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七章应激与健康]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
它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关键意义。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自己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常见的现象。
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最初接触到信息时形成的印象对后续判断产生较大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最近获得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更大作用。
例如,在面试中,最初的表现可能会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首因效应,而结束时的精彩回答可能产生近因效应。
归因理论也是社会认知的重要部分。
我们常常试图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归因(个人性格、能力等)和外部归因(环境、运气等)。
然而,这种归因往往存在偏差,比如基本归因错误,即我们倾向于高估个人特质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环境因素。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争吵,我们可能会首先认为是这个人脾气不好,而忽略了可能是当时的环境压力导致。
另外,图式和刻板印象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
图式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帮助我们快速处理信息,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过滤和错误判断。
刻板印象则是对某一群体的过于简化和概括的看法,容易引发偏见和歧视。
二、社会影响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
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比如在街头看到一群人都朝着一个方向跑,我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跟着跑。
顺从是在他人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行为改变。
例如销售人员向你推销产品,通过各种策略促使你购买。
服从则是在权威命令下做出的行为。
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就揭示了人们在权威面前服从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也值得关注。
在他人在场时,有时我们的表现会更好,这是社会促进;有时则会更差,这是社会抑制。
比如在运动会上观众的加油可能让运动员跑得更快,但在考试时旁边有人注视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而发挥失常。
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的因素众多,包括相似性、互补性、熟悉度、外貌等。
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往往能促进彼此的吸引;而在某些方面的互补,如性格、能力,也可能让关系更加稳固。
社会心理学[第十七章应激与健康]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七章应激与健康一、应激的定义关于应激的定义有300种之多(Dobson,1982),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界说:(1)应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2)应激是指个体的一种心理或情绪的紧张状态。
(3)应激是指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
(4)应激是指个体与紧张环境或事件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
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二、应激与认知的关系(一)应激的认知理论关于应激的认知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S.拉扎鲁斯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
该模型假设应激与健康是相互影响的。
1.交互作用模型的核心点交互作用模型的核心点是: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不是人的性格,也不是一个反应,而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
(1)同一个环境事件对某一个人可能具有应激性,而对其他人可能不具有应激性。
这表明,大多数外部刺激不能绝对地被定义为具有应激性。
事实上,是个人的认知评价使得一个事件具有应激性或不具有应激性。
(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把同一个事件解释成具有应激性或不具有应激性。
这可能是因为身体条件或是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
一个人在某一场合可能会很放松并得到休息,而在另一个场合却感到紧张和疲惫。
情绪和动机状态的不同也会影响这个评价过程。
2.应激的产生应激的产生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评估的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威胁的评价相结合的结果。
应激产生的条件有:(1)个体要认为自己所面临的工作与个人有重要关系。
(2)只有当个体做出外部或内部要求使用或超出了自己的资源的评价时心理应激才会发生。
(二)构成应激事件的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个体是否将一个事件评价为应激性事件,至少有三个因素:与事件相联系的情绪性;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评价情景或由于无法应对情景的模糊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意义评定。
1.情绪性情绪可以从四个方面影响个体采用的对应激的处理方式和应对过程。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意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3.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图式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识。
