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_OK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_OK

2021/6/7
27
2021/6/7
7
品读诗歌,合作探究
质疑或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先 在小组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2021/6/7
8
品读诗歌,合作探究
• 示例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 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 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021/6/7
5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2021/6/7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6
2021/6/7
25
诵读诗歌,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当你面对人生选择时 应怎么做? 2.运用象征手法,学写一节诗。
2021/6/7
26
小结
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 而其他许多条路由于人生的短暂而只能放弃。所以我们在 选择时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独立自立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 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 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 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 生活中的一切;人生路上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 随时迎接挑战。愿我们都能选择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好 自己的人生之路。
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内容,思想感情)
2021/6/7
19
品读诗歌,合作探究

《诗两首》课件

《诗两首》课件

第一乐章:我选择,我做主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象征 比喻
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
一般要统摄全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一种修辞手法
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第二乐章:选择快乐,选择坚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俄)
第三乐章:精彩人生,我能行
仿写诗歌
假如 —————— 不要—————— ,不要—————— !
《诗两首》
讲课人: 肖 敏 单 位:山东潍坊滨海经济 开发区第一初中学
教学目标
一 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二 感悟诗歌的意蕴和哲理,受到美
的熏陶和感染。 三 学习象征手法的特点。
第一乐章:我选择,我做主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第一乐章:我选择,我做主
重点字词识记
幽寂(jì) 延绵
荒草萋萋(qī) 忧郁(yōu) 涉足(shè) 伫立(zhù)
———————
需要————————————
相信吧! ———————————————
第三乐章:精彩人生,我能行
生活的画板不是只有一种颜 色,叹息、焦虑只是点缀,勇敢 乐观才是主色调!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诗两首 PPT精品课件3鲁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诗两首 PPT精品课件3鲁教版

• 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想象
成别的花行吗?
美读悟情 合作探究
1.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
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 妈妈生活得更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还瞒着 妈妈。
各抒己见
• 2.《金色花》一文中有的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 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 “我”是个坏孩子,你认为呢?
初读知情
3. 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妈妈说此 话时的心情和口吻吗? “坏孩子”: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 着急担忧,一见到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 一声不说就走,把妈妈急死了。
美读悟情 合作探究
• 1.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 2.《金色花》一文中有的同学认为,在妈妈急 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 明“我”是个坏孩子,你认为呢?
初读知情
• ☆朗读感悟
• 2. 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 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 “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 示例:母亲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 入妈妈的心脾)。
母亲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 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母亲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母 亲 , 倘 若 你/ 梦 中 /看 见/ 一 只 很 小 的/ 白船 儿 , 不 要 /惊 讶 他/ 无 端 入 梦 。 这 是 /你 至 爱 的/ 女 儿 /含 着 泪/ 叠 的 , 万 水/千 山 , 求 他/ 载 着 /她 的 爱 /和 悲 哀/ 归 去 。
初读知情
读完全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美读悟情 合作探究

诗两首教学参考(优秀3篇)

诗两首教学参考(优秀3篇)

诗两首教学参考(优秀3篇)《诗二首》篇一《现代诗二首》自主学习方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让我们先跟贺敬之回革命圣地延安看看,再随徐志摩到英国著名的剑桥(康桥)上去散散步,好吗?一、搜集资料1、查阅资料,认识诗人,了解背景2、理解识记,加强人文积淀。

(1)贺敬之,当代、。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剧本《》(与丁毅等合作)。

《回延安》选自《》,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2)徐志摩诗人,有《花雨》《志摩的诗》《》等。

1918至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二、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白羊肚()糜子( ) 荡漾( ) 青荇( )揉碎()斑斓()漫溯()笙箫( )2、辨字组词:羔()糜()窑()畔()箫()恙()靡()窖()衅()萧()三、整体感知1、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3)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回延安》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千声万声呼唤你”表达了;“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的心情。

