合性百货,与国外专业化经营有所不同。
”换句话说,也就是麦肯锡对自己的客户甚至自己所操作的项目缺乏足够的认知,直接把在欧美的管理系统克隆过来,以至于造成与客户的经营现状格格不入的状况。
战略过于“理论化”,战术过于“理想化”如果毫不客气地说,这一点是麦肯锡最致命的问题。
不知道是还未解决咨询本土化的问题,还是有其他因素,麦肯锡的一些咨询建议总能让我们感觉到“理论化”和“理想化”的特征。
譬如在乐百氏的咨询中,这种“理论化”和“理想化”的特征,就表现得尤其明显。
可口可乐成功的关键因素
可口可乐成功的关键因素可口可乐是上个世纪以来最成功的品牌公司之一,这一点你无法否认吧!可口可乐为什么会成功,它这么出名是因为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可口可乐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可口可乐成功的关键因素1:经过市场检验的独特配方1820年代,古柯酒(基本成分为可乐、酒精和可卡因)正风靡一时。
曾在内战时期为邦联上校服役的约翰·彭伯顿(John Pemberton)正在开发新的古柯酒配方。
1886年,亚特兰大发布禁酒令,强制要求饮料制造商们必须生产不含酒精的饮料。
彭伯顿让他的侄子刘易斯·纽曼将根据新配方而调配出的早期饮料样品带到一家地方药店里,请那里的人们品尝。
此后,纽曼给了他各种各样的反馈。
年底时,彭伯顿已经改造出了一份贴合消费者口味的独特配方。
这张最初的配方至今仍被保存在亚特兰大。
1903年,人们从可乐的原配方中剔除了可卡因成分。
大约半个世纪后,配方中的一些细节先后被调整。
但除了1985年的“新可乐”插曲,可口可乐的配方基本是没有变化的。
巴特勒写道,可口可乐不再试图去适应全球范围中每个区域市场的消费者口味,这项决定帮助公司进一步扩大了规模。
可口可乐成功的关键因素2:Logo中永不过时的字体可口可乐的Logo是由彭伯顿的合作伙伴兼记账员弗兰克·梅森·罗宾逊(Frank Mason Robinson)设计的。
为了区分于竞争对手,罗宾逊坚持可口可乐的标志应采用当时流行于会计之间的斯宾塞字体,并在1923年正式确定了公司Logo。
像对待配方一样,可口可乐公司认为,尽管包装可以紧跟时代潮流,但核心Logo不应该轻易变动。
因此,这一Logo目前已有超过100年的“高龄”,并在全球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可口可乐成功的关键因素3:取得专利的瓶装设计当格鲁吉亚商人阿萨·格里格斯·坎德勒(Asa Griggs Candler)在1888年成为可口可乐的大股东后,他雄心勃勃地准备通过营销手段和区域化的瓶装设计将可口可乐打造成全美最受欢迎的饮料。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PPT课件
14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品牌价值
• 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 可口可乐品牌价值: 自 1999年起,连续8年居美国《商业周刊》全球100最具价值 品牌榜榜首,并是前10名中唯一饮料品牌,2006年品牌价 值达670亿美圆。2005年10月,由世界品牌实验室2005年度 《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可口可乐居于世界500强榜首。 可口可乐品牌在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的“2005年中国 最有品牌价值榜首”
24
波特五力模型的缺陷
该模型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假定基础之上的: 1、制定战略者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信息,显然现实中是难于做到的; 2、同行业之间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存
在多种合作关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3、行业的规模是固定的,因此,只有通过夺取对手的份额来占有更
运用现有品牌优势,开发新种产品,再次创造另一风潮。透过强
2 势广告,加强年轻族群(为主要消费族群)之产品认同感,以争取
目前较喜欢百事可乐之年轻阶层 。
3 可透过合并或收购在其他国家之拥有独特且畅销产品的他种饮料 厂商,使其在该国之产品线更加完备。
@ iamisis 36
谢谢观看
37
Ø 1899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和詹姆士·怀特 黑德与坎德勒签订了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发展装 瓶业务的合同。
Ø 1916年,坎得勒创造了为全球所熟知的曲线造型 玻璃瓶。
Ø 1919 年,坎得勒以二千五百万美元,将可口可乐 公司售予亚特兰大的财团。
