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课堂小结
《潼关》通过描写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 所引起的感应,反应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 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 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 的。
第五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翻译诗歌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 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 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虚实结合,通过抒写诗人 以贫病之身,尚思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的拳拳之念,表达了 诗人不忘恢复中原,期望马革裹尸的豪情。同时又反衬出现 实的严峻和可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课件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 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经典的古诗词:刘禹锡的《秋 词》、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 雨大作(其二)》、谭嗣同的《潼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ppt课件(公开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ppt课件(公开课)

3.读诗文 6.悟诗情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九、当堂练 狱中题壁
注释:这首诗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作者被捕遭羁押时。
⑴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 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 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 书·张俭传》。
四、读诗文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 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 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 形式。
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 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 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六、入诗境
创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 (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 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 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 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潼关(地理名词)位于陕西省渭 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 腰。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 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 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 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 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 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 金御书。
四、读诗文
⑵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 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 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 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 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 书·杜根传》。
⑶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⑷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 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 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源自、悟诗情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 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 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 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 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 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 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 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 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 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 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 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 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 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 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 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 “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 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生字词解析
1.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 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2.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 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3.排云上: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冲破云 层,领空直上。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5.碧霄:蓝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 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河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 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 作,骈(pián)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 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 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nóng) 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 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处远眺,( 然而在这战
无 人 送 酒 来。
乱的行军途
赏析:劈头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 中),没有 清景况。 “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次 谁能给我送 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暗寓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 酒来。
课外古诗词诵读/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精彩课堂用语(听说读问写)(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优秀PPT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优秀PPT教学课件
万里晴空,一只白鹤冲云而上,把我的诗情也带 到了蓝天。
古诗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 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 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 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 到了云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 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 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 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 操。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__终__古_高_云__簇_此_城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5.《秋词》(其一)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 句子是:___自__古_逢_秋__悲_寂__寥_,_我__言_秋_日__胜_春_朝______________。
8.《潼关》中表现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 __河_流_大__野_犹__嫌_束_,__山_入_潼__关_不_解__平__________。
二、诗词赏析。(31分) (一)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前人写诗讲究炼字, 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3分) “排”在这里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 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 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 的急切心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

二、创作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 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 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 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 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01)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 )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靖康之难”就发 生了。他的家人跟着百姓 ,也开始流浪逃亡的生活。“儿时万死 避胡兵”的经历,在他的记忆里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陆宰 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 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 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上 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志向。
五、诗歌总结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对夜卧孤村, 连梦中都想为国戍边杀敌的描述,表达了诗 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爱国情怀。
六、巩固练习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
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
凉。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 哀”2.诗,更中“显僵他”的、“志尚向”坚二字定用不得移好,. 请你说出一点理由。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
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四、合作探究

6.请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相映的写作手法。

诗歌一、二两句由叙述转为写景,这是实写,后两句想
像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是虚写。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

③三、四两句,诗人因“思”而夜不能眠,不能 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 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 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 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 河”。“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 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卫国壮志只能形诸梦 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潼关》:久远的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 上,秋风阵阵吹散嗒嗒的马蹄声。那从群山中冲决而 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拘束似的 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 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
明四种情
这四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 /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教育家叶圣陶曾对吟诵做出过以下要求:“令学 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 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 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我们 可以通过反复地吟诵,不断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不断地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逐渐感悟诗歌的节奏美、 韵律美,还可以加深对作者创作情境的体会。
古人吟诵是先有曲调的,虽有曲调,但不同于 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 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我们应先吟准字 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 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 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标注韵脚
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 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 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第1课时(共29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第1课时(共29张ppt)

