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马哲第四章二、三节
真题练习
12年单选——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 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打出 ‚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层表示不满。 漫画所显示的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 是资本主义制度下( ) C A.劳资冲突的集中表现 B.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C.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D.虚拟资本泡沫化的恶果
真题练习
08年单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 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D ) •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真题练习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 基础的经济制度。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货币流通公式:W—G—W( 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 资本流通公式:G —W —G`(运动目的是更多的货币)
资本总公式及矛盾 资本总公式:G —W—G` 矛盾: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
形式:A.流动
B.潜在
C.停滞
社会主义失业及治理:
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教育、计划生育等。
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作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 手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章练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不定项选择题: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A、B、D、E)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分工的存在C、劳动力成为商品D、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E、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是(A、E)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E、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C、D)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E.社会劳动4、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体现在(A、B、C、D)A、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B、它在价值决定上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C、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会创造剩余价值D、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E、它的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源泉5、商品的价值量 (A、B、C、D)A、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C、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是商品交换的基础E、与劳动时间无关6、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有 (A、B、C、D、E)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7、把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是由于它在生产过程中 (A、B)A、价值量不发生增殖B、价值量只发生转移C、不转移价值D、不被消费E、不改变物质形态8、可变资本是 (A、C)A、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B、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转移的资本C、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D、实物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不变的那部分资本E、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9、剩余价值率是(A、D、E)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之比C、剩余价值与全部资本之比D、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E、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1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依靠(B、C)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D、延长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E、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11、超额剩余价值(A、D)A、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是商品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C、就是相对剩余价值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会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E、超额剩余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12、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无人工厂”现象,那么(B、C、D)A、自动化的机器已经取代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B、“无人工厂”在本质上是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C、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为先进了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源泉E、科技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13、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E)A、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B、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下降是一般趋势C、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D、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E、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1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在c:v中(A、B)A、c的比重不断上升B、v的比重不断下降C、c和v按相同比例上升D、c和v按相同的比例下降E、v的比重不断上升15、资本积累(A、B、C、E)A、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B、加剧两级分化C、造成失业现象D、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E、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积累了物质条件16、关于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B、C、D、E)A、要经历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B、要分别执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职能C、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D、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E、资本循环运动及其规律作用的发挥,受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17、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从价值构成上看包括 (C、D、E)A、生产资料B、消费资料C、不变资本D、可变资本E、剩余价值18、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A、B、C、D)A、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B、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实现补偿C、两大部类的生产在规模上保持一定比例D、两大部类的生产在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E、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1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B、C)A、时而尖锐时而缓和,但总体趋势是缓和B、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D、生产资料增长与消费资料增长之间的矛盾E、固定资本增长与流动资本增长之间的矛盾20、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B、D)A、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所以只能否定B、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C、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糟粕,要全盘抛弃D、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前,它的社会作用主要还是进步的E、是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未起过进步的社会作用二、辨析题: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大学生辩论赛 植物和动物之间,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 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动物正好相反,吸取氧 气,呼出二氧化碳,它 们就是这样相互利用、 相互促进的。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1 )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 物的量变。
(2)推动事物的质变。
3.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共同推动事 物的发展
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 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教学 提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 居支配地位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 盾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一、 对立统一规律 二、 质量互变规律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四、矛盾分析方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矛盾的含义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既 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 斗争性
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矛盾律:A与a命题必有一假,不 能同时肯定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2)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有利于 自己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 事物的发展。
(3)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 的基本趋势。
正反双方相互依存构成了 矛盾的统一体,各自发挥自身 的优势,利用对方的劣势从而 使辩论激烈展开;辩论问题是 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规定着 辩论的性质和方向。
辩证矛盾:揭示的是事物的两面 性
矛盾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相对 立又相同一的性质和倾向,即对立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四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第四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 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 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 的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 • • • • • • •
• • • • • • •
5.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 B.要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和方案 C.要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E.要使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化 6.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7.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 想方法表明( )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 1、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 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 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寻找 新答案,创造新理论。 • 2、实事求是是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 唯物史观为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 • ②坚持了辩证法。 • 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④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一、选择题Ⅰ1.【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
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心主义的。
在这里,承认认识有建构、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理解。
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即"躬行"。
选项A本身表述是错误的。
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3.【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
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
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4.【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5.【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
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
