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资料文学成就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教学内容《暮江吟》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的内容,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古诗的意境、韵律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诗句的逐句解读,学生将能够领略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暮江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教学难点1. 诗句中一些生僻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 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正确把握。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暮江吟》的背景资料和朗读示范。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白居易的背景和《暮江吟》的创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性。

3. 解读:逐句解读诗句,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讨论: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 练习: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暮江吟》的美学价值和人文意义。

板书设计- 课题:《暮江吟》- 诗人:白居易- 重点字词:生僻字的读音和书写-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 意境与情感:自然景色与诗人情感的融合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背诵《暮江吟》,家长签字确认。

2. 拓展作业:查找白居易的其他诗作,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朗读示范、逐句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暮江吟》的内容和意境。

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但在理解一些诗句的深层含义上,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总体而言,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升。

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此诗以江景为背景,描绘了傍晚时分江边的美景。

全诗共四句,通过对江面、天空、远山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所处的唐代文学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 诗意解析: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所用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 诗歌韵律:分析古诗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文化内涵:挖掘诗歌中的文化元素,如“暮江吟”的寓意,以及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暮江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古诗的韵律和意象。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意象解析: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如“江”、“天”、“山”等,并把握其象征意义。

2. 韵律掌握:古诗的韵律规则较为复杂,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并欣赏古诗的韵律美。

3. 文化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展示江景图片等。

2. 教材:《暮江吟》的文本材料,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份。

3. 诗歌鉴赏资料:包括对诗人的介绍、诗歌解析等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江景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江景的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2. 诗歌朗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诵《暮江吟》,注意指导学生的朗诵节奏和语气。

3. 诗意解析:逐句解析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韵律分析:介绍古诗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5. 文化拓展: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它诗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暮江吟》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人的情感,以及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欣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意义。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暮江吟》1. 诗句的意思2. 诗人的情感3. 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暮江吟》。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暮江吟》的感受。

3. 收集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学习。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暮江吟》资料白居易介绍 (1)(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暮江吟》资料白居易介绍 (1)(精品)

《暮江吟》资料白居易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生平: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

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谕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资料文学成就(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资料文学成就(精品)

《暮江吟》资料文学成就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

”(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

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作者在江边吟咏的情景。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暮江吟》,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感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原因:古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品读、感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展示夕阳西下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朗读、背诵课文,进行诗词积累。

七. 说板书设计1.板书题目:《暮江吟》2.板书内容:–夕阳西下,美景如画–吟咏江边,抒发情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八. 说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背诵等方式进行评价。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暮江吟》精选习题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暮江吟》精选习题

《暮江吟》习题一、基础过关背写《暮江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综合训练1.按要求写词语、句子。

描写“笑”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看”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句子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式是个守信用的人。

范式一定不会失约。

(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应用修改病句(用修改符号修改)1.他急急忙忙赶快跑过来说:“老师叫你们快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赖宁的故事》这本书被他迷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基础过关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二、综合训练1.乐呵呵笑吟吟直勾勾观察2.父亲的教诲,我难道不应该一生受用?因为范式是个守信用的人所以一定不会失约。

三、拓展应用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的美丽景色。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他们对于韵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以及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针对重难点,教师需要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江边夕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情境。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暮江吟》的创作背景。

3.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情感体验: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感悟诗词,引导他们深入体验诗人的情感。

5.应用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暮江吟》,并写一篇关于诗中景色的想象作文。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公开课教案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公开课教案

《暮江吟》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本来就是充满灵性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方法授教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同学们,你能背出几首吗?(生背《望天门山》、《山行》……)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暮江吟。

二、新课学习同学们,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指名一生回答)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生答)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生:白居易)谁来介绍诗人?(指名生回答)同学们,要了解这首诗,我们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白居易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暮江吟》。

多美啊!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这首诗。

请你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自由诵读)读完了吗?谁来读?(指名一生读诗、生评朗读)同学们,读诗要懂得断句,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齐读)赏析诗歌究竟是什么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请同学们借助课文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小组讨论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1.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师引导生做“照”、“洒”、“铺”的手势。

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生答)柔美,你能读出来吗?(生读,师相机板书:残阳铺)2.生答师明确: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

因为这种景色像一幅画,有红有绿,有明有暗。

(板书:江水美)3.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生自由答)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生答板书:夜可怜)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

四年级上9.古诗三首《暮江吟》

四年级上9.古诗三首《暮江吟》

四年级上9.古诗三首《暮江吟》《四年级上 9、古诗三首〈暮江吟〉》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迎来了古诗三首,其中白居易的《暮江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的美妙画面。

