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中医诊断学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一、四诊合参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体、舌苔、口唇等外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眼底、毛发、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姿势等信息。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程变化等情况。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重点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腹部声响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机状况、脏腑功能、症状变化等情况。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病情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饮食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性生活等信息。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等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舌脉等部位进行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脉搏等状况。

切诊的重点是对患者的腹部按压,了解脏腑肿大、压痛、包块等情况,同时触诊舌脉、腹部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腑状况、气血循环、脏腑功能、病位病性等情况。

以上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四种诊查方式,可以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脉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脉象、脉理、脉度、脉形、脉势、脉数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机变化等情况,为制定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1.引言1.1 概述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通过观察、问诊、望诊、闻诊、切诊等手段,综合分析人体的脉象、舌象、面色、声音、气味等多种信息,用以确定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因以及预测病程等,进而指导中医师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西医诊断学有所不同。

中医诊断学更加注重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观念与个性化治疗。

中医诊断学强调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面色、舌苔、脉象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判断,确定患者的体质、疾病类型及其发病机制。

另外,中医诊断学还注重与患者的沟通,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等方面的信息,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

这种个性化的诊断方法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它对中医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与创新一直是中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在现代医疗技术与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中医诊断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充分发挥中医诊断学的优势,并结合现代医疗技术,有望在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的评估以及预防保健等方面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全面、个性化地分析与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为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与创新有助于推动中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组织架构,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 介绍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 说明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章节安排,以及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

1.3 目的- 阐明撰写本文的目的和意图,即向读者系统介绍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知识。

2. 正文2.1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原理和应用。

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包括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在诊断治疗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辨证论治、诊断方法、诊断原则、常见病例及其诊断、中医四诊、中药鉴定、食疗精理等。

一、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它根据病人伴随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因、摄取物以及既往史等信息,建立正确的辨证关系,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指导诊断和应用药物。

二、诊断方法诊断方法是指在中医诊断过程中,要掌握的重要技能,通过查体、视诊、询讯、测量等方法,收集有关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检查结果,正确准确地进行诊断。

其中包括医师在查体过程中使用的手指诊、摸检、抚摩、腹诊、脉诊等技术,以及观察患者的面容、形体以及各个机能的状态等。

三、诊断原则中医诊断原则是以辨证论治为准则,以“虚实”、“平痉”和“脉细”为核心,要求以“虚实”来进行辨析,以“脉细”来观察体质,由浅入深地来辨证;以“平痉”为准则,在辨证的过程中注意有根据地鉴别“虚”和“实”、“热”和“寒”,正确地将这四者结合起来,以最短的时间做出正确的诊断。

四、常见病例及其诊断中医诊断中存在着许多常见的病例,包括头痛、便秘、泄泻、肠炎、失眠、抑郁症、口腔病、内科病等。

这些病例都有着其独特的诊断标准,按照中医认识模式,将其分为“阳、阴、邪”三种类型,根据病症及其典型特征,正确诊断这些病例,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五、中医四诊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常用的技术,包括面色诊、舌苔诊、脉诊和查体诊,它们是以观察、摸检和视诊为主要手段,通过对病人的外观、言谈、气色、舌苔和脉象的变化来诊断病情。

六、中药鉴定中药鉴定是指在药物学中,根据药物的形态、口感、味道、气味、着色性状以及药物的成分等特征,结合中医诊断的经验,鉴别中药中鉴别药物的真伪和优劣。

七、食疗精理食疗是指在治疗疾病方面,按照中医药辩证学的原理,利用食物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理机体虚弱或经血不足等问题,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不得不看的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不得不看的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不得不看的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距离医师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中公医考网小编根据考试大纲,为大家整理了中医诊断学的考试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点,相信大家诊断学的内容就十拿九稳啦!大家一定要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备战2017年医师笔试考试,快来学习起来吧,错过了岂不是辜负了小编的一番心意。

一、中医诊断学概述主要内容:
四诊:望、闻、问、切诊;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常见疾病诊断及证侯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二中医四诊
望诊
问诊
切脉:并脉与主病
三、中医辨证
八纲辨证
(一)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般地说,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二)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三)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四)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
脏腑辩证
气血津液辩证。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法:脉象学、舌诊学、面诊学、问诊学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以了解病情、分析证型、确定治疗方法等。