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
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5.资本主义地租是()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 生产过剩的危机B. 生产不足的危机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9.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20. 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 原料和燃料B. 辅助材料C. 机器设备D. 商业设施21.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 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 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22.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 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 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 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 剩余价值率提高了23. 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 政治职能B. 经济职能C. 社会职能D. 对外交往职能24. 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A. 民法B. 宪法C. 刑法D. 行政法25. 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 国会B. 总统C. 最高法院D. 最高检察院26.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 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 人民当家作主27.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A. 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 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 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 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28.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 文学、艺术和宗教B. 道德、伦理C.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 哲学、历史二、多项选择题1. 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B.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C. 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D. 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2.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 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 商品的社会属性c. 交换价值的基础D. 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A. 个别劳动B. 社会劳动C. 具体劳动D. 抽象劳动4.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A. 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C. 支付手段D. 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5. 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 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 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C. 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D. 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6. 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7.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 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C.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8.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四章)(最新)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学说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统一即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客观基础。
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就是要把握辩证法唯物主义的条件论、过程论和决定论,把握辩证法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一、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哲学中,联系是一个普遍性极大的范畴,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是普遍的。
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的根据在于:第一,世界万物具有共同的本质和基础。
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任何具体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运动本身都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第三,事物可以互为中介,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可以通过无数“中介”或过度环节而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无限的总体系列。
可见,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存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的体现。
要进一步理解联系的普遍性,还必须把握“中介”、“差别”这两个哲学范畴。
中介,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中间联系、中间层次。
任何事物之间不论存在多大差异,都可以通过中间联系沟通起来。
中介具有“间”性,具有沟通性,具有过度性。
差别,普遍联系的观点,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即其确定的界限为前提的。
唯物辩证法指出,差异和界限只能在事物的相互比较中存在,没有联系也就无所谓区别;而差异双方总是互为中介、互相过度的。
因此,具体的差异和界限具有相对性。
差别在本质上也是联系的一种方式,即以对立的方式发生的联系。
二、普遍联系中的系统在当代,普遍联系的思想走向具体化和伸层化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科学的系统观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6.3)--第四章第8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4章第8课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二)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A. 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B. 是民众意志和愿望的集中体现C. 是资产阶级主流文化的集中体现D. 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集中体现2.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及经济思想 B.历史和宗教观点C.政治和法律思想 D.哲学及伦理观念3. “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苦难和牺牲的前景”这句话说明资产阶级的宗教本质上是为( )服务的。
A.广大人民B.下层百姓C.资产阶级D.政府官员4. 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人权建立的最本质基础是( )A.人民的觉悟与要求B.革命党人的理想C.人性的本质需要D.资本主义私有制5. 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把“自由.个性.机会均等.私人占有”视为天经地义的制度安排,从本质上是因为( )A.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要突出并强调个人的权利B.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并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C.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封建的革命性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要体现社会的发展需求二.多项选择题1. 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主要是( )A .批判保守落后的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B .启发民智,唤醒民众追求民主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C.为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提供依据D.为当时的社会上层建筑辩护2.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前进过程中的一个社会形态,可为我们借鉴学习的理论有( )A.反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变革精神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C.一般市场经济的理论D.自然科学的理论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是( )A.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B.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与愿望集中体现C.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D.资本主义上层人士精神文化追求的集中体现三.简答题1.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2. 如何理解 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
⼀、选择题Ⅰ1.【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形⽽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
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主义的。
在这⾥,承认认识有建构、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的具体理解。
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于实践即“躬⾏”。
选项A本⾝表述是错误的。
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内容⽆关。
3.【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
实践标准是确定的⼜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
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4.【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5.【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个。
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
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
认识的主体是指⼀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7.【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是对认识和实践统⼀的特点的认定。
认识和实践的统⼀的过程中,当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些问题,符合题意的应该是命题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绪论-第四章)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
配第,中间经济亚当。
斯密的发展,到大卫。
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动的物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
另一方面,运动也不能离开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 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否认思维运动的存在,但认为思维 运动是以人脑的物质过程、生理过程为基础的,人们意 识的内容是与意识之外的物质运动相联系着的,不可能 有脱离物质过程而独立存在的纯粹的思维运动 如果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主张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就会直接导致唯心主义
近代的唯物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 物质概念: 一方面,古代原子论的物质概念在近代有了新的发展, 并被置于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和18世纪的法国 唯物主义哲学也依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物质概念作 了新的探索
霍布斯:客观世界就是一切“物体”的总和,而物体的 基本属性就是广延性 霍尔巴赫:“物质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 我们感官的东西。”;“一切物质所共有的特性,是广 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可具形状性、可动性或为一种 块体运动所推动的特性。” 爱尔维修:“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中只有一些 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 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再次根据意识的高低层次自觉程度的不同又可以把意识区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潜意识也称下意识或无意识它是没有被主体明确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精神活动的总和是各种不知不觉的内心的意识活动具有非自觉性非控制性非语言性随意性和零散性等特点因而它主要归属于非理性意识显意识则是人们自觉地意识到并受到有目的控制的意识表现为人们定向的心理自觉的反映能动的认识主动的思虑有目的思维以及反思性的观念活动等其结果通常能够运用语言符合系统明确地表达出来显意识本身又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可区分为经验意识理性意识和非理性意识在人的日常意识活动中显意识居于主导的地位起着支配性的作用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明确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但它对物质的决定性作了机械的片面的理解认为意识只能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从而完全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种只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而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必然给唯心主义哲学以可乘之机把唯物主义本应占领的一个重要阵地拱手让给了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从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歪曲意识的本质的同时极力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意识可以不受物质的制约甚至可以决定和派生物质并由此宣扬各种形式的意识决定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案 20页
