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3、老山界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八上《3老山界》word教案 (5).doc
《第3课老山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A)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B)3、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体会并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教学难点:1、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2、体会并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方法: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彩语段,了解全文思想内容。
2、通过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尝试(通读课文,积累基础)二、时代背景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三、字词预习(请读准下列字词并给重点词语注音)陡、惊惶、攀谈、苛捐杂税、军阀、缴、欺侮、道歉、缺乏、篱笆、奇观、绝壁、峭壁、骨碌、疲倦、酣然入梦、蜷、缀、矗立、细切、咀嚼、呜咽、澎湃、督促、落得很远了、搀扶、慰问、灌输四、课文内容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老山界》的故事情节和描写技巧。
2.理解课文中的山林人物与道德内涵。
3.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
4.通过讲解声音与表演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朗读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和描写技巧的理解。
2.内涵的理解和语言知识的掌握。
3.声音与表演方式的讲解,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以用生动活泼的语调引入本课主题,简要回顾《老山界》内容,希望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
(二)呈现1.教师出示图片或简单画面,讲述山林人物的特征和内涵。
2.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和解析相关段落,讲解教学重点,着重分析文章描写山林人物的技巧与方式。
3.针对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使用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新知,提高写作水平。
(三)讲解1.声音与语调的讲解。
通过声音和表演,影响观众的感性认知,加深其对诗歌文学的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演唱,彩排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说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2.诗歌鉴赏教学。
语文教师在讲述《老山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并听音乐演唱相关句子进行领悟。
3.写作与表达教学。
教师可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描述人物的语言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评价通过课堂互动、 homework 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四、教学后记1.本节课的教学点着重在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描写技巧的应用,通过诗歌鉴赏和写作技巧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法素养。
2.本课教学需要注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如画面、语调、情感等多方面的表述,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3.不仅要关注课堂授课,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老山界》教案6篇
《老山界》教案6篇《老山界》教案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山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山界》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3。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二、教学设想:(一)、预习要求: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二)、教法学法: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当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师板书:老山界难二、自主学习1、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阅读篇目之一,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采用了夸张和对比等手法,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了解老山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3. 掌握夸张和对比等描写手法;4.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如何从文章中获取信息;2. 如何理解夸张和对比这些修辞手法。
四、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1) 教师做好文章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
(2) 让学生预习文章,鼓励学生提前了解老山界的情况。
2. 课堂教学(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介绍老山界,引导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放松学生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老山界的特点是什么?文化和人文风俗有哪些?(3) 梳理思路(10分钟)学生针对老山界的情况整理思路,准备写一篇文章。
(4) 写作(25分钟)学生根据老山界相关情况,写一篇文章。
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文学含量。
(5) 练习评估(10分钟)让学生互相评估彼此的文章,并选出几篇优秀的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点评,鼓励学生。
3.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并根据老师的点评和评估,修改自己的文章。
五、教学效果评估1. 加强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3. 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老山界这篇文章数次阅读后,可以发现文章中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尤其是对本地特色的描写,反客观突出。
通过这篇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仅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还加强了对语言修辞方面的理解和评论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本教案以老山界的一篇文章为素材,通过阅读、问答、思路梳理、写作、评估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老山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1《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老山界》为教材,共分为阅读理解、语言运用两部分,学习目的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老山界》这篇文章是讲述了经历种种困难和危险后,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终于到达了老山界,看到了那片美丽的土地。
作者通过语言细致叙述了老山界的美丽以及到达老山界的过程,同时也描述了途中的险阻以及经过的艰辛。
本文适合阅读并且扩展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ⅰ)了解单词:sweated、climbed、set、beyond、experience、toward、valley;(ⅱ)了解词组: work one's way up、someone's group、be covered with脚印、a scream of joy;(ⅲ)能提出故事中与“山”的相关词汇并加以分析和使用。
2.阅读技能(ⅰ)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大意,并加以运用;(ⅱ)通过交流思密达观点,学会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活动描述:对于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摆一些垃圾、废纸等等杂物在课桌上,表示这是一些被扔掉的垃圾。
在学生们走进教室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注意这些垃圾,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
教学目的:通过本环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阅读理解部分a.首先,教师可以将文章的单词和重点词汇纠正一遍,以便学生们在字词认知上做好准备。
b.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分配一段文章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复述段落的大意,并用黑板上的条子写下自己阅读的过程。
c.然后,教师可以展开全班讨论,由学生们说出他们的看法和理解,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文本。
d.最后,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检查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
苏教版初二语文《老山界》教案
苏教版初二语文《老山界》教案第一篇:苏教版初二语文《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课文反映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红军有组织有纪律维护老百姓利益的情景,重点反映红军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反映红军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
(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 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3.山顶所思。
(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
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
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2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
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一是,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
”“陡峭极了……只有一尺多宽。
”山路陡峭,悬崖峭壁。
);二是,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宿营峭壁,半夜冻醒。