2. 病因学:探讨病因病机和发病规律,以及病变与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3. 辨证论治:根据四诊法和病因学的分析,确定证型,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饮食调养等。

4. 望闻问切: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手段来了解患者的体征、表现和症状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5.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脉诊、舌诊、面诊等。

6. 诊断思路:强调以辩证为核心,唯证论治的诊疗思路,即抓住证候、辨明病因,选用对症治疗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医诊疗有效性的关键,他们通过对身体的各个方面观察并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综合而详尽的中医诊断体系,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

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

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

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

疾病诊断简称诊病。

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

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

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

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诊断学原理及原则一、诊断学原理望、闻、问、切四诊,是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

“视其外应,测知其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是前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

通过体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

脏腑受邪发生病理变化必然会表现在外。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定的、相应的外在病形,即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

因此,可以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把这些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有关资料收集起来,然后分析其脏腑病机及病邪的性质,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征候类型,从而做出诊断。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2.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盛衰、脏腑功能的异常等。

目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3.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咳嗽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呼吸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4.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它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中医特有的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诊察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和病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和辨证用药。

四诊合参指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四个环节来获取病情信息,并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如脉诊、舌诊、嗅诊)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辨证用药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

中医诊断学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调的结果,因此在诊断时要从整体层面进行分析。

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它强调病因与病机的分析,从而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诊断学还注重临床经验和观察技巧的积累,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来获取病情信息,从而指导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和诊断学。

病因学研究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体内的因素,如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是指体外的因素,如气候、环境、疫情等。

病机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病位、病机和病势三个方面。

病位是指疾病的发生部位,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势是指疾病的变化趋势和预后情况。

诊断学是根据病因学和病机学的理论,通过临床观察和辨证施治的方法,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

观察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脉象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疾病的起病时间、病情变化、症状表现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舌、面部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局部组织等来了解病情。

这些诊察手段需要临床医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判断病情。

总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1、诊断:即诊断学概念,是指通过收集病人的诊断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技术诊断其疾病的过程。

2、诊断原则:即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原则,是指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着重掌握时空环境及脏腑功能失调的变化,运用综合的技术收集、分析和诊断疾病的一个系统。

二、中医诊断的具体内容
1、言语诊断:是指从言谈的方式上收集患者就医的原因,全面体会患者的身心状况,收集信息。

2、头部诊断:是指从患者头部体表状态,观察其病史和症状变化情况,收集信息,可以反映脏腑功能失调。

3、脉象诊断:是指从患者每天的脉象变化情况出发,收集患者脉象变化,判断患者状态,判断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

4、体征诊断:是指从患者的身体表型出发,观察患者身体的大型状态,收集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要求
1、综合性:即辨证论治的思想,是指综合多种诊断资料,运用综合诊断手段,在诊断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程序。

中医诊断之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之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一、诊法,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

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

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

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

《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

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

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

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二、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

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

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辨证,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

四、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

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

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以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标题,这里将介绍六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中医相关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医知识。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包括了中医的理论体系、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

它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阅读《伤寒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

3.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中医药的百科全书。

它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的知识,并对中药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阅读《本草纲目》,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中药的性能和应用,提高中药的运用能力。

4.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经典之一,由明代华陀所著。

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穴位、操作方法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针灸大成》,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提高临床应用的水平。

5. 《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中医学入门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详细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医学入门》,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6.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临床学科之一,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诊断技术。

阅读《中医诊断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诊断的要点和技巧,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阅读以上六本书籍,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中医学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这些书籍是中医学习者和从业者的必备工具书,也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人体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诊断学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内容。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指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方法综合分析,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表现。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腹部等部位的声音来判断疾病的变化。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面色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和疾病变化,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是气血旺盛。

舌质和舌苔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如舌质红可能是火热症状,舌苔厚腻可能是湿热症状。

脉象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如脉象细弱可能是气血不足,脉象滑数可能是湿热症状。

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用听觉来判断患者病情的方法,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声音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如声音低沉可能是气血不足,声音高亢可能是肝火旺盛。

呼吸可以反映患者的气机运行情况和病情变化,如呼吸急促可能是气滞不畅,呼吸困难可能是痰湿阻塞。

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通过询问患者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如症状、病程、饮食习惯等。