Ø 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是全球软饮料销 售市场的领袖和先锋。
26iamisis27iamisis28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发展战略国家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希望拥有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iamisis30不少知名饮料企业都采用了最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注塑和压塑工艺之争拉开了大幕31iamisis32iamisis33主要消费族群年轻族群的产品认同感略逊于百事可乐原料的运送成本高34赞助各项体育赛事例如奥运会特奥会nba等参与公益活动塑造企业形象
100个经典管理案例
100个经典管理案例1. 南方航空公司:要实现快速发展,南方航空公司采用了一种聚焦市场需求的管理策略,迅速开发有利可图的航线,提升品牌知名度,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
2. 苹果公司:苹果公司以创新为核心,对市场洞察力极具敏锐性,不断推出新型电子产品,通过强大的品牌宣传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
3. 戴尔公司:戴尔公司专注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研发、测试、制造和维修到客户技术支持,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满足需求。
4. 阿尔卡特公司:阿尔卡特公司采取了全面的总体管理模式,以确保质量和可靠性,把“客户满意”作为管理指标,包括实施多级流程控制,开发客户服务平台,实施精益制造,及时收集反馈数据。
5. 日立公司:日立公司以创新技术为核心,不断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能够顺利扩大规模。
6. 荷兰皇家壳牌集团: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以优质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为宗旨,立足本土市场,同时开拓全球市场,实施多元化经营,不断壮大集团规模。
7. 百事公司:百事公司采取经典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以满足消费者对品牌的追求,采用明智的投资策略,快速扩张影响力,大幅度扩大销售额。
8. 麦肯锡公司:麦肯锡公司注重人才培养,不断循环回报,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
9. 康明斯公司:康明斯公司把智能化管理策略作为核心,建立了全面的内部管理体系,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类问题,从而提高企业效率。
10. 联想集团:联想集团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设立服务中心,提供客户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改善客户体验,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11. 雪佛龙公司:雪佛龙公司主要以科学化管理为核心,不断优化组织管理流程,通过实施质量管理制度保证产品质量,以期达到客户满意。
12. 施乐公司:施乐公司把创新管理作为核心,把客户需求作为管理的重点,采取多种策略来提升产品的销售量,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 耐吉能,为何我们不能
耐吉能,为何我们不能?作者:David C. Court, Anthony Freeling, Mark G. Leiter, Andrew J.Parsons来源:《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1997.3建立强力品牌有别于一般的品牌投资,需要厚实的产业与行销能力曾经有这幺一个时代,运动鞋就是运动鞋:便宜、适用于各种运动场合、清一色的帆布质料。
购买者需要作的最大决定,就是选择高筒运动鞋或低筒运动鞋。
后来诸如爱迪达、纽巴伦(New Balance)、耐吉、彪马(Puma)及锐跑(Reebok)等在内的鞋类制造商,开始设计专供人们跑步时使用的运动鞋。
这些厂商接着又推出一系列只有单一用途的运动鞋,如篮球鞋、网球鞋等等。
消费者也蛮吃这一套的,于是纷纷购买不同种类的运动鞋,以应付各种运动场合。
在这场竞赛中,耐吉借着大力开发本身的品牌力量,从运动鞋跨足到运动服饰领域,已经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舒适与健康的象征。