5.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
6。
启动效应P182先前的图式影响后来不相关信息的解释的现象就是图式的启动效应。
7。
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8.正性偏差P184是指认知者表达的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又叫宽大效应。
9。
假设相似P185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10。
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11。
态度个体对特定的社会客体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12.犯错误效应P295犯错误导致了人们对有能力的人的更加喜欢,这叫做“犯错误效应"。
13。
曝光效应P293熟悉性导致喜欢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曝光现象”。
14。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以帮助他人为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15.侵犯行为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16。
旁观者效应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17。
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的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人,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己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
这包括对他人性格、意图、动机的判断,以及对社会情境的理解。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往往会根据最初的短暂接触形成对他人的初步看法,这种看法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交往和判断,并且往往很难改变。
2、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运气等外部因素)。
3、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有:(1)刻板印象:对某个群体的一般性、概括性的看法,可能导致对个体的不准确判断。
(2)晕轮效应:如果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被认为是好的,那么其他方面也可能被赋予积极的评价;反之亦然。
(3)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或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从众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从众可能是由于信息性影响(为了获取准确信息而从众)或规范性影响(为了获得他人认可或避免惩罚而从众)。
2、服从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下,个体做出原本不愿意做的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揭示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服从权威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好;社会抑制则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差。
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联系。
1、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力、邻近性等。
2、爱情爱情有多种类型,如激情之爱、伴侣之爱等。
爱情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3、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的倾听和正确的理解对方的意思。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三、简答: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Weiner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17章 应激与健康)【圣才出品】
第17章应激与健康一、单项选择题1.人在危险情景或意外事件出现时表现出的高度紧张情绪状态,被称为()。
[2003年12月三级真题]A.应激B.心境C.激情D.愤怒【答案】A【解析】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状态可通过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以应付外界突如其来的刺激和高度紧张的环境。
2.应激发生的过程为()。
A.惊恐阶段—抵抗阶段—疲劳阶段B.惊恐阶段—疲劳阶段—抵抗阶段C.抵抗阶段—惊恐阶段—疲劳阶段D.疲劳阶段—抵抗阶段—惊恐阶段【答案】A3.在应激发生的惊恐阶段,身体上的变化不会导致以下()现象的出现。
A.心跳加快,心脏肌肉的收缩加强B.血红细胞增加,血液凝块的能力增加C.呼吸频率加快D.消化系统的活动增强4.关于应激的认知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
A.交互作用模型B.认知失调模型C.应激记忆模型D.资源有限模型【答案】A5.如果一个人认为他是被关心和爱护的、被尊敬和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属于互相交流和负责任的网络,那么他就具有()。
A.自我概念B.社会支持C.自尊D.自我价值【答案】B6.“社会支持总是起着对人有益的作用,不管是当人面对心理紧张事件的时候,还是在平时。
”这是指()假设。
A.防御B.直接影响C.间接影响【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应对行为成功的标准包括()。
A.生理的标准B.个体是否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及恢复过程的长短C.生化的标准D.应对是否能减少心理应激和紧张【答案】ABCD【解析】应对行为成功的标准包括:①生理和生化的标准。
如果个体通过应对减低了生理唤起,生理指数恢复正常,应对就被认为是成功的。
②个体是否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及恢复过程的长短。
应激会干扰生活,因此如果应对能使人恢复正常生活,那么应对就是成功的。
③应对是否能减少心理应激和紧张。
2.研究者把应对方法分为()。