第四章个人与社会☆教学内容人类社会是由人在活动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构成的系统。
构成这种社会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
这些个人是有生命、有躯体、有灵魂的感性存在物,是从事活动的个体主体。
每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在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掌握上,在能力的发展和能动性的发挥上,都各有其特点,表现出各自的个性。
但他们又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在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
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每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节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一、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1、人的个体存在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是这种主体最基本的形态。
其他主体形态,包括各类群体主体、社会主体乃至整个人类主体,都是在个人或个人主体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的个体存在即个体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社会关系及其传统的作用下实现的过程。
人的个体存在依赖于人的社会存在,反过来,人的社会存在也依赖于人的个体存在。
2、人的个体发生的两个遗传(1)人的个体发生的生物遗传遗传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同其他物种的生物一样,最初人作为个体生命的诞生纯粹是一个自然现象。
婴儿虽然一生下来就进人了社会,但他或她首先遇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社会联系,而是血缘的、自然的联系。
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惟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
在个人的幼年时期,对于个体而言的以家庭为主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都首先具有自然的特点。
(2)人的个体发生的社会遗传随着个体的成长,人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关系领域。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但这种社会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的社会性活动中后天获得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成长过程即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就得掌握必要的社会程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6版 第四章 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四、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特征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经济结构
阶级:特定社会经济结构中的 人群共同体
1 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特征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实践活动对象化形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以及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科学技术是一个总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但它不
是“直接生产力,
而是“一般生产
力”
科学技术需要通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 质的突变,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 口、生长点,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 向、速度和规模,是决定生产力总体 水平的首要要素。
性概念,科学偏重于
过劳动者和劳动
知识体系,技术则表
工具,物化到劳
现为工艺,二者紧密
动对象之中,才
联系、相互作用、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成为“直接生
互转化。
产力”。
2 生产力的特征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一方面是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本 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不断被“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不断被同化 为人的体力、自然规律不断被同化为人的智力,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增强的过程。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社会生产力,构成生产力的本质。
生产力具有社会性 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生产力的运行离不开个人的劳动能力。但是生产力并不是个人劳动能力简 单相加的“算术和”,而是个人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 协作、分工等中介环节而形成的社会力量,即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两点论
重点论
“重点论”就是认 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 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质。质是 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 规定性使这一事物是它自身,并同其他事物 区别开来。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 否定方面。当肯定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 面时,事物处于肯定阶段。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及其表现形式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
同一性 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 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 质。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 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具有无 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括矛 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 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第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区别的,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 们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 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 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 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物体的大 小、运动的快慢、温度的高度、分子中原子 的多少及排列次序等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方面, 质是量的基础,世界上没有无质之量, 量总是一定质的量,质还规定着量的活 动范围。另一方面,质总是一定量的质, 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没有质,量制约着 质。这种质与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充分体现在“度”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6
六度理论
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
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 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 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 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 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 事,是电影《天生爱情狂》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 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 演了这部片子。
2、联系的性质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h
10
一、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3、系统 A.相关性 B. 整体性 C. 有序性
h
11
一、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4、发展 A.新事物 B. 发展的本质 C. 过程
h
12
研究联系和发展的5对范畴
内容与形式 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 必然和偶然 现实和可能
的种种趋势; 3、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
h
25
七、现实和可能
4、相互关系 A.相互联系; B.相互转化
h
26
七、现据和条件上对可能性向现实转
化进行详细的分析; B.要从主观条件上对可能性向现实转化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单项选择题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C .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D .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 .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 .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C .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3 .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 .国际卡特尔B .混合联合企业级C .跨国公司D .国际康采恩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A .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B .金融寡头的统治c .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D .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5 .金融资本是由( )A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B .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C .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D .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6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 .工业资本B .农业资本C .银行资本D .金融资本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8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B .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C .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 .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A .国有垄断资本B .资产阶级国家C .私人垄断资本D .资本输出1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 .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B .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C .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D .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11 .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A .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B .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C .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D. 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的方式1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 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B.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C.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D. 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A. 发展缓慢不稳定B. 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C. 发展迅速但不稳定D. 时而削弱,时而发展1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A. 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B. 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C. 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 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1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形式是()A. 国家市场垄断经济B. 国家调节经济C. 公私合营经济D. 国家自然垄断经济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A.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 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C. 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D. 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A. 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B. 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C. 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D. 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18.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A. “代理制”B. “个人联合”C. “企业联合”D.“参与制”19.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 国际垄断同盟C.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D.