接下来,耐吉又采取一连串行动,把自己定位为一家运动生活型态公司。
该公司与名人签约,如篮球明星麦可乔丹及高尔夫界新星老虎伍兹等,请他们使用耐吉产品,从而让消费者把自己的生活和这些名人联想在一块儿。
此外,耐吉也运用高明的行销手法,包括制作令人产生无限想象空间的传统广告,及在各大城市较贫穷地区盖篮球场、免费提供各种耐吉产品给许多高中等,让更多人迅速成为该公司众多创新与时髦产品的爱用者。
在此同时,耐吉更借着投资零售管道(开设运动用品专卖店耐吉城)及职业运动团体(买下巴西足球队),杠杆运用其品牌力量。
每一个步骤,都让耐吉更接近顾客,并维持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与高档售价。
总的来说,耐吉建造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市场型态,并为自己、也为投资人创造了丰硕的财务回收。
耐吉所努力创造的品牌,可以称之为一个强力品牌。
其它领域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
以可口可乐为例,因着这个强力品牌,可口可乐公司每年可以缔造三百九十亿美元的营业额。
强力品牌不仅能创造巨额利润,也有助于管理当局掌握事业作未来策略性扩充的机会。
可口可乐广告案例分析
LOGO
三、可口可乐广告各阶段发展特点
上世纪20年代,广告的内容转为把可口可乐同美国的生活方式结 合起来,广告的口号是:“解解渴吧,”接着是“停下来喝一杯,提 提神儿”这个口号重复了多年,当时其它的口号是:“喝点饮料的时 间到了”,“在红招牌下停下来喝一杯”,“一天700万杯”指的是 可口可乐每天的销量。经过不懈的努力,可口可乐策划和进行空前的 广告活动,使可口可乐成为美国人心中赫赫有名的历史名牌,成为美 国的一种象征。可口可乐是装在瓶子里的美国之梦,对很多美国人来 说,喝一口可口可乐就是在向自己灌输或让自己吸收美国精神。 随着可口可乐产品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知,广告语的宣传越发趋 于感性,在功能性的诉求基础之上,增添了更多的内容和含义,如欢 乐、友谊等等。如:充满友谊的生活,幸福的象征等,但这个时期仍 是一个产品推广阶段,真正品牌地位还未完全建立起来。
3、要爽由自己
感谢您的观看!
LOGO
LOGO
三、可口可乐广告各阶段发展特点
1971年,可口可乐的广告片《Hilltop》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片中, 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聚集到意大利的一个山顶,用纯真的声音唱出 “ I’d Like to Buy the World a Coke ”,表达出世界大同的心愿 。这条广告被认为是可口可乐历史上最成功的广告之一 。不仅场面宏 伟壮观,更重要的是想传达可乐的跨阶级,跨地位,跨种族,能服务 与整世界的理念。这个广告背后呈现的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物质的消 费,而是想说明通过物的消费,可以消除阶级的差异,种族矛盾,在 物质的消费世界里,世界形成大一统的局面,也为可口可乐的企业文 化注入新的内涵。
LOGO
三、可口可乐广告各阶段发展特点
早期的广告是直接用来宣传,推销产品,并集中介绍产品的使用 功能。可口可乐这时候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的是更多的人去尝试喝 可口可乐,比如那时候的广告语中就能看出:保持和恢复你的体力, 无论你走到那里,你都回头发现可口可乐(1905年的广告语);口渴 时的享受(1923年的广告语)。“口渴时的享受”,这是直接向消费 者在推销产品,也说明此产品的使用功能是:解渴!这是当时可口可 乐的诉求点。
管理案例:麦肯锡为何屡败
管理案例:麦肯锡为何屡败缺失目标与结果间的执行环再好的理念,如果不去执行,也只是空谈。
只有当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开始关注适当的细节的时候,一个组织才能真正落实一项计划。
’管理咨询风行天下,但除了给企业做做智囊、顾问尚可之外,真正对企业进行彻底改造终获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失败者却多如牛毛。
享有盛誉的全球最大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来到中国,几年之后收获的却是一连串的尴尬。
我们不得不追究一个问题,那就是,麦肯锡在中国为何屡屡以失败告终?一、生搬硬套,难以切合实际譬如在王府井百货的咨询中,在未能深入了解王府井百货各管理环节的实际特点时,就直接将他们在欧美操作百货零售公司咨询项目的管理软件克隆过来。
结果与王府井格格不入,难以实施。
二、战略过于“理论化”,战术过于“理想化”在为乐百氏的咨询中,这种“理论化”和“理想化”的特征,就表现得尤其明显。