A.解决问题的办法B.调节认知的办法C.调整情绪的办法D.调整身体的办法【答案】AC3.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影响应激主观评价的心理因素?()A.强度B.可控性C.模糊性D.再发生【答案】ABCD【解析】派瑞和理查德认为影响应激主观评价的心理因素包括:①强度;②可控性;③可改变性;④模糊性;⑤再发生性;⑥熟悉性。
山东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重点考点整理
山东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重点考点整理山东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重点考点整理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山东省考研心理学复习中,社会心理学常常是考生们的重点关注领域。
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重点考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1. 自我与自恋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认知、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研究的核心内容。
此外,自恋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自恋是指个体对自己过高的评价和自我中心的关注,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
2. 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人际交往、人际吸引和人际冲突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群体行为研究了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态度变化。
集体决策、群体动力和社会影响是群体行为研究的关键内容。
3. 态度与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个事物的评价或看法,影响着个体的行为。
态度的形成、变化和测量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重点。
同时,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也是研究的焦点。
4. 影响和说服影响和说服是社会心理学的关键概念之一。
研究个体是如何影响他人,并通过说服来改变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相关研究包括信息处理、社会影响力和广告效应等。
5. 环境与行为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环境心理学关注环境对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此外,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个体对环境的知觉、评价和态度。
6.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研究了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机制。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和推理等。
社会知觉、社会记忆和社会推理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7. 规范与道德规范和道德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它关注个体对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接受和遵守,以及道德决策和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8. 团队合作与领导团队合作和领导是组织与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议题。
它研究了团队中的协作、决策和领导力等问题。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变化和印象管理。
-人类的认知偏差:知觉的参差、幻觉、偏见等。
-影响认知的因素:认知支持,自尊、情绪、信息接受等。
2.社会认知作用-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知觉的形成和作用。
-社会认知的作用:自我确认和自我增强。
-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和确定。
3.人际互动与沟通-人际关系:人际接触、亲密关系和群体行为等。
-非言语沟通:言语之外的信息传递,例如姿势、面部表情等。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个体差异、情感表达和信任等。
4.社会影响与合规行为-社会影响:社会规范、启发法和权威性等对个体的影响。
-合规行为:顺从、因循和服从等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
-社会支援: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影响。
5.群体行为与社会认同-群体行为:奥斯曼尼著名的“集体心理”,群体决策和群体动力学。
-社会认同: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身份的认同。
6.人类攻击与合作行为-侵略行为:进化心理学解释和文化因素对侵略行为的影响。
-合作行为:共享资源、互助合作等社会行为。
7.群体决策与领导力-小组决策:小组决策的优劣和小组决策优化的策略。
-领导力:领导行为和领导特质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
-观察研究: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的区别和方法。
-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
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复习时可以结合课堂笔记和教材进行系统复习。
另外,还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源,加深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1.中国古代的社会心理思想(1)孔子——提出了判断人的善恶的社会知觉思想,认为了解人不仅要直接观察人的言行,还要依据不同性质群体对某人的相反评论来作出判断。
(2)诸葛亮——提出“知人”的七种方法。
(3)老子——认为人的内心与外部表现存有复杂关系,并对如何判断人性进行过种种论述,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
(4)古代军事方面有关士气和策略的论述。
如尉缭子的“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