自我研学
背景简介
月亮是李白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他写过不少咏月的 作品,《峨眉山月歌》是最早的一首。这首诗写于他出蜀 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当时,李白怀着建功立业的政 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 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升腾 起丝丝缕缕的留恋之情。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首句 点题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首诗从“峨眉山月”写起, 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首句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 还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整体感知
诗词释义
指清溪驿,在四川犍 为峨眉山附近。
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 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 南津关,由瞿塘峡、巫 峡、西陵峡组成 。
朗读指导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qiāng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yú 州。
太白诗风
整体感知
诗词释义
峨眉山月歌 半圆的秋月,即上弦
月或下弦月。
江名,即今青衣
李白
江,在峨眉山东。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译文 秋高气爽,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 江那清澈的水面,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在中国古代,落花意象的寓意很多,比如形容人衰 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等。在本诗中,“落花时节”比 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家 国情怀。
合作探究
2.《江南逢李龟年》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 零的感慨之情。
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
题壁》,体会它与
《潼关》的不同。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写作背景: 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
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固执派的狠 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 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2.《潼关》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赋予山水人的情态,把山水写活
了,读来有冲击力,使人在山河的雄伟气势中强烈感受到诗人期望冲 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3.“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显露出诗人怎样 的情感?
描画了一幅黄河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拘束的雄浑画面。 显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期望有所成绩的情感。
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他满腔热情期望为民 族国家争取荣光。但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 强随便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面对北 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类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迁移扩大 闲谈谭嗣同。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 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大方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 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 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 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 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PPT课件

再 读 诗 词
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可这样划分:或2/2/3,或2/2/2/1,或2/2/1/2。 韵脚诵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韵脚一般要读 出延长音。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 以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中国清末著名
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
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 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方法小贴士

1.阅读课本上关于四首诗的注释和解读,初步理解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潼关》
部编版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汇报人:XXX
壹 本课目标 贰 初读诗词 叁 再读诗词 肆 诵读创作
本 课 目 标
1.诵读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学习品味赏析诗歌。 3.背诵四首诗。

知 人 论 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积极主张抗金,却 备受排挤,年近七旬被斥罢归乡,虽远离朝堂,但报国 之志却从未消退。
知 人 论
《潼世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 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 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 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方法小贴士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PPT课件
天色苍苍茫茫,远处,白缎似的云朵舒展开去, 簇拥着这座耸立在高山间的幽幽古城。我驾马 而行,猎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我细碎 的马蹄声,莽莽大河气势非凡,河床怎能将它 束缚,他直冲山谷,气势如虹。秦岭山脉蜿蜒进 入潼关,他只知巍峨险峻,哪知平坦为何物! 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品诗句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 为何在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 怀激烈的举动?
潼关
———【清】谭嗣同
知人论世
谭嗣同: (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 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 想家,维新派人士。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 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 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 政
读诗韵
朗读要求:
1.同桌互读,读准 字音,读出节奏;
谢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潼 关PPT课 件
2.声音响亮,吐字 清晰,身姿端正, 仪态大方;
3.全身心地投入, 力求情感充沛。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ຫໍສະໝຸດ 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
入诗境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久远 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尚且,仍然 拘束
懂得
群学活动:绘诗境
要求: 1、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你看到的画面, 加入适当想象,别忘了抒发你的情感。 2、书写6分钟,展示3分钟。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云以人的动 作“簇拥”,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束”,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悟诗情
那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当时的中 国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14岁的谭嗣同 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 热情。 他渴望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为国效力、渴望国 家变革图强。面对北方壮阔的山水,感觉和自 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的自己是那么的相似,所以他移情于山水,写 下了这首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最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最新】

赏析:第一、二句写现实。“僵卧孤村”写出风雨夜诗人老境凄凉。
但这不是诗人所要强调的意向,“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
念。“不自哀”是因为“尚思为国戍轮台”,一个“思”字,
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将尽
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意:夜将尽,(我)躺在床上听那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 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
tónɡ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久远
簇拥
诗意: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 蹄声。
赏析:第一句写潼关的历史和气势。“终古”点明潼关历史悠久, “高云簇”不言城高而其高自见,从视觉的角度烘托了潼关城的 高耸、壮阔。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从听 觉上凸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
拘束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诗意: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 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赏析: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 拘束。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 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这两句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黄河、秦岭, 突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和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诗人写的是感觉中的山 和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使人在山河的雄伟气势中强烈感 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友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 很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代表作有《陋 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著有《刘梦得文集》。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课件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课件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你还知道陆游的哪些诗?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你还知道陆游的哪些词?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 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 老沧洲。
❖ 理解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点明处境及心态, 直抒报国情怀!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 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 “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 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 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 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 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他是一 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 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读准字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jiāng 僵卧孤村不自哀, shù 尚思为国戍轮台。 lán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朗读诗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僵”和“尚”用得好, 请说说好在哪里。
“僵”写出诗人风雨夜老境的凄凉,与后面所写的诗人的报国壮 志形成鲜明对比;“尚”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3.请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妙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