麦肯锡做的“乐百氏战略蓝皮书”的核心观点是,“造就中国非碳酸饮料市场的领导者”。
麦肯锡通过极其详尽和具有说服力的论证,明确地告诉乐百氏:“只有进入非碳酸饮料市场没有出路。
”于是,“今日可乐”胎死腹中。
而就在乐百氏大举进军非碳酸茶饮料市场的同时,乐百氏的老对手娃哈哈,以“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的强大广告声音和巨额投入,进入了碳酸饮料领域,推出了娃哈哈“非常可乐”。
而乐百氏的茶饮料却并没有像麦肯锡在“蓝皮书”中预计的那样“一炮打响”。
于是,1998年也就成为了乐百氏的“灾年”,当年乐百氏的市场增长速度从前一年的85.3%大幅下滑到33.3%。
显而易见,麦肯锡未能实事求是地对中国的商业环境做正确的估计,这是其本身执行不利。
三、过分相信下猛药,而不管“病人”的寒、凉、温、热在为康佳的咨询中,由于对康佳的企业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入论证,以至于出具的方案与康佳多年来形成的企业文化和考核尺度产生冲突,一些足以推动企业“核心生意”的部分和人员,因为考评标准过于僵化,导致积极性反而较以前减退。
stp案例
stp案例
STP(Segmentation, Targeting, Positioning)是市场营销中的一
个重要概念,是一种有效的市场定位策略。
将市场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选择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目标市场,然后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策略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一个典型的STP案例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定位策略。
首先,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市场细分的方式找到了一些亚市场,比如年轻人、青少年和运动爱好者等。
这些亚市场具有共同的特点,比如对碳酸饮料的消费需求较高。
接下来,可口可乐公司选择了一些特定的目标市场。
例如,他们将年轻人定位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市场,因为年轻人对时尚和潮流有强烈的追求,并且对可口可乐的品牌形象和口味非常熟悉和认同。
最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全球营销活动来明确其市场定位策略。
他们将可口可乐定位为一种时尚、年轻化和激情的饮料,通过与一些年轻明星和体育赛事的合作来加强品牌形象的宣传。
通过STP策略,可口可乐公司成功地捕捉了年轻人市场的需求,并在该市场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他们的产品和宣传活动都与目标市场的需求相一致,这使得可口可乐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首选饮料品牌。
总结起来,STP案例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定位策略,通过将市场
划分为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和明确市场定位策略,将产品与目标市场的需求相匹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可口可乐公司的案例证明了STP策略的有效性。
案例:可口可乐的中国化
案例:可口可乐的中国化案例:可口可乐的中国化1886年5月8日,药剂师彭伯顿(Pemberton)在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家中后院调制出新口味糖浆,并拿到当时规模最大的雅各(Jacob)药房出售,每杯五角。
百忙之中,助手误把苏打水与糖浆混合,却令顾客赞不绝口。
至此,彭伯顿的新产品终于诞生了!彭伯顿的合伙人之一——弗兰克·鲁滨逊为该产品想出了“可口可乐”这个名字,产品也于1887年6月16日的广告中第一次使用了今天大众熟悉的斜体字形。
1892年,艾萨·坎德勒(Mr.AsaG.Candler)用2300美元取得可口可乐的配方和所有权,并成立了可口可乐公司。
1919年,可口可乐公司被一个亚特兰大的财团收购。
1923年,亚特兰大的伍德瑞夫(Woodruff)担任总裁,展开可口可乐的另一个重要新纪元。
至今,可口可乐公司已有将近120的历史,是全球最大的饮料生产及销售商,拥有全世界最畅销的五种饮料中的四种: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和芬达,公司旗下的产品超过100种。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近200个国家的消费者每日享用超过10亿杯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可口可乐的品牌已深入人心。