民之所以战者,气也。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和孙子有关用兵的“诡道”。
2.西方的社会心理思想(1)古希腊的柏拉图是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思想家,其理论要点如下:①宇宙是有理性的,人类灵魂的一部分是纯粹理性,而另一部分是无理性的,包括人的意志和欲望。
当理性、意志、欲望各司其能,相互制约,人的生活就会幸福,达到至善。
②提出“理想国”的构想。
社会上有许多阶级,受过哲学训练的哲学家或君主,代表理性;军人代表意志;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低级的欲望。
人们各司其能,社会就是一个完善的“理想国”。
柏拉图依据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设想,是西方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一种“始创”。
(2)柏拉图之后还有许多哲学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如亚里斯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和“人有社会需求”等主张。
(二)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
1.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2)技术的革新与科学的进步;(3)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2.民族心理学和群众心理学的发展(1)心理学中的民族心理学①1824年,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但他否认心理内容的客观来源和心理本质的可知性,因而无法解决个体心理的社会性以及种种社会心理问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开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承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历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
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构造。
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响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
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标准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1、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ur):指由社会团体因素导致的并非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社会行为不仅包括了流行、社会动荡、选举、生产管理、政府决策等宏观行为,也包括人际交往、助人、吸引和排斥等微观行为。
(课本第2页)2、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将关于人类行为的经济模式和斯金纳条件反射的观念集合起来,试图证明,稳定的社会规范能够作为个体利益的结果产生。
创始人是霍曼斯。
(课本第31页)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指的是存在个人无意识深处的更深广、更隐晦、年代更久远的东西,它不是源于个人获得物,而是源于遗传的一般心理功能的潜能,即源于遗传的大脑的结构,它是个体按照其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由卡尔.荣格提出(课本第36页)4、自我意识(sel f–consciousness):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还应包括伴随自我认识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制。
(课本第64页)5、获得自我认识的途径(课本69~74页):1)、通过他人认识自己:①社会比较:把我们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得出关于自己特点的认识;②其他人的评价:表现为别人对自己清晰的反馈2)、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自我知觉理论:①态度的自我知觉;②情绪的自我知觉;③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3)、通过内省认识自己:内省指个体往深处探索,直接检视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动机的过程。
6、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课本第129~137页):⑴、信息来源:①可信度:专业性、可靠性,可信度与睡眠者效应②喜爱性:一个说服者是否收到说服对象的喜欢与能否引起态度改变也有一定联系,比如外表和相似性⑵沟通过程:①差距;②恐惧唤醒;③单面船舶与双面传播;④修辞性疑问⑶说服对象:①自我卷入:事件卷入、反应卷入、承诺;②免疫:支持性防御和免疫性防御;③人格因素:自尊、智能、认知需求;④性别差异与年龄⑷情境:①预先警告:立场预警、意图预警;②分心:可以用认知反应的观点来解释;③心境;④信息重复7、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特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和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互动的心理学分支。
2.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个体如何理解、记忆、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以及与他人相互作用的方式。
3.社会影响:指他人的存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包括从众心理、服从、群体极端化、社会刻板印象等。
4.社会行为:指在社会环境中,个体与他人相互作用时的外在行为表现,包括合作、竞争、侵犯、助人等。
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认知失调理论:由Festinger提出,认为个体会努力寻求认知的平衡,当认知出现失调时,会引发心理压力和不适感,进而产生动机去减轻这种不适感。