问诊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问诊的问题应该具体、有针对性,避免模糊不清或重复。

医生在问诊时需要细心倾听患者的回答,并结合患者的望诊、闻诊和切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中医将人体的脏腑功能分为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都有相应的脉搏特点。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脏腑功能以及病情变化。

中医诊断学 笔记

中医诊断学 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疾病。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诊断学的笔记要点: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皮肤、分泌物等来诊断疾病。

例如,面黄肌瘦可能提示脾胃虚弱,舌苔厚腻可能表示体内湿气重。

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来诊断疾病。

例如,声音嘶哑可能表示有喉痹,口臭可能提示胃热。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诊断疾病。

例如,胸闷、心痛可能是心绞痛的症状,失眠多梦可能与心肾不交有关。

切诊:通过切脉来诊断疾病。

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例如,脉浮紧可能表示外感风寒,脉细数可能提示阴虚火旺。

八纲辨证: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进行辨证,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例如,表证可能表示疾病初起,里证可能表示疾病深入。

脏腑辨证:根据不同脏腑的功能和表现进行辨证,以确定疾病与哪个脏腑有关。

例如,心悸、失眠可能与心有关,胃痛、腹泻可能与胃有关。

气血辨证:根据气血的充盈和运行状况进行辨证,以确
定疾病是否与气血有关。

例如,气滞可能表示气机不畅,血瘀可能表示血脉不畅。

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的循行和穴位的表现进行辨证,以确定疾病是否与经络有关。

例如,沿着某条经络的疼痛可能表示该经络受阻。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特征,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络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2. 闻诊: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病史、症状、体验等,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情。

4. 切诊:通过触诊病人的身体部位,包括脉搏、经络、腹部等,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

5. 四诊合参:将望、闻、问、切四诊的结果综合分析,相互参照,得出诊断结果。

6. 体质辨析:根据病人的体质特征,包括先天禀赋、后天养生、体态、精神等,来判断疾病易发倾向和治疗方案。

7. 拟诊与辨证: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验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疾病的辨析和拟定诊断。

8. 望闻问切诊疗法:根据望、闻、问、切四诊结果,针对病人的病理变化和体质特征,制定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治疗
方案。

9. 鉴别诊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疾病的症状、体征等特点,对相似的疾病进行区分和诊断。

10. 诊断思维:中医诊断学不仅关注具体的症状表现,还注重对疾病的病机、辨证、疗法的整体思考和把握。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诊断学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一、望诊:1.主色:是人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

也称为正色或本色;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寒湿郁阻,气血不荣所致;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是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所致。

3.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多为肾气不足;囟陷:囟门下陷者,多属虚证,见于先天不足,发育不良,或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寒等;囟填:囟门高突,多属实热证,因外感时邪,火毒上攻所致。

4.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目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眼睑属脾,称肉轮。

5.望神的分类:(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3)失神:是神气衰败之象;(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5)神志错乱:是精神意识失常的表现。

6.咽喉的病变:(1)咽喉红肿疼痛,为外感风热或肺胃有热;(2)咽红干而痛,是热伤肺津;(3)红肿溃烂,为热毒深极;(4)咽部嫩红,肿痛不甚,是水亏火灼;(5)咽喉一侧或两侧突起肿块,状如乳突,称为“乳蛾”,是邪壅气血;(6)红赤溃烂,为热毒蕴结;(7)溃烂出现黄色脓样膜状物或脓点,刮之易去,属“烂乳蛾”或“烂喉痧”,是热毒壅盛,热灼肉腐,搏结成脓所致;(8)喉部有灰白色膜点,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生者,是“白喉”,为疫疠毒邪蕴积肺胃,上蒸咽喉所致,极易传染,须隔离治疗。

7.面色五色各主何病?(1)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为气血不通,经脉淤阻所致;(2)赤色主热证,为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分有实热证(满脸通红)和虚热证(两颧潮红,午后尤甚),即“戴阳证”;(3)黄色主虚证、湿证,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脾虚湿蕴有关;(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所致;(5)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是阳虚寒盛,气血凝滞或水因停留所致。