正如可口可乐公司创始人艾萨·坎德勒所言,“假如可口可乐的所有公司所有财产在今天突然化为灰烬,只要我还拥有‘可口可乐’这块商标,我就可以肯定地向大家宣布:半年后,市场上将拥有一个与现在规模完全一样的新的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的品牌成功秘诀何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国际化经营中的本土化战略。
如今的可口可乐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标志,但是在风靡全球的同时,可口可乐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固执已见地一味传播、销售美国观念,而是在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宗教团体和种族中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比如可口可乐公司“Can’t beat that feeling”的广告口号,在日本改为“我感受可乐”(I feel cola),在意大利改为“独一无二的感受”(Unique sensation),在智利又改成了“生活的感觉”(The feeling of life),广告信息始终反映着当地的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依托对象和显示途径、生成方式,无一不是随着具体的时空情境来及时调整自身在文化形态中的位置。
可口可乐营销策划史上的一场冒险产品死了品牌却活下来了
可口可乐营销策划史上的一场冒险:产品死了,品牌却活下来了女人紧盯着镜头,脸上带着某种介于满足和冷漠之间的表情。
她一头棕发,穿着碎花裙子,手里拿着一个标语牌,上面用自来水笔写着:“你觉得我不ok也ok,其实我很ok。
”照片中丝毫看不到饮料的痕迹,但事实上,这正是某种汽水的广告。
可口可乐营销史上的一场大冒险:产品死了,品牌却活下来了那是1994年。
那年,可口可乐公司正面临着销量下滑的危机,为了拓宽市场,公司聪明地将目光对准了一群“希望幻灭的”年轻人——被人口学家们称为x世代的一代人。
前一年,公司CEO罗伯特·戈伊苏埃塔重新启用了墨西哥市场营销大神瑟吉欧·柴曼——虽然他们之前的合作并不愉快,上一次,柴曼为可口可乐公司策划的产品“新可乐”差点把公司弄倒闭了。
这一次,柴曼的任务是包装出一种专门针对“MTV世代”的新产品,他将摒弃传统广告中亮闪闪的包装和欢快的广告歌,转而采用一种全新的语言。
可口可乐公司1985年推出的新产品“新可乐(new coke)”的广告及遭到的狂热抵制这一次,柴曼带来的就是“OK汽水(OKSoda)”。
正如马克·彭德格拉斯特在《为了上帝、国家和可口可乐》一书中写道的:“这种饮料是为那种对一切都感到麻木的人设计的。
它不让人兴奋,不可口,也不性感,就只是ok而已。
”在其他品牌绞尽脑汁用各种承诺来吸引年轻人时——比如“这双运动鞋将改变你的人生”——ok汽水则利用了年轻人内心中的怀疑主义。
“它对承诺很谨慎。
”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高管告诉《时代》杂志,“它并没有说‘我是最棒的东西。
’”无论如何,这个新产品既不激动人心,也不像“新可乐”那样看起来愚蠢无比。
它针对怀疑市场营销的人进行着营销,为痛恨广告的人设计了一系列广告。
产品刚推出时,柴曼预测ok汽水能盈利十亿美元,并占据美国软饮市场4%的份额。
但到了1995年底,在美国的货架上就再也找不到这种汽水的身影了。
然而直到20年后的今天,这种汽水仍以一种疯狂崇拜的形式存在着,在eBay上,一张ok汽水的老海报售价高达几百美元。
可口可乐决策案例
但到6月底“新可乐”的销售量仍不见起色,而公众的抗议 却愈演愈烈。于是,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恢复传统配方的生产, 其商标定名为Coca-Cala Classic(可口可乐古典)。同时继续 保留和生产“新可乐”,其商标为New Coke(新可乐)。7月 11日,戈伊朱埃塔率领可口可乐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站在可口 可乐标志下向公众道歉,并宣布立即恢复传统配方的可口可 乐的生产。 消息传来,美国上下一片沸腾。ABC电视网中断了周三下 午正在播出的节目,马上插播了可口可乐公司的新闻。所有 传媒都以头条新闻报导了“老可乐”归来的喜讯。民主党参 议员大卫·普莱尔才在参议院发表演讲,称:“这是美国历 史上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时刻,它表明有些民族精神是不可更 改的。”华尔街也为可口可乐公司的决定欢欣鼓舞,“老可 乐”的归来使可口可乐公司股价攀升到12年来的最高点。 百事可乐公司美国业务总裁罗杰尔·恩里克说:“可口可乐 公司推出‘新可乐’是个灾难性的错误。
