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第六册《隆中对》教学设计之二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隆中对教案篇一隆中对教案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介绍作者,初步了解陈寿的创作风格。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解释,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三、讨论分析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每部分的内容。
(2)三节之间的关系,详写了哪一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归纳得出答案:(l)第一部分(l)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一一关、张不悦。
(2)第三部分写得最详,因为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3)诸葛亮是为了使刘备能欲信大义于天下提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四、总结、扩展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1.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并译注。
2.课后练习一。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目的要求:1、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主旨(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分析)教学方法:说读法课前准备:录放机及《隆中对》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吗?)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故事。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
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
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隆中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1、朗读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程序第1课时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朗读,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新课(1分钟)由诸葛亮足智多谋导入二、有关内容介绍(4分钟)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刘备当年三次到此请诸葛亮出山。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2、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陈寿,史学家《三国志》4、明确学习任务三、正音与朗读(30分钟)1、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注释,默读课文。
陇亩lǒngmǔ父fǔ颍yǐng庶shù屯tún卧wò枉wǎng窃qiè度duó信shēn胜shēng抑yì挟xié塞sài沃wò殷yīn戎róng将jiǎng荆jīng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
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重点字词(10分钟)1、见课文注解,补充于下:将军岂愿见之乎岂,可。
然操遂能克绍遂,竟然。
2、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君与俱来省略句3、练习二度,估计。
遂,于是、就。
挟,挟持、控制。
诚,的确。
就,接近。
枉,委屈。
顾,看望。
箪,用竹筐装着。
壶,用水壶盛着水酒。
(名词作动词)五、课堂小结第2课时教学任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歙县坑口中心学校院新安艺人(原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助文言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课文播放歌曲《曹操》,引出课题。
歌曲中唱道:“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让我们也来当一回英雄,一起探究三国那段纷繁精彩的历史,走进那些个性鲜明的三国人物。
有诗云:“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请问这首诗涉及了哪两个历史人物和典故?这是怎样的一种君臣情缘,诸葛亮又何以得刘备赏识重用,我们不妨走近千古名文《隆中对》一探究竟。
出示课题,解题。
二、资料助读1、作者和《三国志》介绍。
2、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朗读课文,正音。
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2、结合课文正音。
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ɡ)人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壶浆四、读懂课文,翻译。
1、解释各段的重点字词,重点翻译课文第3、4自然段。
2、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抱负。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隆中对》,强调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策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隆中对》,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
2.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分析重点词语、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4.情境教学: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7.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仿写或创作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言文作文,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写作技巧。
3.仿写《隆中对》中的一段对话,以现代人物和背景为基础,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要求:不少于200字,注意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家长协助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4.家长协助学生收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如人物传记、战争故事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要求:整理成文档或手抄报,上课时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4.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创意表达,仿写或创作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言文作文,提高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掌握古文学习方法。
2.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音频等,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学习兴趣。
1.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23 隆中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评价渚葛亮,评价隆中对策;赏析文章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赏析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延伸拓展,培养能力。
[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课文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评价诸葛亮及隆中对策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隆中对策”。
学生自由发言。
生1:“隆中对策”不过短短数言,却是诸葛亮韬光养晦隐居十年心血的结晶,“隆中对”战略在三国历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说三国鼎立的格局就是实施“隆中对”战略的结果,蜀国战略基本遵照“隆中对”战略思想,这表明诸葛亮有着天才般的预见。
生2:“隆中对策”显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强调恤民和用贤,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念。
他在论述东吴“不可图”时,指出“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论述益州“可图”时,指出益州、某某“民殷国富”而其主X璋、X鲁“不知存恤”,致使“贤能之士思得明君”;谈到曹氏集团的“以弱为强”,着重指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如此贤明的政治思想更加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给后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3:“隆中对策”毕竟属于纸上谈兵。
诸葛亮闪亮登场的时候,X备的局面极为恶劣。
“隆中对”,以荆州根据地,联吴抗魏,希望夺取荆州,向北胁曹,向东压服孙权。
荆州已为魏、蜀、吴共有,结果北方受到曹操的威胁,荆州又多了对手孙权。
“隆中对”的战略全取荆州的计划泡汤了,蜀国未及时调整策略,导致了蜀的劣势,勉强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4:历史是公正的,又是无情的,看似可行的策略在实行过程中却又是那样艰辛,以致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才不得不放弃那个诱人的目标。
看来构想与实际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
为国者当思之慎之。
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炮制,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设想,假如没有诸葛亮对国内形势的精辟分析,三国局面是否会形成?三国局面的形成在今天看来是利还是弊?生5:我认为是有利的。
《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隆中对》精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隆中对》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
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隆中对》教案设计(通用5篇)
《隆中对》教案设计(通用5篇)教学设想: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需依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奇怪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锋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目的1。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共享。
今日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确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二、教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预备分小组竞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解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
教师巡察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信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觉、自主沟通,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预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其次课时在了解课文大意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争论:(用原文答复)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沟通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一、本节课进展比拟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拟,小说家进展了哪些艺术加工?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讨论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隆中对》教案设计2教学设想本文从客观实际动身,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分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规律思维和说理力量大有好处,应当引导学生学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23* 隆中对“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
”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智慧人物。
公元207年,X 备为“兴复汉室”积极搜罗人才。
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才见到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
