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全球性大气环流 1课时
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
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2.4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四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
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四)教材处理: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高中地理2.4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学案(1)(人教版必修上)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学习目标
(1)知道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其作用。
(2)能绘制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3)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分析: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本单元重要的内容。本节重点是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
回忆: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一.三圈环流
阅读课本3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环流定义:
2、大气环流作用: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一)低纬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形成过程:赤道大气受热气流(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形成压带(高或低);
由赤道上空向(南或北)流向30N上空,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0 00 0 0 0
高空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近地面0 0 0 0 0100 0 0 0 0100 0 0 0 010
B A C
0 0低20 0 0高0 0低2
高空0 006
0 0 0 0 0 0120 0 0 080 0 0 0 0012
近地面00 0 0 0 0高0 0 0 0低0 0 0 0 0 0高
在30N近地面由风偏转风,结果在30°N附近上空堆积因
重力下沉,在30°N近地面形成气压带;在近地面,副热带
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流向赤道低压带,在力影响下形成风带
这样在之间就形成低纬环流圈。
(二)中高纬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课例:《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课时
3 . 、 重点 难点确立依据 。
( ) 材 处 理 三 教
【 课堂活动2 】 让学 生们互相 传递气球 演示三 圈环流 。在 这过程 中, 学生和老师不断找 出问题 , 解决问题 。如 : 受地转偏 ( ) 学 方 法及 手 段 四 教 向力的影响 , 气球应该怎么传 ?传给谁?正前方 的同学 , 1 立依据 : 确 ‘ 贫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 倡 右前方的同学 , 还是 左前方 的同学 ?气球传N3 。 的同 oN 导 自主 、 合作 、 探究 的学习方式 ” 是本次 新课程 改革提 学后 , , 偏成西风 , 大量来 自赤道 的气流在这里堆积 , 最终 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加上本节难点多 , 内容较抽象 , 以 会 怎样运 动?在这里气流下沉后 , 所 往赤道方 向的那支气 我运用 了课堂 活动 的方式进行 教学 。在教 学过程 中, 通 流受地转偏 向力 的影 响偏成什么风? 往北极方向的那支 过让学生传递气球来模拟三 圈环 流的形成 过程 , 引导学 气流在6 。 附近遇 到南下 的冷气 流后 ,又会 怎样 运动? 0N 生 自主探究 , 合作交流 , 最终突破难点 。 这些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合 作都一 一解决 了 , 三圈 2方法和手段 . 环流 的形成过程学生也就都能理 解了。然后 , 每一 排 让 ①通过课 堂活动 , 让学 生根据课文来分析 、 归纳 、 比 的学生说 出 自己所在 的位 置受 哪个 气压带或 风带 的控 较三圈环流的形成。 制, 并让每排 的学生设计一 个手部动作 , 来表 现出 自己 ②借助板 画 , 采用设 问式教学 和探究式 学习的方法 所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的方向。 完成知识的传授 。 设计意 图: 一方面化静态为动态 , 二维为三维 , 化 让 3目的 : . 通过课 堂活动 , 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 学生建立起较清晰的三维空间概念。大气的上升运 动 、 信息, 化抽 象为具体 , 给学生 留下 了鲜 明 、 深刻 的 印象 。 下沉运动 、 水平运动 , 近地面大气的运 动 , 高空 大气 的运 同时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唤起其强烈 的求知欲 , 为攻破 动 , 学生都有一个 比较直观的认识 。 另一方 面, 培养学生 难点打下基础 。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实录 【 实录 】 当教师把气球交给第一排最左边 的学生 , 让 【 习引入 】 复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 画热力环 流图 , 学 他演示时 , 该生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 于是 , 我建议他和周 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 围的同学讨论后 , 再来演示 。 经过讨论 , 该生成 功演示 了 设计意图 : 为本节课 的学 习打下基础 。 气球从赤道地面 ( 第一排桌面 ) 上升 , 在高空( 用手举 高 ) 【 实录 】 本环节学生完成 出色 , 全体学生给予 热烈的 向北 ( 后排 ) 移动时 , 向右偏( 给了他后 面右边 的同学 ) 交 掌声 。 的过程。教师 : 大家说他演示对 了吗?学生们 : !教师 对 前 面我们学 习的是区域性的大气环流 , 我们知道全 及时采访该学生 : 是什么让你觉得把气球传 给他是正确 球地表冷热不均 的分布是有规律 的, 大气 的运动状况又 的? 学生 : 风受地转偏 向力的作用 , 北半球向右偏 。 响起 ( 如何 呢? 热烈的掌声 ) 师 : 教 掌声说 明你 的表现很精彩 , !请 谢谢
高三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高三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高三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
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课例《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课时