(3)《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等复杂感情。

(4)读《再别康桥》的感受像()a、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c、静听肖邦的小夜曲d、聆听阿丙的《二泉映》(5)一句话,《回延安》抒发诗人的感情;《再别康桥》抒发诗人的感情。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诗两首》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重要字音:彷(páng)徨寂寥(liáo) 惆怅(chàng) 凄婉(wǎn) 颓圮(pǐ) 青荇(xǐng) 浮藻(zǎo) 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 笙(shēng)箫多音字: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重要字形:彷徨惶然惋惜哀婉彷徨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颓圮祭祀杞人忧天重要词义: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近义词辨析: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诗人、学者。

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文本释要】一《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2《诗两首》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2《诗两首》
“嘶哑”表现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 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 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 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 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
感情的表达。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 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 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
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 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
一试。
示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 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
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 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 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 和那东方雄狮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女旷古忧愁的思乡之泪啊!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
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 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 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
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诗集《大堰河》《北 方》,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
本文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 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 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 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
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郭沫若诗两首祝寿原文

郭沫若诗两首祝寿原文

郭沫若诗两首祝寿原文
郭沫若(1892-1978)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和革命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激情澎湃的情感而著称。

以下是郭沫若的两首祝寿诗原文:
1.《偶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题竹石》
风吹石竹动,飞絮卷空飘。

竹吐青嫩韵,飘香浮碧梢。

悠悠故园影,冥冥他乡潮。

桃李人间早,蓬莱天上遥。

这两首诗分别是郭沫若创作的祝寿诗之一,以其简洁、含蓄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寿星的祝愿和对生命的思考。

他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将自然的景象与人生的感悟相结合,使这两首祝寿诗更显深远和内涵丰富。

九下1《诗两首》

九下1《诗两首》
作品有 《大堰河》《北方》《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 《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二、自学检测:
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 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 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 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 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
六、反馈练习 课后背诵本诗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 ∣ ∣ ──→土地(祖国)←────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一、预习指导 课前背诵本诗《乡愁》并读 准节奏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二、自学检测: 学生分组朗诵诗歌,师生点评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三、精讲点拨: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 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 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 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 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 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 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 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五、总结提升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 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 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 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 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 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 情感。
两课新课 课时授型 时分课结 配 构

《诗两首》课文结构分析

《诗两首》课文结构分析

《诗两首》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金色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我”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部分(5~6段),“我”在妈妈读诗时,将影子投射在书页上。

第三部分(7~9段),“我”在妈妈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她身边恢复原形。

《纸船》:
第一节,写作者充满童心地把对母亲的爱叠进纸船。

第二节,写作者真诚、执著的情思。

第三节,写作者衷心的祝愿和祈祷。

2、中心意思:
《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

泰戈尔把“我”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总沐浴着母爱的“我”幻想有朝一日变成一朵金色花,默默无闻地为妈妈做些事情,能让她生活得更美好,抒发了母子情深。

3、写作特点:
《金色花》语言活泼、绵长悠远、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想像丰富。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第1课 《诗两首》

第1课 《诗两首》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 爱 这 土 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 主题,古今中 外的 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 话题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 直到夜郎西。
--对故土的眷恋 现在-海峡 -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期盼祖国统一
层层深入
个人思乡之情
普遍的家国之情
全诗是按 时间 顺序组织安排的。这四节诗 层层深入,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 的思念。同时表达了诗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 美好愿望。
比喻 采用 将乡愁寄托于“邮票”、 “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 感的形象事物上。表达效果:把抽象的乡愁 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对国家、民族深沉强烈的 爱和广博的襟怀、火热的心肠, 是诗的根本!
假如诗人还健 在,面对繁荣昌盛 的祖国,还用《我 爱这土地》抒情, 他会怎样写?
仿写诗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 爱 这 土 地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
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 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 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 光……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

人教版初三下册课文《1.诗两首》乡愁、我爱这土地

人教版初三下册课文《1.诗两首》乡愁、我爱这土地

1.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受得深沉……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
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5)概括本诗的主旨。

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乡愁
一、导语新课
二、资料助读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指导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
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
刻。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