面对X备求贤下士的真诚,诸葛亮在全面中肯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后,为X备提出了一个进取荆益、联孙抗曹、革新政治、逐步统一中国的政治军事方案,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梁父吟》(hào)因屏.人(bǐng)猖蹶.(jué)屯.新野(tún)先主遂诣.亮(yì)倾颓.(tuí)亮躬耕陇.亩(lǒnɡ)不可胜.数(shènɡ)乐毅.(yuè)欲信.大义(shēn)北据汉沔.(miǎn)帝室之胄.(zhòu)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①谓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②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③信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X)④然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但是)⑤用遂用猖獗(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此用武之国(运用)(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古:拜访今:照顾②凡.三往古:总共今:平凡③孤.不度德量力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孤立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大概今:危险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一天天今:太阳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可以把今:可能,能够,许可⑦利尽南海..古:南方近海的地方今:指中国南海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用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作者整理了7篇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篇一即刻反思、调整。
下午在七班上课时,去掉文本解析环节,插入与课文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突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视频中的人物对白与课本基本吻合,学生借助画面加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效果较好。
拓展训练的题目是:质疑诸葛亮:“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何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男生对此话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参与者情绪高涨。
教训:授课内容宁精毋滥。
与其水过地皮湿,不若拣起一粒芝麻。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译文篇二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隆中对》教案篇三教学立意和要求: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2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Longzhong Dui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2、篇章2:《隆中对》教学设计篇章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教学步骤:一、导入1、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
2、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解题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初读,感知课文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领悟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2.分析诸葛亮的语言特点,学习其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
2.分析诸葛亮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诸葛亮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有哪些著名的言论和事迹吗?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点拨。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
1.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哪些观点?(1)分析曹操的势力: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分析孙权的势力: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3)分析蜀汉的势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4)提出自己的观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诸葛亮的语言特点(1)诸葛亮的语言简练明了,条理清晰。
(2)诸葛亮善于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势。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诸葛亮的“隆中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的“隆中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对蜀汉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二、课文分析2.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诸葛亮的表达方式(1)诸葛亮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操、孙权、蜀汉三方的势力特点。
(2)诸葛亮运用设问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
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1)联孙抗曹:诸葛亮认为,孙权势力可用为援而不可图,因此主张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2)占据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是成就帝业的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隆中对》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对三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分析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3.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隆中对》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隆中对》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课程讲解(15分钟)介绍《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蜀汉建立的背景和困难。
分析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刘备、诸葛亮等,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3.小组合作与讨论(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2)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
4.分享与展示(10分钟)(1)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分析过程和结果。
(2)其他小组和教师对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5.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设置相关练习题,考查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程度。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并写一篇短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通过讲解、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3.使用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结构和重点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方式:设置选择题、简答题等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程度。
2.作业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业时,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和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分析能力方面,同时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态度。
可以采用教师批改、学生互批等方式进行。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优秀教案_人教新课标版
隆中对【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作者介绍,解题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
陇亩lǒng mǔ好(hào)为父 fǔ颍yǐng 乐(yuè)毅庶 shù屯tún卧wî枉wǎng诣(yì)屏(bǐnɡ)人倾颓(tuí)度(duï)德量力欲信(shēn 通“伸”)大义于天下猖獗(chāngjué) 胜shēng数抑yì挟xié塞sài 沃wî殷yīn 存恤(xù)胄(zhîu)戎rïng 将jiàng荆jīng 夷越(yí)箪(dān)食壶浆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教案2
自读要求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 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
(解说: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知”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提高能力,学以致用。
通过本文学习,指导说理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
[自读程序]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
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
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
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
[自读点拨]
一、《隆中对》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
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
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三、“文眼”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
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
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五、诸葛亮的策略
诸葛亮虽“躬耕陇亩”,却对全国的形势了如指掌,对当时政坛人物如数家珍,可见其的确足智多谋。
而他的规划和策略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
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解说:“点拔”的目的在于导学。
以上几个问题都是为了让学生阅读时真正掌握方法而应注意的重点,但这绝不能成为教师“讲深讲透”的依据。
教学过程中,尤应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自主解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教师“点到为止”即可,而不能包办代替。
)
[自读思考]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题。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
刘备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
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更大的混战,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给刘备以喘息之机。
所以,诸葛亮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
但关键在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
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
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
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
每读至此,令人神伤。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诸葛亮最欣赏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
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
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惟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
刘备虽然也对赵云恩宠有加,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虽放心让赵云去办任何事,但似乎并不把他当作兄弟。
诸葛亮信任赵云,不管干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昊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
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关、张二人都不会。
1.勾划出又段中与话葛亮相关的语句,谈谈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2.依据阅读,你同意作者对关、张、刘、赵的评价吗?请任选其中之一,发表你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学习《隆中对》和阅读上文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解说:“自读思考”采用与课文对比阅读的形式,既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又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延展训练,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
参考答案
1.关于诸葛亮的语句(略)。
2.对诸葛亮的看法:只要能从“可敬”的角度答出其足智多谋,从“可悲”的角度答出不被刘、关、张三人信任,才华不能充分施展即可。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延伸思考,开展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