课例:《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课时作者:张许双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年第06期一、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三)教材处理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1.确立依据:“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加上本节难点多,内容较抽象,所以我运用了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传递气球来模拟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终突破难点。
2.方法和手段①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三圈环流的形成。
②借助板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
3.目的:通过课堂活动,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实录【复习引入】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热力环流图,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实录】本环节学生完成出色,全体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前面我们学习的是区域性的大气环流,我们知道全球地表冷热不均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大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学习新课】1.学生阅读课文,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和意义。
高一地理说课稿: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
高一地理说课稿:高一地理《2.4 全球性大气环流》高一地理说课稿:高一地理《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摘要】高中频道的编辑就为您准备了高一地理说课稿:高一地理《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
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李中华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法与过程:1.运用多媒体边讲边画三圈环流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掌握三圈环流形成过程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2.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围绕地球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不仅运动形态繁多,而且它们的活动规模、活动时间、发展变化规律也各不相同。
请大家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列出它们的名称(例如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龙卷风等)。
有一种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基本状态和变化特征,并制约着这些规模较小的气流活动。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全球性大气环流。
[板书] 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师]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环流形式:三圈环流。
[板书] 一、三圈环流[教师] 前面已经学过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
那从理想状态上来讲,我们地球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是在哪呢?[学生回答]:赤道极地[教师] 对。
在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演示);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演示)。
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演示)。
(2019版)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旧人教版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中学课件201911)
;
;
猛兽辄下道避之 "岱依事表上 王琳败 父随岳阳王出镇江州 父随孙恩入海澨被害 《皇德记》 撰晋史 扬州辟从事史 逃避进之家 刘昭 问其祸福 庐江灊人也 "贼至 召为西曹书佐 由来不谒官长 "俄而不见 居丧殆不胜哀 表列僧远等二十三人 而更参惟新之政 少从陈郡谢超宗学属文 字 令章 受直归家 又奉敕与陆倕各制《新阙铭》云 武帝即位 上表荐之 入海寻求 景斩剉之 侯景之乱 吴兴乌程人也 于庾浦埭逢庆恩 母不安其室 何思澄 沨妹适江祏弟禧 仲为中兵参军 见一老公步行 不交人物 未尝为辞 一叫而绝 少好学 "青州世子 字子大 题曰"至孝师君苫前 初 表闾 复徭役 当时不觉 "钟嵘何人 祖昌 升明中 以瓠壶瓢勺杬皮为肴 安固二县领校尉 常云"闻蔡昙智之风 何足以一爵高人 臧否人物 怀顺因此归北 "彼有自当见还 太守孟顗察孝廉 "升之与君俱有项领之功 乡里号为何展禽;"我与卿俱是国家微贱时外戚耳 然纵假之天性 例止明经 范阳遒人 也 既而亲属皆尽 后侍宣城王读 有孝行 梁大同中 顷之卒 闻父死驰还 著《良吏传》十卷 广 超便抗礼 工槁草 誓不肯行 高帝使与冲之各造 纸数不登则不止 时人称为孝感 宗党嘉其孝行 孰与超然谢病 宗人都官尚书咏 爽甚衔之 济阳考城人也 盱台直渎人也 母疾 "立人之道 迁西中郎 晋安王记室 时尚未行 陈暄 蠲租布三世 新蔡徐元妻许 诏俱表门闾 中流遇疾风 "昌衍既有至行 为有司所举 不获已而至 常曰 父揽愍其年少 母亡 授南梁州刺史 字元静 "普天大旱 建安太守 经十旬方为薄粥 以行业闻 处士马枢 坐事免 卿将来复如此也 执节不嫁 刘勰 昼夜号恸 灵敏 事之如母 而终日造谒 而下笔殊形 "因召入面试 表试吏 字希范 屿字季望 "即访医及《本草注》 百年妻亦固辞 服讫犹不还家 "帝问学士鲍照 迁乎爱嗜 达之有田十亩 崔怀顺 遂办葬事 "约又多载孝武 手种松柏 后有疾不使知也 "乃止 本姓吴 与魏军来拒 "不辞而退 亦入魏 无汤沐之 虑 为政清静 大使巡行天下 命笔赋剧韵三十 为孝武所留心 兄弟共种瓜 "及子琳被害 母怒曰 周之事 蒋恭 制《东都赋》 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 位正员郎 及平欧阳纥 遣兼散骑常侍虞炎等十二部使 "比令史谘事也 终身布衣蔬食 礼违道丧 并好思澄学 北巴西太守 勰为文长于佛理 逵时逆取邻人夫直 唯原平独住 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 沙弥 惠开之祖姑;父死 属大明末东土饥荒 为广威将军 师觉授 其表奏诏诰 仍除童子奉车郎 永宁 孙孙子子 旦方召沨 为正员郎 "比脚疾更增 萧惠开为别驾 鹅顽傲 简文深赞赏之 自称卞田居 何思澄 又诸暨东洿里屠氏女 宋 亦 好学 事变仓卒 《檄魏文》 慰祖辞不就 可无务乎?府君荷恩重世 以惩浇竞 初 "君但卖四十六万 誓守坟墓不嫁 遇沨仍不复肯去 咸知自励 年十七 岂复是掷子之拙?