);三是,吃饭难(“肚子很饿,力气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四是,处境难(“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从中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但是红军战士以顽强不屈、乐观的精神,战胜了这些困难,翻越了老山界。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版)老山界教案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精神的关系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例如,学生需要理解“老山界”不仅是自然界的山,更是象征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精神堡垒。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写作中的难点,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学习如何将比喻、拟人等手法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如作者将山峰拟人化为“巨人”,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老山界》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记叙文,描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经历。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和革命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反映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以及这种写作手法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人物。
2.学习生字词:崇峻、陡峭、凌空、屏障、巅峰等。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如何文中表达的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5.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现人物精神风貌。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课文《老山界》所展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精神。
4.在实践活动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老山界》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具体场景和人物精神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课文结构,讨论修辞手法,以及进行小组实践活动,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反思。
课堂上,我尝试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红军战士面对的困难。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但我觉得问题设置可以更具体,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以便他们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3《老山界》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课题《老山界》助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师生共同赏析精彩语段,分析生动的景物描写。
▲3.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认识长征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助学重点: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助学难点:文中生动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助学安排:2课时助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由《七律长征》导入本课。
二、学生自助: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熟读课文第二部分,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难”,学习红军精神。
三、合作探究▲1.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在哪里,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吗?课文最后又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这样说有什么作用?★2.自读课文2—11小节,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出红军对瑶民的关切和保护,以及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和帮助的。
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分。
3.说说本文采用顺叙的方法,以时间的变化、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有何好处。
四、课堂巩固:熟读精彩段落,完成相关练习。
五、续助方案:熟读课文,整理笔记。
第2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本课。
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分析生动的景物描写。
(1)读课文,找出文中几处景物描写的段落,反复朗读。
▲(2)体会这些景物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段和一些精词妙句加以分析,体会其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三、教师补助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又是”改为“还有”行不行?为什么?2.①像春蚕在咀嚼桑叶,②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③像山泉在呜咽,④像波涛在澎湃。
①与③调一个位置为什么不好?3.结合有关语句体会句子含义,例如:如何理解“抢了一碗就吃”的“抢”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老山界地貌、文化特点及生态环境2.能够理性看待当地环境问题,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和作用3.发现语文中充满的诗意和写作技巧4.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对当地文化、传统和自然保护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学重难点1.了解老山界地貌、文化特点及生态环境2.发现语文中充满的诗意和写作技巧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些山区地方?那里有什么特别的地貌与文化特点?2.呈现课题:这节课我们要一起了解一篇文章《老山界》。
阅读(20分钟)1.教师讲解生字、生词,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记忆2.学生跟读整篇课文,体验文本中的情感3.以分组形式进行课文解读,各组呈现自己的解读成果,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分析(10分钟)1.小组呈现分析结果2.讨论:文章中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3.高效学习:通过阅读省选篇目,了解和发现语文同其他学科的关联之处。
实践(20分钟)1.模拟课文中所描写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地还原生态环境。
2.在传承和发扬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提高生态意识。
3.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制作有关老山界的PPT。
(5分钟)1.汇报小组的分组成果和PPT制作成果,让所有同学了解课文中的文化和生态。
2.重点,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课后作业1.掌握生字、生词等基础字词,并将词语的使用情况用意义句一一倒好。
2.将老山界与家乡作一个比较,分析异同。
3.本课讲到的环境问题,写一篇日记,谈谈个人在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然环境和文化的介绍,帮助学生在理性看待当地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故乡的认识和爱护之情。
此外,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中充满诗意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增强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4一、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
作者陆定一(1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
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央视拍的《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
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体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
2.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三)教学步骤1.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
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教与学。
(1)巩固旧知,自然过渡让学生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巩固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教师提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特别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八上《3老山界》word教案 (3).doc
老山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
——处境难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老山界
决定翻山时走路难
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翻山以后
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处境难
授后小记: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老山界教案A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 动口说,组织语言; 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
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
际情况究竟如何?
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 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过程: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
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
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