“新可乐”上市
新可口可乐马上就要投产了,但此时可口可乐公 司又面临着一个新问题:是为“新可乐”增加一 条生产线呢,还是用“新可乐”彻底取代传统的 可口可乐呢? 可口可乐公司决策层认为,新增加生产线肯定会 遭到遍布世界各地的瓶装商们的反对(可口可乐 公司在美国生产可口可乐原浆,然后运到世界各 地在当地灌入瓶中销售。从事这种灌装可口可乐 业务的企业就是瓶装商),因为会加大瓶装商的 成本。经过反复权衡后,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新 可乐”取代传统可乐,停止传统可乐的生产和销 售。
戈伊朱埃塔的决策
1980年,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保罗· 奥斯丁已届退休之年,人们都认为可 口可乐美国业务总裁唐纳德·基奥将 出任董事长。但出人意料的是,保罗 的竞争者竟是罗勃特.戈伊朱埃塔。
戈伊朱埃塔的哲学与传统的可口可乐高层决策者大 相径庭。他不是佐治亚州人,甚至不是美国南方人, 他是古巴人,是哈瓦那一个富有制糖厂厂主的儿子。 16岁那年,戈伊朱埃塔被父亲送往美国,就读于康 涅狄格州一所著名的贵族子弟学校。刚到美国时, 戈伊朱埃塔连英语都不会说,但它通过翻字典和看 电影更快就学会了英语,最后还作为毕业生代表登 台发表告别演讲。1955年,戈伊朱埃塔从耶鲁大学 毕业,带着它的化学工程学士学位返回古巴。不过 此时的戈伊朱埃塔已经看不上父亲的蔗糖厂了,他 选择了可口可乐公司设在古巴的研究实验室。
可口可乐管理案例分析
• 可口可乐公司在国外驾轻就熟地利用在美国很奏效的那些 策略。为了表明它无处不在,它是运动会上的主要饮料, 西班牙斗牛场上有它的红白色标志,澳大利亚的骆驼比赛 和新西兰的剪羊毛比赛场也有它的红白标志。
• 可口可乐公司并不认为零售生意太小而可以不去经营。哪 怕是最小的一笔生意,它也兢兢业业地去做。在日本,可 口可乐出版商业杂志,为夫妻店店主举办讲习班,讨论如 何更有效地经营和如何同较新式的销售方法竞争。在巴黎, 在数千家小食品店之一的巴古克斯家庭小店的屋顶上,也 悬挂着5英尺长的充气的可口可乐商标。
• 在中国市场上,除了传统的可口可乐、雪碧、健怡可口可 乐、芬达四个国际品牌外,可口可乐公司拥有的品牌还包 括"醒目"果味饮料系列、"阳光"茶饮料系列,以及"津美乐 ""雪菲力"、"岚风"蜂蜜绿茶饮料等。这种多品牌战略,以 可口可乐这一强势品牌为核心,雪碧、健怡可口可乐、芬 达为两翼,其他本土品牌为补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航母 舰队。
• 可口可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软饮料公司。 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亚特兰大。可口可乐公 司1919年9月5日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 1960年进入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的行
列。可口可乐公司是举世闻名的汽水大王, 它在全球各地有500余种产品销售,其中可
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四大 品牌 在全球最畅销汽水前5位中独占4位。 Coca-Cola广告遍天下,公司重视国际市场, 销售活动分布在145个国家和地区。
Coca-Cola
• 全球最大之软性饮料业巨人,拥有大厂优 • 及强大之全球竞争力,品牌优势及良好之企业形象 • 产品拥有神秘配方 • 市占率高且为产业优先进入者,领导者及防卫者. • 研发能力及行销能力强 • 强势广告及通路 • 作业流程标准化
可口可乐的“交叉营销”案例
可口可乐营销案例之交叉营销随着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企业将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品牌宣传,早在1982年,赫尔希食品公司就与导演斯皮尔伯格合作,在其拍摄的电影《外星人》中插入“外星人”在影片中大吃赫尔希食品的镜头,结果,随着电影的放映,赫尔希食品的销售量直线上升。
此事至今仍被传为美谈,被列为广告商与电影人合作的经典案例。
时至今日,虽然生产商与电影厂商之间的“赞助”式合作仍很流行,但这种方式已经有些初级,尤其是与可口可乐等营销大师相比。
可口可乐公司不仅早就玩过“赞助”式营销,还将这种手法不断升级,成为交叉营销,甚至全球独家交叉营销。
不仅如此,可口可乐的交叉营销伙伴也早已不再局限于电影公司,还包括了与餐厅、音乐、体育等领域的合作。
下面我们来看看可口可乐与电影、银行、主题公园领域的“交叉营销”。
可口可乐与电影如果翻看可口可乐的广告史,你会发现,早在20世纪30年代,可口可乐就已经看好电影的影响力,经常把一箱箱可口可乐运到电影片场,希望导演在电影中为可口可乐安排镜头。
因此,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制作的一系列影片中,只要有可能,可口可乐都会获得奇高的上镜率。