8.腐腻苔:(1)腐苔:舌面覆盖一层苔垢,苔质疏松,颗粒较大、松软,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去,主食积、痰饮,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泛,聚集于舌面而成;(2)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者,多见于湿浊、痰饮等浊邪阻滞,胃气不降的病症,因湿浊内阻,阳气被遏,执着停积舌面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诊断试题1 以下哪一项为失神的表现A.目光暗淡B.精神充沛C.面色红润D.表情活泼E.神态清晰答案 A2 以下哪一项为有神的表现A.目光暗淡B.精神萎靡C.神志恍惚D.表情活泼E.面色晦暗答案 D3 两颧潮红,见于A.虚阳上越B.阳虚发热C.阴虚内热D.阳明实热E.心火亢盛答案 C4 面色黄而虚浮,多见于B.寒湿郁滞C.湿热交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D.脾胃虚寒E.以上都不是答案 D5 五色分属五脏,则赤色属A.心B.肺C.肝D.脾E.肾答案 A6 五色分属五脏,则黄色属A.心B.肺C.肝D.脾E.肾答案 DA.瘀血证B.痛证C.寒证D.惊风证E.脾虚证答案 E8 以下哪一项病证不是“白色”的主证A.肺病B.失血证C.寒证D.肾病E.虚证答案 D9 以下哪一项病证不是“黑色”的主证A.脾病B.痛证C.寒证D.肾病E.水气答案 A10 诊断为正常舌象,哪一项是错误的A.舌质淡红B.舌苔薄白C.舌体活动灵活D.舌体柔软E.舌质娇嫩答案 E11 观察舌苔以辨别病情轻重、病势顺逆的主要依据是A.舌苔的厚薄B.舌苔是否剥脱C.舌苔有根无根D.舌苔的颜色E.舌苔的润燥答案 C12 观察舌苔以辨别疾病寒热属性的主要依据是A.舌苔的润燥B.舌苔的厚薄C.舌苔有根无根D.舌苔的颜色E.舌苔是否剥脱答案 D13 望舌以辨别疾病虚实属性,主要观察A.舌质的老嫩B.舌体的肥瘦C.舌苔的厚薄E.舌苔的润燥答案 A14 热入营血或阴虚火旺的舌象是A.红舌B.紫舌C.降舌D.淡红舌E.青紫舌答案 C15 舌质红,苔黄腻,多见于A.里热炽盛B.湿热内蕴C.阴虚火旺D.寒湿阻滞E.以上都不是答案 B16 舌质淡白,有裂纹,多见于A.血虚不润B.脾肾阳虚C.阴虚火旺D.热盛伤津E.以上都不是答案 A17 舌质红降,有裂纹,多见于A.血虚不润B.脾肾阳虚C.阴虚火旺D.热盛伤阴E.以上都不是答案 D18 舌体胖大,边有齿印,多为A.心血虑B.肺气虚C.脾虚湿盛D.肝血虚E.肾阴虚答案 C19 舌苔花剥而兼有白腻苔,多见于A.肠胃积滞B.痰浊未化,正气已伤C.寒湿内阻,痰饮内停D.外感热病,湿遏热伏E.胃之气阴两亏答案 B20 口干、咯痰粘稠且量少难出,多见于B.热痰证C.津液不足证D.阴虚证E.燥痰证答案 E21 痰白而粘稠,多属A.燥痰B.寒痰C.热痰D.湿痰E.津液不足答案 C22 脉搏有胃气是指A.沉取有力B.从容不迫C.和缓有力D.节律一致E.从容整齐答案 E23 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属于A.芤脉B.浮脉C.虚脉D.散脉E.弦脉答案 A24 脉来弦长有力,沉取始得,是A.实脉B.牢脉C.紧脉D.弦脉E.伏脉答案 B25 脉象细软,浮取可得,重按不显者为A.细脉B.濡脉C.微脉D.虚脉E.弱脉答案 B26 沉涩之脉的主病常为A.肝郁气滞B.水饮内结C.寒凝血淤D.脾肾阳虚答案 C27 浮滑的脉象主病为A.痰火内蕴B.湿热内蕴C.风痰上扰D.食滞停中E.痰热互结答案 C28 盗汗的病机主要是A.肺卫失调B.阴虚阳亢C.阳气虚衰D.正邪交争E.以上都不是答案 B29 瘀血阻络的疼痛特点是A.冷痛B.重痛C.游走胀痛D.固定刺痛E.隐隐作痛答案 D30 血瘀证特有的症状是A.面色黧黑,肌肤甲错B.面色苍白,四肢不温C.唇甲色暗,胸胁胀痛D.面色青黑,少腹冷痛E.面色淡白,身倦乏力答案 A31 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属A.脾胃虚弱B.脾湿不运C.食积内停D.脾胃湿热E.肝胆湿热答案 C32 五更泄泻,下利清谷,属A.脾虚不运B.饮食积滞C.寒湿内蕴D.脾肾阳虚E.肝郁脾虚答案 D33 痢疾的特点是A.滑脱不禁,下利清谷C.暴注下泄,色黄恶臭D.排便不爽,溏结不调E.腹泻不爽,便溏如糜答案 B34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属A.风寒头痛B.风热头痛C.风湿头痛D.气虚头痛E.瘀血头痛答案 C35 证见壮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数,属A.表邪入里B.里热炽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C.热入营血D.心火亢盛E.阴虚火旺答案 B36 患者神疲乏力,自汗,动则益甚,易感昌,多属A.卫气虚弱B.肺气虚弱C.中气虚衰D.营卫不和E.以上都不是答案 A37 辨别表证最主要的症状是A.发热B.恶寒C.头痛D.脉浮E.舌苔薄白答案 B38 辨别表虚证最主要的症状是A.发热B.恶寒C.恶风D.汗出E.