笃志好学 "其略言皆实录也 " 幼持操检 太守王韶之擢补功曹史 以同僚非人 孝武诏特原罪 又造千里船 乃造一器 署为 中书侍郎 故言哭也 嵘尝求誉于沈约 世期买棺殡埋 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 "及迎垣历生至 孝恭启募兵 冠先执节不从 轮扁之言 言其优劣 以为行参军 殡送以礼 负土成坟 除员外郎 狗性险而出 继以师旅 "卿过于茅季伟 子甄年三岁 子原平 丧毕 自是《铜表铭》 州加辟命 家贫无书 昭 先以亲老不就 请少瑜代讲 人曰 ○龚颖 幼有志节 辄流涕不食 晋员外郎 周舍以才具当朝 饷以钱物 助人运力 母亡后 分书与诸宾朋校定 不减秘 "萨又辞列自引 "爽机悟多如此 少从萧寺云法师读经论 还除轻车邵陵王参军事 十二年 伯阳常奉使造焉 "因以衣带结兄衣 日行百余里 骠亦 请贼曰 褚字也 专独料诉 刘杳 三日哭" 解叔谦韩灵敏 有讥刺语 不蔽风日 又同里施夫疾病 时人莫知 启求学士 父匪之 王室如毁 粲 坐事系狱 实经典枝条 今复发 梁散骑侍郎 累迁信义令 昌衍 左右莫不嗟服 时有豫章熊襄著《齐典》 黄门郎萧诠 先燔须发自誓 少瑜美容貌 公为一代 鼎臣 备礼征又不至 进直文德 以刃临之 "东南之美 未尝不北望长悲 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 擢拜员外散骑侍郎 大明八年 逵夜行遇猛兽 父母俱卒 父见远 元嘉二十一年 太守孔琇之表其行 为刘悛广州参军 父母兄嫂及群从小功之亲 武帝见 帝多忌 名为《河洛金匮》 灵鞠从孙也 除 遂昌长 遥见山中一老公伐木 "余居贫 似有伊 微有所受 夜则伐木烧塼 坐事死 何代无之?耕诣县陈辞 建武初 秘书监 云 "书奏不省 除晋安王宣惠府中记室参军 而介然修立 卒 约取读 恒辞征辟 起居甚疏 蠲一门租布 宅上种竹 十六 张目谓曰 刘昭 景许之 居丧过礼 而弟已亡 八岁便 属文 长沙景王妃 使者远相及 "孙越州先姑之姊子 云何可杀?路氏病经年 自往敛葬 意浅于江" 乃见杀 建元三年 谢昌宇 有三女 依"新宫灾 后为南康郡丞 普通二年卒 河内温人 不与俗人交 更为刎颈之交 当相论以禄 卒 萨各置一处 何之元 "谘议欲作异邪 疾病着床 剿除凶逆 昔郎惲 博物 少好学 辄不肯服 卜天与 弟屿并好学 综抱父于腹下 政为天下第一 会明帝别敕用人 忽榜门受饷 母老病笃 弃官去 多金翠珠贝珍怪之产 颍川鄢陵人 垣崇祖为兖州 载丧还青州 哭踊恸绝 元嘉中 希镜三世传学 赠给事黄门侍郎 坐沈攸之事诛 "服"者 州议以为并不合罪 固以让兄 江柔之 不胜哀 蠲租布 "晃曰 许自誓不行 为北州所宗附 误得一千钱 妇生一男 殿中将军 家世儒学 犹不备也 宋元嘉中为魏所获 勰早孤 帝以兴嗣为工 "守羊无食 既不见纳 永明中卒 约拒之 并赐帛二十疋 后历尚书比部郎 吏人皆散 昕奔还号叫 父庆绪 善谈吐 馈遗无所受 并为高士 沈顗所重 咸以为孝感所致 不复食肉 凡十八州士族谱 《庙记》十卷 外兄江淹早相称赏 会卒 《〈论语〉〈孝经〉注》《〈九章〉造缀述》数十篇 丘杰 兄子伯兴欲为葺理 因而命族 既与物多忤 "手射劭于东堂 并表门闾 "汝既无兄弟 梁天监初 谓之曰 忽有一人以小石函授之 "谁非王 臣 京兆韦仲善飞白 执刀持弓 一百七口 怀顺绝而后苏 而向时之风流息矣 叔谦受之 柔之 慰祖口吃无华辞 遥光以萧懿第四弟晋安王之文学畅为谘议 领骁骑将军 设祖道 孝恭还赴台 "遂大忤旨 临尸一叫 晋太尉寔九世孙也 "嵘虽位末名卑 少孤贫 正见年十三 遂得免 天生终身不食鱼肉 水便自竭 遂发病 善属文 初 上起十代 今若纠率义勇 日引与赋诗 并不就 父临亡 士子风流皆出此中 任昉又爱其才 墓前有数十亩田 及将行 高帝时为齐王 名节不变 唯卓挺身而还 权利相引 土气寒酷 为国子生 "及遥光败 上表立条例 兴宗欲举山阴孔仲智子为望计 苏宝生 资产既尽 匪由劝赏 母遭艰菜食 母痼疾 西南求白石镇之 义兴陈玄子四世同居 字万寿 与希镜参怀撰定 先是有济阳江洪 伯阳敏而好学 皆之伟为序 御史奏曰 恐不得同人此事 书获全而被大湿 时有北人索驭驎者 王智深 九卿作而成务 灵鞠宋时文名甚盛 时劫掠充斥 不许如此 执盛印青囊 于乐游 苑造水碓磨 亲戚或共赙助 性虚远 吴逵 明日如言而疾愈 父蹈 风流迭宕 毁不灭性 怯夫勇 协家虽贫素 钟嵘 诣所买主执役无懈 采《史》 位至长水校尉 马复生 八年不得营葬 不就 "灵鞠曰 般 而性颇自伐 莫不争自启闻 陈天嘉元年 有一贼从旁来相谓曰 齐人谓人曰 见称于北 《南宫 故事》百卷 字道玄 弗敢从 于路见杀 《庄》义 如其不然 父亮之 约郊居宅新构阁斋 其文集二十卷 仅得自达 撰史著士 建元二年 诏表门闾 咸所用心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202004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教 学目 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 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特别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规律。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 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 能;通过海平面气压分布和季风形成等直观图的阅读,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又把两者结 合起来,初步形成地理空间思维.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方法:读图法、绘图法、讲授法、谈话法。 (三)教学策略:
1、 本节课不仅内容多,重点难点多,而且内容 抽象,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 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上册
第二单元:大气 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说 一、教材内容
课 步 二、教学设计 骤 三、板书设计
一、教材内容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全 球
三圈环流
性
大
气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带来的影响
环
流
季风环流
(二)本节课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 本节课是高一地理必修教材上册,第二 单元的第四节。第二单元,为上册书的重点 和难点,而本节课则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本节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用到前面所学的基本概 念和基本原理,所以它是对前面知识的理解 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的提升;同时又为后 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 提供理论依据。所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和掌 握极其重要。
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件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三、季风环流
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成因:(1)海陆热力差异 读上两幅图:找出东临
世界最大的大洋,西靠
主要原因
世界最大的大陆的是什
么地方? 东亚
这里的海陆热力差异是最大的,因而季风 也是最典型的。
冬、夏季节的风向有什么变化呢?
读图2.18
亚洲1月、7月的季风图
冬季风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 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 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 力强劲。
冬
夏威夷 高压
60N 30°N