1989年的著名喜剧片《谁被蹂躏》中,遍地都是可口可乐,差点变成可口可乐的广告宣传片。
1982年,可口可乐更进一步,收购了当时处于困境中的著名电影公司哥伦比亚。
为了对付百事可乐,更是经常利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最典型的就是《迷失》一片。
《迷失》本来是讲述一个美国学生被谋杀的故事,但通过可口可乐的刻意安排,片中,独裁的皮诺切特政权、士兵,以及所有坏蛋都喝百事可乐,而代表正义的美国人都喝可口可乐。
而仅2001年,可口可乐公司就参与6部电影,进行赞助或交叉营销。
它们分别是《重建人生》、《迈克斯·基伯的壮举》、《缘分天注定》、《玻璃屋》、《亡命夺宝》以及《泡泡男孩》等。
在这些影片中,有些是可口可乐出现在演员们出入的消费场所,有些是带有一些简单的情节设计,而且这些场景与情节对年轻人今后选择可口可乐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案例可口可乐的企业形象设计
即使我的企业一夜之间烧光,只要我的牌子还在,我就马上能恢复生产。
——可口可乐公司创办人阿萨·G·坎德勒(Asa Griggs Candler)挡不住的诱惑——可口可乐的企业形象设计有人将可口可乐称为“魔水”,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在当今世界软饮料市场上,可口可乐占有48%的份额。
在世界5大饮料产品中,可口可乐一家公司就占了4个品种: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芬达和雪碧(另一家是百事可乐)。
全球可口可乐产品的每日饮用量达10亿杯。
可口可乐是目前世界上最具知名度的产品,其品牌价值1999年达到838亿美元。
可口可乐的知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形象设计。
一部可口可乐的成长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历史。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广为流行,也是和强大的宣传攻势分不开的。
巧于命名1886年5月8日,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一间实验室里,药剂师约翰·S·彭伯顿(John Styth Pemberton)试制出了一种糖浆,他和助手给这种糖浆起名叫可口可乐(Coca Cola)。
Coca Cola是分别产自南美洲和非洲的两种植物,为糖浆起这个名字当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为了合仄押韵,叫起来好听。
可口可乐糖浆最初也是作为一种饮用剂放在药房销售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彭伯顿将可口可乐糖浆放进小苏打和冰水中,一品尝,味道不错。
很快,药剂所门前出现了“请喝可口可乐”的招牌,接着报纸上出现了“可口可乐,清凉可口,提神解渴,心旷神怡,使你身心愉快”的广告。
独特的风味,加上引人入胜的广告词,使可口可乐在问世之初就吸引了大批顾客。
1888年,一位名叫阿萨·G·坎德勒(Asa Griggs Candler)的年轻人看到了可口可乐作为饮料的市场前景,遂购买了可口可乐的股份,掌握了全部生产销售权,并于1892年成立了可口可乐公司,坎德勒由此被称为可口可乐之父。
1923年,罗伯特·伍德鲁夫(Robert W. Woodruff)接任公司总裁,他的目标是使可口可乐不仅遍销北美,而且走向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CONTENTS
• Company overview • Japan market entry strategy • Products • Capabilities • Organization
NJ-262408.756/001117NbgeoHR1
3
COKE – COMPANY BACKGROUND
CONFIDENTIAL
Coke Case Study – Winning in Japan
Discussion document December 2000
This report is solely for the use of client personnel. No part of it may be circulated, quoted, or reproduced for distribution outside the client organization without prior written approval from McKinsey & Company. This material was used by McKinsey & Company during an oral presentation; it is not a complete record of the discussion.