那即将消失的残阳,仿佛一位温柔的画师,轻轻地将余晖铺洒在江面上。

江水被分成了两半,一半呈现出瑟瑟的青绿色,另一半则被染成了鲜艳的红色。

这种鲜明的色彩对比,让人眼前瞬间浮现出那独特的景象。

想象一下,当那残阳的光芒一点点减弱,映照在江面上的颜色也随之变化,由明亮的红渐渐过渡到深沉的绿,是多么奇妙而又迷人。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两句则将时间推移到了九月初三的夜晚。

“可怜”在这里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可怜之意,而是“可爱”的意思。

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令人喜爱啊!那草地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就像一颗颗珍贵的珍珠。

而天空中那弯弯的月亮,宛如一张精致的弓。

露珠的圆润与月亮的柔美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美好的夜景图。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给我们展现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傍晚和夜晚,也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美——夕阳映照下江水的绚烂之美和夜晚露珠与月亮的清幽之美。

白居易是如何能够用如此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如此生动的画面呢?这离不开他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力。

他善于捕捉大自然中那些细微而又美好的瞬间,并用文字将其定格下来。

对于我们四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学习这首诗,不仅能够欣赏到古诗的优美,还能从中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美好。

当我们在傍晚漫步江边,看到那残阳铺水的景象时,是不是也能想起白居易的这首诗呢?当秋夜来临,看到草叶上的露珠和天空中的弯月,是不是也能感受到那份宁静和可爱呢?这首诗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把诗中的景象画出来。

这样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也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年级上9《暮江吟》

四年级上9《暮江吟》

四年级上9《暮江吟》《四年级上 9《暮江吟》》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首令人陶醉的古诗——《暮江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佳作,以其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意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江边日暮之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的开篇,诗人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夕阳西下的画面。

那快要落山的太阳,柔和的余晖宛如一层轻纱,平铺在江面上。

江水被余晖映照得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另一半则被染成了鲜艳的红色。

这两种色彩的交织,形成了一种奇特而又迷人的视觉效果。

瑟瑟,原本是指碧绿色的宝玉,在这里形容江水的碧绿色,显得生动而形象。

想象一下,那半江瑟瑟的绿,宛如一块温润的翡翠;而那半江红,则像是燃烧的火焰,如此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两句诗则将时间推移到了夜晚。

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的可爱啊!江边的草地上,晶莹的露珠好似一颗颗圆润的珍珠,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

而那天空中的一弯新月,如同一张精致的弓,高悬在夜空中。

诗人用“真珠”来比喻露珠,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和晶莹,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夜晚的清新与宁静。

月似弓,形象地描绘出了新月的形状,那弯弯的月牙儿,仿佛是天空中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白居易的这首《暮江吟》,语言简洁明快,却又意境深远。

他通过对残阳、江水、露珠、新月等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天傍晚江边的美丽景色。

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对于四年级的同学们来说,学习这首诗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帮助同学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诗中的用词精准、生动,通过学习,可以让同学们积累更多优美的词汇,学会如何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绘事物。

其次,这首诗能够培养同学们的想象力。

同学们可以在脑海中根据诗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锻炼自己的想象能力。

再者,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可以让同学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学会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暮江吟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暮江吟

《暮江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并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感受语言的美感。

2.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和意境。

(二)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暮江吟》的PPT或教学挂图。

2. 标准朗读音频资料。

3. 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展示江边夕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夕阳下江水的颜色变化,让学生想象夕阳洒在江面上的美景。

(2)通过提问,比如“你们有没有见过夕阳下的江面?它给你什么感觉?”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

2. 简介诗人及其创作背景(1)简单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让学生了解这位唐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地位。

(2)讲述《暮江吟》的创作背景,解释诗人在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沿途欣赏自然风光时创作的这首诗。

通过讲述,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学生齐声朗读《暮江吟》,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尤其是"一"、"半"、"可"等字的重音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字逐句解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残阳"、"瑟瑟"、"露珠"、"真珠"等,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引导学生用这些新词造句,加深记忆。

3. 诗歌意境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如"一道残阳铺水中",想象夕阳洒在江面上的景象,讨论江水颜色的变化,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中露珠和新月的形象,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公开课学案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公开课学案

《暮江吟》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二、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可怜”是真的可怜吗?
2.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四、参考资料
白居易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

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
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优秀教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优秀教案一、板书并解释诗题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