2.社会认同理论:由Tajfel和Turner提出,认为个体通过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社会类别来获得自尊和自我肯定,这种归属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3.社会学习理论:由Bandura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来获得的,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4.社会比较理论:由Festinger提出,认为个体希望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在水准上,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获得自我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应用1.组织管理:通过应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帮助组织提高管理效率,如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促进团队协作等。
2.社会服务:社会心理学可以应用于社会服务领域,如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等。
3.市场营销:通过社会心理学原理,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特点,提高营销效果,如市场调查、品牌定位、广告设计等。
4.人际关系:应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如人际沟通、亲密关系、人际冲突等。
5.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心理辅导等。
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跨文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研究越来越重要。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考点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模拟实验:模拟实验室研究者设计一种人为的情境,去模仿真实的社会情境,并在其中进行控制的一种实验方法。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等人20世纪70年代所做的模拟监狱实验是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模拟实验之一。
3、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生活的起点。
4、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交往动机,是指个人害怕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或者希望加入某个群体的需要。
6、社会情绪:是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在长期社会交往中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7、情绪调节:就是有机体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情绪唤醒,再被定向、控制、调整或修饰,从而使个体在情绪唤醒中适应性的生存与行动的过程。
8、社会认知:是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的事物或推论。
9、印象管理:通过有意识的管理自己来影响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做印象管理。
10、归因:归因理论就是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一组理论集合体。
1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第一,人际关系表明了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2、人际吸引:又称个人魅力,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所持的积极态度。
13、从众:从中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态度和偏见等等。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的整理。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有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的性格、态度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情境等外部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人考试成绩不好,我们可能会认为是他不够努力(内部归因),或者是考试太难了(外部归因)。
2、认知偏差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存在各种偏差,如首因效应(第一次留下的印象更重要)、近因效应(最近的信息更有影响力)、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影响对其具体特征的评价)等。
比如,我们可能因为一个人长得好看而认为他性格也好。
3、社会图式这是我们头脑中关于社会世界的已有知识和概念框架。
比如,我们对“老师”“医生”等角色都有一定的图式,会影响我们对这些人的期望和理解。
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人际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互补性(在某些方面互补的人也能相互吸引)、熟悉度(接触越多越可能产生好感)和外貌吸引力(虽然不是唯一的因素,但仍有一定影响)。
2、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非言语沟通,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在传递信息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亲密关系包括爱情、友情和家庭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信任、支持和共同的价值观是维持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影响1、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例如,在一群人都选择某种产品时,我们可能也会跟着选择。
2、服从指个体在权威的命令下,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今天整理关于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心理应激是指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事件, 被大脑皮层接受, 在认知、人格特征等因素的作用下, 大脑将刺激信号加以转换成为抽象观念, 并进行加工、处理、储存, 再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各种疾病。