脉浮答案 D39 证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多属A.风邪袭表B.风湿犯表C.风寒束表D.风热客表E.风燥侵表40 辨寒热的意义是A.辨病因B.辨病位C.辨病性D.辨标本缓急E.辨正邪关系答案 C41 真寒假热的病机是A.阴盛格阳B.阴盛阳虚C.阳气暴脱D.阴阳俱衰E.以上均不是答案 A42 真热假寒的病机是A.热盛伤津耗气,以致阳虚而寒B.阳热内盛,格阴于外C.阳气内郁,阳不外达所致D.邪热深陷于里而表寒未解E.以上都不是答案 B43 虚证的病理特点是A.邪正交争B.正邪相持C.正虚邪盛D.正虚邪不盛E.邪盛伤正答案 D44 阳虚与气虚的主要区别是A.有无神疲乏力B.有无少气懒言C.寒象是否明显D.舌质是否淡嫩E.小便是否清长答案 C45 由脾虚不运致痰湿停积的证侯属A.因虚致实B.虚中挟实C.实中挟虚D.由实致虚E.虚实并重答案 A46 头晕目眩,口苦呕恶,烦燥不寐,惊悸不宁,胸闷喜太息,苔黄腻,脉弦滑,属A.肝阳上亢B.肝胆湿热D.肝胃不和E.以上都不是答案 C47 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晕口苦,咳嗽阵作,痰少而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属A.热邪壅肺B.胆郁痰扰C.肝火上炎D.肝胆湿热E.肝火犯肺答案 E48 营分证的发热是A.发热微恶风寒B.日晡潮热C.身热不扬D.骨蒸潮热E.身热夜甚答案 E49 痫证的病机是A.痰迷心窍,肝风内动B.痰热内蕴,扰乱心神C.七情郁结,气机闭阻D.痰气凝结,蒙蔽心窍E.以上都不是答案 A50 患者发病三天,咳嗽少痰,口咽干燥,微恶风寒,苔薄少津,证属A.肺热伤津B.肺阴亏虚C.风热犯肺D.风寒犯肺E.燥邪犯肺答案 E51 患者发病三天,证见发热恶风,头痛有汗,咽疼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属A.表虚证B.表热证C.里虚热证D.里实热证E.以上都不是答案 B52 发热、胸痛、咳喘,痰稠而黄,鼻煽气促,其病机是A.燥邪伤肺,肺失濡润B.痰热壅肺,肺失宣降C.热邪袭肺,阻遏气机D.痰饮阻肺,肺失宣降E.以上都不是答案 BA.脉结代B.心悸气短C.心胸憋闷灼痛D.舌淡胖嫩E.面色滞暗答案 C54 证见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烦躁易怒,嘈杂纳少,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属A.肝胃不和B.脾胃气虚C.肝脾不调D.胃实寒证E.饮食积滞答案 A55 证见形寒肢冷,心悸怔忡,唇甲青紫,舌苔白滑,脉沉微,属A.脾肾阳虚B.心阳虚C.脾阳虚D.肾阳虚E.心肾阳虚答案 E56 脾胃湿热的口渴特点是A.口淡不渴B.欲饮不咽C.大渴引饮D.渴喜热饮E.渴不多饮答案 E57 消渴病口渴特点是A.口淡不渴B.欲饮不咽C.大渴引饮D.渴喜热饮E.渴不多饮答案 C58 血虚生风,阴虚动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均能见到的症状是A.形体消瘦B.四肢麻木C.筋脉拘急D.腰膝酸软E.眩晕耳鸣答案 C59 妇女带下清稀,量多色白,多属A.肾阳亏虚B.寒湿邪盛C.湿热下注E.肝胆湿热答案 D60 症见手足疼痛,肤色紫暗发凉,得温痛减,月经衍期,经色暗紫,脉沉迟而涩,属A.血虚证B.血瘀证C.血寒证D.气滞血瘀证E.以上都不是答案 B61 症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面部烘热,脉弦细数,属A.肝火上炎B.肝阳上亢C.肝血虚D.肝阴虚E.肝肾阴虚答案 D62 肝阳上亢的主要症状是A.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B.眩晕头痛,时作时止C.眩晕,头痛如裹,泛吐涎沫D.眩晕,头痛不休,伴有恶寒发热E.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答案 A63 寒滞肝脉的临床特征是A.手足麻木B.睾丸肿胀热痛C.睾丸坠胀冷痛D.胁肋胀痛E.以上都不是答案 C64 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健忘耳鸣,遗精腰酸,舌红苔少,脉细数,属A.肝肾阴虚,B.肾阴虚证C.心阴虚证D.心肾不交E.心火亢盛答案 D65 下列那一证侯可无“腰膝酸软”症A.肾阳虚B.肾阴虚C.脾阳虚D.脾肾阳虚E.肾气虚答案 C66 症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舌淡脉弱,属A.肾气不固C.肾阳虚D.脾肾阳虚E.肾精不足答案 A67 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舌红降,脉弦数有力,属A.肝阳上亢B.血虚生风C.肝阳化风D.热极生风E.阴虚动风答案 D68 症见腹痛骤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加甚,恶寒,手足欠温,口谈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脉沉紧。