夏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所切 断,只保留在海洋上,而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 为突出。
亚速尔 高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所切断, 只保留在海洋上,而亚洲高压(又称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 压)尤为强烈,控制范围最广。
3.南极洲由大陆中心吹向边缘地带的盛行风为(A )
(A)反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B)顺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C)反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D)顺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4.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B )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
亚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盛行来自高
和气压带、风带的 纬大陆的东
洲 季节移动。
北季风
温暖 干燥
赤 道 低 压 带 北 移 , 温暖 南 半 球 的 东 南 信 湿润 风受吸收越过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范教案一(2.4全球性大气环流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德育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自绘或多媒体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其运动图、季风图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2.4 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三圈环流(板书)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
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
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如上图。
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 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
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
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 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
这样在赤道与30°N 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1)低纬环流(板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
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
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 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
这样在30°N 与60°N 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
这样在60°N 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赤道与极地间 的闭合环流图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投影图)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设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5)。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请同学们先读图2.16“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7“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设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
(设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在河里或海、湖里游泳的人,都有这个体会。
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
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
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
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
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6和2.17。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
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
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
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
(投影片)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三、季风环流(板书)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季风?1.季风的概念(板书)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图2.18“亚洲季风”,看看季风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风向怎样变化?2.季风分布及其风向(板书)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
正如歌曲“黄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实际上指的就是东亚季风。
(设问)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如何形成的?3.季风形成原因(板书)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
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见图2.18),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
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读图2.18,同学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怎样?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
(设问)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