一、认知评价:对事件全部的认识过程, 在心理应激的发生和强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步认知评价模式包括:1.初步评价评价自己是否受到威胁;在应激事件发生后判断自己是否会因此受到相关的刺激和威胁。
2.次级评价评价和选择应对方式;经过初步评价之后, 发现自己受到威胁之后, 进行应对, 主要是针对应激事件选择相对应的应对方式。
3.认知性再评价发展-反馈-评价;根据自己的处理方式和应激事件的反馈, 进行进一步的评价, 尽量将自己受到的刺激降至最低。
二、社会支持: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各界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个人和社会的交换感是否平衡;公共定向人格, 如助人为乐等。
三、人格特征:可分为1.A、B、C行为类型。
A型性格人争强好胜, 报复心强, 容易发生应激反应, 易患冠心病等。
B型性格人协调性较好, 该型人格属较松散、与世无争, 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
C型性格和A型性格相对, 害怕和周围人产生误解和冲突, 容易掩饰自己的情绪, 此类人格患者易出现癌症等疾病。
2.坚韧人格:该类人格有奉献、控制、转变特征, 有较强的心理应激的能力。
3.非理性非逻辑的人格:该类人容易出现心理应激, 但是此类人格病人难以进行正常的沟通。
四、刺激的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
1.可控制性指对压力事件有控制能力, 能减轻应激和损害。
2.可预测性是指预测压力事件的发生, 即使个体不能控制, 通常也能减轻相应的伤害。
社会心理学[第十七章应激与健康]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七章应激与健康一、应激的定义关于应激的定义有300种之多(Dobson,1982),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界说:(1)应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2)应激是指个体的一种心理或情绪的紧张状态。
(3)应激是指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
(4)应激是指个体与紧张环境或事件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
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二、应激与认知的关系(一)应激的认知理论关于应激的认知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S.拉扎鲁斯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
该模型假设应激与健康是相互影响的。
1.交互作用模型的核心点交互作用模型的核心点是: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不是人的性格,也不是一个反应,而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
(1)同一个环境事件对某一个人可能具有应激性,而对其他人可能不具有应激性。
这表明,大多数外部刺激不能绝对地被定义为具有应激性。
事实上,是个人的认知评价使得一个事件具有应激性或不具有应激性。
(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把同一个事件解释成具有应激性或不具有应激性。
这可能是因为身体条件或是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
一个人在某一场合可能会很放松并得到休息,而在另一个场合却感到紧张和疲惫。
情绪和动机状态的不同也会影响这个评价过程。
2.应激的产生应激的产生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评估的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威胁的评价相结合的结果。
应激产生的条件有:(1)个体要认为自己所面临的工作与个人有重要关系。
(2)只有当个体做出外部或内部要求使用或超出了自己的资源的评价时心理应激才会发生。
(二)构成应激事件的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个体是否将一个事件评价为应激性事件,至少有三个因素:与事件相联系的情绪性;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评价情景或由于无法应对情景的模糊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意义评定。
1.情绪性情绪可以从四个方面影响个体采用的对应激的处理方式和应对过程。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1、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51908年,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的出版指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6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一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个人成长”的心理和行为,山谷终于微观的一个层面。
主要涉及个体的社会化、自我概念、必胜发展和人生规划、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情感、社会态度、个体的信仰和价值观、社会学习、社会认同、异常与偏差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二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人际关系。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概念、成分、分类、发展阶段、人际吸引和友谊、人际交往、竞争与合作、侵权与助人、爱情和婚姻、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三人以及三人以上人群的群体行为。
主要涉及社会群体心理成分、群体心理氛围、群体规范和压力、群体冲突与战争、民族与阶级心理、社区心理、职业群体心理、舆论与谣言、群众运动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四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最宏观,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变革(革命)心理、现代化心理、国际化与全球化、社会生活质量、人口与流动、环境社会心理、贫困社会心理、腐败心理、科技发展的社会心理、其他社会心理问题等。
3、精神分析理论(诞生的标志、理论发展、荣格)P7此处答案不确定,各位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由发挥。