殖民地和宗主国20.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基础是()A .新科技革命B .生产国际化C .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D .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2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 .有利于所有国家B .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C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D .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22 .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A .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B .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C .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D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23 .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A .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B .降低其生产成本C .扩大了贸易逆差D .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24 .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A .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B .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C .金融风险加大D .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25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 .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B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C .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D .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26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A .寄生的资本主义B .腐朽的资本主义C .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D .过渡的资本主义2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A .全面的社会化B .全面的商品化C .全面的市场化D .市场的计划化28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 )A .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B .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C .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D .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29 .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A .垄断资本主义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 .牛产社会化D .经营管理社会化3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A .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B .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C .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D .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单项选择题答案〕1 . A2 . D3 . C4 . D5 . C6 . D7 . C8 . A9 . C 10 . B 11 . C 12 . C13 . B 14 . C 15 . B 16 . B 17 . D 18 . D 19 . B 20 . C 21 . B 22 . D 23 . C 24 .D 25 . D 26 . D 27 . A 28 . C 29 . B 30 . D二、多项选择题1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 .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B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C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D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 .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 )A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B .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C .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D .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 )A .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B .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C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D .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A .国营企业B .国私合营企业C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D .国家调节经济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A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 .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C .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D .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6 .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A .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B .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C .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D .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7 .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A .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B .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C .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D .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8 .垄断价格是( )A .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B .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C .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D .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9 .垄断利润是( )A .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B .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C .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D .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获得了新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有( )A .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B .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C .私有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D .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11 .垄断形成的原因( )A .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B .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C .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D .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13 .垄断价格( )A .完全是人为定价B .受替代品竞争的制约C .受市场需求量的制约D .违背了价值规律14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 .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B .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C .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D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15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 )A .可能相互交往B .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C .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D .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16 .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 )A .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B .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C .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D .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17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 ( )A .生产全面社会化B .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C .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D .资本日益社会化18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 )A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B .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C .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D .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19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 )A .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B .为商品输出开路C .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D .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 )A .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B .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C .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D .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 )A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B .以国家资本输出为主C .生产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D .发达国家互相输出为主要流向22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 )A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 .实行部分国有化C .实行职工持股D .推行企业民主,实现劳资合作23 .以下说法中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是( )A .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国民收人再分配B .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表现C .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D .社会福利计划力图纠正市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24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 .世界银行C .七十七国集团D .世界贸易组织2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A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 .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C .资本输出的需要D .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26 .经济殖民地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是( )A .可靠而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B .重要的廉价原料产地C .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供应地D .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地27 .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 )A .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B .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28 .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A .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B .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9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 )A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B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0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 )A .长期的历史过程B .隐蔽的历史过程C .曲折的历史过程D .复杂的历史过程〔多项选择题答案〕1 . ABC2 . ABCD3 . ABCD4 . ABD5 . AD6 . ABCD7 . ABCD8 . ABD9 . ABD 10 . ABD 1 1 . ABCD 12 . ABCD 13 . BC 14 . ABCD 15 . ABD 16 . ABCD 17 . ABD 18 . ABCD 19 . ABCD 20 . ABCD 2 1 . ACD 22 . ABCD 23 . ABD 24 . ABD 25 . ABCD 26 . AB 27 . BCD 28 . ABCD 29 . ABCD 30 . ACD三、辨析题1 .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