板书诗题后,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儿各交待了什么?“吟”当吟唱讲。

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诗人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通过解题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学诗奠定基础。

二、运用配乐朗诵方法范读全诗先放一段古笙乐曲,再配乐朗诵全诗,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三、运用工具书自学古诗预习,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

出示写明自学要求的小黑板,让学生按要求自学《暮江吟》。

1.默读《暮江吟》。

2.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暮江吟》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景色是什么样的?四、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诗句中一些难于掌握的关键字、词,设计一些问题:“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么样的?“铺”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联系诗句判断“瑟瑟”和“可怜”两个词在词典中应取哪种解释?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夜幕降临了,诗人看到的夜景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了解诗人是怎样抓住景物的色与形进行描述的。

2.师生依诗作画,加深学生对诗中所写景物的方位和诗意的理解。

依诗作画,既能检查学生对诗意理解的情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把美育和语文课结合在一起了。

3.指导学生表情朗读,体会诗的感情色彩。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

读的方式有个别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并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如“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4.运用根据诗意自制的彩色幻灯的投影,来加深学生对诗的美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五、总结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1.《暮江吟》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的着重点相同吗?六、课堂巩固练习让学生根据诗的意思和彩色图片,将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短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暮江吟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1)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暮江吟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1)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 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 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 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 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 集》七十一卷。
喜爱之情。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 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我 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 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六、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 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 感受? (指名说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四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古诗三首《 暮江吟 》板书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部编版)古诗三首——暮江吟语文说课稿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的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

这是一篇优美的古诗,通过描绘江河的景色和人们的情感,展示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悟。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与敏感。

主体:一、课文概述《古诗三首——暮江吟》是一首由宋代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律诗,以其优美的抒情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手法而闻名。

通过对暮江景色的描绘,诗人通过对河流变幻不定,渔火闪烁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并熟悉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了解并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词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品味诗歌中的优美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与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启发学生对自然美的体验和感悟。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绘有自然景色的音乐,如《江河水》或《月光下的凤尾竹》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2. 学习课文首先,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全诗,重点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感。

然后老师可以对诗意进行解读,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想象。

3.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如“江流宛转”、“渔舟唱晚”,并让学生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些词语表达什么感觉。

4. 进一步理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意境和情感,促进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悟。

例如:“你觉得暮江的景色是怎样的?这句诗对你有什么感触?”5. 联系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对自然景色的喜爱或描绘一个美丽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9《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暮江吟》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包括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杜牧的《泊秦淮》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三首古诗均为经典名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文化内涵,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音韵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难点1. 词语理解:一些古汉语词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较为生僻,如“暮”、“吟”等,需要详细解释。

2. 意境把握: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描绘的景象,尤其是《暮江吟》中的江景和《泊秦淮》中的夜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资料和意境插图。

- 课文材料:学生课本、相关补充阅读材料。

- 教学卡片:写有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卡片,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授: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语用法,讲解古诗的韵律特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体会:学生个别朗读或集体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三首诗的共通之处和独特风格,强调文化价值。

板书设计- 课题:《古诗三首·暮江吟》- 诗人:白居易、杜牧、王之涣- 重点词语:暮、吟、泊、楼- 诗句分析:各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技巧作业设计- 必做题:背诵三首古诗,写出对每首诗的理解。

- 选做题: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和实物教具的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三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了对古典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古诗创作的参与,如尝试自己创作简单的古诗,以深化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材解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材解析

《古诗三首》教材解析《古诗三首》一课由《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3首写景诗组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创作的。

诗人观察细致,从黄昏时起,一直观赏到月上露下,选取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和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进行描写,又在诗句中妥帖地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使景色倍显生动,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描写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晢理诗。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百读不厌。

第一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第二句写出了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人在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

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启发学生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

《雪梅》是南宋诗人卢钺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中的第一首。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互不认输,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

第二句通过对比,从视觉——雪比梅白和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

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

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出来,妙趣橫生,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这一课有3首古诗,教学时应该避免平均出力。

可以以第1首为例,指导学生细致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2.第3首诗则可让学生以“运用学法自主学习,汇报学习成果”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教师只需在旁进行点拨指导。

1.识写生字。

本课要求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常用字。

其中,“暮、缘、降、逊、输”是既要会认,又要会写的字。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之《暮江吟》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之《暮江吟》

9.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

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

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学情分析:“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

教学建议:教学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初读解字词,熟读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进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暮江吟》资料
文学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

”(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

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

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