4、社会交换理论P12霍曼斯在其著作《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中阐述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六个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如果个体的某种特定行为经常得到奖励,那么个体就会越多地表现出该行为。
(2)刺激命题如果过去某一特定刺激或某组特定刺激的出现,往往能够伴随着对个体行为的奖励,那么当前的刺激与以往的特定刺激越相似,个体便越可能表现出相同或类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个体来说越有价值,个体便越可能表现出该行为。
(4)剥夺—满足命题如果个体近期总是会得到某一特定的报酬,那么该报酬的追加对该个体而言越来越没有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应激与健康一、应激的定义关于应激的定义有300种之多(Dobson,1982),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界说:(1)应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2)应激是指个体的一种心理或情绪的紧张状态。
(3)应激是指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
(4)应激是指个体与紧张环境或事件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
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二、应激与认知的关系(一)应激的认知理论关于应激的认知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S.拉扎鲁斯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
该模型假设应激与健康是相互影响的。
1.交互作用模型的核心点交互作用模型的核心点是: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不是人的性格,也不是一个反应,而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
(1)同一个环境事件对某一个人可能具有应激性,而对其他人可能不具有应激性。
这表明,大多数外部刺激不能绝对地被定义为具有应激性。
事实上,是个人的认知评价使得一个事件具有应激性或不具有应激性。
(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把同一个事件解释成具有应激性或不具有应激性。
这可能是因为身体条件或是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
一个人在某一场合可能会很放松并得到休息,而在另一个场合却感到紧张和疲惫。
情绪和动机状态的不同也会影响这个评价过程。
2.应激的产生应激的产生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评估的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威胁的评价相结合的结果。
应激产生的条件有:(1)个体要认为自己所面临的工作与个人有重要关系。
(2)只有当个体做出外部或内部要求使用或超出了自己的资源的评价时心理应激才会发生。
(二)构成应激事件的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个体是否将一个事件评价为应激性事件,至少有三个因素:与事件相联系的情绪性;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评价情景或由于无法应对情景的模糊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意义评定。
1.情绪性情绪可以从四个方面影响个体采用的对应激的处理方式和应对过程。
(1)当环境中存在异常时,情绪是一种早期的警告信号。
(2)情绪可以打断正在进行的行为。
(3)情绪可以打断已进行的认知任务,开始满足新的任务。
(4)情绪可以引发动机。
2.不确定性(1)不确定性可以以三种方式体验到:①事件可能是不可预测的,如炸弹袭击或地震;②事件可能要求个体所不具备的知识,这种情况称为数量缺乏;③事件可能含有比个体图式更复杂的内容,这种情况称为质量缺乏。
(2)不确定性是对身体和心理的损耗。
当无法预测一个事件时,人们就会经历慢性唤醒。
主观紧张感和身体疲劳感都会发生。
(3)决定不确定性是否会引起应激反应的两个人格特质:①对模糊情景的忍受性。
当一个事件可以做不同的解释,或当事件笼统难解时,就是一个模糊的事件;忍受性指忍受的能力。
②与寻求信息的能力有关。
不确定状态发生时,可以寻找新的数据来消除不确定性。
寻求信息的能力是个体可以培养的最重要的应对策略之一。
寻求相关信息的一个前提是,在获得必要信息前要能够忍受模糊情景。
只要坚韧不拔,就可能发现新信息,使得不可预见的事件转变为可预见的事件。
3.意义评定随着经验的积累,一些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概念变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一部分。
人们将这些概念整合为心理文件,这些文件包含人们所知的关于特定的一个或一类事件的所有信息。
此外,人们还在一个文件内以有意义的、相关的方式组合这些信息,从而能以一定的准确性来预测行为的结果。
乔治·凯利((G.Kelly)的个人建构理论解释了图式形成的过程。
凯利认为,个人建构和图式都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解释,它们可以影响人的知觉和反应。
建构是人们赋予现实世界的意义。
建构是预测性的猜测,它将在现实中受到检验;一些建构一成不变,排斥新信息的渗入;另一些建构则灵活性较大,可接纳大范围的新信息。
三、应激生活事件的研究阿道夫·迈耶(A.Myers)最先应用了“心理生物学(psychobiology)”的概念,认为确切了解一个病人当前状况的惟一方式就是了解他们的生活历史。
霍姆斯(T.H.Holmes)和拉赫(R.H.Rahe)在20世纪60年代末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价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Rating Scale),并认为这一量表中的应激程度应该由外人而不是由经历这些事件的人来进行判断。
可以对各种生活事件评分,检验这些事件对随后的疾病的影响程度。
霍姆斯认为应激生活事件可能是许多疾病的原因。
(一)对应激生活事件的测量自从最初的应激生活事件量表出现后,为不同群体所设计的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量表随之出现了。
另外,研究者开始注意那些较轻微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应激事件。
1.霍罗维兹(M.J.Horowitz)等人编制的“生活事件问卷”(Life Events Questionnaire)是一个较常用的研究一般生活事件的量表。
他们的量表在制定时也请外人判断事件的应激程度。
量表的两个优点:每个题目的意义更加清楚;事件的应激程度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质,二是事件发生的时间。