• Founded 1886 in Atlanta, USA • Number of global employees: 37, 400 • CEO: Douglas N. Daft (Australian) • Most senior manager for Japan: Mary Minic (President, Japan) • Key products: carbonated and sports drinks, juices, tea, coffee • Market cap: $151 billion (as of November 13, 2000) • Key industry focus: beverages – No. 1 soft drink company globally – 50% global market share
High Low
Significant resources and attention dedicated to most profitable market Effectively develops copies of most popular local brands (e.g., coffees and teas); has had to develop new skills in developing non-carbonated beverages Bottlers alliances smoothed market entry and continuing operations for Coke in Japan Relationship with 17 bottlers, owns 930,000 vending machines (over twice the number of competitors) Devotes huge resources to advertising campaigns and promoted activities resulting in story and brand image Frequently allies with bottlers, restaurants and marketing agencies (e.g., supply alliance with McDonald’s, partnership with Denisu)
* Has worked on Japan studies
NJ-262408.756/001117NbgeoHR1
Product
• Adapts products to local markets – Almost 10% of revenue comes from Japan-specific products – Brands include Georgia Coffee, Sokenbicha, and Aquarius – Bottlers guided Coke into developing localized products • “Fast follower” strategy – quickly followed lead of smaller local players to enter tea and coffee drinks • Coke maintains full control over product content • Launches new types of products in Japan (e.g., canned soup drink)
FINGERPRINT – COKE
Rating Product Product and category selection Products optimized for Japan market Capabilities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rket relations Distribution and sales channels Marketing Alliances and acquisitions Organization Aspiration and priority Talent Decision making and responsibilities Culture, values and style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Japan region made priority and strongest talent was deployed there (e.g., current CEO used to head Japan, current chief of marketing used to head marketing for Japan) Tension with local staff (almost 10% of Japan office is foreigners) Most profitable market after the U.S. (17% -20% of overall profit); well respected Reflect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lture but retains key “winning” factors from U.S. culture (e.g., more aggressive than traditional Japanese cultures) Applies best practices in Japan to businesses and people management Offers many localized brands, including brands in new categories (75% of sales) Changes formulations for local tests (e.g., Fanta Golden Pineapple) Rationale
NJ-262408.756/001117NbgeoHR1
1
COKE IN JAPAN
Performance/background Sales $ Billions 18.0 15 23 33 18.9 15 22 Levers for success Capabilities 19.8 14 25 23 CAGR 9% • Localizes physical assets; bottling and distribution managed through alliances; bottling alliances are typically inclusive – 17 bottlers in Japan – Creates direct distribution system to stores through bottlers
Other Middle Far East Europe
14.0 14 21
• Offers marketing, manufacturing, and investment support to partners, when needed
• Has supply alliances with McDonalds • Spends huge resources on influencer relationships • Partners with local agencies for marketing capabilities (e.g., Dentsu) • Customer pull demand in product push Japan – Uses segment marketing to understand customer behavior Organization • Strong community feel to Coke – Holds conventions for bottlers – Distributes bottlers magazine • Compensation is competitive – attracts graduates from top schools • Almost 10% of Japan office is foreigners – some degree of tension with local staff; still has “ugly American” syndrome; senior Japanese experience glass ceiling • Japan seen as strong progression path – CEO used to head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