证属A.湿热壅滞B.中虚脏寒C.寒邪内阻D.气机郁滞E.瘀血阻滞答案 C69 症见腹部胀痛,痞满拒按,胸闷不舒,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A.寒邪内阻B.湿热壅滞C.气机郁滞D.饮食停滞E. 瘀血阻滞答案 B70 症见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证属A.风寒袭肺B.风热犯肺C.痰热壅肺D.肝火犯肺E.燥邪伤肺答案 C71 症见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证属A.风热犯肺B.风寒袭肺C.燥邪伤肺D.肺阴亏虚E.肺气亏虚答案 C72 症见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

自汗畏寒。

舌淡嫩,舌苔白,脉弱。

证属A.肺阴亏虚C.风寒袭肺D.肺气亏虚E.痰湿蕴肺答案 D73 症见呼多吸少,咳嗽无力,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低自汗,或尿随咳出。

舌淡紫,脉微疾。

证属A.风寒袭肺B.风热犯肺C.痰湿阻肺D.肺脾两虚E.肺肾两虚答案 E74 症见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

舌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属A.风寒袭肺B.风热犯肺C.痰湿蕴肺D.肺脾两虚E.肺肾两虚答案 C75 症见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

舌紫或舌红,少苔,脉微疾或结代。

证属A.风寒袭肺B.水气凌心C.痰湿阻肺D.肺脾两虚E.肺肾两虚答案76 症见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仲,尿少肢冷。

舌苔白滑,脉弦细数。

证属A.风寒袭肺B.水气凌心C.痰湿阻肺D.肺脾两虚E.肺肾两虚答案 B77 症见胃脘灼痛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渴,口苦口臭,牙龈肿痛,尿黄。

舌红,舌苔黄腻,脉数。

证属A.肝胃气滞B.胃热炽盛C.食滞胃肠D.脾胃不和E.以上都不是答案 B78 症见胃脘胀痛,痞闷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肠鸣矢气,泻下不爽,臭A.寒邪犯胃B.肝胃气滞C.胃热炽盛D.脾胃不和E.食滞胃肠答案 E79 症见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腹胀食少,畏冷肢凉,大便多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