越严重的事件和发生时间越近的事件被认为是应激程度越高的事件。
2.研究者们还把较普遍应用的应激这一概念又细分为“长期的角色应激”、“小应激源”和“日常应激”。
3.生活事件除了在时间长短和严重程度方面有所不同外,还有其他不同的方面:可预见性,熟悉程度,喜欢程度,突发还是逐渐发生,间断还是连续,个体对事件的控制程度,与即将发生的疾病是否有关等。
(二)应激生活事件与疾病应激生活事件是需要个体进行调整和适应的外部事件。
个体可以成功地适应一些事件,而有些事件却会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应激,久而久之形成某种疾病。
1.应激生活事件与随后发生的疾病之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拉赫认为这个过程包括过去的经验、心理防御能力、生理反应、应对能力、疾病行为五个重要的因素。
2.一些研究者认为机体较易得病的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得病的可能性增加,而有较强的应对能力、社交能力及有较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人得病的可能性则减小。
3.大多数研究者关于应激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共识为:(1)对生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的理解只有在社会和心理的背景下进行。
这个背景包含着减轻生活事件的不良影响的因素,也可能包含着增加生活事件不良影响的因素。
(2)应激生活事件的长期后果并不一定是消极的。
(3)如果要评价应激生活事件的后果,应该了解个体寻求医疗帮助的特点。
(三)应激生活事件的后果1.欣克尔(Hinkle)研究发现:个体在经历过社会环境或人际关系的挫折时同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
2.卡塞尔(Cassel)研究发现:减少应激引起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之一是有自己同类成员的存在。
他提出了四种假设:(1)高人口密度与得病危险的增加并不是高人口密度本身造成的,而是人际关系的无序造成的;(2)在权力位置上处于服从地位的人最容易生病;(3)在人际关系无序的状况下,个体的生物或社会的保护层可以保护个体不受影响;(4)当社会发生变化时或社会组织状况发生变化时,个体得病的危险性就会增高。
四,应激的生理学(一)应激的生理反应个体在应激事件发生之后可能会发生疾病,其原因是外部的应激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到机体内部中来。
人体的主要器官几乎都会受到心理和具体事件交互作用的影响。
应激会影响神经化学,激素和免疫系统的功能,而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保持机体的稳定和灵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应激发生的第一个阶段——惊恐阶段身体上的变化会导致以下几个现象的出现:(1)心跳加快,心脏肌肉的收缩加强;(2)为皮肤和内脏提供血液的血管收缩,为躯体肌肉和大脑提供血液的血管扩张;(3)血红细胞增加,血液凝块的能力增加;(4)汗液增加,这是机体在血液循环加快时为了保持体温的正常而作出的变化;(5)呼吸频率加快以为身体带进更多的氧气;(6)消化系统的活动减少。
2.应激发生的第二个阶段——抵抗阶段机体内会出现各种各样复杂的神经生理变化以使机体能够继续抵抗外来的应激。
这些变化为身体提供能量,主要是提供更多的蛋白质,以对付各种紧急情况。
在这一阶段,血液的变化趋于正常。
3.应激发生的第三个阶段——疲劳阶段机体分泌出的大量激素开始耗尽,一些重要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钾,也可能会消耗完,结果是细胞得不到足够的养料开始死亡。
在应激发生之前就有疾病的器官可能会丧失工作能力,因而危及生命。
(二)应激与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己不受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侵害的监督系统。
机体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免疫力:一种是出生时就具有的先天的免疫力,另一种是后天获得的免疫力,以弥补先天免疫力的不足。
2.应激源使交感神经系统和包括下丘脑、脑垂体腺和肾上皮层的一轴兴奋起来。
神经系统的一系列活动使机体细胞增加了能量因而在面对应激时可以保持高度的活动能力。
当激素将机体的能量用于增加血糖和代谢功能后,它制造免疫系统所需蛋白质的工作就延缓下来。
在短期内,这种变化对机体的影响并不大。
但当应激时间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以上时,就会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
3.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应激会使机体患上受免疫系统控制的疾病,但应激本身并不会损害免疫系统的功能。
五、应激的应对研究者把应激的应对方法分为两大类: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来改变引起应激的事件和环境)和调整情绪的办法(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进行调整)。
(一)成功应对的标志1.应对行为成功的标准(1)生理和生化的标准。
如果个体通过应对减低了生理唤起,生理指数恢复正常,应对就被认为是成功的。
(2)个体是否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及恢复过程的长短。
应激会干扰生活,因此如果应对能使人恢复正常生活,那么应对就是成功的。
(3)应对是否能减少心理应激和紧张。
这是一个最常用的标准。
如果某些不良的情绪能够通过应对得以减轻,应对就是成功的。
2.成功应对所依赖的应对资源(1)内部资源:包括应对方式和个性。
(2)外部资源:包括金钱、时间、社会支持。
(二)个体应对方式1.逃避和迎击(1)逃避方式如果生活中的问题是短期的、暂时的,逃避方式则比较有效。
然而,如果问题反复出现或持续时间很长,逃避的方式就不太可取。
(2)迎击方式对问题直接迎击的人对长期的问题应对得更好一些。
这种人能够较好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然而,在对付暂时的问题上,他们可能存在更多的焦虑。
2.情感的宣泄(1)宣泄理论认为经历了创伤事件的人不应该压抑自己的情感,而要同别人交谈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这对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的恢复都是很有利的。
创伤性的事件使人长期不断地被有关这些事情的想法所困扰。
如果能够向别人宣泄,就可以不再为那些纠缠不断的思想所困扰,也可以减少与之相伴的生理症状。
(2)心理学家潘尼倍克(Pennebaker)认为同别人谈论一个事件可以使个体获得与该事件有关的信息,或者更多地知道如何应对那个事件,还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和感情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